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和德國都是小國國土面積很小為什麼能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國和蘇聯都是大國國土面積大人多
日本和德國都是超級大國,日本是在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才蓬勃發展的,二戰時的日本工業想當發達,月產飛機上千架,有完整的工業體,但就是資源貧瘠,嚴重依賴進口而已,日本戰敗,首先是太平洋戰場上的失利,再者就是長期戰爭消耗不起,這點和美國比起來就差遠了,美國的資源是源源不斷,日本則是越戰越貧,最終戰敗。
德國和日本的情況差不多,德國的鐵礦砂也是嚴重依賴瑞典進口,維持它的軍事工業,戰爭一開始,蘇聯那麼狼狽,主要是防範不利,因為德國採用的是突然進攻,先發制人,所以戰爭剛一開始,蘇聯很多飛機還沒起飛,就被炸爛在基地里了。
2.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是怎麼從分裂崛起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德國引起主要是因為德國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為了謀求自己在世界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挑戰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老牌資本主義殖民霸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德國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德國當時面臨經濟危機,社會混亂,給法西斯主義奪取政權製造了機會,從而引發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協調。
德國和小日本能成為同盟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法西斯國家主要是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德國為了尋求盟友所以只能和日本聯合起來。
義大利反水是因為義大利軍事實在是太爛了,面對英美聯軍根本就力不從心,導致接連敗退,義大利統治者墨索里尼因為軍事上的失敗而被監禁起來,隨後被德國救走,在義大利北部成立傀儡政府,南部則向英美投降,逐漸的義大利就反水了。
美國插一腿的原因是當時歐亞幾乎要被法西斯佔領了,如果再不插手那麼美國將來會陷入孤立狀態,所以早參戰能使美國避免這一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是英法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國力雄厚,比德國強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德國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性的,不得人心,註定失敗
1.對於世界霸權的爭奪
2.德國政府和主戰人士的大力煽動
3世界資本主義間的矛盾矛盾:(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系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沖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3.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吊打好幾個大國,為什麼現在連邊角小國都不敢動手
因為二戰後德國被戰勝國限制,也被限制了軍隊規模之類的。
4. 普魯士是如何做到在統一道路上崛起並成為歐陸強權的
普魯士王國(德語:königreich Preußen;英語:Kingdom of Prussia,1701年—1918年),是歷史上的德意志國家,歐洲中部的君主制國家。
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及南方的德意志諸邦打敗了法國。
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Das Zweite Reich)
5. 二戰中的德國在經歷了一戰過後,為什麼經濟,軍事,實力都恢復得那麼強,一戰的條約沒能約束住德國嗎
德國二戰後為何發展那麼快?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德意志民族屬於深林游牧民族,天生堅強,從不恐懼任何人
第二,德國雖在二戰大敗,但誰知道它在二戰時搶了多少東西,二戰前的經濟保留多少,無論如何,本還在
第三,德國和日本一樣,二戰後並不是開始就恢復很快,還處於多國分治。但這期間德國戰略性地討好眾國,得到主動之勢,蓄了幾年再將保留下來的技術,產業,老本用上,大力走資本主義大賺一筆。
第四,德國地處西歐中心,是商業要道並有利於發展商業,四周都可進行交易,吞吐量大
第五,德國老產業可大賺一筆,並其重工業也很發達,專進行加工出口
第六,之後加入歐盟也使政治地位提升。
一戰的條約為什麼沒能約束住德國?原因如下:賠款問題:賠款使用德國金馬克計算的,但是從1920年開始,德國馬克瘋狂貶值,賠款即使全部償還,其實際價值也沒多少。
國際政治平衡問題:法國希望削弱德國,甚至讓德國一蹶不振最好,可是英國美國等不希望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暗中默許德國崛起。
共產主義運動:一戰之後歐洲各國對風起雲涌的共產主義運動非常恐懼,德國由於戰爭失敗、德皇倒台、經濟崩潰所以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涌。歐洲各國不希望一個共產主義德國出現,所以暗中扶持希特勒上台,打擊共產主義,進一步向東遏制蘇聯。
基礎問題: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一戰、二戰中間這段時間,英法沒有在技術上獲得超越德國的明顯優勢。
軍事問題:一戰之後德國建軍思想先進,訓練嚴格,軍隊戰術指導思想遠遠超越了英法各國。
經濟問題: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為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巨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反過來看,如果德國沒有發生巨額通貨膨脹,並且全額支付了戰爭賠款,從此一蹶不振,淪為波蘭、捷克一類的二流國家,那最大的收益者是法國,同時最大的受損者就是英國。別忘了,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可是世仇。所以,德國的崛起是符合當時世界第一列強英國的最高利益的,進而,綏靖政策也就可以理解了。
6. 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因為歐洲 歷史 太細碎太雜亂,這篇文章不採用慢慢講故事的模式,我會盡量簡短清晰的講清楚這件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根源都是從德國開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是一戰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才爆發了二戰,他們是一個整體,不要將一戰和二戰分開來看。
只要從德國來剖析整件事,脈絡就會十分清晰。
德意志這塊地早些年歸屬於「既不神聖、也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三十年戰爭期間,支持新教的國家跟支持天主教的國家在德意志區域猛烈撕逼,將整個德意志打得稀爛,過程極其血腥,整個地區死了40%的人口,維滕貝格甚至75%的人口死亡,差點死光了。
中國是一個世俗化國家,這種事情我們這就很少見,我們不懂教宗斗爭的殘酷性,所以每次見到他們跟瘋子一樣為了教宗打仗,中國人總是在一旁看得一臉懵逼。
大家看古代電影,其他國家的人沖鋒時舉起刀劍這么一喊「為了上帝」、「為了真主安拉」、「為了教皇」、「為了聖光」......就血脈賁張沖了過去,這些都是加了宗教BUFF後的臨場表現,中國人打仗一般不喊這些,最多來一句「兄弟們沖啊」,口號都十分世俗,宗教狂熱在我們看來跟神經病差不多。
因為死得太慘,德意志各個小國就被邊緣化了,當中只有普魯士還有口氣在,但普魯士這時候也上不了歐洲的檯面,就跟中國人聊起泰國一樣只感覺人畜無害,那時候完全沒存在感。
不過普魯士後面連續天降猛男,奠定了普魯士的強國之路。
第一個猛男叫腓特烈二世,他每天四點起床,一口氣干到深夜,每天007,先練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1740年的時候趁著奧地利內亂,擊敗了奧俄法三國,搶下了西里西亞(今天主要在波蘭),這里自然資源豐富,等於開了個新礦,可以持續爆兵,休 養生 息十年,1756年剛好接住了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就是普魯士加英國打法奧俄三國,普魯士20萬對法奧俄60萬,打得就差一點點崩潰,腓特烈二世都開始懷疑人生了,俄國突然換了個話事人,宣布不打了,普魯士撿回一條命,保住了重要礦場西里西亞,也保住了繼續發育的機會。
七年戰爭的最大受益人是英國,當時的世界兩大強國是英法爭霸,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法國開始玩不過英國了。
普魯士打完這一戰,也正式成為歐洲五強,跟英、法、俄、奧談笑風生。
第二個猛男是120年後的鐵血宰相俾斯麥,1861年威廉一世成為普魯士國王,將軍隊擴充到60多萬,第二年任命俾斯麥做首相和外交大臣,俾斯麥出生於大容克貴族家庭,生性豪放粗野,讀書時就跟人決斗過25次,主張少說廢話,能不瞎BB就不瞎BB,直接用武力解決問題。
成為首相後他先進攻丹麥,從丹麥手裡奪下兩個公國,又打得奧地利退出聯邦,最後在1870年故意激怒法國,跟法國單挑,法國那時還驕傲自滿,不把普魯士放在眼裡,作得要死,說自己「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宣戰」,實際組織動員能力和軍事硬體早落後於飛速發展的德國,結果被俾斯麥摁在地上摩擦,法國國王被俘、割讓了阿爾薩斯-洛林大部分地區,還要賠償德國50億法郎。
從拿破崙以後,法國直到現在,在戰場上的表現都讓人看不下去。
50億法郎排人類戰爭賠款第四名,比大清的庚子賠款還多(但沒有庚子賠款本息之和多),在法國人交完賠款前,德國軍隊一直駐扎在法國,軍費開支也得由法國承擔,法國可以說喪權辱國,法德之間就此有了深仇大恨。
普魯士以此大勝之威正式統一各邦,大家紛紛表示服氣,1871年1月在政治和行政上統一為單一國家,從此有了德國。
此時距離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有40多年了。
腓特烈二世將普魯士穩在了歐洲五強,而俾斯麥則讓德國擊敗法國,成為歐洲第二強國,此時已經威脅到了大英帝國的頭把交椅。
天字第一號攪屎棍當然不能容忍別人在自己面前撒野,法國又添了新仇,德國後面將面對兩大老牌強國的威逼。
當然,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就一定會得罪人,不能因為不敢得罪人就不發展,反正罵你的人,罵著罵著他自己也會覺得沒意思,最後總要習慣你的強大。
當時的世界格局,英國跟德國是雙雄並立,處於第一檔,法俄美稍弱處於第二檔,不過德國發育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在介紹德國的問題前,我要簡單介紹下工業強國發展的四大必需條件。
這四大條件分別是:土地、工人、礦產、市場。
土地是為建工廠和基建服務,需要把農田改過來,這中間會發生嚴重的 社會 撕裂,印度現在的發展就卡在這里;工人只要有大量受過基礎教育的人願意進工廠,像英國羊吃人圈地運動,就是強迫部分農民變成工人,中國在改革開放前進行了知識普及,年輕人里消滅了文盲,一打開大門,就保證了有大量的優質工人進入工廠;礦產指煤、鐵、石油等等,早期工業革命時煤、鐵更重要一些,德國剛好自己地里有這些,工業就發展得起來,但後面攤子大了,需要更多的礦,就需要擴展殖民地,到殖民地去挖礦;最後工廠建起來了,生產出東西了,得有人買啊,沒人買工廠會倒閉,工人會失業,還談什麼工業升級?一般強國就直接傾銷到殖民地去,叫殖民地的人民跟他們的工廠形成內循環。
上面四條要素里,幾乎都跟殖民地有關,但德國是後發國家,等他發展起來時,發現這世上的殖民地不夠用了。
沒辦法,這個世界主要被英、法、西、葡這些老牌強國瓜分完了,你德國來太晚,擠不進來了。
要不,下回你早點來?反正現在是不可能分給你地盤了。
1880年代英德之間的關系還不錯,因為兩邊都需要壓製法國,到1890年代,俾斯麥走了,威廉二世上台,決定要全力擴張殖民地,要爭得「陽光下的地盤」。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13年,德國本土54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000萬,海外殖民地達259萬平方公里,但都不是最好的殖民地,只拿下太平洋地區的一些島,東非、西非的一些地,中國青島等,可以說是世界殖民地的一些邊角料,遠遠不能同老牌殖民強國英法相提並論。
為了繼續升級,德國和英國就有了直接利益沖突,在非洲、中東、亞洲、南美等地區開始搶地盤。
這就動了英國的核心利益,英國把矛頭從法國身上挪開,決定聯合老對手法國搞事,1903年英法兩國簽訂諒解協議,終止在摩洛哥、埃及、蘇丹等地的利益沖突,要在德國真正成為天下第一前一起搞死他。
也就在1903年,當德國正式修建柏林-巴格達鐵路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已不可避免。
柏林-巴格達鐵路主要是為了避開英國人控制的交通咽喉蘇伊士運河,計劃從中歐內陸穿過君士坦丁堡,再經小亞細亞深入伊拉克,最後抵達波斯灣的港口,這樣,德國強大的陸軍就可以從歐陸直入西亞,配合海軍在坦尚尼亞的港口,德國將聯合奧斯曼人壓制大英帝國,動搖了大英對全球基石印度的統治,也能斬斷倫敦至開普敦再到孟買的航線,英法對地中海的控制權也將形同虛設。
由於這段地鐵兩頭的主要城市都以字母B開頭,所以這段鐵路也叫2B鐵路。
德國人小心翼翼地推進整個2B計劃,偽裝一家土耳其公司運營鐵路線路,奧斯曼也悄悄給他打配合,英國一度都沒在意。
但是這個2B還是被英國佬發現了。
精明的英國佬計算出整條鐵路怎麼都不可能盈利,那一定有更深的戰略目的,那個港口也對英國威脅巨大,這個2B不是普通的2B,一定是深謀遠略的2B。
英國人驚出一身冷汗:媽的想在背後捅老子刀子,這世上從來只有老子做攪屎棍的,老子怎能被別人攪!
寧肯我攪天下人,休教天下人攪我!
法國同學啊,以前的事對不住了,都是誤會啊,現在德國這樣搞我們,也威脅到了你的海外殖民地,要不,咱們一起弄死他。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英國法國跟德國奧斯曼只能撕破臉了。
費迪南大公夫婦遇刺,只是大家相互發飆的一個借口,那時整個歐洲早就成了巨大的火葯桶,帝國與帝國之間關系緊張到窒息,簡直一點就著,哪裡不服點哪裡,隨便點都可以引爆。
奧匈帝國的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塞爾維亞被當地青年槍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大家就開始紛紛站隊,德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奧匈帝國站一邊,英國、法國、俄國、塞爾維亞、比利時、日本站一邊,開始火拚。
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大英帝國的戰爭潛力在一戰中徹底爆發出來,在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天量殖民地物資供應的大英面前,只擁有陸戰優勢和邊角料殖民地的德國被慢慢放血耗死。
具體過程就不講了,要不得寫成一本書那麼厚,總之人類武器升級後,殺起人來十分慘烈,一戰一共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英國死亡90.8萬人,法國死亡124萬人,俄羅斯死亡170萬,德國死亡177萬人,奧斯曼死亡32.5萬人,這些數字還沒包括平民死亡人數,以及受傷人數。
一戰之慘烈,給部分國家留下了後遺症,像法國,到二戰時說什麼都不打了,死人死怕了,你們愛誰誰,打不過老子就投降,說我沒骨氣都可以,反正絕不送人頭。
戰敗後的德國,受到了極端報復,1918年11月《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要賠償2260億金馬克戰爭賠款,加上利息是2690億金馬克,分42年還清。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昂貴的一筆賠款,相當於96416噸黃金的價格。德國將關稅、煙酒糧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都拿去填賠款這個窟窿。
德國還將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北石勒蘇益格歸還給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劃給波蘭,西里西亞給了捷克斯洛伐克,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給立陶宛等,連條頓騎士團的故鄉都到了波蘭手裡。
海外殖民地也全部被瓜分光,一寸不留。
國民政府後來有「德械師」這個概念,就是因為德國沒了殖民地,搞不到礦,跟中國拿武器換資源換來的。
德國還交出了5000門大炮、1700架飛機、150艘潛艇、所有艦艇、15萬節車皮,光美國就拉走了50多萬噸位船隻。
德國也不能再擁有空軍、海軍,不能進出口武器,只被允許擁有10萬陸軍。
法國意圖將德國徹底肢解了以絕後患,讓德意志回到神聖羅馬時代,但這時候的歐亞大陸上,奧匈帝國跟奧斯曼帝國都玩完了,如果再把德國肢解,那整個歐洲要麼會被法國統一,要麼會被俄國統一。
英國人是永遠要維持歐陸均衡的,英國人第一個不答應,美國贊同英國的想法,還發了好多張好人卡,主張各民族自決,德國才得以保留下來,不過已經被活生生剝了一層皮。
1923年時,為了還債拚命發鈔的魏瑪政府,製造了可怕的通貨膨脹,今天委內瑞拉的通脹現象在當時德國面前就是個小弟弟,大家把紙馬克當柴火燒、發完工資要馬上飛奔到麵包店買麵包,要不然價格可能就上漲十倍了,買一個麵包要一萬億馬克。
我以為「一萬億馬克」這個數字是不是搞錯了,直到看到他們當時發行的一萬億馬克的硬幣,居然是真的。
飽受欺壓但又保留著強壯骨骼的德國,終於被活生生逼出了一個希特勒。
1933年希特勒上台時,一戰剛結束15年,德國有600萬人失業,400萬人打零工,加上家屬,差不多6600萬德國人,一半活在貧困線上。
希特勒上台後第三天,發表了《告德意志國民書》,說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和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
只花了五年,到1938年,希特勒真的將德國的失業率,控制在了1.3%,比美國1.89%、英國的8.1%還低。
為什麼希特勒能在德國獲得那麼高的支持,搞好經濟是重要原因。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羅斯福在美國同時上台,其實他們拯救經濟的方法大體上差不多,但不知道為什麼沒人提這回事,好像提出來就玷污了羅斯福的名聲一樣。
從總體上來看,兩邊都是政府強力干預市場經濟,救活了整個國家。
羅斯福整頓銀行業,貶值美元,希特勒鼓勵出口、容許以貨易貨;羅斯福搞大基建創造就業,希特勒也搞大基建創造就業;羅斯福抓福利政策,希特勒也提升全民福利。
大家注意其實美國自己也不是隨時隨地只搞自由經濟的,什麼好使就用什麼,我們現在聽到的「只要不是自由經濟就是邪惡國家」這種論調,是因為現在他們強大,可以碾壓發展中國家,搞自由經濟對他們有利,別人宣傳什麼時,要看他們的利益點在哪裡,以免被人牽著鼻子走。
與羅斯福不同的是,希特勒更加困難,生存環境更惡劣。
所以德國產生了一些十分極端的現象,以滿足生存需要。
德國第一波先通過搞大型工程和工業投資讓大家都有活干,但這些搞完後,德國還是搞不定出口,他沒有殖民地,東西賣不出去,給鎖死了上限,只能走向擴軍之路,通過發展軍工,來解決就業和工業產能過剩問題。
問題來了,德國為什麼只發展軍工,不發展其他賺錢的行業呢?
因為希特勒上台前期德國要扼住惡性通貨膨脹,他的經濟參謀、前德累斯頓銀行行長沙赫特建議搞封閉經濟,通過「地租馬克」,綁定國家的土地和工業品,解決了通脹問題。
這個經濟方法只是一時權宜之計,是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用的,1936年沙赫特建議可以停了,但希特勒上癮了,覺得很好,德國發展很快,可以接著搞。
希特勒要將封閉經濟搞到底,他要把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波蘭都拉進這個體系,奪取他們的軍工、石油、軍隊、礦石、煤、鐵,這樣德國既不用擔心經濟危機,還可以迅速壯大。
於是德國的資金與資源全部倒向軍事領域,1936年時,德國軍備力量開始趕上英法,到1938年時,英國軍費開支佔GDP的4%,美國是1%,而德國,佔到總財政預算的50%,軍費開支比美蘇英法幾大強國加起來都多。到1939年,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jack slow fuck)的德國軍備實力拉滿,成為世界第一軍事大國。
德國也開始出現病態的殺猶太人現象,本質上是沒現金流,缺少良性的經濟循環,想搶一把,搶了還把人給殺了。
猶太人也是從二戰後吸取了教訓,開始進入政治和媒體領域,通過深度綁定美國,變成了今天美國的特殊人群,在二戰前,猶太人並不知道控制政治和媒體的重要性。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戰爭?是他的軍事產能拉滿,產能過剩,就只有對外擴張,通過侵略來解決市場和資源,不讓國家回到高失業率的景況。
如果德國擁有英法那樣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如果德國擁有美國那麼巨大的國土和消費市場,德國是不會輕易發動戰爭的。
只有發動戰爭,希特勒才能保證工廠活得下去,工人不會下崗,德國人生活水平不下降,從一開始,希特勒的經濟發展之路就使得他只能做出這種選擇。
是德國畸形的經濟形態,使它變成了一個以戰養戰的國家。
而德國的經濟形態,來源於他在一戰前爭奪世界殖民地失敗,來源於戰敗後苛刻的盤剝,才使德國產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力。
德國能在二戰前崛起,也跟美國的天量援助有關系,另外蘇聯的工業,其實也是美國一手養大的,不過這件事說起來也很復雜,這里只粗略提一下,不詳細展開。
世界沒有天生的瘋子,一個人瘋了,一個國家瘋了,一定是有原因的。
走上以軍工為支柱產業的德國,最終引爆了二戰。
後面的事情就不再敘述了,這篇文章只討論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按習慣,我們要從 歷史 的資料里,找到一些事情的規律。
這個世界的統治者,近幾百年來,只有英國跟美國。
在蘇聯崛起前,第一個挑戰英美霸權的,是德國,第二個才輪到蘇聯,現在,輪到中國了。
德國和蘇聯在挑戰英美霸權時,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內循環經濟,德國選擇了封閉經濟,蘇聯選擇了經互會。
當然了,這都是兩國不得已的選擇,是英美鎖死了兩國的對外途徑,只好搞內循環,而且內循環這個東西,執行有效時發展速度還特別快,就是容易走火入魔,上癮了不容易褪,操作不慎就容易崩盤。
如果回顧德蘇兩國對英美的破局,會發現今天中國的破局方式不太一樣。
一是中國堅決不搞單一內循環,而是要擁抱世界,內循環外循環一起搞,堅決不跟世界脫鉤,不像德國那樣,造不出東西賣到海外,也不像蘇聯那樣,造出來的東西在內部流通,中國工業生產出來的東西,既要對國內市場,也要賣到國際市場。
中國不僅不跟世界脫節,還要和世界一直保持聯動。
二是中國今天一帶一路的破局,是不是跟當年德國的2B鐵路破局英國有一點像?
對,只是有一點像,因為中國走的是全球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做「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不搞資本主義世界血淋淋的殖民主義,中國人是用自己的血淚完成了工業化,中國人走出另一條發展新路,幫助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搞基建,一起分紅,互利互惠,在 探索 用新的方式對待全世界。
中國嘗試的是和平崛起,不再是以前那種靠掠奪、靠殖民、靠血腥暴力統治世界的方法。
另外,我們也要從德國和蘇聯挑戰英美霸權的失敗過程吸取教訓,美國就和當初的英國一樣,擁有天量的全球資源,他們可以從全球吸血耗干每一個挑戰他們的國家,不要輕易跟他們拼戰爭消耗,我們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狂妄自大,要冷靜地等待時機,不要輕易被拖下水。
回頭看看德國的崛起史,以及德國引爆的兩次世界大戰,我們不是想批判誰,攻擊誰,而是要從 歷史 中汲取營養,為全人類、為中國人民的和平發展之路,找到有效的、正確的途徑,避免每一次大國交接碰撞時,造成巨大的 社會 災難。
這才是我們學習 歷史 的方法,也是我們研究 歷史 的目的。
7. 戰前德國是怎樣興起的
德國在二戰前所作的戰爭准備 1919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國齊聚凡爾賽,簽訂了影響世界歷史的凡爾賽和約。此和約之荒謬和惡劣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不僅違背了同盟國在休戰前對德國的所有承諾,同時也分裂了奧匈帝國,樹立了眾多的東歐小國,導致東歐出現權力真空。這樣不僅破壞了歐洲原先的政治均勢的傳統,更無法從根本上阻止德國的再次崛起。
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屈辱,在許多德國人的心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並沒有輸,而是被當權者出賣了。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種種懲罰、限制,則是侮辱德國的標志,再加上數次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德國哀鴻遍野,這個原先富裕的歐洲強國現在變成了一片廢墟。
正是在這種貧窮、屈辱的社會中,產生了納粹主義,每一個德國人都要求擺脫屈辱找回大國的自信,而希特勒正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但是希特勒卻帶給德國又一次深重的災難。正如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所說的那樣:「凡爾賽和約不代表和平,這只不過是20年的休戰期而已。」
在凡爾賽和約的屈辱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納粹提出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增加就業的「國家社會主義」理論,其反猶太人的狂熱,廢除凡爾賽和約、恢復德國大國地位的許諾有著相當廣泛的民意支持。
二戰前的歐洲政治國際環境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創造了限制戰爭的兩個東西,這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國際聯盟。國際聯盟是一戰後最重要的國際性政治體制,它卻有自身所無法彌合的缺陷,那就是這個國際組織建立的宗旨是消除國家間的敵對,維持和平路線。但這種宗旨或者理念卻是一種硬性的規定,這種宗旨與當時各國的歷史、政治和經濟都是背道而馳的。不僅如此,國際聯盟還有自身結構上的缺陷,那就是高談和平理論卻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
國際聯盟不僅不能維持和平,反而助長了世界性的摩擦和沖突。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了對中國東北的入侵。中國政府要求國際聯盟對日本進行制裁,並要求日本立即退出中國領土。但國際聯盟沒有任何舉動,只是組成了個「李頓委員會」調查,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行動。這充分暴露了國際聯盟在國際事務上的無為,這也給那些不滿當時現有國際秩序並希望改變秩序的國家以力量與野心。
隨著德國軍事力量的增長,法國作為歐洲第二大軍事強國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法國其實自己清楚自己軍事力量,雖然表面上強大,但實際上不僅裝備落後,而且部隊士氣低落、訓練不足,所以只能靠數量彌補自身的缺陷。面對德國軍事力量的增長,英國不但沒有同法國結盟阻止德國的再次崛起,卻視法國為歐洲和平的破壞因素,聯合德國共同遏製法國。英國的這一政策不僅沒有帶來和平,反而鼓勵和縱容了德國軍事力量的再次崛起。1933年希特勒正式接任德國總理,後來又成為第三帝國的元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失敗,對於許多德國人來說是一次民族的災難。魏瑪共和國在外交和政治上的懦弱,引起了德國民族主義的憤怒情緒。再加上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侮辱和懲罰,更加深了整個德國社會民眾的不滿。這樣高舉德意志民族主義大旗的希特勒正好應合了德國民眾壓抑許久的心理。
8. 德國日本二戰後迅速崛起是什麼原因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和蘇聯形成了兩個超級大國。兩國為了對抗,互相拉攏自己的盟友國家。 先說日本: 中國和蘇聯接壤,是美國很好的前沿陣地。所以美國極力拉攏當時的"國民政府"。而國民政府和美國關系一直就非常的好,基本是聯盟國,但別忘了,中國共產黨卻是蘇聯的盟友。國共的解放戰爭可能就有這個原因吧。 但是後來,共產黨贏得了中國的大陸政權,成為了蘇聯的盟友。美國眼看著這個本來是自己盟友的中國變成了蘇聯的盟友,但扶植台灣卻不足以對抗蘇聯集團,所以還需要一些國家。而最近的日本就成了首選目標,所以美國扶植日本戰後發展,美國甚至不允許台灣向日本索要戰爭賠款,這也是一個原因,所以日本才會很快發展,要不然日本可能比朝鮮還窮,日本人真應該好好謝謝他們的乾爹美國。 再說德國: 德國戰敗以後。分成了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這也是蘇聯和美國對抗前沿。但是由美國扶植的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卻好於民主德國。這成為了德國後來發展的基礎。後來蘇聯解體了。德國統一,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國家。由於美國對聯邦德國(前西德)的大量援助。所以德國有了很好的基礎,加上日爾曼人的優秀。所以德國崛起的很快。 我個人覺得: 雖然這兩個國家都經歷了二戰的蹂 躪,但是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之前就是世界工業強國,他們的工業基礎相當扎實,所以復興的也比較快。 還有他們從某方面來說確實是優秀民族。 1、本身工業基礎好 2、巨大的生存壓力 3、種族比較單一,民眾性格單純,凝聚力強。 4、日本的財富積累與戰爭期間的掠奪有關,崛起則是以下幾點: 日本的發展是靠各方面的積極因素: a.日本本土除了長崎和廣島挨原 子 彈轟 炸以外,其他地方受到的破壞很小,(美國在戰爭結束前幾個月才血拚出幾個對日轟 炸的前進基地,轟炸 效果跟德國遭受的千機大轟 炸沒得比)。工業只是因為缺少原料而暫時停產。 b.美國是在日本投降之後佔領日本的,而柏林是被炸 彈炸成碎片之後才投降的,誰挨的炸 彈多大家都清楚。對比一下二戰當中幾個主要國家遭受打擊的情況就知道,日本遭受的打擊還非常輕微。 美國:沒挨過炸 彈,因為裝備好,參戰時間晚,所以人員傷亡也少。 英國:因為離法國只隔一條海峽,從海獅計劃開始就一直挨炸 彈,其他地方也挨了炸 彈,不過還能扛住。人員傷亡不是很大 蘇聯:整個歐洲部分被犁了一遍,主要工業城市都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斯大林格樂成了廢墟,莫斯科倖免)。更重要的是,因為遭受敵人地面入侵,蘇聯遭受了巨大的人員損失。 中國:歷時6年再加8年,遍布大半個中國都遭淪陷,軍民傷亡3500萬。民族工業被扼殺,20世紀前四十多年積累的財富毀於一旦,還欠了美國一屁股債。 德國:從頭打到尾,到頭來一無所有,連引以自豪的科學家也被美蘇瓜分干凈了。戰爭結束之後不僅成了赤貧,還被美蘇分成兩半,其中東德的工業設備全被搬到了蘇聯。 日本:1931年以前的日本無法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因為其工業規模太小,技術底子太薄。自從有了東北給它供血之後,歷時6年的茁壯成長讓日本有資格同世界上幾個主要工業國家抗衡的基礎(東北就是日本軍隊發動二戰的家底)。45年以前跟美國佬打島嶼爭奪戰,船沉的不少,人卻沒死多少。45年被美國轟炸了幾個月就早早的投降了。投降之後的日本發現當時投降給美國簡直是無本萬利:整個二戰中國戰場日本軍人死傷不過170萬。因為美國人沒有強行登陸日本島,14年的戰爭養肥的日本工業除了沒有原料,沒有絲毫損傷。雖然日本已經沒有有經驗的軍人了,但是日本有科學家,有知識分子,有熟練工人,還有從亞洲運回去並且藏起來的巨額財富(具體有多少只有美日知道)。另人驚訝的是,因為14年間從中國和東南亞掠奪了大量勞工,戰敗之後的日本居然連勞動力都不缺。 c.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的GDP和工業產值佔全球的50%,傍著美國的日本豈有不富之理。可惜了菲律賓這樣的小國,因為二戰被日本佔領,財富都毀於一旦,而且沒有一點工業基礎,發展當然不如日本拉!14年的經歷讓日本知道了什麼行業是無本萬利的,也難怪那麼多日本人懷念二戰的皇軍。 5、德國則是憑借其一貫的科技領先與嚴謹。 二戰後的日本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靠美國的援助,才能發展這么快。而德國能發展的這么快,根本原因是因為德國人的優秀,德國人的精神很值得學習
9. 日本和德國 大國崛起的原因
兩個國家都有兩次崛起的機會。
日本:第一次崛起,1.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根本原因);
2.逐步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民族危機;
3.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日本獲得了大量賠款。國力大增。
第二次崛起,即二戰後,1.日本戰後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首要原因);
2.美國開始扶植日本;
3.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4.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
5.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6.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美軍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德國:第一次崛起,1。德意志統一,發展了資本主義;(根本原因)
2.法國和奧地利受到遏制,德國成為新興強國。
第二次崛起(西德),1.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社會形勢比較穩定;
2.實行非軍事化;
3.美國對聯邦德國採取扶持政策;
4.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5.尤其重要的是,聯邦德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
10. 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只是一個小國能戰勝那麼多國家
那是因為德國一戰戰敗,輸得傾家盪產,又趕上了經濟危機,窮的都快當褲子了,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本就習慣於組織和紀律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更加高漲。當然,精神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槍打。一戰雖然敗了,但德國的人才儲備即便在當時也是一流的。看看一戰前那些諾貝爾獎得主的國籍,再看看一戰後被壓縮了的「十萬國防軍」,再加上極不平等的《凡爾賽和約》,就知道了為什麼德國能在短時間內重新崛起。
那些一戰戰勝國自以為滅亡了德國,卻不知道自己使一個本就人才輩出的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團結。不強大才怪呢,至於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德國一個小國能戰勝那麼多國家,原因是一樣的,以並不佔壓倒性優勢的國力對外國,試探,成功!再試探,再成功!又試探,還是成功!
相信那個時候,換了誰都不會知道自己姓什麼、門兒朝哪邊開了。如果德國在魯爾非軍事區和蘇台德的冒險一開始就被英法一棍子打下去,小希就完蛋了,也就只能在家裡喝喝啤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