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怎麼看弗里茨哈伯

德國人怎麼看弗里茨哈伯

發布時間:2022-11-05 20:58:45

⑴ 費理茨.哈伯(化學家)的資料

弗里茨·哈伯
德國化學家,出生在德國西里西亞布雷斯勞(現為波蘭的弗羅茨瓦夫)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就對化學工業有力濃厚的興趣。
高中畢業後,哈伯先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上大學。上學期間,他還在幾個工廠中實習,得到了許多實踐的經驗。他喜愛德國農業化學之父李比希的偉大職業——化學工業。
讀大學期間,哈伯在柏林大學霍夫曼教授的指導下,寫了一篇關於有機化學的論文,並因此獲得博士學位。1904年,哈伯在兩位企業家答應給予大力支持開始研究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並於1909年獲得成功,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哈伯也從此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為表彰哈伯的這一貢獻,瑞典科學院把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哈伯。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並使用於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雖然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是「為了盡早結束戰爭」,但哈伯這一行徑,仍然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國科學家們的譴責,哈伯的妻子伊美娃也以自殺的方式以示抗議。
一戰結束後,哈伯又做了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試驗,但最後宣告失敗。1934年初被派遣去巴勒斯坦德理化學研究所任職。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突發心臟病逝世於瑞士的巴塞爾.
[編輯本段]哈伯法合成氨的發明者
Fritz Haber 1868一1934
在化學發展史上,有一位化學家,雖早已長眠地下,卻曾給世人留下過關於他的功過是非的激烈爭論。他就是本世紀初世界聞名的德國物理化學家、合成氨的發明者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贊揚哈伯的人說:他是天使,為人類帶來豐收和喜悅,是用空氣製造麵包的聖人;詛咒他的人說:他是魔鬼,給人類帶來災難、痛苦和死亡,針鋒相對、截然不同的評價,同指一人而言,令人愕然;哈伯的功過是非究竟如何,且看這位化學家一生所走的輝煌而又坎坷的道路。
[編輯本段]哈伯與諾貝爾化學獎
翻閱諾貝爾化學獎的記錄,就能看到處1916—1917年沒有頒獎,因為這期間,歐洲正經歷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頒了獎, 化學獎授予德國化學家哈伯。這引起了科學家的議論,英法等國的一些科學家公開地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哈伯沒有資格獲得這一榮譽。這究竟是為什麼?
隨著農業的發展,對氮肥的需求量在迅速增長。在19世紀以前,農業上所需氮肥的來源主要來自有機物的副產品,如糞類、種子餅及綠肥。1809年在智利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硝酸鈉礦產地,並很快被開采。一方面由於這一礦藏有限,另一方面,軍事工業生產炸葯也需要大量的硝石,因此解決氮肥來源必須另闢途徑。
一些有遠見的化學家指出:考慮到將來的糧食問題,為了使子孫後代免於飢餓,我們必須寄希望於科學家能實現大氣固氮。因此將空氣中豐富的氮固定下來並轉化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紀初成為一項受到眾多科學家注目和關切的重大課題。哈伯就是從事合成氨的工藝條件試驗和理論研究的化學家之一。
利用氮、氫為原料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曾是一個較難的課題,從第一次實驗室研製到工業化投產,約經歷了150年的時間。1795年有人試圖在常壓下進行氨合成,後來又有人在50個大氣壓下試驗,結果都失敗了。19世紀下半葉,物理化學的巨大進展,使人們認識到由氮、氫合成氨的反應是可逆的,增加壓力將使反應推向生成氨的方向:提高溫度會將反應移向相反的方向,然而溫度過低又使反應速度過小;催化劑對反應將產生重要影響。這實際上就為合成氨的試驗提供了理論指導。當時物理化學的權威、德國的能斯特就明確指出:氮和氫在高壓條件下是能夠合成氨的,並提供了一些實驗數據。法國化學家勒夏特里第一個試圖進行高壓合成氨的實驗,但是由於氮氫混和氣中混進了氧氣,引起了爆炸,使他放棄了這一危險的實驗。在物理化學研究領域有很好基礎的哈伯決心攻克這一令人生畏的難題。
哈伯首先進行一系列實驗,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學條件。在實驗中他所取得的某些數據與能斯特的有所不同,他並不盲從權威,而是依靠實驗來檢驗,終於證實了能斯特的計算是錯誤的。在一位來自英國的學生洛森諾的協助下,哈伯成功地設計出一套適於高壓實驗的裝置和合成氨的工藝流程,這流程是:在熾熱的焦炭上方吹人水蒸汽,可以獲得幾乎等體積的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和氣體。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進一步與水蒸汽反應,得到二氧化碳和氫氣。然後將混和氣體在一定壓力下溶於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製得了較純凈的氫氣。同樣將水蒸汽與適量的空氣混和通過紅熱的炭,空氣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從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氣。
氮氣和氫氣的混和氣體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及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氨。但什麼樣的高溫和高壓條件為最佳?以什麼樣的催化劑為最好?這還必須花大力氣進行探索。以楔而不舍的精神,經過不斷的實驗和計算,哈伯終於在1909年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這就是在600C的高溫、200個大氣壓和鋨為催化劑的條件下,能得到產率約為8%的合成氨。8%的轉化率不算高,當然會影響生產的經濟效益。哈伯知道合成氨反應不可能達到象硫酸生產那麼高的轉化率,在硫酸生產中二氧化硫氧化反應的轉化率幾乎接近於100%。怎麼辦?哈伯認為若能使反應氣體在高壓下循環加工,並從這個循環中不斷地把反應生成的氨分離出來,則這個工藝過程是可行的。於是他成功地設計了原料氣的循環工藝。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法。
走出實驗室,進行工業化生產,仍將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哈伯將他設計的工藝流程申請了專利後,把它交給了德國當時最大的化工企業——巴登苯胺和純鹼製造公司。這個公司原先計劃採用以電弧法生產氧化氮,然後合成氨的生產方法。兩相比較,公司立即取消了原先的計劃,、組織了以化工專家波施為首的工程技術人員將哈伯的設計付諸實施。
首先,根據哈伯的工藝流程,他們找到了較合理的方法,生產出大量廉價的原料氮氣、氫氣。通過試驗,他們認識到鋨雖然是非常好的催化劑,但是它難於加工,因為它與空氣接觸時,易轉變為揮發性的四氧化物,另外這種稀有金屬在世界上的儲量極少。哈伯建議的第二種催化劑是鈾。鈾不僅很貴,而且對痕量的氧和水都很敏感。為了尋找高效穩定的催化劑,兩年問,他們進行了多達6500次試驗,測試了2500種不同的配方,最後選定了含鉛鎂促進劑的鐵催化劑。開發適用的高壓設備也是工藝的關鍵。當時能受得住200個大氣壓的低碳鋼,卻害怕氫氣的脫碳腐蝕。波施想了許多辦法,最後決定在低碳鋼的反應管子里加一層熟鐵的村裡,熟鐵雖沒有強度,卻不怕氫氣的腐蝕,這樣總算解決了難 題。
哈伯的合成氨的設想終於在1913年得以實現,一個日產30噸的合成氨工廠建成並投產。從此合成氨成為化學工業中發展較快,十分活躍的一個部分。合成氨生產方法的創立不僅開辟了獲取固定氮的途徑,更重要的是這一生產工藝的實現對整個化學工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合成氨的研究來自正確的理論指導,反過來合成氨生產工藝的研試又推動了科學理論的發展。鑒於合成氨工業生產的實現和它的研究對化學理論發展的推動,決定把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哈伯是正確的。哈伯接受此獎也是當之無愧的。
[編輯本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哈伯
一些英、法科學家認為哈伯沒有資格獲取諾貝爾獎,原因何在?有人曾認為,假若沒有合成氨工業的建立,德國就沒有足夠的軍火儲備,軍方就不敢貿然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了合成氨工業,就可以將氨氧化為硝酸鹽以保證火葯的生產,否則僅依靠智利的硝石,火葯就無法保證。當然某些科學的發明創造被用於非正義的戰爭,科學家是沒有直接責任的。英、法科學界對哈伯的指責更多地集中在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
1906年哈伯成為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化學教授, 1911年改任在柏林近郊的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同時兼任柏林大學教授。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民族沙文主義所煽起的盲目的愛國熱情將哈伯深深地捲入故爭的漩渦。他所領導的實驗室成了為戰爭服務的重要軍事機構:哈伯承擔了戰爭所需的材料的供應和研製工作,特別在研製戰爭毒氣方面。他曾錯誤地認為,毒氣進攻乃是一種結束戰爭、縮短戰爭時間的好辦法,從而擔任了大戰中德國施行毒氣戰的科學負責人。
根據哈怕的建議, 1915年1月德軍把裝盛氧氣的鋼瓶放在陣地前沿施放,藉助風力把氯氣吹向敵陣。第一次野外試驗獲得成功。該年4月22日在德軍發動的伊普雷戰役中,在6公里寬的前沿陣地上,在5分鍾內德軍施放了180噸氯氣,約一人高的黃綠色毒氣借著鳳勢沿地面沖向英法陣地(氯氣比重較空氣大,故沉在下層,沿著地面移動),進入戰壕並滯留下來。這股毒浪使英法軍隊感到鼻腔、咽喉的痛,隨後有些人窒息而死。這樣英法士兵被嚇得驚慌失措,四散奔逃。據估計,英法軍隊約有15000人中毒。這是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殺傷性毒劑的現代化學戰的開始。此後,交戰的雙方都使用毒氣,而且毒氣的品種有了新的發展。毒氣所造成的傷亡,連德國當局都沒有估計到。然而使用毒氣,進行化學戰,在歐洲各國遭到人民的一致遣責。科學家們更是指責這種不人道的行徑。鑒於這一點,英、法等國科學家理所當然地反對授予哈伯諾貝爾化學獎。哈伯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動,戰爭結束不久,他害怕被當作戰犯而逃到鄉下約半年。
[編輯本段]晚年的喜與悲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失敗而告終。戰後的一段時間里,哈伯曾設計了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方案。希望能藉此來支付協約國要求的戰爭賠款。遺憾的是海水中的含金量遠比當時人們想像的要少得多,他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此後,通過對戰爭的反省,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在他卓有成效的領導下,威廉物理化學研究所成為世界上化學研究的學術中心之一。根據多年科研工作的經驗,他特別注意為他的同事們創造一個毫無偏見、並能獨立進行研究的環境,在研究中他又強調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從而使他的研究所成為第一流的科研單位,培養出眾多高水平的研究人員。為了改變大戰中給人留下的不光彩印象,他積極致力於加強各國科研機構的聯系和各國科學家的友好往來。他的實驗室里將近有一半成員來自世界各國。友好的接待,熱情的指導,不僅得到了科學界對他的諒解,同時使他的威望日益增高。然而,不久悲劇再次降落在他身上。1868年12月9日哈伯出生在德國的布里斯勞(即現在波蘭的弗勞茨瓦夫市)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933年希特勒篡奪了德國的政權,建立了法西斯統治後,開始推行以消滅「猶太科學」為已任的所謂「雅利安科學」的鬧劇,盡管哈伯是著名的科學家,但是因為他是猶太人,和其他猶太人同樣遭到殘酷的迫害。法西斯當局命令在科學和教育部門解僱一切猶太人。弗里茨·哈伯這個偉大的化學家被改名為:「Jew。哈怕」,即猶太人哈伯。他所領導的威廉研究所也被改組。哈伯於1933年4月30日庄嚴地聲明:「40多年來,我一直是以知識和品德為標准去選擇我的合作者,而不是考慮他們的國籍和民族,在我的餘生,要我改變認為是如此完好的方法,則是我無法做到的。」隨後,哈伯被迫離開了為她熱誠服務幾十年的祖國,流落他鄉。首先他應英國劍橋大學的邀請,到鮑波實驗室工作。4個月後,以色列的希夫研究所聘任他到那裡領導物理化學的研究工作。但是在去希夫研究所的途中,哈怕的心臟病發作,於1934年1月29日在瑞士逝世。
哈怕雖然被迫離開了德國,但是德國科學界和人民並沒有忘卻他,就在他逝世一周年的那天,德國的許多學會和學者,不顧納粹的阻撓,紛紛組織集會,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編輯本段]哈伯之歌
是哈伯
發明了催化劑
得以利用空氣中無窮的氮:
他用鐵屑固定氮氣,
使成噸的氨和各化肥
從德國工廠源源湧出。
恰在此後數月,
通往智利的航道被切斷,
智利硝石和鳥糞的來源斷絕;
而那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陰雲密布,
德國正需儲備軍火。
是哈伯
掌握了催化劑的功能:
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
並非袖手旁觀,
它參與其中——
或是削去阻隔反應的山峰,
從而降低發生反應的臨界點,
或是暗掘通道,
或是伸出分子的手臂
拉近最難反應的對象,
使它們之間成鍵或斷鍵
輕而易舉,如願以償。
那再生後的催化劑
重振旗鼓,仍作紅娘。
是哈伯
精心裝扮了一小把鐵屑,
讓它造出百萬噸的氮。
這位威廉皇帝研究所的樞密顧問,
自命為結束戰爭的催化劑;
他的化學武器把勝利帶到戰壕,
達姆彈、榴霰彈,
比不上燒傷與肺潰湯
在伊普爾
當士兵擰開氯氣罐
讓那綠色的氣體遍布黎明的田野,
他卻在認真作筆記,
全然忘記妻子那些悲傷的信。
是哈伯
在戰後的柏林,
沉迷於水銀和硫磺之中,
金丹術士們的那一套
既促進這世界也改變他們自己;
哈伯異想天開——
從每升水中提煉百萬個金原子,
把大海變成裝滿金條的倉庫,
去償還德國的戰爭債務。
而這個世界,風雲變幻,
噢,在慕尼黑,人們已聽到
納粹進軍的皮靴聲,
人們為填飽肚子而忍氣吞聲。
這位哈伯
要找的又一種催化劑
原來卻是他自己:
在萊茵河畔的異國小城巴塞爾,
他催化了自己——
昔日的新教徒、樞密顧問哈伯
變成了如今忍氣吞聲猶太人哈伯,
在狡猾的金丹術士
帕拉切爾蘇斯(Paracelsus)*之城,
他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⑵ 被授予諾貝爾獎的戰犯是誰

【達利園:生產日期比開獎截止日期晚】

將諾貝爾獎授予一個戰犯,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但瑞典皇家科學院還是這樣做了。

1918年12月,他們宣布當年的化學獎獲得者是德國人弗里茨·哈伯(FritzHaber)。他同時也是一戰中德國毒氣戰的科學負責人。

此時距離戰爭結束僅一個月,哈伯則剛被戰勝國列入戰犯名單。這個消息像一顆重磅炸彈,把整個科學界炸得沸沸揚揚。來自英法兩國的科學家尤其激憤。在他們眼裡,哈伯是個徹頭徹尾的戰爭魔鬼。

瑞典皇家科學院更看重科學本身。他們認為哈伯獲獎當之無愧。理由是他在9年前發明的工業化合成氨法,「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在時人眼裡,哈伯就像一個可能「解救世界糧食危機」的科學天使。

然而,這個曾經被稱為「利用空氣製造麵包」的人,在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後,還只能躲在瑞士的鄉下。他非常害怕自己會被當做戰犯審判。哈伯很清楚在過去的幾年裡,自己在戰場上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1914年,一戰爆發,民族沙文主義激起的盲目愛國熱情,沖昏了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哈伯的頭腦。他把自己的實驗室變成了為戰爭服務的軍事機構,並擔任德國毒氣戰的科學負責人。

這個46歲的科學家,不僅專門為部隊派遣科研人員,還親臨前線選定氯氣部隊的駐扎地點。

第二年在哈伯的建議下,德軍首次在戰場上使用毒氣,並有效地打擊了敵人。不過,當毒氣戰計劃傳達給德軍師級指揮官時,遭到了所有指揮官的拒絕。只有部隊被圍困在伊普雷城的阿爾布雷希特公爵予以支持。3個多月後,「毒氣戰」在伊普雷戰役中正式誕生,造成英法聯軍約15000人中毒,並帶走了5000多人的性命。

不過,這場毒氣戰最終並沒有給德國人帶來勝利,卻讓哈伯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也是化學博士,很清楚毒氣的危害。當她懇求丈夫放棄這種慘無人道的武器時,丈夫不僅咒罵她,還聲稱毒氣是「盡快結束戰爭的人道武器」。哈伯認為,作為戰爭工具的毒氣,並不比「天上飛的彈體」更殘忍。這些言行遭到來自國際科學界的一致譴責。

憤怒和無奈之下,克拉克用哈伯的手槍自殺身亡。但這並沒有促使狂熱的愛國者冷靜下來。相反,他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和平,為了祖國的戰爭」。

即便是在獲得諾貝爾獎之時,哈伯也無暇享受這分喜悅,更無暇顧及外界的非議。他正忙於設計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設備與方案,以便幫助祖國盡快償還戰爭賠款。實際操作後,他無奈地發現自己的努力失敗了。

「沒有人可以懷疑哈伯對國家的忠誠。」德國科學家馬科斯·普朗克和馮·勞厄公開強調道。他們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這些話是他們在緬懷哈伯時所言。

1920年,哈伯的名字被從戰犯名單里剔除,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他舉行了遲到的授獎儀式。這個愛國者也對自己曾經的行為進行了深刻反思。在他的領導下,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研究機構,甚至一度成為世界著名的化學研究中心。

哈伯曾經做過的那些並不光彩的往事,也漸漸開始被國際同行們諒解。不過,這位愛國者卻遭到來自「祖國」的打擊。

隨著納粹的上台,哈伯由於猶太人的身份接連受到迫害。他所領導的研究所被強行改組,他的名字也被要求改為「猶太人·哈伯(Jew Haber)」。

這令哈伯忍無可忍。1933年4月30日,他發表了一份反對種族政策的聲明。這份聲明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處境,在納粹政權的迫害下,這個深愛著祖國的人,不得不流亡國外,不久因心臟病突發死在流亡的路上。

他留在身後的則是兩張交互隱現的臉龐:一張是「奠定現代氮肥工業基礎」的科學天使,一張是開「毒氣戰」先河的戰爭魔鬼。

⑶ 人類最後悔的十大發明

人類最後悔的十大發明分別是:毒品、香煙、核武器、塑料、抗生素、汽車、火葯、化學武器、農葯、基因工程。

人類最後悔的十大發明

毒品:最早的毒品,應該是鴉片,早在新石器時期,中亞和埃及地區就有罌粟。如今,世界上有將近3億人吸食毒品,沉迷毒品的人將近三千萬,每年二十萬人死於毒品,而且毒品交易造成了數以千萬計的人處於貧窮和戰亂以及恐怖犯罪的陰影下。

香煙:煙草含有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上百種有害物質,對人體產生全面的危害,並誘發肺癌等多種癌症,但是諷刺的是作為一種成癮性物質,煙草卻不屬於毒品。但是香煙每年導致將近500萬人死亡。

核武器:按照危害指數,既成功又後悔的發明,排名第一,當屬核武器。核武器威力巨大。投一顆原子彈在陸地爆炸,方圓十幾公里內都得移為平地。而且,一旦投放過的地方,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適合生存。

塑料:雖然有人認為塑料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是塑料的危害絕對有資格稱為人類最後悔的發明之一。塑料的分解周期極長,有害物質會對環境造成持續傷害,除了毒性,塑料會反復的進入海洋動物和鳥類以及其他各種動物的食道,造成消化道堵塞引起的大量死亡。

抗生素:人類肌體中的各類微生物都是有抗葯性的,它習慣了一種葯物的葯效之後,微生物立馬產生新的覺醒,從而變得比之前強大。為了不讓抗生素對人類病痛無力回天的那一刻到來,我們就要做大增強自身體質,減少人體葯物依賴的產生。

汽車:汽車的發明,給地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原本躺在地下的石油,從地下挖出來燃燒。由於燃油的燃燒,會釋放二氧化碳,會加速地球變暖,全球變暖以後,會導致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從而會給地球帶來生態失衡。這種危害是巨大的,會影響全人類。

火葯:中國人發明火葯的用途,最為純正不過了,就是為了炸個響,有個面子,喜慶喜慶。可是後來傳到西方以後,就成軍事打擊和防衛的重要手段。延伸到近代和現代,就是槍械子彈,各種導彈。這些武器都是為戰爭殺人而准備的。因此,火葯的發明,既非常的成功,也非常的害人,不知道傷害了多少生命,是不是最後悔的發明呢?

化學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弗里茨·哈伯是氯氣、芥子氣等毒氣的發明者,他發明的化學武器,造成近百萬人的傷亡。作為一種無差別攻擊的武器,化學武器成為戰爭狂和恐怖分子的最愛,並至今威脅全人類。

農葯:由瑞士化學家穆勒發現其具有殺蟲功效並大規模推廣,在20世紀上半葉防止農業病蟲害、減輕瘧疾傷寒等危害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事實上,很多農葯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至今仍然讓人談農葯色變,在殺蟲的利益和對人體與環境的危害上,科學家一直在小心平衡。

基因工程:公平的說,轉基因技術如果像目前一樣安全可控,是造福人類的,但是這種技術的潛在邪惡在於未來,如果轉基因技術進一步發展, 那麼跨越種族的生物嵌合將會變得越來越容易,人類本身和其他動物的嵌合也必然會發生,這種事情從很長遠的未來看,十分邪惡。

⑷ 弗里茨·哈伯的人物介紹

弗里茨·哈伯,哈伯法合成氨的發明者
Fritz Haber 1868一1934
在化學發展史上,有一位化學家,雖早已長眠地下,卻曾給世人留下過關於他的功過是非的激烈爭論。他就是本世紀初世界聞名的德國物理化學家、合成氨的發明者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贊揚哈伯的人說:他是天使,為人類帶來豐收和喜悅,是用空氣製造麵包的聖人;詛咒他的人說:他是魔鬼,給人類帶來災難、痛苦和死亡,針鋒相對、截然不同的評價,同指一人而言,令人愕然;哈伯的功過是非究竟如何,且看這位化學家一生所走的輝煌而又坎坷的道路。
1868年12月9日哈伯出生於西里西亞的布雷斯勞(現為波蘭的弗羅茨瓦夫),父親是知識豐富又善經營的猶太染料商人,耳聞目睹,家庭環境的熏陶使他從小和化學有緣。哈伯天資聰穎,好學好問好動手,小小年紀就掌握了不少化學知識,他曾先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求學,做過著名化學家霍夫曼和本生的學生。大學畢業後在耶拿大學一度從事有機化學研究,撰寫過轟動化學界的論文,哈伯19歲就破格被德國皇家工業大學授於博士學位,1896年在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當講師,1901年哈伯和美麗賢慧的克拉克小組結為伉儷。1906年起哈伯任物理化學和電化學教授。

⑸ 哈伯有哪些成功故事

弗里茨·哈伯(FritzHaber)德國人(1868-1934)他為氨的合成作出重要貢獻,是德國自修成才的化學家。他出生在西里西亞的布雷斯勞,父親是猶太染料商人,染料業和化學關系密切,所以家庭環境的熏陶使哈伯從小就獲得了許多化學知識。哈伯天資聰穎,在學習上更是無人能比,他曾先後到歐洲名地求學,拜著名化學家霍夫曼為師學習化學。1906年起哈伯任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物理化學和電化學教授。1918年的化學獎頒給了弗里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毒氣,讓戰爭中死於毒氣的人不計其數。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失敗而告終。哈伯自己在戰後都感到罪孽深重,以至於怕被人認出來而故意蓄起了鬍子,並到外國去避了一段時間的風頭。此後,通過對戰爭的反省,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在他卓有成效的領導下,威廉物理化學研究所成為世界上化學研究的學術中心之一。根據多年科研工作的經驗,他特別注意為他的同事們創造一個毫無偏見、並能獨立進行研究的環境,在研究中他又強調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從而使他的研究所成為第一流的科研單位,培養出眾多高水平的研究人員。為了改變大戰中給人留下的不光彩印象,他積極致力於加強各國科研機構的聯系和各國科學家的友好往來。他的實驗室里將近有一半成員來自世界各國。友好的接待,熱情的指導,不僅得到了科學界對他的諒解,同時使他的威望日益增高。

從哈伯做的這些事情來看,有他天使的一面,也有他魔鬼的一面。稱贊他的人說:他是天使,為人類帶來豐收和喜悅,是用空氣製造麵包的聖人;詛咒他的人說:他是魔鬼,給人類帶來災難、痛苦和死亡。針鋒相對、截然不同的評價,這是對同一個人——哈伯。這樣的評價真的是令人愕然,哈伯的一生有功也有過,在給人類帶來苦難的同時,他又給很多人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做事的方法。

因此,我們要牢記哈伯的這句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習當中,主動地去幫助他人,同時我們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幫助。

⑹ 弗里茨·哈伯的介紹

弗里茨·哈伯,德國化學家,1868年12月9日出生在德國西里西亞布雷斯勞(現為波蘭的弗羅茨瓦夫)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9年,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氮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因此獲得1918年瑞典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一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並使用於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國科學家們的譴責。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突發心臟病逝世於瑞士的巴塞爾。

⑺ 什麼是戰爭魔鬼弗里茨

打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手冊,你會發現一戰中1916年和1917年未頒獎,而一戰後的首屆——1918年的獎由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伯獲得。一戰硝煙剛散,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就立即把獎授予這位合成氨的發明者,足見這一發明的重要。

氨是一種基礎化工原料,它的合成不但可大量產出氮肥,使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大量增產,還在其他行業大有用途。為此,哈伯理應名垂青史。然而不幸的是,他也首創了大規模的化學戰,使成千上萬的人痛苦地死去或終身殘廢,由於他對人類文明的嚴重摧殘,弗里茨·哈里幾乎作為戰爭魔鬼被同盟國審判。

哈伯於1868年12月9日出生於德國的邊境城市布雷斯勞一個富商的家中。中學畢業後,在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預科攻讀有機化學。大學畢業後,由於所發表的論文有獨到的見解,使德國化學界為之轟動,於是德國皇家科學院破格授予他化學博士學位,當時他年僅23歲。1894年起,他在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任教。

在合成氨發明以前,農作物所需氮肥主要來自人畜糞便、花生餅、豆餅等。隨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各國越來越希望能用空氣中的氮氣來大規模廉價生產氮化物。為此,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進行過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然而,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這一努力,歷經一個半世紀之後,到20世紀初,仍未如願以償。

哈伯對合成氨的大規模試驗始於1904年。1906年,哈伯在600℃的高溫、2000個大氣壓下,用鋨作催化劑,成功地以電解水生成的氫與大氣中的氮為原料,得到了氨濃度為6%~8%的產率,並在1909年進行了報道。這是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工藝方案的轉折點。1909年哈伯又用原料氣循環使用的方法,成功地解決了氨、氮混合氣轉化率不高的問題。

哈伯的科研成果極大地震動了歐洲化學界,獨具慧眼的德國巴登苯胺純鹼公司(BASF)捷足先登,搶先付給哈伯2 500美元預訂費,並答應購買以後的全部科研成果。1909年,哈伯上述改進後的生產流程工藝專利被BASF購買,並聲明,不管生產工藝如何改進,合成氨的售價如何下降,BASF每出售一噸氨,哈伯將分享10馬克,永不改變。其後,該公司的卡爾·波施(Carl Bosch)等研究人員對催化劑、設備耐用性、合成塔進氣口加熱裝置、出氣口冷卻用換熱器等進行了改進,經過了多次(其中催化劑就做過2萬多次試驗)失敗後,終於在1914年建成一座日產30噸合成氨的工廠。從此,合成氨進入大規模工業生產階段。

氨的人工合成打開了人類化學史上的重要篇章。它的意義不僅僅是使大氣中的氮變成生產氮肥的、永不枯竭的廉價來源,從而使農業生產依賴「大自然」的程度大大減弱;而且極大地推動了相關科技的發展,例如高壓、超高壓技術,高溫、超高溫技術,催化理論、實踐,煤化工、石油化工技術等。從這點上說,哈伯開創了化學的新時代。

和當時所有的新發明一樣,合成氨也被考慮如何用於戰爭和軍事。早在1911年哈伯因發明合成氨而名聲大震之時,德皇威廉二世就看中了他的才華,考慮如何利用他為自己的政權服務。

1914年7月28日,奧匈政府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哈伯也很快地變成了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他利用合成氨技術生產化肥,從而解決了德國的飢荒問題;將氨氧化,生產軍需品硝酸和黃色炸葯,解決了德軍的軍火問題。正如戰後一些軍事專家指出的那樣:如果德國沒有哈伯,戰爭早就結束了,因為他為德國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和軍火。

1914年9月,德軍與英法聯軍在法國和比利時接壤處附近比利時境內的伊普爾鎮地區對峙。因雙方都沒有足夠的重武器攻破對方的工事,於是雙方相持達數月之久。這種不利於德軍的相持,迫使德軍尋找打破僵局的方法。哈伯用鋼瓶施放氯氣的方法成了德軍統帥的最佳選擇。這次化學戰打開聯軍七公里多的突破口,使聯軍1.5萬人中毒,其中5 000人死亡,500人被俘。在飛機上目睹這一慘劇的哈伯高興得大喊大叫。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支持進行化學戰的。哈伯的妻子克拉拉·哈伯就是其中一位。她出於人道主義和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憎恨,曾多次懇求哈伯停止研究化學武器,但他都不予理睬。1915年5月,他繼續在華沙西側60多公里的博利矛夫附近,對防護裝備很差的俄軍連續發動了三次毒氣襲擊,致使2 500名俄軍傷亡。面對慘無人道的化學戰,哈伯的愛妻憤而自殺,但哈伯對此仍不醒悟。1915年12月9日,哈伯指揮的德軍對伊普爾地區的英軍進行了首次光化學戰,造成英軍1 000餘人中毒;1917年7月12日,他又指導德軍在該地對英軍進行首次芥子氣攻擊,10天內使英軍1.4萬人中毒。整個一戰期間,德軍幾乎每次主要的化學戰都與哈伯的研製、指導、指揮有關,於是人們將他稱為「化學戰之父」。

一戰中,約有130萬人受到化學戰的傷害,其中有9萬人死亡,倖存者中約有60%的人因傷殘不得不離開軍隊。所以,哈伯及其進行的化學戰,受到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強烈譴責。在這種譴責下,哈伯終於認識到他所犯下的罪行,內心十分痛苦。1917年,他毅然辭去了他在化學兵工廠的所有職務。1918年11月11日,戰爭也因德國投降而告終。

1919年,瑞典科學院考慮到哈伯發明的合成氨,已在全球經濟發展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經慎重研究,正式決定給哈伯頒發1918年度惟一的諾貝爾化學獎。但消息一傳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一些科學家指責這一決定玷污了科學界,哈伯不但不應榮獲這個科學界的最高獎賞,而且應該對他進行戰爭罪審判,送他下地獄。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他雖然一度被帝國主義利用,但科學總是受制於政治的,科學史上的許多發明,都既可用來造福人類,也可用於毀滅人類文明;哈伯發明合成氨,可以將功抵過。

憑心而論,化學戰也是打擊敵方的一種方法,在這個意義上,它和細菌戰、原子彈、槍炮等的作用相同。然而,人們卻把槍炮等劃作一類,對用槍炮殺人予以支持或不持異議;把化學戰、細菌戰、原子彈等劃作另一類,反對將它們用於戰爭,有的還以條約形式予以禁用。那麼,這兩類武器的差別在哪裡呢?原來,前一類武器基本上只機械殺傷作戰人員或毀滅作戰設備,不再或很小造成其他危害。而後一類武器不但殺毀參戰人員、設備,而且還嚴重傷害未直接參戰的平民及其財產;會造成被害人員的後遺症,有的還會將危害遺傳給下一代;會造成嚴重的、有的是持久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疾病流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化學天才進行化學戰的哈伯,在人們的一片聲討下,成為戰爭魔鬼,也就不足為奇,其悲劇也就在所難免了。

1933年,希特勒登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納粹分子開始在全國大肆迫害、屠殺猶太人。哈伯也被稱為「獄太人哈伯」而遭到驅逐。對此,他十分氣憤,同時也預感到一場厄運即將來臨。於是他移居瑞士以避劫難,後又受英國劍橋大學之邀,前去講學。1934年初,他又應邀出任設在巴勒斯坦的、由反希特勒的著名猶太科學家組成的西夫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赴任途中因心臟病突發,於1934年1月29日辭世。

哈伯這位化學天才與戰爭魔鬼被人們聲討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化學戰中死去的冤魂和活著的受害者永遠也不會饒恕他。而在顛沛流離和孤獨中客死他鄉的悲劇卻不是他的過錯,這是千百萬受希特勒納粹主義迫害的猶太人或其他種族的命運的縮影。

⑻ 弗里茨·哈伯的學術成就

獲得編外講師職位後,哈伯開始從事電化學研究。他的第一項成果,是硝基苯的還原作用。這項研究,使他聲名鵲起。這時的哈伯,最擅長的仍是有機化學,但同時,他又將新學到的物理化學知識應用於有機化學中。蓋特曼(L.Gattermann)及其他的化學家,對硝基化合物的電化學還原反應進行過研究,獲得大量的不同還原態產物。當時的研究似乎表明,這些還原產物的性質和相對比例,取決於電解質的酸鹼度、電流密度、通電時間和金屬電極的性質。認為還原作用是由初生態氫引起的。但這種觀點,無法解釋初生態氫在活性上的巨大差異。1898年,哈伯確立了電極電勢的重要性,澄清了電化學中的一些錯誤認識。
按照能斯特(H. W. Nernst)理論,氣體的電極電勢由電極上氣體的有效濃度決定。哈伯認識到,電極電勢由陰陽兩極氣體活度的比值所決定。在1898年發表的關於硝基苯的電化學還原反應的論文中,哈伯首次提出電極電勢決定還原能力的觀點,認為電極電勢越高,還原劑的還原能力越強。早期的研究者通常用比較恆定的電流密度,逐漸增大陰極的電勢。哈伯認為,這樣相當於使用還原性逐漸增強的一系列化學還原劑,同時生成一系列主要還原產物。哈伯計劃在電解過程中改變電流,在電流密度-電極電勢曲線的轉折點下,保持被極化陰極的電勢恆定,這樣,釋放出的氫用來還原去極劑。為了從低的陰極電勢開始,逐步分離主要的還原產物,哈伯用氫超電勢低的鉑(有時用鎳)作電極。他認為,氫超電勢高的電極如鋅,會產生很強的還原反應。他採納勒金的建議,使用輔助電極測定和控制陰極的電勢,用薄壁毛細玻璃管將輔助電極和陰極相連,這樣就消除了通過電解液的電勢降。
他用鉑作陰極,在低電勢下電解硝基苯的鹼溶液,出乎原先的預料,得到主要產物是氧化偶氮苯。根據巴姆貝格(Barmberger)一系列有關硝基苯、亞硝基苯和苯胲還原的研究,哈伯證明電化學還原反應和普通的化學還原反應遵循同樣的步驟:RNO2(硝基苯)→RNO(亞硝基苯)→RNHOH(苯胲)→RNH2(苯胺),其它產物來源於副反應。氧化偶氮苯作為主要還原產物出現,是由於在鹼性溶液中,中間產物亞硝基苯和苯胲發生了去水反應:
RNO+ RNHOH=RNONR+H2O…………………………
哈伯證明,無論是普通化學反應還是電化學反應,都存在亞硝基苯和苯胲,亞硝基苯是一種比硝基苯更強的去極化劑,因此只能存在於極稀的溶液中。然而,通過偶氮染料固色,能夠檢測到亞硝基苯和苯胲。他還成功地通過硝基苯的電化學還原反應,制備大量的苯胲,該反應在弱鹼性緩沖溶液中進行,用適當高的電勢,以能夠瞬間還原亞硝基苯為苯胲,從而避免生成偶氮苯,但電勢又不能過高,以免進一步還原。他還探討了偶氮苯的生成,它也是硝基苯的一種電化學還原產物。氧化偶氮苯在強還原作用下只生成二苯肼。哈伯指出,硝基苯在鹼性溶液中按下列反應快速生成偶氮苯:
2RNO2+3RNHNHR=RNONR+3RNNR+3H2O…………
哈伯認為,在鹼性溶液中,用低氫超電勢的陰極電解硝基苯,主要產物是氧化偶氮苯;使用高氫超電勢的陰極電解硝基苯,還原作用更強,得到二苯肼,最終生成苯胺。
哈伯還研究了在酸性溶液中硝基苯的電解還原作用,發現反應(1)變得非常慢,但在強酸性溶液中,苯胲迅速轉變成對氨基苯酚,二苯肼轉變成聯苯胺,主產物有對氨基苯酚、聯苯胺和苯胺,比例由酸的濃度決定。
哈伯的成功,舉世注目,成為他在電解還原和氧化領域研究的極大推動力。1898年,在進入卡爾斯魯厄技術大學4年後,哈伯被提升為副教授,年僅30歲。同年,他的第一部著作《工業電化學的理論基礎》問世,進一步提高了他的聲譽。他已經建立了一個公認的電化學學派。這是他創造力最為旺盛的時期,但持續的超強度工作,損害了他的健康。他對工作的專注,達到忘我的境地。在早期的研究生涯中,他僅僅在他意氣相投的朋友小圈子中,尋找短暫的放鬆。和他交往的多是些教師、作家和藝術家,哈伯喜歡和他們一起高談闊論,但即使在這種場合,也不願讓自己的腦子休息。1902年,哈伯被德國本生學會作為代表派去參加美國電化學會年會,由此可以看出哈伯的聲譽。他出眾的才華和嚴謹的態度,給美國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會所作的長篇報告,獲得了歐洲和美國化學家的好評。該報告於1903年發表在《德國電化學學報》,被認為是電化學工業史上具有永久價值的傑出文獻。 1904年,哈伯開始研究氨的平衡。當時,他擔任維也納馬古里(Margulies)兄弟的科學顧問,兄弟倆對新的工業固氮方法很有興趣。通過氮和氫的混合氣體,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可以連續合成氨。但是,最大產率總是受到氨平衡的制約。哈伯決定首先研究這個問題。曾有化學家作過氮化鈣和氮化錳的還原和再生實驗,但由於需要高的溫度,表明鈣和錳這些金屬無法用做催化劑。1884年,拉姆塞(Ramsay)和 揚(Young)嘗試氨的熱合成法。他們發現,在800℃下,用鐵作催化劑,氨絕不會完全分解。於是,他們試圖利用其逆反應合成氨,可是根本得不到氨。通常認為,氮的化學性質極不活潑,只有在高溫下才能與氫化合,而實際上,高溫下氨的分解有非常徹底。
他的第一個探索實驗,是在1020℃下,以鐵作催化劑合成氨。雖然哈伯完全清楚高壓對氨合成有利,他還是選擇了一個大氣壓,因為需要的設備簡單。出乎哈伯的預想,實驗非常順利,第一次就實現了氨的平衡。然而,氨的濃度很低,在0.005%~0.012%之間,難以選擇一個最接近真實的數據。當時,他傾向於上限值,但後來的研究表明下限值才接近於真實值,高的產率可能是新制鐵催化劑的特殊作用。確定氨平衡狀態的最初目的達到了,他用這段話描述了他的實驗結果:「將反應管加熱到暗紅熱以上,在常壓下,不用催化劑,頂多隻有痕量的氨產生,即使極大地增大壓力,平衡位置依然不理想。在常壓下,使用催化劑,要獲得實際成功,溫度不能高於300℃。」看來直接合成氨作為工業固氮的基礎,似乎沒有多大的希望。哈伯放下這個問題,終止了和馬古里兄弟的合作。1906年,能斯特在考察氣體平衡的實驗數據時,發現在氨的個案中,哈伯的數據和熱定理計算值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於是,能斯特在高壓下(50個大氣壓),重新測定氨的平衡數據,使用高壓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氨的濃度,從而降低實驗誤差。能斯特首次通過加壓合成了氨。他得到的氨比哈伯的數據少得多,和理論值比較接近,如在1000℃時,理論值0.0045%,能斯特0.0032%,哈伯0.012%。1906年秋,能斯特在給哈伯的信中談到了這一情況。於是,哈伯和羅塞格爾(Le Rossignol)用原來的方法,在一個大氣壓下重新測定氨的平衡數據,實驗非常精細,結果與先前的數值很吻合,如在1000℃時,新值為0.0048%,和原來測定的下限0.005%接近。同時證明如能斯特堅持的那樣,哈伯最初的近真值0.012%的確過高。哈伯與能斯特實驗數據的差異,大大縮小了,但沒有完全消除。1907年德國本生學會的會議上,能斯特報告了他的壓力實驗。在討論過程中,哈伯宣布撤回原先0.012%這一估值,並公布了新的數值。哈伯的數值依然比能斯特的高50%左右。能斯特拒絕承認哈伯新測定值的精確性,認為在一個大氣壓下,氨在平衡混合物體系中的濃度很低,建議哈伯應該在高壓下進行研究,以消除誤差來源。能斯特認為自己的數據才值得信賴,與熱定理相吻合。
哈伯堅信自己數據的精確性,視能斯特的觀點為自己的奇恥大辱,覺得自己的榮譽受到損害。哈伯和羅塞格爾立即對氨的平衡重新進行精確的測定。這次,是在30個大氣壓下進行實驗。他們的設備非常簡單,但能極好地滿足實驗目的。通過氨的熱分解,得到氮和氫的混合物,將其通過裝有鐵或錳催化劑的厚壁石英管。然後,平衡混合物被迅速移走,進行冷卻分析。哈伯根據新數據導出的自由能方程表明,氨的產率能夠高到適用於工業目的,只是條件苛刻,不易達到。例如,在600℃,200個大氣壓下,氨的轉化率達8%。但當時壓縮機所能達到的最大壓強也就是200個大氣壓,還沒有大規模的化學操作使用過如此高的壓力,而且最好的催化劑(鐵、錳、鎳)在700℃時活性大大降低。因此,如果克服了催化劑和高壓的障礙,無疑將開辟一條工業合成氨的光明之路,固氮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哈伯接受了這個挑戰,因為,他有親密的理想合作夥伴羅塞格爾的鼎力相助。高壓技術不久在卡爾斯魯厄實驗室推廣使用,並得到羅塞格爾的改進。羅塞格爾心靈手巧,一流的實驗技能,有口皆碑。研究工作開始於1908年,他們設計製造了一種轉化器,它安裝在鋼制的高壓彈中,在200個大氣壓下能正常運轉。萬事皆備,只欠找到一種活性更高的催化劑。經過長時間探索,發現在550℃以下,鋨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可惜鋨太稀少。後來證明鈾有同樣高的催化活性。從根本上講,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使用新的裝置,鈾做催化劑,在550℃,150~200大氣壓下,氨的濃度已經很高了。在工作壓力下,經適度冷卻,氨被液化而分離,而氣體混合物通過轉化器、壓縮器和循環泵的封閉系統進行循環利用,同時不斷輸入適量的新鮮氣體混合物,最後安裝一個熱交換器,這套裝置簡直就是一個小型工廠,每小時生產數百毫升液氨,而且能耗極低。工業化合成氨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但是,實驗室的方法很少能直接用於工業生產,必須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
合成氨是哈伯一生最大的成就,但是,並它沒有馬上得到工業界的青睞,他收獲的是冷眼和懷疑。雖然BASF公司對固氮有濃厚的興趣,認為哈伯在氮的電氧化方面的研究很重要,但對哈伯合成氨的前景表示疑慮。經哈伯的好友和同事、BASF公司的顧問恩格耳(Car Engler)的極力推薦,BASF公司的技術領導才開始關注哈伯的工作。1909年7月的一天,BASF公司的工程師波施(C. Bosh)博士和化學家米塔(A. Mittasch)博士,來到卡爾斯魯厄觀看合成氨的演示實驗。米塔親眼看見流動的液氨,完全相信哈伯法的價值。回到路德維希(Ludwigshafen),他們立即著手將哈伯的成果付諸大規模的工業試驗。3年後,一座合成氨工廠正式投入運行。合成氨的大規模工業化的榮譽,一直屬於波施。雖然,卡爾斯魯厄實驗室為工業化生產氨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但要實現工業化仍面臨許多棘手的難題。在波施的領導下,對這些難題的成功解決,無疑是化學工程領域最卓越成就。哈伯於1919年獲得19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1931年波施和貝吉烏斯(F. Bergius)獲得同樣的殊榮。哈伯在獲獎演說中謙遜地說道:「人們尚未充分認識到,卡爾斯魯厄實驗室其實並沒有為合成氨法的工業化作出過什麼貢獻。」在承認波施和貝吉斯為工業上高壓法的發展所做的傑出成就時,不能忘記高壓法的先驅哈伯和羅塞格爾。早在1907年,哈伯的實驗室就是著名的高壓研究中心。貝吉斯提出高壓下煤的氫化設想後,1908年到卡爾斯魯厄做了最初的一批實驗。
20世紀前10年,電弧作用下氮的氧化研究和工業應用獲得迅速的發展。在這個領域,哈伯的實驗室一直是重要的研究中心。在能斯特1904年對一氧化氮熱平衡進行測定之後,電弧固氮的純熱學理論得到普遍接受,但不久又引發了許多的疑慮。在一次實驗中,哈伯發現高產率與純的熱學理論不相符合,而電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作用。哈伯對這一課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1906~1910年,對低溫電弧下固氮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由於反應物的電活性作用,在電平衡狀態一氧化氮的含量,超過同溫度下熱平衡時的含量。撤掉電場後,過量的一氧化氮將會分解,直到熱平衡完全建立。由於這個過程的速度隨溫度的下降而迅速降低,在足夠低的電弧溫度下,幾乎不發生分解作用,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氧化氮的產率達到最大值。在達到最終的熱平衡時,高溫電弧必然導致低的產率。哈伯完全證實了這一理論。電平衡的建立也得到證明。讓空氣緩慢通過6cm長的交流電弧,在100mm汞柱壓力下,在一個狹長的、冷的石英管中燃燒,這樣得到的一氧化氮的產率遠比2000℃電弧時高。電弧溫度越高,產生的氧化物就多,同時分解作用也更利害。總的來說,哈伯的工作,具有巨大的理論和技術價值。 哈伯對火焰和燃燒問題的興趣,與早期研究燃料技術密切相關。1905年出版的《工業氣體反應熱力學》,就涉及到火焰中氣體反應的研究。最初的實驗是利用烴焰的均勻氣相,研究水–汽平衡。斯米特(Smithells)已發明火焰分離器,分析了火焰內錐的主要燃燒產物。20年前勒夏特里(Le Chatelier)首次計算出二氧化碳的離解常數和從火焰氣的組成推算出火焰溫度。1865年得維里(Deville)通過一根冷管獲得一氧化碳內焰的溫度。哈伯使用一種高冷卻效率的新式得維里管,獲取火焰錐間區的氣體。他證明,當氣體混合物通過溫度不低於1250℃的內錐時,平衡實際上瞬間就建立起來了。哈伯根據平衡常數和溫度的關系,推導出一個改進的廣泛適用的自由能方程。這樣,提取火焰的任意一點的氣體,進行分析,就能得到該點的溫度。採用這種化學火焰溫度計,哈伯分別測定了烴焰、一氧化碳焰、氫焰和乙炔焰的溫度,並且與後來其他研究者用不同方法獲得的數據非常的吻合。哈伯還研究了火焰中氮的氧化作用。眾所周知,氣體爆炸過程中會生成氮的氧化物,但鮮有人注意火焰中的這個過程。哈伯發現,在一氧化碳火焰中,在一個大氣壓下,固氮幾乎沒有發生,但在10個大氣壓下,氧化氮的產率大大增加。在相似的情況下,氫焰中氧化氮的產率僅只有一氧化碳火焰的一半。哈伯研究了火焰內錐的性質。據估計,內錐壁厚僅0.1毫米。哈伯證明它是火焰中最冷的部位,而非先前想像的最熱的部位。同時,該區域的反應速率特別快,化學發光強而且電離度較高。哈伯認為這三者之間有相互密切的內在聯系。
1906年,哈伯升任卡爾斯魯厄技術大學教授。1911年,受邀擔任柏林近郊達荷姆新建的威廉皇帝物理化學–電化學研究所首任所長。這個研究所於1912年正式落成。在德皇參加的落成慶典上,哈伯演示了他發明的瓦斯笛,這種裝置能夠檢測煤礦中危險氣體甲烷的存在,既耐用且效果良好,但並未投入使用。哈伯在達荷姆最初的工作,是完善有關合成氨的研究,盡可能精確地測定氨的平衡和相關的熱力學數據,獲得了最終的自由能方程式。同時,哈伯開始關注普朗克量子論在化學中的應用,是最早認識到普朗克理論在化學中重要意義的人。這成了他在達荷姆許多工作的基礎。哈伯特別關注新物理學知識在化學中的應用。他和好友波恩(M. Born)頻繁的討論,對他的學術思想有極大的幫助。波恩剛提出離子晶格理論:離子的晶格能由離子間的距離和作用力決定,固體反應的反應熱則等於其組分晶格能的代數和。波恩認為晶格能為氣態原子去掉一個電子生成氣態離子的能量和離子形成晶體的能量之和。哈伯清楚地說明了這種能量關系,因而被稱為波恩–哈伯循環,即晶格能U為生成熱Q、離解能D、升華熱S、陰離子電離能I和陽離子電離能E的代數和。哈伯還大膽地將波恩的理論用於HCl氣體,得到H++Cl-=HCl的反應熱,比循環過程計算值小得多。為了解釋這種偏差,1919年,他提出離子變形的觀點,這一思想後來在法楊斯那裡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⑼ 德國人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由於發明了合成氨的方法而獲得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他的發明大大提高了

A.工業合成氨的條件:N2和H2在高溫、高壓、催化劑的條件下合成氨,在點燃或光照條件下不可合成氨,故A錯誤;
B.硝酸也是共價化合物,故B錯誤;
C.氨氣遇到濃鹽酸揮發出氯化氫發生反應生成氯化銨,產生白煙,故C正確;
D.由氨製取硝酸過程:①4NH3+5O2=4NO+6H2O,②2NO+O2=2NO2,③3NO2+H2O=2HNO3+NO,氮元素的化合價在升高,被氧化,故D錯誤;
故選C.

⑽ 弗里茨·哈伯的生平經歷

從小就對化學工業有力濃厚的興趣。
高中畢業後,哈伯先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上大學。上學期間,他還在幾個工廠中實習,得到了許多實踐的經驗。他喜愛德國農業化學之父李比希的偉大職業——化學工業。
讀大學期間,哈伯在柏林大學霍夫曼教授的指導下,寫了一篇關於有機化學的論文,並因此獲得博士學位。1904年,哈伯在兩位企業家答應給予大力支持開始研究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並於1909年獲得成功,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哈伯也從此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為表彰哈伯的這一貢獻,瑞典科學院把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哈伯。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並使用於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雖然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是「為了盡早結束戰爭」,但哈伯這一行徑,仍然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國科學家們的譴責,哈伯的妻子伊美娃也以自殺的方式以示抗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失敗而告終。戰後的一段時間里,哈伯曾設計了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方案。希望能藉此來支付協約國要求的戰爭賠款。遺憾的是海水中的含金量遠比當時人們想像的要少得多,他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此後,通過對戰爭的反省,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在他卓有成效的領導下,威廉物理化學研究所成為世界上化學研究的學術中心之一。根據多年科研工作的經驗,他特別注意為他的同事們創造一個毫無偏見、並能獨立進行研究的環境,在研究中他又強調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從而使他的研究所成為第一流的科研單位,培養出眾多高水平的研究人員。為了改變大戰中給人留下的不光彩印象,他積極致力於加強各國科研機構的聯系和各國科學家的友好往來。他的實驗室里將近有一半成員來自世界各國。友好的接待,熱情的指導,不僅得到了科學界對他的諒解,同時使他的威望日益增高。然而,不久悲劇再次降落在他身上。1868年12月9日哈伯出生在德國的布里斯勞(即波蘭的弗勞茨瓦夫市)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933年希特勒篡奪了德國的政權,建立了法西斯統治後,開始推行以消滅「猶太科學」為已任的所謂「雅利安科學」的鬧劇,盡管哈伯是著名的科學家,但是因為他是猶太人,和其他猶太人同樣遭到殘酷的迫害。法西斯當局命令在科學和教育部門解僱一切猶太人。弗里茨·哈伯這個偉大的化學家被改名為:「Jew。哈伯」,即猶太人哈伯。他所領導的威廉研究所也被改組。哈伯於1933年4月30日庄嚴地聲明:「40多年來,我一直是以知識和品德為標准去選擇我的合作者,而不是考慮他們的國籍和民族,在我的餘生,要我改變認為是如此完好的方法,則是我無法做到的。」隨後,哈伯被迫離開了為她熱誠服務幾十年的祖國,流落他鄉。首先他應英國劍橋大學的邀請,到鮑波實驗室工作。4個月後,以色列的希夫研究所聘任他到那裡領導物理化學的研究工作。但是在去希夫研究所的途中,哈伯的心臟病發作,於1934年1月29日在瑞士逝世。
哈伯雖然被迫離開了德國,但是德國科學界和人民並沒有忘卻他,就在他逝世一周年的那天,德國的許多學會和學者,不顧納粹的阻撓,紛紛組織集會,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怎麼看弗里茨哈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