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柏林戰役德軍的戰鬥力是怎樣的
二戰中,柏林戰役是蘇聯對德國實施的最後一次進攻性戰役,這也是蘇德兩軍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戰役,這次戰役蘇聯派出了250萬部隊,德國約有80萬人出戰,這次戰役是二戰末期最重要的戰役之一,在這場納粹德國最後的戰役中,柏林戰役德軍戰鬥力又是怎樣的呢。1945年,二戰末期,納粹德國雖然已是強弩之末,但是軍隊的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的。柏林戰役德軍戰鬥力還是強大的,德軍將主力集中起來對付蘇聯的軍隊。德國對蘇聯作戰的共有214個師隊,在柏林,陸軍部隊有8個師的兵力,並且還有200多個突擊營,柏林守軍的總兵力超過了20萬人次,因此,在蘇德最後一場大戰柏林戰役德軍戰鬥力不容任何人小覷。然而在戰役的最後階段,蘇聯的統帥朱可夫在進攻柏林時發動的是夜襲。戰爭開始時,蘇聯軍隊首先將探照燈全部打開,刺眼的亮光將德軍陣地照的如白天一樣通明,也刺痛了德軍的眼睛,德軍防不勝防,蘇聯軍隊的轟炸機在德軍陣地的上方投下了大量的炸彈,轟炸德軍陣地,德軍傷亡慘重,蘇聯統帥朱可夫率領蘇軍攻破德軍的奧得河防線。柏林戰役德軍戰鬥力被希特勒錯誤估算,他將大量的軍力都放置在東線的防禦上,導致戍守柏林的兵力不足。在柏林周圍的防線被突破之後,柏林很快就被蘇軍攻佔,這場死傷慘重的柏林戰役最終以德軍的失敗告終,歐洲大陸血流成河。柏林戰役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略集團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慘烈的一次戰役,粉碎了納粹德國最高統帥部,也在柏林附近消耗了大量德軍,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加速,結束了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深重的災難。
② 二戰柏林戰役後,德國還有多少軍隊,分別在哪些地方
還有二三百萬軍隊,但大多數已沒有什麼戰鬥力了。東線基本沒有了。西線北線主要分布在荷蘭、丹麥、挪威等地。
③ 柏林戰役中,柏林守軍少得可憐,其他德軍都去哪兒了
柏林戰役時,大部分的德國被困在其它的國家,無法脫身。
南斯拉夫鐵托領導的游擊隊有八十萬,死死拖住德軍三十萬,並最終消滅德軍,南斯拉夫是唯一靠自己力量獲得勝利的。
法國的德軍被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自由陣線拖住,羅馬尼亞困住了十幾萬德軍,奧地二十萬德軍被圍……所以,數字上德國還有三百萬軍隊,其實都被分隔圍困。
④ 柏林戰役中蘇德雙方投入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各是多少
蘇德戰爭末期,蘇軍為攻佔法西斯德國首都並給德軍以最後殲滅性打擊,於1945年4月16日~5月8日進行的進攻戰役。戰前態勢 1945年春,蘇、美、英等盟國軍隊分別從東西兩面進入德國本土作戰。蘇軍進抵奧得河、尼斯河一線,距柏林僅60公里;盟軍先頭部隊也前出到易北河附近,距柏林100~120公里。東西兩線都為最後殲滅法西斯德軍進行積極准備。軍事上陷於腹背受敵的德國,政治局勢面臨絕境,人力物力資源完全枯竭,士氣低落,敗局已定。但A。希特勒困獸猶斗,竭力拖延戰爭,指望反法西斯同盟內部發生分裂而使戰爭出現轉機。德軍統帥部把阻止蘇軍向柏林進攻作為主要目標,用於防守該方向的是「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為G。海因里齊大將,4月28日起為K。施圖登特大將)和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F。舍爾納元帥),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以及其他許多獨立兵團,共約10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餘輛、作戰飛機3300架;此外,還有陸軍總預備隊8個師,以及柏林市內國民突擊隊200多個營。德軍建立了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和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由三道防禦地帶組成,縱深20~40公里,主力配置在第二防禦地帶。柏林防禦地域由外層、內層、市區三道圍廓組成,外層圍廓距市中心25~40公里。 蘇軍最高統帥部為徹底消滅法西斯德軍,結束歐洲戰爭,且鑒於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力促英美軍隊先於蘇軍攻佔柏林,決心快速實施攻克柏林的戰役。參加戰役的有: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波羅的海艦隊一部,空軍遠程航空兵和國土防空軍各一部,第聶伯河區艦隊,以及波蘭的2個集團軍、1個坦克軍和1個航空兵軍,總計162個步兵師和騎兵師、2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人、火炮4.2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餘輛、作戰飛機7500架。由於擁有兵力兵器的絕對優勢,蘇軍統帥部決定在寬大正面同時實施數個猛烈突擊,合圍柏林德軍集團,爾後將其分割並逐一消滅。為保障柏林方向的戰役得以順利實施,蘇軍還以3個方面軍同時在戰線南翼實施進攻,以牽制德軍的行動。戰役經過 柏林戰役依其任務性質和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4.16~19):突破德軍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4月16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G。K。朱可夫)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I。S。科涅夫)同時發動進攻,經激烈戰斗,分別於19日和18日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18~19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K。K。羅科索夫斯基)在北面強渡東奧得河,搶占強渡西奧得河的出發陣地。第二階段(4.19~25):完成對德軍集團的合圍與分割。4月19、20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坦克部隊從南面進抵柏林接近地,21日突入柏林南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突擊部隊於20日率先炮擊柏林市區,21日從東面突入柏林,開始市區交戰。24日,兩個方面軍的部隊在柏林東南會合,合圍德軍法蘭克福-古本集團約20萬人;25日又在柏林以西會合,封閉對柏林的包圍圈,使柏林守軍20萬人成為瓮中之鱉。同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部隊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與美軍會師。此時,位於北部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於20日發動進攻並順利西進,強渡西奧得河,連續突破德軍防線,牽制了德第3裝甲集團軍和相當一部分預備隊,保障了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右翼在柏林北面的有效攻擊。第三階段(4.24~5.8):殲滅德軍被圍集團並攻克柏林。蘇軍對被圍集團採取多路向心突擊和分割圍殲的戰法,對企圖突圍的德軍集群有效地實施戰役迂迴和分割包圍,於4月26日~5月1日消滅柏林南面的法蘭克福-古本集團。與此同時,對柏林城區的強攻則採用割裂防禦和各個殲滅的戰術,逐街逐屋強攻佔領。經激烈巷戰,肅清了柏林城區近300個街區內的德軍,於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30日攻佔國會大廈。同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率守軍殘部投降。蘇軍對企圖由市區西逃的零星德軍部隊的作戰,延續到5月5日全部結束。5月8日午夜,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的卡爾斯霍特,向盟軍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戰役結局 此役,蘇軍消滅德軍70個步兵師、23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俘虜其官兵約48萬人,繳獲火炮和迫擊炮8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蘇軍損失30.4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輛、火炮和迫擊炮1220門、飛機527架。這次戰役的結束,標志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此役,蘇軍在作戰上的顯著特點是: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兵器在寬大正面上實施多路進攻和迅猛突擊,連續突破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使用大量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參加突破與遠距離突擊;對敵軍集團採取先分割而後各個殲滅的戰法;市區戰斗中,廣泛組織強擊支隊和強擊群實施激烈的巷戰和夜戰。
⑤ 在1945年柏林戰役中有多少黨衛軍
大約有10萬左右,還有一個維京師團,是黨衛軍精銳。
在1945年4月5日,德軍第3軍區就向第5黨衛軍山地軍提供了2100人,向第11黨衛軍裝甲軍提供了2300人,德國空軍則從8000人的訓練部隊中向第101軍提供了2700人。靠著這些手段,德國人得以集結了大批兵員。以柏林戰役的德軍主力部隊第9集團軍為例:根據前民德軍事檔案館保存的德軍原始文件(編號MA DDR WF-02/7061, SHEETS 222),在4月15日,第9集團軍「戰鬥力量」有90836人(詳見附錄)。筆者還不太清楚這份文件中所謂「戰鬥力量」的具體范圍。但在很多德國軍事檔案中,這個詞專指各步兵營和師屬工兵營、偵察營的人數,甚至連炮兵(包括團屬炮兵、高射炮兵、反坦克炮兵、各級野戰炮兵)、裝甲兵和自行火炮部隊都不包括在內,自然更不會包括各種後勤和戰斗保障部隊。至於「戰鬥力量」和「總兵力」的具體數字差異,可以從保存在美國和西德檔案館的另外兩份文件中清楚的顯示出來:在庫爾斯克會戰前夕,德國第9集團軍「戰鬥力量」為75713人,而「總兵力」則有335000人。總兵力是「戰鬥力量」的四倍(參見即將發表的《東線》第6卷)。同時根據這些材料,我們還不難發現,柏林城下布賽將軍第9集團軍的「戰鬥力量」,居然比庫爾斯克會戰時還要多出15000多人(如果兩份資料的統計標准一致的話)。
第9集團軍4月15日「戰鬥力量」統計
第101軍 16391人
第5輕裝師 4970人
第606步兵師 5495人
第309「柏林」步兵師 5926人
第39裝甲軍/第56裝甲軍 7591人
第25裝甲步兵師 5605人
「明赫貝格」裝甲師 1986人
黨衛軍第11裝甲軍 30654人
第9傘兵殲擊師 6758人
第20裝甲步兵師 4848人
第303「德貝里茨」步兵師 3860人
第169步兵師 5956人
第712步兵師 4882人
「庫爾馬克」裝甲步兵師 4370人
黨衛軍第5山地軍 15190人
第286步兵師 3950人
黨衛軍第32裝甲步兵師 6703人
第391警衛師 4537人
集團軍直屬部隊
法蘭克福築壘地域 13945人
第606俄羅斯步兵師 7065人
筆者沒有找到柏林城下第9集團軍總兵力的准確檔案數據(通說是20萬),不過當時該集團軍各步兵師的總人數為7000到8000人,而「戰鬥力量」為6758人的第9傘兵殲擊師在4月8日的總兵力更是達到11800人,第303「德貝里茨」步兵師也有1萬人。除了編制內的陸軍和黨衛軍野戰部隊外,第9集團軍還擁有大量加強部隊。如第404、408人民炮兵軍,第23空軍高射炮師(82個高炮連),第25炮兵團,5個反坦克營,1個迫擊炮旅,1個迫擊炮營等等。從這些資料判斷,第9集團軍總兵力大約在20—30萬之間。另外根據西德資料,第9集團軍在柏林戰役前夕,共有658個炮兵連(包括139個高射炮連),2625門火炮。其中包括744門野戰炮(不包括反坦克炮和步兵炮),695門高射炮(據說有一半高炮是88毫米口徑)。上述數字沒有包括迫擊炮的可能性很大。就當時德軍的實際裝備水平和編制而言,第9集團軍81毫米和120毫米級別的迫擊炮數量可能會在1000到2000門之間。
當然,在柏林戰役方向的德國軍隊絕不僅僅只有第9集團軍,還包括第3裝甲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的第4裝甲集團軍(蘇聯人還另外加上了第17集團軍,這個擁有13個師及大量加強部隊的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道對付紅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卻往往被西方史料所遺忘)。根據德國陸軍總部的統計,在3月初,維斯瓦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在奧得河和尼斯河分別有52萬7千和41萬3千兵力。按照蘇聯人的估計,4月中旬,第9集團軍、第3裝甲集團軍,柏林衛戍部隊,共有61萬人;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有36萬人。而代表西方觀點的堪薩斯大學《當巨人沖撞》一書也認為,4月中旬,第3裝甲集團軍,第9集團軍,以及柏林衛戍部隊共有67萬人(比蘇聯人的說法多6萬),第4裝甲集團軍有15萬人,第17集團軍兵力不詳。從這些資料看,傳統所謂德軍有百萬之眾參加柏林戰役的說法絲毫也沒有誇張。而戰役進程中參戰的兵力還不包括其中。
在裝甲力量方面,柏林城下的德軍也還是有一定實力的。根據民德軍事檔案文件MA DDR WF-03/5099 SHEETS 303-4,在4月13日,第9集團軍共裝備有坦克和強擊火炮656輛,自行高炮16輛(未包括各種自行榴彈炮和自行步兵炮),其中有81輛「黑豹」坦克,49輛重型「虎王」或者「虎」式1型坦克。幾乎每個德國兵團,包括步兵兵團都有了自己的裝甲單位:第5輕裝師編制有第1005坦克殲擊連,擁有10輛長身管四號坦克、1輛三號強擊火炮;而黨衛軍第11軍第303「德貝里茨」步兵師擁有1個「德貝里茨」坦克殲擊營(7輛長身管四號坦克,17輛三號強擊火炮)和第303裝甲偵察營(2輛三號強擊火炮);第25裝甲步兵師的坦克強擊火炮自行高炮總數達到123輛,其第5坦克營擁有1輛四號坦克、30輛「黑豹」、7輛四號長身管、2輛四號自行高射炮,另外還有第25坦克殲擊營(12輛四號長身管、31輛三號強擊火炮、1輛四號坦克殲擊車),第560黨衛軍坦克殲擊營(5輛三號強擊火炮,37輛「追獵者」),而配屬的「第101夜戰」集群也有37輛「追獵者」。
在德國第9集團軍序列中,還有2個老牌的精銳坦克部隊:黨衛軍第502、503重型坦克營。前者有29輛重型坦克、4輛四號自行高射炮;後者有10輛重型坦克。這些重型坦克大部分都是「虎王」(黨衛軍第502營1945年2月14日到3月6日之間裝備了31輛「虎王」,黨衛軍第503重型坦克營1945年1月25日裝備了39輛「虎王」)。當然,德軍的坦克力量在戰役開始前的2天內估計還有些變化,以黨衛軍第503重型坦克營為例,根據其4月15日最後一次正式報告,共有12輛「虎王」,其中10輛可用,比4月13日增加了2輛。根據蘇聯人的估計,第9集團軍、柏林衛戍部隊、第3裝甲集團軍的坦克強擊火炮總數為860輛。如果再加上中央集團軍群的裝備,德國人在柏林前線一共有1519輛坦克強擊火炮可用。從各種德國檔案看,這個數字是非常准確的。按照前民德軍事檔案館資料(MA DDR WF-03/5099,BI.289f;d HGr weichsel,9,3.1945,Beitrag zum KTB),在1945年3月27日,僅僅維斯瓦集團軍群就有452輛坦克和495輛強擊火炮。
相對於空前強大的蘇軍,德國的兵力確實不夠強大;負責柏林正面防禦的海因里希大將所能指望的只有堅固的陣地。在托特勞工組織的配合下,「防禦專家」海因里希麾下的德軍在1945年4月完成了柏林防禦陣地的構築和完善。德軍的防禦陣地分為兩大區域,包括奧得河—尼斯河地區和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地區的防禦是縱深梯次配置的,縱深為20—40公里。該地區由3個地帶組成。第一地帶為主要防禦地帶,由2—3道陣地組成,縱深為5—10公里,每個陣地都包括許多支撐點和抵抗樞紐部,並用1—2道戰壕連接起來。第二防禦地帶距第一防禦地帶前沿10—20公里,由1—3道戰壕和許多支撐點組成,其前沿通過河流、湖泊、溝渠和制高點等有利地形,縱深約在1—5公里之間。第三防禦地帶距第一防禦地帶前沿20—40公里,由許多堅固的抵抗樞紐部組成,並以1—2道戰壕或交通壕連接,某些地段還掘有防坦克壕。總的來看,德軍的防禦還是相當堅固的。由於正面較狹窄,相應加大了德軍縱深內的兵力,使第二防禦地帶也有軍隊佔領。
此時,海因里希最後一個武器,就是大多數德軍的士氣和戰斗意志。德軍中自覺為NZ制度盡忠到底的畢竟是少數,守衛國會大廈的那些黨衛軍無疑屬於這類人,在後來戰斗中表現頑強的希特勒青年團十幾歲的孩子,恐怕更多的是出於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而作戰到底的;由於蘇軍此前的紀律敗壞和戈培爾的宣傳,才使得大多數德軍還是願意與蘇軍決一死戰的,他們一廂情願的指望著英美軍隊會將他們從「紅色恐怖」中拯救出來。不過,不管德軍的頑強戰斗出於什麼想法,在龐大的蘇制戰爭機器前,現在什麼東西都無法阻止NZ德國這頭怪獸搖搖晃晃地走向無底的深淵——多少生靈為這頭怪獸殉葬,卻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⑥ 柏林戰役納粹德國有機會反敗為勝嗎
完全沒有機會。德軍只有100萬守軍,而且是七拼八湊包括民兵,蘇聯卻是250萬大軍
關鍵在於就算德國擋住了這波,後續力量也沒有了,而蘇聯有1000萬大軍在後面。
⑦ 介紹一下二戰前德國的軍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總軍力統計 德國在戰爭前有常規部隊120萬,經戰爭動員後部隊擴充到670萬(不包括後來經戰爭消耗徵召的700萬補充兵員)當時德國總人口只有6700多萬(包括蘇台德地區)所以說當時德國符合徵兵條件的成年男性(緊急動員後的徵兵年齡是15至67歲)只有2400萬人,在戰後有統計,說德國在1921年至1927年出生的男性幾乎全部死亡,基本是戰死沙場。 德國在東線戰場總共幾年裡和蘇聯的持久戰中先後投入1100多萬兵力,其中傷亡1000多萬人(包括被俘官兵),戰後只有60萬人從東線戰場回到德國,在傷亡的1000萬人里有800萬永遠也回不了他們心愛的家鄉德國(在被俘的數百萬德軍戰俘里,大多數後來因被蘇聯的各種折磨而死亡)。在西線戰場德國總共投入有600萬兵力,在和盟軍的做戰中有400萬人戰死,被俘的100多萬人也只有少數戰後回到德國。在盟軍及蘇軍攻入德國後德國更是全民動員,為此更付出了300百萬人的代價,(因為軍隊基本已經拼光,多數是平民自發武裝組織的民兵),僅柏林保衛戰就傷亡60萬守軍.還有數百萬因為戰爭而死亡的無辜平民. 在經歷了幾年的戰爭後德國的經濟遭受了空前的損失,人口銳減由戰前的6700萬減至3000多萬。德國的男性人口以至於現在也很大幅度的少於女性人口。
⑧ 柏林戰役德國一百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德軍的主力、強悍的部隊己被蘇聯紅軍殲滅,柏林守軍,其實沒有什麼作戰經驗。
另外,大勢已去、兵敗如山倒,心理影響也非常大,德軍已無作戰意志了。
⑨ 二戰中德軍的所有軍力大約有多少
納粹德國前後動員兵力大約在1500萬左右,其中1200萬左右是納粹德國軍隊,其他為附屬國士兵。納粹德國就是德國(1933-1945)。第三帝國的軍隊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軍士較多,外籍兵的軍裝是有袖章標志區分的。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後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一說1100 萬),執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前蘇聯之前,第三帝國總兵力大概是700-800萬,其中500萬是納粹德國士兵。
一、二戰德國損失
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士兵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從1944年開始,只是短短的2個月之內,蘇軍攻入德國後,就屠殺了300多萬平民,在盟軍的空襲下也造成了約200萬平民的傷亡。1945年5個月以來,蘇軍佔領德國後,屠殺辱殺平民高達500多萬。
二、納粹德國介紹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三、納粹德國軍事成敗原因
1、勝利滅亡法國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勒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勒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勒發布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
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又差,且一味的依賴英、法兩國。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由於波蘭是英、法的盟國,所以對德宣戰其實是宣而不戰。
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師的龐大兵力,卻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的戰爭」、「靜坐戰」、「滑稽的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與蘇聯已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消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聯希望德國能與英法作戰。
而英法也希望能"引水他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抓住機遇,不斷擴張獲取資源為日耳曼民族獲得生存權。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德軍的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都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實力展露無疑。
2、錯失戰機
當英、法軍隊錯失良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線進攻的准備.丹麥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要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佔領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6月10日德軍佔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劃繞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後,於14日宣布投降。
比利時同一戰時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餘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帶敦刻爾克。
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33.8萬人運到英倫三島。這些人後來成為了反攻歐洲大陸的中堅力量。對這一命令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爾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部隊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
即使這樣,6月5號德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極具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3、丘吉爾上台
1940年5月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丘吉爾上台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丘吉爾在政期間做了件罕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影響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里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
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德國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系,西班牙一定會加入到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這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希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加堅強。
德國空軍沒有實現沉重打擊英國的目標,而德國海軍又難以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抗衡。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德軍無法對英國實施登陸。沒有完全解決英國,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希特勒便准備進攻蘇聯。
4、進攻蘇聯
希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但他別無選擇。
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無法停止下來,因為納粹德國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是無止境的,這種無限度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已經摧毀了納粹德國的造血能力,迫使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獲取其他國家的收益和財富,並徹底從經濟上掠奪猶太人以及各個佔領區,用掠奪到的財富來支付他們天文數字一樣的財政開支和軍費支出。
假如這個過程一旦停止下來,那麼等待著他們的就是必然的經濟崩潰和軍事失敗!換句話說,納粹德國從發動戰爭起就註定會失敗。
⑩ 為何柏林戰役前夕,駐扎德國國外的德軍重兵無力回援柏林城本部
1945年,對於德國人民來說是個悲慘的年份,在這一年,他們認為不可戰勝的德國國防軍,不再有能力完全保護他們,蘇聯、美國、英國的士兵,踩著大頭皮靴在那年的春天出現在了他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