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19世紀初德國是什麼狀態

19世紀初德國是什麼狀態

發布時間:2022-11-17 05:37:13

Ⅰ 德國有沒有經歷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英國早在19世紀30—4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和美國等國也緊隨英國之後於是18世紀末相繼展開了工業革命。相比之下,由於深受分裂割據的困擾,德國卻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沖擊下,遲緩地開始了它的工業革命步伐(註:也有觀點認為,德國工業革命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19世紀初,是德國工業革命的展開創造條件的時期。首先,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意志諸邦國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倉戰爭的洗滌,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各邦統治者為穩定自己的統治,紛紛進行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舊的封建制度逐步瓦解,以至德國著名史學家托馬斯·尼佩代稱這一德國歷史上的「大改革時期」,「創造了德意志近代國家和近代社會的基礎」。因此,進入19世紀以後, 德國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較之以往更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更有利於工業革命的展開。其次,以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為特點的農奴制改革為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農奴制改革的過程中,容克地主們通過收斂農民為獲得人身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贖金,積累了一定的資本,許多農民則在人身獲得自由的同時,成了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無產者。這不僅為即將到來的德國工業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資金,而且准備了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此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也已開始拍打德意志的大門。發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浪潮首先波及的是西德意志地區,而且來此辦工業的起初也是英國人。例如,著名的英國企業家科克利爾兄弟在歐洲大陸建立起混合性的企業,在比利時建立起煉鐵廠、煤礦和鍛壓廠的同時,在普魯士也建立起了示範性企業。英國人因此成了包括德意志在內的「歐洲大陸的老師」。 在德意志地區,較早涉及工業革命的是一些著名的私人企業家。在威斯特發利亞,弗里德里希·哈爾科特就建立起了煉鐵廠和煉銅廠,並投資於運河和鐵路建設,推動蒸汽船隻的使用。幾乎與此同時,弗里德里希·克虜伯還在靠近魯爾地區的埃森建立了德國第一家鋼鐵廠,而當時的埃森(日後成為德國著名的重工業城市)尚沒展示出有什麼發展前途,因此,克虜伯此舉實有先見之明。在創建工廠的同時,德國的紡織行業中也開始利用英國的機器和技術。早在1783年,德國就安裝了第一台水力紡紗機。到1814年,僅薩克森就已有機械紡錠28萬枚。1831年,德國已經擁有1000台以上的機械棉織機。當然, 從整體上看,在19世紀30年代以前,德國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還是微弱的。

Ⅱ 分別說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二戰後德國經濟政治發展特點及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界從初,老將俾斯麥隱退,告示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信任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繼位,昭示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第二帝國對內政策:政治上採取變相獨裁政策,宰相由皇帝任命,國家行政機關有宰相領導,內閣成員由宰相提名,可見整個國家機器就是封建制度的翻版。國家另設國會,國會可由三級議會自由選舉產生,但是國會除對預算撥款等經濟問題有決定權外,對國家一切事物都只有討論權,皇帝可以任意否決。帝國採取聯邦制,每個邦國都有自己的議會國王政府機關,但是因為整個帝國是以普魯士為主體,所以整個國家就是普魯士的擴大版,也即軍事領導一切。經濟上,國家鼓勵大資產階級壟斷企業,蒂森,克虜伯,法本,西門子等等工業巨頭在德國土地上崛起,進而一個又一個辛迪加,康采恩集團等政治經濟力量成立,主導里帝國發展方向,在新興的工業方面,例如化工,鋼鐵,交通,電子,軍事工業等等方面,德國已開始領先於其他主要歐洲國家,由於壟斷組織對工人階級的超級剝削,使得整個資產階級壟斷利潤空前增長,另外威廉二世也採取懷柔政策,例如退休制度,工傷保險制度來安撫勞動階級。另外帝國對教育的重視而產生的效果也在世紀末顯現,國民文盲率大大降低,工業生產率大幅提高,使得德國經濟在一戰前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法等,可以說,在德國統一到一戰之前,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德國已經從一個農業封建帝國向一個資產階級壟斷帝國主義國家的成功轉變。

第二帝國對外政策,為了適應帝國經濟的轉變,無論從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還是移民過剩人口等等角度來講,都必須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整個帝國的生存空間,威廉二世一改俾斯麥的低調外交政策,由不參與世界殖民地瓜分,到積極參與對全世界的掠奪,從非洲到亞洲,再到太平洋的小島,年輕的帝國,躍躍欲試,在對非洲的瓜分中,德國佔領了莫三比克和科麥隆,並且在北非跟法國進行較量,另外又在東非地區和英國較量,在遠東,容克軍團在山東登陸,取得了遠東軍事基地,並且在太平洋地區和日本與美國爭奪勢力范圍。在中東地區,奧斯曼土耳其這一老大帝國被納入帝國勢力范圍,帝國還曾計劃向墨西哥進行大規模貸款,以幫助其奪回被美國吞並的四個省,尋求帝國在美洲的立足點。

帝國外交政策,大膽挑戰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在東歐,由於容克地主的要求,德國宣布禁止進口俄國牲畜,而俄羅斯也宣布停止進口德國工業品,這就造成了兩國經濟的破裂,最終造成政治上的破裂,另外德國對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的支持,使得俄國在東南方向的擴張受到抑制,使得沙皇對德國的不信任加劇。最終造成兩國從同盟到敵對的轉變。德國佔有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視法國為第一假想敵,而英國又佔有世界第一的殖民地面積,也是德國夢想打敗的目標。所以德國的、通過一個又一個軍事法案,在海洋上,大勢建造巨型戰艦,在陸軍方面,大力發展野戰部隊。並制定出進攻計劃,從比利時繞道入侵法國,史稱史蒂芬計劃。

由於整個國家在科技文化經濟等領域取得的空前成就,外加帝國宣傳武器的大勢鼓動,使得整個國家的國民陶醉在民族自豪感到民族優越感的升級,反復強調歷史對德意志民族的不公正,叫囂著要打敗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來獲取國家新的生存空間。而老牌帝國主義英法俄等國,也大力維護自己多年來的既得利益,防範德國這樣的新興帝國,於是兩大集團的的武力決斗不可避免,一戰爆發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由於一戰戰敗,經濟方面德國由世界第二軍事經濟強國。淪為被掠奪和奴役的對象,海外殖民地全被剝奪,本土也割讓很大的領土和人口,波蘭、波希米亞,奧地利和匈牙利在廢墟上復國,比利時退出德比關稅同盟,阿爾薩斯洛林割讓法國除此之外,撕裂了沙爾區和洛林的煤鐵紐帶,德國還要賠付勝利者1032億馬克的戰爭賠款。整個國家搖搖欲墜,在經濟危機到來後處於深重的蕭條。由於經濟危機,德國武力支付賠款,而法國以此為借口,出兵沙爾區,造成整個國家經濟崩潰。通貨膨脹嚴重,各個階級無論從壟斷資本或退伍軍人再到普通百姓,都感到國家衰落後的恥辱,內心中發誓要撕毀凡爾賽合約這一不平等的條約,使得整個德國成為法西斯崛起的肥沃土壤。希特勒上台後,大范圍的整頓帝國經濟,將傳統的工業化國家,轉變為軍事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力量。並鼓勵大集團大企業將小企業兼並,限制小規模企業發展,在二戰爆發前,德國的軍工產量已經超越英法總和

政治上,魏瑪共和國建立,德國開始由獨裁統治到自由民主國家的改造,在經濟危機爆發前,基本形成了像英美國家一樣的國家政治框架,共產國際運動被鎮壓,資產階級左中右各派在政治活動中嶄露頭角,但是由於德國戰敗後,整個國家機器仍掌握在壟斷資產階級手中,所以壟斷財閥一直希望德國能重新崛起,走向擴張的道路,在經濟危機之後,希特勒走上歷史舞台,代表了他們的利益,叫嚷著對外進行戰爭復仇,對內施行種族清洗,隨著經濟危機加深,納粹黨有了表演的舞台,最終由最初的一個南部小黨,成為帝國議會第一大黨,後來總統興登堡逝世,希特勒自封元首,解散其他一切政黨,開始獨裁統治。

第三帝國文化採取灌輸政策,強調雅利安人種優越論,大肆迫害猶太人,鼓動人民發動對西方國家的復仇戰爭,奪回戰敗的榮譽,並與蘇聯拉開距離,叫嚷要出兵俄國,『解放』東歐人民。

帝國外交,由於德國是戰敗國,所以外交空間極其狹小,法國與東歐各主要國家都有針對德國的軍事同盟,德國只能與邊緣國家蘇聯採取軍事和經濟合作,蘇聯由於被美英法等帝國孤立,也只能尋求與德國的外交合作,所以德國的工業產品在俄國有了市場,被凡爾賽束縛的軍事力量,也在俄國有了試驗場。另外德國經濟開始對東南歐滲透,最終使得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向德國靠攏。當時德國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希望與蘇聯中國印度這樣的古老民族國家合作,共同領導世界,另一種是與日意建立法西斯同盟,在博弈中,後者占據上風,於是三國反共產主義協定簽訂,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世界大戰的陰雲再次飄浮於歐洲。

二戰戰敗後,德國一分為二,政治受蘇美兩大冷戰集團領導,經濟西德發展較為迅速,後來成為戰後歐洲經濟的發動機,東德發展雖慢,但是平均水平已超蘇聯,也是東歐的發達國家。戰後德國人民深刻反省,充分認識到民族的崛起不能依靠戰爭,得到世界人民諒解,最終在冷戰結束後重新統一,並且作為歐洲普通一員,加入歐盟。當今德國,也仍然是世界一強,在國際問題仍有很高的發言權,經濟也是迅速恢復,世界第四。

Ⅲ 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的社會狀況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還是個鬆散的聯盟,叫神聖羅馬帝國,後來被拿破崙征服,直到1871年普魯士統一了德國。

Ⅳ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工業發展的特點

德國工業中的傳統行會勢力強大,真正的職業自由在1869年後才開始出現,而德國的傳統行會和手工匠的地位並未被替代,結果形成了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特點,即「雙重經濟」的特點。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與產業技術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農村未受到如同英國圈地運動那樣的沖擊,農業人口是逐步地離開土地,加入城市的就業大軍的。同時,城市的工業構成也十分復雜,並非單一的現代工業經濟。這種逐步演化,多種性質行業並存的現象,盡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保持了社會在轉型時期的基本穩定,有利於德國人將自己傳統的精細作風融進新的行業中。

Ⅳ 德國在19-20世紀期間為什麼發展神速

德國於1871年統一,

以農業為依託的發展

工業化以前的德意志以農業為主,且處於分裂狀態——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確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壞的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德國統一後便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巨大動力,德國社會中所有要求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佔領了德國的政治舞台。其資本投資率在1850年前後估計只有5%,在1850-1860年間則增長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70年代則為12.5%。

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逐漸形成後,從19世紀中期起,產生了一批大公司,它們是德國現代工業的標志,盡管德國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極快,其形成過程與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卻沒有什麼不同。最初都是從紡織部門開始,因為僱傭了大量的勞動力,毛織業也慢慢採取了現代的模式,但其對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軌影響不大,主要是棉織業和絲織業在機械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業盡管落後,但也堅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現的大公司所取代。

德國的工業化大躍進是隨著1840-50年代鐵路網的修建和魯爾地區發現巨大礦藏而開始的。鐵路的修建帶動了鋼鐵工業、煤礦工業與機械工業。德國的煤礦從1820年的1.3百萬噸增至1850年的5.1百萬噸,到1913年的190百萬噸,加上87萬噸的褐煤,幾乎佔了整個歐洲大陸煤產量的三分之二,生鐵在1826年超過了10萬噸,1867年超過一百萬噸,而到1913年超過了13百萬噸。鋼產量從1870年的126000萬噸增為1913年的17.6百萬噸。生產組織的規模很大,很現代並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時至少有24個魯爾的煤礦的年產量超過了500000噸,1902年,德國平均每個鋼鐵工廠的產量為75000噸

鐵路是德國比法國發展得更快的一個部門,而且這種發展是在全德統一之前就開始的。所以德國鐵路的特點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國那樣有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規劃和基礎。

德國的這種特點反倒成為它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有利的因素,因為它的鐵路完全是以經濟為目標而發展起來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發展。政府規劃建設,私人也進行投資,兩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國的鐵路建設的速度。德國鐵路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前後經歷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發展,這種鐵路發展對德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德國的工業革命……看來是隨著鐵路作為主導部門的不平衡發展。」 鐵路投資作為國民凈投資的比例在1851-4年為11.9%,1855-9年為19.7%,而在1875-9年達到了25.9%的高峰。起初,對鋼鐵和機械的巨大需要超過了德國的生產能力,不得不從英國和比利時進口,但隨著德國鐵路交通網的形成,德國的鋼鐵和機械生產能力也隨之發展,這種發展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860年起,德國作為鋼軌進口國的局面開始改變,從1860-5年,德國每年有23000噸鋼可用於出口,1866-71年,更增為150000噸。

通過銀行的貸款,德國的鐵路建設從未遇到過資金短缺的問題,德國政府在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擔保銀行的投資收益不致受到侵犯,並使得那些獲利較低的鐵路得以修建。由於政府的參與,至1914年時,德國政府已控制了整個鐵路網。

德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將重工業的發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重工業以采礦業為龍頭,而采礦業的起步則是以洛林地區豐富的礦藏開始的。雖然在采礦業德國並未趕上它的老對手英國,但卻與以美國相等的速度發展著,所以在歐洲來說仍然是很快的。德國的煤產量從1871-1875年間的年平均3450萬噸上升為1913年的19150萬噸。在同一時期,褐煤的產量從970萬噸上升為8750萬噸,鐵礦石的產量上升為2870萬噸。 采礦業的發展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生鐵的產量在1871年估計為160萬噸,在1910年已達到1480萬噸。1900年,當英國的生鐵產量達到910萬噸後,超過了德國的850萬噸時,德國在鋼鐵產量方面則以740萬噸超過了英國的600萬噸的產量,1910年,德國的生鐵產量為1310萬噸,而鋼產量則為1300萬噸,與歐洲的其他國家遠遠地拉開了距離。

德國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業發展的優勢,在其他產業部門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等最早起步的工業國家。其具體的一些指標為:1,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鐵路系統,其鐵路長度從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商業貿易艦隊,其蒸汽動力的船隻從1871年的81994萬噸增至1913年的4380348萬噸,3,迅速地擴大了自己的機械製造工業,使德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輸出國之一,而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所佔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魯伯公司在埃森就僱傭了68300工人。在同一時期,德國的電氣工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僱傭的人口看,這兩個行業的工人總數並不是很多,但由於其擁有的先進技術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使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們在工業中所佔的比例。

事實上,早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前,德國的一些重要企業就已經開始發展起來了。1816年,德國最早的鑄鋼廠之一的克魯伯工廠因為負債而停產,1818年其創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魯伯使它恢復生產後,在1826年被迫將工廠轉交給他的兒子,但情況仍然沒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後,德意志的經濟開始起步,1834年,由於鐵路的修建,克魯伯接受第一批鑄鋼車輪的訂貨,於是,工廠的轉機出現並開始了真正的發展。1831年,其工廠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經增加到683人,至19世紀中葉已經超過了1700人。而這時克魯伯已經不但供應車輪,而且還生產火炮,並且有半數以上是供應外國的。

電氣工業的發展是與威納爾·馮·西門子和埃米爾·拉特瑙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西門子是一個靈巧的發明家,他在1867年設計並製造了發電機並將其用於電氣化鐵路上。在與西門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國愛迪生電氣公司,後來逐漸脫離了西門子而成為獨立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這兩個公司推動了德國電氣工業的發展,並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化學工業的起步不同於電氣工業,這是因為德國早已形成了化學實驗的傳統。不過,化學工業的決定性發展是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內完成的,很多化學工業後來合並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個染料公司在德國的化學工業中一直處於十分領先的地位,德國的染料、化學制葯以及其他的化工產品在此期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加上德國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使德國的化工產品享有了國際性的聲譽。

正是由於這些大公司的規模性發展,使德國的工業能夠後來居上,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國。

如果不充分考慮到銀行的作用,那麼任何對德國工業化的思考都是不完整的。可以這樣認為,德國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德國的銀行業形成的獨特系統有很大的關系。與英國、美國和法國相比,德國的銀行系統為德國的工業化提供了最有力和最成功的刺激。在德意志,銀行的含義與英國是不同的,在這里,銀行是一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投資信託的聯合體,而這個聯合體只有在中央銀行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一戰以前,具有代表性的銀行,只將其較少部分的資金投入政府的債券,另一部分則投資於商業票據,這些票據得到了德意志銀行的承認,因而被認為是一種流動儲蓄。不過,德國銀行的資金大多是直接投資於工商企業和用於促進工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或資金的籌集都要通過某一銀行來進行,在這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國際性的財團。銀行或財團控制股票或債券以固定的價格發行,並將其盡量出售給公眾。其結果是銀行通過自己的職權保留了對工業化商業公司股票和債券的潛在所有權,這就使其具有了直接干預工商業運行和管理的能力。

為處理商務或為商人提供短期貸款和交易上的服務,德國從1835年開始逐漸出現了比較集中的銀行與金融系統,但其在19世紀中期以前還是比較原始的,私人銀行為數不多,且缺乏規模較大的銀行。改變這種局面的決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魯士政府將柏林的皇家銀行轉變為普魯士銀行,並賦予它發行紙幣的權力,這成為德國銀行朝著現代方向發展的標志。當德意志帝國建立後,它便轉變為中央銀行,其任務是維持新建立的金本位制。與英格蘭銀行不同的是,它擁有很多分行,並隨時准備在遇到麻煩時支援其他銀行,作為回報,其他銀行也必須接收更加先進的管理系統。

不過德國銀行的最大特點是其資金的來源,由於官方的刻意關照,德國銀行家主要依靠自己的資金而不是儲戶的存款,所以他們願意進行較為中長期的工業投資,並自己承擔風險。這樣,他們也就比英法的銀行家更有興趣直接參與工業公司的管理工作。

這樣的金融服務對整個迅速擴張中的工業有著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在鋼鐵、煤礦、電氣、機械和重化學工業等需要大量資金的行業更是如此。正是由於德國銀行的這個特點,保證了德國工業化較高的增長率,而銀行業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擴張,並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結果銀行業忽視的那些行業如紡織等,其發展的速度則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銀行本身的發展也出現了集中的趨勢,1913年 德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被4家大銀行所控制。但大銀行投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更加有利的作用,如在住房等的建設方面就是如此。此外,各種歷史文獻證明德國銀行對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這種貢獻不僅在於它為重工業提供了大量的風險資金,而且在於銀行直接參與了企業的管理和運作,提高了企業的效率。

為了確保在市場的風險中渡過難關,各家銀行都必須擁有一大筆資金。但德國銀行的資金大部分都用於了投資,所以它們的存款大部分也來源於它們投資的企業。由於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了工業,在185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一大批私人銀行,而這些銀行也由於德國工業的發展而迅速地發展起來。由於這一特點,德國銀行一開始就與英美銀行不同,它不是作為商業信貸的借貸機構而建立,而是作為對工業提供資金的投資機構而發展起來的。按德國學者的看法,德國銀行在1848年以後對工業的投資顯示了一種革命的精神,這些私人銀行家 在當時是資本市場萬能的主人。德國第一家現代銀行集團在1848年建立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這種革命性的工業投資思想十分明顯地受到了普魯東思想的影響,他提出為了工人的利益組織工業銀行,而其特點在法國的信貸銀行中還可以發現。

由於這種特點,德國在1849年就出現第一家礦業股份公司,由銀行與工業界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工業。在這種活動中,銀行並不總是提供一切貸款,很多資金也是由一些個人提供的,但銀行把所有這些關系聯結到一起,使其在工業的發展中發揮了持久的影響力。隨著德國工業的全面發展,銀行幾乎在每一個新的領域都參與了開發與發展的活動,並在每一項工業的發展前景中成為一個主要的因素。銀行的這種權力不僅來自它所持有的這些企業的股票,而且來自於自己顧客的支持。銀行憑著其公認的權力和作為保險人的影響力,積極地參與了工業的決策,並委派自己的職員加入公司的董事會。而大量的工業業務由銀行職員承擔,工業企業也通過銀行董事擁有了自己的商業顧客。

像克魯伯公司和斯森公司這樣的大型重工業企業,最初原本是完全獨立的,但逐漸地也與銀行的關系日益密切,而一些主要的銀行也相互競爭著與這一類的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聯系。這種趨勢發展到後來,每一家大銀行都至少與一個以上的大型重工業集團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而銀行與企業的這種聯合的趨勢加快了銀行和企業在各自的領域的集中的趨勢,使得德國的壟斷財團的規模迅速地超過了老牌的英法等國。銀行的合並加速了工業的集中,由於銀行的逐步集中,越來越多的銀行集中投資於幾個有限的產業,或是幾個行業,但它們在生產技術上是相互聯系的,而這種趨勢很自然地有助於壟斷集團的形成,其結果是,銀行運用其影響力加速了德國的工業組織的規模化和卡特爾的形成。

德國同時迅速成為了一個企業和商業機構聯合與合並的中心國家。盡管許多小的公司仍然存在並積極地發展著自己的業務,但由於德國強調發展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加上政府的支持,為新的大公司和卡特爾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1870年時,超大型公司如克魯伯等已經控制著德國金屬、礦產、以及軍火和造船等行業。這些行業巨大的資本需求鼓勵了德國的投資銀行與這些大公司結合以保證自己的利潤。一些新發展起來的行業如化工與電氣行業,很快就被兩到三家企業所控制,其原因就在於它們得到了投資銀行的支持。這些大公司如西門子等,不僅在國內發展了若干小的分公司,而且在國外也發展起若干分支,成為國際性的壟斷公司,由於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和飛速發展的前景,使得這些壟斷集團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市場的需求,甚至能夠不顧市場力量的左右而自行地設定某類產品的價格。 實際上,鋼鐵、煤炭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的工業資源和產品,在德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被一些著名的卡特爾所控制,其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由壟斷公司所決定的。這是在工業化發展的第二梯隊中生產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使得英國古典式的純粹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戰略成為了歷史的陳跡。

卡特爾是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種壟斷組織,與英美不同的是,在德國的這些壟斷性組織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支持。在某些行業,卡特爾甚至成為生存的必須方式。1905年,大約有385家卡特爾,而到1907年,它們已經控制著全國50%的鋼,74%的煤和70%的紙張市場。 到20世紀以後的時間里,德國內部的卡特爾的趨勢在進一步加強。卡特爾的數目從1923-24年間的1500個增加到1930年的2100個;法本公司在1926年以後控制了化學工業;到1926-27年時聯合鋼鐵廠已經重新集合了四家最大的鋼鐵生產商;並且在1929年德意志銀行和貼現會社合並以後,德國的三家銀行控制了幾乎全部銀行系統。1933年德國政府更通過一項法律,要求各公司參加各自所屬部門的卡特爾,使德國的資本主義的組織徹底系統化了。 從純理論的角度講,或許認為競爭對於提高效率是有益的,但德國的卡特爾式的工業化證明,這種民族國家式的集約化競爭手段是其在國際競爭和經濟增長方面最成功的組織方式,因為它能夠同時考慮到橫向和縱向的合理化措施。

學術界傳統的觀點一般認為,德國有一個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很多文獻都強調德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普魯士政府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所起的積極作用

Ⅵ 19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德國經歷了哪些發展

19世紀30年代德國開始了工業革命,伴之而來的是德國現實主義藝術興起,它開始於40年代,50至70年代經歷了繁榮期,產生了不少頗有影響的畫家。以阿道夫·馮·門采爾(1815年—1905年)最為著名。

Ⅶ 19世紀初的德國人民的情況

德意志還是四分五裂的情況,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解散後,徒留幾十個大大小小的邦國。不過,日耳曼民族主義已經開始覺醒,人民開始意識到德意志文化共同體的存在。文化上就體現諸如格林童話這類本土文學

Ⅷ 19世紀德國教育處於世界領先的社會背景

19世界德國其實還沒有完全統一,國建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並且拿破崙佔領德國大片領土,德國人在法國的凌辱下痛苦掙扎時,德國知識界首先燃起復興之火,並且把希望寄託於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和鐵血宰相看出這一點,強烈希望可以發展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從普魯士的國王威廉三世也在詔書中寫道:「聯謹誓以最大熱誠,特別注意我國公共教育。國家所有從物質力量失去的,我們必須從精神力量補回來。」可見一斑。德國政府、社會各界人士都非常重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他們把發展高等教育作為振興國家的主要手段。在復興時期, 德國的社會名流和有識之士紛紛呼籲:要振興德意志民族就要 振興高等教育。1808年德國設立公共教育部開始創立具有集權性質的國家教育領導體制,把高等教育改革作為復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懸賞太少,先寫這一點,私下還可以交流

Ⅸ 詳述19世紀當時歐洲社會的發展狀況

19世紀前期歐美文學的主潮是浪漫主義,19世紀後期歐美文學的主潮是現實主義。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強烈震撼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理想王國」降臨人間的希望。

但理想王國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王國的理想化,革命後的現實是戰爭和貧困,是更加尖銳的階級對立,「同啟蒙學者的華美約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恩格斯《反杜林論》)。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以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迅速傳播開來,以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將人的主觀精神的價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義文學也應運而生。

產生

1、社會制度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1832年英國議會通過改革選舉制度的法案,工業資產階級參加了政權。

這兩個事件標志著資產階級在歐洲范圍內的勝利。歐洲各國在英、法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陸續於40年代末經歷了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性過渡。這種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直接影響著文學,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社會心理

社會政治經濟結構形態的劇變,使人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資本主義在歐洲各國不同程度的發展,使人們頭腦中物質利益觀念不斷加強,金錢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隨之發生變化。

人在掙脫封建束縛從而獲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後,又在物質財富面前喪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熱衷於創造物質財富並依賴於物質財富的生存環境中,人對人的壓迫與剝削以新的形態表現出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於惡化。

Ⅹ 十九世紀德國所處的時代背景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進軍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共有61個國家參與,死亡5000多萬人,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現代歷史

閱讀全文

與19世紀初德國是什麼狀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