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沃爾夫林效果怎麼樣

德國沃爾夫林效果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1-02 16:34:26

A. 古典樂的幾個重要時期是什麼

沒什麼懸賞分啊~~~不過幫忙是應該的

我們現在把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前半期的音樂稱為「巴洛克音樂」,它具有與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和古典派音樂都不同的特徵。但是,我們在這兒所說的「巴洛克』是單指藝術史上某個時期的名稱。就象日本的平安時代決不是自始至終都是平平安安的時代一樣,巴洛克時期也決不是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所以巴洛克音樂的本質和特徵,不能從詞源中去探索。
那麼為什麼要用「巴洛克音樂」這一詞呢?「巴洛克』一詞原是從美術術語中借用過來的「巴洛克音樂」,是指:與巴洛克美術同時興起的音樂。在美術史上,一開始「巴洛克」這個詞卻帶有詞源中所帶有的那種貶意。人們把美術上的黃金時代一文藝復興時代——出現老化、奇形化的階段稱作「巴洛克」,但是進入本世紀後,經過沃爾夫林(1864—1945,瑞士美術家)和里格爾(Alois Riegl 185d一1905),等學者的努力糾正,人們認識到了巴洛克時期美術的積極意義,從此人們使用「巴洛克」一詞時就不再帶有輕蔑的語義了。薩克斯(CurtSachs 1881—1959,音樂學家,生於德國)於1918年首次將這個概念借用到音樂史中。以後「巴洛克」這個名稱 先在德國,繼而在美國,以後又在世界各地普及開來,一直沿用到今天。現在仍有一些拉丁語系國家的學者,受詞源的影響而不願使用「巴洛克」這個名稱。但我們還是可以將它看作一個方便的名稱加以使用,因為它容易使我們想起音樂與時代思潮以及它與各門藝術之間的關系。
同時,也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中就沒有和「形狀不規則的珍珠」這一概念相近的作品。巴洛克音樂追求強烈的感情、強烈的對比和不斷的運動這一傾向,確會讓人聯想起詞源的含義(當然是指褒義),這種傾向在剛沖破文藝復興時期初期的巴洛克音樂作品中尤為突出。後期巴洛克音樂雖有同樣傾向,但已有明確的條理,我們平常所說的巴洛克音樂大抵是指後期巴洛克音樂,所以人們聽來就感到很柔和。

音樂史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一時代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因而,不妨把巴洛克音樂看作是文藝復興後期所出現的各派音樂風格日臻成熟階段。與此同時,歷史上也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小小的事件會導致意想不到的發展,成為某場重大變革的原因。巴洛克音樂就符合後者的情況。它的出現與一個被稱作「佛羅倫薩同志會」的團體(Camerata,義大利語,「同志」之意)的活動是分不開的。「同志會」是指聚會在巴爾第伯爵(Giovanne Bardi 1534—1612)宮邸的一批文學家、音樂家以及學者。他們從1580年前後開始研究希臘悲劇。他們的一個目標,就是希圖以古希臘悲劇為樣板創造出一種嶄新的音樂形式。其結果,他們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音樂,並力求把語言與音樂完美地結合起來。於是被稱作「抒情獨唱」(Monody)的音樂流派誕生了。這種流派的特點是以簡單和弦伴奏形式的通奏低音為背景,進行吟誦式的獨唱,其語言抑揚頓挫,情感豐富飽滿。「佛羅倫薩同志會」中的一個成員佩里(JacopoPeri 1561—1633)1597年以這樣的風格為音樂劇《達夫內》(Dafne)譜了曲,這就是今天歌劇的雛形。1600年,加勃里埃里(Giovanne Gabrieli 1557—1612)作曲的宗教劇《靈魂與肉體的表現》在羅馬的清唱劇大會上首演,從此清唱劇得到了發展。所以,我們可以把歌劇與清唱劇看作是巴洛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音樂形式。另外,有必要一提的是,作為室內獨唱曲的康塔塔也是隨著「抒情獨唱」的開始而出現的。
一字一句都唱得很規矩的吟唱形式雖然有著一定的感染力,但僅以這種方法來組織音樂,仍會失之於單調。於是歌劇與清唱劇後來逐漸發展,擺脫了抒情獨唱風格音樂的單調的缺點,音樂的表現形式豐富起來了。以詠唱為主的敘事調和以曲調為主的詠嘆調逐漸分離,這樣人們既可以欣賞到華麗動聽的歌曲,伴奏也因開始使用大型管弦樂隊而顯得豐滿。被視為初期發展的里程碑的作品有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劇《奧菲歐》(Orfeo)和《波佩阿的加冕》,卡里西米(Carissimi 1605—1674)的清唱劇《耶夫泰》等等。不久,這類音樂從義大利傳向了其他各國。

音樂史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一時代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因而,不妨把巴洛克音樂看作是文藝復興後期所出現的各派音樂風格日臻成熟階段。與此同時,歷史上也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小小的事件會導致意想不到的發展,成為某場重大變革的原因。巴洛克音樂就符合後者的情況。它的出現與一個被稱作「佛羅倫薩同志會」的團體(Camerata,義大利語,「同志」之意)的活動是分不開的。「同志會」是指聚會在巴爾第伯爵(Giovanne Bardi 1534—1612)宮邸的一批文學家、音樂家以及學者。他們從1580年前後開始研究希臘悲劇。他們的一個目標,就是希圖以古希臘悲劇為樣板創造出一種嶄新的音樂形式。其結果,他們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音樂,並力求把語言與音樂完美地結合起來。於是被稱作「抒情獨唱」(Monody)的音樂流派誕生了。這種流派的特點是以簡單和弦伴奏形式的通奏低音為背景,進行吟誦式的獨唱,其語言抑揚頓挫,情感豐富飽滿。「佛羅倫薩同志會」中的一個成員佩里(JacopoPeri 1561—1633)1597年以這樣的風格為音樂劇《達夫內》(Dafne)譜了曲,這就是今天歌劇的雛形。1600年,加勃里埃里(Giovanne Gabrieli 1557—1612)作曲的宗教劇《靈魂與肉體的表現》在羅馬的清唱劇大會上首演,從此清唱劇得到了發展。所以,我們可以把歌劇與清唱劇看作是巴洛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音樂形式。另外,有必要一提的是,作為室內獨唱曲的康塔塔也是隨著「抒情獨唱」的開始而出現的。
一字一句都唱得很規矩的吟唱形式雖然有著一定的感染力,但僅以這種方法來組織音樂,仍會失之於單調。於是歌劇與清唱劇後來逐漸發展,擺脫了抒情獨唱風格音樂的單調的缺點,音樂的表現形式豐富起來了。以詠唱為主的敘事調和以曲調為主的詠嘆調逐漸分離,這樣人們既可以欣賞到華麗動聽的歌曲,伴奏也因開始使用大型管弦樂隊而顯得豐滿。被視為初期發展的里程碑的作品有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劇《奧菲歐》(Orfeo)和《波佩阿的加冕》,卡里西米(Carissimi 1605—1674)的清唱劇《耶夫泰》等等。不久,這類音樂從義大利傳向了其他各國。

要區別巴洛克音樂和別的音樂,只要注意通奏低音就行,因為巴洛克音樂時期也稱「通奏低音時期」。通奏低音的確立與消失和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開始與結束大致相應。在聽音樂時,你注意一下音樂作品中低音部的展開是否有其自己的旋律線。除構成作品骨架的各個聲部以外,是否還有象古鋼琴和管風琴一類樂器演奏的輔助和音。這兩點是通奏低音最明顯的特徵。有了經驗以後,便可知那些沒有明顯的通奏低音的、為獨奏樂器所寫的音樂以及不常見的只有上聲部的音樂,就是屬於變化了的巴洛克音樂。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人們對理想音響看法的改變,音樂作品出現了通奏低音。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各獨立聲部以對等的地位構成復調,求得整體的統一。可到了巴洛克時期,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上聲部與下聲部這兩個極端上。作曲家們都創作只有上下兩個聲部的作品,中聲部只在下聲部(即通奏低音)中用數字標出,留給演奏家作即興處理。獨唱曲形式的「抒情獨唱」(Monody)使用的就是這種結構,從二重奏鳴曲及三聲部奏鳴曲中都可以發現這種「離心形音響構造」的典型形式。甚至連內聲部十分整齊的管弦樂曲也受其影響。據說呂里等法國作曲家創作時通常只寫上下兩個聲部,中聲部則令其學生去完成。
通奏低音一般由兩組演奏者擔任演奏,一組是以左手演奏低音,右手補充和弦的古鋼琴,管風琴演奏者組成,另一組是由重復低音部的大提琴,低音提琴或者大。管,古提琴(Gamba)演奏者組成.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通奏低音這一系統要求和聲在低音上加上和弦,這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始終以各聲部間的音程關系來構成樂曲的方法完全不同。而這種和弦的發展,卻是巴洛克音樂的一大特徵。巴洛克時期雖然非常流行復調手法,但使用復調手法時,在和弦的基礎上組織音響的技法充實了原來把各獨立旋律組織樂曲的對位技法,和聲的發展同時帶來了調性的確立。貫穿文藝復興時期的旋律法的地位下降了,它僅被視為寫作古典風格音樂的一種手段,由大調,小調所組成的調性體系確立起來了。人們常說,巴洛克音樂比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更容易聽懂,那也只是指巴洛克音樂中的後期作品。這與我們現在所說的Do—Mi—Ss充滿在作品中不無關系。巴洛克後期的作曲家拉摩特別是他的《論和聲》,使調性體系作為一種理論得以完善。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巴洛克音樂的一般特徵。在聲部構造的兩極化傾向上我們可以看出巴洛克音樂提倡極端對比,這一特徵在巴洛克音樂的其他方面也有所反映。例如在節奏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的均一節拍已消聲匿跡,強拍弱拍的交替出現,形成了鮮明的節奏感。但是,帶有特定節拍的、富有動感的節奏給許多樂曲增色的同時,一些宣敘調和即興性器樂也採用了節奏感不強的自由節奏,這兩種對立的技法也應用到了「托卡塔與賦格」、「宣敘調與詠嘆調」等對比性強的作曲形式中去了。此外,作曲家漸漸喜歡在一首樂曲中安排幾個演奏組的作曲手法。從「威尼斯樂派」的加布里埃里到巴赫,用多聲部合唱或管弦樂進行創作的實例是屢見不鮮的。大,小演奏組協同出現創作技巧,使協奏曲得以誕生。巴洛克音樂的華麗、明確、動人,都是運用這些技巧的結果。
不要忘記,巴洛克音樂的目的是為了表現感情。就是說作曲家們總是力圖用音樂來表現人們的喜怒哀樂。巴洛克音樂打破中世紀時期的調和與中庸,用音樂來表現激烈奔放的感情傾向,在初期巴洛克音樂使用半音階手法和不協和音這一點上已經明晰地反映了出來,巴洛克音樂為什麼追求極端和對比的技巧,也可以用他們強調情感表現.這個根本宗旨加以說明。

--------------------------------------------------------------------

有關巴洛克時期的器樂曲,情況比較復雜。因為當時各個國家都創作了風格迥異的音樂。其次巴洛克前期與後期的作品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可以概括地說,巴洛克前期到後期器樂的發展,是受下述兩個條件制約的:
第一,追求各種樂器所特有的演奏效果和特定的表現內容,形成了所謂的「習慣音調」(idiom,指某一流派、作曲家、樂器等特有的音樂風格)。各種樂器都能演奏的帶中立性的作品逐漸消失,出現了小提琴樂曲只能用小提琴演奏,古鋼琴樂曲非古鋼琴演奏不可的局面。各種習慣音調的形成,使巴洛克後期出現了轉換音調的現象。所謂轉換音調,是指用弦樂器模仿歌劇中宣敘調的效果,或把小提琴演奏法移植到鍵盤樂器中去,這樣便開拓出了千個新的演奏領域。
第二,器樂曲形式的分離。器樂曲的即興形式,並列形式逐漸被富有條理的形式所取代。例如,尋求曲被賦格取代;坎佐涅被奏鳴曲取代,在獨奏奏鳴曲基礎上形成的三聲部奏嗚曲,受到了聽眾的歡迎。變奏曲的主題被安排在低音部。形形色色的舞曲發展成了組曲這一形式。對演奏組音響對比的偏愛集中反映在協奏曲的創作上,繼大協奏曲(Concerto Grasso)以後,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也於十八世紀問世。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在這種背景下的作曲家們的創作活動。
活躍於十七世紀初期的作曲家中,以北歐的斯維林克(Janpieterzoon Sweelinck、l562—1621)及南歐的弗萊斯克巴爾地(Girolamo Frescobaldi、l583一1643)最為重要。這兩位作曲家同時也都是聞名於世的傑出的管風琴演奏家。可以說管風琴音樂和古鋼琴音樂的地位是由他們兩位確立的。其中斯維林克以市民文化基礎雄厚的荷蘭為舞台進行活動。他是一位出色的教師,有「德國管風琴演奏家之父」的美名。以沙伊特(Samual Scheidt、l587——1654)、席德曼(Heinrich Scheidemann、1596—1663)為始祖的北德管風琴學派的成員,就出自斯維林克門下。另一位弗萊斯科巴爾地,是義大利初期豐富多彩的巴洛克器樂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繼他們兩位以後,代表性的鍵盤音樂作曲家當數德國的弗勒伯格(Johann Jakob Froberger、 1616—1667)他在創立組曲的基本形式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從十七世紀初開始,義大利涌現出大批小提琴音樂作品,這些樂曲逐漸使獨奏奏鳴曲、三聲部奏鳴曲和協奏曲的形式固定了下來。集其大成者是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1713)。他所創作的結構端正、格調高雅的小提琴音樂,不管是奏鳴曲,還是協奏曲,都洋溢著古典風味。在他創作的眾多作品中最為重要的是以小獨奏曲(Concertino)與大合奏的對比作為基調的大協奏曲.它成為後期巴洛克音樂的典型器樂形式,亨德爾等許多作曲家都以這種形式創作了大量作品。不久,由托萊里(Giuseppe Tcrelli 1658—1709)首創、維瓦爾地(Antonio Vivaldi、約1675—1741)等加以完善的獨奏協奏曲,並與大協奏曲並駕齊驅。獨奏協奏曲這種形式在十八世紀的十年代流行於整個歐洲大陸,並被用於各種樂器.巴赫也從中受到了很大影響。
在法國,小提琴的普及晚了很多時間,柳特琴(1ute)和古提琴等古樂器在整個十七世紀始終處於有力地位。好用管樂器也是法國巴洛克音樂的特徵之一。但最為重要的是古鋼琴(Clarcin)音樂趨於成熟。由尚博尼埃(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eres、1602—1672)和路易斯·庫普蘭(Louis Couperin 1621—1661)開創的艷麗、明朗的古鋼琴藝術,在進入十八世紀的時候,在弗朗索瓦·庫普蘭(Francois Couperln、1668—1733)和拉摩的努力下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他們所採用的形式是將幾首小曲串連起來構成組曲,其中描寫性音響往往起著重要作用。
德國當時還是音樂藝術上的落後國家,正在努力學習兩個音樂大國的音樂風格。所以在當時德國的器樂曲里,既有大量義大利風格的奏鳴曲和小提琴音樂。又有大量法國式的組曲形式,最具德國特色的形式當推管風琴音樂。沙伊德以後的德國管風琴藝術,是由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1637—1707)和帕赫爾貝爾(John Pachelbel、—1706)推向新的頂峰。十八世紀又出現了巴赫,他在管風琴音樂領域留下了巨大的成果。在管風琴音樂里結出碩果的賦格,在其他音樂形式里也同樣被視作德國特有的嚴謹形式而受到歡迎。在其他國家裡,西班牙的管風琴音樂和英國的聯合音樂(Consort Music)也有它們應有的地位。

奏鳴曲Sonata

指類似組曲的器樂合奏套曲。自海頓。莫扎特以後,其指由3-4個樂章組成的器樂獨奏套曲(鋼琴奏鳴曲)或獨奏樂器與鋼琴合奏的器樂曲(小提琴奏鳴曲)

交響曲symphony

大型管弦樂套曲,通常含四個樂章。其樂章結構與獨奏的奏鳴曲相同

諧謔曲scherzo

詼諧曲。節奏強烈,速度較快、輕松活潑的三拍子器樂曲或聲樂曲

B. 巴洛克以及洛可可時期的工藝和藝術差異

巴洛克藝術:
解釋一:
巴洛克藝術是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復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解釋二: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的名稱由來,說法不一,一說來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圓的珠子;又一說它來自義大利語,有奇特、古怪或推論上錯誤的含義。總的來說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意,是18世紀古典主義藝術理論家對於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風格的稱呼。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文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巴格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有如下的一些特點: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當然,一些積極的巴洛克藝術大師不在此例,如魯本斯、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聯系。
巴洛克藝術是指(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

解釋三:
巴洛克藝術
一、巴洛克藝術概念
1、意義與背景
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是十七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初發源於17世紀教皇統治的羅馬,那時義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它並沒有明確的藝術風格,只能算是一種愛好和時尚。
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2、詞源與含義
巴洛克一詞的來源可能有三: 義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繁縟可笑的一種神學討論;義大利語的barocchio,指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詞皆含悖禮怪奇之意,因此從十八世紀的建築師責難十七世紀那種復雜而考就的樣式,生氣地稱它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稱呼之後,巴洛克這一詞就被相沿成習了。
學術研究中,確定巴洛克藝術地位的是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藝復興與巴洛克》(1888)、《美術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的主要流派,並對其形式特點作了分析和歷史考察。後者認為巴洛克風格可作為每一文化或文明進入後期階段的特徵,使之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二、巴洛克藝術的表現
建築

西方都市計畫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建築師認為建築物是根據許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個獨立的總體,所以巴洛克建築通常看來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復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復雜的圖形。
用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徵。文藝復興建築如同現代建築一樣,是以簡單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關系為基礎;而巴洛克建築不再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例如:
米開蘭基羅助手維紐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達(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間完成的羅馬《耶穌教堂》,被公認為是從樣式主義轉向巴洛克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內部突出了主廳和中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以其結構的嚴密和中心效果的強烈而顯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穌教堂的內部和門面,後來都成為巴洛克建築的模式,又可稱為「前巴洛克風格」。
十七世紀早期巴洛克建築代表是馬德諾(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開蘭基羅未完成的《聖彼得教堂》(1607-15,羅馬梵諦岡,另有專屬網站詳細圖片解析),他用戲劇性的方式強調正門,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為半圓柱,再變為四分之三圓柱,使建築的立體塑形復雜多變,動態強烈。他所設計凸出的門面或深凹的門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廣場上的空間能更進一步的連接起來。
十七世紀盛期巴洛克建築最偉大的大師是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築,在1624~33年間完成置於聖彼得大教堂內的青銅華蓋,是一座高達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撐蓋頂,雄偉而又華麗(很像布景裝飾)。又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1657),使它成為西方最的廣場建築之一。
波羅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築大師,喜用凹凸多變的曲線和多種幾何形體的復雜交錯,從整體布局到細部安排,都能獨出新裁,代表作如四泉的《聖卡羅(S.Carlo)教堂》(1665~67,羅馬),被譽為巴洛克建築的典範。
除以上羅馬地區外,義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區也有相當發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聖布小教堂》(1668~94)圓頂,表現天堂的穹窿,給人一種飄渺無盡永恆的幽思。
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的特點而各有所長,如英、法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例如巴黎凡爾賽宮(1669~85,滑鼠點選可看到360度外觀旋轉圖),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於極致,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巴洛克雕刻有時是建築的一部份,藝術家表現真實人間的技法臻於成熟完美,例如根據主體的男女老幼來表現人的皮膚外觀,卷發、衣飾、織物的質感都很逼真。動勢的展現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人物不再被雕成靜止或休息的姿態,而總是處於運動之中。
最著名的是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聖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覺》(1645~52,羅馬聖馬利亞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結合,欣賞這類雕像要搭配建築、繪畫一起觀看,以產生視覺上的幻覺。這種風格也影響西歐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噴泉》(局部圖,1648-51,羅馬Navona廣場)、《大衛》(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洛可可藝術:
1、意義與背景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 中國人物小陶瓷 》,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2、詞源與含義

從詞源來看,rococo 一詞與法語rocaille(岩狀飾物)相關。早在17世紀,法語rocaille 一詞常用以稱謂岩洞,(也有一說即文藝復興時代傳到義大利的中國假山設計),和庭園中的貝殼細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狀工藝)為 travail 的同意語。洛可可即由「岩狀工藝」和「貝殼工藝」引伸而來,指室內裝飾、建築到繪畫、雕刻以至傢具、陶瓷、染織、服裝等各方面的一種流行藝術風格。

洛可可的另一種解釋初見於《法蘭西大學院詞典》,指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異的裝飾、風格和設計」。有人將「洛可可」與義大利「巴洛克」相關連,把這種「奇異的」洛可可風格看作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頹廢階段。

3、洛可可藝術的特質

曲線趣味,常用C形、S形、漩渦形等曲線為造形的裝飾效果。
構圖非對稱法則,而是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
色澤柔和、艷麗。
崇尚自然。
人物意匠上的諧謔性、飄逸性,表現各種不同的愛,如浪漫的愛、性愛、母愛等。

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
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使得當時的服裝非常注重細節,尤其是邊角的修飾(例如領口和袖口大大的花邊).
巴洛克風格宣揚的是視覺上的「混亂」。就拿建築物來說,每跟柱子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牆上布滿了裝飾物,讓人分不清楚哪裡是牆哪裡是天花板。可以說巴洛克是繼承了矯飾主義的藝術。

C. 巴洛克晚期在什麼時候興起了洛可可風格

是1730年。

巴洛克設計逐漸被有著更多曲線和自然形象的較輕的元素取代洛可可風格,是繼巴洛克風格後在法國盛行的藝術風格。路易十五登基。

1730年洛可可在法國高度發展,給宮廷藝術家和一般藝術時尚帶來了變化。在老國王在任的晚期,這個時期也同時是路易十五統治法國的。


(3)德國沃爾夫林效果怎麼樣擴展閱讀

主要代表人物:

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是義大利巴洛克風格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築家、畫家。

學術研究中,確定巴洛克藝術地位的是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藝復興與巴洛克》(1888)、《美術史原理》。

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的主要流派,並對其形式特點作了分析和歷史考察。後者認為巴洛克風格可作為每一文化或文明進入後期階段的特徵,使之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D. 巴洛克藝術

歐洲巴洛克藝術的來源與發展
歐洲巴洛克藝術的來源與發展 1、意義與背景 巴洛克一詞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貝殼不規則的、怪異的形狀。一開始主要針對17世紀義大利的建築風格而言。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是十七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初發源於17世紀教皇統治的羅馬,那時義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它並沒有明確的藝術風格,只能算是一種愛好和時尚。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2、詞源與含義 巴洛克一詞的來源可能有三: 義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繁縟可笑的一種神學討論;義大利語的barocchio,指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詞皆含悖禮怪奇之意,因此從十八世紀的建築師責難十七世紀那種復雜而考就的樣式,生氣地稱它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稱呼之後,巴洛克這一詞就被相沿成習了。學術研究中,確定巴洛克藝術地位的是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藝復興與巴洛克》(1888)、《美術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的主要流派,並對其形式特點作了分析和歷史考察。後者認為巴洛克風格可作為每一文化或文明進入後期階段的特徵,使之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3、巴洛克藝術的特質 善用動勢:不管是實際的,如波形的牆面或不斷變化的噴射狀的噴泉:還是含蓄的,如描繪成充滿活力或動作顯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藝復興時的靜態表現,而呈現歪斜配置的動感)。力圖表現或暗示無窮感:例如伸向地平線的道路,展現無際天空幻覺的壁畫,運用變換透視效果使其變得撲塑迷離的鏡面手法。強調光線:設計一種人為光線,而非自然的光,產生一種戲劇性氣氛,創造比文藝復興更有立體感、深度感、層次感的空間。造成輪廓線模糊,構圖有機化,而有整體感。追求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將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
http://www.lotour.com/snapshot/bbs/20051028/135722.htm

外國美術史
http://202.113.216.14/xxyd/wgmss/fm-wg/wgms-1.htm

E. 巴洛克最早源於哪繪畫雕塑建築還是音樂啊

解釋一:
巴洛克藝術是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復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解釋二: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的名稱由來,說法不一,一說來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圓的珠子;又一說它來自義大利語,有奇特、古怪或推論上錯誤的含義。總的來說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意,是18世紀古典主義藝術理論家對於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風格的稱呼。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文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巴格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有如下的一些特點: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當然,一些積極的巴洛克藝術大師不在此例,如魯本斯、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聯系。
巴洛克藝術是指(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

解釋三:
巴洛克藝術
一、巴洛克藝術概念
1、意義與背景
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是十七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初發源於17世紀教皇統治的羅馬,那時義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它並沒有明確的藝術風格,只能算是一種愛好和時尚。
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2、詞源與含義
巴洛克一詞的來源可能有三: 義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繁縟可笑的一種神學討論;義大利語的barocchio,指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詞皆含悖禮怪奇之意,因此從十八世紀的建築師責難十七世紀那種復雜而考就的樣式,生氣地稱它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稱呼之後,巴洛克這一詞就被相沿成習了。
學術研究中,確定巴洛克藝術地位的是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藝復興與巴洛克》(1888)、《美術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的主要流派,並對其形式特點作了分析和歷史考察。後者認為巴洛克風格可作為每一文化或文明進入後期階段的特徵,使之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二、巴洛克藝術的表現
建築

西方都市計畫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建築師認為建築物是根據許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個獨立的總體,所以巴洛克建築通常看來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復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復雜的圖形。
用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徵。文藝復興建築如同現代建築一樣,是以簡單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關系為基礎;而巴洛克建築不再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例如:
米開蘭基羅助手維紐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達(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間完成的羅馬《耶穌教堂》,被公認為是從樣式主義轉向巴洛克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內部突出了主廳和中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以其結構的嚴密和中心效果的強烈而顯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穌教堂的內部和門面,後來都成為巴洛克建築的模式,又可稱為「前巴洛克風格」。
十七世紀早期巴洛克建築代表是馬德諾(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開蘭基羅未完成的《聖彼得教堂》(1607-15,羅馬梵諦岡,另有專屬網站詳細圖片解析),他用戲劇性的方式強調正門,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為半圓柱,再變為四分之三圓柱,使建築的立體塑形復雜多變,動態強烈。他所設計凸出的門面或深凹的門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廣場上的空間能更進一步的連接起來。
十七世紀盛期巴洛克建築最偉大的大師是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築,在1624~33年間完成置於聖彼得大教堂內的青銅華蓋,是一座高達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撐蓋頂,雄偉而又華麗(很像布景裝飾)。又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1657),使它成為西方最的廣場建築之一。
波羅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築大師,喜用凹凸多變的曲線和多種幾何形體的復雜交錯,從整體布局到細部安排,都能獨出新裁,代表作如四泉的《聖卡羅(S.Carlo)教堂》(1665~67,羅馬),被譽為巴洛克建築的典範。
除以上羅馬地區外,義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區也有相當發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聖布小教堂》(1668~94)圓頂,表現天堂的穹窿,給人一種飄渺無盡永恆的幽思。
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的特點而各有所長,如英、法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例如巴黎凡爾賽宮(1669~85,滑鼠點選可看到360度外觀旋轉圖),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於極致,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巴洛克雕刻有時是建築的一部份,藝術家表現真實人間的技法臻於成熟完美,例如根據主體的男女老幼來表現人的皮膚外觀,卷發、衣飾、織物的質感都很逼真。動勢的展現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人物不再被雕成靜止或休息的姿態,而總是處於運動之中。
最著名的是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聖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覺》(1645~52,羅馬聖馬利亞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結合,欣賞這類雕像要搭配建築、繪畫一起觀看,以產生視覺上的幻覺。這種風格也影響西歐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噴泉》(局部圖,1648-51,羅馬Navona廣場)、《大衛》(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法國巴洛克雕刻大師有:

普傑(P.Puget,1620-94)的《克羅托那的米羅》(1671~83,巴黎羅浮宮)。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蘭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爾賽宮)。

繪畫
宏偉壯觀,充滿動感,精湛的透視變奏(如前縮法),戲劇性的構圖,起伏波動,體現無限的空間,加以理想光的對比,使畫面產生統一協調如舞檯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繪畫的特色。
義大利

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以獲得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現法以襯托真實的空間感,並舍棄細節的描寫。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以粗野或純朴的市民為模特兒作肖像畫。他更在靜物畫上另闢蹊徑。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吃晚餐》(1601,,倫敦國家畫廊)、《埋葬基督》(1604,梵諦岡美術館)、《水果籃》(靜物, 1596,46×64.5cm,米蘭,諳布羅西阿納美術館)、《酒神》(1597,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個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脫離陳規,重新思考藝術,風格上被稱為「自然主義者」。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練古典美,代表作祭壇畫——《聖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倫敦國家畫廊),畫中光線照耀在救主形體上,與整體引發觀者情感的手法,都屬巴洛克式的,構圖簡單和諧,有點感傷性,但避免提醒人們有關死亡的恐怖和受難的痛苦。

F. 德國沃爾夫地暖與博士地暖哪個好

沃樂夫和博世雖說都是德系鍋爐,但產地不一樣,賣點也有差異。

  1. 沃樂夫是目前市場上高端品牌之一,德國整機原裝進口的,完全的德國工藝。它的環保節能和穩定性是頂尖的,比其他牌子的產品節能效果要好;它主打的賣點,也是結構科學、比較高效、比較省燃氣。

  2. 博世民用採暖系統業務部門在全球有多個生產基地,包括德國·斯圖加特·韋爾瑙、中國·上海、英國·伍斯特等地。博世的產品市場比較復雜,購買的時候需要謹慎選擇。如果實在要買,建議買進口型號吧。

要是我,還是建議買沃樂夫吧,沒那精力去鑒別,直接買進口的產品就對了。貴出來的錢,相信後面的使用省燃氣,還是會補回來的。

鍋爐

G. 你喜歡巴洛克風格嗎並說明原因

歐洲巴洛克藝術的來源與發展 1、意義與背景 巴洛克一詞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貝殼不規則的、怪異的形狀。一開始主要針對17世紀義大利的建築風格而言。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是十七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初發源於17世紀教皇統治的羅馬,那時義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它並沒有明確的藝術風格,只能算是一種愛好和時尚。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2、詞源與含義 巴洛克一詞的來源可能有三: 義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繁縟可笑的一種神學討論;義大利語的barocchio,指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詞皆含悖禮怪奇之意,因此從十八世紀的建築師責難十七世紀那種復雜而考就的樣式,生氣地稱它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稱呼之後,巴洛克這一詞就被相沿成習了。學術研究中,確定巴洛克藝術地位的是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藝復興與巴洛克》(1888)、《美術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的主要流派,並對其形式特點作了分析和歷史考察。後者認為巴洛克風格可作為每一文化或文明進入後期階段的特徵,使之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3、巴洛克藝術的特質 善用動勢:不管是實際的,如波形的牆面或不斷變化的噴射狀的噴泉:還是含蓄的,如描繪成充滿活力或動作顯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藝復興時的靜態表現,而呈現歪斜配置的動感)。力圖表現或暗示無窮感:例如伸向地平線的道路,展現無際天空幻覺的壁畫,運用變換透視效果使其變得撲塑迷離的鏡面手法。強調光線:設計一種人為光線,而非自然的光,產生一種戲劇性氣氛,創造比文藝復興更有立體感、深度感、層次感的空間。造成輪廓線模糊,構圖有機化,而有整體感。追求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將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

H. 巴洛克藝術的特徵和代表畫家是

【巴洛克藝術的概述】

巴洛克(Baroque)一詞本義巴洛克原指不規則的,怪異的珍珠,在當時具有貶義,當時人們認為它的華麗、炫耀的風格是對文藝復興風格的貶低,但現在,人們已經公認,巴洛克是歐洲一種偉大的藝術風格。
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克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巴洛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有如下的一些特點: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當然,一些積極的巴洛克藝術大師不在此例,如魯本斯、貝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聯系。
[編輯本段]【巴洛克藝術的起源】

巴洛克一詞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影響很大。義大利B.克羅齊等人認為源出於Baroco,原本是邏輯學中三段論式的一個專門術語;另一說認為源出於葡萄牙語baroco或西班牙語barrueco,意為各種外形不規則的珍珠,引申為「不合常規」。17世紀末葉以前最初將巴洛克運用於藝術批評,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也就是離經叛道的事物,當時有許多人抱持文藝復興時期持續不墜的樂觀精神,另一方面又有許多人過著退隱山林、禁慾苦修的宗教生活,他也是隨著一股退隱避世的潮流逐漸興起的。18世紀用作貶義,一般指稱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情況。一直到19世紀中葉都是用於貶義而非藝術風格的名稱。1888年H.韋爾夫林發表《文藝復興運動與巴洛克》一書,對巴洛克風格作了系統論述,從此確定了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20世紀西方學者對巴洛克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賦予它不同的意義,但當做一種藝術風格理解仍是主流。
[編輯本段]【巴洛克藝術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體現巴洛克的羅馬耶穌會教堂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
巴洛特式的聖卡羅教堂
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葩。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干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巴洛特建築的代表: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興起於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巴洛克藝術之文學】

巴洛克文學是西方文藝復興後期的一個文學流派,另外和古典主義文學和清教徒文學並成十七世紀三大文學。它在人文主義文學運動衰落後而興起。
巴洛克文學代表作《痴兒西木傳》

它是一種貴族形式主義文學,主張文學為少數有文化修養的人創作。有意在藝術上刻意雕琢,內容上偏向寫信仰危機和悲觀的思想。這類作品追求形式,內容空虛,語言雕琢浮誇。義大利的馬里諾、西班牙的貢哥拉和卡爾德隆、德國的格里美爾斯豪森、英國的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法國的伏瓦蒂爾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學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卡爾德隆的小說《人生如夢》、格里美爾斯豪森的流浪漢小說《痴兒西木傳》等。
[編輯本段]【巴洛克藝術之服裝】

二十世紀世紀九十年代的簡約主義在現在已經成為歷史,時下古典主義風潮滲透到時尚舞台的每個角落,飾品設計更是著重於極富裝飾性的巴洛克風格。不規則纏繞的華麗鑽石項鏈,極具浪漫情懷的心型,閃耀著晶瑩透亮的光芒,獨特之處在於每一顆心型都呈現出完美的切割形狀,處處流露奢華與迷人的氣質。
巴洛克時期是一個崇尚高度華麗的年代,那時的鞋子大多採用優質的材料,像皮革、錦緞,配以奢侈豪華的裝飾,如絲綢帶、大扣子、刺綉、珠寶等。如今仿照巴洛克風格的靴子著重在細節上體現復古,像鞋幫上的十字抽繩,以及不和諧花紋和混搭風尚,雖然低調,卻極其簡潔優雅。
古典主義韻味大行其道,使得充滿
巴洛克服裝風格
復古情懷的浪漫婚紗也呈現出一派奢華風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層層疊疊的裙擺,在細節上將繁復且精細的做工體現得淋漓盡致,再融合現代流行剪裁與時尚元素,像蝴蝶結、褶皺等,創造出亦古亦今的別樣風格。大朵的花形頭飾是婚紗中最顯眼的配件,它可以遮蓋整個頭頂,也可以綻放於任一側,令人嘆為觀止。
以裹胸收腰作為開場白,以巴洛克時代如貴族般綴滿蕾絲花邊的誇張袖子作為情節發展的高潮,這部有關古典主義戲劇的「腳本」充滿著華貴的氣氛。短俏的波浪狀衣擺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復古細節中滲出摩登,色彩上也採用了鮮艷明快的顏色,讓人猶如置身於一場盛大的宮廷舞會中。
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時裝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變。略微蓬鬆的及膝窄裙結合精緻的褶皺,加上漫不經心的花邊,一齊散發著溫柔甜蜜的浪漫氣息。面料雖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錦緞,卻採用光滑輕盈的紗綢,彰顯別具一格的奢侈感。色彩上,香檳色、米白色都不再獨領風騷,取而代之的是艷麗的桃紅色,配以荷葉邊領口的奶白色針織外套,優雅矜持又不失俏麗可愛。
束腰是巴洛克風格時裝的主要特點之一,也將成為新一季時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綢緞襯衫充滿懷舊氣息,紛繁多樣的花紋表達出新古典主義時代的藝術風格,鮮紅明亮的寬版束腰成為點睛之筆,不僅在色彩上形成強烈對比,而且別致的緞帶蝴蝶結更是突出了在那段逝去的歲月中曾一度瘋狂流行的大紅大紫的時髦風尚。黑、白、橙、紅四種顏色形成視覺上強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貴的淑女形象。
[編輯本段]【巴洛克藝術之傢具】

巴洛克風格傢具(公元17世紀-18世紀處)經歷了文藝復興運動之後,17世紀的義大利建築處於復雜的矛盾之中,一批中小型教堂、城市廣場和花園別墅設計追求新奇復雜的造型,以曲線、弧面為特點,如華麗的破山牆、渦卷飾、人像柱、深深的石膏線,還有扭曲的旋製件、翻轉的雕塑,突出噴泉、水池等動感因素,打破了古典建築與文藝復興建築的「常規」,被稱之為「巴洛克」式的建築裝飾風格。
巴洛克傢具

巴洛克風格傢具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沙發華麗的布面與精緻的雕刻互相配合,把高貴的造型與地面鋪飾融為一體,氣質雍容。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原則。
巴洛克風格的住宅和傢具設計具有真實的生活且富有情感,更加適合生活的功能需要和精神需求。巴洛克傢具的最大特色是將富於表現力的裝飾細部相對集中,簡化不必要的部分而強調整體結構,在傢具的總體造型與裝飾風格上與巴洛克建築、室內的陳設、牆壁、門窗嚴格統一,創造了一種建築與傢具和諧一致的總體效果。巴洛克風格傢具造型華麗 渲染奔放熱烈的生活。
巴洛克式傢具,以浪漫主義精神為設計出發點,賦予親切柔和的抒情情調,追求躍動型裝飾樣式,以烘托宏偉、生動、熱情、奔放的藝術效果。巴洛克傢具利用多變的曲面,採用花樣繁多的裝飾,做大面積的雕刻、金箔貼面、描金塗漆處理,並在坐卧類傢具上大量應用面料包覆。繁復的空間組合,與濃重的布局色調,把每一件傢具的抒情色彩表達得十分強烈強烈的舒適感與細膩溫馨的色調處理,把熱情浪漫的藝術效果表達得十分成功。
[編輯本段]【巴洛克藝術之油畫】

巴洛克畫家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時的魯本斯、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英國的凡·戴克等。他們的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比文藝復興時代畫家還要更強調人文意識。
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處於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委拉斯開茲的「宮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線下工作的織女,曾經對後期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產生很大的啟示。

I. 西方現代設計批評的主要類型和代表人物

西方現代設計批評的主要類型:
A、形式主義批評 受到來自三個方面的影響:
A、形式主義批評受到來自三個方面的影響:
一、沃爾夫林對美術風格的研究;
二、克利夫·貝爾在藝術批評中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
三、美國羅斯的《純設計理論》。
B、功能主義批評:
主要體現在1953年德國烏爾姆設計學校的成立,它主要繼承包豪斯學院未竟的事業。
C、歷史主義批評:設計中的歷史主義批評形成於19世紀,以遵從傳統為特徵。代表人物歐文·瓊斯。
D、折衷主義批評:折衷主義主張綜合不同來源和時代的風格。

J. 巴洛克建築的藝術特色是什麼巴洛克建築繪畫與雕塑各有什麼特點

巴洛克藝術特色: 首先是一種昭示君主強大權利的藝術,具有無限擴張的運動感和能量及動力的意識顯現。 巴洛克是感性與激情的藝術。巴洛克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強調情感,運動,多樣性的表現。 巴洛克特色著重於一時整體的協調性,繪畫雕刻和建築成一個綜合體。通過壯觀的視覺效果,達到既完美的和諧。 在建築上 : 柱子特別粗大,屋頂布滿雕刻。 橢圓形空間的使用和雙弧線的應用,完美的波浪形曲線構成了建築面, 透過戲劇化的光影達到富麗堂皇和生動活潑。 巴洛克藝術在建築上著重於廣大的面積及多元化角度的廣場庭院規劃設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聖彼得大教堂的拱形廣場和凡爾賽的花園噴泉及宮殿。 在雕刻上: 藝術家善於從較柔軟流暢的角度進行創作,經常用多種材料的組合來界定特性。 皺著陰影濃烈,姿態誇張。 青銅與著色大理石的運用, 復雜的精細的構架,強烈與執著的 情緒表現 無論從感官或情感上都強烈的吸引著觀者 這時期最好的作品是 貝尼尼的《聖德列薩的狂喜》 在繪畫上: 採用斜線或角線的構圖,色彩華麗富於變化 明暗對比深刻, 線條極盡曲折,人物豐滿健壯 有極度誇張之感。 高度運用自然主義的錯覺藝術手法, 強烈的光影對比和戲劇化的明暗對比 ,製造出一種不協調的張力能量以及結構變化。 畫家熱衷於把視線擴大到畫面之外, 通過對光的大膽運用和緊張的透視效果, 表達無限的概念。 一般來說, 巴洛克的風格特色是 喜好扭曲變化的纏繞線條, 創造出反復的裝飾和堆積之美,以追求強烈的律動感。 與巴洛克有關的特質是 壯麗的 賦予感官刺激的,戲劇性的 充滿活力的 運動的 情緒愉悅的 煽情的等。 給你總結不易啊 全是我一字一字打上來的........

閱讀全文

與德國沃爾夫林效果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