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不發展虛擬經濟

德國為什麼不發展虛擬經濟

發布時間:2022-10-31 17:41:37

『壹』 歐洲經濟危機的原因

第一,在於沉重的社保負擔。
歐洲國家長期受社會民主主義思潮影響,形成以社會保障制度為依託的福利國家模式。歐盟目前平均社會福利開支已近GDP的30%,遠高於美國的16%和日本的19%。高昂的福利費用擴大了公共支出,推高了公共債務水平,造成高稅收和高成本,使其在全球化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同時,擠佔了科研、教育等投入,造成創新乏力、經濟增長緩慢,還消磨了企業和社會的創新進取精神。

第二,病源在於殘缺的歐盟機制。
歐洲聯盟有個軟肋,貨幣主權和財政主權分屬歐洲央行和各成員國,財政和貨幣政策會沖突和錯配,執行效率低下。歐元區各成員國在向歐洲央行讓渡了貨幣主權後,無法獨立使用利率、匯率等貨幣政策來應對,只能更加倚重財政政策,容易造成赤字和債務負擔普遍超標。歐洲央行的目標是平抑通脹,維持歐元對內幣值穩定而非各成員國的經濟景氣,而歐盟各國經濟差異性較大,景氣狀況不一致,這讓實施單一貨幣政策的歐洲央行常常首尾難顧。歐元區財政赤字問題凸顯了歐元區財政、貨幣政策二元性的矛盾。從此次希臘債

第三,在於人口結構老齡化。
工業化以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延長了人類的壽命;與此同時,因為撫養成本越來越高,人們生育孩子的願望日益降低,使生育率迅速下滑;兩者相加,使歐洲諸國在完成工業化與城市化後出生率一直處在較低的水平,普遍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二戰以來人口結構變化更加劇烈,從20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人口結構都進入了快速老齡化的階段。老齡化使生產人口下降,消費人口增加,慢慢入不敷出,最終出現了危機。

第四,在於房地產等資源泡沫導致的金融內戰。
其實,社保負擔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由科技進步帶來的正面效應抵消,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不統一也只是外部因素,都不足以造成危及國本的債務危機,根本原因是實業衰落和土地等資源泡沫膨脹的同步到來。

『貳』 英德法曾是歐盟的三大支柱,他們究竟誰才是老大

法國在歐盟中的地位更加核心,因為法國的發展理念和歐盟的利益更加的契合。

歐盟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團結各歐洲國家,共同應對復雜的世界局勢。在歐盟眾多加盟國中,法國、英國、德國是其中最發達的三個國家,有歐盟三大支柱的稱號。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爭斗,更何況是歐盟這個利益集合體。所以長久以來,三個國家會為了歐盟的主導權而明爭暗鬥。那麼三個國家中,誰才是歐盟真正的核心呢?

英國退出歐盟最大的受益者應該就是法國了。法國在經濟領域不如德國和英國,但它更追求的是全面發展。不管是軍事、文化、經濟,還是國際影響力,都發展的很均衡。此外,法國一直想借歐盟這個平台,重振歐洲的國際地位,藉此實現與美國的平等對話,並追求獨立發展的權利和機會。因此,法國的思想理念更加契合歐盟的利益初衷,所以歐盟各成員國更加的喜歡法國。

『叄』 為什麼美國能搞虛擬經濟而其他國家不行

虛擬經濟的本質
不管經濟學家們把虛擬經濟說得多麼天花亂墜,永遠也掩蓋不了虛擬經濟的丑惡本質:不生產任何實物或者效用價值,用符號和概念玩圈錢、騙錢的金融把戲。至於什麼是虛擬經濟,也並非經濟學家們所說的金融證券業、房地產業、博彩業、收藏業甚至包括體育文化事業。只要能生產產品,能提供效用,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就不應該是虛擬經濟。比如房地產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如果沒有投機與泡沫,就不是虛擬經濟;銀行不搞金融衍生品,股票和證券不人為溢價發行,收藏不投機炒作,體育文化不搞噱頭,就都不算是虛擬經濟。只有一個行業是天生的、地地道道的虛擬經濟,就是博彩業。賭博是虛擬經濟最本質的內涵所在。當金融證券、房地產、收藏等產業利用人們的賭博心理圈錢、騙錢時,才會變為虛擬經濟。
賭博心理是人類自私、不勞而獲、懶惰等惡劣人性的集中體現,當然也是冒險精神和風險意識的表現。一切經濟的投資都存在風險,所以多少都存在賭博心態。正因如此,投資的收益除了資本利息,還要有風險回報。但是,這種投資回報必須建立在效用價值創造的基礎之上。如果脫離了效用價值的創造,純粹只講風險回報,那麼就變成了純粹的投機與賭博。抓住了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區別,才能真正理解虛擬經濟的本質。
既然不能創造價值,用錢生錢的金融把戲又怎麼玩,怎麼能圈到、騙到錢呢?這個把戲的關鍵就在於製造金融泡沫和經濟泡沫。超發貨幣、股票溢價發行、炒高房地產等商品價格、各種金融衍生品的循環估值等,都是製造泡沫的手段。泡沫的本質就是人為的估值或計價的虛高。虛擬經濟的把戲就是利用官方授予或商業炒作獲取的信譽騙取普通百姓的信任,誘發和放大百姓的賭博心理,當人們飛蛾撲火般湧向泡沫市場時,變現手中的符號(對應股票證券或者實物商品虛高估值部分的貨幣)。簡言之,虛擬經濟的把戲就是製造泡沫,變現虛擬的符號價值。
虛擬經濟的罪惡與為害
虛擬經濟至少存在三大罪惡:
第一是寄生和綁架。虛擬經濟因為實體經濟服務而誕生,因不能生產物品和創造價值,其游戲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其符號和概念的炒作全部要藉助實體經濟的生產性和創造性,只不過這種符號和概念不是對實體經濟的描述而是誇張甚至虛構。比如公司上市與股票發行,它必須藉助於實體企業的運營,然後進行包裝、炒作,通過溢價發行上市才能圈到錢。比如貨幣超發,必須藉助經濟高速增長與繁榮、投資拉動內需等實體經濟運行的概念來實施。
虛擬經濟寄生於實體經濟,同時也綁架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只要被風投看上,就必然走上包裝、炒作的虛擬道路,企業除了能夠賺取股市溢價之外,其原有的生產和發展軌跡,其原有的發展理念和實業精神都很難再繼續保持,一切都得按風投的邏輯辦。
第二是欺詐和剝奪。今日的所謂富豪榜,沒有幾個不是涉足房地產的,也沒有幾個沒有IPO的。各地的首富年年在換,你看看這些首富們的發跡史,基本都是同一個軌跡:通過房地產賺取第一桶金,然後辦一個實體企業作為軀殼,製造一定的「亮麗」業績,然後包裝上市。上市之日就是躋身富豪榜之時。圈了錢之後,實體企業並沒有真正的長足發展,於是變現走人。下一個上市企業又會製造下一個富豪。某地上市一個企業就會產生一個曇花一現的地方首富。富豪不斷產生,實體企業和實體經濟並沒有多大的發展。玩IPO就是為了圈到普通百姓手中的錢,這不僅是欺詐,也是剝奪。
第三是擠壓和破壞。虛擬經濟的各種游戲和把戲,都是由政府和金融企業導演的。圈走的是大量的金錢,留下的是房市泡沫、股市泡沫、通脹和滯漲。貨幣政策寬松時,房市、股市高漲,實體企業得不到資金青睞;貨幣政策緊縮時,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得不到資金扶持,因為金融業永遠只追逐和操縱暴利行業,房地產業是,股票證券業也是。
虛擬經濟借發展實體經濟之名,行的是擠壓和破壞實體經濟之實,得的是圈錢、騙錢之利。資本本無罪,但當資本不用於投資而只用於投機,或者是名義上投資而實質上投機時,就產生了罪惡與危害。
毫不誇張地說,虛擬經濟的罪惡與危害,絕不只是對實體經濟和百姓生活的剝奪與破壞,可以說是對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吞噬。虛擬經濟不廢止,終將使人類走向衰敗與墮落。
美國之所以是虛擬經濟大國,是以美國作為頭號大國的強權、霸權和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作為基石的。美國的虛擬經濟當然同樣具有欺詐、剝奪和破壞的罪惡與危害,但是,這種欺詐、剝奪和破壞是世界性的而非本土性的。美國可以通過在世界范圍內超發貨幣,購買世界范圍內任何想要得到的實物資源,用於改善國內人民的生活。就像所有銀行剝奪實體企業一樣,美國是世界銀行,相對美國而言,世界上其它國家就是實體企業,美國剝奪其它國家就如同銀行剝奪企業。
我們不能搞虛擬經濟,因為我們搞虛擬經濟就會搞垮我們的實體經濟。所以,首先我們要自己廢止虛擬經濟,其次要開始覺醒,不能再繼續被美國的虛擬經濟欺詐和剝奪。(肖仲華)

『肆』 如何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合起來

虛擬經濟是和人類預期心理作用有關的實體經濟的價值方面經過預期收入資本化定價後進入市場交易;其作用的工具有其物質的存在形式(如紙幣、股票、債券、金融衍生工具等材質本身或符號),但與其所代表的價值相背離;是不經過具體的客觀物質產品或勞務,只通過建立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分工細化和信用借貸基礎上的價值符號的轉移實現的對價值或財富進行分配或再分配的人類經濟活動;它已成為現代經濟生活的常態,並有進一步主導實體經濟領域發展的趨勢。本文選擇從制度與結構變遷的視角,用歷史和理論相統一的辨證分析方法、新古典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合理內涵和範式,分析這種經濟形式產生的制度根源、結構特點、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意義。
虛擬經濟是在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收益和效率的原因而逐步產生的,但它的迅猛發展卻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當資本增殖在傳統的產業領域遭遇困境時,資本主體對經濟活動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方式做出的一種新的制度安排。虛擬經濟發展的制度與結構安排主要由英美主導,是因為英美的資本增殖過程中首先出現對這種制度的需求、英美的虛擬資本實力最為強大,發展虛擬經濟的要求最為迫切。本文闡述了這種制度需求的產生動因,制度供給中各種經濟...虛擬經濟是和人類預期心理作用有關的實體經濟的價值方面經過預期收入資本化定價後進入市場交易;其作用的工具有其物質的存在形式(如紙幣、股票、債券、金融衍生工具等材質本身或符號),但與其所代表的價值相背離;是不經過具體的客觀物質產品或勞務,只通過建立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分工細化和信用借貸基礎上的價值符號的轉移實現的對價值或財富進行分配或再分配的人類經濟活動;它已成為現代經濟生活的常態,並有進一步主導實體經濟領域發展的趨勢。本文選擇從制度與結構變遷的視角,用歷史和理論相統一的辨證分析方法、新古典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合理內涵和範式,分析這種經濟形式產生的制度根源、結構特點、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意義。
虛擬經濟是在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收益和效率的原因而逐步產生的,但它的迅猛發展卻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當資本增殖在傳統的產業領域遭遇困境時,資本主體對經濟活動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方式做出的一種新的制度安排。虛擬經濟發展的制度與結構安排主要由英美主導,是因為英美的資本增殖過程中首先出現對這種制度的需求、英美的虛擬資本實力最為強大,發展虛擬經濟的要求最為迫切。本文闡述了這種制度需求的產生動因,制度供給中各種經濟組織的作用及其適應性變遷,制度變遷的原則、即制度變遷的收益與成本分析,制度變遷的結果、即不同類型的國家在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變遷中的具體地位與出路。從研究的實踐意義上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對席捲全球的經濟全球化我們還處於一種被動的適應狀態,沒有充分認識到虛擬經濟全球化現象下所掩藏的深層次經濟背景、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危機和極其嚴重的挑戰。本文就想從以上幾個角度作出自己的探索,目的在於從全球虛擬經濟制度變遷的客觀背景出發,認識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變遷發生、發展的規律,希望從中總結出能有效地指導中國虛擬經濟實踐的原則和政策。具體而言,遵循以下研究思路:
第一章明確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方法,提出研究的重點和希望突破的方向。
第二章從文獻綜述的角度,初步構建起本研究的邏輯性分析思路:正是生產效率提高和減少交易成本的需要,決定了商業資本重新從生產領域獨立出來,演變為借貸資本,並進一步發展為虛擬資本。通過對相關理論的回顧對研究對象作出了概念上的進一步界定,分析了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及其變遷的具體內涵和外延,以及變遷的內在邏輯。
第三章用制度分析的視角闡述了虛擬經濟發展的歷史。論述了主要的虛擬經濟產品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歷史;描述了產業資本本位時代發生的幾個典型的虛擬經濟現象,指出了其發生發展的制度原因;分析了金融資本本位時代虛擬經濟規制的起源和虛擬資本的成長,重點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以後,虛擬經濟迅猛發展並主導實體經濟的制度背景及其演變的具體過程。
第四章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變遷的動因。分析影響虛擬經濟制度需求的各種因素,即虛擬經濟制度產生及其變遷發生、發展的動因。存在虛擬經濟的制度需求是因為虛擬經濟制度的存在能使經濟個體的利潤或潛在利潤合法化、永久化和最大化。利潤率的變化是虛擬經濟制度起源與變遷的最終落腳點。利潤和與利潤有關的價值、利潤率、利率,對虛擬經濟制度的影響都是通過利潤因素發揮作用的,本章分析了這些不同的經濟變數在虛擬經濟制度變遷中的決定性作用。
第五章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變遷的過程。分析了影響虛擬經濟制度供給的各種變數,主要是包括企業、市場和國家在內的各種經濟組織在制度供給中的作用。具體來說:首先,分析企業的組織形式為了適應虛擬資本增值的需要而發生的結構和經營模式的變化;其次,討論各種虛擬經濟市場形式的發展給虛擬經濟制度提供的生存基礎;第三,在概述新自由主義國家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國家和政府行為在虛擬經濟制度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第六章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變遷的收益與成本分析。分析虛擬經濟制度變遷的原則、即虛擬經濟制度變遷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以及虛擬經濟制度變遷的具體結果、即不同國家在虛擬經濟制度變遷中的具體地位和出路。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變遷的原則分析主要是以英美機構投資者的虛擬資本增殖所帶來的利益與風險為背景進行。至於虛擬經濟制度的發展對世界上的其它經濟體的影響作者則將其作為虛擬經濟制度變遷的結果來看待,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以日本和德國為代表的福利資本主義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分析。
第七章、中國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問題的產生、發展與對策,提供的是一個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的總結性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國虛擬經濟制度發展的概況,介紹了中國虛擬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其次對中國虛擬經濟主要的內部結構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討,對於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選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後對中國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選擇的世界格局背景、自身的特點、定位的原則進行了總結。
首先,從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出發,選擇制度與結構變遷的視角,用新古典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科學內涵和研究範式分析虛擬經濟發生的制度背景和發展趨勢,全面闡明了虛擬經濟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虛擬經濟的起源和形成背景,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以及隨著制度環境的變化,具體的虛擬經濟制度與結構安排的變遷過程和發展趨勢,構建了一個概念清晰、分析層層推進、邏輯嚴密的分析性框架體系。分析角度比較新穎,概念的邏輯性一致,比較清晰地闡述了虛擬經濟產生和發展的規律。
2、用新制度主義和國家理性的理論研究了虛擬經濟制度需求的產生動因,制度供給中各種經濟組織的演進及其作用,揭示了人類社會虛擬經濟制度變遷的客觀過程。對虛擬經濟制度供給中各種經濟組織形式的分析,包括企業組織、市場和國家為了適應虛擬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發生的適應性變遷分析具有一定的開創性。
3、與一切籠統的簡單主義相反,在論文展開的脈絡中作者展現的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是一個辨證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代,它們之間的關系內涵是發展變化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教條。總的來說,虛擬經濟本是實體經濟的一個派生物,但當資本增值在實體經濟領域內走到一定范圍和程度上的極限時,虛擬資本核
誚優蹋考醭直澈蟀擋匭

『伍』 二戰戰敗的德意日現在為什麼如此發達

關鍵原因就是人!德國為什麼接連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正是因為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升,在二次工業革命中,借後發優勢超越了英法老牌帝國,卻因立國比較晚,沒趕上瓜分殖民地資源的大潮,限制了德國的進一步發展,對德國而言,就是生存空間狹小,只好向已經被英法把持的世界霸權發起挑戰,希望通過戰爭重新洗牌,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利益。

二戰時,納粹德國政府鬧出了一個用百位諾獎科學家批判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笑話,這固然是一個真實的笑話,但是請注意德國為這種拍腦袋鬧笑話的主意,就能發動起百位諾獎得主科學家,正是有這個底子,才在戰爭中催生出現在還在影響世界的黑科技種子。

最容易迷惑人的是義大利,表面上看,義大利人自由散漫,與德國、日本完全是兩回事,其實不然,義大利確實沒啥工匠精神,人家早在古代,就已經跨越了匠熟而入道的階段,古代歐洲貴族,要是湊不出一套義大利出品的罐頭鎧甲,長槍大劍,跑遍歐洲也別想找到家教堂肯幫著開光。

現代工業產品,義大利人如果真的那麼散漫,怎麼造的出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這樣的高端品牌?這種汽車曾經離我們太遠,我們只知道豐田、賓士,現在這種情況實際還是沒有多少改變,除了發燒級玩自行車的,有幾個人知道一王四後?真正個人消費頂級奢侈品市場,義大利能佔半壁江山,更讓人想不到的,是義大利也是世界少數有完整工業鏈的國家。

更更離奇的是兩次世界大戰,我們都是戰勝國,我們落下什麼好?而義大利連續兩次都是看著亂下注,人家吃什麼虧了?!而且一直混在人堆里,你看誰,看那個國家對義大利特別有敵意了?說他弱,歷史上又有誰真正欺負過他,讓他吃了很大虧?這個國家,才真的值得研究。

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都曾經被法西斯勢力控制,都是二戰的策源地。軸心國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因此戰敗後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分子都遭到了應有的懲罰。出人意料的卻是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在戰後的經濟都快速發展了起來,尤其是日本和德國的經濟發展程度超過了大多數國家。

作為二戰戰敗國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經濟如此發達的原因不外乎內外兩方面,內部堅實的基礎,外部有利的國際環境。在內外兩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下,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實現了戰後廢墟中經濟的崛起。

第一,德意日有符合本國國情的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要快速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且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必須是符合本國國情的。或者說,是本國人民自主選擇的制度,而不是嫁接於其他國家的制度。德國和義大利都是自己選擇的,符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是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在戰後卻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

第二,德意日的教育水平較高且培養出了大批的合格的產業工人。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工人的素質,高水平的教育也提高了社會的整體素質;高素質的社會群體和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為戰後德意志的崛起提供了必須的合格熟練的勞動力條件。

第三,德意日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戰後經濟的崛起提供了科技支持。德意日是傳統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擁有深厚的科技基礎。在這深厚的基礎上,德意日才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會。現今社會,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科技是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

第四,德意日有充足的人口數量和基本的國內市場。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是在國內發展起來之後才能擴展到國外。德意日都應有6000萬以上的人口數量,日本在戰後通過各種手段,甚至達到了1億2000萬人口的程度;這意味著德意日有支持本國經濟的國內市場。德意日的經濟發展策略就是立足國內,擴展國外。

第五,德意日國內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德國和日本;其基本設施基本上被摧毀。戰後的廢墟即是損失,也是崛起的有利條件。為什麼呢?因為白紙上好作畫。基礎被摧毀意味著大量的需求,基礎被摧毀意味著可以按照最科學的態度進行規劃和發展。有一個詞叫後發優勢,德意日在戰後就擁有後發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日兩國均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尤其是德國,堪稱執牛耳者。軍事上的需要更催育了科技的發展。在軍事,工業,科技等方面都很發達,列強之名名不虛傳。二戰後雖然戰敗,各方面都受到了勝利方的限制和閹割,但是畢竟工業化的路途已經鋪就,基礎已經打下,更積累了無數寶貴經驗並且儲備了不少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對戰敗國進行了清算和懲罰,但是確是不徹底的。事實上,二戰還未結束,因為意識形態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同盟國內部就已分裂。二極格局的形成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壓倒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之後,馬歇爾計劃開始實施,為了對抗蘇聯,歐洲的復興在所難免,西德就是在這個夾縫里獲得了生機。日本也是同樣,美國想要的並不是一個一窮二白的日本,而是一個可以幫助美國抵抗蘇聯在東亞勢力的日本。朝鮮戰爭更是讓日本經濟得到了復甦的機會。

德意日有符合本國國情的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要快速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且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必須是符合本國國情的。

或者說,是本國人民自主選擇的制度,而不是嫁接於其他國家的制度。德國和義大利都是自己選擇的,符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是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在戰後卻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

德意日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戰後經濟的崛起提供了科技支持。德意日是傳統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擁有深厚的科技基礎。在這深厚的基礎上,德意日才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會。現今社會,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科技是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

德意志有充足的人口數量和基本的國內市場。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是在國內發展起來之後才能擴展到國外。德意日都應有6000萬以上的人口數量,日本在戰後通過各種手段,甚至達到了1億2000萬人口的程度;這意味著德意日有支持本國經濟的國內市場。德意日的經濟發展策略就是立足國內,擴展國外。

在世界兩極格局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競爭為德意日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二戰結束後,美國要遏制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的發展,不希望有更多的國家變成社會主義性質。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經濟。發展經濟需要什麼?需要資金。德意日缺乏什麼?缺乏資金。因此,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大量貸款。

在美蘇爭霸的格局下,美國甚至為德意日提供了安全的外部條件。美國於1949年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蘇聯帶給資本主義陣營的軍事壓力。戰敗後的德意日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最大程度削弱了,面對蘇聯的軍事壓力是不可能專心發展經濟的。怎麼才能專心的發展經濟?獲得國家安全。德意志有國家安全嗎?有!北約建立後,德意日就獲得了實際上的安全環境。

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市場在繼續向前發展,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尤其是美國建立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之後,世界經濟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朝著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德意日的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德意日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沖擊了美國和蘇聯對世界的控制。現在,德意日又成為了國際秩序里的重要國家。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根源是經濟的發展。

德國戰後開始重建國家,發展經濟,重視教育,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包括虛擬經濟,房地產等等,德國擁有13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數量遠超美國,因此德國的經濟實力依舊強大,國家各項任務很快發展起來。

日本的技術不如德國,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從1957年開始進行免費義務教育,培養了大批人才,等到這批學生畢業進入社會,日本經濟快速增長,尤其是八十年代。

當然要實現後發先至就必須擁有資金,資金哪裡來呢?答案很明確,來自美國的援助。

第一,兩極格局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競爭為德意日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二戰結束後,美國要遏制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的發展,不希望有更多的國家變成社會主義性質。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經濟。發展經濟需要什麼?需要資金。德意日缺乏什麼?缺乏資金。因此,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大量貸款。

第二,馬歇爾計劃雖然有大量的附加條件,雖然這些附加條件是加強了對德意日的控制。但無法否認的是,德意日可以從美國獲得大量的資金,德意日甚至可以獲得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擁有了資金和市場的德意日等國就獲得了發展經濟所必須的重要外部條件。

第三,美蘇爭霸的格局下,美國甚至為德意日提供了安全的外部條件。美國於1949年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蘇聯帶給資本主義陣營的軍事壓力。戰敗後的德意日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最大程度削弱了,面對蘇聯的軍事壓力是不可能專心發展經濟的。怎麼才能專心的發展經濟?獲得國家安全。德意志有國家安全嗎?有!北約建立後,德意日就獲得了實際上的安全環境。

經濟的發展有一個定律:國內環境的穩定和國際環境的和平才能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德意日擁有穩定而有利的國內環境,又擁有和平安全的國際環境,經濟怎麼可能不迅速發展?!


二戰的戰敗國德國和日本現在為什麼經濟卻都很發達?

德意日經濟的發達對現在的世界秩序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一,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市場在繼續向前發展,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尤其是美國建立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之後,世界經濟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第二,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和平的發展。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得益於力量的增強。隨著經濟的發展,就逐漸的出現了多個的力量中心;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意味著降低了美國和蘇聯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第三,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朝著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德意日的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德意日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沖擊了美國和蘇聯對世界的控制。現在,德意日又成為了國際秩序里的重要國家。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根源是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的前提是有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所以中國經濟要發展也必須擁有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從新中國建立起,我們就執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然後才有了改革開放中中國經濟的崛起。經濟發展是目標,和平是前提,綜合國力是根本。

『陸』 虛擬經濟要以實體經濟為依託

虛擬經濟一般認為是以金融業為主的「錢生錢」的經濟。不可否認,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是縱觀全球各國,會發現,虛擬經濟發展過快必然伴隨著監管的不到位以及量化寬松等弊端。實體經濟雖然相較而下不如虛擬經濟發展快,但是一旦遇到經濟危機,虛擬經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沖擊,比如歐債危機。相反,實體經濟發達可以保證貨物供給不會受更大的影響。比如歐債危機中的德國,憑借自身發達的實體經濟,受危機影響較小。當然,兩種經濟都是手段,在大力發展一方面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另一方面,使二者共同發展。

『柒』 德國經濟那麼強,金融業卻那麼差,這是為什麼

網友1:首先聲明一點,德國金融業不差,其代表就是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是歐洲僅次於倫敦和蘇黎世之後的第三大金融中心。

倫敦作為歐洲第一金融中心,有其歷史原因,再有就是其得天獨厚的經度因素。隨著英國退出歐盟,未來倫敦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會受到撼動!蘇黎世更多的是依賴於瑞士永久中立國的政治地位,金融管制寬松,造就了其金融業發達,但是瑞士經濟顯然不能和英、德同日而語!從最近的調查數據來看,倫敦和蘇黎世作為歐洲排名前兩位的金融中心,其影響力在走下坡路。

在歐盟統一使用歐元之後,歐洲中央銀行就設在法蘭克福,其前身是設在法蘭克福的歐洲貨幣局。如此得天獨厚的"心臟"位置決定了法蘭克福在金融中心中的地位。這座位於歐洲心臟的大都市,其優勢在於其發達的金融市場,在此次排名中,法蘭克福的金融市場排名居第6位。目前共有300多家德國和外國的銀行、金融機構駐扎法蘭克福。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交易所之一,僅次於紐約和東京的交易所。

顯然,依託於德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德國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法蘭克福及德國金融業前景光明,上升勢頭明顯!

網友2:不是德國金融不強大,而是德國製造業更加強大。當今國際,英國還有什麼影響?美國的強大,藉助美元霸權和美軍以及比較強大的製造業。美國的強大表面是金融,也就是美元。但是支撐美元的美軍和美國科技才是根本。而英國單純玩金融,英軍不行,科技也越來越弱,製造業早就空心化了。而德國在歐洲其實是老大,靠的就是德國製造業。德軍是不行的,二戰失敗,德軍不行了。現在的國際影響力,除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就到德國了。其實德國已經比法國俄羅斯強大了。德國其實是僅此於美國和中國的存在。這一切靠的就是德國有很多機械設備,機電一體化設備,高端光學,大型裝備,美國都製造不了。

網友3:

金融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很多都是學的美國。美國可以靠美元金融收割全世界的羊毛,我們可以靠金融收割國內的羊毛,看看國內金融業和製造業的形式就行了,製造業快被吸血吸光了。而美國可以靠剪毛快速在次貸危機中恢復元氣。

日本當年被美國打的一敗塗地也是通過金融路線。像德國以堅實的製造業底子為基礎發展金融才是正道,金融就應該踏踏實實為製造業服務而不是寄生吸血,次貸危機以來德國幾乎不受任何影響就是靠的堅實製造業根基。

現在全世界經濟形勢都不好,就是80年代後全球發展金融業的惡果。

『捌』 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第一強國,為何沒有像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德國發展的方向和其他國家不一樣,德國每座城市發展的都比較均衡,可以說每一座城市拿出來都不算差,但就是沒有一個所謂的經濟中心城市,這也是和法國,英國不同的地方。


不過就算這樣發展,德國依然發展成了一座非常發達富裕的國家,德國的製造業和科技在世界上遙遙領先,所以一個國家沒有特大城市,並不能說明這個國家的經濟不行,反而體現出了一種專注精緻細節,而不專注面積的精神理念,這樣的發展理念還是很先進成熟的。

『玖』 有人說濟濟危機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引起的.請問虛擬經濟與經濟危機有什麼關系

虛擬經濟的產生與發展 虛擬經濟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詞語,其釋義紛雜不一,大體上有三種范疇。一是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Fictitious Economy);二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所進行的的經濟活動(Virtual Economy),也有人稱之為數字經濟或信息經濟;三是指用計算機模擬的可視化經濟活動(Visual Economy)。這三種范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本文中主要討論第一種范疇。 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這一概念是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中,以及在論述信用和虛擬資本的第25章及其後,對虛擬資本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他認為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生息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等。虛擬資本本身並不具有價值,這是它和實際資本的不同之處,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循環運動產生利潤(某種形式的剩餘價值),這是它與實際資本的同之處。盡管經過一百多年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事物(例如期貨、期權及各種金融衍生物等)和新情況(例如貨幣脫離了金本位、經濟全球化等),但馬克思對虛擬資本的分析在當前關於虛擬經濟的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根據筆者個人的理解,所謂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託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間的商務借貸行為,例如某甲急需購買某種原料或貨物,但他本人並沒有足夠的資金,而某乙手頭正好有一筆錢閑置未用,於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數額的錢,許諾在一定時期內還本付息。通過這一活動某甲取得了對這筆錢的使用權,可以用其作為支付手段的功能通過實際的經濟活動取得贏利,,而某乙則以借據為憑證保持了對這筆錢的所有權,以及到期可向某甲討還本息的權利。這時某乙手中的借據就是虛擬資本的一種雛形,它通過借還循環運動而取得增值。這時某乙並未從事實際的經濟活動,只是通過一種虛擬的經濟活動來賺錢。 由此可見,虛擬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閑置貨幣的資本化,即人們手中的閑置貨幣變成了可以產生利息的資本。第二個階段則是生息資本的會化,即由銀行作為中介機構將人們手中閑置的貨幣借入,再轉貸出去生息,人們還可用手中的閑置貨幣購買各種有價證券來生息,這時人們手中的存款憑證和有價證券也就是虛擬資本。生息資本的會化可以引導資金從不能用於生產、流通等實際經濟活動的人們的手中轉移到能將其用於實際經濟活動的人們手中,並可以將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資金集中起來進行較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虛擬經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有價證券的市場化,即有價證券可以根據其預期的收益而自由買賣,從而產生了進行虛擬資本交易的金融市場(例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有價證券的市場化能引導資金向預期收益較好的產業流動,從而可進一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1898年還出現了農產品的期貨交易方式,以後逐漸擴及有色金屬、石油等工業原材料,這是虛擬資本的一種新形式。 虛擬經濟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即虛擬資本可以跨國進行交易。這一過程雖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債務國和鐵路公司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金融市場上發行固定利率的債券,但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才有比較大規模的跨國證券投資,而直到第二次世界界大戰之後,在《布雷頓森林協議》及《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推動下,才逐漸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國際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能在國際范圍內引導資金向收益較好的產業流動,從而可以大大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同時還形成了一種新的金融市場-外匯市場。期貨交易也日益虛擬化,即將購買期貨作為一種投機的手段。60年代以來,股票、債券、外匯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陸續出現期貨交易方式,1973年還出現了期權交易。 虛擬經濟發展的第五個階段是國際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國國內的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間的影響也日益增大。隨著因美元脫離金本位而導致浮動匯率制的形成,金融創新的增強,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增大,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虛擬資本在金融市場中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流量也越來越大,從而使得虛擬經濟的規模不斷增大。 據報導,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平均年增長率為3%左右,國際貿易平均年增長率為5%左右,但國際資本流動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總價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虛擬經濟的總量已達140萬億美元,約為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總和(28.2萬億美元)的4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每天的平均流動量已高達1.5萬億美元以上,約為世界日平均實際貿易額的50倍。可以預計,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規模還會膨脹。 虛擬經濟系統的特性 按照系統科學的觀點,可以將虛擬經濟看作是一個系統,從而可以從系統內部的結構及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來考察這一系統的特性,以便揭示系統演化的規律。筆者認為,虛擬經濟系統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的特點。 1.復雜性: 復雜系統一般的特徵是規模巨大、耦合度高、透明度低、動態而且開放,但其最本質的特徵是其組分具有某種程度的智能,即具有了解其所處的環境,預測其變化,並按預定目標採取的能力。這也就是生物進化、技術革新、經濟發展、會進步的內在原因。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復雜系統,其主要組分是自然人和法人(投資者、受資者,以及金融中介者),他們按照一定的規則在金融市場中進行虛擬的經濟活動。雖然每個人都有按照他自己對環境及其發展前景的了解,以及其預定目標來獨立進行決策的自由,但每個人的決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人的決策的影響。雖然在系統中由於組分之間的非線性作用而容易產生混沌現象,但由於系統的自組織作用而可以呈現一定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2.介穩性: 所謂介穩系統是指遠離平衡狀態、但卻能通過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維持相對穩定的系統,在系統科學中稱之為具有耗散結構的系統。這種系統雖能通過自組織作用而達到穩定,但其穩定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擾動所破壞。系統的穩定性被破壞後可能在一定的范圍內動,交替地進入穩定和動的狀態,從宏觀上看來可以認為此系統是穩定在一定范圍內,即具有區域穩定性。但有時系統失穩後也可能會產生急劇的變化,甚至造成系統的崩潰。系統崩潰後有可能通過深度的結構調整而恢復介穩狀態,也可能走向消亡。一般說來,系統的慣性越大,其崩潰的可能性就越小。 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介穩系統,必須要靠與外界進行資金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的穩定。造成其介穩性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虛擬資本的內在不穩定性。 虛擬資本的內在不穩定性來自其本身的虛擬性,例如有價證券本身並不具有真正的價值,只是代表獲得收入的權利,是一種所有權證書,使其持有者在法律上有權索取其購買有價證券時所付出的資本所應獲得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當有價證券可以在證券市場上進行買賣後,由於其本身並沒有價值,故其價格的確定不是按照客觀的價值規律,而是按照人們對其未來價格的主觀預測,還要受到其供求狀況的影響,這就使其價格更加脫離了實際經濟活動的效益。當虛擬資本的價格遠離其合理預期時,就會形成"經濟泡沫",要靠外界不斷注入資金來維持其穩定,但這只是一種虛假的、極易破滅的穩定。 虛擬資本的不穩定性也來自貨幣的虛擬化,即貨幣並不真正具有價值。自從貨幣與金本位及金匯兌本位脫鉤之後,雖然還具有其作為支付手段的使用價值,但已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種實物來衡量的價值了。這時貨幣的價值只能用其購買力來衡量,而貨幣的購買力又要受到貨幣發行量、利率、匯率、人們的消費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貨幣的虛擬化就會增強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 虛擬資本的不穩定性還來自虛擬經濟系統中存在的正反饋作用。例如購買某種股票的人越多,就會促使更多的人購買這種股票。人們之間的這種相互影響就是正反饋作用,它會造成放大效應,使虛擬資本的價格大起大落。 3.高風險性: 在經濟活動中所謂的風險是指人們預期的收益與實際收益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既來自客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也來自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虛擬經濟在具有高風險性的同時,也有帶來高收益的可能性。 虛擬經濟系統的高風險性來自其本身的復雜性與介穩性,首先是虛擬資本的內在不穩定性導致其價格變幻無常,而金融市場交易規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種的增多使其變得更為復雜;其次是人們對市場及環境變化的預測能力不足,對預期收益至今也沒有找到較好的預測方法,從而較易導致決策的錯誤;再次是不少人承受風險的能力有限,在面臨巨大的風險時會無所適從,甚至會因正反饋作用而使風險放大;最後是許多人因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風險,從而促使各種高風險、高回報的金融創新不斷出現,例如利率期貨、股票指數期貨、物價指數期貨、期權等。 4.寄生性: 虛擬經濟系統與實體經濟系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虛擬經濟系統是由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又依附於實體經濟系統的。實體經濟系統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及與其相關的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可將其看成是資本的循環運動。例如生產領域的資本家在由金融市場取得資金後,就會將其作為資本來購買設備、原材料和勞動力來投入生產過程,然後將其產品銷售出去變成資金,從而構成了資本的循環。資本家用此部分資金及通過這一過程取得的剩餘價值來按合同歸還本息,從而也完成了虛擬資本的循環。 由於虛擬與實體這兩種經濟系統之間聯系緊密,在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的風險,例如產品積壓、企業破產等,都會傳遞到虛擬經濟系統中,導致其失穩。而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例如股票指數大落、房地產價格猛跌、銀行呆帳劇增、貨幣大幅貶值等,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在金融已成為經濟核心的今天,實體經濟已不可能脫離虛擬經濟系統而運行。因此,如果將實體經濟系統看成是經濟系統中的硬體,則可認為虛擬經濟系統是經濟系統中的軟體。 5.周期性: 虛擬經濟系統的演化大體上呈現周期性的特徵,一般包括實體經濟加速增長、經濟泡沫開始形成、貨幣與信用逐步膨脹、各種資產價格普遍上揚、樂觀情緒四處洋溢、股價與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外部擾動造成經濟泡沫破滅、各種金融指標急劇下降、人們紛紛拋售實際資產及金融資產、實體經濟減速或負增長等階段。但是這種周期性並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螺旋式地向前推進的。 金融危機-虛擬經濟系統的崩潰 金融危機是指利率、匯率、股價等金融指標全部或大部突然而急劇地惡化的現象,這時人們紛紛拋售其實際資產並變現其虛擬資本,導致經濟及會的動盪。例如1982年發的拉美金融危機、1995年發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這次東亞金融危機等。盡管這些危機的誘因和規模各不相同,但都對有關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關於這次東亞金融危機的成因,國際學術界有以下三種主要的理論。 經濟基礎論:這一理論主要是由柯賽提(G. Corseti)、克魯格曼(P. Krugman)、畢贊提(P. Pesenti)、羅貝尼(N. Roubuni)等人提出的。他們認為"東亞經濟奇跡"實際上是問題百出的,這些經濟奇跡的背後是東亞各國及地區的經濟基礎不穩固,經濟基本要素的發展不協調,以及各國宏觀經濟策的失誤。 由於東亞這些國家的基本經濟要素出了問題, 經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而金融危機只不過是經濟危機的反映而已。他們將東亞金融危機的形成歸結為貨幣實際估值過高、經常項目赤字過大、投資過度、對銀行的過分支持、以短期借貸來支持長期投資,以及缺乏適當的金融監管體制等6個因素。 金融恐慌論:這一理論主要是由薩克斯(J. Sachs)、瑞德萊特(S. Radelet)等人提出的。他們指出,東亞各國及地區經濟基本要素存在的問題本身不足以構成金融危機,這種危機主要是外來因素造成的。是國際資本流動造成的沖擊,使人們對東亞金融市場及經濟前景產生了一種過分悲觀的預期,而這種預期把個別東亞國家發生的問題看成是整個東亞的通病,因而造成外資突然地大量撤出,導致危機的發生。他們將東亞金融危機的形成歸結為投資者的盲目樂觀情緒、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將流動性危機誤認為清償性危機、國際市場條件的惡化,以及國內金融市場的自由化等5個因素。 資本流動論:這一理論主要是由世界銀行的阿爾巴(P. Alba)等人提出的。他們指出,要弄清東亞金融危機的成因,就應認真分析國際資本流動的狀況。東亞國際資本流動的特點是私人資本流入佔了越來越大的比例,而且已由產業投資為主轉向金融證券投資為主。由於許多東亞國家及地區採取固定匯率制及中性的財策,使國內財赤字穩定,造成國內經濟穩定的一種假象,從而大大有利於外資大量的流入。大量資本流入到一個脆弱的經濟,就有可能引發危機。他們將東亞金融危機的形成歸結為金融機制不健全、企業過分龐大集中、過度鼓勵對外借款,以及宏觀經濟的脆弱性等4個因素。 以上三種主要觀點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著重點的不同,所指出的問題中有一些是大體相似的。 筆者認為,從系統論的角度看來,可以認為金融危機的成因主要是基於是虛擬經濟系統的內在特性,加上來自外界的擾動。形象地說金融危機就像是雪崩,可以將雪山下的岩石看作實體經濟,將覆蓋於其上的雪層看作虛擬經濟,而將雪崩看作虛擬經濟的崩潰。這種說法主要基於虛擬經濟系統的介穩性質,系統內部的耗散結構在外因的觸發下突然崩潰,從而造成滾雪球式的效應。 通過考察虛擬經濟系統的結構與演化規律,可以將金融危機的成因歸結為以下五類。 1.實體經濟系統運行失常: 其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與效益之間的失調,通常的問題是著重追求高速發展而忽視效益,也沒有注意結構的合理化。例如從1990年到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前,韓國5大集團除了LG集團,其它4家都靠銀行貸款進行了大規模多元化擴張。結果,每個集團都擁有涉及十幾個到幾十個行業的30家到80家相關企業,但其資產-負債率一般高達300-500%。而且近年來韓國大企業集團的營業收入收益率(利潤/營業收入)不斷下降。1996年度,進入全球500家最大企業的韓國大企業(13家)營業收入收益率只有0.77%,1997年度(12家)進一步降到0.33% 。又如近二十年來,馬來西亞一直奉行積極干預經濟、主導市場的策,推行"趕超戰略",以高投入刺激經濟高速增長作為發展經濟的首要目標,以主要依靠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來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大量利用國際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來支持國內信貸,忽視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其出口產品中電子產品占相當大比重,在國際市場需求減少時未能及時進行調整,導致出口銳減,而還在興建許多與國力不相稱的大型建設項目,耗費了大量外匯,使得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這些情況都會削弱作為虛擬經濟基礎的實體經濟。但是經濟的快速增長容易造成人們對未來的過於樂觀的預期,而這種預期又導致盲目投資,以及國外資金的盲目流入,從而掩蓋了嚴重的問題。 此外,企業間的相互拖欠、生產能力過剩、原料及產成品庫存積壓、企業虧損及破產、房地產大量閑置等實體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以及企業從事金融投機活動失敗造成的損失等等,最終都會以銀行壞帳的形式沖擊虛擬經濟系統,使其更加難以保持穩定。 2. 宏觀管理失誤: 宏觀管理的失誤對實體經濟運行的影響是人所知的,對虛擬經濟運行的嚴重影響卻往往被忽視。例如東亞各國和地區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多半實行主要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在美元升值時就會造成本幣高估,再加上實行高利率(例如從1991到1996年,泰國貨幣市場利率與美國聯邦基金市場的利率相差3.15%以上),鼓勵銀行向外借款等措施,使外資大量流入,刺激起盲目投資、開發房地產及購買證券的熱潮。有些國家的出於治需要,極力散布樂觀情緒,對投資者造成誤導。 在鼓勵及投資者盲目樂觀情緒的支持下,必然會導致虛擬經濟的不斷膨脹,經濟泡沫也隨之增多。大量外資的流入不但掩蓋了實體經濟效益低下的問題,而且還為維持虛擬經濟系統的耗散結構提供了能量。由於經濟前景看好,對本幣的需求旺盛,股市及房地產業生氣蓬勃,靠借新債來還舊債似乎不成問題,使得銀行敢於放膽借債及放貸,致使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加劇了其內在的不穩定性。 3.金融系統稚嫩脆弱: 許多東亞國家的金融系統建設未能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保持同步,其金融系統既不成熟又不健全,在面臨外來沖擊和巨大風險時表現脆弱。由於資本市場的不發達,使有些東亞國家和地區以銀行為主要的融資中介,用短期的借貸來支持長期的投資。由於缺乏其它融資手段,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成為銀行用以彌補投資收益低下和滯後的救草,而一旦借不到新債就會引起嚴重問題。但是由於對銀行的過度支持,使銀行產生一種只顧逐利、不承擔風險的所謂的道德危機(Moral Hard),再加上銀行與企業的關系過於密切,容易導致過度借貸行為。而金融機構的不健全,以及缺乏適當的監管機制又進一步助長了這種道德危機。 有些東亞國家在金融系統還很不健全時就貿然實行金融自由化,弱化或放鬆金融監管,讓大量的國外資自由進出,甚至聽任國際投機資本在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成為產生金融危機的誘因。例如,印尼銀行機構在1988年只有74家,而6年以後(1994年)就增加到206家。金融機構雖飛快膨脹,但管理監督跟不上,造成失控。在此情況下短期積累的大量的外債進入了這樣脆弱的金融系統,必然導致危機。有些國家雖對金融機構有所監管,但由於員的,與金融機構相互勾結,使這種監管流於形式,直到產生嚴重問題時才暴露出來。例如1998年日本大省有數名在職員因受賄而被捕,有25名前金融檢查在23家地方銀行擔任理事以上職務,很難令人相信他們會對銀行實行嚴格的監管。 4. 投資人群信心動搖: 在每個國家的金融市場上都有成千上萬個國內外投資者從事虛擬經濟活動。可以認為,每一個投資者都遵循一種理性行為,即按照其對市場情勢的判斷來決定是繼續投資還是撤資。由於東亞經濟連續快速地增長,加上不少東亞國家及地區採取各種措施積極吸引外資,使得投資者對東亞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都預期能得到較高的收益,在沒有冷靜地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之前就迅速大量地投入資金。但一旦出現問題時,市場卻會在由於投資者這種樂觀情緒的破滅及信息的不對稱而在總體上出現了一種過度的恐慌,匆忙地迅速撤走資金,導致了資本逆流。按理說,有償還能力但缺乏流動性的借款人應當能在資本市場上借到現金以償還債務,他們之所以借不到錢是因為每一個貸放者都假定其它的貸放者不會對這些借款人貸款。這時虛擬經濟系統的耗散結構在沒有新的資金注入時就難以維持穩定。 5.投機資本興風作浪: 在金融創新與國際金融一體化的同時,也產生了以各種對沖基金為主的一批國際投機資本。目前美國至少有4200家對沖基金,資本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其資金杠桿率高達1:300之多。這些金融投機者無時不在窺測方向,製造風波,追逐高額利潤。他們的嗅覺非常靈敏,一旦有套利的機會就會聞風而至,無利可圖時就會迅速撤離。這次東亞金融危機就是以國際投機資本沖擊泰國金融市場為導火線而產生的,但是這種外部的擾動只有通過虛擬經濟系統內部的耗散結構才能發揮作用。 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經濟的虛擬化是經濟會化深入發展的必由之路。虛擬經濟是一把兩刃劍,它既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又會給實體經濟帶來損害。它最大的危害是會造成金融危機,並有可能引發經濟和治危機,導致會動盪。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日益增強的今天,我們對虛擬經濟的迅速發展決不能採取視而不見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應當認真研究其運動和發展的規律,以盡量防範並消除其消極影響。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不發展虛擬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