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德國的科學,哲學,音樂這么優秀
因為德國人熱愛哲學,而哲學的智慧含金量最高。而智慧幾乎是各種事業和行業成功的基礎,又何止是科學、哲學和音樂這幾種呢?
② 德國人為何哲學頭腦發達
我覺得並不能片面的了解德國,應該全面的認識它的文化背景
(一)德意志民族與少數民族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統稱日爾曼人,他們是由法蘭克人、薩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亞人等這些古老的日爾曼部族經過近前年的同生共長而形成的。在前面介紹德國歷史時,就想到了古老的日爾曼人,在此,不妨進一步說明一下。
日爾曼人是歐洲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世紀,他們就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他們為日爾曼人。就其歷史發展而言,它可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歐地區發展,成為現在的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麥人的祖先。南方支系又分成東、西兩支。東支包括哥牧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等,在此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該支系本身及其語言都同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之中。西支此後又形成了三個區域性集團:一是北海沿岸集團,它包括巴塔維人、佛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魯人和哥牧人等,前二個後來成為荷蘭人的祖先,後三者融合成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一支後來去了不列顛各島,發展成為今天的英格蘭人;二是萊茵—威悉河集團,其中的卡狄人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紀融合成法蘭克人;三是易北河集團,其中的斯維.比人後來演變為施瓦本人,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就源於此。這一支的馬科曼尼人和誇迪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到公元8世紀,除去不列顛各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外,整個西支的日爾曼人都統一在法蘭克王國之中,以後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德意志民族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今天雖然原始形態的古老部族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與部族同名的聯邦州,但由於德國歷史上小邦分治的狀態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繼承了部族傳統,並把這些傳統、方言、乃至部族的性格特徵保留下來,一直延續至今。由此,在德國,人們被分為巴伐利亞人、施瓦本人、萊茵蘭人、黑森人、梅克倫堡人、薩克森人、威斯特法倫人等。人們對他們的性格特徵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倫堡人沉默寡言、萊茵蘭人豪放開朗、威斯特法倫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儉用、薩克森人勤勞機靈等等。他們不僅在性格上有差異,就是在建築和居住區的風格、日常習慣、服裝以及食譜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點。
在德國還居住著少數的丹麥人、吉普賽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國唯一的少數民族。索布族人主要居住在勞齊茨山區,他們是斯拉夫人的後裔。他們的先輩隨著6世紀的民族大遷移移居到易北河和薩勒河地區,在此後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語言和文化。在萊比錫大學有一個索布學研究所,專門研究這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和文化。
在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石勒蘇益格地區,尤其是弗倫斯堡周圍居住著少數丹麥人,他們在石荷州的州議會中還佔有一個席位。
(二)外籍人
我們知道在德國8180萬居民中有720萬人是外籍人,即平均每12個人中就有一個外籍人。在這720萬外籍人中,土耳其人就佔191.8萬人,它已成為德國外國人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其次是從原南斯拉夫來的移民,有近124萬人。再其次是義大利人(56.3萬)、希臘人(35.1萬)、波蘭人(26萬)、奧地利人(18.6萬)及羅馬尼亞人、西班牙人、越南人等等。德國這些外籍人主要生活在德國南部經濟發達地區,27%的外籍人生活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18%生活在巴登—符滕堡,11%生活在黑森州,15%生活在巴伐利亞州。而且他們之中有50%的人在德國已居住了10年以上,其中2/3的外國孩子是在這里出生的。不過根據德國的法律,外國人很難加入德國籍。但長期以來,在德國的外籍人已不僅僅是客人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成為聯邦德國居民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與德國同事間的合作也是融洽的。
近幾十年來,外籍雇員和企業家對德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每年為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創值1000多億馬克。在德國企業中共有200多萬名外籍雇員,每年支付的稅款和社會保險金達900億馬克,而他們得到的只有160億馬克的社會保險金。可以說德國財政支出的不少部分是由這些外籍雇員和企業家分擔的。如今,在德國的一些世界性大企業中,外籍雇員都佔有相當的比例,如西門子股份公司,它的外籍雇員就佔到40%。
德國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勞動力缺乏,自60年代以來,大量外籍雇員的湧入為蓬勃發展的德國經濟增添了其國內所無法提供的勞動力。戰後德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
對於外籍雇員和外籍企業家對德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聯邦政府和德國人對此表示感謝。但是近年來,特別是兩德統一後,隨著經濟的惡化、失業人數的增加、大量難民的湧入和人們不滿情緒的增長,德國新納粹和極右勢力開始沉渣泛起,暴力排外事件屢見不鮮。單是1993年德國發生的暴力排外事件就有8109起,平均每天22起以上。新納粹和極右勢力暴力排外的主要目標是難民和移民。他們縱火燒毀移民住房或難民居住營,褻瀆猶太人公墓,焚燒猶太教堂,明目張膽地為希特勒鳴冤叫屈。1992年11月在莫爾恩和993年5月在索林根發生的兩次針對外國人的兇殺案,有8名土耳其婦女和兒童被焚身亡。這一重大惡性暴力事件震動了德國和全世界。這種排外活動既反映了一部分德國人對現狀的不滿情緒,也反映了新納粹、極右勢力在統一後的德國有所抬頭,它造成了德國社會的動盪不安,嚴重影響了德國的國際聲譽。最令人擔憂的是,據對一系列仇外事件的肇事者及嫌疑犯的調查,其中70%以上的人年齡不道20歲,30%以上是不足18歲的年輕人。他們之中大多數人的教育水平低下,失業者的比例較高。調查結果表明,這些人並非都是新納粹和極右勢力組織的成員,也無共同動機或政治概念,他們只是感到德國人受「外國」人、尤其是申請避難者的威脅和吃了他們的虧。他們的這種排外情緒被新納粹和極右勢力利用,並在其操縱和唆使下,採取了極端主義的犯罪行為。
德國新納粹和極右勢力重新抬頭,暴力排外事件屢見不鮮,這一現象的出現究其根源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政治、社會原因的。
二戰後法西斯主義思想在德國並沒有被徹底肅清,它仍深深地殘留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日爾曼人種優越論仍有相當的市場,這種思想一遇到適合發展的環境便會乘機抬頭。
兩德統一後,德國進入了一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新時期,它對德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
統一後,德國背上了東部這個沉重的包袱,經濟不斷滑坡,失業率扶搖直上,難民潮洶涌,東西部矛盾尖銳。西部居民認為他們為統一付出的代價太大,平均每人每年要為此多付出3000馬克。而東部居民則普遍感到,統一後他們淪為「二等公民」,同工不同酬,受西部人的歧視,因而有一種失落感,特別是年輕人感到前途渺茫,對未來失去信心,悲觀情緒日甚。在急劇的社會政治動盪中,年輕人喪失了原有的價值標准、思想方向和倫理觀念。而新納粹和極右勢力在所謂「民族主義」的掩護下提出的一些口號正迎合了這部分年輕人的心理,使之成為新納粹的工具,盲目排外、仇外。
德國的統一改變了德國昔日在歐洲的地位和作用,一些懷舊的極右分子想重新支配歐洲,拉起了所謂「民族主義」的大旗。他們煽動青年人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鼓吹日爾曼種族優越論,把矛頭直指外國人,提出了「德國人的德國」的口號。從歷史上看,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非但未能給歐洲帶來持久的和平,相反地卻一再把歐洲拖向戰爭的深淵,它是保持德國和歐洲和平與穩定的最大危險。
新納粹和極右勢力的沉渣泛起及一系列暴力排外事件,為德國廣大公眾敲響了警鍾。它使得人們行動起來,採取堅決手段,譴責這一犯罪行經,維護統一德國的社會安定。
在新納粹暴力開始之初,德國政府並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他們認為極右黨派只是曇花一現,成不了大氣候,因而也未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由此致使新納粹的凶焰逐步升級,氣勢更為囂張,有愈演愈烈之勢。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近幾年科爾政府為了維護德國的威望和利益,公開承認極右勢力的暴力排外活動是「德國的恥辱」,明確表示他譴責仇外活動,要毫不留情地追究並嚴懲這些暴力行為,並對極右暴力組織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取締了極右的新納粹組織。德國舉行了一系列群眾集會,在慕尼黑舉行的群眾集會有幾十萬人參加,這是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群眾集會。集會上人們譴責極右勢力的排外行為,並手持點燃的蠟燭拉成手鏈,以此來表達德國人對外來移民的關心及對暴力排外活動的抗議。
在對極右勢力嚴懲的同時,聯邦政府還提出了一系列與仇外行動作斗爭的青年計劃,並開展了大規模的反對極端主義與仇外行動的宣傳運動,以此來限制有政治動機的暴力行為的泛濫。
超越國界的德語
德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爾曼語族,它與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荷蘭語及英語均為親屬語言。德語語法較難掌握,句形為「框形結構」,動詞(謂語)放在句首或句尾,其他句子成份(如賓語、表語、狀語、副詞等)放在句中。德語還根據人稱和時間的不同,動詞要變位和變時態,名詞要變格,而且名詞還有性屬之分。雖說德語的語法比較難,但它的單詞還是比較容易書寫和記憶的。一般來說,只要發音準確,就能正確地書寫。
在德國,標准德語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早在標准德語形成之前,在今日德意志地區存在著許多日爾曼部族的方言,如法蘭克語、薩克森語、巴伐利亞語等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德語只存在於各個地方方言之中,並且只是平民百姓使用的語言。作為社會上層人物的學者、傳教士和權貴們,他們不用德語,而是用拉丁語交流。最早的德語文字記載是一本小小的拉丁文—德文詞典,它出現在公元770年左右。德語自其文字出現之日起,就為封建上層人物所壟斷,並以詩歌語言的形式為主,這一形式是平民百姓所無法掌握的,而且對德語成為統一的文化語言形成阻礙。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6世紀,在此之前的德文,不是今日德國人所能看懂的,人們要像學外語那樣學習,才能看懂這些古代德文。
到15-16世紀,隨著城市的興起,德語已為廣大市民所運用,統一的、大眾化的語言文字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1522年,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者馬丁.路德的德文《聖經》的出版成為標准德語形成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後,隨著出版業的興起以及各種書籍的出版,德語散文體替代了古代詩歌語言。17世紀以後,德語語言學家、詩人、文學家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他們用自己的智慧使德語在表現能力、結構嚴謹、修辭優美等方面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席勒、歌德、萊辛、海涅等一代文豪詩聖也因此登上了世界文壇。他們為統一的、完美的、大眾化的德語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新事物的不斷涌現,尤其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德語也經歷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語言詞彙方面,德語詞彙已超過1000萬,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在經歷了千年發展之後,今天的德語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衡量,都可同法語、英語相媲美,它已成為世界語言之林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
我們在前面曾談到德國古老的部族發展至今所形成的差異,其中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各自的方言。德國的方言很多,人們可以從絕大多數德國人的方言和口語上辨別出他來自何方。盡管在二戰後發生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廣播、電視等也得到了普遍推廣,但方言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如果一個巴伐利亞人和一個下薩克森人用他們純粹的方言說話,那他們必須需要一個翻譯才能聽懂彼此的話。在德國,北方人一般將標准德語,如漢堡人將的德語聲音清脆洪亮易懂。最不好懂的是南德人講的施瓦本德語,那就像北京人聽廣東話,不知所雲。正是由於德國存在著眾多的方言,所以一個學過多年德語的外國人,即使德語學得再好,在他初次踏上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區的土地時,也會感到發怵。
世界上有一億多人以德語為母語,除德國外,將德語作為母語的還有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絕大部分地區、義大利的南蒂羅爾、比利時的小部分地區、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及盧森堡沿德國邊境地區等等。目前,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使用德語,並沒有一個精確的數字,但普遍認為已超過一億人。雖然德文在世界政治和經濟方面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作用較少,但它在文化領域的地位卻是比較重要的。世界上出版的每十本書中就有一本是用德語寫成的。作為被翻譯的文字,德語僅次於英語和法語,居世界第三位。而在將別種文字譯成德語方面,他是當仁不讓地佔據首位。
③ 德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哲學家
有四種原因分析:
一、1、德國在沒有統一之前,一直都是動亂,三百多個諸侯國打來打去,而在戰亂時期人們最容易思考。延續千餘年的思考是多麼深厚的思想沉澱;2、善思考,嚴謹;3、在德國人的思維里,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不是英美的經驗主義,在德國的音樂、哲學、文學里略見一斑。德國藝術家不屑於創造繪畫這樣看得見的具象化的作品,而更願意創作音樂這樣流動的抽象化的作品,德國執著於文化,英法則更創造文明;4、古代的哲學思想用語主要是拉丁語、古希臘語,到了十八世紀為了傳播哲學思想,漸漸開始採用通俗語言,德語的嚴謹程度最接近古希臘語,發展較完善。
二、這和德國人的嚴謹、尚學以及尊重權威是分不開的。
要成為思想家,就要做學問,而且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做學問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智慧,而是必須有一個「巨人的肩膀」——成熟的教育體制,尚學的社會風氣,對學術權威的尊重及信賴,以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任何偉人的成功都有歷史的必然性,德國能孕育出眾多偉大的思想家,絕對不是偶然的。而現在中國缺乏的,正是那些滋養百花盛開的土壤。從漢代的尊崇儒學開始,中國學術就一直處在一種霸權的陰影下,當然很難孕育出偉大的思想家。
三、地理的因素。德國位於中歐,天氣寒冷,有效的減少了戶外活動,導致德國人喜歡呆在家裡。德國人天性沉默、嚴肅,所以在家就靠看書和思考打發時間。這些有益的腦力活動,促進了德國人思辨能力的發展,寒冷的天氣有助於思維的活躍,這為哲學奠定了基礎。
經濟的因素。德國的主體是普魯士,而普魯士的經濟在中歐是非常發達的(最後統一德國的就是普魯士)。哲學是一種閑暇的享受,只有有閑暇時間的人才有精力去思考哲學。多數德國哲學家家境殷實,衣食無憂,所以能夠有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為了生存去學一門技術(德國的學徒制很完善,終身性的)。這也是一個基礎。
當然,上述因素只是表,而非體。錢學森先生在臨終前曾有一問:「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大師?」因為大師不會孤零的出現,大師的出現是有背景的。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又是德國人)說過一個世界歷史的軸心期,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人類的文明集中大爆炸,發出耀眼的光芒。其實,這可以用「國家不幸詩家幸」來概之。在哲學蓬勃發展的時候,多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才是根本原因。
德國一直處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1871年才實現國家的統一。在分裂期時期,總有勢力想成就偉業,統一國家,這必然需要招延人才(所謂禮賢下士),所以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社會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會增強。這就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和營養。中國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的玄學等等,都是絕好的例子。
經濟學講求供需,哲學亦是如此。只有社會有需要,才會有供給。德國社會的分裂,使得國家遭受不少的恥辱,所以他們需要一些理論來為自己指明道路,看到國家的希望(這就是為什麼納粹哲學在一戰後橫行德國的原因)。所以為了解答人們的疑惑,為了國家的統一和改造,哲學理論不斷出現。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不是單個因素所能決定的。當這所有的因素(我舉的因素可能不完整)匯集在一起時,事情的發生也就成了必然。這或許就是答案。
四、總的來說是因為日耳曼民族不夠統一所致,因此即使有許多的較小的專制地區,但一直到「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俾斯麥(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統一德國以前,德國一直是四分五裂的。這種情況便造就了德國人憂國憂民,同時可以在較寬松的國情下自由想像,要知道,一個比較小的地區,就算專制,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束縛人民的。
④ 為什麼德國哲學,發展的這么好
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宗教改革。德國經過宗教改革以後多數人是路德宗,路德宗的人重精神,輕物質,所以德國的經濟發展一向落後歐洲其它國家,直到近代,德國才不得不走了一條軍國主義路線。相對德國,信奉安立甘宗的英國,和信奉加爾文宗的歐洲其它國家,特別是加爾文宗的重物質,現在的北美洲國家人加爾文宗就多,所以經濟發達。但是在哲學領域德國卻遙遙領先。
你對比路德宗和加爾文宗的教義也不難發現,路德宗強調因信稱義,只要有聖經,只要信上帝,人人都可上天堂。加爾文宗卻強調要做好本職工作才是彰顯上帝的榮耀,才能上天堂。走的路線不一樣,也發展出兩個特色的世界。
⑤ 為什麼德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哲學家
這個有點像為什麼古希臘時代連續出了那麼多哲學家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後來成家就比較少了。
也有點像,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出了老子、孔子、墨子、莊子、荀子等等。後來成家的也不多。
這個是有歷史地理環境因素的。德國處於歐洲內陸,不像法國英國臨海,所以名族侵略性較弱,所以就安於思辨,發展了一些哲學,形成了氛圍,而且一脈傳承。後來日耳曼民族被欺負了,四分五裂,名族意思就強了,就出了費爾巴哈、叔本華、尼采、黑格爾、馬克思等等。
⑥ 德國為什麼哲學家那麼多而且哲學思想還很厲害
因為德國長期不穩定,文化交流頻繁,思想碰撞比較激烈
⑦ 為何德國人如此喜愛哲學
還是在公元前的那個年代,地處西歐的德國因地理環境差加上戰亂,人們不易生存。是以在飢餓等生存問題的逼迫下,轉而向精神世界尋求解脫,用哲學來填飽肚子。再到後來隨著航海的發展,能廣泛接觸到歐洲其他地方尤其是愛琴海周圍的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這樣的歷史地理條件促成了德國的哲學發達。
⑧ 德國在19世紀初所構建的哲學體系又被稱為什麼哲學
德國在19世紀初所構建的哲學體系又被稱為古典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德國哲學。創始人為康德,黑格爾為集大成者,費爾巴哈為第一個走出德國古典哲學的人,而不是最後的代表。德國古典哲學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更是在哲學史占據著樞紐的位置,將傳統形而上學推向頂峰的同時,黑格爾又是第一個對現代性展開批判的哲學家,為現代西方哲學的興起奠定基礎。德國古典哲學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哲學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歷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范疇,標志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哲學家有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
⑨ 為什麼德國那麼多哲學家,思想家
這個和中國近代出現一大批文豪和革命家,軍事家理由差不多。當然更像的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政治環境。在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後德國300餘年處於分裂當中,日耳曼民族四分五裂,公國林立。亂世出英豪,亂世能夠更好的引發讓人的思考,思考怎麼穩定社會。四分五裂的情況下每個公國都想統一整個日耳曼,那樣必須招納人才,想要人才集中,寬松的思想環境的寬松,這種情況下大思想家很容易出現。
2、經濟。整個德國經濟一直處於歐洲頂端,從他可以和傳統霸主法國發生那麼久的普法戰爭可以看出,哲學這種東西需要在閑暇時間思考。
3、民族習性,說道好學我們第一個想起大和民族,說道聰明第一個想到猶太民族,開玩笑的說一句說道開掛說道戰斗我相信大家也知道印度人和俄羅斯人,總所周知日耳曼民族是嚴謹的,哲學和思想正是需要這種嚴謹的態度
⑩ 德國為什麼那麼多哲學家
因為德國是一個傳統上基督教宗教情節很深的、傾向於嚴謹、刻板和沉思的國度。這種性格的人遇到科學思潮的影響很容易轉向以抽象刻板理論為特點的哲學、科學和數學等方面的專家和學者,而非以輕快活潑和物慾為特點的文學家、藝術家和經濟學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