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國軍德國榴彈炮參加過哪些戰役

國軍德國榴彈炮參加過哪些戰役

發布時間:2022-10-30 11:36:37

㈠ 抗日時什麼炮能打十五公里

老薩談國軍的雷神之錘--抗戰中的sFH18 150毫米榴彈炮(抗戰重武器系列)




導讀:抗戰期間重創日軍的150毫米口徑sFH-18榴彈炮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當屬來自德國的sFH-18型150毫米口徑榴彈炮。它參加了抗戰期間的數場重大戰役,是日軍頗為忌憚的「戰爭之神」。中國軍隊有了重炮sFH-18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在上世紀20年代聯合研製的重型火炮,其中萊茵金屬研製炮身,克虜伯研製炮架,生產由兩家公司合作完成。該炮用於提供戰役火力支援,消滅敵縱深兵力,破壞堅固工事和技術兵器。1934年,中國籌建重炮部隊,決定向德國購買重炮,並明確提出要

抗戰中,國軍的火炮數量始終是嚴重不足,大體保持在200門左右。而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一次就使用火炮1萬4000多門。即使我們的敵人日本,他的一個師團標准配置也有30多門野炮或者山炮,而一個師團不過1,2萬人,日軍在華有100多萬重兵,雙方炮兵力量是極為懸殊的。如果說 炮兵本來就敵強我弱,那麼重炮更是完完全全的一邊倒,國軍的重炮幾乎是沒有。但就是這一點微不足道的重炮,卻仍然在抗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主要還是國 軍炮兵官兵們的英雄無畏。


重炮是炮兵的支柱力量

這里老薩首先要說說大口徑榴彈炮的重要作用!一戰和二戰時期,仍然一支陸軍,不能不裝備大口徑的榴彈炮。道理很簡單,大口徑榴彈跑或者加農炮,才是一支軍隊最強有力的攻堅和殺傷武器。

一戰的例子在前,沒有大口徑火炮的部隊,即使輕型火炮再多,也很難和敵人對抗。以當年的沙俄陸軍來說,它動員的兵力高達1500萬,同協約國美英法部隊的總和基本一致,沙俄還有7000門火炮。實戰中,俄軍卻被僅有500萬兵力的德軍接連重創,官兵傷亡超過德軍數倍。在各大戰役,俄軍只要遇到德軍基本都是以慘敗告終。以一戰期間,俄軍對德軍最輝煌的東普魯士戰役為例,最終俄軍傷亡高達慘 敗逃離德國境內,傷亡27萬多人,光是被俘的就近10萬之眾。兩個集團軍司令之一的薩姆索諾夫將軍兵敗自殺!而德軍此戰僅僅傷亡2.5萬人,大獲全勝。

有 趣的是,雖然德軍有1萬4000多門火炮,比俄軍多一倍,但畢竟德軍要在東西兩線作戰,火炮一分也就和俄軍差不多了。關鍵在於,德軍火炮的配置比俄軍要強 大太多。整個俄軍只有100多門重炮,而德軍則有1000多門,雙方在重炮上有著極大差距。反應在具體戰斗中,德軍進攻中具有強悍的重炮兵力量,可以有效 摧毀俄軍堅固工事,打垮日軍輕炮兵陣地,更有極大的心理威懾力。防禦中,俄軍如果不能摧毀德軍重炮陣地,就會遭受非常大的傷亡,就算勝利也是慘勝。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俄國國土面積遼闊,部隊經常要在上千公里范圍來回轉戰。所以從彼得大帝開始,俄軍強調機動炮兵的作用,輕視重炮兵,結果在一戰中吃了大虧。

二 戰中,蘇軍就裝備了大量重炮,這些火炮的性能也比較優秀,讓進攻蘇聯的德軍和日軍都受到慘重損失。尤其諾門罕的日軍,被蘇軍重炮打的一塌糊塗,連偽滿洲國 皇帝溥儀都知道蘇軍重炮比日軍厲害。而後期的反攻中,蘇軍重炮兵將納粹第三帝國的一切堅固防禦撕的粉碎。第三帝國心臟柏林在俄軍的猛攻下,全城百分之九十 幾都成為一片廢墟。


所以任何一個國家的陸軍來說,重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重炮,不但你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進攻能力,連防禦也不可能很成功。因為任何一直沒有進攻能力的軍隊,都必然會在防禦戰中慘敗,自古以來,就沒有所以依靠單純防禦作戰勝利的先例!

對於這一點,國民政府高層也非常清楚。

國民政府在30年代中原大戰以後,逐步實質性的控制中國,並且開始對炮兵的整頓工作。

當時中國的400多門火炮裡面,重炮屈指可數。除了北洋時期留下幾門舶來品的老古董,就是奉系軍閥張作霖仿造日本的一批大口徑重炮,主要是仿造日本38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這些火炮數量稀少,性能也非常落後。

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先後仿造過兩種150毫米重炮,一種是日本38式150毫米榴彈炮,一種則是大正四年150毫米榴彈炮。

前者在東北叫做遼造民國十四年式150毫米野榴彈炮,後者叫做遼造民國十九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這兩種重炮性能大同小異。


在1928年,東北軍編組了兩個重炮團,第六團裝備150毫米榴彈炮16門,第七團裝備150毫米榴彈炮16門,一共32門。其中有21門是仿造的遼造民國十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佔了一大部分。

可惜,這些炮都是很垃圾的。

以仿 造最多的日本38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來說(共仿造21門),這種火炮是日本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1905年)研發的,射程只有區區6公里,在二戰中根 本無法有效使用!在炮戰中,連各國輕型的山炮野炮(射程都超過6公里,有的高達10公里)也可以輕松壓制他們,日本也早就停止這種火炮的生產。

在九一八事變期間,東北軍炮兵部隊損失了一般,從10團變為殘缺不全的6個團,餘下重炮全部編入炮兵六旅序列,旅長黃永安。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密令在洛陽的黃永安起事,攻佔洛陽。黃永安旅長深明大義,並且非常識時務,率全旅歸順國民政府。由此,該旅成為中央炮兵的一部,它下屬炮17團,裝備著16門遼造民國十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隨後被改變為中央軍炮兵第8團。

這個團的日式150重炮實在是老舊不堪,根本無法有效使用,僅僅能在防禦作戰中起到一些微弱作用,略勝於無而已。


針對當時中國重炮的可怕場面,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馮.塞克特將軍憂心忡忡。

馮.塞克特將軍被希特勒譽為德國國防軍之父,他在一戰之後巧妙的規避凡爾賽條約,逐步重建了德國陸軍。所以,在蔣介石表示他需要德國顧問幫助建立新式軍隊以後,希特勒就將這位已經60多歲高齡的元老派到中國來。

馮.塞克特將軍對中國的貢獻是二個,一是在他的建議下,中國組建了一些有德國元素的所謂輕裝步兵師,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國軍的戰鬥力。二是他促進了中德軍事貿易,其中一個重要的貢獻也就是幫助中國建立了一支小規模的新式炮兵部隊。

當時的馮.塞克特將軍認為,中國軍隊雖然有接近200萬的規模,但武器裝備極為低劣,訓練很差,補給不足,還不如德國一戰時期的民兵部隊。這樣龐大的部隊,對於國家國防其實幫助並不大,相反為了養這么多戰鬥力低下的部隊,反而會消耗很多的物力財力,得不償失。

按照馮.塞克特將軍的建議,中國應該用自產的武器和從德國進口的大量武器,建立一支擁有80個師為骨乾的新式陸軍。

相比前任顧問喬治·魏澤爾的不切實際,馮.塞克特將軍認為以中國衰弱的國力,不可能在幾年內建立擁有較多重武器的陸軍,只能建立所謂的輕裝師。


所謂輕裝師就是主要依靠輕武器和少量輕型火炮作戰,戰斗時利用鐵路線運輸,然後通過高速步行行軍趕到戰場。

蔣介石採納了馮.塞克特將軍的建議,並且購買了一批德式武器裝備以及輕型火炮,開始組建部隊。

不過,馮.塞克特將軍卻又告知蔣介石,還是需要組建一支重炮部隊。

馮.塞克特將軍說:以德軍在一戰中的經驗來說,由於現代野戰工事要塞工事的強度都很高,如果是進攻,就務必需要100毫米以上口徑的榴彈炮。輕型火炮,對於這些工 事是毫無作用的。如果沒有重炮,進攻的難度會極大,甚至是不可能勝利的。即便是防禦作戰,也需要一支大口徑火炮部隊能夠有效壓制敵人的火炮,給予敵人較大 的傷亡。如若不然,防禦一方的炮兵必然無法有效作戰,那麼這仗也就先輸了六成。

在蔣介石表示目前財力難以購買較多重炮的時候,馮.塞克特將軍誠懇的說:這一點我非常清楚,重炮的價格確實很高,貴國財力有限,輕武器尚且購買不足,何談重炮。不過,作為一個國家的軍隊來說,重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沒有,恐怕就是完全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了。所以我建議閣下,至少裝備2個重炮旅,大概100門左右的火炮。數量是少了,終究比沒有要強。 不過,貴國千萬不能購買性能低下的重炮,比如一戰那種馬拉的大炮。而需要購買具有優秀的機動能力的,最先進火炮。這樣一旦戰爭爆發,可以利用公路網將他們 到處調動,運輸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這樣2個旅可以當做老式的4,5個重炮旅使用。

蔣介石和他的高級軍官們經過仔細研究,認為馮.塞克特將軍的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最終決定採納!


1934年初,國民政府軍政部正式開始采購新式重炮。消息一出,立即有多家歐洲火炮公司前來聯絡,包括捷克的斯柯達公司,法國施耐德公司,德國的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

馮.塞克特將軍是個非常正直的軍人,就像他曾經推薦了瑞典博福斯山炮,而並沒有推薦德國的山炮一樣,他並沒有特別選擇德國的重炮廠家。

馮.塞克特將軍給中國人的建議是,這種重炮一定要能夠高速機動,這樣才能跟隨輕裝步兵有效作戰,還能夠在各個戰場來回調動,彌補數量不足。同時,由於我們的敵人日軍正在研發的150毫米重炮的射程,預計是15公里(實際上是12公里),所以新式重炮的射程不能小於15公里。

國民政府軍政部完全採納了馮.塞克特將軍的意見,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建議。1933年128上海會戰期間,日軍的軍艦沿著長江西進,幾乎開到了南京城下,國民政府被迫將首都搬遷到洛陽,准備長期抗戰。當時國軍的江防炮多是滿清和民國初年購買的老古董,根本無法使用。而國軍機動炮兵多是75毫米口徑,對於這些軍艦沒有任何威脅。

鑒於日本楊子江艦隊的巨大威脅,國軍需要一些重炮來遏制敵人的軍艦。所以,軍政部又提出了重炮必須可以發射穿甲彈的功能。自然,在當年來說,用150毫米榴彈炮打裝甲厚度只有10,20毫米的坦克是無稽之談,這個穿甲彈就是對付敵人的軍艦的。

除此以外,軍政部對火炮的威力,精度,操作的簡易度,使用壽命都要很高的要求。這種高要求下,捷克斯柯達公司,法國施耐德公司先後出局,而當時德國克虜伯公司受凡爾賽條約限制,當時並沒有研發150毫米口徑的重炮,僅僅是製作了炮架,那麼唯一有實力應標的就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了。


㈡ 國軍德械師有多少人立下了多少戰功參加了多少戰役


精銳的應該是國軍的五軍。第5軍是國民黨軍隊中唯一的機械化部隊,全軍有71000餘人,軍長杜隸明,參謀長黃翔,副軍長鄭洞國,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22師師長邱清泉、副師長廖耀湘,榮譽第1師師長由副軍長鄭洞國兼任。榮譽師的官兵都是由傷愈歸隊的老兵組成,經驗豐富,戰鬥力尤強。除去3個主力師之外,還有炮兵、裝甲兵、工兵等軍直屬團隊在編。擁有蘇制T-26坦克80餘輛,德制「豪須」裝甲車100輛,美製福特卡車400多輛,摩托車40多輛。軍屬重炮團擁有150毫米榴彈炮24門,各師有山炮、野炮。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春回大地

㈢ 二戰時期各國陸軍裝備的主要地面壓制火炮是哪種

慢慢發,好多的先上德軍的地面壓制火炮主要為150MM火炮,型號不止一種的,我一個一個說吧
先說150MM加農炮,二戰德國的150毫米加農炮系列發展的還算是比較成功的,性能超過同級別200毫米口徑以內的榴彈炮的性能。德國150毫米K16加農炮在德軍中裝備數量不多,150毫米K18加農炮的性能優秀,而150毫米K39加農炮的射程最遠。二戰後期,德國在150毫米加農炮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了170毫米K18加農炮,和其他更大口徑的加農炮來取代150毫米加農炮系列。
150毫米K16加農炮,口徑150MM,長6.41M,炮彈重51.4公斤,最大射速2發/分,初速757米/秒,最大射程22000米,150毫米K16加農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令同敵方士兵非常恐懼的重炮,二十年過去以後,該炮沒有什麼大的發展。1938年,德國國防軍將性能還湊合的150毫米 K16納入現役,但是其落後的性能已經不能適應德軍的戰場要求,隨後150毫米K18加農炮逐漸取代了德軍中的150毫米K16重炮。而有一部分淘汰的150毫米K16重炮被改裝成海岸炮,部署在法國境內的「大西洋牆」防禦工事內。
德國150毫米K18加農炮,口徑150毫米,長8.2米,炮彈重43公斤,最大射速2發/分,初速865米/秒,最大射程24825米。150毫米K18加農炮,是1933年開始研製,1938年開始量產的大口徑重炮。150毫米K18性能非常優秀,是德軍二戰中非常重要的重型支援火炮,其較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足夠完成對步兵的遠程火力支援。150毫米K18加農炮擁有2種不同的炮架,一種是運輸和行軍狀態的四輪炮架,還有一種是戰斗射擊狀態的2輪炮架。150毫米K18重炮,是二戰期間德軍服役的標準的重型支援火炮,伴隨德軍參加了二戰的許多重大戰役,為德軍的南征北討立下了汗馬功勞!
德國150毫米K39加農炮,是150毫米K18的後續型號,克虜伯公司生產了2門原型炮,後來量產型與原型的主要區別是炮架的不同,量產型的150毫米K39重炮使用了其他火炮的炮架。1942年,克虜伯公司開始量產。後來克虜伯公司在150毫米K39重炮的基礎上研製了2種更大口徑的重型火炮,就是210毫米L/50重炮和240毫米L/46重炮。
再說說榴彈炮,德軍二戰中的150毫米系列榴彈炮,在整個二戰德軍的火炮系統中性能是最差的。甚至在1945年二戰進入收宮階段,德軍研製的150毫米系列榴彈炮改進型的性能還趕不上蘇聯二戰前研製的152毫米系列榴彈炮的性能。在德軍150毫米系列榴彈炮中,150毫米 s.FH.18作為德軍150毫米系列中的標准制式火炮,其重量太重,不方便機動,其火炮的射程也顯的不足。150毫米s.FH.18作為取代一戰的德軍150毫米榴彈炮的後續型號是不成功的,二戰中,150毫米s.FH.18沒有作進一步的改進了。德軍150毫米榴彈炮下屬型號: 150MM s.FH13,s.FH13/1, s.FH40,s.FH43,s.FH44,s.FH18,s.FH18/40,s.FH18M,s.FH36。
德軍的150毫米s.FH13榴彈炮,口徑150毫米,炮架重2250公斤,長2.55米,炮彈重40.8公斤,初速385米/秒,最大射程8675米。
s.FH13榴彈炮是一戰期間德軍裝備的榴彈炮,其中有700門s.FH13 一直在德軍服役到1939年,源於一戰的火炮,其射程太近,火炮威力嚴重不足(其實看其出膛初速度這么低就知道性能不怎麼樣),s.FH13榴彈炮的改進型號有150毫米s.FH13/1榴彈炮,150毫米sFH13/1榴彈炮,該改進型號主要裝備在繳獲的法軍的」洛林拖拉機」上,成為自行榴彈炮,主要用於北非戰場的作戰。
150毫米s.FH40榴彈炮,口徑150毫米,長4.9米,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595米/秒,最大射程15675米,由萊因金屬公司生產。s.FH40榴彈炮是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的一個合作火炮項目,主要是以萊因公司為住,項目內容主要是改進德軍150毫米榴彈炮,減輕重量和提高射程。在樣炮的測試中,s.FH40的射程沒超過15公里,但是其重量卻超過6噸,改進是失敗的,該炮的射程甚至還比不上蘇聯同級別的老舊型號,象一些二戰前蘇聯研製的122毫米,152毫米榴彈炮.二戰爆發後,德國國防軍只是將其列入備選生產火炮型號,實際產量很少。
150毫米s.FH43榴彈炮和s.FH44榴彈炮都是s.FH40的改進型號。s.FH 43的設計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兵工廠提出來,後來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斯科達兵工廠的設計基礎上分別研製的一種全新的150毫米榴彈炮,但是只有萊因金屬公司製造出樣炮並進行實驗, 克虜伯公司後來終止了該炮的研製。二戰中,因為萊因金屬公司的改進不成熟,所以產量稀少。s.FH44和s.FH43一樣,最初設計也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兵工廠提出來, 後來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斯科達兵工廠的設計基礎上分別研製的一種全新的150毫米榴彈炮,並製造出樣炮並進行了實驗。
說說著名的150毫米s.FH18榴彈炮,炮架長7.8米,長4.44米,寬2.3米,高1.7米,火炮總重量6304公斤,炮彈重43.5公斤,火炮俯仰角為-3度——+45度,火炮方向射界為左右正負45度,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520米/秒,最大射程13325米,產量:5403門。s.FH18榴彈炮1934年進入德國國防軍中服役,其後續改進分別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同時進行。總體來說,150毫米s.FH18榴彈炮是不成功的,其重量太重射程太近,其有限的射程甚至還不如德軍繳獲蘇聯的152毫米榴彈炮的德國仿製品.盡管如此,150毫米s.FH18榴彈炮還是作為德國國防軍中的標准重型榴彈炮來配置的,與德軍的105毫米 s.FH18輕型榴彈炮形成高低搭配使用,實際作戰中,其作戰效果還不如105毫米s.FH18輕型榴彈炮,該炮使用火箭彈射程能達到18200米。
150毫米s.FH18M榴彈炮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150毫米s.FH18的改進型號,與s.FH18的主要區別是有炮口制退器,其餘類似。
150毫米s.FH18/40榴彈炮,長5.39米,初速595米/秒,最大射程15675米,總產量46門,s.FH18/40是克虜伯公司對s.FH18榴彈炮的改型,火炮射程比s.FH18有所增加,達到15675米。但是對於150毫米這個級別的重型榴彈炮來說,15675米的射程是遠遠不夠的.這個射程比同級別的前蘇聯的152毫米榴彈炮,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的射程都近,為解決德軍150毫米系列榴彈炮的射程短,德軍後來採用170毫米加農炮來代替150毫米來作戰(170毫米K18),德軍的170毫米加農炮威力大,射程遠,性能相當不錯。
150毫米s.FH36榴彈炮,炮架長10.24米,長3.55米,寬1.75米,高1.88米,炮彈重43.55公斤,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485米/秒,最大射程12500米。s.FH36榴彈炮是萊因金屬公司生產的一種榴彈炮,該炮是德軍150毫米s.FH18榴彈炮的輕型化改型,萊因金屬公司於1935年開始著手改進150毫米s.FH18榴彈炮,1939年定型生產,主要裝備德國國防軍的非摩托化步兵師。s.FH36大量採用輕合金製造,重量比s.FH18減輕了不少,炮架也縮短了一半,不過火炮的出膛初速度也有所下降,射程比s.FH18還近,才12500米,作為傳統步兵師的重型壓制榴彈炮,這樣的射程是不夠的,實際作戰中與105毫米s.FH18榴彈炮作戰效能重合,這不能不說是個敗筆。

再說說步兵炮,德國150毫米s.IG33步兵炮是二戰德軍產量較大的步兵炮,德國從1933年到1945年,一直不間斷的生產150毫米s.IG33系列步兵炮。150毫米s.IG33步兵炮最早研製開始於1927年,1933年正式投產,以後不斷改進,衍生了150毫米s.IG33/1,150毫米s.IG33/2兩種重要的自行火炮型號。另外德軍還有4種裝甲車輛也裝備150毫米s.IG33。150毫米s.IG33步兵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重量太重,達2噸重,作為德軍步兵團的直瞄火炮確實比較重,機動性成問題。s.IG33步兵炮最初開始並沒有配置反坦克的穿甲炮彈,直到1941-1942年間德國新的穿甲彈技術的出台,伴隨德國新穿甲彈技術的出來,150毫米s.IG33步兵炮為了強化反坦克能力,在炮口安裝了炮口制推器,為了容納大的發射裝葯量,炮室也進行了強化,其反坦克穿甲彈的發射葯重量為30公斤,在實際作戰中,因為該炮的巨大重量限制了其對德軍步兵的支援和發揮,所以自行化改裝也迅速進行,德國人迅速在德國已經生產的一系列坦克底盤上加裝150毫米s.IG33步兵炮,這樣機動性的問題才得以解決。該炮巨大在威力使其產生了強大的心理威嚇力,通常不用幾發炮彈,意志薄弱的敵人就會從戰壕里出來投降,另外據說該炮有擊毀T-34的記錄,得卻沒有得到過證實。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該炮依然保持生產。

還有3種150MM無後坐力炮,150毫米LG240,150毫米LG290,150毫米LG42,就不多說了!

㈣ 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國軍有什麼好裝備哪些是勝過日軍的

PAK 37mm戰車防禦炮,即德制的37mm反坦克炮
博福斯M1930 75毫米山炮
sFH18型150mm榴彈炮

㈤ 淞滬會戰國軍德械師是怎麼用的戰防炮

德式部隊中,除了教導總隊擁有自己獨立的直屬重炮部隊,其他各德式師都沒有師屬重炮部隊,就以裝備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師為例,也只有1個師屬炮兵營而已(在最初的計劃中應是1個轄3個營的炮兵團)外加戰防炮連和高射炮連各1個。炮兵營下轄3個榴彈炮連,每連裝備4門德制75毫米克虜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營共12門,戰防炮連裝備4門德制37毫米Pak35戰防炮,高射炮連裝備6門20毫米高射炮(高射炮型號較多,主要有瑞士的奧力根(Oerlikon)、丹麥的麥迪森(Madsen)、德國萊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索羅通(Solothurn)等)。除了師屬炮兵營外,每個步兵團還有迫擊炮連和小炮連各1個,迫擊炮連裝備6門仿製法國81毫米布郎得(Brandt)迫擊炮的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小炮連裝備6門20毫米索羅通機關炮。
為彌補炮火不足的缺陷,德國顧問建議將少量先進火炮集中編成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統一使用,由火力的集中調配,來達到支援作戰的目的。為此組建了一些裝備重炮的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如裝備75毫米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山炮的炮兵第2旅、裝備75毫米德制L/29克虜伯(Krupp)野炮的炮兵第六旅。火炮性能最好當屬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2sFH18萊茵公司(Rheinmetall)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0團(1934年采購)和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0sFH18克虜伯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4團(1936年采購)。

㈥ B-4榴彈炮經歷了哪些戰火考驗

紅場前接受檢閱的B-4榴彈炮。B—4榴彈炮第一次經受戰火考驗是在1939~1940年蘇芬戰爭中。當時蘇聯紅軍主力從卡累利阿地峽方向殺進芬蘭,結果在芬軍預先修築的「曼納海姆防線」上吃了大虧,只攜帶有152毫米以下口徑火炮的蘇軍難以摧毀用高標號水泥修築的芬軍火力點。

情急之下,蘇聯第二任西北方面軍司令員鐵木辛哥元帥向斯大林申請調用B-4榴彈炮,並獲得批准。為確保這種戰略武器不至落入敵人之手,斯大林專門責成炮兵主帥沃羅諾夫親自監督使用,所有參戰炮兵均是軍事技術和政治思想雙過硬的佼佼者。

1939年12月19日,1個4門制的B—4榴彈炮連悄悄抵達霍京恩前線,這些被士兵們稱為「卡累利阿塑像」的龐然大物要為蘇軍第20坦克旅掃清進攻道路。據偵察部隊報告,芬軍在對面丘陵地帶內構築了40多處永備火力點,其中有一半配備了75毫米炮,令蘇軍屢攻不克。連長馬赫波諾夫在實施射擊前一天便將火炮推進到距芬軍工事僅250—350米的掩蔽工事內,他決心用直瞄射擊的方式,對芬蘭據點一一「點名」。這樣做非常冒險,號稱「白色死神」的芬蘭滑雪部隊隨時可能沖出來搶奪這些龐大而貴重的火炮,而馬赫波諾夫身邊只有不到2個排的警衛步兵。

蘇聯衛國戰爭中的B-4榴彈炮。萬幸的是,芬蘭人沒有察覺。21日拂曉,馬赫波諾夫下令開火,巨大的爆炸聲震碎了寂靜的原始森林,許多蘇聯炮兵都被震得耳鼻出血,一些人甚至失聰。B-4的炮擊極其突然,芬軍火力點還未展開反擊便被徹底盪平,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密集射擊後,蘇軍坦克營終於向前推進了2.3~2.5千米。霍京恩突破具有全局性作用,實際蘇軍已經繞到「曼納海姆防線」的後方,造成芬蘭守軍的恐慌情緒,一些蘇軍久攻不克的永備工事罕見地停止射擊,因為裡面的芬蘭人已落荒而逃了。

霍京恩炮擊行動的成功鼓舞了蘇軍大規模使用B-4榴彈炮的熱情。據統計,在1940年2月1日至3月13日最後階段的作戰中,蘇軍共投入20多個B-4炮兵連,進行了多達270餘次壓制射擊。這些炮兵連屢屢效仿馬赫波諾夫的「炮兵上刺刀」戰法,把火炮推進到前沿250~400米處,以求最佳打擊效果。當然,蘇軍為掩護這些「無價之寶」往往要投入更多部隊,1個B-4炮兵連周圍一般添配了1個營的步兵、1個76毫米炮兵營、10挺重機槍和8挺輕機槍,外加5輛坦克。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在最初的6個月里,原本是打算進攻的蘇軍蒙受了巨大傷亡,屬於進攻型武器的B-4榴彈炮因轉移困難而遭受慘重損失,一些被德軍俘獲的B—4還被換上「20.3cmH503(r)」的編號,繼續投入戰斗。直到1943年庫爾斯科坦克大會戰結束後,蘇聯紅軍真正轉入戰略大反攻後,B-4的威力終於得到全面發揮。

在哈爾科夫、齊爾塞、柯尼斯堡、坦澤和波森等重大城市攻堅戰役中,B-4榴彈炮摧毀了無數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特別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寧格勒戰線上,由維德門德科少校指揮的2個B-4榴彈炮連摧毀了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發炮彈打穿地下三層樓板後才爆炸,以至於德軍士兵驚恐地將B-4榴彈炮稱為「斯大林之錘」。

在1945年柏林巷戰中,蘇軍編組了數以千計的突擊工兵群,他們每前進一步,總能獲得充沛的炮火支援。根據戰時安排,蘇軍在攻擊建築物時,以B-4榴彈炮和ML-20榴彈炮向地下室和建築物低層射擊,中小口徑火炮則向建築物中層和高層窗口進行射擊,迫擊炮則向屋頂射擊,從而掩護突擊工兵群接近建築物。B-4榴彈炮通常在200—300米的距離上對已暴露的德軍工事或街壘展開直瞄射擊,其火力支援一般以400米縱深為限。如果突擊工兵群需要更大縱深的火力支援,B-4榴彈炮則只以曲射方式,轟擊廣場、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築等大型目標,以免因過於靠前而遭到德軍火箭筒小組的狙擊。

到4月30日,蘇軍第150師和第171師已抵達「第三帝國」的象徵一國會大廈。面對負隅頑抗的德軍,殺紅眼的蘇軍集中89門B-4榴彈炮、SU—152自行火炮和安德柳莎火箭炮進行30分鍾的直瞄射擊,國會大廈的牆面頓時變得千瘡百孔,用磚石堵住門窗構成的火力點連同後面的士兵都被炸碎,大廈厚實的牆面也被炸開若干大洞。

下午14點25分,蘇聯3個步兵營沖進國會大廈,經過近乎瘋狂的近戰,到18時,紅軍戰士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終於在國會大廈主樓圓頂上升起了紅旗。同日,納粹頭子希特勒自殺身亡,法西斯德國壽終正寢。

㈦ 求抗戰名炮"三十二倍十五榴"更詳細的資料!!!

FH18是德國20年代後期開發的150毫米重型榴彈炮,FH是Field Howitzer即野戰榴彈炮的意思,也有稱為sFH18的,s是德語中遠程的開頭字母,相對與le即短程的意思。FH18是德國國萊茵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1926-1930年期間聯合研製,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炮身,克虜伯研製炮架。該炮最大拖曳速度為60千米/小時,射速約為每分鍾4發。sFH18在二戰中作為德軍的主力重型野戰炮,德軍昵稱其為「常青樹」.
1934年國民政府從德國進口的第一批共24門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32倍口徑的150毫米榴彈炮,當時國軍對那批榴彈炮要求的射程是15公里,而30倍口徑的sFH18的射程只有13公里,不能達到國軍要求。於是萊茵金屬公司專門為中國設計了這種32倍口徑的150毫米榴彈炮,並最終在幾家廠家的投標中勝出。該炮中方的全稱是「32倍15公分重榴彈炮」,簡稱「32倍15榴「。
37年華北戰場炮火連天,國軍統帥部主動開辟華東戰場。國軍配備德國150毫米重炮的「炮兵第10團」與輕戰車及戰機都參與攻擊行動,歷經四次總攻,雙方反復巷戰爭奪陣地,敵我傷亡均極重大。最為現代化的炮兵第10團,裝備德國金屬廠150mmL/32榴彈炮24門,於8月11日動員開赴上海參戰,最初為1個營,後來為2個營。9月下旬,炮兵第10團奉命派遣一排炮兵摧毀日軍跑馬廳臨時機場,當晚10點,排長張士英命令單炮開始發射,50發炮彈發射完畢後,日軍開始搜索國軍炮位,探照燈已經集中在炮側的大樹樹梢上,炮兵迅速轉移,此次奇襲,擊毀敵機數架。淞滬會戰尾聲,炮兵第10團部分火炮被已經埋下地雷的公路橋攔住退路,在團長彭孟緝無奈的哭泣中,炮團戰士忍痛將炮推入河中。從南京撤退途中沉入江中若干,從淞滬會戰開始,FH18歷經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昆侖關戰役等幾乎所有重大戰役。後又隨遠征軍入緬。

㈧ 德國SFH18榴彈炮是在什麼背景下研發的

SFH18(德語:schwereFeldhaubitze18)榴彈炮,德軍昵稱「Immergrün」(常綠樹),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榴彈炮,每個步兵師皆配置了12門作為師重火力支援。雖然實際口徑只有149.1毫米,但是因為前身sFH13榴彈炮也是同口徑以15厘米命名,因此延續這種命名方式。

類型榴彈炮;原產國納粹德國;服役期間1935-1970;參與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發者克虜伯;研發日期1920年後;生產日期1934-1945;製造數量5403;總重量5530公斤;槍管長度4.45米;炮彈149.1毫米;口徑149毫米×260毫米;後膛閉鎖系統水平滑契式炮栓;後座緩沖系統液壓機械復合式;炮架或載具種類雙輪開腿式炮架;最大射擊仰角-3-+45度;最大迴旋角度中心線左右30度;槍口初速515米/秒;最大距離13325米、15100米(SFH18-32L、SFH18M、特殊8號榴彈)、18200米(SFH18M、15cmR.Gr.19FES火箭推進榴彈)

此裝備於1920年代後期開始開發,預定取代當時已經過時的sFH13榴彈炮;為了逃避國際監視,德國一方面采多公司合作炮架以及底盤為克虜伯研發,炮身為萊因金屬公司製造,另一方面以18年式命名,讓國際間認為此裝備是大戰結束前設計以迴避凡爾賽條約的限制。

此裝備於1930年代初期研發完成,於1935年5月23日開始在德國國防軍服役,隨後在希特勒擴軍政策下大量生產成為二戰前德國的陸上重火力支援裝備並持續生產至二戰結束,展量高峰期為1944年的2295門,在戰爭結束停產前德國總共生產了5403門sFH18.。

雖然德國在戰爭中大量採用這門火炮,但是與各國的主力榴彈炮相比sFH18不能算是優秀裝備,蘇聯當時主力A-19式122毫米榴彈炮最大射程可達20公里,這種射程劣勢使得德國面對蘇聯炮兵無法有效回擊;

由於德國在開發此炮後之後研發的新型大口徑榴彈炮都不成功,為了增長sFH18的射程,因此在1941年設計出火箭推進榴彈並配發至前線,此炮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火箭推進榴彈的榴彈炮,不過使用火箭推進榴彈一方面程序繁瑣,另一方面准確率不高,雖然可以增加3000米的射程,因此配發後不受好評而快速的退出第一線。

除了火箭推進榴彈以外,後續改良仍回歸至炮身以及裝葯的改進。藉由特殊7號以及8號裝葯,sFH18的射程成功延伸至15公里,但是伴隨而來的後座力增加以及磨損問題使得研發廠商在火炮上安裝炮口制退器以及更改炮身製造工序以符合火炮壽命需求,新造的火炮被賦予sFH18M之代號並成為後期德國陸軍炮兵主力。

雖然說sFH18是為了閃擊戰之需求而設計製造,但是一方面德國自身機械化能量不足不可能讓火炮通通使用半履帶車拖曳,因此真正上戰場不少sFH18還是使用馬拖弋因此推進速度無法追上真正的機械化部隊;加上sFH18並沒有安裝懸吊系統,就算用機械車輛拖弋時速仍然無法讓德軍滿意,所以sFH18在戰爭中期也積極的進行自走化開發安裝至車輛上,1942年德國將sFH18搬到三號坦克以及四號坦克的底盤上並量產這款自行火炮,這款自行火炮被稱為野蜂式自行火炮。

戰後,大量sFH18作為戰利品服役於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與捷克陸軍中,捷克陸軍的sFH18炮管口徑被磨成15.2厘米以符合紅軍的彈葯口徑,此種改變口徑的火炮編號為vz18/46。

㈨ 問:請問在凡爾登戰役中,德國和法國分別使用的是什麼大炮謝謝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用了當時的先進武器,比如法國使用了大口徑炮巨炮,德軍使用了噴火器和毒氣彈,對一戰有重要影響。這次戰役改變了火炮的運用,在此之前火炮多數是用來防守或是在發動進攻前進行一下轟擊,而這次德軍集中大量火炮運用到進攻中則是火炮的新戰法。此次戰役中的火炮戰法,應該是嚴格意義上的炮火支援。此後,火炮支援被其他國家效仿,並得到新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的火炮戰法是發展最為成熟的。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Pl3RvmOd0iIuyV2-_#1_9

㈩ 二戰期間德軍使用的最多的野戰炮是哪一款

105毫米系列榴彈炮是二戰德軍中的一種重要的榴彈炮,二戰德軍在各個戰線的戰役、戰斗中都少不了105毫米系列榴彈炮的身影,北非戰場、歐洲大陸戰場、蘇德戰場、中國抗日戰場都可以見到德國的105毫米系列榴彈炮。德軍的105毫米le. FH 18榴彈炮是二戰德軍中生產數量最多、型號變化最多、廣泛出口國外。105毫米系列榴彈炮是二戰德國國防軍的標准制式火炮。
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是105毫米 le. FH 16 的替代者,該系列火炮是德軍二戰火炮中最重要的一種火炮。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在1929年正式生產並進入德軍中服役,並作為德國國防軍的標准制式火炮伴隨德軍走完二戰的全過程,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性能優秀,其曲射彈道不斷可以進行遠距離曲射壓制射擊,而且還能靈活調整火炮彈道,在近距離具有反坦克炮的直射彈道特性,能進行有效的直瞄射擊,深受德軍官兵的喜愛。1939年9月,二戰爆發時,已經有2500門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在德軍中服役,後面的1940年—1945年間,德國總共生產了20000門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

閱讀全文

與國軍德國榴彈炮參加過哪些戰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