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管理體制,詳細
德意志第三帝國即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是指於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領導的納粹黨(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有兩個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帝國(德語:Deutsches Reich)和1943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德語:Großdeutsches Reich),在1933年至1939年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領導的納粹黨(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使用第三帝國(德語:Drittes Reich)作為納粹德國非正式名稱。
納粹德國全盛時候包括北歐、西歐大部分、南歐、北非和蘇聯西部大部分地區。後來因為納粹德國展開了兩條戰線,導致國力無法支撐,再加上盟軍登陸諾曼底,最終使得德軍潰敗,到1945年5月納粹德國滅亡
政權特點
納粹政權的特點是政治上控制社會的一切方面——(一體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種族(雅利安人,北歐白種人)、社會和文化的純凈。納粹黨通過迫害被認為是不純的事物來達到他們的目的,特別針對少數人群如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和政治敵人(這一時期的政治反對派,參見德國抵抗運動)。
鐵十字勛章-1939
這種迫害在政權的最後幾年中達到了高峰。大約六百萬猶太人、一千萬斯拉夫人及各種各樣的其他人被有組織地殺害。這種滅絕種族的罪行在英語中稱為Holocaust(意為「大屠殺」),在希伯來語中稱為Shoah,納粹委婉的在德語中稱其為「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一般將猶太人殺死就叫「最終解決」)。
納粹黨組織了一個混雜各種職能的「精英組織」——黨衛隊(Schutzstaffel,縮寫SS,其標志為兩個閃電型的字母S) ,其中包含准宗教職能、情報機構職能、准警察職能和一支武裝力量(稱作「武裝黨衛隊」等。這支部隊原本由經過嚴格挑選具有雅利安血統的人組成(但後期隨著局勢惡化而成分混雜),號稱納粹武裝力量中的精英,在戰爭後期常常充當戰場消防員的角色。
二戰末期,根據希特勒遺囑,由宣傳部長戈培爾任國家元首兼總理,但戈培爾於七日後自殺所以海軍元帥鄧尼茨接替了希特勒的職務。1945年5月9日鄧尼茨被盟軍逮捕第三帝國時代宣告結束。
納粹德國把被佔領國家和地區劃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最終的目的是把所有的佔領區完全轉變為德國領土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1)合並區。
被納粹佔領的國家,同德國在政治上和組織上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所謂的「合並區」。合並區或者以德國新增的行政區形式出現,或是以德國原來已存在的州、行政區或省的增添部分的形式出現,由第三帝國直接統治。在東方,這類合並區包括:
1.原屬波蘭的但澤—西普魯士行政區(包括但澤、馬林威德爾和布羅姆堡專區)和瓦爾特蘭行政區(包括伊諾、弗羅茨瓦夫、波森和卡利什專區);
2.並入西里西亞省的波蘭卡托維茲專區;
3.並入東普魯士省的波蘭澤希瑙專區;
4.並入東普魯士省貢賓南專區的波蘭蘇道恩專區;
5.並入東普魯士省阿倫施泰因專區的波蘭佐爾道地區;
6.原奧地利共和國;
7.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
8.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區。
在西方,這類合並區有1939年以前比利時所屬的聖維特市。歐本市和馬爾梅迪市,它們被並入萊因省的亞琛專區。
(2)民政長官管轄區。
在東南歐,這類地區有過去屬於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北部的下斯蒂里亞地區和上卡爾尼奧拉、米埃斯塔爾和西蘭香地區。根據希特勒1941年4 月12日頒發的:「分裂南斯拉夫的緊急指示」,納粹德國決定將上述地區分別劃歸第三帝國的施蒂里亞馬爾克行政區和克恩膝行政區。
在西方,這類地區有:
1. 法國的摩澤爾省(即洛林)和上、下萊因省(即阿爾薩斯),前者並入薩爾—法爾茨行政區,成為新的威斯特馬爾克行政區;後二者並入巴登行政區,成為新的巴登一阿爾薩斯行政區。
2 .盧森堡。整個國家於1941年2月劃歸科布倫次—特里爾行政區,成為新的摩澤爾行政區。
雖然納粹分子始終沒有公開通過法律宣布將上述地區最終並人德國,但事實清楚地表明,他們完全有意把這些地區最終吞並。例如,阿爾薩斯的行政長官瓦格納公開宣稱,他的任務「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是一項將阿爾薩斯收回大德意志帝國的任務。」希特勒本人曾要求瓦格納在10年內使洛林和阿爾薩斯完全德意志化。為了使洛林、阿爾薩斯和盧森堡的行政管理制度同第三帝國的行政管理制度完全一致,這三個地區的立法須由各地的行政長官與德國的有關政府部門共同提出。在此三個地區,義務兵役制於 1942 年 8月開始實行;接著第三帝國的內政部長頒布法令,把德國公民的身份授予參加德國武裝部隊或武裝黨衛軍的當地居民,或是在其他方面表明自己不愧為德國人的當地居民。在這三個地方,納粹德國還採取了各種步驟使當地的地名以至姓氏德意志化;同時還強迫當地居民講德語以代替本民族語言或是法語。在這些地方的海關、郵電及鐵道部門,則完全成為第三帝國各個部門的有機組成部分。
1941年8 月,前波蘭公國——比亞威斯托克省,也被納粹當局劃人民政長官管轄區的系列。東普魯士行政長官科赫奉命出任該地區的行政長官,而該地區改隸屬於東普魯士行政區。納粹官方堅持,比亞威斯托克也屬於最後應並入第三帝國的地區之一。
(3)附屬區。
這一類地區的行政機構也幾乎完全是德國類型。這類地區包括波蘭的殘餘地區組成的總督轄區、德國專員管轄的烏克蘭與奧斯特蘭的白俄羅斯地區。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雖然在法律上還有本國的「自治」政府,上面卻還有一個德國監護機構,故可以被認為也屬於這一類,特別是因為它們已被納粹當局視為大德意志帝國的組成部分。
為了掠奪和統治被佔領區,納粹黨首先於1934年在自己的中央機構中設立了殖民政治管理局,1940年升格為殖民事務部。戰爭爆發後,又在內閣中設立了東方領土事務部。
第三帝國政區(1944年):
行政區名 行政中心 備注
1.柏林 同
2.漢堡 同
3.石勒蘇益格-荷爾斯 基爾
斯泰因
4.奧斯特-漢諾威 呂訥堡
5.南漢諾威-不倫瑞克 漢諾威
6.馬格德堡-安哈爾特 德紹
7.哈雷-梅澤堡 哈雷
8.梅克倫堡 什未林
9.薩克森 德累斯頓
10.馬爾克勃蘭登堡 柏林
11.波美拉尼亞 斯德丁(什切青)
12.下西里西亞 布勒斯勞(弗羅茨瓦夫)
13.上西里西亞 卡托維茲 1939年劃入原波蘭
卡托維茲專區
14.東普魯士 柯尼斯堡(加里寧格勒) 1939年劃入原波蘭
澤希瑙,蘇道恩專區
及佐爾道地區
15.圖林根 魏瑪
16.北威斯特法倫 明斯特
17.南威斯特法倫 波鴻
18.威悉-埃姆斯 奧爾登堡
19.庫爾-黑森 卡塞爾
20.埃森 同
21.杜塞爾多夫 同
22.科隆-亞琛 科隆 1939年劃入原比利時
聖維特,歐本,馬爾梅迪
三市
23.摩澤爾 科布倫茨 1941年2月將盧森堡劃
入原科布倫茨-特里爾區
後改立
24.黑森-拿騷 法蘭克福
25.西馬爾克 薩爾布呂肯 1940年將原法國摩澤爾
省劃入原薩爾-普法爾茨
區後改立
26.巴登-阿爾薩斯 卡爾斯魯厄 1940年將阿爾薩斯劃入原
巴登區後設立
27.符滕堡-霍亨佐倫 斯圖加特
28.弗蘭肯 紐倫堡
29.美因-弗蘭肯 維爾茨堡
30.拜羅伊特 同
31.施瓦本 奧格斯堡
32.慕尼黑-上拜恩 慕尼黑
33.維也納 維也納 1938年3月設
34.下多瑙 克雷姆斯 1938年3月以下奧地利設.
1939年劃入南摩拉維亞
35.上多瑙 林茨 1938年3月以上奧地利設.
1939年劃入南波希米亞
36.施蒂利亞馬爾克 格拉茨 1938年3月以施蒂利亞設.
1941年4月劃入下施蒂利亞
37.克恩滕 克拉根福 1938年3月以卡林西亞及
利恩茨地區設. 1941年4月
劃入上卡爾尼奧拉
38.蒂羅爾-福拉爾堡 因斯布魯克 1938年3月以蒂羅爾及福拉
爾堡設
39.薩爾茨堡 同 1938年3月以薩爾茨堡設
40.蘇台德 賴興貝格(利貝雷茨) 1938年10月設,1939年3月
劃入北波希米亞及北摩拉
維亞
41.但澤-西普魯士 但澤(格但斯克) 1939年設
42.瓦爾特蘭 波森(波茲南) 1939年設
[注]馬爾克(MARK)在德語中是"邊疆"之意.
B. 詳細的德國地理
有人說,德國是東西方之間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和地中海地區的轉車站;也有人說,德國是通向中歐和東歐各國的橋梁。本圖冊以政區為主,重點表示政區、交通、旅遊等內容,向讀者詳細介紹了德國的諸多方面。讀罷此圖,對德國或許讀者會有自己的認識。
語言:德語為官方用語和通用語。德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是世界上1億多人的母語。除德國以外,將德語作為母語的還有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絕大部分地區;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小部分地區;法國和盧森堡沿德國邊境的地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合並,兩德統一。統一後的德國面積35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8180萬,民族以德意志為主,官方語言為德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新首都為柏林。大城市有柏林、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埃森、多特蒙德、斯圖加特、杜塞爾多夫、不來梅等。
地理位置: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南北直線距離為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邊境線全長為3,758公里。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
德國處於大西洋河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 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度左右,南部山地為20度左右; 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度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度左右。
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第一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
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第二帝國」。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進軍波蘭,發動了歐洲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了分區佔領。西方佔領軍建立了一個西德政權,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不久以後,蘇聯在它的佔領區內建立了一個德國政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89年東部德國發生巨變,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了統一,仍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旅遊景點:
德國是一個富有魅力的旅遊之國。它為旅遊者提供了罕有的豐富多彩的值得游覽的城市與風光;吸引著人們來了解漫長而豐富的歷史以及現代生活的各種形式。引人入勝的旅遊目的地比比皆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岸邊和島嶼上,海洋性氣候溫和宜人。荷爾斯泰因和梅克倫堡的多湖平原使人流連忘返。中等山脈地區和阿爾卑斯山是徒步旅遊者涉足為快的目的地。萊茵河、美因河、摩澤爾河、內卡河、多瑙河、易北河以及薩勒河的河谷充滿了浪漫色彩。遠離交通干線的大約100多條旅遊之路,例如「德國童話之路」、「浪漫之路」或「德國葡萄園之路」,揭示了古代的文化風光,使人更加接近自然景色、田園詩般的古老城市和村莊。
教育制度:
德國約有300餘所高等學校(一般都接受外國學生),其中約有90所國立大學。整個高等學校的結構為:
(1)大學:大學不僅是教學中心,而且還是獨立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心。大學通常有權授予文學士、理學士和博士學位。各大學開設的專業通常包括:醫學、自然科學、工程學、人文學、法律、神學、經濟學、社會科學、農業和林業學。大學崇尚「純科學」,期望造就具有科學觀念和素養的大學生。
(2)工業大學:教學和科研主要面向工業。然而,許多年以來,工業大學也發展成具有綜合性傾向的大學。如在柏林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古典哲學、音樂、教育;在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當然,工業大學的重點主要在於工程學和自然科學。
(3)教育學院:主要為小學和中學低年級培養師資,個別教育學院也培養中學高年級師資。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州還獨立設有教育學院,大部分州的教育學院於70年代並入了大學。
(4)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是在綜合大學、教育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有時還包括藝術院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綜合性大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其它高等院校,包括設在漢諾威的醫學和獸醫學高等學校;設在呂貝克的醫科大學;設在科隆的德國體育大學;以及設在施佩耶爾的管理學院。
非國立大學,這些大學的經濟資助主要來自非政府渠道,如一些教會學校。另有少數的私立大學,專業偏重於經濟學和醫學。但她們通常需要收取學費。 學位體系如下: 理學士(Diplom) 專業為自然科學,工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的大學畢業生將獲得理學士。理學士一般要求在某一學科領域內學習8個學期,並要達到規定的學習要求。理學士的獲得需要撰寫有深度的,獨立的學位論文(Diplomarbeit),及通過相應的筆試和口試。 文學士(Magister Artium) 人文科學,通常也包括一些社會科學的大學畢業生通常將獲得文學士。與理學士的學位考試相比,文學士的學位考試包括兩門主要學科,或一門主科和兩門副科。考試的要求因學科和大學而相異,但通常都需要撰寫學位論文和通過口試。 博士(Doctorate) 原則上說,德國大學的任何一個專業都可以招收博士生。博士生的資格取決於優異的大學學習成績。在德國之外獲得學位的學生是否有資格攻讀博士學位,通常決定於大學的學院或系。此外,你必須要找到一位願意指導你學業的教授(德國人稱博士之父,Doktorvater)。博士導師可能會給你一個做博士論文的課題,也有可能接受你提出的課題。在德國攻讀博士一般意味著同時也參與研究。除了博士論文的撰寫之外,博士生通常要參加博士生討論會(Doktorandenkolloquien),與其它博士生討論和交流 課題的研究進展。博士學位的獲得需要提交博士論文,並且要通過主科和相關副科的口試。
生活文化:
德國住宅設備先進,面積寬敞,環境幽雅,故國際上有「吃在中國,穿在法國,住在德國」的說法。德國的工業發達,其生產的汽車等均以質量上乘聞名。德國的狂歡節以時間長、內容豐富而具特色。每年人們都要從2月的第二個星期四開始,慶祝為期一周的狂歡節。節日里,人們隨心所欲,演習婦女執政典禮,把城市鑰匙交給愚人會議,舉行化妝遊行及盛大的假面舞會等。每年9月最後一星期到10月第一星期的慕尼黑啤酒節,柏林電影節都是國際盛會。德國人送禮時更注重禮品的裝潢,而對裝潢內的東西是否滿意卻不太看重。由於玫瑰花象徵著浪漫的愛情,是專為情人准備的,因此,人們從來不隨意把鮮花當作禮品送人。德國人在稱謂上重視職務、學銜及學位。在與德國人交談中,不要議論打壘球、籃球或美國式的橄欖球等,而最好談談德國的原野、個人的業余愛好和足球之類的體育項目。按德國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C.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和德國的相關資料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 余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 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 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 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 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 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 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 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 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 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 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 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 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 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 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 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 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 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 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 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 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 「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 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 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 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 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 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尼 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 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 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 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 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 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 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 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 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 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 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 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 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 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 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 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 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 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
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 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 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 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 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 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 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 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 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 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 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 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 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 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 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 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 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 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 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 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 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 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 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 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 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 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
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 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 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 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 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 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 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
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 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 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 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 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 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 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 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 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 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 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 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 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 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 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 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 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 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 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 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 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 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 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 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 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 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 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 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 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 余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D. 一戰前德國在海外有多少殖民地
山東 還有其他地區的一些島嶼 總之不大
E. 德國一戰前殖民地
您好,我來幫您回答吧,本人精通第二帝國歷史
德國正式擁有過主權的地方包括:
太平洋
西薩摩亞:1899年-1914年
德屬新幾內亞(Deutsch-Neuguinea),包括威廉皇帝領地(Kaiser-Wilhelms-Land)和鄰近海島:1884-1914年;
其政區還包括:
加羅林群島(Karolinen):1889年-1914年
馬里亞納群島(Marianen):1889年-1914年
德屬東非(Deutsch-Ostafrika):
後來的坦噶尼喀(Tanganjika),今天屬於坦尚尼亞
盧安達和蒲隆地(Ruanda-Urundi):1885年-1917年
維圖(Witu):1885年-1890年,在今肯亞
德屬西非(Deutsch-Westafrika)包括:
喀麥隆(Kamerun):1884年-1914年
多哥(Togoland):1884年-1914年
德屬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今納米比亞:1883年-1915年
德國也在中國擁有土地利益:
膠州灣(Kiautschou)保護領地,包括租借地青島(Tsingtau):1897年-1914年(原本租借99年)
山東勢力范圍
黃河(Gelber Fluss)流域勢力范圍
另外,我在自己的空間里有一篇原創的長文1萬5千字
崛起之後的彷徨----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1871-1914
http://hi..com/%E7%BB%B4%E4%BA%AC%E7%BB%A7%E6%89%BF%E4%BA%BA/home
裡面也曾詳細的分析過德國的世界帝國政策和殖民地政策,您可以參考以下
希望您能滿意
F. 世界政區的歐洲
歐洲政區 西歐 比利時 | 法國 | 愛爾蘭 | 盧森堡 | 摩納哥 | 荷蘭 | 英國 | 奧地利 |德國 | 列支敦斯登 | 瑞士 北歐 丹麥 | 芬蘭 | 冰島 | 挪威| 瑞典 東歐 白俄羅斯 | 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摩爾多瓦| 俄羅斯 | 烏克蘭| 波蘭 | 斯洛伐克 | 匈牙利 | 捷克 南歐 阿爾巴尼亞 | 安道爾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 保加利亞 | 克羅埃西亞 |希臘 | 義大利 | 馬其頓 | 馬爾他 | 黑山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聖馬利諾 | 塞爾維亞 | 斯洛維尼亞 | 西班牙 | 梵蒂岡 歐亞交界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塞普勒斯 | 喬治亞| 土耳其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法羅群島(丹麥) | 直布羅陀(英國)| 根西島(英國)| 馬恩島(英國)| 揚馬延島(挪威)| 澤西島(英國)| 斯瓦爾巴群島(挪威)
G. 德國的地圖 政區圖 提供一下
建議翻書!應該是在高一下冊書上吧!你或者網路圖片
H. 德意志帝國的帝國政區
帝國本土在德國統一之前,德意志地區分成了39個獨立的邦國。這些邦國包括王國、大公國、公國、親王國、自由漢薩城市和帝國直轄領。普魯士是眾多構成帝國的邦國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領土占整個帝國的六成。
這些邦國中的其中數個在神聖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得到了獨立主權。其餘的邦國都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得到獨立主權。這些邦國的領土可能並不是一塊連續的領土,可能會分成數個部分分布在德意志地區各地。這種現象是因為透過家族分支瓜分領地,或者是透過征購而獲得的。
帝國內的每個成員國都會派遣代表參加帝國聯邦會議和帝國議會。帝國中心與每個成員國之間的關系都不是很固定,之間的關系仍然在基礎階段。德意志皇帝的權力范圍頗大,例如他能夠調停邦國之間的爭論,或者是解決邦國的繼承權問題。 王國 普魯士王國(柏林):勃蘭登堡、黑森省、漢諾威省、威廉港、霍亨索倫、勞恩堡公國(與普魯士組成個人聯盟直到1876年,然後並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拿騷、東普魯士、波莫瑞、波茲南、萊茵省、薩克森省、西里西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威斯特法倫、西普魯士
巴伐利亞王國(慕尼黑)
薩克森王國(德累斯頓)
符騰堡王國(斯圖加特) 大公國 巴登大公國(卡爾斯魯厄)
黑森大公國(達姆施塔特)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什未林)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國(新施特雷利茨)
奧爾登堡大公國(奧爾登堡)
薩克森-魏瑪-愛森納赫大公國(魏瑪) 公國 安哈爾特公國(德紹)
不倫瑞克公國(不倫瑞克)
薩克森-阿爾滕堡公國(阿爾滕堡)
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科堡)
薩克森-邁寧根公國(邁寧根) 親王國 利珀親王國(代特莫爾德)
羅伊斯-施萊茨-格拉親王國(格拉)
羅伊斯-格瑞茨親王國(格瑞茨)
紹姆堡-利珀親王國(布卡堡)
施瓦茨堡-魯道爾施塔特親王國(魯道爾施塔特)
施瓦茨堡-桑德豪森親王國(松德斯豪森)
華迪克-皮亞蒙特親王國國(阿羅爾森) 帝國直轄領 阿爾薩斯-洛林(1873年)(斯特拉斯堡)
漢薩自由市
不來梅自由市
漢堡自由市
呂貝克自由市 德國正式擁有過主權的地方包括:太平洋薩摩亞:1899年-1914年
德屬新幾內亞,包括威廉皇帝領地和鄰近海島:1884-1914年;其政區還包括:索羅門群島、加羅林群島:1889年-1914年
馬里亞納群島:1889年-1914年
諾魯、馬紹爾群島
德屬東非:後來的坦噶尼喀,今天屬於坦尚尼亞:1885年-1918年
盧安達和蒲隆地:1885年-1917年
維圖:1885年-1890年,在今肯亞
德屬西非包括:喀麥隆:1884年-1914年
多哥:1884年-1914年
德屬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883年-1915年
德國也在中國擁有土地利益:
膠州灣租借地,包括租借地青島:1897年-1914年(原本租借99年)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山東勢力范圍
黃河流域勢力范圍
I. 哪裡曾是德國的殖民地
德意志帝國在19世紀後期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殖民地。後隨著一戰的戰敗,其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國瓜分。
曾建立過的殖民地有:
早期殖民地
美洲:
小威尼斯(委內瑞拉),這個還不算真正的殖民地,頂多是租界
1909年的德屬西南非洲
勃蘭登堡——普魯士殖民地(Brandenburger-Prussian colonies)
非洲:
大腓特烈堡(Friedrichsburg,在今天迦納境內),1683–1718
阿爾金島(Arguin,在今天茅利塔尼亞),1685–1721
維達(Whydah),在今天多哥境內,約為1700年,不過當時勃蘭登堡公司只有一個小小的補給駐點,與之同時存在的還有英國和荷蘭設於當地的駐點.
美洲:
聖托馬斯島(SaintThomas),現在為美屬維爾京群島一部分,勃蘭登堡公司向丹麥西印度公司的租借地(1685–1720)
維克斯島(Vieques,又稱螃蟹島,IslandofCrabs),波多黎各屬島,勃蘭登堡公司從丹麥西印度公司中並入,1689–1693
托爾托拉島(Tortola),現在屬英屬維爾京群島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島.1696年短暫領有.
德意志帝國殖民地
太平洋
德屬新幾內亞 (Deutsch-Neuguinea),包括威廉皇帝領地(Kaiser-Wilhelms-Land),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德屬索羅門群島(German Solomon Islands,1885-1899),布干維爾島(Bougainville,1888-1919),諾魯(Nauru,1888–1919).其政區還包括:
德屬新幾內亞1912
德屬馬紹爾群島(Deutsche-Marshall-Inseln,1885-1919)
德屬薩摩亞(Deutsch-Samoa,1899–1914)
加羅林群島 (Karolinen):1889-1919年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ederatedStatesofMicronesia,1899–1919)
帛琉(Palau,1899–1919)
馬里亞納群島 (Marianen):1889-1914年
德屬東非 (Deutsch-Ostafrika):
即後來的坦噶尼喀(Tanganjika),今天屬於坦尚尼亞。一戰後成為國聯的英國託管地.1962年獨立,1964年與原英國保護國桑給巴爾蘇丹國合並成為今天的坦尚尼亞.
盧安達和蒲隆地(Ruanda-Urundi):1885-1917年
維圖(Wituland):1885-90年,在今肯亞,後讓給英國
基翁加三角區(KiongaTriangle):自1920年起(之前就已經被德國佔領),位於萄屬莫三比克. 德屬西非 (Deutsch-Westafrika)包括:
德屬喀麥隆 (Kamerun):1884-1914年 .一戰後分為英屬喀麥隆和法屬喀麥隆,後者成為今天的喀麥隆共和國,英國部分則一分為二,一部分並入奈及利亞,另一部分並入喀麥隆.
德屬西非(最北的兩處)
多哥蘭(Togoland):1884-1914年 .一戰後分為英國佔領部分和法國佔領部分,前者並入迦納,後者成為今天的多哥.
德屬西南非洲 (Deutsch-Südwestafrika),今納米比亞:1883-1915年 (不包括被英國佔領的鯨灣地區,Walvis Bay)
波札那(德語名Südrand des Caprivi-Zipfels)
德國也在中國擁有土地利益:
膠州灣(Kiautschou)保護領地,包括租借地青島 (Tsingtau):1897-1914年 (原本租借99年)
山東勢力范圍
黃河流域(Gelber Fluss) 勢力范圍,即山東半島附近的德國勢力范圍.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J. 世界政區圖例舉5-10個世界上的主要國家以及概括
.美國,世界最大經濟體,中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巴西,南美最大的國家,加拿大,世界森林覆蓋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