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神舟12號成功發射,美國也不甘落後,宣布延長國際空間站使用壽命
11年的等待、11年的默默付出,中國終於等來了自己的空間站。6月17日,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以及3名宇航員,終於在每一位中國人的期待中,緩緩升空,並最終精準進入預定軌道。
這一次發射任務與以往不同,3名中國宇航員將肩負重要任務,在進入太空後會駐留長達3個月時間,負責空間站的設備更換、科學應用載荷、艙外維修、維護等一系列復雜操作,並成為「天和」空間站的首批駐扎的宇航員。而這一天的到來,中國人足足等了11年。
2021年3月9日,我國宇航局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簽署了有關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空間站的諒解備忘錄。這意味著俄羅斯拒絕了美國的「邀請」,在月球開發上選擇與中國共進退。這是兩國在戰略上的選擇,但又何嘗不是中國的航天 科技 證明了自身的實力,這才獲得了俄羅斯的認同,選擇與中國結伴而行。
5月24日,俄羅斯方面又傳出一個「重磅消息」。據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執行總監亞歷山大·布洛申科表示,他們打算與中國展開進一步合作,而這次合作的項目,竟是打算採用中國超重型運載火箭發射俄羅斯的載人飛船。同時,也將推動俄羅斯火箭搭載中國的載人飛船。
簡單地說,中俄將在火箭、載人飛船技術上,努力實現「標准化」。屆時,中俄火箭均可發射對方的載人飛船,這不僅會節約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背後蘊含的戰略意義。這意味著中俄在航天航空領域的合作,將跨入全新的高度。
截至目前,共有28個國家向我國遞交了中國空間站的合作申請,其中來自17個國家的9個項目被我國選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也遞交了申請,但他們的項目被淘汰了。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國遞交的項目之所以被拒絕,並不是我們「記仇」,而是美國遞交的「項目」整體科研價值評估並不高,更像是一種對我國發起的「試探」,所以項目自然沒辦法通過。
眼見中、俄兩國在航天航空 科技 領域走得越來越近,美國顯然不甘心,打算繼續「挖牆腳」。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5日報道稱,美國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近日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經理德米特里·羅戈津通電話。而這次通電內容,主要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美國希望與俄羅斯合作,繼續經營國際空間站,將空間站的廢棄時間延長至2030年;第二層意思,美國希望拉上俄羅斯在空間站上加深合作。而在4月18日時,俄羅斯方面對外宣布,會在2024年國際空間站運營合約到期後退出該項目,並斥資60億美元著手建立俄羅斯國家軌道站,並在2030年前後投入使用。但這樣一來,美國若想要將國際空間站經營到2030年,無疑需要承擔更多的運營成本,這對於近年來「財政赤字」嚴重的美國而言,著實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第三層意思,美國希望俄羅斯聯邦宇航局與中國保持距離。近年來,俄羅斯聯邦宇航局雖然受困於經費問題,在研發上顯得「疲軟」。但不可否認一點,那就是美國與俄羅斯在航天領域的合作要比中國更加深入。
如今中國追趕速度有目共睹,這讓美國有了危機感。再加上中、俄的空間領域合作也在加深,令美國NASA倍感壓力。為了在「太空 探索 」上確保自身擁有足夠的優勢,並成為太空規則制定者和話語權掌控者,於是,NASA推出了《阿爾忒彌斯協定》。
協定一經推出,巴西、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加入。此外,NASA還計劃在2024年正式「重返月球」。就在6月15日,NASA對外宣稱,將在今年的11月22日進行繞月飛行。雖然不會搭載美國宇航員,但會攜帶一個身著宇航服、全身裝滿感測器的人體模型乘坐飛行器,在繞月飛行過程中收集相關數據,為下一步宇航員登月做准備。
如果一切順利,NASA會在2024年將一名男性宇航員和一名女性宇航員分別送上月球。不過,這需要不菲的資金。然而,截至目前NASA都沒有得到這筆33億美元的撥款。而美國國會首次撥款的10億美元也明文規定,只允許NASA用於建設載人飛船。可盡管如此,也能看出NASA正在謀劃一場「太空大行動」。
不只如此,美國為了確保自己在太空中的利益,還拉著日本一起組建了「太空軍」。而在美國的「游說」下,2021年4月1日,英國國防部對外宣布,隸屬於英國的「太空司令部」正式成立。可見,美國這一次不僅打算在太空 探索 上拉著一眾盟友「圍堵」中俄,同時還打算在必要的時候,用「拳頭」替代「道理」。不得不佩服,美國這是要將「美式霸權」延伸到太空中,讓美國「霸權的惡名」響徹太空。
以上這些都在說明,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非常惡劣,此次神舟12號的成功發射,不僅激勵著我們要繼續發揚「不畏艱苦,攻堅克難」的精神,更是向外界發出了振聾發聵的中國聲音,那就是我們不怕封鎖,不管全球形勢如何變化,我們對於達成自己的既定目標的決心永遠不會變!
❷ 神舟十二號返航成功!三位宇航員為何需要隔離太空也有病毒嗎
9月17日,三名宇航員完成為期三個月的太空任務,乘著神舟12號飛船返回東風著陸場。神舟12號的成功,離不開各方的努力與付出。
任務開始之前,搜索技術總體組就和很多相關部門進行了深度合作,探尋最佳方案,而且進行多次演練,從各方各位確保神舟12號能夠順利著陸。搜索技術總體負責人聲說「為了提高神舟12號成功的幾率,我們已經進行了全面的准備,比如 搜救任務,包括待發段,上升段 等等。
但可能有人提出疑問了,為什麼神舟12號在和空間分離之後,不直接原路返回地球呢?為什麼神舟12號的著陸點偏偏要選擇東風著陸場呢?神舟12號返航成功之後,神舟13號什麼時候發射呢?除此之外,為什麼航天員到達地球後還需要進行隔離呢?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歐洲航天員開始苦學中文了呢?
神舟12號作為我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迎接航天員的順利凱旋歸來。東風著陸場進行了全面精準的准備工作。除了順利解決直升機運力不足之外,還要嚴抓質量,防止在飛行過程當中出現裝備故障的情況。
原來呀,神舟十二號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呢。9月16日,搭載三人的神舟12號飛船即將完成為期三個月的既定任務,開啟返回地球的旅程。航天員在太空的時間刷新了我國的航天紀錄。
按照常理來說,三名宇航員已經離開地球那麼長時間了,現在任務已經完成了,完全可以立即返回呀,但神舟12號壓根沒有正常返回地球,反而先跑到空間站的正前方去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是因為他的任務還沒有完全結束,在這次任務結束之前,神舟12號還需要完成最後一項任務,而這項任務就是「徑向交會實驗」。這項任務在此之前,中國航天領域完全是空白的狀態。這次正好能夠藉助神舟12號填充我國這項領域的空白地方,來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積累經驗,而且方便神舟13號的發射。
這項任務如果能夠順利完成的話,將會極大地推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而且能夠讓外界見識到我國太空事業發展的速度以及潛力,最後一項任務完成之後,神舟12號就能夠順利地返回祖國的「懷抱」里了。
而這三名宇航員也能夠刷新我國航天史的記錄,成為我國在太空當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人,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創造一次又一次的輝煌。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相信,在未來航天領域當中,中國將會持續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刷新紀錄,開啟屬於中國的太空時代,讓外界真正地見識到中國的航天實力。
東風著陸場地廣人稀,而且沒有什麼重要的建築物,所以選擇東風著陸場作為神舟12號的降落點再合適不過了。東風著陸場的面積如此之大,我們怎麼樣才能夠更快地找到航天員呢?
萬一神舟12號在降落的過程當中不小心砸到人怎麼辦呢?雖說這些問題發生的幾率比較小,但既然問題提出來了,我們就應該想出應對的解決措施。以免發生意料之外的境況,讓事情脫離我們的掌控。
首先,地面搜尋小組尋找神舟12號這件事情完全不需要擔心。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精準地計算出神舟12號的降落點,但是神舟12號上面攜帶專業的定位儀器,當神舟12號降落地面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飛船的具體位置和速度,神舟12號順利著陸之後,雖說北斗的導航會受到影響,但是他仍然會斷斷續續的傳遞出一些發射信號。
而且飛船上面還有閃光燈,地面搜尋人員在晚上的時候完全可以根據飛船的這一特徵進行尋找,可以大大提升尋找的幾率。除此之外,所以說東方著陸場的面積比較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周密的計算,大致得出飛船的降落范圍,針對這些概率比較高的區域,我們可以加大搜尋力度,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成功的幾率。而且在神舟12號返回倉返回之前,地面搜尋小組已經進行了多次演練,基本上都可以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萬無一失。
說完這個問題,可能還有人擔心,返回艙在降落的過程當中會砸到人嗎?雖說東方著陸場地廣人稀,但還存在著一定的人流量。
所以這個問題也可能會存在,既然這個問題有存在的幾率,那麼我們就應該提前想出解決的辦法。首先,當地老百姓一點也不排斥返回艙降落到自家的位置上,甚至當地還以這件事情為榮,返回艙如果能夠降落到誰家的話,誰家就非常的光榮。
而且返回艙降落傘的顏色非常明艷,降落傘的面積也是足夠大,人們在地面就可以估計返回艙即將要降落到哪裡,提前做好預備措施。
除此之外,返回艙在返回地面的時候,著陸的速度非常慢,一點也不快,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返回艙,並且及時逃過。所以砸到人的這個問題完全不需要擔心。
我們都知道,太空當中的環境和地球當中的環境一點也不一樣,宇航員們在太空當中生活了三個月,身體機能肯定會出現一些變化,可能這些變化肉眼看不到,但身體內部的實際情況,我們誰都說不了。
所以航天員在返回地球之後,需要在專業部門的幫助下,對宇航員的身體進行一個詳細檢測,以便更快地恢復宇航員的身體機能。
讓宇航員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正常的訓練當中。一般來說,宇航員在返回地球之後,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要進行為期14天的醫學隔離,其次,要進行醫學療養30天,最後,恢復療養大概三個月左右。只有將這三個階段全部經歷完之後,宇航員才能恢復正常的訓練。
醫學隔離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宇航員,太空當中的環境非常地惡劣,我們也不知道太空當中是不是有生命的存在,除此之外,太空當中的紫外線非常強烈。
這樣的環境很有可能會導致生物基因出現變異,而且每個人身上都會攜帶不同的微生物,在太空飛行的過程當中,我們誰都不知道這些微生物是否會發生變異?
如果這些微生物發生變異的話,很有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病毒,而且病理性特別強,很有可能會超出人類的掌控,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未知的災難,為了防止促進這種不可測的情況,所以宇航員在返回地球之前需要進行隔離,這樣做既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而且還能夠保護地球上的其他人。
神舟12號三名宇航員也不例外,在返回地球之前,他們也會進行相應的醫學隔離,醫學隔離之後進行醫學療養,最後進行恢復療養。當這些都進行完之後,宇航員就可以投入到正常的日常訓練了。
現在我國的航天事業已經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神舟12號順利返航之後,要不了多久,神舟13號就會進行新一輪的空間發射。
神舟12號是我國空間站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三位宇航員能夠順利地完成所有航天任務,這足以表明中國空間站的強大。現在神舟12號載人航天飛船已經與核心艙進行了成功地分離,這意味著,神舟12號即將返回地面,長達三個月的太空飛行任務即將結束了。
這次神舟12號的飛行任務顯然比以前難了很多。所以,即便是返回,我們也不能夠掉以輕心,它對於我們而言,仍然是一種挑戰。
說完神舟12號,我們就來談一談神舟13號什麼時候發射。其實,神舟13號的發射日期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說明。神舟13號的發射日期根據神舟12號任務完成的日期具體而定。
據消息,神舟12號在發射之前,神舟13號的發射任務就已經准備好了,神舟13號相對於神舟12號顯然有著更加突出的優點,它具有較高的應急救援能力。如果神舟12號在返回的過程當中遇到風險的話,就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將神舟13號發射上去,讓三名航天員乘坐神舟13號返回。
所以神舟13號早已整裝待發,隨時都可以發射。如果神舟12號能夠順利圓滿地完成返回任務的話,神舟13號發射日期也不會太遠了。神舟13號飛船也是搭載三名宇航員,將這三名宇航員送入空間站。
這次的宇航員在太空當中生活的時間更久,預計飛行的時間是半年左右,當然,飛行的時間與任務緊密聯系,飛行的時間越長,宇航員們需要完成的任務就越多。
我們都知道英語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只要想投入到國際 社會 當中,每一個國家無一例外都需要學習英語。這樣的情況也讓英語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
但現在局勢明顯發生了變化,相對於英語的炙手可熱,中文也開始深受西方國家的認可,甚至現在很多西方國家都將中文納入學習課程當中。
除此之外,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歐洲宇航員們開始苦學中文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當然是因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進步。中國預計在2022年前後將會完成空間站的建設,到那個時候,因為中國是僅有的太空站,所以,其他國家如果想要繼續鑽研航天事業的話,就無一例外,需要苦學中文。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現在已經同意17個國家加入到中國空間站當中了,其中包括德國,法國等等,還有與我們關系非常友好的俄羅斯,巴基斯坦等等。
不過,美國卻被中國拒絕了,這主要是由於美國達到中國空間站的進入標准,所以才會被中國拒絕了,如果想要再次申請的話,只能等後面的實驗項目了。
美國被拒絕,這也算得上是一件比較正常的事情了,當然,想要加入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也需要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那就是苦學中文,要知道,中國空間站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按鈕,上面刻制的都是中文,其他國家如果不懂中文的話,根本沒有辦法學習。
中國的空間站對於全球都是開放的,想要接入國家也必須適應中國的規則,只有這樣才能夠利用。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設,中國在航天事業上將會取得越來越顯著的成就,到那個時候,中國將會變為全球的試驗站平台,這不僅顯示出了我國航天技術的強大先進,而且也體現出了我們的和平與發展,只有大家一起進步,世界才可以變得越來越強大。
最後,小心想說: 「歡迎神舟十二號回家,歡迎三位航天英雄凱旋!」
❸ 肉眼能看到中國空間站嗎
能。
首先請大家放心,中國空間站可以很輕松的用肉眼看到。中國空間站以距地面300多千米的近圓軌道繞地球運行,飛行一圈大約需要1.5小時,因此經常會從我們頭頂經過(這就叫「過境」)。
它的體積較大,過境時如果被陽光照亮,會十分明亮。近期的觀測表明,當它以比較高的高度過境時,亮度可達-1等以上,與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的亮度差不多,即使在城裡也是輕松可見的。將來,隨著建設的進行,它會不斷變大,也會越來越亮,觀測起來更容易。
如果只是欣賞,我們不需要藉助任何裝備,只憑肉眼就足夠了:它看上去就像一顆很亮的星,慢慢悠悠的劃過天空,其速度和一架飛機飛過差不多,不過它不會像飛機的燈那樣閃爍。
如果你想拍攝,那麼也不需要太專業的器材,入門級的單反、微單相機,或者有手動功能的卡片機,或者拍照好一些的手機都是可以的。
使用廣角鏡頭,提前按照預報的位置構好圖,調好曝光參數——稍高的感光度(如ISO3200)、較大的光圈(如f/2.8)、較短的曝光時間(如4秒),提前幾分鍾開始連拍即可。拍完後,用疊加星軌的方法將素材疊加在一起,就能得到一張完整的中國空間站過境照片。
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英文名稱:China Space Station)一般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預計在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里,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180噸,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1992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建成空間站是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
2021年5月,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完成在軌測試驗證。5月29日晚,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准時點火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
6月17日15時5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行中國空間站首次出艙活動。9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撤離空間站組合體。
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動機成功點火後,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9月20日15時,長征七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2021年10月16日6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進駐天和核心艙,中國空間站開啟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❹ 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要面臨哪些挑戰要經歷哪些驚心動魄的時刻
就在今天,神舟十二號3名航天員就要回家了,至此,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昨天神舟十二號和空間站的組合體完成了繞飛以及徑向交會的試驗,然後啟程回歸祖國的懷抱。那麼航天員從空間站撤離究竟要經過哪些流程呢?
首先從飛船與核心艙分離到最終返回地面,航天員要經歷20多個小時的時間。神州十二號返回時,首先要進行離軌,其實也就是調轉反向,調轉方向完畢後,軌道艙和返回艙將進行分離,接著進行二次姿態調整,返回艙與推進艙再轉九十度,之後開始點火,降低飛船速度,進入返回軌道。
然後第二道關是再入關,再入大氣層這一關是返迴路上最危險也是最嚴酷的一關。,返回艙與推進艙就以無動力狀態自由減速飛行,當快進入大氣層時,推進艙分離,飛船的返回艙在進入大氣層之前要拋掉推進艙,因為推進艙後面的發動機是不能進行隔熱的。脫離了推進艙的返回艙借力調整姿態,然後大概在100公里左右就開始進入大氣層。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後,是返回過程中環境最為惡劣的階段。空氣密度越來越大,返回艙與空氣劇烈摩擦,使其底部溫度高達上千度,周圍被火焰所包圍。
經過大氣層的過程也是對飛船減速的一個最主要的過程。能夠將飛船的速度從七點九公里每秒降到大約200米每秒。用大氣層來進行減速。這是非常危險的,除了高溫以外,進入大氣層後返回艙將進入至暗時刻,會有將近幾分鍾與地面失去聯系,這是航天員身體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眩暈惡心,難以呼吸。此時對航天員就是最大考驗。
最後,就是萬眾期待的著陸階段。離地面10公里時,返回艙將打開降落傘並拋掉防熱大底,速度將下降至每秒3.5米左右。地面各級相應部門全部做好准備,包括搜救隊,醫療隊,輔助隊等等,神舟十二號有5架專用直升機為航天員保駕護航,最後在距地面一米左右時啟動反推發動機,最終使返回艙實現安全著陸。順利返回地球後,航天員身體恢復期至少需要3個月。可以看出我們的航天員為祖國的航天事業敢於奉獻,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向他們致敬!
❺ 神舟12號的意義
神舟12號的意義有,第一,從宏觀角度來看,神舟12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太空格局的重大改變,第二,從微觀角度來看,神舟12號代表中國綜合實力增長,為後續空間站的建造和利用起到好的開頭。❻ 怎麼看待神舟12發射上天
您好,你的問題,我之前好像也遇到過,以下是我原來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幫助到你,若有錯誤,還望見諒!2021年6月17日是令億萬中國人民無比興奮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早晨9點22分,神舟12號載人飛船帶著我國三名宇航員飛入太空,飛船將與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勝利對接,邁入了我國裁人航天和空間站建設領域至關重要的一步,開啟了新的篇章。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技術發展當中的皇冠上的明珠。原先我們將各種各樣的無人飛行器送入太空,這個難度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而要將脆弱的人體送向太空,還要讓宇航員長期留住在空間站里完成各種操作實驗,這個難度太大了。 脆弱的人體將成為這項航天運動最大的短板,哪怕一個細微的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這次航天試驗的失敗。自人類於上世紀60年代進入太空以後,在中國之前只有美國、蘇聯(現在是俄羅斯),兩個國家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神州12號的順利升天標志著中國成為了與他們並駕齊驅的第3個完全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和建設空間站的國家。 我國的載人航天飛行工程早在1992年被啟動,簡稱921工程。神舟1號到神舟6號已經完成了載人飛船的試驗飛行,初步建成了比較完善的配套性載人飛船工程。之後我國又相繼發射了神舟7號到11號、天舟1號、天宮1號、2號,逐漸攻克了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對接技術以及空間實驗室的建造技術。目前我國正在集中攻克在最為艱難的課題,如何宇宙中建立長期的空間站,如何讓宇航員長期停留在空間站中進行長時間的實驗。 也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座天上宮闕,也就是現在我們打造的天宮空間站,並讓宇航員長期駐守。天宮空間站打造是由三部分構成,之前我國已經成功完成了前兩部,先成功發射了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然後發射貨運飛船,最後神舟12號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現在神舟12號已經完成了天宮空間站打造最為關鍵的一步。也就標志著我國打造的天宮空間站進入了載人駐留實驗階段。神舟12號的發射使太空中常駐的地球人總數達到了雙位數,10個人,中國宇航員佔比不輸美國和俄羅斯。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崛起已經呈現出大有超過美俄兩位前輩的趨勢,宇宙空間的爭奪是大勢所趨,中國絕不能落後!,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請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❼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多國與中方合作,但不包括美國
據媒體報道,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火箭成功發射。此次三名航天員分別為聶海勝、湯洪波和劉伯明,他們三人將進入「天和」核心艙,進行為期3個月的太空任務。在這前一天,中國方面表示,將與其他國家共同開展航天任務,但有媒體表示,此次與中國合作的其他國家中並沒有提到美國。
在此次新聞發布會上,中方表示,中國航天目前在多個領域與俄、意、法、德等國家進行深度合作。中國現在完全有實力開展各項國際科學合作,中國也歡迎其他國家與中方在航天事業上進行合作。從16年開始,中方篩選了9個合作項目,這些項目分別來自17個國家。中國在空間站問題上,也派遣科研人員與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的科研人員進行交流。
美媒在6月16日報道,目前國際空間站有著來自不同國家的二百四十多名宇航員,但其中沒有中國代表的身影。媒體還表示,如果國際空間站缺少資金支持,那麼到2024年國際空間站將無法繼續運營,屆時只有中國能夠運營空間站。造成這一局面很可能是2011年美國簽署的「沃爾夫條款」。在當時美國國會議員聲稱,一名在美國航天局工作的中國科研人員疑似竊取「相關信息」,在回國時被美國安全局逮捕。隨後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便簽署了一項禁止與中國航天領域合作的條款,這項條款就是「沃爾夫條款」。
最近,俄羅斯方面發聲,表示會與中國在航天領域繼續深入合作。俄方公開宣稱,未來會向中國空間站輸送俄羅斯航天員。另外在中國發射神舟12號時,俄媒稱中俄將繼續在空間領域進行合作。對於在航天領域中俄之間的關系,季啟明表示,目前,中俄兩國圍繞空間站以及載人航天領域一直保持密切合作。今後,兩國將繼續在該領域內深入合作,為全人類的 探索 太空事業做出貢獻。
❽ 神舟十二號成功克服三道關:飛船翻跟頭、航天員倒著坐、穿越黑障
9月17日,神舟12號航天員乘組結束在空間為期三個月的工作,開始向地球返航。那麼神舟12號究竟是如何返航的?如何完成向著陸場的瞄準和滑行?又是如何完成在大氣中的制動減速,最後平安落到地面的?
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分離階段。神舟12號跟空間站是一個組合體,在空間繞著地球的軌道飛行,以90分鍾的速度環繞地球一圈,這樣不斷的循環。
如果想向地球返航,首先要完成分離,就是神舟12號飛船跟空間站完成對接機構的解鎖分離。這個時候,航天員原本是在空間站的,他們首先要在空間站完成撤離前的最後檢查工作,使空間站從有人值守切換到無人值守的工作狀態。
然後他們會向神舟12號的軌道艙轉移,從核心艙向軌道艙轉移的過程中,他們必須要在轉移完成之前關閉空間站氣密艙的艙門,同時進入到軌道艙以後也要關閉軌道艙的氣密艙門。
進入後,他們會再次通過軌道艙進入返回艙,然後關閉軌道艙跟返回艙之間的氣密艙門。這時,飛船就開始分離動作,解鎖機構解鎖,神舟12號飛船的制動機構緩慢噴氣,讓飛船以非常小的速度逐漸脫離空間站,這個時候兩者還是在共同的軌道上運行,當環繞到最後一圈的時候,地面會下達一個撤離的返航指令,這個時候兩者就不再以共同的軌道開始進行下一輪的動作。神舟12號飛船這時距離空間站已經有一定的距離,所以要調整姿態。
首先來講反沖系統會調整它的姿態,讓它逆時針先回轉90度,本來飛船是以縱軸對准軌道飛行,現在就是橫側飛行。同時,軌道艙跟返回艙之間的對接機構會解鎖,兩者之間就會有一個緩慢的分離速度。
橫向分離的好處是讓被拋棄之後的軌道艙不會停留在飛船的軌道前後位置,兩者不會造成相互干擾,橫向拋掉軌道艙,這時的飛船隻剩下返回艙和後面的推進艙這樣兩個系統組成的組合體,但是還是橫著的。在扔掉軌道艙之後,神舟12號飛船會繼續逆時針回轉90度,這個時候,它已經逆時針回轉了180度,變成了頭朝後,尾朝前的姿態。
推進部分的發動機是正對著軌道前方,這時就已經完成了向地面返航的最後准備。此時推進發動機會點火,但不再是為了加速,而是讓飛船在軌道上減速。
飛船可以到達地球軌道,並且環繞地球不會掉下來,主要原因是它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甚至更高。
如果你的速度在這個時候能夠迅速衰減,它就會向地球下落。如果速度衰減到零,那就會直上直下,自由落體落向地球表面。但是如果衰減不到零,而是仍然維持一個很高的速度,它就會以不足第一宇宙速度的姿態向地球以一個拋物線的方向滑落下來,這就是神舟12號返回地面的一個基本原理。
但是,速度和姿態的控制要求相當之高,是比較的嚴苛的數學和物理的計算過程。制動發動機減速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神舟12號飛船就開始接近地球的大氣了。在140公里的高度 , 返回艙不能帶著推進艙,兩者會分離,推進艙會在大氣層中燒毀,而返回艙 會向大氣層進一步前進,到了100公里的高度時,返回艙就開始接觸到 濃密的大氣層,這個時候就是大氣的摩擦減速制動的過程。
大氣跟返回艙會以接近第一宇宙的速度撞擊,產生相當高的熱量,使得包圍返回艙的大氣產生電離作用。電離後的空氣會屏蔽掉任何無線電信號,也就是說在100公里的高度之後,飛船會進入一個黑障的狀態,飛船跟地面之間的通訊會中斷一段時間,在達到40公里的時候,黑障才會消失。
所以在這個階段對於飛船的監控主要依靠地面的雷達測控手段,通過主動雷達在監測飛船下落的軌道,在40公里擺脫黑障以後,飛船會進一步下落,在這個過程中其實非常講究姿態,飛船必須要建立起與地球大氣的一個非常合適的角度,通常是與地面這個地區的海平面的夾角維持1.5-1.7度左右。
這個小角度既有利於減速,同時又能夠讓飛船比較精準的沿著預定的下滑軌道向它瞄準過的著陸場前進。如果角度太大,就意味著載入的姿態角過大,摩擦會更加劇烈,導致飛行的過載可能會非常大,超過限度。嚴重的時候摩擦可能會讓飛船由於高溫而受損,甚至導致飛船重要系統的損毀。
如果姿態角過小,飛船可能會像水漂一樣在大氣層邊緣進行彈跳,這樣的情況,飛船也不能按照預定的軌道滑向預定的著陸場,所以角度過大和角度過小都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
要讓飛船能夠精準的回到著陸場,就意味著姿態角的建立和中間不斷的控制和修正尤為重要,這對航天員的生命安全的保障也尤為重要。
航天員在返回艙的時候是背對向著前進的方向,倒坐著向前進,航天員可以以背部的下側,包括臀部、大腿部和後背的下部來承受過載的力量,對於他們身體 健康 的保障程度是最高的。
整個下滑過程中過載不會超過4個g,這也是航天員在他們的適應性訓練中完全可以耐受的水準。接近地面10公里的時候,減速傘系統開始啟動,飛船速度也降到了一定的水準。
減速傘是由引導傘到減速傘再到主傘依次地拉開,這是層級減速的一個原理,防止一次性張開一個過大的傘,這樣在高速的大氣的沖擊下,有可能會讓傘繩或者傘體出現斷裂或者爆破的現象。
減速傘依次張開的效果可以讓飛船從每秒鍾200米的速度降到每秒鍾六七十米,再降到每秒鍾5-6米。最後,飛船還要進行一項工作,就是拋掉返回艙底部的防熱大底,這個大底像一個盾牌一樣,承受著高速高溫的氣流的不斷沖擊,它是一個很沉重的笨傢伙,是一個死重。
這個時候飛船在距地面比較近的時候,大概在5公里左右的時候要扔掉防熱大底,減輕飛船重量,同時更有利於進一步減速。防熱大底扔掉以後,返回艙底部就會露出4個制動發動機的噴口,這幾個噴口在最後的關頭將發揮關鍵作用。
在主傘的拖帶 下,飛船距離地面最後一米多的時候。4台制動發動機會噴出灼熱的氣流,幫助飛船進行最後的減速。在每秒鍾5-6米的水平上一次性減到每秒1-2米的速度著陸,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所以整個的減速器系統也是非常的復雜。
飛船安穩落到地面以後,這個時候搜救的過程,實際上在這之前就已經同步展開。
飛船再入大氣的時候,地面就會用雷達不斷的監控飛船的姿態和軌跡。飛船脫離黑障以後,飛船上的各種頻段的信標會向外發出它的定位信號,這時候空中的直升機、地面的測控站或者搜救車輛都會同步監測到飛船的位置信息,兵分多路的趕赴搜救現場。
整個東風著陸場區域已經事先安排好了多架直升機和大量的搜救車輛和保障隊伍,他們會保證在第一時間迅速趕到飛船的落點,甚至有的時候趕來的直升機是看著我們的飛船,安安穩穩得在主傘的拖帶下降落到地面。
搜救人員抵達,完成飛船的外觀檢查和局部的清理保護之後,就會做開艙的准備。主要是對艙內的儀器設備進行檢查保護,該轉移的轉移,該防護的防護,同時對航天員要進行醫學的檢查和處置,查看航天員著陸的過程中是否有身體的不適,同時在艙內對他們進行一個初步的適應性訓練,可能很短幾分鍾,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起對地球的重力的一個適應。
否則,艙內很狹小,要想通過外力把航天員轉移出來也比較困難,最好他們還是能夠建立起自己的體力,對重力的一個適應,這樣搜救人員可以更順利的幫他們出艙,出艙之後他們通常也不會站立,一般會在座椅上小憩一下,因為重力對於他們來講仍然是個負擔,畢竟在空間已經工作了三個月。
在三個月時間里,由於失去了對重力的適應的過程,他們的鈣質可能會流失,可能會骨質疏鬆、肌肉的力量感下降……雖然三位航天員一直在空間進行鍛煉,但是畢竟比不過地球表面給人的適應性養成更強。小憩之後,工作人員就會把航天員轉移上醫療保障車,送他們回到醫療機構。
接下來第一個階段是醫療隔離階段,對航天員身體的指征、醫學的數據進行大概兩周的監測。第二個階段是療養和康復訓練 階段,也可以理解為建立起他們重新對地球環境的適應過程。
這個過程對航天員特別重要,因為他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恢復到平常人的水平,他們還需要恢復到發射之前航天員的水平,保證他們能夠在下一個階段繼續執行航天發射的任務。
而對於這個過程而言,國內的航天醫療系統已經非常成熟,能夠較好地掌握航天員的醫療隔離,包括療養和康復,以及一些適應性的訓練,有點像健身房的訓練內容,只不過它更科學、更緩慢、更循序漸進。
在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醫療監護,包括飲食起居的保障,保證航天員能夠在身心舒適的一個狀態下,恢復 到他們發射之前的身體狀 態,這就是神舟12號飛船從天到地的一個過程。
我們期待神舟12號航天員能夠迅速恢復狀態,也期待神舟13的航行員能夠順利的發射升空,重啟中國空間站有人駐留模式。
❾ 神舟十二號撤離空間站,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生活 90 天,有什麼重要意義
意義重大呀,這代表著,中國空間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空間站也初步成型,並能夠穩定運行,可以有效的承載航天員長期駐留,為接下來的完善結構和開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❿ 2021年,中國首次進入自己的航天站!展現中國的強大、民族團結
2021年6月17日,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跨越400公里的漫漫征途,神州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對接成功。下午6點48分,航天員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了自己的空間站,中國又一次實現了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吹過的牛。
十多年前,在2005年左右,世界各國紛紛制定了自己的航天計劃,並將月球探測作為發展航天事業的重點,日本方面表示,將於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讓機器人做月球的拓荒者, 美國也相當自信,將再度登月的時間定在2015年,最遲不超過2020年,並且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就連印度都囂張地說,計劃在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全世界大國都在摩拳擦掌,信誓旦旦地吹噓著。
如今各國的計劃進展如何了呢?看起來都不太順利, 日本於2007年發射了月女神1號月 ,探測衛星之後再也沒了動靜,距離月球基地夢只有四年時間了,估計希望渺茫, 印度於2008年發射了月船1號 ,結果飛船上天沒多久就和地面失去了聯系,月船成了天上的一堆廢鐵,印度的探月計劃宣告破產。 美國的登月計劃更是因為疫情的爆發被無限延期 ,之前由美國牽頭的國際空間站,目前由於設備老化,維護困難等原因,即將面臨在2024年退休停用的命運,預計2025年後便會損壞癱瘓,更別說在2020年內再建一個月球空間站了。
事實證明,十幾年前大家一起吹的牛,只有中國做到了,當時中國公布的計劃詳細得很 。2004年中國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對外宣稱,中國探月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分為繞 落 第三步,預計在2007年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2010年,中國的月球車將會軟著陸在月球表面,並展開巡視探測 ,2020年,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會把月球土壤採集回地球,中國實現了這份計劃了嗎?毫無疑問,中國成功了。
2007年10月24日,繞月衛星嫦娥一號升空,2013年12月14日,玉兔號月球車在嫦娥三號的帶領下,成功登上月球,並首次從月球給地球拍了一張照片 。雖然比計劃稍微遲到了一些,但總歸還是做到了,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升空,趕在計劃的最後一個月內,成功無人采樣返回,將月球土壤帶到人間,實現了上九天攬月的壯舉。
中國航天的進步不止於此,1998年國際空間站項目發起,該項目由美國航天局NASA主導,15個國家的五個航天局參與創辦,但在建立之初,由於中國國家航天局只成立了五年
其他國家單純地認為,中國無法給整個項目帶來顯著貢獻,便沒有邀請中國參加,所以中國只能埋頭苦幹,自己搞太空計劃。 2001年,美國國會通過「沃爾夫修正案」,徹底澆滅了美國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希望,嚴禁中國航天員進入空間站,中國一直努力爭取機會尋求合作,但無不遭到了美國的封鎖抵制。
有國人發問道,國際空間站何時輪到中國人上去?馬來西亞人、泰國人 ,甚至日本人 、韓國人都上去過了,該到中國人了吧! 有人風趣地回答鼓勵道,中國人要上就上自己的國際空間站,上別人的不好玩。 2011年,中國發射了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2016年又發射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兩者都已圓滿完成任務。 2019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明確表示 ,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開始運營,美國人自然以為中國人又在吹牛了。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從不吹牛,中國總是說到做到 ,而且這次中國做得更好,也有信心將中國的天宮,打造成新的國際化空間站。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飛天後,中國空間站面對各國尋求合作的航天機構,承接了第一批共九個國際合作實驗項目,並制定以極高的評審要求 ,美國雖然也想參與進來,卻因為投報的項目未達標准被拒之門外。
周建平院士直言不諱:「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范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從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來講,美國的項目沒達到要求的標准」, 以往美國對我們藏著掖著,生怕我們學習到他們先進的航天技術。 如今話語權掌握在我們手裡的時候,美國那些不入流的技術遭到我們合理拒絕,真是何其諷刺,而且在中國的空間站內,需要航天員操作的界面幾乎是全中文,這更是中國自強崛起帶來的自信。
自1949年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人口大國,發展成如今民富國強 繁榮穩定的模樣,人民群眾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背後正是一次次地說到做到 , 在基建方面,以青藏鐵路為例, 建國之初,整個西藏的鐵路僅有1000多米,交通極度不便,導致西藏的經濟發展也嚴重受阻。所謂「要想富,先修路」。 為了從根本上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黨和政府決心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美國現代旅行家保羅索魯曾說,只要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大多數來中國考察過的世界級鐵路軌道工程師,都對青藏鐵路的建設抱希望,即使是放在當下,青藏鐵路的修建通車,看起來都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青藏高原海拔高度世界之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的寒冷氣候使很多土壤被牢牢封凍,凍土像鐵板一般鋪滿高原遍地。
高原帶來的高寒缺氧問題,讓鐵路工人的工作環境變得相當惡劣,變幻莫測的天氣也令人煩惱 , 加上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脆弱,為了不使過度開發導致環境破壞,鐵路的修建更不能操之過急,多年凍土 高寒缺氧 環境保護,三道難關無不令世界各國望而卻步。 但中國卻於1958年就開始了鐵路的修建,無數工人戰士站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在苦寒交織的生命禁區,身冒嚴寒、頭頂風雪 、力戰缺氧、斗破凍土,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做著一件別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 經歷了長達50年的艱苦奮斗,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昆侖山口 沱沱河畔,翻越唐古拉山,進入西藏自治區,最終抵達拉薩。全長1956千米,被譽為天路。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 它的建成通車,對於青藏兩省區加快經濟 社會 發展,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增進民族團結和鞏固祖國邊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青藏鐵路攻克了無數世界性難題,是中國堅持數十年,灑下無數的血汗才達成的奇跡,這僅僅是中國基建的一個方面。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中國的新世紀四大工程,在千萬里版圖上隨手一劃,就能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1988年,中國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立志30年之內建成8.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網,2012年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達9.6萬公里,超過美國的9.2萬公里達到世界第一, 截止2020年底。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已達16萬公里,把其他國家遠遠甩在身後, 中國高鐵運營里程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港口運力 航空運力也均居世界首位,中國由一個交通大國轉變成交通強國,靠的無不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勤勞。
在生態治理方面,中國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 2017年,聯合國提出在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中國據此制訂了相應的荒漠防治計劃,但其實中國的沙漠防治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中國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 以陝西、內蒙交界的毛烏素沙漠為例,它曾是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根據 歷史 記載,毛烏素沙漠形成於公元5世紀,距今已有1500年 歷史 ,總面積為4.2萬平方公里。毛烏素沙漠給周邊地區帶去無數沙災,遮天蔽日的沙塵暴毀屋傷人,隨之而來的水資源匱乏,水土流失、耕地荒廢更使民不聊生。
但中國人從不屈服,他們與沙漠展開了長達四十年的斗爭,無數治沙人為此耗盡半生, 牛玉琴 :帶領村民種樹2700萬棵,殷玉珍 :32年種樹治沙七萬畝,石光銀 :30年種下4000萬棵樹木,這樣的名字還有千千萬萬個,他們用雙手一個坑一個坑地固沙,一鏟子一鏟子地種樹,搭上了半輩子的時間。
2020年4月,毛烏素沙漠被宣布從陝西版圖上消失,因為它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到百分之93, 通過治理環境改變地理課本,把沙漠變成綠洲,在全世界也是獨一檔的 ,剛剛過去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 目前中國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荒漠化土地面積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速度持續縮減,聯合國預計在2030年達到的土地退化零增長。中國足足領先了十年,中國人為世界生態改善所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而在製造業領域,中國更是已經在領航世界 , 以前段時間大火的盾構機為例,盾構機是一種大型隧道挖掘機。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對盾構機等設備完全依賴進口,國際市場仗著技術優勢,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甚至美國還出面抵制其他國家向我國出口此類設備。 1997年修建西康鐵路的秦嶺隧道時,我國花了6億人民幣才從德國引進兩台機器,洋盾構價格昂貴不說,維修保養還特別麻煩 。當時為了防止技術外泄,德國維修人員不允許中方工作人員參與設備的檢修都需要外國專家遠渡重洋來完成,此後中國立志要做自己的盾構機,即使我們毫無相關領域的基礎技術, 但中國人從不服輸,更不願意處處受外國人掣肘。
2002年10月盾構機研發項目組在中鐵隧道集團成立,項目組初始成員只有18人,而且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別說是研發盾構機了,很多人甚至都沒見過盾構機長啥樣 ,靠著如此簡陋的班底, 歷經6年艱苦攻關,2008年我國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式盾構機面世。自此打破了海外技術的壟斷,並逐步沖出亞洲遍及世界 ,2012年中國盾構開始出口迅速遍及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將盾構機的整體市場價,從原來的動輒好幾億,降低到5000萬以內。 中國的盾構機物美價廉,其性能均為世界頂尖水平,但定價卻相當之低,為世界各國市場所歡迎,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正是國之重器的真實寫照。
中國人是從來不會指望外國人的,沒有外國的援助無所謂,被外國技術封鎖也無所謂,外國做得到的,中國便也能做到,外國做不到的,中國還是能做到,兩彈一星如此,核潛艇如此,光刻機如此,5G技術如此,新冠疫苗更是如此,中華民族的韌性和努力,在西方世界看來是吹牛,在我們自己看來,是仰望星空 ,並且腳踏實地。
1949年,毛主席在新中國的,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說:「我們正在前進,我們正在我們的前人從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 、極其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吧!」 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中國人一直在路上,也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對此各位看官還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