㈠ 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中心有哪些
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fermilab),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KEK),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美國SCLA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DESY),俄羅斯科學院布德克爾核物理研究所(BINP)
㈡ 國內有哪些消費級激光雷達廠商做得比較好的是哪一家
像我知道的有EAI科技、北醒、鐳神智能等,做得比較好的我覺得是EAI吧,像美的、雲鯨掃地機器人就用了他們家的激光雷達。過去幾年,EAI科技也獲得過「維科杯·OFweek 2021中國智造年度優秀供應商獎」等獎項。
EAI的話,一方面是產品的科技含量比較高,性能穩定,像自主研發的光磁無線技術提高了激光雷達的精度和可靠性。測距解析度、掃描頻率、角度解析度及可視范圍,這些激光雷達的主要指標,EAI的產品都處於行業一流水準,還能應對跌落、運動等復雜環境。
另一方面,EAI科技在東莞有自建工廠,而且在惠州建設EAI科技園,大大預計落成後激光雷達年產量將達到千萬台,產能很穩定,去年EAI科技激光雷達出貨量突破了200萬台。
所以綜合來說,EAI科技在消費級激光雷達中確實是頭部類型的企業。
5.在激光雷達領域有哪些科研實力比較強的公司呢?EAI科技怎麼樣?
EAI科技的研發實力我覺得挺強的,在深圳有研發總部,深圳是科技氛圍很濃厚的城市。不僅如此,今年1月1日,EAI科技在武漢光谷成立了武漢研究所,旨在藉助光谷的激光產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
另外,武漢光谷有42所高等院校和56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院所,EAI將進一步加強與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在激光雷達和智能感測器領域不斷精進技術。就說剛過去的2021年吧,EAI科技就新增了59件專利,所以總體而言EAI的科研實力在行業內還是挺不錯的。
㈢ 盤點|目前海外最知名的車載激光雷達廠商是哪幾家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Innoviz也計劃通過SPAC登陸資本市場,成為繼Velodyne、Luminar和Aeva之後的第四家車載激光雷達製造商。
其實除了以上提到的這幾家企業外,還有很多風頭正盛或潛力巨大的公司也在不斷涌現,譬如Luminar、TriLumina、TetraVue等等。似乎這個市場並沒有進入資本寒冬。
圖|來源於網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除了谷歌們,國外還有哪些頂尖無人駕駛汽車團隊
已經被谷歌,Uber和蘋果的無人駕駛車新聞刷屏了?其實除了這些互聯網大佬之外,國外還有很多團隊在研究無人駕駛技術。下面,我們來看看國外幾個比較牛逼的造車團隊。
卡耐基梅隆大學(CMU),通用汽車合作研究實驗室,美國
其實卡耐基梅隆與通用公司早在2003年就開始了無人駕駛技術方面的合作。2007年的時候,雙方合作的第一輛無人駕駛車「Boss」獲得了DARPA城市挑戰賽的第一名。在第二年(2008年),通用公司與CMU的合作研究實驗室正式成立。
實驗室最新的一項成果為一輛自動駕駛版凱迪拉克(CadillacSRX)。它與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谷歌的車頂有一個非常醒目的激光雷達,而它沒有(見上圖),外形上比較好看。這樣也節省了成本,因為這個激光雷達的價格很高,大約要6萬美元。
沒有採用360度激光雷達,CMU的做法是在車體內部和外側採用一組多個較小的激光雷達,把不同部分的激光雷達的反饋數據整合在一起。這樣既增加了美觀性,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AutoNOMOSgroup,柏林自由大學,德國
他們團隊的第一款自動駕駛汽車名叫「柏林精神」(SpiritofBerlin),是他們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和非常有限的資金研發出來的。「柏林精神」參加了2007年的DARPA城市挑戰賽,並最終進入了半決賽,算是非常厲害的。
AutoNOMOS擁有兩輛自動駕駛原型車。第一輛名叫「MadeInGermany」,第二輛名字有點山寨,叫愛因斯坦(e-Instein)。在2011年的時候,MadeInGermany在柏林成功進行了道路測試。
他們目前致力於開發一整套無人駕駛系統,以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該軟體一旦研發成熟,首先會應用在私人汽車領域,之後慢慢拓展到公共交通工具上。
布倫瑞克技術大學(TUBraunschweig),德國
該學校有一個名叫「Stadtpilot」的項目,專門研發無人駕駛技術。2007年的時候,這個團隊帶著一輛由大眾帕薩特改造的無人駕駛汽車「Caroline」參加了DARPA城市挑戰賽,並且擠進了前11名。
隨後,他們推出了第二輛無人駕駛車——Leonie。Leonie早在2010年就以最高60km/h的速度,成功完成了城市路測。他們稱,Leonie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真實場景中成功測試的無人自動駕駛車。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德國
作為德國首批三所精英大學之一,KIT當然也有自己的無人駕駛技術團隊。他們參加了2005年和2007年兩屆DARPA城市挑戰賽。
KIT的無人駕駛車是與賓士合作研發的,在2013年已經在德國南部自動駕駛超過100km。跟其他的無人車輛相比,該車的特點是沒有使用激光雷達,而使用了貼近市場的感測器和立體相機。
我們可以用上面的圖淺顯的理解KIT是怎樣利用立體相機構建模型的。
原圖(黑白)是左邊一輛車面向試驗車行駛,右邊一輛車停在路旁。下圖是利用感測器和攝像機構建的模型。其中,顏色代表距離(比如紅色代表20米),路上白色的箭頭代表運動物體的速度,箭頭方向即為運動方向。我們可以看到模擬的數學模型與真實場景是完全符合的。
UniversittderBundeswehr,慕尼黑,德國
UniversittderBundeswehr團隊致力於研究於預期為基礎的感知(4D掃視視覺),越野導航及自主駕駛。該團隊研發的MuCAR-3如上圖。
MuCAR-3車頂也有一個360度激光掃描儀,由大眾Tourag改造而成,擁有和人類相似的電子眼,64束10Hz的激光,監測范圍最高可達100米。目前被應用於軍事偵察領域。
VisLab,帕爾馬大學,義大利
Vislab最開始是隸屬於帕爾馬大學的子公司,目前已與安霸(美國高清視頻解決方案提供商)合並。
Vislab主要做的是開發機器的視覺演算法和智能系統在汽車領域的應用。這個團隊研究關於自動駕駛技術已經超過20年,他們算是全球最早的幾個將計算機視覺系統技術應用到車輛中的團隊。相比其他的團隊,他們的特點不使用激光雷達而使用計算機視覺技術。
2010年,Vislab用兩輛自動駕駛汽車,完成了從義大利到中國13000公里的無人駕駛測試。2013年7月,Vislab的BRAiVE汽車,也成功完成了在義大利的鄉間,城市和高速公路測試。
他們目前最新的一款無人駕駛車是在14年3月底推出了Deeva(上圖)。這款車身上裝配有超過20個攝像頭和4個雷達掃描儀,但是看起來與尋常車沒啥差別。
MobileRoboticsGroup(MRG),牛津大學,英國
相比於其他的技術團隊,MRG官方網站對用戶非常友好,上面有詳細的技術介紹。
2011年,MRG首次向公眾展示他們的第一輛無人駕駛汽車野貓(Wildcat),這是一輛由BowlerWildcat4X4改裝而成的車。汽車頭頂的相機和激光能夠搜集信息然後即時分析導航,已經成功通過了測試。
2014年,他們改裝的一輛Nissan的Leaf也成功路測。
MRG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大規模的導航和對自然場景理解。據稱,團隊所擁有的技術非常牛逼,其復雜和先進性遠遠超過一般的「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演算法。
對於無人駕駛技術,他們並沒有使用GPS或者是嵌入式的基礎設施(信標之類的),而是使用演算法來導航,包括機器學習和概率推理來建立周圍的地圖等等。
INRIA,RITS(previouslyIMARA),巴黎,法國
RITS隸屬於法國國家資訊與自動化研究所。主要研究的無人駕駛項目是Cybercar和Cybercars2。這個團隊目前正在參與希臘智能交通系統項目,他們與同濟大學也有合作。
2002年12月,RITS與澳大利亞的Griffith大學合作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成功路測。據他們所說,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在無信號燈的交叉路口的測試。
AutonomousSystemsLab(ASL)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瑞士
大名鼎鼎的ETHZürich當然榜上有名。他們成立了專門研究自治系統的實驗室ASL,而無人駕駛汽車僅僅是ASL的一個小項目分支。
該團隊已經完成的一個無人駕駛項目叫「Smatter無人駕駛汽車」,測試目標就是能夠成功導航和對外部環境進行3D繪圖。具體的繪圖過程如下圖,先通過激光和感測器收集數據,再繪制地圖,然後再地圖匹配,做場景分析,最後就能夠將3D地圖展示出來。
高校真是藏龍卧虎的地方,牛逼的技術團隊一抓一大把。但是這些頂尖的團隊網站真是讓我非常抓狂。有的團隊信息非常公開全面(比如牛津),有的網站信息少得可憐,根本找不到。還是希望各個造車團隊能多公開信息和大眾分享自己的成果,這樣也更有利於推動技術的發展,更好的宣傳無人駕駛技術,對吧。
汽車電子網為您提供最新汽車電子產品信息,及最具權威行業資訊和最新的行業動態,汽車電子行業最前沿的技術資訊,為全球汽車電子行業人士搭建交流平台。
㈤ 國產激光雷達廠家有哪些
本人整理了國內外各個領域知名的激光雷達公司,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內激光雷達公司產品概況
機器人領域激光雷達
機器人領域,目前所涉及的企業包括了國外的Sick 、Ibeo、Hokuyo、Trimble以及國內的思嵐科技、速騰聚創、禾賽科技、北醒光子、玩智商、鐳神智能。在這眾多企業中,思嵐科技無論是從價格、壽命還是性能上來說都具有領先優勢,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已佔據80%左右的市場。
思嵐科技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專注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的公司,其核心研發團隊在激光雷達技術方面擁有豐富的研發和實踐經驗。目前共推出了3款激光雷達產品:RPLIDAR-A1、RPLIDAR-A2及RPLIDAR-A3。思嵐科技的激光雷達採用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磁融合技術,大幅度降低噪音,並提升激光雷達的穩定性與使用壽命。支持SLAM演算法、每秒16,000的采樣頻率,高達0.33°(15hz情況)的角度解析度,再一次刷新了三角測距雷達的行業標准,甚至超過了某些工業TOF激光雷達的指標。同時也是業內最輕薄的激光雷達,能夠很大節省安裝空間,特別是對本身空間要求就很緊湊的服務機器人。
無人車領域激光雷達
說到無人車領域,業內人士都知道Velodyne 64線「大花盆」,它是自動駕駛的寵兒,HDL-32線、VLP-16線激光雷達也是原型車上的熱門激光雷達。
Velodyne成立於 1983 年,做了34年音響,是一家位於加州矽谷的技術公司。後來業務拓展至激光雷達等領域。Velodyne 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影響力最早來自於 2007 年 DARPA 無人車挑戰賽。當年獲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和斯坦福大學使用的正是 Velodyne激光雷達。此後,該公司開發的激光雷達被谷歌、網路等涉及無人駕駛的公司廣泛使用。Velodyne的激光雷達給汽車提供了360度視圖,在地圖上呈現為3-D點「雲」。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車輛都能「看到」半徑為200米區域內的所有東西。這可以幫助到高速行駛的汽車檢測遙遠的未知的危險,從而避免車禍的發生。
無人機領域激光雷達
國內外專注於無人機激光雷達領域的公司主要有Trimble、Innoviz、Riegl、leica、速騰聚創、北醒光子、鐳神智能、北科天繪等。在這些企業中,生產規模最大的和研究能力最強的是Riegl公司,他向許多廠家提供了一系列無人機專用激光雷達。
Riegl是一家位於奧地利的激光測量系統公司,有著四十多年的激光產品研發製造經驗,是一家成熟、專業的三維激光產品企業,強大的技術實力,使得RIEGL激光測量產品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為用戶提供了眾多專業的解決方案。
AGV領域激光雷達
自各大電商巨頭在倉儲引用搬運機器人(AGV)搬運貨物後,國內搬運機器人迎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快遞物流公司開始跟進大潮,倉儲智能管理時代已經來臨,在室內倉儲環境下,國內搬運機器人企業一般都是採用德國西克(Sick)571、西克(Sick)511和日本北陽(Hokuyo)UST20等激光雷達產品,以保證產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SICK成立於1946年,是德國傳統感測器生產廠商,以工業感測器為主要業務,其中激光雷達部分主要為2D激光雷達,在AGV,港口,交通等領域有著豐富的使用經驗。而Hokuyo是日本本土最大的激光雷達廠商,產品絕大部分覆蓋室內短距中距市場,產品主要市場為Robot,AGV,虛擬屏幕等等,在國內無分公司,以授權代理商經營為主。
㈥ 你好,你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畢業的呢,現在國內做激光雷達的研究所和大學有哪些呢望指教!找了很久沒找全
研究所:首先就是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安光所,其激光雷達的研製水平在國內是領先的,包括信號處理,種類多樣,南氣院觀測場那台瑞利-拉曼-Mie散射激光雷達就是買的中科院的,價格不菲。大物所貌似也有的,沒接觸過。
大學:南氣院、蘭州大學、中科大、浙大、西安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佳木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很多都在做,大學一般是研究信息處理的,研製的並不多。
單位:上海氣象局等氣象單位有微脈沖式激光雷達,很多都是和高校合作科研用的,用於業務的並不多。
說的肯定也不全,因為其算是一個高端領域,國內很多單位都在做。
㈦ 激光雷達哪家好
參考下這張排行榜,國內的激光雷達這幾家都不錯啦!
㈧ 激光多普勒測速儀和激光干涉測速儀(VISAR)的區別
激光多普勒測速儀和激光干涉測速儀(VISAR)的巨型激光瞬間能量超過全球電力
在十億分之一秒的瞬間可發射出相當於全球電網數倍的強大能量,類似物理條件在自然界中只有在核爆炸中心、恆星內部或是黑洞邊緣才能找到,而今在上海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激光器內就能實現。這是日前研製成功的我國「神光二號」巨型激光裝置顯示的威力。
建在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的「神光二號」,成百台光學設備集成在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空間內。當8束強激光通過空間立體排布的放大鏈聚集到一個小小的燃料靶球時,在十億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間內可發射出相當於全球電網電力總和數倍的強大功率,從而釋放出極端壓力和高溫,引發聚變反應。
「神光二號」可用作科學實驗,釋放的巨大能量在實驗中產生的極端物理條件,對基礎科學研究、高技術應用和確保國家安全的新技術的推出,均有重大意義。
「神光」的未來前景誘人。據專家介紹,核聚變是未來清潔能源的希望所在,估計到本世紀中葉,科學家可利用激光聚變技術,把海水中豐富的同位素氘、氚轉化為巨大的、取之不盡的能源。
「神光二號」的建成,為我國科學家從海水中獲得能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神光二號」的問世,標志我國高功率激光科研和激光核聚變研究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目前,如此精密的巨型激光器只有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家能建造。「神光二號」的總體技術性能已進入世界前5位。區別巨型激光瞬間能量超過全球電力
在十億分之一秒的瞬間可發射出相當於全球電網數倍的強大能量,類似物理條件在自然界中只有在核爆炸中心、恆星內部或是黑洞邊緣才能找到,而今在上海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激光器內就能實現。這是日前研製成功的我國「神光二號」巨型激光裝置顯示的威力。
建在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的「神光二號」,成百台光學設備集成在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空間內。當8束強激光通過空間立體排布的放大鏈聚集到一個小小的燃料靶球時,在十億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間內可發射出相當於全球電網電力總和數倍的強大功率,從而釋放出極端壓力和高溫,引發聚變反應。
「神光二號」可用作科學實驗,釋放的巨大能量在實驗中產生的極端物理條件,對基礎科學研究、高技術應用和確保國家安全的新技術的推出,均有重大意義。
「神光」的未來前景誘人。據專家介紹,核聚變是未來清潔能源的希望所在,估計到本世紀中葉,科學家可利用激光聚變技術,把海水中豐富的同位素氘、氚轉化為巨大的、取之不盡的能源。
「神光二號」的建成,為我國科學家從海水中獲得能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神光二號」的問世,標志我國高功率激光科研和激光核聚變研究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目前,如此精密的巨型激光器只有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家能建造。「神光二號」的總體技術性能已進入世界前5位。激光技術用於各類檢測測量
激光技術用於各類檢測測量
激光技術用於檢測工作主要是利用激光的優異特性,將它作為光源,配以相應的光電元件來實現的。它具有精度高、測量范圍大、檢測時間短、非接觸式等優點,常用於測量長度、位移、速度、振動等參數。當測定對象物受到激光照射時,激光的某些特性會發生變化,通過測定其響應如強度、速度或種類等,就可以知道測定物的形狀、物理、化學特徵,以及他們的變化量。響應種類有:光、聲、熱,離子,中性粒子等生成物的釋放,以及反射光、透射光、散射光等的振幅、相位、頻率、偏振光方向以及傳播方向等的變化。
◆激光測距 激光測距的基本原理是:將光速為C的激光射向被測目標,測量它返回的時間,由此求得激光器與被測目標間的距離d。即:d=ct/2
式中t――激光發出與接收到返回信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見這種激光測距的精度取決於測時精度。由於它利用的是脈沖激光束,為了提高精度,要求激光脈沖寬度窄,光接收器響應速度快。所以,遠距離測量常用輸出功率較大的固體激光器與二氧化碳激光器作為激光源;近距離測量則用砷化鎵半導體激光器作為激光源。
◆激光測長
從光學原理可知,單色光的最大可測長度L與光源波長λ和譜線寬度Δλ的關系用普通單色光源測量,最大可測長度78cm。若被測對象超過78cm,就須分段測量,這將降低測量精度。若用氦氖激光器作光源,則最大可測長度可達幾十公里。通常測長范圍不超過10m,其測量精度可保證在0.1μm以內。
◆激光干涉測量
激光干涉測量的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特性-相乾性,對相位變化的信息進行處理。由於光是一種高頻電磁波,直接觀測其相位的變化比較困難,因此使用干涉技術將相位差變換為光強的變化,觀測起來就容易的多。通常利用基準反射面的參照光和觀測物體反射的觀測光產生的干涉,或者是參照光和通過觀測物體後相位發生變化的光之間的干涉,就可以非接觸地測量被測物體的距離以及物體的大小,形狀等,其測量精度達到光的波長量級。因為光的波長非常短,所以測量精度相當高。
◆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是用於向空中發射激光束,並對其散射信號光進行分析與處理,以獲知空氣中的懸浮分子的種類和數量以及距離,利用短脈沖激光,可以按時間序列觀測每個脈沖所包含的信息,即可獲得對象物質的三維空間分布及其移動速度、方向等方面的信息。如果使用皮秒級的脈沖激光,其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 10cm以下。激光照射在物體上後,會發生散射,按照光子能量是否發生變化,散射分為彈性散射和非彈性散射兩種類型。彈性散射又有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之分。相對於激光波長而言,散射體的尺寸非常小時,稱為瑞利散射;與激光波長相當的散射,稱之為米氏散射。瑞利散射強度與照射激光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所以,通過改變波長的測量方式就可以和米氏散射區別開。相應地,非彈性散射也有拉曼散射和布里淵散射兩種。拉曼散射是指光遇到原子或分子發生散射時,由於散射體的固有振動以及回轉能和能量的交換,致使散射光的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拉曼散射所表現出的特徵,因組成物質的分子結構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將接收的散射光譜進行分光,通過光譜分析法可以很容易鑒定分子種類。所以,通過測量散射光,就可以測定空氣中是否有亂氣流(米氏散射),以及CO、NO等各種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及數量(拉曼散射)。由此可見,激光雷達技術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測量在工業中是不可缺少的,如長度的測量,位移的測量,速度的測量等等。不同的應用,要求的測量精度不同,因而需要用不同的手段去實現。以長度或位移的測量為例,當測量精度要求為毫米量級時,用普通米尺就足夠了,而卡尺的測量精度則可達到百分之一毫米,最大量程為幾十厘米。對較大尺度進行更精密的測量,特別是,對快速運動物體的位置或位移進行實時測量,傳統方法就有些力不從心了。而激光則為精密測量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工具。
日本計量研究所與東京精密儀器公司組成的聯合研究組,推出一種測定三維運動物體位置的方法,系統包括4台干涉儀,所用光源為波長632.8納米的氦-氖激光器,被測物體上裝有光的反射體。在該研究組進行的一次實驗中,高2米的機器人手臂以50厘米每秒的速度運動,系統對其臂端反射體的位置進行了測量,測量精度達到1微米。
迄今大多數精確測量位移的干涉儀都以穩定的激光源為基礎,以確保其具有足夠的相干長度,而整套系統的價格也相當昂貴。據報導,耶路撒冷的一家以色列公司最近發明一項專利,以未採取特殊穩定措施的氦-氖激光器的固有穩定性為基礎,研製出一種廉價而精密的位移測量系統。據稱,其性能與相對昂貴和復雜的穩定激光干涉儀位移計相似,在1米的距離上測量精度達到0.3微米。
激光干涉儀最令人感興趣的應用之一也許是對引力波的測定。愛因斯坦曾推測,諸如星體爆炸,黑洞撞擊和宇宙「最初」的大碰撞之類的強烈天文事件可能形成引力波。但由於這種波如果存在的話也非常弱,因此,幾十年來從未能探測到,也無法確定其是否存在。
隨著激光技術的發展,激光干涉精密測量的靈敏度空前提高,人們重新對此發生了濃厚興趣。據最近報導,德國和英國正在德國漢諾威附近建立一個稱為GEO600的系統,試圖對引力波進行探測。參與該系統研究工作的有來自德國和美國的許多研究小組,如德國的漢諾威大學、加欣的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和波茨坦的愛因斯坦研究所,以及英國的格拉斯哥大學和威爾士大學研究小組等。總計1050萬美元的投資由德國馬普學會和大眾汽車基金會以及英國的粒子物理學和天文學研究委員會提供。
據透露,GEO600預期在所測長度上能探測到的變化可小至單個原子核直徑的幾分之一。這個靈敏度相當於地球到銀河系中心的距離上20厘米的變化;或者說,在繞地球10圈的距離上,只要有一個原子直徑長度的變化就可以探測到!這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名副其實的「天文數字」!
據悉,在此之前世界上已有一些類似的裝置,如美國漢福德和里維斯頓的兩個系統,義大利比薩系統及日本的一個系統。GEO600是這些系統的補充,如果在至少4處探測成功,則引力波源的位置也可確定。
引力波的首次測量將是物理學的重大事件,而它在現實中的意義是使天文學家們可以洞察宇宙中發生的過程。有趣的是,激光產生的基礎是80年前愛因斯坦的天才預言——受激輻射躍遷。而今天,人們又在藉助激光試圖驗證這位天才學者的另一預言(我們暫且不稱這一預言也是天才的,但它一旦被證實,定然無愧我國激光干涉測速技術取得重大突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 19:06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本報北京4月24日電(通訊員周永 記者練玉春)經過30餘年的應用與發展,我國激光干涉測速裝置(簡稱VISAR)的研製最近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中物院一所)自行研製的激光干涉測速系統,其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武器研製、新材料科學、天體物理和地球
物理等領域的實驗研究工作提供了先進的測試手段。
激光干涉測速技術是基於光學多普勒效應發展起來的一門測試技術,它以激光為檢測光源,通過照射高速運動物體的表面,依靠反射激光頻率的不同來計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這一技術既可用於測量高速運動物體在極短時間內的速度變化,也可測量沖擊波作用下各種材料的自由面速度和內部粒子速度,對研究高溫高壓等極端條件下材料的物理和力學響應特性具有重要價值。該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提出以來,主要用於各種武器戰斗部的爆轟實驗與毀傷效應測試,具有很強的軍事應用背景。
中物院一所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密切關注國際激光干涉測速技術的發展動向,並努力開發適用於各種爆轟實驗的激光干涉測速裝置。1985年,該所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台三探頭激光干涉測速儀樣機JSG-1,並對鐵、銅、鎢、鋁等多種靶目標在爆轟作用下的自由面速度進行了測量;1989年,他們又研製出了四探頭的JSG-2型激光干涉測速儀,其性能與美國同期測速儀相當;1994年,為了滿足爆轟實驗的需要,該所李澤仁等人提出了世界首創的共腔式多點激光干涉測速設想,並實現了多點連續測量,將一維物理問題擴展到二維和三維來進行研究;1996年,他們開始研製多點激光干涉測速樣機,迄今為止已研製出了多種型號的多點VISAR,在大量爆轟實驗中得到應用,並為國內多家單位提供了系統與技術支持;1997年以後,為解決VISAR在速度快速變化時容易丟失干涉條紋和系統結構復雜等問題,使激光干涉測速技術在特殊環境下更加簡便易用,中物院一所沖擊波物理與爆轟物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開始研究全光纖激光干涉測速技術。譚華領導的研究小組分別對單模全光纖速度干涉測量技術、寬 光譜多模全光纖速度干涉測量技術、單模與多模相結合的全光纖速度和位移干涉測量技術進行了探索。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他們採用多模與單模相結合的方法,成功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全光纖激光位移干涉測速裝置,克服了傳統VISAR的缺陷,能夠方便、可靠地用於強載荷下高速運動物體瞬態速度的測量,是我國激光干涉測速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該成果於2006年發表於國際著名刊物《應用物理通信》。
㈨ 激光雷達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達激光雷達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測及測距系統的簡稱。
用激光器作為輻射源的雷達。激光雷達是激光技術與雷達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由發射機 、天線 、接收機 、跟蹤架及信息處理等部分組成。發射機是各種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及波長可調諧的固體激光器等;天線是光學望遠鏡;接收機採用各種形式的光電探測器,如光電倍增管、半導體光電二極體、雪崩光電二極體、紅外和可見光多元探測器件等。激光雷達採用脈沖或連續波2種工作方式,探測方法分直接探測與外差探測。
[編輯本段]激光雷達的歷史
自從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攝第一張像片以來,利用像片製作像片平面圖(X、Y)技術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蘭人Fourcade發明了攝影測量的立體觀測技術,使得從二維像片可以獲取地面三維數據(X、Y、Z)成為可能。一百年以來,立體攝影測量仍然是獲取地面三維數據最精確和最可靠的技術,是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的重要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及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立體攝影測量也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並且相應的軟體和數字立體攝影測量工作站已在生產部門普及。但是攝影測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如航空攝影-攝影處理-地面測量(空中三角測量)-立體測量-制圖(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沒有大的變化。這種生產模式的周期太長,以致於不適應當前信息社會的需要,也不能滿足「數字地球」對測繪的要求。
LIDAR測繪技術空載激光掃瞄技術的發展,源自1970年,美國航天局(NASA)的研發。因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發展,使精確的即時定位及姿態付諸實現。德國Stuttgart大學於1988到1993年間將激光掃描技術與即時定位定姿系統結合,形成空載激光掃描儀(Ackermann-19)。之後,空載激光掃瞄器隨即發展相當快速,約從1995年開始商業化,目前已有10多家廠商生產空載激光掃瞄器,可選擇的型號超過30種(Baltsavias-1999)。研發空載激光掃瞄器的原始目的是觀測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觀測值,測出地表及樹頂的高度模型。由於其高度自動化及精確的觀測成果用空載激光掃瞄器為主要的DTM生產工具。
激光掃描方法不僅是軍內獲取三維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徑,而且通過該途徑獲取的數據成果也被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探、城市規劃、農業開發、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環境監測、交通通訊、防震減災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等方面,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原始資料,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展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低機載LIDAR地面三維數據獲取方法與傳統的測量方法相比,具有生產數據外業成本低及後處理成本的優點。目前,廣大用戶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數字高程數據或數字表面數據,機載LIDAR技術正好滿足這個需求,因而它成為各種測量應用中深受歡迎的一個高新技術。
快速獲取高精度的數字高程數據或數字表面數據是機載LIDAR技術在許多領域的廣泛應用的前提,因此,開展機載LIDAR數據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外學者對提高機載LIDAR數據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於飛行作業是激光雷達航測成圖的第一道工序,它為後續內業數據處理提供直接起算數據。按照測量誤差原理和制定「規范」的基本原則,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誤差,對後一工序的影響應為最小。因此,通過研究機載激光雷達作業流程,優化設計作業方案來提高數據質量,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