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中 德國有三號戰車和四號戰車有沒有二號戰車
有啊,如圖你上網路上查
它是一款輕型坦克,是閃擊戰中德軍的主力裝備,機動性強,但火力較弱,只具備反輕裝甲目標及步兵單位的能力,二戰中後期基本流放二線或作為偵察車使用。
以下是它的設計歷程
1934年,德國武器局正為陸軍戰斗坦克(三號坦克)和支援坦克(四號坦克)遲遲無法完成而發愁。為在短時間內填補裝甲部隊中產生的空白,武器局希望各軍火商提供一種10噸以下重量、擁有20毫米機關炮和7.92毫米機槍各一的輕型坦克,根據這些要求向MAN、克虜伯、亨舍爾發出了設計邀請。同年三家公司都拿出了樣車。亨舍爾公司的樣車稱為LaS100H,即「100H農業拖拉機」,這是為防止凡爾賽不平等條約條款干涉的一種偽裝名稱。沒有炮塔的敞開式車體由6個小直徑負重輪支撐,使用板彈簧平衡式懸掛。MAN公司的樣車稱為LaS100MAN(100MAN農業拖拉機),外形和英國「卡登·洛伊德6」超輕型坦克相似,每側有6個小直徑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採用2個一組的板彈簧平衡式懸掛,同樣沒有炮塔。克虜伯公司的樣車稱為LKA2(K)或LaS100K(100K農業拖拉機)。與其他2家公司不同,克虜伯將以前自己設計的一號坦克樣車(中標)加以改進,仍使用4個大直徑負重輪(最後一個接地作為誘導輪)支撐車體,炮塔比一號坦克的大並且裝有一門KWK30型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擁有大型防彈板的7.92毫米機槍,使用視野寬廣的蔡斯(Zeiss)潛望鏡。但出人意料的是MAN公司最終中標,但軍方規定MAN公司必須在新坦克上安裝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其後的開發工作由MAN公司和戴姆勒·賓士公司合作進行。
B. 二戰時,德國軍隊常用的坦克
常用的坦克有虎式,豹式,三號突擊車,三號坦克!
C. 二戰德軍的王牌車長有哪些詳細介紹一下!
二戰德軍王牌坦克車長-米歇爾.魏特曼庫特.肯斯佩爾(Kurt Knispel)是德國裝甲兵第一尖子,和他的虎式坦克在一起時是不折不扣的"陸地之王"。
二戰期間德軍的戰車擊破王,同時也是史上擊破戰車最多的奧圖、卡洛斯(Otto 豹中王者——恩斯特?巴克曼 德軍頭號坦克王牌--奧托.卡爾尤斯,擊毀坦克178輛,各種火炮100以上2.約翰尼斯.鮑爾特,擊毀139輛坦克,火炮不詳。
3.米切爾.威特曼,擊毀坦克138輛,132門火炮。因波卡基村的戰斗,阻止了英軍對德軍側翼的包抄,被授予佩劍橡葉十字勛章,一時名氣大燥。
4.沃爾特.倫道夫:擊毀106輛坦克,火炮不詳。
5.阿爾博特.科舍爾,擊毀100輛坦克,火炮不詳。
6.赫爾慕特.文德羅夫擊毀坦克95輛。
7.卡爾.布雷曼尼,擊毀92輛坦克,火炮不詳。
8.埃里希.雷茨克,擊毀76輛坦克,火炮61門。
9.約翰尼.穆勒是第502大隊的第3小隊長,在1944年1月25日的北部戰線,該中隊3輛「虎」I一次戰斗共擊毀41輛蘇軍坦克,其中穆勒「包辦」25輛。
10.海因茲.毛斯泊格:擊毀57輛坦克,火炮不詳。
D. 請介紹一下二戰德國有哪幾個型號的自行坦克殲擊車具體性能和參數
4式坦克殲擊炮(Jagdpanzer IV)
編號Sd. Kfz. 162 - 75mm L/48 (1944)
編號Sd. Kfz. 162/1 - 75mm L/70 (1944-1945)
"Guderian Ente" / "古德里安的鴨子"
4式自行反坦克炮是在3式突擊炮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更新的一個產品,准備用來取代它。1942年12月,作出了在Pzkpfw IV-4式坦克的底盤上發展出一種新的裝備75毫米炮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決定。設計開始於1943年早期,在1943年5月13日,沃馬格(Vomag)公司完成了一個木製模型,向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做了展示。它的主要用途是作為一種自行反坦克炮,第一輛原型車於1943年10月完成。1943年12月,Jagdpanzer IV - 4式自行反坦克炮正式定型,沃馬格(Vomag)公司被要求立刻開始生產。1944年1月,第一輛正式生產車離開了生產線,它使用的是改進過的F型4式坦克的(短)底盤,並被命名為F型4式自行反坦克炮,編號Sd.Kfz.162。早期預生產型裝備的是身管較短的39型43倍口徑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3)而且不帶炮口制退器,後期預生產型和量產型裝備的是39型48倍口徑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且帶炮口制退器。兩種型號的火炮都只能向左側或右側偏轉10度。同時早期型號安裝有兩挺 7.92mm MG42機槍而後期型號僅安裝一挺。開始時,計劃在4式自行反坦克炮上安裝KWK公司的42型70倍口徑的75毫米坦克炮(75mm KwK 42 L/70,與豹式坦克的主炮相同),但由於生產上的問題,最終採用了39型43倍口徑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3)來代替。4式自行反坦克炮的裝甲傾斜度很理想,為四人乘員組提供了非常好的防護。 4式自行反坦克炮首先裝備了獵坦克營(坦克殲擊營),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是1944年與赫爾曼·戈林師一起在義大利作戰,低矮的外形、良好的機動性、強大的火力使它成為盟軍的可怕對手。編號Sd.Kfz.162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生產結束於1944年11月。隨著生產的進行,各種改動使不同時間生產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看上去有些微小的差別。1944年9月,還曾經試驗過剛性連接方式安裝的39型48倍口徑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共製造了兩輛原型車,但實驗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最後沒有採取這種安裝方式。(試驗沒有白作,最後「追獵者」坦克殲擊車Jagpanzer 38(t) Hetzer採用了這一方案。)當編號Sd.Kfz.162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生產結束時,還有26輛車體未經使用,最後都被改裝成其他特種車輛了。
編號Sd.Kfz.162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
1944年8月,42型70倍口徑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42 L/70)開始被安裝在車體上以取代舊的39型48倍口徑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主要目的是加強火力(裝甲穿透力),新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編號為Sd.Kfz.162/1。也曾經試驗過在車體上以剛性連接方式安裝42型70倍口徑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42 L/70),但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新車大體上沒有太大變化,但採用了新的H型4式坦克的底盤,裝甲厚度增加到80毫米。加長的身管和加厚的前裝甲使得車體前部重量太大,整車的機動性和操作性能也明顯下降。其實4式自行反坦克炮(其他突擊炮/無炮塔坦克也一樣)最主要的缺點是由於缺乏炮塔,開火時一定要將車頭對准目標,使操作很困難,也容易暴露目標。1944年12月時,編號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徹底取代了以前的產品,在沃馬格(Vomag)公司一直生產到1945年3月(4月?)。隨著生產的進行,各種改動使不同時間生產的這種4式自行反坦克炮看上去也有些微小的差別。沃馬格公司生產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被命名為Jagdpanzer IV/70(V) (V代表(Vomag)公司),也有人乾脆叫它V/70型4式坦克(Panzer IV/70(V))。編號Sd.Kfz.162和編號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經常安裝有裝甲裙板(Schurzen)以提高防護性能。
埃克特(Alkett)公司生產的Jagdpanzer IV/70(A) / Sd.Kfz.162/1的原型車
1944年8月,編號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也被安排在埃克特(Alkett)公司生產,他們的產品代號是Jagdpanzer IV/70(A) (A代表Alkett公司)。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e)負責將經過微小改動的沃馬格(Vomag)公司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Jagdpanzer IV(V)上部結構直接安裝在未加改動的H/J型4式坦克(Panzer IV' Ausf H/J)底盤/車體上。埃克特(Alkett)公司的設計使製造更容易,但同時也意味著車高的增加。 同樣隨著生產的進行,微小的差別也出現在不同時間生產的這種4式自行反坦克炮上。生產一直持續到1945年3月,它也被稱作Jagdpanzer IV/70(A)「暫時解決辦法」("Zwischenlosung"),也有人叫它A/70型4式坦克(Panzer IV/70(A))。1944年11月,克虜伯Krupp公司計劃改進編號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以裝備43/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3 L/71),但看上去不太可能(前重後輕,行駛、操作嚴重不便),這個計劃始終只停留在設計階段。由於它們的重量分布不均,4式自行反坦克炮轉彎時搖搖擺擺,所以駕駛員們給了它一個外號:「古德里安的小雞/鴨子」("Guderian's Chicken / Duck")。
型號: 製造時間: 製造數量:
Jagdpanzer IV
(Sd.Kfz.162) 1944年1月-11月 769
Jagdpanzer IV/70(V)
(Sd.Kfz.162/1) 1944年8月 - 1945年3月(4月?) 930(940)
Jagdpanzer IV/70(A)
(Sd.Kfz.162/1) 1944年8月 - 1945年3月 278
從1943年1月到1945年3月,先是在沃馬格(Vomag)公司後來又加上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e),一共生產了大約2000輛4式自行反坦克炮,裝備了許多裝甲部隊。出於當時的情況,4式自行反坦克炮常用於替換損毀的坦克。實踐表明這是一個錯誤,但絕望的形勢和總體上坦克的短缺使得這種做法成為必要。戰後,大約6輛4式自行反坦克炮(L/48 和 L/70型)在敘利亞軍隊中被發現。同時,在戰後新德國陸軍用HS-30裝甲運兵車加裝90毫米炮改裝而成的自行反坦克炮上也能發現4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影子。
4式自行反坦克炮性能參數
型號: Jagdpanzer IV - 4式反坦克炮
Sd.Kfz.162 Jagdpanzer IV - 4式反坦克炮/70(V)
Sd.Kfz.162/1
重量: 24000-25000kg 25800kg
乘員人數: 4人 4人
引擎: 馬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馬力 馬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馬力
速度: 路面: 40km/h
越野: 18km/h 路面: 35km/h
越野: 18km/h
行程: 路面: 210km
越野: 130km 路面: 210km
越野: 130km
油箱容積: 470 升 470 升
車長: 6.85m 8.50m
車寬: 3.17m 3.17m
車高: 1.85m 2.85m
武器: 75mm Pak 39 L/43
2 x 7.92mm MG42(早期)
75mm PaK 39 L/48
2 x 7.92mm MG42(早期)
75mm PaK 39 L/48
1 x 7.92mm MG42(晚期) 75mm PaK 42 L/70
1 x 7.92mm MG42
彈葯: 75mm - 79 發
7.92mm - 1200 發 75mm - 55/60 發
7.92mm - 1200 發
裝甲厚度: 10-80mm 10-80mm
E. 二戰時德軍的主戰坦克分別是什麼
1、PzKpfw VI/六號坦克/虎式/
2、E系列坦克
E-10型: 10~15t的輕型裝甲戰車.
E-25型: 三、四號坦克及其驅逐戰車的後繼車種。
E-50型: 黑豹中型坦克的後繼車種。
E-75型: 虎王重型坦克的後繼車種。
E-100型: 比鼠式性能更加出色的140t超重坦克。
3、E-50標准戰斗坦克
本系列主要有E3、E5、E-10、E-25、E-50、 E-75、E-100等型號。其中,E3和E5主要作為輕型輔助戰車,E10-E75是主力戰車,E100則是能取代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新型號。
4、E-25驅逐戰車
5、PzKpfw II/二號坦克
二號坦克(德語:Panzer I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坦克,這型坦克是用來填補其他設計中坦克的空隙,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戰役與法國戰役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到1942年底前絕大多數二號坦克已經離開第一線單位,生產線到1943年終止,然而車體繼續被改良回其他種類裝甲車輛。
6、一號C型坦克
7、一號D型坦克
8、PzKpfw VII/八號坦克/鼠式(未批量投產)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設計的最重型坦克,也是全世界到目前為止最重型坦克紀錄保持者。鼠式坦克不僅僅是完成設計,並且到達產制完成的階段,一共有兩輛原型車問世。
F. 德國軍車是賓士,美國軍車是悍馬,看了我國軍車後:這才是實力派,是什麼
自從工業革命以後,汽車就變成了人們常見的代步工具,給人們的生活帶去了極大的便利,隨著各個領域不斷地發展,汽車對於人類而言,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存在。不過目前汽車並沒有隻用於日常生活中,也不是只有民用汽車,軍隊中遇到需要執行任務的情況的時候,也是需要軍車出行的。某種意義上來講,軍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軍隊盡快完成任務,軍隊中的軍車種類相當豐富,能夠支持軍隊遂行各種各樣的任務,而在大型的軍事演習中,各種軍車輪番上陣,展現了一個國家強大的軍事實力。當然了,對於各國的軍隊而言,軍車,通常不會選擇其他國家的汽車品牌,就像德國主要使用的是賓士大G,而美國軍隊的軍車是悍馬,這時候有人就會問,那中國的軍車呢?
G. 德國二戰時就有賓士牌軍用卡車
你發的圖是歐寶卡車。
戴姆勒賓士公司在1926年由戴姆勒和賓士公司合並成立,主要生產高質量、尖端技術的汽車產品,主要軍用產品是越野車和平頭民用越野拖車,戰時生產線轉而生產坦克、突擊炮,包括著名的希特勒專用防彈專車賓士770K(實際也是一種越野車),賓士產品質量雖然過硬,技術也很先進,但是成本很高耗油量也大,比如770系列並沒有成為普遍的軍用產品。當時二戰德國國防軍的主力卡車是歐寶系列,主力越野車是波爾舍VW82,賓士公司著名的軍用越野車烏尼莫格和C系列的產生要到戰後,重型卡車也以民品居多,不過也有437系列軍用卡車這種比較優秀的產品。
H. 二戰的德國佬有哪些裝甲車,半履帶運兵車
二戰德國的半履帶運兵車(我執法我能找到的還有)
Sdkfz 250型裝甲車又可劃分為12種官方子型號(從Sdkfz 250/1型至Sdkfz 250/12型)及多種作戰部隊的臨時改裝型
I. 二戰德國坦克
第一,德國人的民族性格,追求嚴謹與精密,其對事對物的認真探索精神的驅使。德國人富有創造性;
第二,德國的國情決定,德國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崛起的國家,擁有高度工業化的產業結構,當時德國的工業技術不亞於同期的美國;
第三,德國重視教育與科技,其在19世紀初便進行了現代化高等院校的建設,並為之形成了科學而嚴謹的人才培養機制,可以說德國的「科教興國」起於19世紀;
第四,戰爭條件下的工業促使德國將大量國民經濟運用於軍事化,整軍備戰的同時也帶動也軍事工業的發展與經濟的復甦。戰爭是最好的演習,在特殊條件下能保持對質量的重視,不得不說這是德國人的優點,但同時正是這個優點使原本在蘇德戰爭初期戰爭機器運作優於蘇聯的納粹德國走向了不歸路。
普魯士「軍神」克勞塞維茨說過:「當數量之比大於三時,便能戰勝質量優勢」此話不假,更是預言了納粹德國與蘇聯的戰爭狀態。當一輛輛優質的V號「黑豹」型中型坦克駛向庫爾斯克時,他們面對的是每輛坦克對抗6年T-34/76的狀況。當時人類剛剛步入機械化戰爭,因此質量與數量的差距並不是特別顯著,因為即便德國擁有IV號G型、黑豹中型坦克,虎I、虎王重型坦克等精銳兵器,也敵不過蘇聯的鋼鐵洪流...遺憾啊!如果當時德國人肯降低一點的製造工業水準,生產出更多的經典鐵騎,至少在局部戰役上不會太過於狼狽!
Heil Hit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