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
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德國需要轉嫁經濟危機,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再加上希特勒及納粹黨的意願,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也是促使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過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
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因為經濟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列強拚命瓜分殖民地,輸出商品,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不能發展軍備,又沒有殖民地,國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希特勒的宣傳和納粹特點,使得德國民眾和統治者此產階級地主們都選擇了希特勒。
戰爭影響
國際秩序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在戰後初期新建立起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成為戰後國際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組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原因如下:
1、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占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2、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
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要打擴展閱讀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失敗,並且蘇聯當時用攻打芬蘭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機,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傷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
3. 為什麼德國一定要發動二戰它的意圖是什麼
因為德國在一戰後,國內的經濟一直都處於蕭條的狀態,在一戰失敗後,德國的大部分勞動力都集中在歐洲幾個國家的手中,這時的德國因為戰爭失敗所以要賠付大量的賠款。而那些戰敗的士兵都直接到受害國中重建去了,雖說有工資,但是總歸不是為自己國家工作。
這時候經歷了一戰的德國經濟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後來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刺激下,德國的經濟已經非常困難了,德國甚至還有人大量的餓死。因此,這時候的德國為了尋求生機,只好向當時的美國借款求助了。同時,這時期的德國對一戰後的社會主義分配是極度不滿意的,於是當時的希特勒將借來的款項都直接用於發展軍工業,而德國之所以會發動二戰,也是為了挽救德國的經濟。
其實,德國之所以會發起二戰,這其中還有希特勒的原因。希特勒當時是有一個復興德意志夢想的,不過因為一戰之後,德國的國內經濟很不樂觀,因此希特勒便直接放棄了和平路線,轉而通過其他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希特勒上台之後,他便用一種很巧妙的演講方式,直接讓當時的德國人陷入一種很瘋狂的戰斗狀態。
4. 為什麼德國要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需要生存空間,一戰結束時候德國身為戰敗國受到了,用列寧的話,受到了來自資本主義敲骨瀝髓的盤剝,德國處於崩潰邊緣,希特勒的出現拯救了德國人民,這點不得不承認,讓飯都吃不起的德國人有了麵包,有了工作,有了優質的生活,然而這種好處的代價就是必須推動軍工業發動戰爭,德國發動戰爭目的一是為了生存,二是為了雪恥,一戰後受到英法等國家的羞辱和迫害,要加倍奉還,看二戰可以看出,德國做到了,法國亡國了,英國苟延殘喘,攻打蘇聯完全就是希特勒的野心膨脹大過勁了,在具體用這幾個字不太好說清楚,自己想細致了解就翻閱資料文獻吧,德國發動二戰說白了,就是逼的,還有報復
5.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與反法西斯同盟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6.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領土越打越少,那麼德國當時為何還要打
這是因為如果當時德國不進行對外擴張的話,很有可能會被德國國內的經濟危機拖垮。因為當時德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才會選擇對外進行軍事擴張。當時德國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佔領蘇聯,因為蘇聯當時的能源非常的豐富,一旦佔領蘇聯的話,將會使得德國經濟出現很大的好轉,然而事情並沒有德國想像的那麼順利。
現在德國的經濟處在一個高速的發展階段,並且德國也成為了歐盟中最重要的國家,所以德國也在利用自己的實力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再處理一些國際事務中德國經常會發表一些重要的意見以及作用。
7. 德國當時為什麼要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因: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上台,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7)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要打擴展閱讀: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
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8.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經濟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近二十年,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並沒有在戰爭中反省,反而,大搞民族復仇主義,促成了軍國主義的迅速發展,納粹黨乘機奪取政權,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再次要求從英法美戰勝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市場,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為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德意日軸心國形成,大戰一觸即發。
9. 德國為什麼一定要發動二戰默默發展實力不好嗎
1939年9月1日,德國陸軍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要知道,德國在1918年剛剛經歷了一戰的失敗,整個國家還處於重傷未愈的狀態中。
那麼,為什麼戰爭能夠解決經濟危機呢?
我們要知道,所謂的經濟危機,其實就是生產過剩,供求關系出現了問題。而戰爭能夠極大地刺激需求,為更多失業的人員提供工作。比方說,戰爭開始之後,子彈槍炮就成為了剛需消耗品。為了保證前線軍人始終有槍支彈葯使用,就必須要讓後方不停地生產。這樣一來,失業的工人就重新得到了工作的機會。
並且戰爭所要用到遠遠不止是子彈。像糧食、葯物、鋼鐵等資源,也都是戰爭的必需品。所以發動一場戰爭,就能夠大大減輕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
引發一場戰爭,還能夠將國內民眾的注意力和矛盾轉移到戰爭之上。這樣一來,政府因為經濟危機而承受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另外,戰爭的爆發能夠促進科學行業加快發展,帶來一場產業的革新。比如在一戰中大殺四方的馬克沁機槍,到了二戰就再無法重現昔日榮光。這並不是說馬克沁機槍威能下降了,而是在戰爭期間,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
還有,戰爭肯定會對各種設施造成破壞。而戰後想要恢復生產,也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這就進一步解決了需求的不足。
因此,希特勒出於解決經濟危機的考慮,便迅速地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然,除了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之外,希特勒企圖擴大德國的生存空間,稱霸歐洲乃至於全世界,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
10. 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為首的戰爭。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吧!
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
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大戰遺留下一些無法和平解決的所謂對德國的不公平條約和待遇,作為第一次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很多利益被其他強國瓜分,同樣只能是通過戰爭來索回失去的利益。
另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問題,法西斯就是在經濟危機中上台的,但不是經濟的發展,正好相反,當時德國國內經濟正在走向崩潰,通過戰爭手段進行經濟掠奪是最佳方式。這種經濟掠奪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並且被某國發揮的淋漓盡致。
人性弱點——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探析
讀了艾米爾.路德維希的《德國人》,讓筆者了解到導致二戰爆發,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德國人所特有的性格。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性格,德國人亦不例外。眾所周知,德國一個性格多元化的民族。服從而不缺少浪漫,殘酷中又帶有溫柔。就是這樣的性格,一次次引爆了世界大戰。德國人的這種性格為什麼能夠導致二戰的爆發,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下面我們就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二者的關系:
1.服從性
在世人的眼中,德國人墨守成規和一成不變,其實這就是德國人所標榜的服從性。德國人是一向崇拜和服從權威的,這起源於古時條頓人作戰時養成的習慣。奧托.馮.俾斯麥就不無得意地稱贊普魯士的這種“美德”-“榮譽、忠誠、順從和勇敢貫穿於從軍官到年輕新兵的整個隊伍”。
路德維希在《德國人》中說到:“由於好戰的傳統和嚴格的訓練,服從性已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可見,從軍隊到人民,“服從”已成為德國人的主要性格之一,這也是條頓人所特有的性格。這種性格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之一。因為“服從,責任感,樸素的生活方式,這一切保證了德國人能迅速的發展工業和進行戰爭。”德國人的絕對服從,包括下級對上級、人民對領袖的頂禮膜拜使得希特勒能夠利用這種性格迅速發動戰爭。
還有英法在二戰前對德國採取的綏靖政策,為什麼不僅未能阻止德國發動戰爭,反而導致二戰的加快爆發?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德國人的性格所致。路德維希在《德國人中》指出,“德國習慣於服從,他們甚至對征服者的冷酷無情,嚴厲苛刻也感到欽佩。
德國人具有神經質的性格,他們往往屈服於對手的威脅,而對對手所採取的和解態度,卻認為這是軟弱和膽怯的表現。那種認為如果採取溫和的和平方式可以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傳奇式說法,只能出於從來沒有研究過德國人性格的人之口。緊跟在溫和的和平之後,而沒有全面裁軍,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能會提前十年爆發。”因而一戰後英法等國對德國採取溫和 措施 加上德國人的欺軟怕硬性格,導致二戰的爆發。
2.不安全感
德國人的另一個性格就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在俾斯麥統一德國之前,德國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有三百多個小國組成。這種四分五裂的局面容易導致外來入侵。因此統一之前的德國一直是鄰近大國侵略的對象。這樣就容易引起德國人內心的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感一直伴隨著德國人,即使是統一後亦不例外。德國人的這種不安全感使他們心胸狹窄,妒忌心和報復心重非常嚴重,尤其表現在對待猶太人方面。因為猶太人往往與金錢利益相聯系。德國的猶太人多數是金融家、銀行家或高利貸者,這引起了德國雅利安人的嫉妒心理和內心不安全感,他們想通過獸性屠殺來毀滅德國猶太種族。
某個編年史家曾指出:“猶太人的才幹是自己致死的原因。”但歸根結蒂這是德國人的獸性表現。路德維希針對這種現象一針見血的指出:“德國人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這是使德國人無法享受生活,享受和諧的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使德國人的行為有時表現為獸性,有時表現為奴性。”因而這種不安全感在希特勒身上得以體現,由此找到了發動二戰的借口,即利用“民族主義”發動戰爭,挑戰世界,達到主宰世界的目的。
3.自卑感和恐懼感
德國人內心的這種不安全感,歸根結底是由對現實的自卑感和恐懼感而引起的,同時反過來它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安全感和恐懼感。路德維希說過:“他們一直擔心被人看不起。這種恐懼和自卑感驅使他們不斷行動…所有這一切並不是為了物質的目的;德國人並不因為生活富裕和輕松去征服別的國家,而主要是為了顯示他比別人優秀,強迫別人接受他們令人討厭的生活方式。”由於內心的自卑感導致德國人比別人更渴望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優秀,而證明的方式就是通過發動一次次的戰爭。而恐懼感則表現為對 文化 的恐懼,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種族的反感。
約阿希姆.C.費斯特在他的作品中說到:這種恐懼在19世紀最後幾十年裡,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的歲月里影響了德國的資產階級-這種驚慌來源於對正在掀起的共產主義革命的憂愁,但是更深固的原因是對現代事物的恐懼。而希特勒就是利用了德國人的這種“巨大的恐懼”,對那些把德國帶領到這個緊急關頭的人們進行猛烈的報復。
4.好戰性
最後,德國人的好戰性格也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之一。德國人的好戰士古來就有之,則會種性格延襲了條頓武士的殘暴精神。遠古時候,條頓人生活在德國乾旱的北部,生活在原始大森林,寒冷的氣候、貧瘠的土地讓條頓人成為最強壯的民族,並且野心勃勃,一心想征服比自己富裕的地區。因此“好戰”成為條頓人的野蠻性格之一。這種性格不僅從未消失過,而且愈演愈烈。
路德維希在他的《德國人》一書中引用了海涅評價德國人的這種性格時的一段話:“基督教可以削弱,但不能扼殺條頓武士的殘暴精神。總有一天,這種用以約束條頓武士的基督教義會不起作用。出於原始狀態的殘暴無力精神將再度興起,北歐日耳曼人詩歌一再頌揚的殘酷無情的個性將受人崇拜。基督教義的信條徹底崩潰的日子行將到來。……而有一天,當你聽到世界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轟然一聲時,你就會知道,德國的雷氏終於達到了它的目的。這隆隆的雷神震得空中的飛鷹墜地而亡,非洲偏僻沙漠上的虱子將會夾起尾巴,畏縮地溜進黃家的密林中去…擺脫了束縛的德國要比整個神聖加上克羅埃西亞和哥薩克更令人震驚”。
海涅在1838年就預言了德國人的這種好戰性格將會引爆世界大戰,事實正是如此。路德維希針對德國人的這種性格也作了深刻剖析,他說:“這個國家(德國,筆者加)自古以來一直幻想主宰世界,現在這種幻想更加強了。他們這些人(新工業頭子和老一輩將軍或容客地主)一個個都是野心勃勃,渴望權力遠遠勝於追求金錢,甚至在今天,促使他們拚命的不是追求更多的財富和生活的享受。
一個好戰的民族從來不會在假日或周末閑情逸致的享受一番,相反,他希望剝奪別人這種享受。德國人認為,輕而易舉而獲得的東西都是沒有價值的。他們希望通過千辛萬苦,征戰攻取而獲得的,才是有價值的。”可見,德國人是善於作為征服者的,他自古以來的夢想就是能主宰世界。為了這個目的,它不惜本國人民而發動一次次戰爭,其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
以上是從德國人的服從性、內心不安全感、巨大的恐懼感以及好戰性等方面來分析他們的這些性格是如何導致二戰爆發的,它們與二戰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發動的,這引起了世人的好奇,為什麼一個國家能三番兩次的引爆世界大戰?歸根結底是由德國人的這些性格決定的。法西斯頭子希特勒身上集中了德國人全部性格的弱點,它的出現順應了德國人的需要,因而由他發動世界大戰也就絲毫以不以為怪了。
在《德國人》這本書中,路德維希對德國人的這些性格及其弱點都作了深刻的解剖,讓人一目瞭然。
德國人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它引發了世界大戰,導致世界陷入混亂,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產生了如此多的傑出人物,許多著名音樂家、哲學家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又一次次點燃和照亮了全世界。用歌德的話來講就是“它一方面向黑暗和混亂發展,直到它的國家政權稱為世界的罪人;另一方面,從個人來說,它又是德國人發展到如此成功的高度,以致全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的驚嘆他們的成功”。一個民族的性格中,既有弱點又有長處,只有發揮它的長處,抑制它的缺點,世界才會向前發展,世界才會安寧。
二戰歷史德國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法西斯國家:
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
反法西斯國家:
中國、前蘇聯、美國、英國、波蘭、南斯拉夫王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比利時、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印度、法國等47個國家。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根本原因
由於一戰戰過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事件1929年10月2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這場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正是這種背景下,法西斯主義開始抬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進攻中國沈陽,其後全面吞並中國東北,為以後的全面侵華戰爭做准備。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制,公開挑戰《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後將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諾門罕戰役,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交戰。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告終。此戰後,日本基本死了與蘇聯再戰之心,間接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9月5日,美國發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了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西歐國家的侵略。
為了接著征服蘇聯,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簽定完畢。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戰火燒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條約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還有其他20多個國家同時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國的兩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
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建立了納粹德國。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同盟國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展開入侵,後協同蘇軍迅速佔領波蘭全境,英國及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展開。隨著戰爭進行,德國及其盟國迅速控制歐洲大陸及北非,但迫使英國投降或停戰的計劃未能成功。1939~1940年,通過發動閃電戰,迅速佔領了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對英國發動了空襲。
1941年6月22日,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入侵蘇聯。德國於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19日的藍色行動遭受失敗而由東線戰場撤退,又陷入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國的盟國義大利於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國須防禦義大利戰線。諾曼底戰役後增加了西線戰場,同盟國軍隊進一步進入德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