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英軍虐待德軍戰俘嗎
前期還會虐待。
直到隆美爾將軍攻克托卜魯克要塞,繳獲了一份由丘吉爾簽發,命令英軍虐待德軍戰俘的電報。
使得英國的國家形象大跌,迫使英國承諾不再迫害德軍戰俘。
後來,英國政府把所有戰俘轉送加拿大由加拿大軍方看押,待遇才改善。
② 為什麼二戰時英美盟軍對德軍戰俘既有仇恨也有同情
二戰結束後英美法受降了大約五百萬德國戰俘, 當時德國兵迷信美英, 爭相向西線潰退投降. 除法國將戰俘的一部分押送回國做苦工, 其餘大部分都被囚在德國中西部的露天營地里, 從45年夏直到46年初, 據估計大約有一百萬德國戰俘死於凍餓及盟軍的出於仇恨的折磨.
真正受到優待的是早於二站結束前投降的德國兵, 當時大約有20萬被送到美國, 大多數都最終幸運回國.
在德蘇戰爭的頭一年, 大約有五六百萬紅軍被成建制的打垮, 大部分都做了德軍俘虜, 用做苦力, 受盡折磨, 所以蘇軍對德軍俘虜也毫不手軟, 斯大林格勒一役, 30萬德軍除戰死的大約有十萬投降, 最終活著回到德國的只有不到三千人, 而且都是有一官半職的.
當時德軍知道派到東線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反倒能英勇作戰, 1945年最後的柏林戰役, 以雙方各死傷30萬人收場, 不能不說是雙方互不妥協魚死網破的典型.
德國人對二戰的反省是多方位的, 除了不斷的揭示德國給他人帶來的災難, 更多的是揭示第三帝國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自掘墳墓的. 當時的著名歷史人物, 從將軍到演員, 都在一系列的歷史記錄片中得到剖析, 主題很明確, 不只是希特勒發動了這一切, 德國的悲劇更是當時普通德國人自己的錯誤選擇.
這種根深蒂固的教育後果是德國人的普遍厭戰心理, 不分青紅皂白, 一味講究和平. 當年波黑內戰, 德國就力挺不出兵, 科索沃危機也不願出頭. 德國青年必須強制服兵役, 很多人寧願通過參加為時一年的以工代賑, 也不願當九個月的兵.
加拿大作家約翰·格蘭特在查找了眾多的資料和訪問了眾多的當事人後,意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卻很少為人所知的秘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美軍的德國戰俘集中營里,有一百萬已經投降的德國戰俘死於人為的飢餓、疾病和無醫無葯。他用了三年時間查訪了當時盟國(美,英,法,蘇等)的政府檔案,與當事人談話。記錄了以下事實。至1945年5月,德國向美、英、法三國投降人數的分布大致是:蒙哥馬利的英軍受降50萬德國俘虜,英國-加拿大聯軍受降200萬人,這些俘虜大多數在德國投降後釋放回家,其中有30萬人被送往法國作為"重建法國"的勞動大軍。美國在歐洲和北非受降525萬人。美國處理德國戰俘的作法不同於英、法、加等國。當時駐歐洲盟軍最高統帥部司令是艾森豪威爾將軍,他不願與英軍合作處理德國戰俘。因為英國人按照日內瓦公約處理戰俘,即:戰俘在吃飯、住宿等基本生活條件方面不能亞於俘虜他們的軍隊的士兵待遇,有與家人通信的自由,紅十字會定期訪問戰俘營地。但是艾森豪威爾決定自搞一套。在l945年4月,他提出一項建議,建議將德國戰俘分成兩種等級:1、投降的戰俘。2、繳了械的敵對武裝力量。第一類人按日內瓦戰俘公約處理,第二類人,按照艾森豪威爾的指示,仍舊按敵對武裝力量處理,即,即使他們投降了,也可以殺死他們。實際上到了1945年8月,所有的德國戰俘都歸入了第二類。從l945年5月國際紅十字會的材料表明,所俘獲的德國戰俘的健康狀況,除受傷者外,基本上是健康的。但是在美軍的戰俘營里,情況迅速地惡化,戰俘們被置於露天的黃土坡上,沒有遮蔽風雨和太陽的帳篷,沒有樹陰,更沒有房屋,強壯的戰俘自己用手刨個洞出來,像地老鼠似地蜷在洞里,體弱的就在露天里躺著,晚上太冷,就一堆人擠在一起互相取暖。有時下大雨,土洞的泥土松動而塌方,倒霉的"地老鼠"就被活埋在裡面。這還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戰俘們得不到食物和飲水。當時的情況並不是食物缺乏,由當時盟軍和國際紅十字會披露的材料表示,美軍在歐洲的食品總部有大量食品囤積,國際紅十字會有十萬噸食品儲存在瑞士。但是飢餓卻在戰俘營里蔓延。戰俘們得不到足夠的飲水,有時河水近在營地旁,但就是那樣的臟水戰俘們也喝不到。有兩位曾經在美軍駐歐洲醫療隊工作的醫生喬馬斯·馬森和查爾斯·貝斯里曾視察過美軍戰俘營,在1950年他們寫道"大約十萬名衣衫襤褸的人擠在齊膝蓋深的泥漿里,骯臟,憔悴,瘦弱,目光無神--"疾病很快在德國戰俘營里蔓延,主要是痢疾、傷寒和壞疽和肺炎。國際紅十字會要求視察戰俘營的要求屢次被美軍拒絕,戰俘在無醫無葯的情況,生命"自動地消失"了。這是造成戰俘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自1945年4月艾森豪威爾將大量德國戰俘界定為"繳械的敵對武裝量",到l946年一月,有l00萬德國投降戰俘從美軍的戰俘營消失。到l950年,大多數非登記在冊的德國戰俘的材料被美軍相關機構銷毀。這l00萬在戰俘營里死亡的德國士兵人數相當於從1941年至l945年整個在西線與盟軍打仗死亡的德軍人數的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在這樣的殺人中落幕的。死亡的人數並不亞於日本在原子彈轟炸下的死亡數字。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虐待戰俘、屠殺猶太人的事件,通過影視作品、小說和文章的放大及宏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毒氣室焚屍爐、最終解決,死亡集中營!人民更增加了對法西斯罪惡的認識,同時愈發地痛恨希特勒與納粹德國,認識到納粹是世界邪惡的根源,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與必要性。既然知道法西斯這么做不對,是犯罪!那麼我們這些正義人士肯定不會去這么做的。但如果人民能關心一下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那些德國俘虜的命運,了解一些真相後,是否也有值得我們深思與反省的地方呢?所謂的日內瓦公約在某些強權國家的眼裡完全是一張廢紙。
根據數據統計德軍東線被俘人數估計為250萬人左右,這些俘虜大多戰爭後期被蘇軍包圍而突圍不成的。能跑的都逃到西方向英美投降,例如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庫爾蘭的德軍無路可逃,除了戰死只能向蘇軍繳械,其中估計有50萬戰俘死在蘇軍的集中營中,但只有363343名德國俘虜的身份被蘇聯確認。
稍微關心二戰歷史的人們都知道得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蘇聯紅軍消滅了德國33萬人,其中俘虜了9萬多人。不過戰爭結束以後,只有5000人回到德國,其他人因為各種原因死在蘇聯西伯利亞的集中營中。不知道你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也是否會考慮一下,蘇聯是個社會主義國家,不是納粹,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監獄里有這么高的死亡率是否正常?那幸運的5000人中的一個後來回憶,「我們在蘇軍士兵的驅趕下用雙腿走往戰俘營,中途如果有人掉隊的話,蘇軍士兵會立即將他槍斃。到達戰俘營後,我們三天吃一次飯,每天都有許多人死去,從2月2日到3月初的這段時間里,有50000多名德國俘虜先後死於傷寒。......活下來的36000人被蘇軍用火車運往西伯利亞去勞改,途中又有一半人死去,到達西伯利亞後,我們在零下60度的天氣下被強迫勞動,死亡率很高,很快只剩下6000人......」
與另外一個例子比較起來其實這9萬人真的算幸運的了。在1943年的科爾孫口袋中,德軍撤退時,留下了所有的3000名傷員和一些護理人員,想要成為蘇聯紅軍的俘虜。戰後蘇聯方面公布,當俄國突擊部隊抵達時,發現所有的德國傷員都已經中彈而亡,由此斷定德軍在撤退時殺害了全部傷員。這3000名德軍想成為戰俘都沒有資格。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次屠殺?反正沒有任何人因為這3000人的死而受到責難,這3000條生命真的是死了白死。
蘇聯人雖然不是什麼好鳥,但要與人權鬥士美國比,那真的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德軍千方百計要逃到西方去,向美英投降,迎來的會是什麼樣命運在等待著他們呢?
到1945年5月,德國向美,英,法三國投降人數的分布大致是蒙哥馬利的英軍受降50萬德國俘虜;英國與加拿大聯軍受降200萬人,這些俘虜大多數在德國投降後被釋放回了家,其中有30萬人被送到法國作為「重建法國」的勞動大軍。一位在非洲被俘的德國人回憶說在英國的戰俘營,每天的口糧是12塊很小小的餅乾和2杯茶水。而向美軍投降的520萬德國俘虜遭到了比向蘇聯投降的俘虜還要慘的恐怖待遇,據說有一百萬德國俘虜被虐殺在集中營中,當然這個聳人聽聞的數字已無從考證,因為美國銷毀了這方面的全部檔案。估計數字有可能被誇大,但是德國俘虜死在美國集中營的人數絕對是觸目驚心的。這就是自詡為世界文明傳播、民主衛士的典範的美國人乾的傷天害理的罪行。
美軍設立的德國戰俘營是在露天野外,每1萬人一個方陣。用鐵絲網隔離著,沒有被耨,白天挨曬,晚上挨凍,下雨挨淋。衣衫襤褸的戰俘擠在齊膝蓋深的泥漿里,骯臟,憔悴,瘦弱,目光無神。給戰俘開飯就把戰俘列成兩列,前面放著桌子,只有麵包、巧克力、乳酪、肉乾等東西,一個德國老兵回憶說,美國人會把食品先澆上汽油然後再發給戰俘。開飯時就是一批一批上來搶,搶到什麼就是什麼,因為長期沒有蔬菜和水果,飲用水和生活用水被嚴格限制.疾病很快在德國戰俘營里蔓延,主要是痢疾,傷寒和壞蛆和肺炎。
食物的嚴重不足、營養不良、衛生條件極差等原因導致大批原本健康的德國戰俘的大量死亡。有些集中營周邊的德國婦女往鐵絲網中扔食物,立即被發現的美國憲兵開槍擊斃。許多戰俘滿身污垢地死去時,明凈的河面就在10幾米遠的鐵絲網的另一邊......枉死在美國戰俘營的德國俘虜數目相當於二戰中德軍在西線的死亡總數。這一切的幕後黑手,始作俑者就是後來一直被人們、被歷史歌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雄、軍事家、統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
國際紅十字會要求視察戰俘營的要求屢次被美軍拒絕,戰俘在無醫無葯的情況下,生命自動地消失了。遭到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以後德國俘虜才被轉移到正規的戰俘營。這時許多的生命已經逝去了。對標榜自己為最講民主、人權國家的美國最大諷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邪惡」的納粹德國俘虜的9萬美國戰俘在被關押期間都受到了德國人的良好關照,僅有1600多人死亡。美國把德國納粹僅有的幾樁屠殺事件放大再放大,而對自己的惡行隻字不提。
西方盟軍於1950年釋放了所有戰俘,大部份德國戰俘甚至僅被關押一年。而蘇聯的情況則完全不同:1946年7月底才遣返第一批戰俘,當這批幸運者的名單公布以後,親友們紛紛通過廣播電台向他們表示問候。死於蘇聯俘虜營的德國士兵總共為130萬,其餘200萬倖存者中的最後一批,直到1956年才獲釋返國。
③ 日軍是不是比德軍厲害,為什麼英軍在歐洲和被非打德軍時那麼厲害,在亞洲打日軍時卻那麼不堪一擊
日軍從單兵作戰上面很強,他們是死不投降的。記得美軍曾經說過:「我每走一步,身邊就會躺下一個兄弟。甚至連敵人在哪都不知道。」可以這么說,駐防是個問題,在中國的關東軍前期就是防備蘇聯的結果呢?大量的關東軍被派到了硫磺島之類的地方防備美軍,臨陣換將是戰場上的大忌。可當時的日本人員不足沒辦法不這樣做,但是關東軍的頑強的確沒讓大本營失望,關東軍和美軍打根本不投降,戰後美軍部分官兵都患上了戰場恐懼症,他們也是軍人,被徹底嚇破膽了,日本人無論是攻還是守都那麼玩命。不然也不會搞大屠殺了,
德軍,論素質上面就不太好了,本身戰鬥力不怎麼樣可有強悍的將,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隆美爾就是個例子,不過德國和美國比起來相對來講德國並不佔優勢,美軍的武器就算是步槍也比德國的好,美國可以說是武器霸主。同樣的武器同樣的人在亞洲的戰場上和歐洲戰場上兩種結局。在亞洲如果論軍隊之間的攻防戰美國不是對手,最後也不至於美國總統杜魯門說不用跟他們顧及了,別把他們當人看,扔原子彈。不然戰爭可能打到現在還停不下,日本昭和天皇曾經說了就算戰到一兵一卒也決不投降除非滅種。原子彈的打擊很大,讓天皇感覺這么幹下去美國真的能讓他滅種。這才勉強投降。至今日本老一輩的人都在說我們沒有敗,可見是多麼的好戰?而德國只是人才為主。他只能是百萬人中的一個,相比之下日軍太強大了,如果日軍用的是最好的裝備那麼打下整個亞洲也不是不可能的。我個人認為日軍犯了兩次最嚴重的錯誤,第一次是貿然攻擊蘇聯,當時的蘇聯還沒有受到德軍的襲擊,這時期蘇聯有充分的戰力,到了包圍斯大林格勒時候北方的蘇軍正在源源不斷的調往前線,日軍可以趁這個空當發動奇襲,我想當時蘇軍的主力正在深深的陷在歐洲戰場就算回援也來不及了吧。這樣兩面夾擊蘇軍肯定敗北。也不會有後來的那一敗仗。和美軍操之過急。先鞏固好亞洲都說一口不能吞下熱豆腐。日軍連中國戰場都沒有鞏固好就貿然的想到攻打美軍。可能是日軍部分右派的腦殘思想。因此埋下了禍根。美軍、蘇軍。都是實力不凡的國家,日軍裝備、人員本來弱勢,還硬要與這些強國打。不敗才怪。不可否認日軍是憑借自己的信念戰斗,因此我可以斷定日軍的作戰能力遠遠高於德軍。德軍只會投機。在攻打捷克的時候和波蘭的時候還有不費一兵一卒拿下挪威、丹麥全都是靠閃電戰和政治。而日軍是靠一槍一彈的硬打。從山海關打到南京,日軍沒有退縮過一步只有前進。
④ 二戰時德國沒能打下英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
說起二戰時期這德英雙方給人的印象,德國像兇殘霸道的的侵略者,而英國則像是身著西服溫文爾雅的老紳士。這兩個國家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在戰爭時期德國始終鋒芒畢露,展現出無可匹敵的攻勢,相反,英國則十分內斂,蓄勢待發一味防守。
這一時期英國曾發生了震驚歐洲的慕尼黑陰謀事件,以及大撤退事件,縱觀事態的發展,使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英國相較於德國處於弱勢。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兵員素質過硬,配合發達的武器配備與閃擊戰術,在歐洲戰場堪稱無敵,英軍在表面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實際上,我們被英國的某些舉動迷惑了,英國的實力並不像該國表現出的那樣弱勢。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美、德等國躋身強國門檻,英國的進步著實有限,已經無法匹配原本的霸主之稱,這也給了我們英國不進反退的錯覺。
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
英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同時經歷了這場工業革命,雖然,世界局勢發生巨變,但是,英國僅僅是發展不如幾個新興強國迅速罷了,並未被甩開距離,所以,英國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可能英國在陸、空兩軍不是德國的對手,可是,英國的海軍在二戰時期仍足以在世界上稱雄。
二戰打響之際,英、法二國並非直接硬拭德軍鋒芒,而是以示弱採取綏靖政策,使德軍能夠在侵略的路上暢行無阻。隨著1940年德國侵佔法國後,德國開始將英國定為下一步的侵略目標,並制定了「海獅計劃」。
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
所謂海獅計劃,實際上,就是德軍慣用的速戰速決戰術,德國人希望通過強盛的空軍在英國境內發動閃擊,將英國擊潰進而投降。然而,德國人最終無法如願,因為,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而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又使德國空軍很難鎖定目標,英國人憑借著這兩點成功翻盤,最終,粉碎了德軍的意圖。
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
在最經典的德英空戰中,狂妄自大的德國空軍派遣了二百餘架轟炸機,並有六百架戰斗機從旁保護轟炸機,橫渡英吉利海峽打算給予英國致命一擊,反觀英軍,僅出動了三百餘架戰斗機,在雷達的幫助下對氣勢洶洶的德國戰機展開攔截。由於,雙方的雷達水平差異過大,英國空軍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以二十六架戰斗機的損失擊落了德國近二百架戰機,損失慘重的德國空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經此一役,德國的空軍實力大損,海獅計劃最終破產,閃擊戰術也被英軍逼成持久戰,德軍失去了戰略優勢,最終,無法進一步侵略英國。
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
後來美方參戰,最終,與英國聯手對抗德軍。對德國人來說,原本就日益嚴峻的英國戰場在美軍參戰後更加危機四伏。英軍的實力並未落後德軍太多,加上有發達國家美國的援助,英軍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在陌生戰場的德軍更加不堪重負。
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英國畢竟是島國,即使英吉利海峽再窄,德軍也不可能游過去。而兩棲登陸或者空降作戰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能夠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德海軍根本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謂制海權完全是幻想。不列顛空戰雖有2:1的數量優勢,德國空軍依然不能打敗英國空軍,無法掌握制空權。
現如今,德國之所以會給後人留下強盛的印象,有很大的原因是德軍始終處於攻方,而所有戰爭中主動的一方都會提前做出完全的准備,所以,也就給人一種裝備精良戰術得當的感覺。二戰時期德國最強大的其實是陸軍,而德國的短板正是海軍,這就是德國在整場二戰中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卻對英倫島無計可施的最主要原因。
德國的陸軍在海上戰鬥力大損,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出色,只能選用相對強勢的空軍作戰,卻被英國發達的雷達技術和得當的隱蔽戰術所制衡。事實證明,英國人不但軍事實力很強,還能因地制宜制定針對德軍的戰術,最終,德軍在英國戰場上大敗而歸。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⑤ 二戰德國為什麼一直攻不下英國英國靠什麼守住德軍攻勢
二戰時期的德國在歐洲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但是在和英國對戰時卻遲遲久攻不下,為什麼英國能防禦德軍如此密集的攻勢呢?其實英國在科技技術方面並不比德國差,而且英國利用了兩個自己的優勢使德軍完全沒辦法施展自己拿手的閃電戰,戰況一直被拖延了下去。不過還好英國最後堅持了下去,如果連英國都淪陷了的話,那德國可能就不會在1945年投降了。
二戰時期世界戰場形式變化莫測,每個細節對於每個參戰國家來說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世界災難中,德國作為最為強勢的參戰國之一,幾乎橫掃了歐洲戰場,成為不少歐洲國家的夢魘。然而,所向披靡的德軍始終未能佔領英國,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二戰時期這德英雙方給人的印象,德國像兇殘霸道的的侵略者,而英國則像是身著西服溫文爾雅的老紳士。這兩個國家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在戰爭時期德國始終鋒芒畢露,展現出無可匹敵的攻勢,相反,英國則十分內斂,蓄勢待發一味防守。
這一時期英國曾發生了震驚歐洲的慕尼黑陰謀事件,以及大撤退事件,縱觀事態的發展,使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英國相較於德國處於弱勢。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兵員素質過硬,配合發達的武器配備與閃擊戰術,在歐洲戰場堪稱無敵,英軍在表面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即便如此,德國最終還是沒能讓英國紳士們低下高昂的頭顱,這就讓人有些匪夷所思了。實際上,我們被英國的某些舉動迷惑了,英國的實力並不像該國表現出的那樣弱勢。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美、德等國躋身強國門檻,英國的進步著實有限,已經無法匹配原本的霸主之稱,這也給了我們英國不進反退的錯覺。
可是,身為瘦死的駱駝,英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同時經歷了這場工業革命,雖然,世界局勢發生巨變,但是,英國僅僅是發展不如幾個新興強國迅速罷了,並未被甩開距離,所以,英國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可能英國在陸、空兩軍不是德國的對手,可是,英國的海軍在二戰時期仍足以在世界上稱雄。
二戰打響之際,英、法二國並非直接硬拭德軍鋒芒,而是以示弱採取綏靖政策,使德軍能夠在侵略的路上暢行無阻。隨著1940年德國侵佔法國後,德國開始將英國定為下一步的侵略目標,並制定了「海獅計劃」。
所謂海獅計劃,實際上,就是德軍慣用的速戰速決戰術,德國人希望通過強盛的空軍在英國境內發動閃擊,將英國擊潰進而投降。然而,德國人最終無法如願,因為,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而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又使德國空軍很難鎖定目標,英國人憑借著這兩點成功翻盤,最終,粉碎了德軍的意圖。
在最經典的德英空戰中,狂妄自大的德國空軍派遣了二百餘架轟炸機,並有六百架戰斗機從旁保護轟炸機,橫渡英吉利海峽打算給予英國致命一擊,反觀英軍,僅出動了三百餘架戰斗機,在雷達的幫助下對氣勢洶洶的德國戰機展開攔截。由於,雙方的雷達水平差異過大,英國空軍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以二十六架戰斗機的損失擊落了德國近二百架戰機,損失慘重的德國空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經此一役,德國的空軍實力大損,海獅計劃最終破產,閃擊戰術也被英軍逼成持久戰,德軍失去了戰略優勢,最終,無法進一步侵略英國。
除了剛才講到的德軍戰術選用不當以及德國人的大意外,還有一點因素導致德國無法得逞,那就是後來美方參戰,最終,與英國聯手對抗德軍。對德國人來說,原本就日益嚴峻的英國戰場在美軍參戰後更加危機四伏。英軍的實力並未落後德軍太多,加上有發達國家美國的援助,英軍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在陌生戰場的德軍更加不堪重負。
英國畢竟是島國,即使英吉利海峽再窄,德軍也不可能游過去。而兩棲登陸或者空降作戰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能夠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德海軍根本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謂制海權完全是幻想。不列顛空戰雖有2:1的數量優勢,德國空軍依然不能打敗英國空軍,無法掌握制空權。
所以,德軍即使如拿破崙一樣,幾乎佔領了整個歐陸,也只能望洋興嘆。
現如今,德國之所以會給後人留下強盛的印象,有很大的原因是德軍始終處於攻方,而所有戰爭中主動的一方都會提前做出完全的准備,所以,也就給人一種裝備精良戰術得當的感覺。二戰時期德國最強大的其實是陸軍,而德國的短板正是海軍,這就是德國在整場二戰中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卻對英倫島無計可施的最主要原因。
德國的陸軍在海上戰鬥力大損,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出色,只能選用相對強勢的空軍作戰,卻被英國發達的雷達技術和得當的隱蔽戰術所制衡。事實證明,英國人不但軍事實力很強,還能因地制宜制定針對德軍的戰術,最終,德軍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在英國戰場上大敗而歸,此後,就只能隔著大洋看著無法拿下的英國嘆氣了。
其實,從人類歷史來看,大陸國家和瀕海大陸國家幾乎無法真正壓倒島嶼海洋國家,即使不計成本建設大海軍,也是事倍功半,無法長期維持。英過打敗荷蘭,西班牙,法國,德國得到300年海洋霸權,蘇聯在冷戰中垮台,實際上敗於美國,這些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⑥ 不列顛空戰,英軍為什麼避免與德軍戰斗機交戰
大不列顛空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空中格鬥。證明了戰略性轟炸對戰役進程的影響,詮釋了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盡管英、德雙方並沒有因為空戰而將對方徹底制服,但空軍的發展模式對後期軍事變革的作用很大。
尤其是英國皇家空軍,在戰機絕對數量上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居然抵住德軍猛烈的狂轟濫炸,並將對手拖入致命的持久戰。除了不當“亡國奴”的決心外,英國憑什麼能“以少勝多”取得保衛戰的勝利?他們有哪些好的做法?
不過,在戰役前期,英國在戰術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以“小而散”的戰斗機群,對德國轟炸機群進行騷擾式的阻擊,使得英軍常常面對10倍,甚至是20倍的德機,形成實力懸殊的劣勢,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⑦ 德軍實施海獅計劃,英軍為什麼不敢大膽出擊
1940年7月,大不連顛空戰正式拉開了帷幕。經過一個月的准備,英、德雙方都擺出了決戰的架勢,對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來說,這是他“出風頭”的最好時機,他將全國的大部分戰機調往法國各機場,儼然有“一口吃掉對方”的意思。
而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就顯得格外小心,他們沒有主動進攻,只是默默地准備著。作為英國空軍司令的道丁上將,苦於戰機數量少,飛行員寶貴,恨不得“把一分錢掰開當兩半花”。初次交鋒,雙方都認為達到了預期效果,這是為何呢?
自開戰20天的時間里,英吉利海峽的空戰幾乎天天都有,德軍損失180架飛機,其中100架是轟炸機;英軍損失70多架戰斗機,4萬噸貨船被擊沉。從雙方戰斗機的損失看,不相上下、打個平手,似乎達到了德軍消耗英國空中力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⑧ 二戰,德國陸軍裝備對英美俄佔絕對優勢,即使在最後階段,1:1的兵力德軍依然能輕松打贏。為何失敗了呢
其實德國陸軍的裝備對盟軍還談不上絕對優勢,大家都有類似的等級作用差不多的兵器裝備(基本上就是說德國人有的蘇聯人和美國人都有),可能在有些裝備上德國有些技術優勢,但是並不是全部都有,而且所謂的優勢也沒大到能影響戰局:
比如像坦克,「虎」式「豹」式,蘇軍都擁有同類型的產品,技術上略優於蘇軍的產品,但是蘇軍數量上有絕對優勢,而且技術上來說雙方都有偏重點,蘇軍的坦克偏向於機動性和通用性,而德軍的坦克偏重火力和防護,所以很難說德軍佔有多大的優勢。但是這種產品對於美英國陸軍基本上就擁有絕對優勢了,盟軍的坦克正面根本無法和「虎」「豹」對抗,只有通過空軍和一種叫做螢火蟲的DT來對付他們,雖然美軍也有類似的裝備,但是研發的太慢,直到戰爭快結束了才剛開始小規模生產。
其他裝備譬如SPG德軍的應該是最先進的,但是同類產品蘇軍和盟軍也都有,技術上的差距也並不大。
還有像MG42 Stg44這種跨時代的產品雖然技術層面上來說領先對手十幾年,但是真的在戰斗中也不見得真的能賦予士兵壓倒性的優勢,蘇聯人和英國人用的都是落後40多年的馬克辛機槍一樣可以殺人一樣可以達到使用效果。
如果論生產質量初級的德國是最好的,蘇軍是最差的,但是到了戰爭後期,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德國產品的質量也是直線下降,蘇聯產品質量則是提高了很多,但是德國的質量還是略優於蘇聯,差於盟軍。
如果論其他配套技術,德國有很多地方領先,比如坦克用的紅外線瞄準設備,但是這些設備當時都不成熟,而且成本太高只可能很少量的裝備,幾乎無法影響戰局。
要說德國陸軍唯一一個擁有絕對上技術優勢的裝備就只有V2導彈,但是對戰局影響實在是太小了。
要說德軍哪方面佔有絕對優勢那就是軍隊的素質,包括士兵和軍官的素質,這2點是遠遠高於蘇軍和盟軍的,這也是為什麼德軍每次都能以少勝多,因為打仗不能光考慮數量還要考慮質量,如果雙方對比是數量和質量的綜合的話,德軍不見得處於弱勢。
至於德軍的素質為什麼如此之高原因有很多:
1,德軍的經驗是超一流的,最重要的打仗也是一個講究經驗的,德軍參加戰爭的時間最長,經驗最豐富,從西班牙內戰開始就不斷地在參加戰爭,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和盟軍開始交火的時候還活著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反觀蘇軍,本身兵員和軍官質量就是最差(因為國家窮受教育程度低),雖然也參加了西班牙內戰和瓜分波蘭還打了芬蘭,但是因為大清洗活動,把所有有經驗的軍官都處理掉了,等到德軍進攻的時候,高級軍官都是些平庸之輩,中低級軍官都是剛從軍校畢業的毫無經驗的,技術人員那時候蘇聯多窮,和德國人談技術太可笑了,普通士兵么都嚴重缺乏訓練。但是隨著戰爭的進展,不合格的高級軍官全部給槍斃或者淘汰了,剩下的都是名將,中下級軍官能活下來的也都是精英了,就是普通士兵的素質還是很差,蘇軍在44年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素質這個問題只考慮數量這個問題。反正在44年之前蘇軍無論各方面的素質都還是比德軍差,雖然這個差距越來越在縮小。
而盟軍方面,直到諾曼底登陸之前都沒有多少像樣的作戰經驗,當時英軍對有「沙漠之鼠」外號的第7裝甲旅給予了很大希望,希望他們能給予德軍痛擊,但事實上他們給德軍打得滿地找牙,原因就是在盟軍的序列中,只有這種裝甲部隊和德軍主力有過交手而且勝利的記錄,但是現在面對的德軍部隊級別更加精英那他們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2,德軍士氣高漲,都知道納粹德國是個非常喜歡煽動民族主義的國家,希特勒當初都提出了寧要炮彈不要黃油的口號了,自然德軍士兵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其他國家的士兵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的。而且美蘇都是義務兵制度,蘇軍還可以說是保家衛國,美英軍隊士兵就很難說為了什麼而戰了。不過到了戰爭後期,德軍損失慘重,勝利無望的情況下,士氣開始越來越低落,到45年的時候甚至出現了大規模潰退的場面,這是很難想像的。
3,德軍的素質是一流的,國民素質也很影響一個國家軍隊的戰鬥力,對普通士兵也許影響有限,但是對於軍官和技術兵種來說影響是很大的。論國民素質,德國是歐洲首屈一指的,美國不見得有比他強,論軍隊傳統,英美蘇也只有英國能和德國比,但是英國注重的是海軍。而且德國當時因為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只能擁有10萬軍隊,可是當初創建這支軍隊的時候,德軍是把每個士兵都當成士官甚至軍官來培養的,低級士官直接教授其他軍隊中尉甚至上尉要學的內容。而且德國那時候是整個國家圍繞著戰爭,工業都是重工業,擁有大量准軍事組織,到了戰爭階段就能提供大量優秀的兵員,蘇聯當初也是那麼規劃的,但是蘇聯實在是太窮了。
但是最後德軍還是戰敗了,而且並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最後階段還能1:1打贏,45年以後德軍出現過多次大規模潰退的情況,之前德軍只有很少幾次給完全包圍走投無路然後投降的情況(比如斯大林格勒,比如非洲軍團),因為戰爭打到這份上,所有人都知道德國必敗,除了狂熱的納粹信徒,其他人都開始考慮怎麼能保住自己一條性命,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軍心可言了。
你要說失敗的原因,如果往小的說有千千萬萬條,但是往大的說就一條,國力不夠,德國那點國力單獨和美國打肯定打不贏的,單獨和蘇聯打估計都會輸,更何況美國蘇聯外加英國一起上。只不過是因為當初德軍實在太強大了,所以可以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其實德國的國力根本承受不了這種戰爭。
在東線,雖然說德軍1:1的情況下肯定能打贏蘇聯,但是問題是你打掉一個又來了一個,打掉一個又來了一個總有一天你要倒下的,蘇軍那邊有著無窮的補充,結果就是德軍越打越少越打素質越差,蘇軍越打越多,越打越強,41年的時候一個德軍師的作戰效率也許可以頂得上5倍的蘇軍,到了43年估計只2.5倍強於對方,到44年末,基本上已經是1:1.2了,到了45年甚至給蘇軍反超了。
在西線,雖然始終盟國陸軍的戰鬥力沒能超過德軍,但是問題是盟軍有無窮的物質資源和空軍,打不過你把你所有部隊所在地都炸為平地不就行了,要麼你撤退要麼你就化為烏有。
在本土,所有的德國城市和工業設施天天給盟軍轟炸,已經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這仗還能怎麼打?
⑨ 為什麼二戰時德軍不集中力量打垮英軍,控制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讓英軍孤懸海外啦能給我全面分析一下嗎
我認為是一個綜合原因,首先,從當時德國元首希特勒個人來看,這個人種族歧視傾向嚴重,他最仇恨的人除了猶太人之外,就屬斯拉夫人種了,因此,相對於同日而曼民族起源更近的凱爾特民族,希特勒本人更恨蘇聯。這一點從德國二戰時對英、蘇戰俘的態度就能看出來。所以希特勒本人更傾向於攻打蘇聯。其次,英德之間有英吉利海峽相隔,該海峽被稱為「女王陛下的引水渠」由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英國皇家海、空軍守護,之前的不列顛空戰中,希特勒試探了英國的抵抗意志和空軍實力,發現英國抵抗意志堅決,空軍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戰鬥力極強,並不亞於德國空軍,海軍就更不必說,雖然德國曾經計劃過對英國登陸的「海獅」計劃,但毫無疑問,在英國海空軍面前,登陸並不一定成功,搞不好會想當年的拿破崙一樣,因此,對英國本土的攻擊不可取。至於西班牙,葡萄牙,這兩個國家雖然貌似中立,但明顯傾向於軸心國,且兩國本身的戰略地位都不很重要,資源也不豐富,沒有佔領的必要。至於直布羅陀哪一點英國領土,我認為希特勒本人當時可能認為地中海有戰力不錯的義大利海軍輻射,又有德國空軍支援,應該可以控制地中海的大部分航線,因此沒有攻打直布羅陀的必要。並且,直布羅陀已經要塞化, 攻打必然要浪費不少兵力,不值得。 至於摩洛哥,二戰時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分別控制的,還有德國駐軍,可以說是德國的勢力范圍
⑩ 為什麼英國軍隊不怕德國兵,卻怕日本兵
日本軍隊攻擊英國軍隊前,擊沉了英國軍艦,包圍了英軍,英軍沒有給養,早晚得崩潰。二戰時,陸軍戰鬥力最強的是德軍,直到二戰後期,能夠一個團對一個團,1:1的人數可以打敗德軍的也極少,你可以查一查美軍的日裔442團,在歐洲戰場,這大概是唯一可以做到的,代價是442團的傷亡率高達370%,也就是說,該團每一個位置都死了3人,傷了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