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大西洋壁壘是由德國哪個設計

大西洋壁壘是由德國哪個設計

發布時間:2022-11-19 15:44:20

Ⅰ 二戰有那幾條著名的防線

馬其諾防線(法國)
齊格菲防線(納粹德國)
斯大林防線(蘇聯)
大西洋壁壘(納粹德國)

Ⅱ 大西洋壁壘的失敗原因

義大利停戰
義大利加入盟軍,令原由義大利負責防守的地中海交給德國。
兵力
守軍兵力素質不一,多為守備師或後備役,且裝備缺乏,特別是裝甲部隊和飛機,兵力調動也不統一。
蘇聯開始反攻,令德國順顧及三線防守。
以倫得斯特為首的前東線軍官主張集中裝甲師,在盟軍登陸進行縱深作戰時集中消滅,主要是由於裝甲師數量極為不足,分散防禦只會更加浪費,即進行「機動防禦」;但隆美爾認為德軍兵力不足,主張將裝甲兵力分散於攤頭前不遠處,因為一旦盟軍登陸成功德軍必敗無疑,除非讓登陸兵力消滅在沙灘上,且若在敵方登陸後再進行機動防禦,基於北非作戰的經驗,在盟軍擁有制空權下是極為不易的。由於以上觀點的沖突,兩人還有數次爭吵,直到盟軍登陸時,隆美爾的主張都未被採用,而之後投入的裝甲師也被消滅。
盟軍開始登陸時,西線司令部曾上報希特勒,但最高統帥部的約德爾卻以元首休息和認為是盟軍聲東擊西來回應,使得倫得斯特無法在關鍵時刻動用足夠的裝甲師來反制,到了盟軍已鞏固陣地後才派出前往戰斗。
隆美爾估計登陸地點錯誤。
要塞本身
大西洋壁壘未建造完成,地雷並未埋好、要塞未建成,在盟軍登陸前的艦炮、飛機重火力轟炸下,防禦結構多處被破壞;另外就是,盟軍有獲得整個大西洋壁壘的藍圖:1942年,一名名叫雷內·杜歇(René Duchez)的法國油漆工意外偷得德軍整個大西洋壁壘設計圖,並將它交給盟軍,使它的主要防禦工事早已被盟軍所洞悉。

Ⅲ 德軍倚重的大西洋壁壘為什麼失去了作用

大西洋壁壘是隆美爾一手建立的,在大西洋沿岸碉堡,鐵絲網等防禦工事,有阻止敵軍登錄,飛機降落等作用,在軸心國與同盟國在大西洋沿岸對決時,首先同盟國已經掌握了制海權,這已經是一大優勢了,後來又通過各種手段使軸心國錯斷登錄地點,使其在加來設重防,輕視了諾曼底的防禦,在戰爭前夜還派出飛機破壞敵方的通訊系統,使諾曼底登陸行動展開一段時間後敵方未發現,甚至在發現之後,德國高層決策錯誤,仍然重防加來。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大西洋壁壘被破。

Ⅳ 2戰德國在西線修建的一條防登陸防線叫什麼名字

大西洋壁壘 早在1941年12月,即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開始遭到失敗的時後,希特勒就擔心盟軍可能在西歐登陸,下令從挪威到西班牙沿岸構築一道防線,由相互支援的堅固支撐點組成,稱為「大西洋壁壘」。1943年11月,希特勒派隆美爾元帥到西線徹底檢定和加強「大西洋壁壘」海防。隆美爾首先巡視了丹麥一段海岸,接著觀察了法國一段防線。結果令他大為震驚。大肆宣揚的「大西洋壁壘」,與其說是不可逾越的工事,不如說是戈培爾吹噓宣傳的產物。沿岸只有少數地段修築了一批相距很遠的堅固支撐點,多數地段的防禦設施不是形同虛設就是根本就沒有修築。隆美爾立即著手加強「大西洋壁壘」的防禦工事,在他的督促下,德軍加快了防禦設施建。並在海灘高低潮水線下設置了鐵(木)樁、混凝土多角體等障礙物;在靠近海岸線的前沿陣地上布設了地雷帶;在海岸縱深的開闊地帶豎立了防滑翔機木樁。但是由於時間短促,隆美爾的防禦設施建設計劃遠沒完成,除了加來地區的工作進展較快外,諾曼底卻並沒有太明顯的成果,海底障礙物僅在高水位地帶完成,反空降設施才剛剛開始動工。 到1944年5月底6月初,西線德軍兵力共58個師,飛機500餘架,100艘潛艇和500餘艘輕型艦只。地面部隊分為B、G兩個集團軍群和一個西部裝甲集群,由德軍西線總司令倫斯德元帥統一指揮。其中B集團軍群35個師,由隆美爾元帥指揮,轄有第15集團軍(兵力為4個軍17個師)、第7集團軍(兵力為3個軍15個師)和獨立第88軍(兵力為3個師),部署在荷蘭到法國西海岸線上;G集團軍群13個師,由布拉斯可維茲將軍指揮,轄有第1集團軍和第19集團軍,部署在法國南部和西南部海岸;西部裝甲集群轄有10個裝甲師,由吉爾將軍指揮,其中4個裝甲師撥給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其餘6個裝甲師作總預備隊,由希特勒直接調動。 關於裝甲師等戰略預備隊的部署位置問題,曾引起了倫斯德和隆美爾之間的激烈辯論。隆美爾認為由於盟軍享有絕對的空中優勢,裝甲師在白天將很難運動,這是他在北非所獲得的教訓。因此隆美爾主張把裝甲部隊部署在海岸附近,以免盟軍的空中力量切斷預備隊與戰場的聯系。但倫斯德則認為把裝甲部隊部署在海岸附近,不利於迅速調動,因此倫斯德堅持把裝甲師部署在後方地域,在判定敵軍主攻方向後再對其實施反攻擊。時任裝甲兵總監的古德里安和西部裝甲集群司令吉爾也支持倫斯德。希特勒對兩種爭執不下的意見莫衷一是,只好採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將裝甲師集結在距海岸不遠的地方。撥給B集團軍群的4個裝甲師中,第21裝甲師由隆美爾直接指揮,其餘第116裝甲師、第SS12黨衛裝甲師和李爾裝甲教導師則必須獲得了希特勒的授權才能動用。

記得採納啊

Ⅳ 隆美爾監修大西洋壁壘,為何諾曼底只完成30%

1943年末,同盟國在各個戰場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並開始全面反擊。在歐洲戰場,盟軍將關注點放在了如何登陸法國,直逼柏林,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無獨有偶,全面收縮戰線的德國,也將這里作為最後的屏障。

於是,一場登陸與反登陸的戰役開始了。讓人倍感意外的是,德國人吹噓的「大西洋壁壘」,卻輕易而舉地被盟軍突破。除了大勢所趨的原因外,奉行「完美主義」的隆美爾,為什麼將「大西洋壁壘」修得千瘡百孔、漏洞百出?他盡力了嗎?

也就是說,不管隆美爾盡力還是不盡力,都無法阻擋盟軍的攻勢。「大西洋壁壘」就像隆美爾鋪設的木樁一樣,也就只能「唬一下」,沒有其他作用。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Ⅵ 二戰德國有什麼防線

1.齊格菲防線(納粹德國)
齊格菲防線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防線工程是1936
年德國佔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
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系統。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葯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千米至數十千米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mm要塞化遠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後被撤出,用於英吉利海峽群島的要塞)。
與馬其諾防線相比,齊格菲防線的特點是大部分工事較小,結構較簡單,但數量多達11860個,遠超馬其諾防線。該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4倍;使用鋼鐵35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3倍。
該防線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於防禦重型炮彈的裝甲鋼板,這主要是由於德國當時鋼的緊缺造成的。同時,很多戰爭後期的大型火炮無法安裝在較小的炮座上(只能適應戰爭初期的小口徑火炮),無疑進一步削弱了該防線的防禦作用。
1939年9月德軍在東面閃擊波蘭時,共有46個步兵師(包含預備隊)依託該防線防禦法軍,但法軍沒有進攻。該防線與對面的馬其諾防線,共同促成了德法雙方開戰後長達8個月時間的著名「靜坐戰」。
1940年西線戰役獲勝後,齊格菲防線上的許多火炮和可移動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壘上,使這條防線變得有些有名無實,到了1944年,才由部隊充實起來。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達了改造防線的命令,以便應對更強的火力打擊,主要工程預計由德國國家勞工組織(RAD)的14到16歲的孩子進行,一些當地人也被拉來參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於盟軍巨大的空軍優勢,這些努力都失敗了。
齊格菲防線的宣傳意義幾乎和它的戰略意義一樣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都被宣稱為一條堅固的防線,一直影響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對它的時候,無論是德國人還是盟軍,都發現這條防線的大部分設計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戰場形勢了,盡管它起到了阻滯盟軍的作用,但顯然不像德國人聲稱的那樣堅不可摧。
2.大西洋壁壘:(納粹德國)
大西洋壁壘(德語:Atlantikwall)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納粹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
此防線的前身自1940年7月開始建造,當時德國並未想過建設規模如此巨大的防禦工事,僅在法國沿海的加萊—濱海布洛涅一帶製造4座重型海軍炮台,該建設工程由托特組織負責。在法國戰役打敗盟軍後,為防止英國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陸,逐第建造。巴巴羅薩作戰開始後,為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必須降低西線守軍兵力,而有了後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3月23日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周圍的防禦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負責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隆美爾便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
一開始時有不錯表現,數次打敗自由法國的轟炸和英軍入侵等小型登陸行動,但後來由美國、英國、自由法國、加拿大和荷蘭流亡政府聯合策劃的大型登陸行動—諾曼地登陸時卻失敗,間接令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現在各地多處仍保留當年的德軍反登陸障礙物。
德國在大西洋長城中的防禦設施有數種碉堡、火炮陣地(還有許多偽裝成海邊別墅的炮台)、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員殺傷雷S型地雷與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緩登陸速度的障礙物:如鐵絲網、由鋼條焊接而成的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以及專對裝甲車輛的反坦克壕、「龍牙」型障礙物,灘上的木樁上有些具備地雷和能劃破登陸艇的刀片,隆美爾認為盟軍在進行登陸作戰時會以大量傘兵空降輔助,因此在海岸灘頭距離稍遠的林地與草地垂直插上木樁與鐵軌,此工事被稱為「隆美爾蘆荀」,其他還有將低窪地區引進水以形成人工沼澤,用以溺斃敵軍。除了基本的反登陸外,大西洋壁壘也要為鄧尼茲的潛艇港口提供防禦力量。

Ⅶ 二戰 德軍第七裝甲師 魔鬼之師 隆美爾的

魔鬼之師"第七裝甲師 前身為第2輕裝甲師。1939年9月1日,該師出現在波蘭戰場上,指揮官斯圖姆中將。1939年10月18日第2輕裝甲師正式更名為第7裝甲師。1940年2月12日,埃爾溫·隆美爾少將接過了第7裝甲師指揮權。1940年5月10日,「黃色方案」開始實施。第7裝甲師隸屬於A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第15摩托化軍,該師越過德-比邊境向阿登前進。5月12日抵達芒斯,並花費了兩天時間鞏固橋頭堡,隆美爾開始了一場向英吉利海峽進軍的賽跑。在5月30日完成了對敦刻爾克盟軍的合圍。隨後,該部撤出前線,短暫休整至1940年6月5日。戰役的第二階段,6月7日該師進抵佛戈斯-萊斯-奧克斯,於次日抵達柔恩,完成了合圍法國第9和第10集團軍。到6月25日停戰時第7裝甲師已經打到法國西南部。該師僅有2624人陣亡、受傷和失蹤,損失坦克42輛,獲得「魔鬼師」的稱號。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中,第7裝甲師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第3裝甲集群第39裝甲軍,以損失了半數坦克的代價全殲蘇軍第5坦克師。又迭經激戰,1942年5月返回法國進行休整。1943年2月,該師返回東線,這次前往的是南方集團軍群。該部參加了庫爾斯克、基輔、日托米爾、哈爾科夫以及隨後的穿越烏克蘭的撤退作戰。1944年8月第7裝甲師被調往波羅的海的東普魯士,防守至1944年11月。兵力不斷消耗,得不到補充,1945年4月輾轉從海上撤離,此時其兵力已經消耗殆盡,只有一個空架子,隸屬於第3坦克集團軍。1945年5月3日第7裝甲師向美英軍隊投降。

1891年11月15日隆美爾出生於德國布倫茲的海登海姆,他的父親是一名中學校長,母親是當地政府官員的女兒。盡管青年隆美爾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工程師,但是他還是在1910年7月從軍,加入伍爾登堡當地的第124步兵團,三個月後,隆美爾升為下士,不久又升為中士。

1911年3月被送進但澤皇家軍官候補生學校,11月畢業。1912年1月,隆美爾畢業回到駐扎在威卡爾登的第124步兵團訓練新兵,並獲中尉軍銜。在但澤的時候,隆美爾認識並愛上了露西•莫林,於1916年正式結婚,1928年聖誕夜生下隆美爾唯一的一個兒子-曼弗雷德。

1914年3月1日,隆美爾被派到烏爾姆第49野戰炮團的一個炮兵連服役。8月,隆美爾回到原來的步兵團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9月他的左腿被打傷,為此他榮獲了二級鐵十字勛章。

1915年1月,隆美爾重返第124步兵團,又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勛章。1916年後期他被派往東線羅馬尼亞作戰。

1917年5月,隆美爾被召回西線作戰。到了8月返回東線,並在那裡再次受傷。9月,隆美爾所在的營被調往義大利北部參戰。隆美爾率領的部隊作戰英勇,突破科羅弗拉防線,攻克蒙特山,佔領隆格諾恩,這些戰績使隆美爾贏得了德國很少頒發給低級軍官的功勛獎章,並被提升為上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隆美爾先是被派往一個軍
團參謀部任文牘工作。

1920年10月1日,隆美爾被派往施登卡德指揮一個步兵團的步槍連,他一直在那裡呆到1929年。

1929年10月,隆美爾被派往德雷斯頓步兵學院擔任教官。在這段時間,隆美爾根據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作戰經驗撰寫了《步兵進攻》一書,《步兵進攻》於1937年初被出版發行。

1933年10月,隆美爾軍銜升為少校,被委任德國中部戈斯拉一個山地營的指揮官。

1935年10月他又被提升為中校並且擔任波茨坦陸軍學校的教官。1938年二戰爆發前夕,他又被調往另一所軍事學院任教。

1939年9月,隆美爾被任命為少將。波蘭戰役期間,隆美爾負責指揮希特勒的警衛部隊。德軍迅速地消滅了波蘭,隆美爾也開始充分認識到坦克部隊和閃電戰的重要性。波蘭戰役之後,希特勒問隆美爾需要擔任何種職務,隆美爾暗示希望指揮一支裝甲師。

1940年2月15日,盡管缺乏裝甲作戰的實戰經驗,隆美爾還是被希特勒任命為德軍第7裝甲師師長。第7裝甲師隸屬於霍斯將軍指揮的第15裝甲軍准備入侵低地之國和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西歐。第7裝甲師風馳電掣般的橫掃過比利時和法國。5月13日,第7裝甲師在激烈的戰斗後強渡了默茲河。5月15日,沖過了菲利普維爾。5月21日,隆美爾的部隊已經越過了康佈雷,勒卡特,抵達了阿拉斯,在這里他們遭遇了英軍兩個坦克團大約70輛坦克的阻擊,其中有一些德軍37mm反坦克炮無法擊穿的馬蒂爾塔II型坦克。正當英軍坦克大量殺傷了德軍的步兵和反坦克炮的時候,隆美爾命令德軍使用88mm高射炮平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月26日,第7裝甲師繼續前進,並攻佔法國最大工業城市之一的利勒,這個行動使法國第1軍團一半的部隊陷入困境。6月5日,隆美爾命令他的裝甲師順著兩座還沒有被破壞的鐵路橋跨過了索姆河,第7裝甲師此時的速度已經是平均每天40-50英里了。6月10日,隆美爾的部隊終於在迪埃普附近抵達了英吉利海峽岸邊。6月16日清晨,第7裝甲師從魯昂的法軍一座橋樑上跨過塞納河,然後向南疾馳,17日第7裝甲師在行進間開始攻擊瑟堡,於19日攻佔了這座法國重要的深水港口。6月25日,法國戰役結束。 法國戰役期間,第7裝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隆美爾在指揮第7裝甲師的時候總喜歡自己跟著偵察部隊,他認為對於一個指揮官來說經常走近自己的士兵是很重要的,這種習慣一直被帶到了後來的北非戰場。隆美爾有時候會故意將上級的命令置之不理,他認識到最高指揮部有時候並不會根據實際情況去處理,所以隆美爾經常先執行自己的命令,等做完了再去向上級報告。隆美爾的參謀人員對隆美爾這種行為並不贊同,而他們更多的時候是根本找不到他。隆美爾在寫給自己妻子露西的信件中稱法國戰役是一次「閃耀的法國之旅」。

法國陷落以後,隆美爾繼續他的軍事生涯。

1941年1月他被提升為中將並在2月被召回柏林擔任德國非洲軍團的司令,2月12日,隆美爾接到命令抵達的黎波里。非洲軍團由兩個師組成,他們的使命就是支援已經在1940和1941年1月在北非同大不列顛軍隊戰斗的義大利盟友。從40年12月至41年1月,英聯邦的軍隊將他們逐出了埃及,義大利人已經被擊退至利比亞境內。

1941年2月14日,隆美爾的先頭部隊第5輕裝甲師部分人員裝備在的黎波里上岸。隆美爾意識到義大利人由於被英軍擊敗而士氣低落,他會見了義大利的指揮官。2月24日,德國非洲軍團首次在的黎波里以東和英軍發生小規模戰斗,3月31日,非洲軍團對布雷加的英軍發動了一次成功的進攻。隆美爾使用其在法國成功的閃電戰術給了英軍狠狠一擊。非洲軍團繼續向東追擊撤退中的英軍,一直深入昔蘭尼加並攻佔了班加西。4月13日,隆美爾的部隊向南繞過港口要塞托布魯克攻克巴迪亞,接著又於4月15日佔領了埃及西部邊境上第一個城市薩魯姆。隆美爾的進攻迫使英軍及其盟軍退守到了托布魯克要塞內。4月11日到13日,隆美爾第一次嘗試攻佔托布魯克,但是失敗了。托布魯克對於整個北非的戰線有著重大的戰略地位。隆美爾第二次嘗試攻佔托布魯克是在4月30日至5月2日,此時他的敵人和朋友都因為他狡猾的戰術而稱他為「沙漠之狐」。4月中旬至6月中旬,英軍也發動了一些小規模的進攻,但是在德軍威力強大的88mm炮的打擊下損失慘重,被迫撤回了防禦陣地。

1941年6月,無論是英軍還是德意軍隊都無力再發動攻勢,雙方只有加固防禦陣地的實力。在德國,宣傳機構已經把隆美爾塑造成一個無敵的將軍。

1941年8月中旬,非洲軍團被改組為非洲裝甲軍團,實際上隆美爾已經成為整個非洲德軍和義大利軍隊的總司令。同時,德軍第5輕裝甲師被重新編組為第21裝甲師,非洲軍團還得到了新的補充--剛運至非洲的第90輕型師(即後來的第90輕裝甲師)。隆美爾不斷的要求裝備和補給,但是他僅僅得到很少的份額。10月,隆美爾又開始計劃進攻托布魯克並開始加強德意軍隊的防禦陣地。11月17日,英國的突擊部隊沖進了隆美爾的指揮部計劃暗殺隆美爾,但是行動失敗了,因為隆美爾根本不在那裡。11月18日,英軍出乎隆美爾意料之外發動了「十字軍」攻勢,英軍的目的就是突破托布魯克包圍圈並消滅非洲裝甲軍團。英軍的攻勢在11月22和23日停頓了下來,隆美爾發動了反擊並穿插到了英軍的後方。「十字軍」行動在這期間雙方作戰異常慘烈,戰場態勢變化相當大。在錫迪-雷日弗機場戰斗中,英軍炮兵英勇作戰,幾乎都堅守炮位直至戰死。盡管非洲軍團摧毀了大量的英軍坦克和裝備,但是隆美爾的部隊自己也損失極大,坦克只剩下了40輛,燃料彈葯都已經消耗怠盡,同時,英軍終於抵達托布魯克要塞的外圍,11月29日,英軍沖進了托布魯克。12月7日前,非洲軍團撤出了托布魯克外圍,而且也開始撤出昔蘭尼加。從1942年1月2日到1月17日,德意軍隊
在巴迪亞和薩魯姆都被擊敗。

1942年1月中旬,隆美爾開始重整他的部隊,准備在得到足夠的補給和裝備後發動一輪新的攻勢。隆美爾經常有一些巧妙的戰術行動,比如他命令補給卡車和義大利的輕型坦克在後面綁上樹枝和雜草在沙漠里運動,以形成漫天的沙塵,這些在敵人眼裡會被認為是一次大規模的進攻,這使英軍指揮官判斷失誤,而同時隆美爾卻在其他的方向上集中裝甲主力發起進攻。

1942年1月下旬,隆美爾發動了新的進攻,首先是重新佔領了班加西,迫使英軍撤退到加扎拉防線。2月初,雙方軍隊形成對峙。1942年5月26日,隆美爾又開始進攻了,經過激烈交火後突破了加扎拉防線直接威脅托布魯克。從5月30日起至6月11日,隆美爾對托布魯克西南的比爾哈凱姆要塞發動了進攻,德軍採取了不間斷的空襲和炮擊,要塞里4000名法國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要塞直到6月11日才被德軍攻佔。6月12日和13日隆美爾的部隊摧毀了大約140輛英軍坦克。遭受沉重損失的英軍開始撤離加扎拉防線,同時也撤出了在托布魯克東南建立的補給基地。6月18日,德軍再次包圍了托布魯克。6月20日,德軍非洲軍團向托布魯克發動了突襲。按隆美爾的指示,德軍裝甲主力首先越過托布魯克向東面的巴爾迪亞挺進,在距離巴爾迪亞僅有18英里的時候突然回頭向西面的托布魯克發動了進攻。在德空軍的配合下,非洲軍團的裝甲部隊和步兵終於在1942年6月21日攻佔了托布魯克要塞。6月22日,希特勒晉升隆美爾為陸軍元帥。

佔領托布魯克後,隆美爾決定繼續東進深入埃及。6月30日前,德意軍隊已經抵達了英軍設在梅爾沙馬特魯布的防線,很快英軍又拋棄了這個港口退向阿拉曼。阿拉曼距離亞歷山大以西96公里,開羅以西240公里。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現在准備向蘇伊士運河挺進,不過此時的非洲軍團已經消耗完大部的燃料和彈葯,英軍在局部實施了一系列成功的反擊暫時阻止了非洲軍團的前進。從7月至8月,隆美爾一直在向德國最高統帥部要求補給和裝備,但是此時德國戰爭機器的焦點已經集中在東線戰場,只給予隆美爾很少的補給。1942年8月30日,隆美爾發動了一次進攻意圖迫使英軍撤出阿拉曼。德軍在阿拉姆哈勒法山脊受阻,由於英軍實力上占優以及德軍的補給耗盡,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不得不撤回出發陣地。這次戰斗之後隆美爾由於有病離開了非洲去德國治療。德軍在這期間沿阿拉曼戰線埋設了大量的地雷帶,這些防禦地帶就是隆美爾著名的「魔鬼花園」。英軍第8集團軍則正在積蓄反擊力量,大量工兵部隊為了排除「魔鬼花園」而專門訓練,地中海上皇家空軍頻頻出擊摧毀德軍運往北非戰場的補給艦只,而且得到了500輛美製的M4謝爾曼坦克。1942年10月23日蒙哥馬利將軍指揮下的英軍第8集團軍發起了阿拉曼戰役。當10月25日,隆美爾被急召回到非洲戰場的
時候,形勢已經對德軍相當不利了。英軍步兵和坦克部隊在優勢空軍和炮兵的掩護下突破了德軍正面的防線。經過6天激烈的戰斗,10月19日下午,隆美爾命令非戰斗人員撤到了富卡防線更遠的西部--梅爾沙馬特魯地區。11月1日至2日夜間英軍全線向非洲軍團防線發動進攻。德軍正面開始崩潰了,剛開始希特勒再三嚴令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不許後撤,最後在11月5日希特勒勉強同意了隆美爾的撤退方案,非洲軍團全線撤退。11月12日,英軍收復了托布魯克。而在此之前11月8日,美軍已經在突尼西亞登陸。英軍繼續追擊潰退中的非洲軍團,11月19日收復班加西,而隆美爾由於缺乏裝備和補給根本無力去發動反擊甚至建立新的防線,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撤退,由於蒙哥馬利的謹慎個性,非洲軍團數次幾乎要被英軍包圍,又奇跡般地脫離險境。英軍於1943年1月23日收復的黎波里。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最後全部撤到了突尼西亞。

1943年2月19日,隆美爾指揮非洲軍團在卡塞林隧道戰中重創美軍部隊,這也是隆美爾在非洲最後的一次進攻了。很快在盟軍優勢兵力面前,非洲軍團的攻勢在2月22日被阻止了。23日,隆美爾被任命為新成立的非洲集團軍群的司令,盡管他並不願意接受這個職務。不久他就被阿爾尼姆將軍所取代。1943年3月6日,隆美爾被送回德國治病。3月11日,希特勒授予隆美爾騎士十字勛章以及鑽石。兩個月後,1943年5月13日,非洲軍團向盟軍投降。

1943年3月至7月,隆美爾因嚴重的病情只能和妻子和兒子在一起度過。7月10日,他被指派為德軍在希臘的指揮官,不過很快又被召回柏林。隨後隆美爾參與了德軍鎮壓義大利政府倒戈向盟軍,大量德軍湧入義大利境內並解除了義大利軍隊的武裝。11月初,隆美爾又被委任為義大利的指揮官,很快這個職位被凱塞林將軍所取代。11月下旬,隆美爾離開義大利回到德國。12月初,希特勒正式委派隆美爾視察從北邊開始與英國隔海相望的全部海岸防禦工事。12月31日,隆美爾被任命為B集團軍群的指揮官,這個集團軍群的總指揮是陸軍元帥倫斯特。隆美爾視察了從荷蘭到波爾多沿海岸的防禦工事,也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壁壘」。為了阻擋盟軍的登陸,隆美爾特別設計了防空降的障礙物,這種東西被稱為「隆美爾蘆筍」,還有很多在海灘上的障礙物以及大片的地雷帶。由於盟軍成功的實施了欺騙行動,使得德軍在海灘防禦重點地區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隆美爾對盟軍可能的登陸點判斷有誤,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一線實施了登陸,數日之後盟軍就完全控制住了灘頭陣地,並向縱深擴大。盡管隆美爾在卡昂外圍暫時阻擋住了英軍的進攻,黨衛軍第12裝甲師摧毀了英軍100多輛坦克,但是在盟軍絕對優勢空軍打擊下,德軍終於頂不住了。當盟軍坦克潮水一般涌過德軍的防線,隆美爾心中對德國必勝的信念已經盪然無存了,他開始懷疑德國是否還有繼續戰爭的必要。

1944年7月17日,在一次空襲中隆美爾的座車被擊中,隆美爾受了重傷,不得不離開了前線。德國反希特勒的軍官們曾經找過隆美爾試圖說服他加入他們的陣營,盡管隆美爾對戰爭失去了希望,但是他卻始終沒有直接參與反希特勒的活動(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歷史學術界的觀點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1944年7月20日,德國反希特勒組織策劃了一起爆炸試圖刺殺希特勒,可惜行動陰差陽錯的失敗了。這個事件牽連了很多的高級將領和軍官,其中也包括隆美爾。8月8日,隆美爾被從法國醫院轉到他的故鄉斯瓦比亞的赫爾林根山莊。8月12日,密謀刺殺希特勒的重要成員戈台勒被捕,從他箱子里搜出來的有關文件上有隆美爾的名字。另外一名參與這個組織的成員霍法克也向希特勒的秘密警察證實隆美爾支持刺殺希特勒的行動。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的第一副官布格道夫向隆美爾轉達了希特勒的命令,隆美爾有兩種選擇,自殺或者被逮捕受審。隆美爾選擇了前者,服毒自殺以一種體面的方式結束生命。

1944年10月18日,希特勒下令為隆美爾舉行國葬並全國默哀一天。

總的來說,隆美爾一生為納粹德國的侵略戰爭效力,最終被希特勒處死,無疑是一個歷史悲劇人物。同時,辯證的看到隆美爾不具備一個戰略家的眼光,比如在德國1941年入侵蘇聯的時候,他卻在利比亞造成了戰線拉得太長的災難性事件,而且隆美爾固執武斷,對同僚和上司的意見置若罔聞,對別人的指責和非議常常神經過敏。不過這些並不能掩飾他具備傑出的裝甲戰術指揮天賦,出其不意的打擊敵人,利用裝甲部隊的速度實施機動迂迴,而且他總是出現在最前線,所以,隆美爾的士兵,無論他們是德國人抑或是義大利人,都無一例外的欽佩他們的指揮官--隆美爾!歷史不會忘記在兩年的時間里,他曾在硝煙彌漫的戰場指揮僅僅兩個裝甲師和為數不多,裝備較差的步兵,但是卻頂住了各方面都占優勢的敵人。隆美爾贏得了不僅是德國人還有他的敵人的尊敬,英國人稱他是一個騎士,邱吉爾說:「撇開戰爭,請准許我說,他是一名偉大的將軍。」

Ⅷ 諾曼底號簡介

「諾曼底」號長達1029英尺,僅比英國的「伊利莎白皇後」號短2英尺。「諾曼底」號的設計師魏德米.亞克維奇(Vladimir Yourkevitch)甚至認為,該船是有史以來建造的船隻里防火性能最好的一艘。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次歷史性的戰役。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在東線戰勝德軍已成定局,盟軍為履行美、英、蘇首腦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達成的關於在西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協議,決定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登陸,向納粹德國的軍隊發起反擊。

6月6日凌晨,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揮下,以2萬多空降傘兵為先導,近16萬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從朴茨茅斯啟航,橫渡英吉利海峽,一舉突破了德軍防線——「大西洋壁壘」,置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次登陸作戰,盟軍出動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陸艇、804艘運輸艦、數以百計的坦克和15.6萬名官兵(7.3萬名美軍,8.3萬名英國和加拿大軍),分五路向諾曼底海灘發起猛烈的攻擊並開始登陸。登陸的海灘從奧恩河的河口灣延伸到科唐坦半島東南部。12日,盟軍的登陸點已連成一片。7月5日,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人員已達100萬。7月24日戰役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將士獻身疆場。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里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並攻入德國本土。盟軍的勝利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霸王」戰役。諾曼底登陸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

為讓人民永遠銘記這段歷史,1984年,下諾曼底首府卡昂市決定建立諾曼底戰役紀念館。1988年6月,紀念館正式開館。館內用各種資料向觀眾再現了44年前那一幕幕驚心動魄和感人肺腑的歷史畫面。紀念館的設計者頗具匠心地為其取名「和平紀念館」。

參考資料:http://news.sohu.com/20050509/n225482076.shtml

Ⅸ 德國二戰時 造岸防大炮在挪威哪個城市

大西洋壁壘!
挪威北部。1941年12月,為防止盟軍在西線登陸,德軍決定沿歐洲的海岸線修建一條抗登陸的防禦工事——大西洋壁壘。大西洋壁壘從挪威北部海岸線一直延伸到西班牙,長度超過5000公里,僅挪威境內就有350座可部署88mm到381mm的炮台,以及不計無數的碉堡群。
挪威由於存在大量適合登陸的地點,而且由於天氣及地形的原因不利於德軍機動,因此,挪威的防禦始終受到高層的高度重視。即便如此,德佔領軍也只能保衛海峽的入口,以及一些近岸島嶼,在海峽低部往往只有野戰工程人員,而沒有部隊守衛。為此德軍在重要的關隘及交通要道修建了堅固的堡壘。以 下列出重點防禦的地段:納爾維克、羅弗敦群島、朗格島、特羅姆瑟、博多、莫、維佳、羅威克、特隆赫姆、克里斯蒂安松、阿雷松德、索朗德、卑爾根、斯塔萬格、弗萊克菲尤爾、克里斯蒂安桑、阿倫達爾、滕斯貝格和奧斯陸。最重要的三處分別是納爾維克、特隆赫姆、卑爾根,北部的納爾維克為最高優先地區,南部的特 隆赫姆擁有重要的空軍及海軍基地,卑爾根建有潛艇基地。

Ⅹ 求知納粹德國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構築大西洋壁壘的詳解。

德國在大西洋長城中的防禦設施有數種碉堡、火炮陣地(還有許多偽裝成海邊別墅的炮台)、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員殺傷雷S型地雷與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緩登陸速度的障礙物:如鐵絲網、由鋼條焊接而成的反坦克拒馬(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以及專對裝甲車輛的反坦克壕、「龍牙」型障礙物,灘上的木樁上有些具備地雷和能劃破登陸艇的刀片,隆美爾認為盟軍在進行登陸作戰時會以大量傘兵空降輔助,因此在海岸灘頭距離稍遠的林地與草地垂直插上木樁與鐵軌,此工事被稱為「隆美爾蘆筍」(Rommelspargel),其他還有將低窪地區引進水以形成人工沼澤,用以溺斃敵軍。除了基本的反登陸外,大西洋壁壘也要為鄧尼茲的潛艇港口提供防禦力量。

閱讀全文

與大西洋壁壘是由德國哪個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