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大選罕見結果:一個沒全贏,一個沒輸透.說明了什麼呢
德國大選,選情極其膠著。初步計票結果顯示,肖爾茨所在的社民黨以25.7%比24.1%的微弱優勢戰勝聯盟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贏得優先組閣權。
本次德國大選因連續執政16年的默克爾不尋求連任而撲朔迷離、難以預測,這種情況在以「可預期」著稱的德國政壇十分罕見。
默克爾之後,其所在的聯盟黨推出拉舍特逐鹿總理府。盡管默克爾本人在選前多次為拉舍特站台,但遺憾的是,拉舍特最終還是未能扛起大旗,聯盟黨以1.6%(初步計票結果)的差距敗給昔日的執政小夥伴社民黨。
緊隨社民黨、聯盟黨之後的是綠黨,獲得14.8%選票。另外,自民黨、德國選擇黨、左翼黨分別獲得選票11.5%、10.3%、4.9%(以上均為初步計票結果)。
圖為2017年德國選民拿到的選票,一票選人,一票選黨
第一票投給所在選區內自己中意的候選人,在本選區內得票最多者成為「直選議員」,直接獲得聯邦議院的一個席位,所以第一票將確定299個席位。
第二票投給自己信任的政黨,政黨再把議院席位分配給本黨議員。
相比之下,第二選票更為重要,因為這張選票影響著每個政黨在聯邦議院中能獲得的席位,及其組建政府的機會。比如說,一個政黨贏得了30%的第二選票,它今後便也可以在聯邦議院擁有30%的席位。
不過,要進入聯邦議院,一個政黨必須獲得5%以上的第二選票,這是為了避免政黨數量過多導致立法僵局。
而如果某個政黨通過第一票獲得的「直選議席」比例高於其第二票得票比例,就會取得所謂的「超額議席」。為了消除各黨之間的不平衡,其他政黨也可以按得票比例獲得「補償議席」,最終導致聯邦議院總議席數升高。
當聯邦議院的所有議員都被確定之後,政府的組建就開始了。
按照德國法律,在聯邦議院中取得半數以上議席的政黨和政黨聯盟可以組閣,但由於通常沒有哪個政黨能直接過半,大選結果公布後各個政黨就會進行組閣談判,確定新政府的政策綱領以及內閣職位人選等問題。通常而言,得票最多的政黨擁有組閣主動權並產生總理,但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得票第二多的政黨聯合其他黨派組閣成功的先例。
組閣確定後,聯邦議員正式舉行總理選舉,總理由總統提名,議員進行投票表決。由於執政聯盟擁有過半多數議席,其總理人選通常能通過投票。
本屆大選結束之後,新政府將如何配色,我們拭目以待。
⑵ 希特勒是怎麼上台的為什麼當時的德國人忠於希特勒
讓很多人意外的是,希特勒的上台是合法的。他取得權力都是按照法律步驟取得的。但是,要說是當時的全部德國人都忠於希特勒,那就太過分了。
有人對理性的德國人會選擇希特勒當德國的領導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從一個小故事就可以解釋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等到興登堡一死,希特勒馬上就利用他手中的權力,修改了法律。總理和總統的職務合二為一,總統的職銜取消。希特勒接管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權力。他的頭銜是元首兼國家總理。他命令,軍隊全體官兵不再向憲法效忠,而是向他個人效忠。
這樣,希特勒成為德國的獨裁者。可是,他成為獨裁者的道路都是合乎德國憲法的。他雖然只擁有37%的支持率,但是,他的對手四分五裂,他的上司興登堡年老昏聵無能,使得他最終掌握了德國的國家權力。
⑶ 並無從政經驗的希特勒,為何能夠牢牢掌握德國
作為挑起第2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作為造成數千萬人傷亡、難以數計財產損失的元兇,希特勒可謂罪不容誅。不過與此同時,希特勒清晰的履歷也告訴我們,在上台成為德國總理乃至於國家元首之前,在政府系統中,希特勒僅僅只當過兵,更沒有任何地方治理經驗。
狂熱支持希特勒的德國人
如果這時候做一個民調的話,相信希特勒能夠得到近乎百分之百的支持率。擁有如此高到恐怖的支持度,希特勒推進任何一個政策,哪怕是錯誤的政策,都不會有多大的阻礙,統治起國家來自然也就輕而易舉。
⑷ 柏林孤影:做事不問得失幾何,但求做人問心無愧
在哺乳動物中,人類很特別。與野生動物的行為模式不同,它們一切憑本能,而我們做事情,總是需要一個意義。一旦有了意義,螳臂當車、蚍蜉撼樹都將不在話下。雖然明知道在時代的洪流面前,除了擺個姿態,不會有什麼實際的結果,但是為了行為背後的意義,依然有很多人,不計後果、義無反顧。從實用主義角度看,怎麼看也是得不償失。不過,人總是要一點精神的,與儒家的知不可為而為之一樣,做事不問得失幾何,但求問心無愧,正是人性中偉大的一面。
前幾天,看了部電影叫《柏林孤影》,雖然評分不高,畫面陰沉,情節簡單,卻實屬佳作,看後思索良久,決定寫個影評,與大家雅俗共賞。
電影一開場,一個年輕的德軍士兵,孤身一人在樹林中跌跌撞撞地奔跑,稚嫩的面龐寫滿了恐懼和驚慌,一聲槍響,仰面倒下,在他最後的視野中,樹影婆娑隨風搖曳,周圍槍聲四起,而這一切,不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常片段而已。之後,畫面回到柏林,街道上彩旗飄飄,一片歡慶氣氛,賣報孩童興奮地高喊,法國投降了……不過這一切都無法讓年輕人的父母高興起來,因為他們的獨子死了。時代的灰塵,落到每一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大山……
2010年10月3號,德國在支付了5950萬英鎊之後,終於為《凡爾賽和約》劃上了句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在德國落下了帷幕。歷時91年,這不僅是德國為一戰賠償的過程,也是歐美吸德國血的過程。《凡爾賽和約》沒有讓歐洲人在廢墟上建立一個全新的歐洲,反而摧毀了德國的經濟,催生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如凱恩斯所說,世界大戰起源於匱乏,但,不應該終結於掠奪。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次年,德國簽下了《凡爾賽和約》。隨後,與奧地利說再見;和阿爾薩斯、洛林分了手;和所有海外殖民地離了婚;萊茵河以西地區和薩爾煤礦去法國家裡肉償15年;承諾了132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妻離子散,債台高築,說的就是德國。德國失去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炭產地,50%的鋼鐵工業,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但也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還獲得了上千億的債務。凡爾賽合約中的賠償金額高達1320億金馬克。按照當時的金本位換算,約4.7萬噸黃金,是庚子賠款的300倍。
時任英國首席財政部代表,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一針見血的指出:「你們都是窮瘋了,當心德國和你們玩命。」然而打紅了眼的協約國根本聽不進去,他們被德國打的太慘,付完了醫葯費之後真是窮瘋了。凱恩斯感覺,和這幫短視的沙雕們聊不明白,於是憤憤的表示:「我話撂在這兒,你們不聽我的,早晚還得被德國暴打一頓!」隨後為了證明自己立下的Flag,凱恩斯出版了一本書:《和約的經濟後果》。
和上期李斯特的書一樣,估計你們也不會看,所以還是給你們降維科普一下。在這本書中,凱恩斯闡述了四件事情:
第1,為什歐洲日子過得比誰都好,卻吃飽了撐的要打一戰?
第2,為什麼凡爾賽和約是害人害己?
第3,如何科學的對德國索賠?
第4,預言了德國即將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
在書中,凱恩斯指出,在一戰後歐洲的貿易秩序和工業產能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當務之急應該是恢復貿易和生產,而不是清算德國。應該將德國重新納入到戰後的經濟體系中來,而不是對德國敲骨吸髓的索賠。同時在書中,凱恩斯也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包括放寬賠償金額、重建金融信用體系、削減債務、緩和與蘇俄的關系等。可以想像,凱恩斯的觀點與英法 社會 的主流輿論格格不入。這本書出版之後,凱恩斯在英國一下子就上了熱搜。後果很嚴重,他被噴成了豬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事實證明,真理,真的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惡性通脹、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都被凱恩斯不幸言中!
回到電影中的德國 社會 ,得知兒子戰死之後,母親崩潰了,而父親是個工廠的老工人,和普通德國人一樣,不苟言笑,一如往常,還是到工廠上班。出了門,有人向他高喊:我們勝利了,我們將成為最富有的國家…黨衛隊軍官和工廠管理層召集工人開會,歡慶勝利的同時,信心滿滿的提出要增產30%,順便說一句,他們工廠生產的是棺材。這個增產,不僅僅是當時德國人樂觀情緒的表現,也是對未來結果的暗示。
德國在一戰之後,經濟衰退,收入銳減。而根據《凡爾賽和約》又債台高築。在新生的魏瑪政府看來,發展經濟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一旦經濟出現增長、政府財政收入就會增加,那麼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是凡爾賽合約把德國的老婆孩子親戚朋友都霸佔了,就好比想幹活,奈何沒人。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魏瑪政府無力重現昔日的工業水平,而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國又失去了市場。德國很想重操舊業,做個好人,但是走不通!(無間道:給我個機會,我想做個好人)於是魏瑪政府又拿出了第二手准備,開動印鈔機。一面還債,一面刺激經濟,可謂一石二鳥。之前我們講美國量化寬松的時候曾經提到過,印鈔票這種事兒干多了是會上頭的,而當時被債務逼瘋了德國就更上頭!時間走到1923年,由於內生經濟動力不足,又連年濫發貨幣,馬克嚴重貶值。
德國人實在沒辦法了,只好找法國商量:「兄弟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欠你的錢給兄弟緩兩天行不?」要說法國人也是爽人,當即就很痛快的表示:「不行!到點還不上錢,就拿魯爾區來頂!」但是德國是真的還不起,毫無懸念的債務逾期了。於是法國帶著比利時直接搶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這下就把德國逼得就要上吊了,釀成了著名的魯爾危機。
同年,在德國發生了2件事:阿道夫·希特勒發動的啤酒館政變失敗,被丟進了巴伐利亞監獄;46歲的德意志帝國銀行董事雅爾瑪·沙赫特火線出任國家貨幣流通專員,負責拯救德國馬克。雖然此時這兩個人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他們都關心著同一件事:如何拯救德國的經濟。對於這個問題,希特勒在監獄里出版了《我的奮斗》,開始走民族主義路線。而沙赫特則通過抵押國有資產、土地變現、設立專項基金、發行債券、和發行新貨幣等方式來盡量保全德國的經濟。魯爾危機發生後,德國開始放飛自我,破罐破摔。反正還不上錢了,愛咋咋地!大不了死給你們看!史上最強通貨膨脹如期而至,凱恩斯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1918年初,在德國寄信需要0.15馬克,到了1923年寄信得花一億馬克。一萬億這個數字放到今天聽起來是一筆巨款,但是在當時的德國,只夠買一個麵包。惡性通脹,對於德國的經濟是毀滅性的打擊!工廠大面積破產,工人大面積失業。唯一的好消息是股市一飛沖天!
德國股票指數1917年僅100點左右,而到了1923年超過了10萬億點。股市的暴漲並不是因為德國企業的利潤有多好,而是德國的錢實在太不值錢!舉個例子,比如1917年賓士公司的資產價值是1億馬克,那麼到了1923年,由於德國馬克貶值了1000億倍,於是賓士公司的資產價值就相對升值了1000億倍,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票價格一路暴漲。今年為了救市,美聯儲也向市場投放了大量美元,美國股市也一路暴漲。和當年的德國一樣,這並不是美國經濟企穩回升而漲,反而是由於美國經濟遭受沖擊,美聯儲無節制的印美元而漲。
就當時而言,德國不是裝死,而是真的要死。戰前高富帥,戰後矮窮,說起來也挺讓人心酸的。正當魯爾這邊要鬧出人命的時候,美國站出來充當了和事佬。美國指出,你們逼死德國也拿不到錢,不如重新商量一下,做個債務展期,這樣德國也不用去上吊,你們也能拿到錢,大家皆大歡喜。英法能拿到錢就沒意見,於是在美國的主導之下,大家坐下來重新談。這就是著名的《道威斯計劃》。根據道威斯計劃,債務總額不變,德國分期支付200億馬克。其它的部分以產品、勞動力、技術等形式支付。德國重組帝國銀行整治通脹,法國不得再騷擾魯爾。美國先替德國把錢墊上,然後通過華爾街,為德國發行兩億美元的債券緩解財政危機,當然,要算利息的。今後英法要錢找美國,德國還錢也找美國,問題圓滿解決。而會議的主持人,道威斯先生則獲得了1925年諾貝爾和平獎。
看起來很不錯對嗎?但是你品,你細品。道威斯先生當時是美國中央信託公司的總裁,華爾街的大佬。而解決魯爾危機所發行的債券,是以德國政府的資產兜底,通過華爾街來發行的,是有利息的。發行和承銷這些債券的券商是要賺手續費的。從這個角度一看,道威斯計劃,其實是幫華爾街拉了一筆國債發行和債券承銷的業務。高明,真的是高明!這不只是燈塔,簡直是燈塔中的五級塔!
通脹危機讓德國元氣大傷,人民群眾的不滿和失望情緒到達極點。人們手中的馬克一文不值,財富直接歸零。在民眾最失望的時刻,也是新的政治勢力野蠻生長的好時機,納粹黨登上了 歷史 舞台,迎來了擴張的黃金期。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功當選總理。半年以後,以90%的支持率當選總統。說到這里,公屏上可能已經有人在打大蕭條了。但是對於德國來說,無所謂大蕭條。反正經濟一直趴在地板上,從未崛起過。蕭不蕭條那是協約國的事兒,與我無關。
1923年11月,雅爾瑪·沙赫特上台之後,立刻開始發行新貨幣,一兆舊幣兌換一元新幣。由於有道威斯計劃撐腰,新幣與美元掛鉤,匯率4.2:1。但是沙赫特面臨的困境是,魏瑪政府的信用已經破產,所以用政府信用擔保,發行貨幣沒人買賬。當時的德國也缺乏足夠黃金支持馬克,外匯儲備是負數,走回金本位也不現實。於是,沙赫特拋棄了政府信用,轉而用大量土地與工業產品作為價值錨定物,重新建立起人們對於馬克的信心。隨後靠著美國的貸款,德國恢復了工業生產。產品一部分強X給英法抵債,而另外一部分出口,賺外匯。德國慢慢地恢復了元氣。而這個時候希特勒還在監獄里忙著寫書,沙赫特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德國的主權貨幣。這個時候,兩人終於走到一起,希特勒已經從階下囚成為了元首,而沙赫特則成為了德國的財政部長。不久之後,沙赫特給希特勒出了一道選擇題:戰爭,還是破產?旋即,人類 歷史 上最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了帷幕。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後,開始全力備戰。為了搞錢,曾經就經濟問題詢問沙赫特的意見。沙赫特的答案是:「戰爭,或是破產。」因為這句話,讓沙赫特日後上了紐倫堡審判庭。禍從口出這句話一點也不虛。希特勒在1933年-1939年秋全力備戰。這六年當中,德國年均軍費支出超過400億馬克,占國民收入的10.6%。1939年,軍費開支超過國民收入的17%。而同時期的英國,軍費開支只佔其國民收入的4%。納粹的財政入不敷出,赤字達到100億馬克,相當於當年財政收入的60%!
由於害怕再次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希特勒沒有印票子。而是大規模舉債。這和現在的美國國債是一個意思。1933年,希特勒剛上台的時候,德國國債規模117億馬克,而到了1939年飆升到307億。為了搞錢,沙赫特發行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葩-「米福券」。1934年,他用西門子、克虜伯、萊茵鋼鐵、古特霍夫這四家工業巨頭的名義,成立了冶金研究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一家如假包換的皮包公司。這家皮包公司發行的債券就叫米福券,不僅由央行承諾可隨時兌現,還用國家信用為米福券4%以內的利息提供擔保,同時購買米福券的機構享有德國政府項目招標優先權。
這項創舉作為政府變相的融資平台沿用至今,今年春天美聯儲使用的多種信用工具也是這一套,專業名稱叫債務貨幣化。美聯儲一邊向全世界發行美國國債,相當於打欠條借錢,一邊拿著欠條做抵押再去借錢,生生不息,循環不止,就是這么個意思。
在誘人的條件吸引下,第一期米福券被一搶而空,總計60億馬克。由於米福券是商業債券,不計入政府債務,不需要擔心通貨膨脹,所以比印鈔票還讓人上癮。隨後,在德國境內51家銀行的全力推銷下,德意志證券、克虜伯證券、蒂森證券等如雨後的蘑菇一樣冒出,為納粹政府籌集到了大量現金。除了債券,沙赫特還有其它財政創新!1939年,德國財政部宣布不再向工廠主們全額支付現金,而是以稅收作為抵押,以60%的現款和40%的稅票購買產品,這些稅票可以在一定期限後抵扣稅金。這相當於把德國企業未來的稅,提前徵收走了。1939年當年,稅票為納粹的軍事機器注入了44億馬克,相當於國家總債務的1/8。納粹政府,透支了德國的未來,搞到了大量的現金,解決了當時的財務問題。
國家財政大量投入到軍備這種不創造財富的領域,意味著任何政府債務的擴張最終都只能是龐氏騙局。而旁氏騙局的根本前提是:對現有投資人能夠足額兌現,永遠擺出一副信用絕對可靠的架子。在這方面,納粹政府做的很超前,和美國一樣,他們准備去嫖世界。不同點在於,美國是靠美元來文嫖,而納粹是靠戰爭來武嫖。軍備不是不創造財富嗎?我就用軍備來掠奪財富。德國的戰爭機器已經被發動,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每個人都將被裹挾其中。
回到影片當中,我們再來看那對老夫婦,經過痛苦和彷徨的掙扎,這對老夫妻認清了現實,奪走他們孩子的不是敵人,而是希特勒。老夫婦決心反抗納粹政府。不過,當時在納粹德國 社會 的一片高壓下,這對老夫妻除了內心的怒吼外,什麼也做不到。這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德國家庭,一個小工廠的工頭和一個家庭婦女,在時代的洪流面前,他們能做什呢?但是他們還是選擇要做一些什麼!他們拿起了筆,在明信片上寫下對納粹的怒吼,醒醒吧,母親們,希特勒奪走了我的兒子,也會奪走你的,母親們醒醒吧,打倒希特勒。聽著很過癮對么?但是,如果不讓別人知道,這和躲在浴室里罵人沒有區別。如果讓別人知道,意味著與納粹強權作對,後果,很清楚,被弔死,只是時間的問題。
雖然這對老夫妻認清了形勢,也思考了後果,卻毅然投入這場自不量力的較量中,[1] 他們寫好卡片,投到辦公樓等公眾場所,不斷地寫,不斷地投,如同蚍蜉撼樹。影片中,這對老夫妻投卡片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相反還險情頻出。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直有一個疑惑,看到明信片的人會怎樣?在那樣的 社會 中,這樣孤獨的吶喊,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如果沒有人看到,或者看到人很少,又或者看到的人根本沒有反應,那麼,這個代價極其沉重的反抗行動,又會有什麼意義?
探長拿著一疊卡片,對老父親說:你看,你的卡片,他們看到都會上繳,都我這里。
果然,很快,一些卡片被看到的人,交給了蓋世太保。秘密警察們注意到了這件事,開始立案偵查,探長把每一張卡片編號插到地圖上。結果是註定的,一年以後,老夫妻最終被捕。
此時,我還一直有一個期盼,也許上繳了很多,還有很多被人留下,我心裡想,也許一半一半,也許更多被人留下。我們心裡總有對正義光明的期待,也許這樣,這對老夫妻用命換來的,才會有一點意義。
探長問老父親,你一共寫了多少張。285張。探長拿起辦公桌上的卡片說,這里是267張,也就是說,只有18張被人留下了,其餘都被上交了,你這樣做,隻影響了18個人。
看到這里,我的心像被鐵錘重擊。這一切努力,僅僅只有18個人看到了、留下了,其他人都做了納粹的幫凶。18個人,搭上老夫妻兩條命,這有意義嗎?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中國的儒家精神當中,就有這么一條:知不可為而為之。我當時就想不通,這不是傻嗎?是的,很傻。但這不正是人類追尋的意義嗎?不論結果如何,但求問心無愧!正如這對老夫妻所為,在時代的洪流面前,他們勇敢地舉起手來。
在被處決之前,探長問老父親,你還有什麼要求。老父親回答:給我一張卡片和一支筆。
老父親說:每一個反納粹的想法,都會成為罪惡戰爭機器中的一粒沙子。雖然渺小,雖然會在機器中粉身碎骨,但是積少成多,終將會阻止罪惡,為世界重現光明!
⑸ 1919年成立的「德國工人黨」只有100 人,如何走上德國的權利巔峰
希特勒,一個奧地利普通工人的兒子,他是如何是在二十世紀中「擾亂」歐洲,「牽動」世界神經的,這樣歷史值得我們探索。
希特勒的演說天賦,讓他贏得民意,但是民意不能代表政治。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希特勒的政敵將他推上了總理的寶座。
德國納粹黨成立於1919年,它的前身是「德國工人黨」。起初,這個黨派僅有不到100人,希特勒很快就成為這個黨的領袖,並於1920年4月將其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
希特勒並沒有就此止步,6月份,他宣告德國社會民主黨為非法組織,進行強行解散。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僅次於納粹黨,於是內閣中反對希特勒的最後一股勢力被清除,納粹成為德國的唯一政黨。
由此,希特勒開始走上權利的巔峰,德國的災難也從此開始。
⑹ 當今社會各國領導人是誰
英國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
首相 布朗
法國總統 薩科齊
俄羅斯總統 梅德韋傑夫
總理 普京
德國總統 克勒
總理 默克爾
義大利總理 貝盧斯科尼
日本天皇 明仁
首相 鳩山由紀夫 加拿大總理 哈珀
澳大利亞總理 陸克文
紐西蘭總理 克拉克
埃及總統 穆巴拉克
南非總統 姆貝基
印度總統 帕蒂爾
總理 辛格
西班牙首相 薩帕特羅
烏克蘭總統 尤先科
哈薩克總統 納扎爾巴耶夫
蒙古國總統 恩和巴雅爾
朝鮮國防委員會主席 金正日
泰國總理 沙馬
新加坡總理 李顯龍
利比亞領導人 卡扎菲
古巴國防委員會主席 勞爾*卡斯特羅
墨西哥總統 卡爾德龍
巴西總統 盧拉
印度尼西亞總統 蘇西洛
菲律賓總統 阿羅約
韓國總統 李明博
荷蘭首相 巴爾克嫩德
⑺ 德國半數民眾為什麼支持重選舉
11月23日報道,德國媒體22日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約半數民眾支持新政府組閣談判失敗之後舉行新的聯邦議院選舉。
委託INSA輿情研究所做的民調顯示,49.9%的調查對象支持重新大選,以解決目前的組閣困局。
9月贏得大選後,以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代表的基民盟/基社盟(聯盟黨)為組成一個占議會多數議席的政府,與自由民主黨、綠黨展開聯合組閣談判。自民黨19日宣布因各方立場分歧太大選擇退出談判,使默克爾的組閣進程陷入困境。
援引多項多項民調顯示結果稱,如果大選,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仍能獲勝,但支持率會下降。聯盟黨內部就默克爾是否再次作為總理候選人已出現爭議。目前默克爾的個人命運握在總統施泰因邁爾手中。默克爾從世界最強大的女人變成了最大的輸家。德國輿論研究機構「Civey」的調查顯示,54%的德國人希望默克爾不再擔任總理。
21日消息還稱,德國各政黨已就可能的重新大選日期進行了非正式討論,各政黨工作層面最合適的日期為2018年4月22日。
不過,根據INSA輿情研究所做民調,重新選舉的結果不會和9月大選有太大差別,基民盟支持率將略下滑至30%,社民黨維持21%的支持率,綠黨和自民黨分別得票10%和11%。這意味著組成「多數派政府」的選擇,比較大的可能性還是目前的「聯盟黨+自民黨+綠黨」的所謂「牙買加聯盟」,或「聯盟黨+社民黨」的「大聯盟」。
⑻ 為什麼希特勒能帶動整個德國發起二戰
這么說吧,有句話叫時勢造英雄,這句話用在希特勒身上一點都不過分。德國在一戰戰敗之後,被英法美等國簽訂凡爾賽條約在德國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不光讓其海外殖民地丟失,還限制其軍隊發展,同時瓜分其海軍,並讓其背上可以說讓德國永世不得翻身的巨額戰爭賠款,這在當時是無法想像的壓力。但是德國人他們是非常嚴謹同時也是非常硬骨頭的人,他們在經歷了這些以後自然不會甘於被壓迫,他們會起來反抗,就像當時法國一個領導人在給妻子的信里的一番話一樣:德國不會甘於壓迫,數十年後必會再有一戰。
德國當時國內百廢待興,但是其執政者並沒有太多有效的辦法來扭轉當時的窘境,而當時在德國國內對參加過一戰特別是有過獎章和戰功的人特別尊重,所以希特勒因此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再加上其三寸不爛之舌,很快在德國國內建立了社會主義工人黨,也就是國社黨的前身。他給予民眾希望,鼓吹血戰血償,並將戰爭的失敗歸結於猶太人的釜底抽薪,將國內民眾注意力進行轉移。在政治上同的功德容克貴族進行商談並保證恢復容克貴族過去的榮耀,所以獲得了大量的經濟贊助和政治支持,有了資金支持之後很快拉起了一大票被其鼓吹並甘願與他一起奮斗的人,並讓民眾陶醉於其虛構的美好生活的時候參加大選,並以絕大多數的得票競選成功。
後來爆發了經濟危機,世界各國都在經歷經濟動盪的時候受到沖擊的當然也有德國,但是希特勒想了個辦法,他將猶太人醜化,並灌輸猶太人是一戰德國戰敗的罪魁禍首以及猶太人下賤日耳曼民族優越性的言論,大肆抓捕猶太人並將其資產充公以維持國家機器運轉。而這個時候德國民眾的堅韌性格也是其中一個助力,當時有句話說:現在沒有麵包沒關系,以後會有的。就是依靠著從猶太人那裡得到的資金和德國民眾自發的參與國家建設,所以德國在別國經濟崩潰的時候反而穩步增長,並將失業率降低至世界第一的水平。而這些業績也被當時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劃歸到希特勒的英明領導,所以希特勒當時在德國的支持率如此之高,這就是原因。
⑼ 支持率3%到30%,納粹是如何上演「權力的游戲」的
納粹德國希特勒在發起二戰之前,肯定是要贏得國內民眾的支持的,民意支持率不夠高,他不能調動國家所有的力量,肯定是不能夠發動戰爭的,但是他完成了這個民意支持率的逆襲,從3%到了30%,甚至說變得更高。
銘記歷史,歷史不是我們一句話,兩句話就能夠過得去的,那是無數人的血淚所凝結出來的東西,我們沒有什麼資格站在一個當代人的角度原諒那些過去所犯下的罪行,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東西,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銘記歷史,振興中華,強大自己的國家,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