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眾品牌歷史
大眾品牌歷史
大眾集團,即大眾汽車集團,成立於1938年,總部位於德國沃爾夫斯堡,是歐洲最大的汽車公司,也是世界汽車行業中最具實力的跨國公司之一。2004年,大眾汽車集團向全球消費者共銷售汽車500萬輛。
大眾汽車集團在全球建有68家全資和參股企業,業務領域包括汽車的研發、生產、銷售、物流、服務、汽車零部件、汽車租賃、金融服務、汽車保險、銀行、IT服務等。
公司名稱
大眾集團
外文名
Volkswagen
成立時間
1938年
總部地點
德國沃爾夫斯堡
經營范圍
汽車生產製造
快速
導航
旗下品牌
企業文化
研發能力
社會責任
大眾在中國
完成合並
集團數據
品牌業務領域
企業榮譽
企業重大新聞
集團歷史
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創建於1938年德國的沃爾夫斯堡,創始人是世界著名的汽車設計大師波爾舍。大眾汽車公司經營汽車產品佔主要地位,是一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汽車活動的跨國汽車集團。大眾汽車顧名思義是為大眾生產的汽車。1934年1月17日,波爾舍向德國政府提出一份為大眾設計生產汽車的建議書。隨之,建議被時任總理的阿道夫·希特勒批准,後來由波爾舍組建了一個由34萬人入股的大眾汽車股份公司,年產量為100萬輛。
大眾集團
在沃爾夫斯堡的「大眾汽車城」里,第一批「甲殼蟲」問世,但僅僅生產了630輛就因二次世界大戰而停產。二戰後,大眾公司劃歸西德政府,汽車生產又逐步恢復。由於「甲殼蟲」車價格低廉,這種汽車很快風靡德國和歐洲,1955年「 甲殼蟲」出口到100多個國家,1981年「甲殼蟲」停產時,已經累計生產2000萬輛,打破福特T型車的世界紀錄。隨著「甲殼蟲」的暢銷,大眾汽車公司也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世界汽車生產集團,它在西班牙、墨西哥等許多國家都建立起汽車生產廠和銷售公司。 繼「甲殼蟲」後,大眾公司在1980年實現四輪連續驅動大客車大批量生產,推出80年代世界最暢銷的高爾夫汽車,從而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公司。
大眾汽車公司總部曾遷往柏林,現在仍在沃爾斯堡,現有雇員60餘萬人。在全世界有13家生產性子公司,海外有7個銷售公司,23個其他公司。國內子公司主要是大眾和奧迪公司,整個汽車集團產銷能力在300萬輛左右。
在全球汽車市場低迷的事態下,大眾汽車2004年全球銷量比2003年的501.5萬輛增長了1.3%,再一次突破500萬,達到創記錄的507.9萬輛。
2005年5月,總部在德國沃爾夫斯堡的大眾汽車公司,一輛亮銀色途安下線了,它標志著這個歐洲最大的汽車公司的汽車生產量超過一億輛。
大眾汽車品牌的不斷成功,起步於已經成為汽車傳奇的甲殼蟲。然後就是不斷涌現的新車型。七款甲殼蟲車型和迄今已推出六代的高爾夫,是大眾汽車發展史上的里程碑。2150萬輛甲殼蟲、2300萬輛高爾夫、1300萬輛帕薩特和900萬輛Polo,進一步穩固了大眾汽車品牌成功的基礎。2002年,高爾夫的產量超過了甲殼蟲,創下了大眾汽車品牌的新紀錄。面對顧客的需求,大眾汽車品牌可以提供從微型轎車路波到大客車和載重卡車41種系列車型產品。
大眾汽車品牌始終積極為顧客提供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幾乎所有汽車細分市場里質量最佳的產品。其轎車產品除了包括高爾夫、帕薩特、路波和Polo等中型和小型車外,還包括輝騰和途銳等頂級豪華汽車。
1984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建立了首個合資企業上海大眾;1991年又在長春建立了第二家合資企業 --一汽大眾。
集團目前擁有10大著名汽車品牌:大眾汽車(德國)、奧迪(德國)、蘭博基尼(義大利)、賓利(英國)、布加迪(法國)、西雅特(西班牙)、斯柯達(捷克)、大眾汽車商用車(德國)、保時捷(德國)斯堪尼亞(瑞典)。
Ⅱ 珍貴圖片曝光:75年前的5月8日,親歷者回憶二戰中的德國大眾
編者按
5月8日是二戰歐洲戰場結束的日子。近年來,德國大眾一直致力於發掘二戰歷史,並每年公布相關資料,今年正值二戰結束75周年,德國大眾公布了一批珍貴照片。
文/韋波
1945年5月7日,時任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處長的約德爾上將,在法國漢斯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降書中寫道:「所有德軍在歐洲中部時間1945年5月8日晚上11時01分起停止軍事行動」。由此,二戰歐洲戰事正式結束,而5月8日,由此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一些在二戰中曾經在德國大眾工廠工作過的工人、勞工,用各種方式回憶了大眾工廠被美軍佔領的始末。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歷史資料以及圖片,都是由德國大眾公司提供——其中不少資料和照片都是首次公開。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上,德國大眾永遠值得所有日本車企學習!
二戰之後才有了「沃爾夫斯堡」
在1945年5月25日以前,德國人是沒有「沃爾夫斯堡」這個地域概念的。因為「沃爾夫斯堡」這個名字見諸於白紙黑字,還要追溯到1302年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古代文獻。
實際上,現在的沃爾夫斯堡一直到中德運河的南部地區,在當時均是因大眾公司而興盛,被稱為「Stadt des KdF-Wagens」,即「大眾汽車城」,簡稱「KdF」。
二戰時的大眾公司除了為納粹德軍提供通勤和偵查用途的小型軍車的汽車生產部門之外,還有航空生產部門以及步兵裝備生產部門。
航空生產部門主要為容克斯Ju-87「斯圖卡」俯沖轟炸機生產主機翼——由於飛機俯沖投彈之後需要快速拉起,所以斯圖卡轟炸機的機翼強度以及加工難度相當大,在當時也只有諸如大眾這樣的公司才能完成。
至於步兵裝備生產部門,則主要生產反坦克地雷之類可供步兵攜帶的彈葯裝備。
一位法國勞工的戰爭日記
法國尼斯人Jean Baudet(1922-現在),在1943年7月到1945年4月期間成為大眾工廠強迫勞工,在Neindorf經歷了解放。戰後,他將自己當年的日記復印本捐獻給了大眾博物館。這份日記記錄了大眾公司被美軍佔領的始末:
4月8日,星期天:戰線越來越近了。謠言一個接著一個。Gifhorn升起濃煙,據猜測可能是油泵被破壞導致的。空中有戰斗機在追逐糾纏。公路上有大量乘坐卡車、轎車甚至是騎自行車的士兵。我的背包準備好了,但裡面只有衣服,我需要罐頭肉、牛奶、脂肪、糖和一些餅干。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要在戰斗前、戰斗中、戰斗後做好回家的准備。
4月10日,天氣晴朗:炮兵整天都在開火。所有的德國人都喝醉了。不少沒有受傷但是也沒有攜帶武器的(德國)士兵列縱隊走過。完全是一片混亂,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4月10日,晚:附近有炮火,讓人印象深刻。炸彈整夜都落在Brunswick。總是有軍隊匆匆經過。
4月11日,上午9點:我看到美國轟炸機飛過樹梢。人們說KdF已經被佔領了。他們(美軍)已經前進到Barnstorf了,據說就在森林後面。我們一邊打包東西,一邊唱歌,一邊聽到機關槍的射擊聲。他們(美軍)現在一定在這里,因為手榴彈的爆炸聲越來越近了。
4月11日,下午:一片寂靜,陽光明媚。和平已恢復,除了幾次嚴重的爆炸聲,那是公路橋在被炸毀。下午2點的時候,一位農夫們給我們一些臘肉湯和一片麵包,不過我們依然不知道附近戰況究竟如何。下午3點,我們聽到響亮的警報聲,我們不得不立即疏散。我決定和Georges Chauvineau一起躲在樹林的灌木叢里,但我們擔心會被交戰的任何一方誤以為是藏在灌木叢里的敵人而被打冷槍。下午3點半,警報解除,大家都很高興,我們呆在原地不動,並拿出了香煙和足球。當天的夜晚是寧靜的。
4月12日,陰天:一切都很安靜。戰爭結束了嗎?他們(美軍)在哪兒?他們(美軍)在做什麼?中午12點左右,警報又響了5分鍾,四面八方又開始戰鬥了。我們被交戰雙方包圍,不知道該往哪兒去。大炮、炸彈、反坦克手雷、機槍,都在開火!他們(美軍)來了!下午2點的時候,農夫們回來了,他們給我們帶來一袋袋的土豆。我現在什麼都看到了!下午3點,我終於看到了他們(美軍)!
美軍「稀里糊塗」佔領了大眾公司
據統計,二戰期間總計約有2萬人被迫在大眾公司工作,其中約有5000人來自集中營。1944年,工廠里三分之二的工人都是在種族歧視的環境下,違背自己的意願在工廠里工作。他們當中包括猶太人、戰俘、徵召的勞工,以及從德國佔領下的歐洲國家驅逐和流離失所的人。
在被美軍佔領的當天,該廠約有9100名工人滯留,其中7700多名是來自其他國家的強迫勞工。其中3000多人來自蘇聯,主要是烏克蘭戰俘,他們是在1941年夏天的基輔戰役中被俘的蘇聯紅軍士兵——當時共有65萬名蘇聯紅軍士兵在基輔保衛戰中被俘。
此外,在這些勞工中,還有強行徵召的法國工人甚至是荷蘭學生,以及從猶太集中營遴選出來的懂技術的猶太人。
4月11日,美軍從德國Fallersleben沿著中德運河一直推進到Hesslingen前橋,穿過城市的時候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然後,美軍繼續向Salzwedel和易北河攻擊前進,不過有意思的是,美軍使用的地圖甚至沒有標注城市和工廠,以至於美軍坦克沖進KdF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自己佔領的是什麼地方。
時任大眾公司電廠經理的Fritz Kuntze回憶:「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是1945年4月10日,當時有50輛Kübelwagen(出自甲殼蟲底盤的VW82桶車)完成組裝,等待(納粹德軍)軍方過來接收。但是我們沒有等來任何軍方的人,反倒看見一輛坦克駛過工廠邊緣——那是美國人的坦克,但是他們壓根就沒有進來的意思……」
其實這個時候的大眾工廠基本上已經在盟軍1944年的大轟炸中淪為廢墟,這50輛Kübelwagen,代表的是當時大眾工廠汽車生產部門的最大產能,同時也是大眾工廠在二戰期間為德軍生產的最後一批Kübelwagen。
至此,大眾公司在戰時生產的車輛數量,定格在66285輛的數字上。這些車輛基本上都是由甲殼蟲底盤改造而來的Kübelwagen以及Schwimmwagen(VW166水陸兩棲車)。
Fritz Kuntze拒絕服從當地納粹領導人炸毀發電廠和橋梁的命令。他叫上了另外兩名英語說得不錯的工程師,以及後來成為牧師的天主教神父Antonius Holling,一起開車前往位於Fallersleben的美軍營地。他們說服了美軍士兵「應該展示必要的軍事存在」……
這種「德國人指揮美軍佔德國地盤」的事,在二戰末期的德國戰場並不鮮見。在伊特堡戰斗中,部分德國國防軍甚至與美軍聯合作戰,共同對抗黨衛軍。
在美軍來之前,黨衛軍和大眾公司自己的安保軍隊就已經撤退,而民兵或預備役性質的「人民沖鋒隊」也就地解散,這導致大眾公司所在地域出現了臨時的權力真空。結束了苦難的勞工和戰俘們,在飢餓以及長期遭受的不公平對待的雙重作用下,長期被壓抑的憤怒和恐懼終於釋放出來,造成了一些搶劫、破壞和暴力事件。
從1943年5月到1945年4月在大眾工廠工作的荷蘭學生勞工Henk't Hoen(1922-2006)回憶:
「第一批美軍通過鄰近的法勒斯勒本抵達時,KdF的局面已經混亂不堪。我們學生和一些法國戰俘成立了一個臨時糾察隊,以穩定當地治安。糾察隊在工廠獲得了一些武器和車輛,並將工廠的消防站作為其總部。」
「美軍從Fallersleben直接向易北河推進時,一開始完全忽略了KdF,因為地圖上完全沒有標注。我們不得不採用各種方式來和美國人建立聯系。經過一番勸說,我們終於讓幾輛美國坦克開進這座城市。執行宵禁的時候,我們甚至開著一輛Kubelwagen,行駛在美國坦克前面一起巡邏。
「不久之後,美軍成立了一個城市指揮辦公室,我們便奉命交出所有武器,勞工糾察隊隨後解散。一些與美軍首次建立聯系的學生勞工不久後就不見蹤影,他們自己迫不及待地返回了荷蘭,而官方的遣散車輛是後面才到的。」
美軍佔領之後的大眾公司
1945年4月11日,美軍完全佔領了KdF。到了4月15日,美國人才對KdF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部接管。
美軍在沃爾夫斯堡建立了第一個由市政行政長官和市議會共同組成的德國地方政府——「Stadt des KdF-Wagens」。在5月25日的地方政府第一次會議上,決定將該市改名為「沃爾夫斯堡」——這個名字之前出現在1302年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古代文獻中。
在大眾汽車工廠,美軍後勤部門首先為他們自己的軍用車輛建立了一個修理廠。在工廠和周邊地區,美軍發現了不少零部件庫存,隨即在被解救勞工的指導下,組裝出了一輛 「美國人製造(Made by American)」的Kübelwagen。
到了1945年5月的時候,大眾工廠部分汽車生產線已經恢復生產,首批下線的Kübelwagen,提供給當時的盟軍佔領當局。這批車被稱為「Volkswagen Jeeps」,即「大眾吉普」,以區別於當時的盟軍中的「美國吉普」威利斯MB。
到了1945年5月,美軍第9軍司令部的報告稱,大眾工廠已經恢復了「大眾吉普」的組裝工作,當時的生產線上僅有200名工人。最初,美國人任命 Rudolf Brormann為經理。在極其危險的條件下,這條生產線總共組裝出133輛Kübelwagen,以滿足美軍的機動需求。這標志著大眾公司開始恢復生產,並逐漸從戰時的「軍工廠」轉變為真正的汽車工廠。
盟軍在1945年4月分兩個階段完成了佔領和解救勞工的工作。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美國人進行了卓有效率的工作,為重建KdF奠定了基礎。
到了1945年6月,美軍將大眾工廠移交給英國佔領軍,英國人在零部件供應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在1945年聖誕節後重啟大眾1型「甲殼蟲」汽車的生產。
美國人將現在的沃爾夫斯堡Gifhorn附近的郊區,作為遣返勞工和戰俘的集合營地。在1945年4月和5月間,第一列由敞篷貨車組成的火車離開沃爾夫斯堡車站,開始正式遣返。不過那些被遣返回國的蘇聯戰俘日子並不好過,他們被扣上逃兵或通敵者的帽子而遭受歧視和迫害。
現住在安特衛普,來自波蘭的猶太婦女Sara Frenkel-Bass(1922-現在)在戰時將自己偽裝成天主教護士,她從1943年3月到1945年4月在大眾工廠勞工集中營醫院工作,被遣返之後她所說的一句名言,代表了所有戰爭受害者的心聲——
「你沒有故鄉,你一直尋找你失去的東西,但它永遠不會回來。一切都過去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Ⅲ 德國大眾汽車的發展史是什麼
大眾汽車共有五段發展史,分別是:
一、大眾汽車公司1938年創建於德國的沃爾斯堡,創始人是世界著名的汽車設計大師波爾舍。大眾汽車公司是一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生產廠的跨國汽車集團,名列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公司總部曾遷往柏林,現在仍設在沃爾斯堡。目前有雇員26.5萬人,整個汽車集團產銷能力在300萬輛左右。大眾汽車,顧名思義是為大眾生產的汽車。
二、1934年1月17日,波爾舍向德國政府提出一份為大眾設計生產汽車的建議書,此項建議得到了希特勒政府的批准和支持。波爾舍隨後組建了一個由34萬人入股的大眾汽車股份公司,隨後第一批「甲殼蟲」汽車問世,但僅僅生產了630輛就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產。
三、二戰後,大眾汽車公司劃歸西德政府,汽車生產逐步恢復。由於「甲殼蟲」車價格低廉,很快風靡德國和歐洲,1955年「甲殼蟲」汽車出口到100多個國家。1963年,台灣的永業集團取得大眾的代理權,正式進入台灣市場,後至1999年大眾收回永業之台灣代理權,先後轉交由台鳳汽車、太古汽車代理。
四、1985年3月,大眾汽車公司宣布進入中國市場,與中方合資組建上海大眾,大眾汽車公司控股50%,也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汽車企業,直到今天上海大眾生產的桑塔納轎車依然占據中國汽車市場的最大份額。
五、到1981年「甲殼蟲」汽車停產時,已經累計生產2000萬輛,打破了福特T型車的世界紀錄。隨著「甲殼蟲」汽車的暢銷,大眾汽車公司也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世界汽車生產集團,它在西班牙和墨西哥等許多國家都建立起汽車生產廠和銷售公司。繼「甲殼蟲」汽車後,大眾汽車公司在1980年實現四輪連續驅動小客車大批量生產,推出了80年代世界最暢銷的高爾夫汽車,從而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商。
Ⅳ 大眾汽車品牌創立到現在有多少年歷史了
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汽車品牌之一,「大眾集團」旗下擁有的品牌不勝枚舉,包括大眾、奧迪(Audi)、西亞特(Seat)、蘭博基尼(Lamborghini)、杜卡迪(DUCATI)、斯柯達(SKODA)、賓利(Bentley)和布加迪(Bugatti)、保時捷(Porsche)、斯堪尼亞(SCANIA)等等,所以大眾集團和咱們平時感覺的大眾車是兩回事,提到大眾的發展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希特勒,具體怎麼樣呢?咱們今天一起來回顧一下。
雖然這期間大眾曾經被保時捷收購掉了不少股份,但是依舊不妨礙它的大勢前進(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剛開始是保時捷收購大眾的股份,最後卻戲劇化地反過來被大眾在2012年收購)。到了2012年,大眾集團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名列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首。時至今日,擁有雇員35萬人的大眾集團的總部依舊在最初的創始地:沃爾夫斯堡,今天的大眾集團,已經成為了一個汽車界的巨獸。而回顧整個大眾的發展歷史,雖然有過低谷,不過整體都在向上發展,這一點似乎從它們的LOGO「VW」里就可以預測了:三個用中指和食指作出的「V」,其實就是必勝-必勝-必勝的含義。
Ⅳ 關於德國大眾品牌文化及車型!能附圖更好!
1937-1945
1937年3月28日,"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公司宣告成立,隨後於1938年9月16日更名為"Volkswagenwerk GmbH"。1938年早些時候,在今天的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公司開始建廠,用以生產由Ferdinand Porsche設計的新款車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眾的生產能力被用於軍備生產。當時約有20,000名強制勞工和戰俘,隨後又有集中營犯人在這里被迫勞動。
1998年9月,為補償當時的所作所為,大眾汽車公司以二戰期間在大眾被迫勞動的強制勞工的名義,成立了一項人道主義基金。截至2001年底,已有26國家超過2,050人從該基金獲得人道主義援助。此外,在沃爾夫斯堡,一個旨在紀念二戰期間在大眾被迫勞動的強制勞工的紀念館正在建設中,大眾公司現有新員工以義工形式給予了大力支持。
1945-1949 二戰結束後,1945年6月中旬,大眾汽車公司由英國軍政府接管。在Ivan Hirst少將的管理下,甲殼蟲(Volkswagen Beetle)投入大量生產。
1949-1960
1950年3月8日,Type 2投入生產,進一步擴充了公司的產品線。憑借豐富的多功能特性,Volkswagen Bus(即今天仍為許多人所熟悉的"VW Bully")很快掀起了訂購熱潮。1956年,一個獨立的Transporter生產基地在漢諾瓦(Hanover)成立,同時埋下了今天大眾商用車品牌的種子。
1955年,來自德國國內和國外的大眾職員和經銷商一起在沃爾夫斯堡慶祝第一百萬輛甲殼蟲的下線。
1960-1980
1972年2月17日,大眾汽車公司打破汽車生產世界記錄。甲殼蟲以15,007,034輛的記錄,超越福特汽車公司Model T車型(即公眾所熟悉的Tin Lizzy)在1908-1927年所創下的傳奇記錄。
1973年,新一代大眾汽車的首款車型帕薩特(Passat)投入生產,它採用四輪驅動和水冷四缸引擎,引擎調校范圍達110 bhp。帕薩特採用模塊化戰略設計,標准化的組件可同時應用於多款不同的車型,從而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
1974年1月,首輛Golf在沃爾夫斯堡亮相。這款緊湊型箱式小客車一經推出便快速風靡,進而成為甲殼蟲神話的繼承者。同年公司還推出了運動型跑車Scirocco,一直生產到1981年。
1976年,首輛Golf GTI下線。該款車型以其110 bhp引擎掀起了一陣馬路旋風,為又一個傳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80-1990 1983年6月,第二代Golf的生產正式拉開序幕。該款車型在設計上非常適合於高度自動化的裝配流程,在特別建立的最後裝配車間(Hall 54),機器人首次應用於汽車製造中。
1990-2000 1999年7月,Lupo 3L TDI的推出標志著首款耗油率僅3升/100公里的量產車問世,大眾汽車公司再次在汽車業的發展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
2000-2003
2002年8月,在Volkswagen Slovakia(布拉迪斯拉發),一款豪華越野車Touareg開始量產,標志著大眾品牌正式進入一個全新的市場領域。
2002年12月,「Auto 5000 GmbH」公司(經營著集團在沃爾夫斯堡的一間工廠)開始Touran小型廂型車的生產。公司制定了一種特別的集體支付模式,旨在實施精益生產,涉及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團隊合作、靈活的工作時間和鼓勵工人們在生產改進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2003年,第五代Golf開始生產,在其設計中體現一種新的活力觀。
Ⅵ 大眾汽車的發展史
大眾汽車歷史1937年,「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公司成立,當時誰也沒有料想到它會有朝一日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歡笑淚水,風雨彩虹,公司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當之無愧的輝煌史。
1937-1945
1937年3月28日,「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公司宣告成立,隨後於1938年9月16日更名為「Volkswagenwerk GmbH」。1938年早些時候,在今天的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公司開始建廠,用以生產由Ferdinand Porsche設計的新款車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眾的生產能力被用於軍備生產。當時約有20,000名強制勞工和戰俘,隨後又有集中營犯人在這里被迫勞動。
1998年9月,為補償當時的所作所為,大眾汽車公司以二戰期間在大眾被迫勞動的強制勞工的名義,成立了一項人道主義基金。截至2001年底,已有26國家超過2,050人從該基金獲得人道主義援助。此外,在沃爾夫斯堡,一個旨在紀念二戰期間在大眾被迫勞動的強制勞工的紀念館正在建設中,大眾公司現有新員工以義工形式給予了大力支持。
1945-1949
二戰結束後,1945年6月中旬,大眾汽車公司由英國軍政府接管。在Ivan Hirst少將的管理下,甲殼蟲(Volkswagen Beetle)投入大量生產。
1949-1960
1950年3月8日,Type 2投入生產,進一步擴充了公司的產品線。憑借豐富的多功能特性,Volkswagen Bus(即今天仍為許多人所熟悉的「VW Bully」)很快掀起了訂購熱潮。1956年,一個獨立的Transporter生產基地在漢諾瓦(Hanover)成立,同時埋下了今天大眾商用車品牌的種子。
1955年,來自德國國內和國外的大眾職員和經銷商一起在沃爾夫斯堡慶祝第一百萬輛甲殼蟲的下線
1960-1980
1972年2月17日,大眾汽車公司打破汽車生產世界記錄。甲殼蟲以15,007,034輛的記錄,超越福特汽車公司Model T車型(即公眾所熟悉的Tin Lizzy)在1908-1927年所創下的傳奇記錄。
1973年,新一代大眾汽車的首款車型帕薩特(Passat)投入生產,它採用四輪驅動和水冷四缸引擎,引擎調校范圍達110 bhp。帕薩特採用模塊化戰略設計,標准化的組件可同時應用於多款不同的車型,從而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
1974年1月,首輛Golf在沃爾夫斯堡亮相。這款緊湊型箱式小客車一經推出便快速風靡,進而成為甲殼蟲神話的繼承者。同年公司還推出了運動型跑車Scirocco,一直生產到1981年。
1976年,首輛Golf GTI下線。該款車型以其110 bhp引擎掀起了一陣馬路旋風,為又一個傳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80-1990
1983年6月,第二代Golf的生產正式拉開序幕。該款車型在設計上非常適合於高度自動化的裝配流程,在特別建立的最後裝配車間(Hall 54),機器人首次應用於汽車製造中。
1990-2000
1999年7月,Lupo 3L TDI的推出標志著首款耗油率僅3升/100公里的量產車問世,大眾汽車公司再次在汽車業的發展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
2000-2003
2002年8月,在Volkswagen Slovakia(布拉迪斯拉發),一款豪華越野車Touareg開始量產,標志著大眾品牌正式進入一個全新的市場領域。
2002年12月,「Auto 5000 GmbH」公司(經營著集團在沃爾夫斯堡的一間工廠)開始Touran小型廂型車的生產。公司制定了一種特別的集體支付模式,旨在實施精益生產,涉及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團隊合作、靈活的工作時間和鼓勵工人們在生產改進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2003年,第五代Golf開始生產,在其設計中體現一種新的活力觀。
Ⅶ 求德國大眾在納粹時期的詳細資料~
二戰時期的德國大眾敞篷警車,見證德國大眾在納粹時期的歷史。
希特勒在1936年曾提出一個設想,要生產一種廉價的「大眾汽車」。他說,每個德國人,至少是每個德國職工,都應該有一輛自己的汽車,就像美國一樣。美國當時每五人有一輛汽車,德國每50人才有一輛汽車,職工上下班都是騎自行車或乘公共汽車。希特勒下令要為普通人生產一種只賣990馬克的經濟型汽車。他親自過問由奧地利工程師波爾徹主持的設計工作。私營企業生產不出這么便宜的車,就由納粹組織的「勞工陣線」來負責,並於1938年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汽車廠,計劃年產150萬輛,產量超過美國最大的福特汽車公司。
「勞工陣線」撥款5000萬馬克作為啟動資金,其他錢則讓買主預付來籌集,購車者每星期付5馬克,多付不限。在付到750馬克時,買主會收到一個訂單號碼,他可以在這輛汽車生產出來後得到它。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大眾汽車」廠轉產軍用汽車和飛機部件,所謂經濟型汽車一輛也沒生產出來。17萬個德國用戶預付了一億多馬克的汽車款,連一個子兒也沒有還。廉價民用汽車的生產計劃被迫擱淺。至於現在著名的「大眾汽車」則是德國在戰後開發生產的,與希特勒當年的設想無關。
接下來就是希特勒要兌現對德國大眾的承諾,於是他親自組建大眾汽車籌備公司,並任命保時捷為技術經理。1938年5月26日,大眾汽車廠在德國布朗施威克市舉行奠基典禮,希特勒代表德國人民大眾放下基石,他說:「工廠要依靠全體德國人民大眾的力量來建設,生產的產品應該使德國人民都高興,因此,這個工廠就叫大眾汽車廠。」
希特勒促使了甲殼蟲的誕生,他還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戰爭讓甲殼蟲停止了前進,大眾汽車廠成了生產飛機及軍用車輛的基地,而承諾給德國人民的「大眾車」僅有630輛,其中不少為納粹官員們所有。
在1939年的德國國際汽車博覽會上,大眾車果然出現,《時代》的記者第一次稱之為「甲殼蟲」。現在大眾已經有了65年歷史,它在全球汽車市場包括中國市場的成功有目共睹,同時我也相信,甲殼蟲永遠不會從地球上消失。
Ⅷ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大眾被英國接管而日本豐田卻無人問津
很簡單的問題,德國大眾在二戰中開發出了:
1、水桶車VW82及其多種變型車由於車身結構很像方形木桶,被戲稱為「桶車」。該車動力為一台後置985CC的4缸水平對置風冷汽油機,在3000轉/分時功率為23.5馬力,憑借該引擎,桶車最高時速達到了80公里/小時。在整個二戰期間,大眾汽車公司共為德國國防軍、黨衛軍等部隊生產VW82越野車50000多輛。
2、參與了各種坦克配件的生產。
德國被佔領後,各國在自己的佔領區內隨意的搜刮財產,有點油水的大眾當然被接管了。
日本豐田1936年底至1937年初,豐田製造的卡車因質量差銷售一直不景氣。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後,陸軍大批采購卡車,豐田公司的所有庫存車一售而空,豐田公司賺了大錢。
一個質量不好的公司怎麼能受歡迎,而日本又是美國佔領,要動豐田必須經過美國的同意,而隨即而來的朝鮮戰爭使得美國改變了打壓態度,極力扶植日本,擔當第一島鏈的重任
Ⅸ 德國大眾歷史上的品牌危機
美國名不經傳的工程師,丹尼爾-卡德爾,火了。
這位45歲的胖乎乎的工程師,這次當了一次美國的「朝陽群眾」。如果不是2012年他搞的一次研究,這個西弗吉尼亞大學替代燃料中心的臨時主任,也就這么沉沒在歷史中了。
其實,他發現大眾柴油車在高速公路上排放水平遠遠超標的研究報告,,早2012年底就出來了。2013年5月,他們還曾將該結果公布在一個公開的論壇上,但也沒引起啥反應。丹尼爾-卡德爾原以為不了了之了,沒想到,3年前這個研究成果讓他今天爆得大名。
大眾可能更沒想到,今天,丹尼爾-卡德爾的研究成果居然從廢紙簍里詐屍還魂了,成為美國對它的致命一擊。
德國時間2015年9月19日凌晨5點。這是一個讓德國大眾汽車永世難忘的噩夢之時。
大眾汽車突然遭到來自美國的「興師問罪」——美國環境保護署公布了德國大眾公司利用軟體設備作弊,規避排放標准。一石激起千層浪,奧巴馬政府立即責令大眾汽車召回50萬相關車輛,並表示必須採取積極和強有力的管理和嚴懲措施,以此作為對汽車製造商的明確警示,防止任何進一步的侵權行為。美國司法部已著手介入調查,德國大眾公司和高管個人也因此可能面臨刑事控罪。
大眾汽車可能面臨超過一千億美元的潛在綜合損失,這個數額已經遠遠超過大眾汽車最新總市值(560億美元)。換句話說,全球最知名品牌之一的大眾汽車,是否能夠繼續生存,已不是一個玩笑問題。
大眾急了。
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急了。
汽車是德國製造業的根基。長期以來,大眾象徵著高效和工程智慧,是使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的關鍵元素。這樁丑聞不僅撼動了大眾公司,也撼動了整個汽車行業。這個國家裡七分之一的就業者直接或間接服務於汽車行業。
更讓默克爾難受的是,享譽全球的「德國製造」在消費者心中,一直都是品質、精密和誠信的象徵。大眾是德國第一大企業,大眾完了,德國製造的神話也就部分破了,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工業4.0就結結實實地栽了大跟頭。要知道,德國製造產品價格這么高,其實來自於信用、品牌、高溢價的支撐。如果拿掉品質的光環,德國製造就可能一敗塗地,德國的前景也就岌岌可危。
大眾之後,緊接著寶馬也曝出質量問題。然後,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貿易與生產商嘉能債務評級也在下降,甚至可能面臨破產指控。
有人也許會問:這么多事,怎麼趕到一起去了?真湊巧!歐洲怎麼這么禍不單行?
恩,的確耐人尋味哈。
世界上哪有無緣無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