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二戰德國黨衛軍共組建了多少個軍
德意志、元首、日爾曼3個旗隊合編成第一個武裝黨衛隊師--武裝黨衛隊第2"帝國"師,豪澤爾擔任師長。
和武裝黨衛隊平行的另一個黨衛隊獨立單位,管理集中營的骷髏部隊,也抽調人員組成一個師加入武裝黨衛隊,為武裝黨衛隊第3"骷髏"師,師長是西奧多艾克。
德國國內的警察也由黨衛隊控制,從警察中抽調人員編組了武裝黨衛隊第4"警察"師。
武裝黨衛隊第1師的番號空缺,這當然是留給警衛旗隊的。但當時警衛旗隊只是由團擴編成一個機械化旅,旅長仍是迪特里希。1941年,警衛旗隊升編為武裝黨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步兵師,簡稱LAH師——Liebstandarte Adolf Hitler.
1941年的冬天以後,武裝黨衛隊第1LAH師,第2帝國師,第3骷髏師撤出戰場,運往法國,1942年7月,合編為第一個武裝黨衛隊裝甲軍,由於是唯一的黨衛裝甲軍,沒有數字番號,軍長是豪澤爾.同時,LAH師由裝甲步兵師改編為裝甲擲彈兵師。(附言,LAH師最終於1944年3月改編為裝甲師,但那時迪特里希已經不擔任師長了)。
❷ 為什麼取消旅長
編制學問題,當年從師-旅-團三級轉到師-團兩級,可以減少指揮流程,方便指揮,讓部隊更加適合現代戰爭。現在中國在軍隊編制上准備從軍-師-團-營改成軍-旅-營,這樣更加減少中間環節,便於信息化戰爭的指揮體系。
❸ 納粹最兇殘的蓋世太保,為何在二戰後就神秘消失了
希特勒的秘密警察部隊稱之為蓋世太保,很多在二戰快結束的時候已經被逮捕或者槍決。蓋世太保的最大頭目希姆萊在二戰將近結束的時候,已經被盟軍抓獲,自己服毒自殺。而蓋世太保的2號頭目海因里希穆勒,卻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至今都在傳說他還活得好好的。他的部下艾希曼在1962年已經被以色列摩薩德抓捕歸案,被判處死刑,最神秘的就剩下穆勒了。
穆勒的累累罪行可以說是罄竹難書。1945年4月30日,穆勒跟希特勒和戈培爾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之後,竟然人間蒸發,再也找不到他的下落。有的史學家說他乘坐德國的車輛想要逃亡被美軍擊斃。但更多的歷史學家說他已經逃到中東或者是南美,當時是男扮女裝逃走的,現在還活著。1962年抓獲了他的直系下屬艾希曼,艾希曼說他的上司應該現在還活著。所以穆勒成為了最神秘的納粹分子。
❹ 納粹德國的將官軍銜是怎樣設置的
早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德國的陸軍將官分為4級,海軍將官分為3級,即:陸軍元帥、大將,陸、海軍上將,陸、海軍中將,陸、海軍少將。
當時,大將和元帥地位相當,通常都擔任集團軍監察長(相當於集團軍司令)。元帥沒有兵種的區分,而大將則按兵種分為步兵大將和騎兵大將。海軍無元帥、大將銜,陸軍的上將也按兵種分為步兵上將、騎兵上將和炮兵上將;中將和少將沒有兵種的區分。海軍將官則在軍銜前冠以「海軍」,如海軍上將、海軍少將等。
到了納粹德國時期(1933-1945年),希特勒在瘋狂擴軍和進行侵略戰爭的過程中,逐步地恢復了德意志國家歷史上所有的將官和元帥軍銜,並規定了諸軍兵種和各級軍銜相應的名稱和級別,如:帝國元帥;元帥,海軍元帥;大將,海軍大將;兵種上將,海軍上將;中將,海軍中將;少將,海軍少將。空軍軍銜與陸軍相同。
這一時期,德國的旅長和師長通常為少將和中將;軍長和集團軍司令,通常為上將和大將;集團軍群和戰區司令,全軍和各軍種的總司令,通常由元帥擔任。
納粹德國時期,元帥、大將、中將和少將都沒有兵種區分,只有軍種的區分;在上將這一級,陸、空軍有兵種的區分,而海軍上將則沒有兵種區分。德國陸軍和空軍的上將雖有兵種的區分,但在德文資料中,通常是在某個上將的名字首次出現或者介紹有關將官的簡歷時,才使用兵種上將的全稱,例如:卡爾·埃步爾步兵上將,瓦爾特·馮·阿克斯特爾姆高射炮兵上將等等;而在其他情況特別是泛指的情況下,則通稱上將,而不稱兵種上將。
❺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是不能再擁有軍隊了,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這么大的龐大的軍隊
先從德國內部(自身)來說:
一次大戰結束後,德國軍隊處在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下。
凡爾賽條約第一部分就明確規定:德國只能保留一支10萬人的軍隊,確保德國職業軍隊保持最小的規模。第二部部分,德國軍隊成為服役年限最長的軍隊,軍官的服役年限為25年,士兵為12年,防止德國建立起一支經過訓練的預備役軍官隊伍。第三,禁止德國生產重炮,坦克,飛機,潛艇等一些進攻性武器,並對德國武器的進口進行限制。第四,取消德國總參某部,讓德國無法制定作戰計劃和大規模軍事演習。
除了條約的限制外,德國軍隊和社會都面臨著很大的經濟問題,戰爭後德國國內通貨膨脹,失業人口劇增,艱難的經濟環境又造成了嚴重的正治動盪。總之,此時的德國軍隊是一支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軍隊,德國軍隊在束縛,恐懼,哄亂中開始了艱難的改革。
德國軍隊的改革和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個人,西特勒在1939年全面發動全面二戰是不可能的,德軍橫掃歐洲,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大軍隊也只是痴人說夢。這個人就是馮.西克特。
馮.西克特在許多軍事領域具有前瞻性的觀點,他主張一支職業軍隊必須滿足四點要求:1、必須是高度運動的,能夠利用交通工具快速運輸。2、必須是有效裝備的,具有可以使用的現代化武器。3、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軍隊後勤體系,能夠不間斷的為前線部隊提供所需的一切。4、後備軍事力量可以不經過預備役訓練就可以全面動員和部署。
具體的措施如下:
人員方面: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只能保留一支10萬人的軍隊,所以軍隊人員的改革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馮.西克特要求這10萬軍隊不是一支普通的軍隊,他應該是一支具有職業化軍事水平的軍官隊伍。這10萬軍隊是德國軍隊的精英,是德國軍隊的希望。
組織和編制方面:德國依據1919年3月的《武裝部隊法》從新組建。最上層是總統,任總思令。國房部監管陸軍和海軍。國房部長之下是軍隊思令部。西克特上任後將德國的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編成為2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設指揮部。西克特讓每一個師來委任一個地域性的用於招募和管理的地區,用來訓練和招募新兵。
到了1926年,他又將10個師擴充的21個。到了西特勒上台前,又有36個師加入國防軍。
另外,德國空軍和裝甲部隊的組建也被提上日程,每年都有從4000名優秀軍官中挑選出的180名軍官加入西克特的所謂的「影子空軍」,每年有30名軍官在蘇聯專門設立的空軍訓練基地接受訓練。在西克特的授意下,1929年,古得里安組建了德國第一個裝甲營,這是德國裝甲部隊的雛形。
正是以上得力的軍隊改革措施,才有了二戰中德軍1個月滅亡波蘭,7周打敗法國,以及後來德軍在北非、巴爾乾和蘇聯戰場初期的一系列勝利。
再從德國外部(國際環境)來說:
一戰結束後,特別是蘇聯的出現,引起了帝國主義的恐懼和仇視。它們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中,既想削弱和擊敗競爭對手,又要反對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隔命。綏靖政策正是適應了這一需要出現的。等到了二戰爆發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英、法、美等為了防範蘇聯,將禍水東引,積極扶植(在一戰中)戰敗的德、日充當防蘇的屏障和打手。因此,這也為德國借機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掃清了障礙。
❻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輸給了蘇聯
德國是輸給了包括蘇聯在內的、以美、英、蘇等為主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中國也在這個同盟裡面,實力不濟是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單是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就超過德、日、意軸心國的總和,英、蘇的生產能力也是相當強的,強勝弱,軸心國總體實力不如同盟國失敗是遲早的事。
戰略上,德國兩面作戰,超過了自己的極限,在沒有完全擊敗英國的情況下,貿然進攻蘇聯,盡管有100個理由去打蘇聯,更有1000個理由不要兩面作戰,又沒有能管住日本不進攻美國,導致美國參戰,失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策略上,德國沒有發展戰略空軍,盡管不列顛空戰失敗,但空軍實力還在,但錯失發展戰略空軍和空中進攻的機會,43年後,美英空軍對德國本土進行大規模空襲,德國的工業被摧毀了,軍隊補給不上,實力不斷下降,到了後期,在蘇聯戰場上一直都是以弱勢兵力和兵器作戰,只有節節敗退。
技術上,德國武器過於強調完美,成本太高,靠質量勝數量,不如蘇軍實用,坦克只要跑得動、打得響就是好武器,靠數量勝質量,好虎架不住群狼。
戰術上,希特勒往往不顧軍官的意見,一意孤行,巴巴羅薩計劃如此、馬爾他如此、斯大林格勒如此,導致軍隊力量運用不佳,損失巨大。
德國的失敗就連自己的小弟西班牙、土耳其都看得出來,死活不入伙,德國失道寡助,小弟義大利又不爭氣,10打1都會輸,先把力量浪費在北非,還得希特勒出手相助(隆美爾)。日本也是不得已才入伙,又不幫他打蘇聯,自個去惹美國,如此失策不輸才怪。最可憐的是日本,原也想動一下蘇聯,不想再張鼓峰、諾門坎戰役中輸得褲子都沒了,只好借海軍的強大去欺負一下英法荷,想搶印尼的石油(當時美國以日本入侵中國為由,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不小心動了美國,結果地球人都知道。石油嘛,現在3歲小兒都知道東北地下多的是,不知道小日本怎麼沒找出來,要是有了石油,歷史可能就是另一個寫法,想到這一點,每個中國人夢里都能笑醒,日本鬼子都心痛。
❼ 德國在凡爾賽條條約不是不能擁有空軍。陸軍不能超過10萬人為什麼2次世界大戰時會有那麼多士兵和飛機
樓主是對的,按照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是不能擁有空軍。陸軍不能超過10萬人,也不能擁有大噸位的軍艦和潛艇。
但是自從1923年魯爾危機結束後,德國得到了英美大量的貸款,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到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爆發前經濟總量又超過了英國和法國。同時德國在1925年簽訂了洛迦諾公約,重新返回國際社會。
1929-1933年的大危機對整個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個巨大的沖擊。在危機面前英美法等民主國家選擇了國家干預,通過行政立法機構的干預,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走出危機,這是和平的方式,當然英美法對各自殖民地的掠奪一刻也沒有停止,反而變本加厲。而以德意日為代表的國家則選擇戰爭的道路,用戰時經濟來刺激國內需求,發展軍備,對外擴張。這種方法短時間內實現了全民就業,例如德國的工業就很快走出了衰退,全國修建了很多完善的告訴公路網。軍事工業突飛猛進。
危機面前,美英法等一戰戰勝國自顧不暇,所以對德國的限制和制裁也大大減少。同時危機初期對德國的沖擊非常巨大,短時間內大量工人失業,工業產值大幅滑坡,國內矛盾重重,人民的不滿日益強烈。從1931年到1933年,德國的議會選舉就像是連台戲,讓人眼花繚亂。當中最顯眼的是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和德國共產黨。希特勒利用人民的不滿,和整個德國對一戰戰勝國的仇恨,大力宣揚日耳曼的優良民族,揚言消滅猶太人,為德國復仇,為失業工人提供就業崗位等等。1933年希特勒上台,很快就製造國會縱火案取締了共產黨和其他政黨,從此納粹黨黨政,國內沒有對手。然後希特勒大力發展基礎設施,軍備和重工業。1935年與英國達成軍備協議,獲得了潛艇等軍艦的製造份額;1935年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打破10萬人的軍隊數量限制,把陸軍擴充到60萬人;1936年進軍萊茵非軍事區,1938年合並奧地利,1939年3月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獲取了許多軍事資源。同時,德國的飛機,軍艦等製造日夜開工。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爆發時,德國已經擁有了戰鬥力居歐洲前列的陸軍,尤其是陸軍的裝甲師更是所向無敵;飛機方面超過英法,軍艦上則擁有了俾斯麥號戰列艦等和大批潛艇。
所以德國在二戰開始時擁有強大軍事實力是英法美綏靖政策,姑息養奸的惡果。他們縱容德國這樣做,企圖將戰爭引向蘇聯,沒想到引火燒身。可以說二戰的最終結果就是德國和英法老牌殖民帝國同歸於盡,一起退出大國行列。而二戰後的歷史就是以美蘇為代表的東西方冷戰史。
以上信息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❽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時期,為什麼1943年後德軍統帥部縮減了步兵師的編制規模
1943年,德國的工業加緊發展,軍火產量比往年得到增長。1943年,德國火炮、坦克和迫擊炮產量比1942年增加1倍多,作戰飛機產量增加70%。但是,由於德軍作戰損失很大,超過其軍工生產和人員的補充能力,德軍統帥部仍被迫縮減了許多步兵師的編制規模。
❾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700萬大軍,可他們為什麼選擇投降
二戰結束時,德國還有700萬大軍,他們選擇投降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德軍後勤補給不足,無法和其他國家持久作戰。
2.德國首領希特勒自盡,群龍無首無心作戰。
3.盟軍過於強大,德軍很難對抗。
二戰時期,德軍一直出於很強勢的地位,但是隨著德軍在莫斯科戰場的失敗,英美和蘇聯結為同盟,共同對付德國。導致德國受到攻擊柏林被盟軍佔領,德國首領希特勒飲彈自盡,剩下的德國軍隊,不得不選擇投降。
三、盟軍過於強大,德軍很難對抗,只能選擇投降。日本和德國是盟友關系,日本偷襲了珍足港之後,等於日本對美國宣戰,作為日本的盟友,德國不得不對美國宣戰,同時德國還要和蘇聯戰斗,面對兩個超級大國聯手對抗,德軍有心無力,只能選擇投降。
德國雖然有700萬大軍,但是實力無法和盟軍相比,因此選擇了投降。大家對此有什麼其他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❿ 二戰中的德軍,為何一定要嚴格分成國防軍、黨衛軍
因為國防軍是職業軍人,他們服從國家意志,為國家服務,是國家的一把利刃,而不是效忠希特勒。並且國防軍的領導階層大都是以容克貴族為主的傳統普魯士軍官,他們傳承普魯士精神,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總參謀部就是德國軍人職業精神的象徵,總參謀部也是戰爭中自始至終德國戰略思想的執行者。
從希特勒的崛起到失敗的12年中,德國軍方將領始終在力圖排斥來自外界的干擾,努力保持他們在軍事領域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做出不懈的努力。
而國防軍則服從以德國精神代表的總參謀部的意志,實際上是以容克貴族的利益為先,在核心出發點不同的情況下,所以國防軍與黨衛軍的區別非常的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