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企業如何保護環境

德國企業如何保護環境

發布時間:2022-11-17 20:04:19

Ⅰ 德國魯爾區治理環境污染具體措施

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魯爾區上空的6 600多個大煙囪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約4 000 kt,其中600 kt滯留在本區上空,空氣污染嚴重到汽車無法通行,行人感覺肺疼的程度。礦區排放的污水又嚴重污染水質,使魚類曾一度絕跡。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先在魯爾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在長達100 km的河面上先後建立起4個蓄水庫,108個澄清池,凈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設立微生物凈水站,所以至今尚未發生過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狀況。魯爾河水利工程設備之先進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能解決水污染問題外,還具有蓄水攔洪、發電、旅遊等多種用途。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全部建起,各工廠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氣體及灰塵的裝置,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為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全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昔日滿目荒涼的廢礦山披上了綠裝,塌陷的礦井成了碧波盪漾的湖泊。目前,區內共有綠地面積約75 000 hm2,平均每個居民130 m2(1968年魯爾核心地區這一指標只有18 m2),大小公園3 000多個,整個礦區綠蔭環抱,一派田園風光,往日濃煙滿天,黑塵遍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魯爾河上空蔚藍色的天空"早已成為現實,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1 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1989年,聯邦德國慕尼黑經濟發展研究所對歐洲共同體11 000家企業和區域研究專家的調查結果表明,魯爾區是歐洲產業區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1990年12月,美國華盛頓人口危機委員會發表了世界100個特大城市和產業和人口密集區生活質量的評估報道,按生活質量和等級排序,魯爾區列為世界第二位。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保持經久不衰,景氣長存的局面。

Ⅱ 求夠關於德國環境方面的資料!~

在德國的市政建設中,環境保護被列為重中之重。為了盡快造就城市高標準的生態環境,德國在舊廢料場的清理、垃圾處理以及擴建和新建凈化設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環保已成為人們的習慣,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
漫步大街小巷,花花綠綠的垃圾桶映入眼簾。每戶德國居民的住宅前面一般都有黃、藍、黑、綠4隻色彩鮮明的垃圾桶,上面貼有簡明易懂的垃圾分類圖案。其中「黃桶」專門用來裝廢棄金屬、商品包裝盒和塑料,「藍桶」「吞食」廢紙,「黑桶」裝普通垃圾,「綠桶」則收集從普通垃圾中新分類出來的茶葉、蛋皮和殘羹剩飯等生態垃圾。至於廢舊的破玻璃瓶,則要求送往指定的地點,然後認真地按不同的顏色分類投入規定的箱子里。有些大件的舊家電必須送到專收處,再做處理,如此等等。大多數德國人都能一絲不苟地按照規定去做。由於實施多年的垃圾分類回收制度,德國城市的垃圾都能得到及時的科學處理,垃圾污染顯著降低。
德國很重視對青少年一代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使他們從小就開始樹立環境意識。現在,許多中小學生自願地走上街頭,種樹栽花植草,清理雜物。全國森林覆蓋面積已經佔了1/3,其中有11個受到特別保護的「國家公園」。
時至今日,德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擁有70萬人直接或間接就業的環保產業,為全球之冠。
在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方面,德國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街道上的環保廣告隨處可見,呼籲人們減少使用私人汽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公益廣告:「為了我們的環境,請您改乘公交車!」在交通路口豎著的大牌子上,寫著「當紅燈亮起時,請您關掉汽車發動機」的標語。德國城市近10年來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幅度下降,萊茵河水日漸變清。
德國國土面積37萬平方公里,有8000萬居民,人口高度密集。德國大部分地區屬典型的海洋性氣候,類似上海。德國是有名的「綠色國度」,境內湖光山色,非常迷人,其環境保護著稱於世。南部是阿爾卑斯山和森林。有西門子公司,賓士汽車公司,寶馬汽車公司等世界大公司。著名的啤酒節每年在慕尼黑舉行。中部丘陵,有著名的魯爾區,法蘭克福機場是歐州大陸最大的機場,北部平原,有漢堡港和大眾汽車公司等。 從德國北部到南部,從工礦到鄉村,所經之處景色迷人,空氣清新。連綿不斷的森林,開闊的草地,無污染的風力發電大風車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無不體現著由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祥和與恬靜。

以前的萊茵河污染嚴重

德國最大的環保非政府組織「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契普克告訴記者,德國 人的環保意識是通過慘痛教訓而逐漸形成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急於改變戰後落後面貌,積極發展經濟,忽視了環境保護。萊茵河沿岸企業把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嚴重。有人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萊茵河裡都能顯影。柏林技術大學環保專家曲希勒教授談到,那時,在德國工業重地魯爾區,人們看不到蔚藍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臟了。

到上世紀70年代初,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環境污染的災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水域中的生物急劇減少,垃圾堆放場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民眾深 受其害。環境災難使政府和民眾都認識到,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無限度地向人類提供資源。因此,人們更多地關注生活質量,而不是生活水平。環境保護成了最緊迫的問題。這一切促使聯邦政府不得不耗費巨資治理環境。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為環境付出代價的時候到了。

德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保法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時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環 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垃圾處理法》是德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法。90年代初,德國議會將保護環境的內容寫入修改後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條A款中這樣寫道:「國家應該本著對後代負責的精神保護自然的生存基礎條件。」這一條款對德國整個政治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全德國聯邦和各州的環境法律、法規有8000部,除此之外,還實施歐盟的約400個相關法規。從1972年通過的第一部環保法至今,德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境保護法。

德國政府、16個州和各個縣政府都設有官方的環保機構,另外,德國還 有很多跨地區的環保研究機構。德國政府重視環保並且作了大量的工作。聯邦政府每年的環保貸款達到近百億歐元(1歐元約合人民幣10.8元),企業每年的環保投資在30億至40億歐元之間,德國因此已形成一個有近百萬人就業的環保產業,每年環保產品的出口居世界前列。

德國還設立了環保警察。記者采訪了一位環保警察,他談到,德國環保警察隸屬聯邦內政部。每名環保警察都要經過一年半的專業訓練。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採取補救行動。從化學毒素外泄到不衛生食品的銷售,都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行動迅 速,他們通過巡邏和使用遙測工具檢查環境的污染情況,一旦發現環境污染的現象,立即採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任何一條小溪泛起泡沫,環保警察都會前往取樣;凡是已經立法的環保事項,警察在其轄區內一概嚴格執法,比如魚類死亡、垃圾箱冒煙、廢油滲漏或廢氣聚集成霧等,都屬於禁令之列。

德國人把保護環境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

據最近聯邦環保部公布的民意 調查顯示,85%的人把環保問題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75%的人希望德國應該在環境政策上繼續維持在歐盟的領先地位。

2002年德國大選期間,社民黨在過去執政的幾年裡沒有搞好經濟,使德國經濟陷入困境。當時的民調顯示,社民黨再次執政的希望渺茫。這時,一場洪水襲擊了德國好幾座城市,總理施羅德抓住時機,大講環境保護的重要,並採取了很多環保措施,頗得民心,因此得以順利連任。近年來,以環境保護為綱領的德國綠黨人氣上升,在地方選舉中連連獲勝。綠黨領袖、外長菲舍爾被德國人視為最受喜愛的政治家,原因之 一就是菲舍爾長期騎自行車上下班、不吃肉食的環保形象贏得人們的好感。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經歷了從被動環保轉變為個人自覺的過程。垃圾分類最能體現德國人的環保意識。接受記者采訪的曲希勒教授同時也是柏林技術大學農業系主任,他在自家小院建立了生物循環系統,自己處理垃圾,把生物垃圾製成肥料種花,用太陽能發電,用沼氣作燃料。

應該說,垃圾分類帶給居民許多麻煩,特別是住在高樓的住戶,他們要將十幾種垃圾分別送 到樓下的分類垃圾箱中,倒一次垃圾可能要上下樓跑好幾趟。記者的一位德國鄰居不但自己認真執行垃圾分類的規定,還自覺監督別人。如果他發現有人把垃圾扔錯了地方,就會一一撿出來重新投放。

記者經常出差,在德國許多旅館的衛生間里都貼有一行醒目的提示語:「親愛的客人,環境保護從點滴做起,為了節約能源,減少毛巾的更換次數,您是否可以重復使用毛巾?」在德國城市街道上,環保廣告隨處可見。柏林有許多廣告呼籲人們減少使用私車。柏林一位市政官員曾問記者:你是否注意到,德國城市道路都很窄,一般只有兩道。這是因為德國市政 建設首先考慮的是環保因素,而不是考慮讓公路適應不斷增加的車輛。很多德國大城市有意把道路建得越來越窄,讓有私車的人找不到停車位,使他們重新考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目前,全德國有90多家汽車共享協會,擁有會員近7萬人。一輛共享的汽車可取代6—10輛私人汽車。

在德國,再生紙的使用比較普及,從學生用的練習本到商店售貨員用的收據紙,從信封、郵票到各種報紙雜志,從餐館的餐巾紙到廁所里的衛生紙,隨處可見。這些紙沒有經過漂白處理,因為造紙行業對環境的污染有相當部分來自漂白過程。同時,再生紙還有不少好處,它不 含任何致敏、致癌物質或色彩原料等。據統計,2003年,德國再生紙的使用率達到了60%。

在德國,凡去超市購物的人大多會自帶購物袋。如果要使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購物袋,就要多支付至少0.25歐元,而0.25歐元在超市可以買到5個雞蛋。德國雖然森林成片,但很少有賣火柴的。當地人認為,德國樹木「不是很多」,做火柴的成本太高,不利於環保。

兩百萬人從事環保事業 < P style="MARGIN: 6px 3px 0px; TEXT-INDENT: 30px">德國環保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環保組織功不可沒。德國有上千個環保組織,人員達200萬左右。比如,記者采訪的「自然保護聯盟」有105年的歷史,擁有成員約40萬人。該組織每年的經費1800萬歐元,其中,1200萬歐元來自成員交納的會費,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捐贈和罰款收入。「自然保護聯盟」90%以上的成員都是義務兼職人員,他們每人每年要交納28歐元的會費,卻無償為環保事業做著大量工作。「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契普克談到,這些義務環保人員非常活躍,常常到處舉行宣傳活動,希望能將每一個關注環境問題的男女老少變為辛勤 播撒環保種子的人。

記者在這個組織出版的雜志中看到一則關於「無包裝」藝術表演團的報道。這個藝術團的節目旨在向人們介紹如何減少垃圾的數量。他們的表演形式深受孩子的歡迎,於是,劇團就把演出對象定位在孩子的身上,有些節目還讓孩子們參與其中。通過這樣的演出,孩子們了解了環保的重要性,同時還掌握了許多環保知識。

孩子一上學,就領到一冊環保記事本

如果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政府是通過法律等強硬手段推動了環保工作的啟動,那麼,現在德國更多的是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德國的環保教育從幼兒就開始進行。德國有關幼兒教育的法規規定,幼兒園要把教導兒童維護自己以及周圍環境的衛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德國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到學校報到時,會領到一冊環保記事本,用於孩子記述自己的環保活動。環保記事本的設計精心別致,每一頁左上角都印有精美的風光照片。編者告訴孩子 :要熱愛大自然,自覺維護環境。據說,德國有370多個森林幼兒園,即在森林中搭建簡易住房,讓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從小認識大自然的奇跡,同時了解到自己有保護大自然的責任。

在德國學生的自然常識課程里,對學生進行自然和環境保護的教育內容很具體、直接,教學內容也相對較多。記者從鄰居家的孩子那裡了解到,他們在上動物常識課《家鄉冬季的鳥》時,老師就帶他們去附近的森林裡,了解鳥類在冬季的生活特點,鳥類在冬季尋找食物的困難等等,並要求學生帶上一些堅果、麵包等食物喂鳥。

正因為有了幾十年的依法治理,全民共同參與環保運動的實踐,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德國才有了今天美麗的景色。

Ⅲ 德國人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德國自1991年起建立家庭廢棄物回收制度以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公司在其產品消費完畢後收回外包裝等舉措在德國已深入人心,回收已經成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

德國人去買東西一般會自備布制購物袋,他們家裡一般會放置數個不同垃圾箱,平常將垃圾分成可回收塑料、玻璃、紙張等各種類別。德國主要的生活垃圾回收公司綠點公司的海克·席夫勒說,對德國人來說,垃圾分類已經變得「像刷牙一樣平常」。

德國人認為回收對環境保護很關鍵,並認為德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他們通過垃圾分類「正在日常生活中為環境保護做一些具體的事」。

(3)德國企業如何保護環境擴展閱讀:

垃圾分類從鼓勵到強制 重拳出擊「中國式」垃圾處理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7年發布關於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要求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一些重點城市的城區范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這些城市一是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這意味著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及大連、青島和深圳等都在其中;二是住建部等確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包括河北邯鄲、江蘇蘇州、山東泰安、湖北宜昌等。

46城市的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單位,協會、學會、聯合會等社團組織,車站、機場、碼頭、體育場館、演出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及賓館、飯店、購物中心、超市、農貿市場、商鋪、商用寫字樓等企業負責對其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強制」分類。

Ⅳ 各個國家保護環境的措施

①在德國,為了減少塑料袋的使用,不少超市裡的塑料袋不是免費提供的。飯店裡都使用不銹鋼刀叉,高溫消毒後再重復使用.
②丹麥規定,裝飲料的玻璃瓶經過消毒可多次重復使用.一家很大的乳製品廠甚至推出一種可以重復使用75次的玻璃奶瓶.
③法國要求揮手75%的包裝物,規定只有不能再處理的廢物才允許填埋.
④瑞典的新法規要求生產者對其產品包裝物形成的廢物負有回收的責任。
⑤在美國,一些孩子像對待朋友一樣給動物園的動物過生日。而18歲以上的公民中,有49%的人做過義務環保工作,人均每周義務工作4.2小時,創造了相當於2000億美元的價值

Ⅳ 德國企業為什麼這樣強

首先定義德國企業。這里提到的德國企業都是私有企業。德國絕大多數都是私企,佔全部企業的95%以上,只有極少部分企業有政府股份,例如德國聯邦鐵路。為何聯邦鐵路有政府參股呢?原因很簡單:這個企業不賺錢。為什麼不賺錢呢?因為德國空運發達、公路運輸及其便捷。眾所周知,德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而且不限速、不收費,以至於人們出行大都選擇開車。但是,在此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堅持鐵路運營呢?這就是社會公平。在一個社會里,一定有不能開車、不會開車或沒有車開的人,他們遠行大多依靠鐵路。因此,政府必須讓火車跑起來,即使賠錢,這就是政府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我經常講,天下國企一家親:只要沒有壟斷資源,包括資金、人才、技術和市場,就一定會虧損。在德國法蘭克福不遠處有一家葡萄酒庄,老闆去世後沒有繼承人,於是就由市政府接管。可惜,無論政府派去的人如何經營均無法實現盈利。在長期虧損的情況下,市政府扛不住了,只好尋找新東家。最後,這家酒庄被一個浙江老闆購得,並在當年實現盈利。所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德國,只要公平競爭,私有企業就一定比國企強。德國的企業基本上都是私有企業,它們的確很強。何以見得?首先,我們來看德國的經濟。自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歐洲經濟就沒有很好地恢復過。特別是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歐洲經濟更為艱難。盡管如此,德國經濟一直表現亮麗:2010年經濟增長3.6%, 2011年3%, 即使在今年最困難的情況下,德國經濟也有0.8%的增長,而明年經濟預計將會回升到1.8%。別小看德國經濟的增長率,表面看來數字不高,但質量不可小視。德國3%的增長率起碼相當於中國經濟增長的10%。 因此,如果沒有德國的中流砥柱作用,歐債危機將會進一步蔓延。德國經濟之所以這么好,當然是因為德國企業很強。其次,德國是全世界企業隱形冠軍最多的國家之一。什麼是隱形冠軍?有三條標准:第一、產品市場佔有率是全世界第一第二,或歐洲第一;第二、年營業額在5000萬至10億美元之間;第三、名不見經傳。像這樣的企業,僅2006年德國就有1130家。我們說德國企業強大,還有另外一個標准:企業壽命。在中國大陸,中小企業壽命大致在2.5-3年之間,而德國企業至少達到12年以上,因此,德國到處是百年老店。這就是差距。還有一個更為可怕的是德國企業的定價權。何謂定價權?就是我確定的價格,買家不能討價還價。據統計,在全世界,三千多種德國產品具有說一不二的定價權,可以賺取高額利潤,而且不買也得買,因為德國產品具有這樣的特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德國企業如此強大,那麼內在的動因是什麼呢?根據我在德國的長期觀察,現總結為以下幾點:一、堅持高質量和高價格戰略不動搖。德國產品高質量、同時也高價格,這是人人皆知的。要做到這點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即使產品質量很好,但很多買家往往對高價格望而卻步,但德國企業在產品高質量和高價格的態度上從來堅定不移。僅以德國博世公司為例,這家企業生產汽車零配件和汽車維修工具。如電鑽等。大家知道,如果汽車配件和維修工具質量太高,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汽車的零配件和維修工具不容易更換。例如,博世公司生產的電鑽頭,可能一根鑽頭能用很長時間,而其他公司生產的很快就壞掉。產品太經久耐用,對博世公司來說反而不是什麼好事,這家公司因而在一段時期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出路要麼是降低質量,讓汽車購買者經常換零件;要麼是降低價格,讓人更願意更換產品。這時候,董事會對公司戰略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所有的董事都反對降低產品質量,而多數董事則反對降低價格。怎麼辦?公司決定,既不降低質量,也不降低價格,而是尋找新的市場。這個市場就是美國。為何?因為美國車又粗又笨,也很容易壞。博世公司把重心放到美國,很快就起死回生,重新煥發生機。之後,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起來,博世公司就有更大的市場空間了。二、德國企業強大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在企業中,最重要的人是領導者。德國領導者的優秀素質很多,其中憂患意識是不被人注意到的。例如,德國有一個全球五百強企業,名叫辛克全球貨運。該公司董事長Portatius先生在美國次貸危機剛爆發的時候就把自己的股份都賣掉,專做風險投資。目前已購買了德國最大的教育集團,該集團擁有66家職業學院、三所國家承認的大學和3所進修學院。從現在的結果來看,Portatius先生所做的事情似乎也沒有什麼,但仔細分析,他的決定很了不起。為何?你現在知道,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美國金融危機,隨即發展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但是,當時誰能預料得到並通過邏輯推斷出來呢?這種憂患意識其實也就是一種前瞻性的眼光。德國領導者的憂患意識還表現在其他方面。例如,上個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就有人擔憂魯爾區的未來,有人甚至喊:魯爾區快死了。為什麼呢?因為魯爾區賴以生存的是煤炭和鋼鐵產業,而煤礦和鐵礦快要被挖光了。怎麼辦?於是企業領導者開始思考企業轉型升級。大企業如克虜伯公司就決定拋棄鋼鐵粗加工,轉而生產鋼鐵高附加值產品。比如,克虜伯的無縫鋼管全世界最牛,即使善於模仿的小日本也做不出這樣質量的產品。大企業如此,小企業呢?同樣。很多做配套的中小企業也在轉型升級,它們紛紛在產品和技術上下工夫,打造全世界要麼獨一無二的產品,要麼是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這就是德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今天,魯爾區不僅沒有死,相反還活得很好,大量的中小企業正煥發著蓬勃生機。德國重視教育,這是德國企業保持長盛不衰的核心動因。德國高等教育免費,為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管理和市場人才,而德國獨特的職業教育模式為德國的技術人才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因此,學習德國,就是要學習德國在人才培養上打提前量。在企業還沒有入住的時候,政府就要下大力氣開始培養人才,讓企業隨時有人才可用,這才是解決企業問題的根本所在。同時,還要在環境問題上打提前量,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先保護好環境,讓企業在優美的環境中運營。祝遵義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越辦越好,發展勢頭蒸蒸日上。 #鳳凰名博遵義行# 註:這是我在遵義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慶典暨發展論壇即興演講的回憶。由於時間關系,只講到魯爾區的發展。

Ⅵ 德國柏林水污染做得好的措施

上個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地表水污染問題一直困擾著德國。德國及周邊的荷蘭、丹麥等國一直是畜牧業大國,牲畜的糞便和飼料給水資源帶來了嚴重污染。上世紀70年代,德國萊茵河由於重工業污水的排入,污染值達到頂峰。

2012年,歐盟就德國地表水污染問題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德國政府整改。自此,德國走上嚴控地表水質之路,如今已有顯著成效。嚴格管理農業用肥。德國敦促境內畜牧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從業人員,必須嚴格記錄自己的肥料、飼料及牲畜糞便的利用回收過程。德國農業部會定期派出技術人員,幫助他們精確計算出所需的肥料和飼料用量,並規定回收牲畜糞便的方式(製作糞肥或丟棄)。若有人過量使用肥料,將會面臨上千歐元的罰款。出台法律保護水源地。德國農業部建立了超過2萬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既包括人工蓄水池,也包括湖泊等自然水源地。德國政府先後出台《地下水水源保護區條例》和《水庫水水源保護區條例》等法規,根據實地情況劃定好水源保護區。當地水利局、環保局等聯合行動,清除周邊可能會造成污染的住宅區、工業區等,並給遷移的個人和企業適當補償。法規規定,若無文件證明,任何人不得靠近水源保護區范圍。據悉,德國境內所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每年都要接受最少10次的水質監測。
一旦發現污染超標,聯邦環保部和水利部的工作人員就會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嚴重者可能會坐牢。環保警察嚴管污水去向。德國的《廢水收費法》、《清潔劑和洗衣店法》等法規嚴格規定了污水的去向,《聯邦水法》更是在近年來做出7次大修改,對污水傾倒地、儲存方式和處理方法嚴格規定。早在1998年,德國污水處理率就已高達97%,是僅次於荷蘭的世界第二大污水處理國。德國內政部還專設了環保警察,一旦發現有污水泄漏問題,他們就會乘坐直升機,在2小時內到達事發地點進行處理。所有污水都不能直接排放。德國全部企業都不得直接傾倒工業污水,而是用《聯邦水法》等法律規定的容器將污水收集起來,運送到專門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污水處理廠還負責自來水的生產與供應。為了保證污水處理效率及自來水質量,柏林水集團下設環境管理員,每季度都會對自己管轄的區域進行環保評估,確保萬無一失。

Ⅶ 世界其他國家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所採取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巴西: 將建環境仲裁院
巴西《聖保羅州報》9月13日報道,巴西將在里約熱內盧建立該國的第一個環境仲裁院。這個將在10月份正式開始運作的仲裁院,是由一些環保領域的律師和專家組成的。目的是為目前巴西各級機構以及法人和自然人之間廣泛存在的環境保護方面的爭端提供一個快捷方便的解決手段。即將出任仲裁院院長的阿爾弗萊多·羅德里格斯律師說:「在巴西,對環保糾紛進行仲裁仍是一塊處女地。因此,我們這個團體將完全由專家組成,他們都具有仲裁員資格,能夠作出足夠權威的裁決。」羅德里格斯表示,環境仲裁院是一個民間組織,不從屬於任何司法機構,只是依據有關的法律來工作。

德國:將對飲料瓶征稅
最近出版的《歐洲環境觀察》上的一份報告說,為提高可重新使用的飲料瓶的利用率,德國准備對一次性飲料瓶征稅,每個瓶子的征稅額度從0.15~0.30德國馬克不等。德國包裝行業條例規定:以瓶數計算,所售出飲料的72%要使用可重新使用的飲料瓶。但1999年的市場調查顯示這一比例尚未達到,而且對1991~1998年罐裝啤酒的銷售趨勢進行分析,發現罐裝啤酒銷售量在整個啤酒銷售量的比例,已由最初的12%上升到了20.5%。因此,對尤其是啤酒和礦泉水等飲料的包裝瓶進行征稅,是很有必要的,雖然德國包裝工業界強烈反對這樣做。德國環境部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可重新使用的聚乙烯對苯二酸酯瓶子,比可重新使用的玻璃瓶子對環境更有益。雖然前者只能平均使用15次,而後者使用次數達50次,但如果考慮到運輸過程這一因素,那麼,1隻70克的聚乙烯對苯二酸酯瓶子對環境的影響,要比總重量為600克的玻璃瓶子對環境的影響要小。

日本:環境會計制度迅速普及
日本環境省日前發表的調查結果表明,到2001年3月底,已有350家企業採用了環境會計制度,比一年前增加了12倍,這表明企業正在增加環境保護投資,並且利用其效果提高企業經營的效率。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及從業人員在500名以上的非上市企業,共6400家。調查表明,到2001年3月底,已經有350家企業採用了這一新的會計制度,此外,還有650家企業計劃採用這一制度。環境會計制度最早是從歐美國家興起來的,近年才傳入日本。它是一種把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和由此而獲得的經濟效益作定量性的測定、分析和加以公布的制度。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企業經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它列為經營管理項目之一。為了促進和規范這一企業活動,日本政府於2000年制定了《引進環境會計系統指南》。

曼谷:「垃圾銀行」一舉數得
「垃圾和毒品」是泰國首都曼谷的兩大「癌症」。可走進曼谷市熱鬧的班加比區的蘇珊26社區,令人驚訝的竟然是不再到處是垃圾,也很少再見到吸毒少年的蹤跡。這大概應歸功於這里設立的「垃圾銀行」。蘇珊26社區專門鼓勵區內閑游的少年兒童去搜集垃圾,再教他們依照垃圾分類法把垃圾分類裝袋,然後交給垃圾銀行,他們因此所得的報酬都要儲存在垃圾銀行里,每3個月計算一次利息——不是現金,而是上學必需品。

新加坡人:10年不吃口香糖
1992年新加坡政府頒布了進口及銷售口香糖的禁令,之所以出台這樣的禁令主要是因為有一些缺乏公德意識的人四處亂丟口香糖殘渣,政府擔心它會影響地鐵列車和電梯的操作。飽受口香糖殘渣之苦的公眾也對口香糖表示出了反感。同時也是出於對維護花園城市清潔的考慮。不過,需要澄清的是,在新加坡吃口香糖並不屬於犯法的行為,政府對此也沒有作任何明文規定,只要你買得到便可以盡情享用。新加坡政府做了嚴格的規定,那些走私口香糖的人將被處以一年的監禁和最高達1萬美元的罰款,當然那些少量的攜帶者不算在內。遊客帶一些供自己食用也是允許的。到今年,這項法令實施已快10年了,新加坡人早就習慣了沒有口香糖的生活。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裡根本見不到口香糖的蹤影,公共場所基本上也很難再看到口香糖的殘渣。在節假日里,新加坡人偶爾會去臨近的馬來西亞購買一些口香糖,回家後「偷偷」享用。

Ⅷ 各國政府環保妙招有哪些

國情不同,各國政府的環保政策也有很大差別,也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鑒的地方。政府如何介入環保,引導環保,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和努力的事情,以下是各國政府採取的一些環保「招數」:

(一)美國垃圾處理有成效。美國是垃圾生產大國,而且有大量難以分解的化工垃圾,因此垃圾處理已成為一個重要行業。為了環境保護,變廢為寶,不少研究機構和管理組織的專家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各個州和城市,就不同行業的廢棄物處理和再生利用作了具體規定,美國還盡量將各產業聯合起來,讓一個企業的廢料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使廢棄物循環利用,再生產品的范圍不斷擴大。

在聯邦和各州政府的多年努力下,美國環保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保護環境深入人心,早已成為普通美國民眾的自覺行動。以日常生活垃圾分類為例,目前在美國城鎮鄉村,居民家中幾乎都備有3個顏色不同的大垃圾桶,用來進行垃圾分類。藍色的桶用來裝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如報紙、紙屑、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和各種金屬等;綠色的桶用來裝果皮、雜草和樹木的殘枝敗葉等;黑色的桶用來裝無法回收的生活垃圾。每家都自覺嚴格地進行垃圾分類。垃圾處理公司每周將這些經過分類的垃圾運到不同的垃圾場進行處理:藍桶垃圾被送到造紙廠和塑料廠等進行再生產;綠桶垃圾被運到堆肥場,經高溫處理後被製成肥料。

由於全社會積極參與,美國在垃圾處理和回收方面成績斐然。在洛杉磯和舊金山等一些大城市,目前垃圾回收率已達到60%以上,不少城市還計劃到2010年將垃圾回收率提高到75%。

(二)巴西建立環境仲裁院。巴西於2001年在里約熱內盧建了該國的第一個環境仲裁院,這個仲裁院,是由一些環保領域的律師和專家組成的。目的是為巴西各級機構以及法人和自然人之間廣泛存在的環保爭端提供便捷的解決方式。仲裁院院長阿爾弗萊多·羅德里格斯律師說:「在巴西,對環保糾紛進行仲裁仍是一塊處女地。因此,我們這個團體完全由專家組成,他們都具有仲裁員資格,能夠作出足夠權威的裁決。」羅德里格斯表示,環境仲裁院是個民間組織,不從屬於任何司法機構,只依據有關環保的法律來工作。

(三)德國對一次性飲料瓶征稅。德國是世界上環境保護政策最嚴格的國家,也是第一個綠黨進入議會的國家。有一段時間,「生態」一詞成了好公民的口頭禪。從香蕉到套頭衫,都要是「生態」的才行。無論是反對核動力的辯論還是與毀壞森林的酸雨的斗爭,「生態」問題總是一個中心問題。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人們還認為生態與發展經濟水火不相容,而今天的經濟界卻有了新的認識,即可以利用「生態」問題賺錢:「不論在洗衣粉、牙膏還是汽車等生產行業中,有環保意識就可以生財。」

為提高飲料瓶的再利用率,德國還將對一次性飲料瓶征稅。盡管德國包裝業界強烈反對這樣做,但德國環境部認為,對啤酒和礦泉水等飲料的包裝瓶進行征稅,是很有必要的。

(四)日本變廢為寶的垃圾焚燒站。日本在大城市核心區焚燒的垃圾比任何發達國家都多。豐島區垃圾站是在東京1200萬密集人口中,晝夜不間斷運轉的21座大型垃圾焚燒站之一。它每天處理300噸垃圾,然後將它變成電、熱水和一種可再利用的渣土。更不同尋常的是,這些垃圾站並沒有散發刺鼻的怪味。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通過垃圾掩埋法處理其大部分垃圾,日本3/4的垃圾則是通過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焚燒爐來焚燒的。20世紀90年代,這種垃圾處理方式使日本的二惡英水平達到危險的程度,但此後日本運用先進技術糾正了這一問題。

日本城裡的垃圾焚燒站不僅無味、無煙、不散發致命物質,而且通常看上去很美。實際上,許多垃圾焚燒站的建築都十分壯觀,有些甚至成為旅遊熱點。在東京,每年來豐島區垃圾焚燒站參觀的人數達到18.6萬左右,其中大多數參觀者都是垃圾站所在社區的居民。他們主要是來垃圾站漂亮而便宜的健身中心游泳、鍛煉的。這里的游泳池是由焚燒垃圾所產生的熱能加熱的,健身房所用的電是從與垃圾焚燒爐相連的汽輪機里產生出的。足夠2萬家庭用的剩餘電量則賣給了東京市內的高壓輸電網。豐島區垃圾焚燒站還擁有一個老人診所。焚燒爐里的灰燼被溶化成用於生產瀝青、磚和水泥的一種渣土。垃圾焚燒站內的氣壓通常保持在偏負壓狀態,這樣能從社區吸入新鮮空氣並防止怪味泄露出去。

(五)新加坡「口香糖在家偷著用」。早在1992年,新加坡政府就頒布了進口及銷售口香糖的禁令,因為有一些缺乏公德意識的人總是四處亂吐口香糖殘渣。為了維護新加坡花園城市的清潔,政府規定,除遊客帶一些供自己食用以外,走私口香糖的人將被處以1年的監禁和最高達1萬美元的罰款。至今,這項法令實施已逾16年,新加坡人早已習慣了沒有口香糖的生活。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裡根本見不到口香糖,公共場所基本上看不到口香糖的殘渣。只是在節假日,新加坡人偶爾會去鄰近的馬來西亞購買一些口香糖,回家後「偷偷」食用。

(六)加拿大棺木也環保。已經連續三次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之一,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自然環境優越。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既包括公眾的高度認識與廣泛參與,也包括政府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政策。現在,加拿大人不再喜歡用傳統土葬和火葬方式了。傳統棺材使用金屬鎖扣,內部裝精緻紡織品,棺材內外的漆一層又一層,這些物質被土地吸收後,會流入地下水造成污染。而火葬也極為浪費燃料能源。因此,環保棺木應運而生。它用堅果油或蜂蠟代替油漆,使用木質鎖扣,內部用棉織物裝潢。幾十年後,這些材質可完全被土地吸收而無任何污染問題。

(七)澳大利亞啟動一個發展清潔煤技術的重大計劃。該計劃將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顯示澳大利亞作為全球最大的煤出口國將正視自己的責任。澳總理介紹由政府出資7000萬美元創立的該機構將開發捕獲碳排放和安全貯存技術。他表示:「雖然碳捕獲和貯存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唯一解決途徑,但它是全球向低碳經濟轉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轉變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現代的信息革命一樣意義重大。」該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全球發展20個有商業價值的碳捕獲和貯存工廠。他還指出發展此類技術是必要的,因為煤仍將是全球未來許多年的主要能源來源。計劃提議7個月來,已有85個國家、企業和研究機構簽署加入該研究所。

Ⅸ 德國精神——德版「我們不一樣!」

Forest Wang                2011.11.02

有這么一個小故事: 一百多年前, 德國人在山東修建了膠濟鐵路,包括立在淄博八陡鎮的一座鐵路橋。 在那座橋使用了近百年後的2004年,濟南鐵路局收到了那座橋德國建造方發來的傳真,大意是說,那座橋設計壽命只有一百年,現在時間已到, 建議立即拆除, 否則因為橋過期使用所造成的事故, 德國方面不負任何責任。。。 。。。 

德國人做事就是這么有點與眾不同, 給好多人留下的印象是慢條斯理,不急不忙,按條條框框來,過於認真,有點死板。。。  但在人類近代歷史上, 德國的發展與成就卻是非常出眾, 在世界各國中屈指可數的。

德國的工業革命起步比英國晚不少, 而且剛開始時,德國還是四分五裂, 在當時只是個地理概念上的名稱。  在19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化革命開始後, 大部分邦國之間先逐步實現了經濟領域的統一,到50、60年代, 工業革命進入了高潮時期。 之後「鐵血宰相」俾斯麥憑借著其超人的才能和膽識以及強硬的武力政策,於1871年最終實現了德意志統一, 結束了德國長達九百多年的長期分裂狀態。 完成了統一後的德國經濟騰飛的力量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用短短30年的時間走完了英國差不多200年走過的路程,迅速崛起而成為當時世界第二經濟軍事強國, 震撼了整個世界。  後來德國先後經歷了一戰和二戰, 走了兩段很大的彎路。  二戰後西德又一次從滿目瘡痍的廢墟上迅速崛起, 東西德也能在分裂幾十年後走向了統一。 直到今天,德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

除了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成功, 德國在科學技術, 哲學, 文學,音樂等等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德國孕育出來的巨匠級傑出人物數不勝數,有黑格爾, 康德, 馬克思, 恩格斯, 歌德, 席勒,巴赫, 貝多芬,愛因斯坦。。。 自諾貝爾獎開始頒發以來,已經有超過76位德國人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德國先後歷經了三次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之後卻都能在很短時間內重新站起來, 並迅速崛起, 不是一般國家,民族所能做到的。  那靠的絕對不是偶然因素,肯定離不開這個國家,民族長期積淀下來的深層次的某種很特別的精神,德國精神!

德國是典型的後崛起的工業化國家, 其驚人的崛起速度和力度, 使得德國成了許多國家探索自身發展道路過程中努力研究和學習的成功典範。 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日本就奉德國為學習的榜樣, 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那時中國和德國也有些接觸, 但上面提到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這么一位歷史強人,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那時通過自己銳利獨到的眼光,切中要害的分析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因為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的,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了回去就算了。」 也許中國人不服, 但之後的甲午戰爭,以及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 讓後人不得不佩服這位德國偉人的精準預言。 

當今中國經過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 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就,尤其是在經濟領域,我們現在的經濟總量已超過德國(但德國國土面積只是我國江蘇省的三倍左右,總人口則和江蘇省差不多)。了解德國精神的內涵,研究和學習德國精神, 對於一個企業, 一個國家保持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大約十年前, 我有機會在德國呆過一段時間,期間也游覽了德國中南部大大小小不少地方, 這里我結合我在那裡的所見所聞, 簡單地介紹一下德國,德國社會和德國人都有些什麼特別的地方。

那一年, 剛到德國不久, 就趕上了南方的狂歡節。 那年當地的狂歡節恰好和我們的春節是同一天。 狂歡節快要結束的時候, 剛好是我們春節午夜敲鍾時間。 德國朋友們熱情邀請我們一起喝啤酒狂歡,喝的過程中,我發現朋友家不到8歲的小女兒一直站在一堆正在狂歡的大人旁等著收集大人們喝空的啤酒瓶, 先是不解,後來問了才知道,退空的啤酒瓶是能拿回錢的。 德國人不差錢,但這么小的小孩就已經從小養成了勤儉節約,不浪費的好習慣,而且有實際行動。

在德國, 很多飲料瓶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回收再用。 德國人習慣於買整箱整箱的飲料運回家或者放到辦公室, 喝完後再整箱整箱地退回空瓶。

在德國, 五十多萬人的城市已經算得上是相當大的城市了, 而且城裡高樓不多, 遠遠比不上中國的城市。  很多人都住在郊外, 甚至很偏僻的地方。  為了節約費用, 住在郊外的不少德國家庭都是自己建房屋。  一般是請上幾個有建築, 電工資質的專業人員保證質量(多為朋友或熟人介紹),施工則主要由朋友,親戚一起幫忙完成。  如果資金跟不上,或者時間不夠(因為幫忙的人多數只在周末空多點), 一般蓋好第一層後先住進去, 然後有時間, 有錢了, 再慢慢往上加蓋, 前前後後歷時好幾年是很常見的。  如果條件允許, 還要盡量利用上多餘的房間賺點錢,比如開成家庭旅館。  我住宿的地方就是這樣的,房東擁有很多的奶牛, 和大片的綠草地, 樹林,  據他介紹, 他家那棟房子就是他家人和親戚朋友一起慢慢建起來的,前後斷斷續續一共花了有五年時間。

在德國, 主人招待客人哪怕是喝白開水, 都常常是要先問清楚是要倒一杯還是半杯,如果你要了一杯, 卻沒喝完是很不好的事情。

德國人平時飲食很簡單, 最常見的是就是麵包,似乎只要填飽肚子就行了, 不像中國有那麼多的美食。德國人差不多隻是為了生存而吃, 不像很多中國人幾乎可以說是為了吃而生存。

在德國人有業余愛好, 有專長的比較多, 有的喜歡開飛機, 有的精於滑雪, 有的喜歡帆船, 有的喜歡獨木舟, 足球就不用提了。 實用一點的, 不少男人會自己搗鼓汽車, 有的人會理發, 有的人會裁縫等等。 這樣,朋友, 親戚之間就會利用各自專長互相幫忙, 節省費用。  有一次正漫步在一片非常開闊的綠草地里欣賞遠處雪山美景呢, 碰到一對朋友夫婦正開車經過, 他們停下車來打招呼, 一問才知道他們正開車去親戚家, 就是為了去請親戚幫忙理個發。

德國提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垃圾分類回收開始得比較早, 而且做得非常好, 家家戶戶都很自覺。  比較特別的是,除了一般紙類和玻璃類可回收垃圾要分類放外, 還有有機垃圾分類, 主要包括果皮之類的, 可以收集起來當很環保的有機肥料。

據說是為了照顧周末大量去外地看德甲球賽的球迷, 德國火車運營公司推出了周末優惠票價, 可以五個人共用一張票, 全境內火車都有效(除去部分快車),  價格非常優惠。 有一次我們坐上斯圖加特往北的列車, 剛坐下來一會兒, 就先後有兩個人過來問我們是不是用的周末票, 希望能和我們共用,這樣他們就不用另外花錢買票了,可以省錢, 我們很爽快地答應了。  後來通過交談了解到,他們一個是來自牙買加年輕男孩,另一個是趕去波恩上班的年輕德國女孩, 這樣一來,是來自三大洲,三種膚色的人共用了一張周末票。  後來車箱里來了個列車員查票,我說我們幾個是朋友, 買的一張票,他看看我們, 笑了笑說:「 哈哈,我知道你們是朋友」。

美國的著名大超市沃爾瑪店開遍全球, 靠的是量大, 以較低價格擠垮世界各地眾多本土競爭對手,它在很多國家都很成功, 但在德國卻是失敗的, 據說後來乾脆退出了。 在德國, 全國從大城市到小鎮,到處都可以見到德國本土的阿迪超市。  阿迪更知道精打細算,節約經營成本, 既幫顧客選好的商品,同時又能提供更低的價格。 華麗的裝飾, 布置,貼身周到的服務不是阿迪的特色,迎合德國人不求華麗只求實在的口味才是阿迪成功的根本, 據說阿迪裡面的員工很少, 但要求每個人卸貨, 上貨,收銀什麼工作都要能做, 為了節約,商場里對暖氣, 照明的使用有詳細的規定。

其實德國人勤儉節約的習慣不是現在才有的, 也不分貧富貴賤,是傳統美德。  十八世紀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父親威廉一世就非常節儉,他平時飯菜非常簡單, 幾乎食不果腹,節儉已到了慳吝的地步,有「乞丐國王」之稱。 而腓特烈大帝在節儉方面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他工作也非常勤奮, 每日只睡四個小時。 他號召全體國民節儉並以身作則,絕對禁止宮廷的奢華排場,他本人平時只穿士兵服,畢生只有一件禮服。 他只希望國家能夠強大。  在他逝世二十年後, 拿破崙率領法軍大敗普軍, 之後拿破崙來到他墓前,用馬鞭指著墓碑對手下的將領們感嘆道:「要是他還活著,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這里了」。

在德國街頭甚至很偏僻的地方,深夜雖然很少有車來往了,往往還能看到有行人孤零零地站在人行道旁耐心地等綠燈。 在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附近, 車子看到有行人等著過馬路,是要主動停下來, 揮揮手, 示意行人先過的。 而中國只是仿製了西方馬路上的紅綠燈, 斑馬線,卻沒人在乎其准確定義。有些人行道綠燈,斑馬線對行人反而成了危險信號。 好在最近幾年已經有個別城市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並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有一次領著一大幫德國同事一起拜訪中國客戶, 他們大多是第一次來。 看到中國城市裡人車交匯,汽車鳴笛聲此起彼伏的混亂景象他們很驚奇, 很是看不懂交通規則,邏輯,只感覺眼花, 說在中國他們根本不敢開車。 還開玩笑說, 他們來過中國才終於想明白一件事:F1方程式賽車中最傑出車手有德國的舒馬赫,卻沒見過有中國車手參賽, 難怪呢,恐怕就是因為賽車上沒有裝喇叭!

德國的火車站, 地鐵站入口見不到檢票閘口,也沒有工作人員檢票,月台是可以隨便出入的。  只在火車上偶爾有人查票。 據說如果沒票,給查到後, 罰款會很重, 也會記到個人信用記錄裡面, 以後想貸款等等就麻煩了。 在德國社會里,誠信很重要, 沒有信用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

與德國隔鄰的法國就明顯不同了, 巴黎地鐵有比人還高的自動檢票門, 世界聞名的埃菲爾鐵塔前的草坪是由人隨便踩踏的,一大塊一大塊的土都露了出來, 大風吹過, 空中滿是塵沙, 路邊也不時有小販突然沖到你面前兜售小商品。

在德國公共場所,大家交談時一般盡量壓低音量, 力求不影響周圍的人。 在火車上,安靜地看書學習的人也很多。有一次在火車上碰到一幫中國留學生,他們帶著小電視機等家當轉去新的學校上學, 幾個人席地而坐, 圍坐在電視機紙箱旁打牌, 很有中國特色, 但與周圍的氛圍卻顯得極不協調。

德國人做事喜歡講原則, 凡事總是力求在法律條文, 規定等等里找到依據。

有個小笑話:一次有個德國官員在大街上被人用柿子砸了, 證據確鑿,打人者被抓了起來。  按法律規定, 用柿子打人的話, 用青柿子砸要罰重些, 而用紅柿子罰得輕些, 主要是考慮兩種柿子軟硬不同, 被打者疼痛程度不同。 後來經過認真調查, 那次用來砸人的既不是青柿子, 也不是紅柿子, 而是黃柿子。  因為法律條文沒有寫明用黃柿子砸人該怎麼處罰, 於是砸人者又被釋放回家了。 

十八世紀領導德國統一的皇帝威廉一世,就曾經因為強行拆遷問題,吃過他行宮旁的磨坊主的官司,而最後法院判下來,竟然是皇帝輸了, 還要賠錢。 現在已經到了二十一世紀, 中國還在為拆遷鬧騰著呢, 不知道150年前德國的那樣的事何時也能在中國發生。

前任德國平民總理施羅德在任期間,如果要選擇住政府提供的豪華別墅,需要按規定付房租, 但實在太貴了,他付不起,只好花少點的錢和妻子一起租住在辦公室旁的一套兩室的小公寓里。 如果是周末或因私事外出, 他是不能隨便用政府給他配的防彈車的, 要用就得付費。 如果因公外出, 妻子隨行用車或者搭乘飛機, 妻子也是需要付費的。 這樣太麻煩了, 所以施羅德自己出去經常寧願開著自己破舊的大眾車,讓保鏢們坐在那輛豪華防彈車里跟在後面。 真是有些不可思議。 就憑這樣的規定, 估計德國總理這樣的職位對中國的小村長們絕對沒有吸引力。

德國人的嚴謹認真是全世界有名的, 這樣的態度不僅僅體現在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說事無巨細都力求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有一次下班後路過附近一個村莊, 看到一家子正好在給自己家院子草坪的安裝圍欄,那點事看起來很簡單, 就是在地上豎幾根木頭柱子, 然後在柱子之間拉上繩子。 但男主人立柱子的時候, 不是用錘子猛砸幾下了事, 而是蹲在地上,用一些專業的儀器,仔細校準每一根柱子的垂直度!

如果一根針不小心掉到草地上, 很難找, 德國人會先確定一個比可能有針的地方更大的搜尋范圍, 然後將此范圍用垂直線隔成一個個小方格, 逐個找(可能用放大鏡), 找過的區域就做個記號, 直到找到針為止。 聽起來似乎有點誇張, 其實一點也不, 德國人工作中就是這樣, 不是依賴小聰明,而是更講究系統化的科學方法。

煮雞蛋是家家都少不了的日常事,德國人煮起來不是靠感覺,估計時間差不多就行了,而是往往根據個人口味, 確定好火力大小,以及需要煮的時間, 精確到秒,比如三分三十秒,然後每次遵照執行,有的還要用個小定時鬧鍾來協助控制。煮的時間短雞蛋不夠熟, 時間長就是浪費了。

在德國公司里, 你經常可以看到工程師們端著咖啡杯聚在一起閑聊, 顯得悠閑自得,不急不忙,其實大家工作起來都很賣力,而且重要的是很講究工作方式,都是按計劃,流程走,一步一步有板有眼。 這樣開發出來的產品一般很難在其中找到哪個零件是多餘的, 哪個是缺失的,為什麼這么做, 為什麼不那麼做, 總是有根有據。

以前陪德國同事見國內客戶, 聽到最多的抱怨就是嫌德國人做事慢,對此德國人往往一笑了之, 他們相信項目結束後好好比較結果,質量, 客戶會慢慢明白德國人是不是真的慢, 或者這樣的慢是不是值得的。

德國人一般是不怎麼喜歡平凡跳槽, 更不會隨便換工種,在德國公司你會見到不少年齡偏大的人, 在同一家公司一干就是十幾二十年,而且工作變化不大。 很多人經過多年的專業積累,能在某一方面鑽研得很深, 成了這方面的專家,別人很難替代。

德國人的認真態度,還體現在幫助別人方面。

有一次坐火車去德國南部小鎮菲森游覽著名景點新天鵝堡,在一個中途小站要換乘另一趟火車。 一列火車到了, 但由於廣播通知講是德語, 我不太肯定是否就是我們該上的火車, 我就趕忙去問站台上一個等車的年輕人。 他非常熱心, 說就是這趟火車。  但他害怕搞錯了會耽誤了我們的行程, 就要我們稍等, 然後飛快地跑到車頭去問司機, 確認了以後再跑回來告訴我們。  怕我們時間來不及,他還讓司機等了我們幾十秒,等我們上車了才開。我們很感激這位德國小夥子, 但可惜的是恐怕永遠也無法找到這位曾經熱心幫助過我們的人了。

還有一件事我一直都不會忘記,一天晚上颳起了大風,我們放在住處陽台上已看過的半張中文報紙給風從陽台上颳了下去。 因為不準備留了, 自己也沒怎麼去多想。  但第二天下樓時, 發現房東已經幫忙從院子撿回了報紙, 疊得整整齊齊, 放在我上樓必經的樓梯口了。看到那半份報紙時,我心裡滿是慚愧和震撼! 細心處事, 盡力幫人同時又盡量避免擾人, 堪稱完美!

好多人對德國人的印象是做事非常死板, 其實也不全對。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伙讓火車司機等我們一會兒之外, 還有一次, 我坐火車時第二次碰上了住在同一小鎮上的一位退休老人,兩人聊得很多, 等我准備下車轉車的時候, 她發現我轉車時間可能來不及, 就要幫我聯系車站管理人員, 要求下一趟火車等我一會兒, 我怕麻煩, 謝謝她了。 到現在我都不明白, 這樣的事在德國怎麼會經常可能發生的。  另外還有一次是我們坐夜車去盧森堡, 中途要多次轉車,天黑前過了美因茲, 沿萊茵河北上, 河兩岸風景很美, 有不斷跳出來的古老城堡。 後來很夜了, 要在一個無名小站轉車, 沒看清, 上錯了一輛國際長途火車,火車方向到是對的, 只是我們手上的周末票不能用, 應該另外買票。 我就跟列出員做了解釋, 他了解清楚情況後, 答應我們不需要另外買票, 到下一個停靠站下車就行了。  下車了, 列車員還友好地跟我們打招呼, 祝我們旅途愉快。

德國人確實也有些習慣, 或者思維方式我們比較難理解。 有一次我混在一大批同事浩浩盪盪的隊伍里去大教堂開工會會員大會, 輪到「領導」演講了, 在演講者走上台的時候, 我照習慣准備鼓掌歡迎, 但發現大家都沒有任何反應。 我不解, 問同事為什麼沒人鼓掌歡迎。 同事回答說, 我們還不知道他要說什麼呢,怎麼好鼓掌呢? 等他講完了說不定我們不滿意,還要給他喝倒彩呢。 還有個小笑話, 有一次在公司里和同事聊天的時候,有一隻大蒼蠅叮在了同事的咖啡杯上。他好像看到了,卻沒見有什麼反應,過了一會兒還是沒有,我愣住了, 用手一直指著他的茶杯,想提醒他,卻愣得講不出話來。他還是沒反應,後來我終於喊出」蒼蠅。。。」。 只見他朝茶杯撇了一眼,又輕輕地撥了撥手,說道:「隨它去吧, 蒼蠅只不過是肚子餓了而已」。 

只有事事都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 才可能有德國製造, 才能出德國質量。

全世界都知道,現在的德國製造就是質量信得過的代名詞。  而就是在19世紀80年代, 在英國市場上,德國產品還是假冒偽劣產品的代名詞,質量很差的德國貨是靠低價格占據市場一角。 後來英國不得已強制要求所有產品必須標示原產地。  德國企業無法再混下去,痛定思痛, 下大決心提高產品質量,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 終於徹底改變了德國產品質量, 重新樹立了德國製造的國際形象。

有一次受邀到當地一位有名的電子技術專家家裡做客, 吃過飯,老人領我們參觀了他引以為豪的房子。 整棟樓是他自己設計, 自己家人和朋友們一起幫忙搭建起來的,他的愛妻是電腦軟體工程師,同時也是建造這棟樓的主力。 樓內所有燈都是節能電子自動開關, 是老人自己設計裝配的。 地下室是他的私人實驗室, 排放著很多高級電子儀器。 而在頂層閣樓, 擺放著老人酷愛的業余無線電台, 他玩了幾十年了。  他介紹說, 那個主電台是電子管的,體積比較大,是二戰期間德國軍隊戰場上用過的。 雖然歷經戰火, 之後又差不多過了六十年, 電子技術也早已進步了好幾代, 那電台卻一直工作得很好!

也就在那段時間, 有一位德國朋友向我抱怨他剛剛在超市裡買了雙中國產的塑料拖鞋, 雖然價格很便宜, 但他只穿了三天就壞了, 搞得他很後悔, 很郁悶。

德國人做事喜歡在行動前先做好詳細周密計劃,做好各種應對准備, 計劃時間精確到分鍾甚至更短。

有了計劃就堅決執行。 德國人的恆心和執行力是令人驚嘆的。

坐落在德國南部的烏爾姆有個大教堂, 不是世界最大的, 卻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 教堂始建於1377年,經過166年的時間,教堂才開始投入使用。這時的教堂高度為七十多米。到了19世紀後期,人們才開始修建教堂的塔尖。最後完工是在1890年, 這樣從設計到最後完工, 前後有五百多年的時間。 工程本身並不算十分巨大,比我們的高鐵差多了, 但其工程的時間跨度以及延貫性很是令人吃驚,很能提現德國人的「慢」, 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城市的街道經常是今天挖了明天填, 後天再挖,這樣練就出的修建路橋的本領屬世界一流確實是沒話說的。 房子,建築情況也差不多,建成短短幾年後換個市長什麼的, 前面一屆的規劃就要改,工程也要給拆掉一些重建了。 而在德國哪怕是個小鎮, 鎮中心的路多是用石塊鋪建的,很牢,估計人家的規劃就是用幾百年。   

德國人很講究團隊合作。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盃上,德國戰車先在1/8決賽中橫掃英格蘭, 後又在1/4決賽中4:0羞辱阿根廷,靠的就是團體作戰, 比賽中球員互相配合,有大批人專門輸送炮彈, 不會只為自己出風頭浪費更好機會。 足球比賽比的就是團隊配合。 德國歷屆世界盃成績穩定, 而中國不太可能進得了世界盃決賽圈, 並不讓人覺得奇怪, 在體育賽場上,中國人出成績的項目多集中在單人項目上, 人一多就搞不好了, 男足就是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在德國周末街上是很少有人的,尤其是周日, 所有店鋪關門。 我住在風景秀美的小村裡, 窗外就是偌大的鋪滿綠草的山丘(比我們電腦上常見的大片綠草的背景圖片還要漂亮許多), 而遠處就是阿爾比斯山脈, 可以看到山上皚皚白雪。 晚上天黑後, 大家基本上都閉上門窗,安靜地呆在自己家裡,只不時從遠處的教堂傳來報時的鍾聲,在這樣遠離喧囂的環境中你自然會放鬆身心,只剩下思考, 再思考。。。。。。 寧靜致遠,身在其中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德國能孕育出一大批偉大的哲學家,音樂家, 思想家, 諾貝爾獎獲得者, 而近代中國。。。

德國詩人海涅這么形象地形容德國哲學家:「戴一頂小睡帽,睡帽下面的頭腦里卻醞釀著翻天覆地的思想 」。

我們仰望康德,而康德仰望星空 - 這是對偉大哲學家所處高度的最恰當的描述了。 康德曾經連續11年沒成果發表,這期間他頂住了好多來自各方的壓力,成日望著遠處的教堂頂獨自沉思,在芸芸眾生難以企及的高度孤獨地探索著哲學問題,最後一蹴而就寫成哲學史上的不朽巨作《純粹理性批判》。

不可迴避的是,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犯下了滔天罪行,不僅給其它國家, 人民帶來了嚴重傷害, 也給德國人民自身帶來了深重苦難。  該怎麼對待這段歷史問題呢? 1970年, 西德總理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突然下跪, 並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 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 同時, 時任西德總統的赫利也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贖罪書。 勃蘭特一跪, 讓受害民族淡化了心中的憤怒, 並轉化為感動的淚水,也讓德國後人放下了心頭沉重的包袱,贏得了自尊,能夠抬起頭來, 重返世界, 回歸到正常的發展道路。  勃蘭特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德國總理的下跪謝罪,是日本人怎麼也學不到的,也是不願意學的,那是日本人到達不了的境界。 日本戰敗投降後,戰犯一直被供奉在「靖國神社」, 不少屆首相和內閣都高調前去參拜。 而在中國就有點可悲了,1937年日本在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30萬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或者沒有武裝的軍人被日本人殺掉, 這么駭人聽聞的慘案發生後過了快半個世紀, 直到1985年當地政府才在大屠殺遺址之一的萬人坑建成一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而在2004年之前老百姓還是必須要先交錢買了門票才能被放進去的, 門票錢去了哪裡也不知道。

二戰期間, 位於柏林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被盟軍炸彈擊中,教堂頂部被削掉一大截。 德國人沒有因為其有礙觀瞻而拆除,而是保留炸毀後的原樣,連教堂外的時鍾至今還停留在被炸時的時刻,只是在其旁邊新建了一座教堂, 以此時刻警示著後人。

法蘭克福市中心的教堂和廣場二戰中被夷平, 之後德國人在重建過程中,盡量使用原來的磚頭, 所以現在還能看出重建的痕跡, 那簡直是個奇跡。 法蘭克福剛被炸毀後的教堂和周圍街區的珍貴黑白照片還被做成了明信片, 我自己也買了一張留著紀念。

德國和德國人, 有點不一般, 甚至有點怪怪的, 但德國的近代成功崛起的歷史告訴我們, 重視教育,科學為上,團隊合作,不屈不撓,開拓進取,嚴謹細致,勤儉節約,服從執行, 實而不華等等構成了德國精神的內涵,是推動其不斷進步的動力。 

Ⅹ 德國頒布的環境保護法有哪些

在德國的市政建設中,環境保護被列為重中之重。為了盡快造就城市高標準的生態環境,德國在舊廢料場的清理、垃圾處理以及擴建和新建凈化設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環保已成為人們的習慣,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
漫步大街小巷,花花綠綠的垃圾桶映入眼簾。每戶德國居民的住宅前面一般都有黃、藍、黑、綠4隻色彩鮮明的垃圾桶,上面貼有簡明易懂的垃圾分類圖案。其中「黃桶」專門用來裝廢棄金屬、商品包裝盒和塑料,「藍桶」「吞食」廢紙,「黑桶」裝普通垃圾,「綠桶」則收集從普通垃圾中新分類出來的茶葉、蛋皮和殘羹剩飯等生態垃圾。至於廢舊的破玻璃瓶,則要求送往指定的地點,然後認真地按不同的顏色分類投入規定的箱子里。有些大件的舊家電必須送到專收處,再做處理,如此等等。大多數德國人都能一絲不苟地按照規定去做。由於實施多年的垃圾分類回收制度,德國城市的垃圾都能得到及時的科學處理,垃圾污染顯著降低。
德國很重視對青少年一代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使他們從小就開始樹立環境意識。現在,許多中小學生自願地走上街頭,種樹栽花植草,清理雜物。全國森林覆蓋面積已經佔了1/3,其中有11個受到特別保護的「國家公園」。
時至今日,德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擁有70萬人直接或間接就業的環保產業,為全球之冠。
在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方面,德國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街道上的環保廣告隨處可見,呼籲人們減少使用私人汽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公益廣告:「為了我們的環境,請您改乘公交車!」在交通路口豎著的大牌子上,寫著「當紅燈亮起時,請您關掉汽車發動機」的標語。德國城市近10年來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幅度下降,萊茵河水日漸變清。
德國國土面積37萬平方公里,有8000萬居民,人口高度密集。德國大部分地區屬典型的海洋性氣候,類似上海。德國是有名的「綠色國度」,境內湖光山色,非常迷人,其環境保護著稱於世。南部是阿爾卑斯山和森林。有西門子公司,賓士汽車公司,寶馬汽車公司等世界大公司。著名的啤酒節每年在慕尼黑舉行。中部丘陵,有著名的魯爾區,法蘭克福機場是歐州大陸最大的機場,北部平原,有漢堡港和大眾汽車公司等。 從德國北部到南部,從工礦到鄉村,所經之處景色迷人,空氣清新。連綿不斷的森林,開闊的草地,無污染的風力發電大風車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無不體現著由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祥和與恬靜。

以前的萊茵河污染嚴重

德國最大的環保非政府組織「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契普克告訴記者,德國 人的環保意識是通過慘痛教訓而逐漸形成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急於改變戰後落後面貌,積極發展經濟,忽視了環境保護。萊茵河沿岸企業把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嚴重。有人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萊茵河裡都能顯影。柏林技術大學環保專家曲希勒教授談到,那時,在德國工業重地魯爾區,人們看不到蔚藍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臟了。

到上世紀70年代初,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環境污染的災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水域中的生物急劇減少,垃圾堆放場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民眾深 受其害。環境災難使政府和民眾都認識到,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無限度地向人類提供資源。因此,人們更多地關注生活質量,而不是生活水平。環境保護成了最緊迫的問題。這一切促使聯邦政府不得不耗費巨資治理環境。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為環境付出代價的時候到了。

德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保法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時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環 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垃圾處理法》是德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法。90年代初,德國議會將保護環境的內容寫入修改後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條A款中這樣寫道:「國家應該本著對後代負責的精神保護自然的生存基礎條件。」這一條款對德國整個政治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全德國聯邦和各州的環境法律、法規有8000部,除此之外,還實施歐盟的約400個相關法規。從1972年通過的第一部環保法至今,德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境保護法。

德國政府、16個州和各個縣政府都設有官方的環保機構,另外,德國還 有很多跨地區的環保研究機構。德國政府重視環保並且作了大量的工作。聯邦政府每年的環保貸款達到近百億歐元(1歐元約合人民幣10.8元),企業每年的環保投資在30億至40億歐元之間,德國因此已形成一個有近百萬人就業的環保產業,每年環保產品的出口居世界前列。

德國還設立了環保警察。記者采訪了一位環保警察,他談到,德國環保警察隸屬聯邦內政部。每名環保警察都要經過一年半的專業訓練。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採取補救行動。從化學毒素外泄到不衛生食品的銷售,都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行動迅 速,他們通過巡邏和使用遙測工具檢查環境的污染情況,一旦發現環境污染的現象,立即採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任何一條小溪泛起泡沫,環保警察都會前往取樣;凡是已經立法的環保事項,警察在其轄區內一概嚴格執法,比如魚類死亡、垃圾箱冒煙、廢油滲漏或廢氣聚集成霧等,都屬於禁令之列。

德國人把保護環境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

據最近聯邦環保部公布的民意 調查顯示,85%的人把環保問題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75%的人希望德國應該在環境政策上繼續維持在歐盟的領先地位。

2002年德國大選期間,社民黨在過去執政的幾年裡沒有搞好經濟,使德國經濟陷入困境。當時的民調顯示,社民黨再次執政的希望渺茫。這時,一場洪水襲擊了德國好幾座城市,總理施羅德抓住時機,大講環境保護的重要,並採取了很多環保措施,頗得民心,因此得以順利連任。近年來,以環境保護為綱領的德國綠黨人氣上升,在地方選舉中連連獲勝。綠黨領袖、外長菲舍爾被德國人視為最受喜愛的政治家,原因之 一就是菲舍爾長期騎自行車上下班、不吃肉食的環保形象贏得人們的好感。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經歷了從被動環保轉變為個人自覺的過程。垃圾分類最能體現德國人的環保意識。接受記者采訪的曲希勒教授同時也是柏林技術大學農業系主任,他在自家小院建立了生物循環系統,自己處理垃圾,把生物垃圾製成肥料種花,用太陽能發電,用沼氣作燃料。

應該說,垃圾分類帶給居民許多麻煩,特別是住在高樓的住戶,他們要將十幾種垃圾分別送 到樓下的分類垃圾箱中,倒一次垃圾可能要上下樓跑好幾趟。記者的一位德國鄰居不但自己認真執行垃圾分類的規定,還自覺監督別人。如果他發現有人把垃圾扔錯了地方,就會一一撿出來重新投放。

記者經常出差,在德國許多旅館的衛生間里都貼有一行醒目的提示語:「親愛的客人,環境保護從點滴做起,為了節約能源,減少毛巾的更換次數,您是否可以重復使用毛巾?」在德國城市街道上,環保廣告隨處可見。柏林有許多廣告呼籲人們減少使用私車。柏林一位市政官員曾問記者:你是否注意到,德國城市道路都很窄,一般只有兩道。這是因為德國市政 建設首先考慮的是環保因素,而不是考慮讓公路適應不斷增加的車輛。很多德國大城市有意把道路建得越來越窄,讓有私車的人找不到停車位,使他們重新考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目前,全德國有90多家汽車共享協會,擁有會員近7萬人。一輛共享的汽車可取代6—10輛私人汽車。

在德國,再生紙的使用比較普及,從學生用的練習本到商店售貨員用的收據紙,從信封、郵票到各種報紙雜志,從餐館的餐巾紙到廁所里的衛生紙,隨處可見。這些紙沒有經過漂白處理,因為造紙行業對環境的污染有相當部分來自漂白過程。同時,再生紙還有不少好處,它不 含任何致敏、致癌物質或色彩原料等。據統計,2003年,德國再生紙的使用率達到了60%。

在德國,凡去超市購物的人大多會自帶購物袋。如果要使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購物袋,就要多支付至少0.25歐元,而0.25歐元在超市可以買到5個雞蛋。德國雖然森林成片,但很少有賣火柴的。當地人認為,德國樹木「不是很多」,做火柴的成本太高,不利於環保。

兩百萬人從事環保事業 < P style="MARGIN: 6px 3px 0px; TEXT-INDENT: 30px">德國環保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環保組織功不可沒。德國有上千個環保組織,人員達200萬左右。比如,記者采訪的「自然保護聯盟」有105年的歷史,擁有成員約40萬人。該組織每年的經費1800萬歐元,其中,1200萬歐元來自成員交納的會費,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捐贈和罰款收入。「自然保護聯盟」90%以上的成員都是義務兼職人員,他們每人每年要交納28歐元的會費,卻無償為環保事業做著大量工作。「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契普克談到,這些義務環保人員非常活躍,常常到處舉行宣傳活動,希望能將每一個關注環境問題的男女老少變為辛勤 播撒環保種子的人。

記者在這個組織出版的雜志中看到一則關於「無包裝」藝術表演團的報道。這個藝術團的節目旨在向人們介紹如何減少垃圾的數量。他們的表演形式深受孩子的歡迎,於是,劇團就把演出對象定位在孩子的身上,有些節目還讓孩子們參與其中。通過這樣的演出,孩子們了解了環保的重要性,同時還掌握了許多環保知識。

孩子一上學,就領到一冊環保記事本

如果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政府是通過法律等強硬手段推動了環保工作的啟動,那麼,現在德國更多的是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德國的環保教育從幼兒就開始進行。德國有關幼兒教育的法規規定,幼兒園要把教導兒童維護自己以及周圍環境的衛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德國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到學校報到時,會領到一冊環保記事本,用於孩子記述自己的環保活動。環保記事本的設計精心別致,每一頁左上角都印有精美的風光照片。編者告訴孩子 :要熱愛大自然,自覺維護環境。據說,德國有370多個森林幼兒園,即在森林中搭建簡易住房,讓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從小認識大自然的奇跡,同時了解到自己有保護大自然的責任。

在德國學生的自然常識課程里,對學生進行自然和環境保護的教育內容很具體、直接,教學內容也相對較多。記者從鄰居家的孩子那裡了解到,他們在上動物常識課《家鄉冬季的鳥》時,老師就帶他們去附近的森林裡,了解鳥類在冬季的生活特點,鳥類在冬季尋找食物的困難等等,並要求學生帶上一些堅果、麵包等食物喂鳥。

正因為有了幾十年的依法治理,全民共同參與環保運動的實踐,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德國才有了今天美麗的景色。

閱讀全文

與德國企業如何保護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