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人怎麼看納粹老兵
德國這個國家很民主,各種各樣的思想浪潮都存在,前些天我看了一部德國電影叫「希特勒回來了」,電影里民眾大多對希特勒很擁戴,我想原因是德國近代歷史上只有希特勒真正讓德國人揚眉吐氣過,所以我覺得德國有30%的人是擁護納粹老兵的。
2. 德國雇傭兵
我想樓主所說的應該是「Landsknechts」,這個詞本身就是德語的,專指那些中世紀後期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里德意志諸侯的雇傭兵,英語法語里都是直接借用這個詞,翻成德意志雇傭兵完全正確。反之,當時還沒有現代民族國家「德國」的概念,而「日爾曼」這個詞早已僅存民族概念,所以「德國雇傭兵」/「日爾曼雇傭兵」都不太恰當。
德意志雇傭兵(Landsknechts)一詞最早出現於1470年左右,據說是由佩特•馮•哈根巴赫(Peter von Hagenbach)杜撰而成。此人是一名僱傭軍領袖,在勃艮第宮廷為「大膽的」查理公爵效勞。Landsknechts的字面意思是「國家之仆(servant of the country)」,16世紀初成了以長矛為標志的步兵的代稱。現在,我們用它來指那些來自阿爾薩斯(Alsace),巴登(Baden),符騰堡(Wurttemberg)及奧地利蒂羅爾(Austrian Tyrol)等地區的德意志雇傭兵。他們活躍在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1493—1519)及其孫查理五世(1519—56)的統治時期。
人們開始僱傭這些部隊的時候,也正是戰爭模式由中世紀向近代轉型最快的階段。勃艮第戰爭(1476—77)向人們表明,騎兵在與受過良好訓練的步兵隊列和新式火槍的對抗中,是難有用武之地的。此後,貴族騎兵在軍隊中的比例和地位下降的趨勢愈加明顯,勃艮第精騎兵團(Compagnies d』Ordonnances,勃艮第和法國王家的核心騎士部隊名稱)還存在了一段時間,但騎士的人數越發顯得多餘。不但如此,隨著價格革命的發生,組織騎兵部隊的花銷增長到駭人聽聞的地步,歐洲的貴族們越來越難以負擔。這些「戰爭中的紳士(gentlemen of war,Kriegsherren)」的裝備需要自籌,一般還要供養一批數量不等的以長矛為主的步兵,這樣才能跟上潮流,勉強和可怕的瑞士人較量。
馬克西米連一世被稱為「最後的騎士」,他於1493年繼承帝國,成功地通過一系列王室聯姻為哈布斯堡家族贏得西班牙、尼德蘭、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等大片領地,是查理五世的大帝國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1505年他帶領著德意志雇傭兵的長戟縱隊開進科隆,開啟了德意志的新時代。此外,他還是帝國炮兵的締造者。
馬克西米連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繼承了帝國,他迫切需要組織起一支軍事力量,保證勃艮第的遺產尼德蘭不落入法國之手(其妻瑪麗是勃艮第的女繼承人),確保東方大片領土的順利接收(源於哈布斯堡與亞蓋沃王室的協議)。1487年組織起的施瓦本聯盟(Swabian alliance)使巴伐利亞(Bavaria)與波希米亞(Bohemia)聯合成一支很強的軍事力量,這也是不能容忍的。眾所周知的第一支德意志雇傭兵部隊,約有步兵15000人,騎兵1500人,就這樣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召集起來。1487年,最後一屆全德意志馬上比武大賽在沃爾姆斯(Worms)舉辦,同年,德意志雇傭兵開始了第一次軍事行動,在埃特弗里茨•馮•霍亨索倫伯爵(Graf Eitelfritz von Hohenzollern)的率領下,解救被布魯日(Bruges)市民圍困的馬克西米連。在尼德蘭和接下來的波希米亞的戰役都獲得了勝利,說明德意志雇傭兵戰之能勝,是可信賴的力量。帝國軍隊的核心竟然是這么一群唯利是圖的烏合之眾,對貴族的諷刺意味十足。
馬克西米連對德意志雇傭兵的要求不僅於此,海盜式的作風是他無法容忍的。1490年,在波希米亞的斯圖維森貝格要塞(Stuhlweissenberg,今匈牙利的塞克什白堡Szekesfohervar),馬克西米連命令士兵們都要對他宣誓效忠,這顯然和雇傭兵的原則格格不入。這位「德意志雇傭兵之父」滔滔不絕的向他的部隊灌輸紀律和團隊精神的觀念,實屬真知灼見。為了和瑞士雇傭兵競爭,德意志雇傭兵學習了瑞士人的戰術風格和編制,馬克西米連的整個軍事系統幾乎都照搬瑞士聯邦軍隊。
徵召
德意志雇傭兵的召集也模仿瑞士人傳統,有需要的僱主通常會和一位「戰爭中的紳士」簽訂一份委任狀式的代理合同(Bestallungsbrief),列出各項明細條款和法律關系。確定下資金預算,這位被委任的指揮官(Obrist)就自行任命第二把手和編組負責人,這些准備工作完成後,就由鼓手開進鄉里,敲敲打打,徵召新兵。徵召工作一般很少遇到什麼困難,想上戰場致富的大有人在;有點名氣的指揮官,比如弗倫茨貝格(Frundsberg)和濟金根(von Sickingen)能夠很輕易的在幾星期內拉起一支20000人以上的步兵隊伍。他們常常要面對的問題倒是要趕走相當一批人,不讓老弱病殘者和裝備不齊者渾水摸魚,騙取傭金。篩選步驟也就是檢查身體條件和裝備而已,出身無人在乎,因而也就五花八門:唯利是圖的流浪漢、農民和無志向學的學生都是沖著傭金和戰利品而來,也有富裕的貴族子弟加入,通常是為了家族榮譽在戰場建功立業。
應征者會在鼓手通知的固定時間和地點集合,進行一次徵召檢閱(Musterung)。在那裡,指揮官命令他們彼此相向站成兩列橫隊。隊尾有用兩支戟和一支矛立起的一個拱門,新兵依次走過拱門,徵召負責人就在旁邊觀察他們是否精神抖擻,身體健康,是否有資格參加隊伍。篩選完畢,編組負責人就會按每400人一個連隊(Fahnlein)進行編組,一般每個連隊里都會安排100個有經驗的老兵(Doppelsoldner,原意即雙手劍士),他們的報酬也是普通步兵的兩倍。
徵召檢閱是模仿瑞士人的程序,它對部隊有著特殊的意義。士兵自備武器裝備是一項慣例。拱門前叉腿站立的人是主計官,他要確保每個通過拱門的士兵都是合格的戰士,並清點人數,杜絕騙取傭金的「死魂靈」。
接下來發放第一個月的薪餉,這個時候,雇傭兵們就圍攏在指揮官身旁,指揮官則要大聲朗讀雇傭兵行業規范中的各項條款(Verlesung),明確眾人的權利義務和規定限制。這些條款是復雜規范而又嚴格的,幾乎每一種違規及其懲罰措施都有羅列,比如嘩變,不經允許的劫掠,瀆職買醉,攜多個女人隨軍(只准一個),諸如此類。接下來還有一個宣誓儀式,每個德意志雇傭兵都要發誓忠於集體的事業,忠於皇帝和他的指揮官,保證遵守這一行的行業規范。
徵召檢閱後就要進行宣讀行規的程序,德意志雇傭兵們繞指揮官圍成一圈,指揮官告知他們各項權利義務。一般每半年,這樣的活動就要進行一次,每當戰爭爆發,部隊開赴戰場前夕,指揮官也要特別宣讀一次。
除了用這些強制規范來管理隊伍,指揮官還會各自任命監查官(Provost)和督導官(Schultheiss)協助管理。宣誓儀式還包括授旗,掌旗官被授予旗幟後,要發誓戰斗中旗幟決不離手,然後編入各個連隊。這時連隊長再任命副官,隨軍牧師,醫生和軍需官。剩下的程序還有連隊以下排(Rotten)的編組,各個排在自行決定他們的排長(Rottmeister)。
宣讀行規後還有宣誓效忠儀式(Vereidigung),這一般認為是馬克西米連的獨創,他試圖給暴徒式的雇傭兵灌輸以忠於皇帝和帝國,忠於旗幟和共同的事業這種崇高的精神內涵。軍團中代表正義的督導官負責這種儀式,授旗儀式也就是在這時舉行。
「長矛裁判」是雇傭兵獨特的司法執行程序。陪審團對犯人做出判決後,將他帶至行刑地,由他的同志們執行死刑。行刑完畢後,監察官要重申行規條例,以儆效尤。
更多情況下,判決無需經過審判就可做出。死刑方式也以斬首、絞刑和車裂比較常見。
編制系統
一個德意志雇傭兵團一般有十個連隊,連隊一詞「Fahnlein」在德語中原意「小旗」,引申為「擁有一面旗幟的單位」,連隊即是如此。連隊下轄的單位為排,每個排由十個普通雇傭兵組成,若是有經驗的老兵,則是六個一排。綜上,一個軍團通常有4000人,分為400人一面旗幟的10個戰斗單位,每個連隊下再以10人一排分成40個排。當然,這里說的並不是普遍適用的標准數字,之所以將4000人作為定額,是因為徵召檢閱式上一般有4000人接受編組,後實際進入軍團的人數或有變化。軍團的領袖是軍團長(Feldobrist),雇傭兵指揮官的麾下時常不止一個軍團,這種情況下他就被稱為最高軍團長(Oberster Feldhauptmann),而具體的軍團管理工作就由第二把手,副指揮(Locotenent)負責。若指揮官自己擔任軍團長,第二把手則只需管理連隊長們的事務。
1507年的沃爾姆斯帝國議會(Imperial Diet)上規定,軍團長有權擁有一個22人規模的非戰斗隨員,包括一個隨軍牧師,一個書記員,一個醫生,一個斥候,一個軍需官,一個掌旗官,鼓手和橫笛手,以及一個私人衛隊,通常是八個值得信賴的人。(德語和英語名稱及其各自傭金見表A)
每個連隊也有自己的一套隨員班子。連隊長有私人的廚師僕人和兩個老兵保鏢。連隊非戰斗隨員如下:一個翻譯官,一個牧師,一個斥候和幾個樂手。軍士長(Feldweibel)負責組織連隊的日常訓練和方陣操練。軍團級還有一個總軍士長(Oberster Feldweibel),負責宏觀戰斗陣型。軍官和基層的聯絡,以及日常違規的懲戒是士官(Weibel)和參議士官(Gemeinweibel)的職責。後者作為士兵權益的代言人,每月要在雇傭兵中改選一次。(見表B)
除以上而外,德意志雇傭兵部隊中還有一個獨立的憲兵隊,他們是最高的監督機構,確保所有人都按規辦事,所有違規都得到懲罰。憲兵的首腦是監察官,他在軍團中享有很高的權威,人人敬畏。監察官的部下包括一名監禁守衛,一名法警和一名行刑人(Freimann,得名於他血紅色的斗篷)。雇傭兵們通常不會喜歡監察官,也很不信任他,但他插著紅羽毛的貝雷帽,以及腰帶上系著的斬首用劍和絞刑繩索,具有極大的威懾作用,使雇傭兵們在監察官面前循規蹈矩。
每個軍團也有專人司職軍事警察和法庭機能,包括督導官,團監察官(Profoss)和參議士官們。這些人每個月的報酬總計236盾(guilder)。
一個4000人規模的步兵軍團的月傭金總額理論上應該是32000盾,但老兵每人每月8個盾,普通雇傭兵減半,因此實際金額是34624盾。按照慣例,每個德意志雇傭兵一次合同的最短期限為半年。
最高軍團長直接對皇帝或親王等委託人負責,他在部隊中的位置很自由,有權自主選擇指揮班子,各軍團指揮也對他負責。軍團長的報酬百倍於一般雇傭兵。 1507年康斯坦茨帝國議會規定各級雇傭兵的薪金皆以每月4盾為基礎,倍數增加。不過軍團長除了每月400盾的傭金,還能得到600盾補助,補償他外出打仗導致自己領地的損失。
左圖:軍需官一般行動在部隊之前,他必須事先准備好各種給養。這幅版畫上的即是一位身著1550年風格的全身甲的軍需官,腿甲被稱為「龍蝦式」,頭盔與弗倫茨貝格的很相似,有明顯的羅馬風格。
右圖:德意志雇傭兵攜妻子和孩子上戰場非常普遍,這大大增加了部隊中的非戰斗人員和混亂局面。由專門人員管理這種「軍妓」(核查的時候如此上報)很有必要。這些協管員(Rumormeister)如其名「爭吵的剋星」,用粗短的木棒(Vergleicher)給吵吵嚷嚷的女人一點厲害,讓她們閉嘴。
連隊長身背重甲是十分必要的,他必須和老兵戰斗在第一線,時常還要與敵方連隊長官決斗。他的短劍像手槍一樣用飾帶系在右腿上,他的武器叫做「寬刺矛(boar-spear)」
老兵的傭金是普通士兵的兩倍,他們通常在四方陣的兩端。他們使用雙手劍打斷敵人的矛,在敵人的陣線中打開缺口,並帶領後面的士兵將之擴大。他們醒目的華麗服飾曾引起貴族們的反對,貴族希望部隊統一制服,以便識別。然而,馬克西米連皇帝駁回了他們的提議,他認為,讓這些在刀口上打滾的人在他們唯一可以表現虛榮心的地方自行其是,是對他們不太走運的人生的寬慰。因此,在1503年奧格斯堡帝國議會上,德意志雇傭兵的服裝自由被確定下來。
副指揮和掌旗官:軍旗始終在軍團或連隊隊列的醒目位置,身後有鼓手和橫笛手跟隨。掌旗官要將旗幟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義大利歷史學家約維斯曾記錄道,戰場上曾發現一位死去多時的掌旗官,雙手還緊緊握住旗桿,連牙齒也死死咬住旗幟。
鼓手和吹笛手:每個連隊的扈從人員中,都有專門的樂手。沖鋒時鼓手的作用十分重要,為了保持隊列步調一致,一般按照「五鼓三步」的節奏推進。行軍中,樂手們處於隊列後方,受到保護。
運輸隊組織自成一體,有著自己的規范,有時還會充任工兵。但在外人眼裡,他們只是一幫 「娼妓和奴才」。運輸人員由押運官統一管理,他和連隊其他士官一樣 ,有自己的衛兵和仆從。
宿營:普通的德意志雇傭兵無法享受著馬車和豪華帳篷過夜,他們要自己搭建臨時窩棚:在長戟支起的A形架上糊著樹枝和泥。橡木做的大啤酒桶也是宿營不可缺少的物資,用它當桌子進行賭博是最重要的娛樂方式
1521年沃爾姆斯帝國議會上通過一項軍事組織改革,以適應查理五世進行義大利戰役的戰時財政體系。首先組織起一支20000步兵和4000騎兵的帝國軍,每塊帝國領(Reichstand)都要攤派一部分兵員。帝國軍每月128000盾的花費通過徵收一項新稅來負擔,即使如此,這只是一項臨時措施,應對長期戰爭的財政制度始終還是沒有建立。
傭金支付問題給每個不那麼寬裕的指揮官都帶來困擾。1526年,弗倫茨貝格以他在明德海姆(Mindelheim)的庄園和財產作抵押,籌集30000盾帶隊去義大利為查理五世作戰。這金額只夠半個月的傭金,沒過多久他的部隊就發生嘩變。西班牙將軍萊瓦(Leyva)為了負擔對法國作戰的德意志雇傭兵工資,甚至不得不溶化掉帕維亞(Pavia)教堂的金質聖餐杯和自己脖子上的項鏈!
戰術與隊列
勃艮第戰爭中,訓練有素的瑞士長矛兵的戰術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但它很快就受到了火繩槍兵的有力挑戰。當然,在16世紀的第一個二十五年裡,火繩槍的使用還有很多局限,在「克雷亞佐的奇跡(miracle of Creazzo,在今天的維琴察)」中,弗倫茨貝格的火繩槍兵在威尼斯的步兵打擊下損失慘重,一次又一次的把防禦陣地拱手相讓。人們認為他們太脆弱,無法承受任何沖擊。這種任何兵種都無法獨霸戰場的局面使戰術也變得多種多樣,不同的將領有不同的喜好,通常還要取決於部隊的構成和戰場的地理條件。例如瑞士人,他們部隊能否順利挺進取決於矛兵和戟兵的承受能力,因此非常希望盡可能縮短戰斗距離。他們喜歡短促的遭遇戰,用強有力的長矛兵三段式沖鋒毀滅敵人(三段分別是前鋒Vorhut,中鋒Gewalthut和後衛Nachhut)。這種戰術意圖的實現全賴良好的戰場狀況。德意志人和西班牙人則致力於加強火繩槍兵的防護能力,將他們置於更受保護的位置,並盡可能選擇高低起伏的戰場以打亂長矛縱隊的突擊。當時的將領們在制定策略時一定大傷腦筋,面對多變的戰術,他們都期望在誘敵計謀上勝過對手,確保自己的部隊在對抗中佔有地形優勢。
德意志雇傭兵在戰斗中經常處於防禦地位,他們需要一種新的隊列體系,以期能在與長矛兵和火繩槍兵的對壘中都取得最佳戰術效果。這種源自瑞士人的體系叫做四方陣(gevierte Ordnung),可算是後世步兵方陣的先驅。在這種隊列里,矛兵和戟兵構成堅固的方形核心,他們的前後各有一排雙手劍士。最前三排是前鋒,其中第一二排為老兵,他們身後是一排的中央是三個連隊掌旗官。接下來就是樹林般的長矛隊,四個中鋒連隊掌旗官也位於中間。後衛也是三排,三個掌旗官被軍團中最有經驗的連隊環衛。他們肩負著給敵人最後一根稻草的任務,也負責將前排的逃兵押回戰場。方塊隊形兩翼的外圍還有一列火繩槍兵隊,他們需要矛兵提供保護,但在進攻中他們也許是最有價值的部分。16世紀中葉火繩槍兵變得更為重要,每個軍團方隊一般都將數量增加到四列。火繩槍兵訓練採用波段射擊,交替前插——射擊——退回——裝彈,以最大限度保持打擊火力。完成防禦體系的最後一環是大炮和炮兵,他們要在短兵相接前壓制戰場。大炮被安置在前排,同樣考慮到由老兵的連隊提供保護的必要。
如果指揮官下令向前推進,有一列步兵會從方隊中拉出,行進在前方。他們通常被稱作「凄慘無望隊(verlorene Haufe)」,由志願者,希望贖身的俘虜和其它一些不幸的人組成,他們沒有一般雇傭兵貝雷帽上的白羽毛。他們的任務即在方隊之前延緩敵人,用長戟和雙手劍將敵人的矛打斷,為後面的同伴打開缺口。這些「迷失的孩童(enfant pers)」始終處於瀕臨死亡的境地之中,稀疏的隊列中,鮮紅的「血旗」顯得格外悲涼。他們還常被用作誘敵的餌,當敵人對他們發起沖鋒,火繩槍兵會在他們身後用一陣槍林彈雨施以痛擊,這是一般士兵極端厭惡的。
在防禦態勢下,軍團長會命令大家排成「刺蝟陣型(Igel)」。這種陣圓的或方的都可以,最外層長矛兵,第二層是持長戟和雙手劍的老兵,第三層火繩槍兵。長矛兵將矛持平,抵擋騎兵,第二層負責堵住缺口,並協調隊形,給火繩槍讓出射擊空間。
戰斗開始之前,站在第一排的傳令官會命令全體德意志雇傭兵都跪下向上帝禱告。義大利歷史學家保羅·約維斯(Paul Jovius)完全誤會了這個習慣,他以為雇傭兵們是在對飛來飛去的炮彈做出迴避。事實上無論有沒有炮火壓制,他們都會祈禱,這一儀式對雇傭兵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查理·歐曼爵士(Sir Charles Oman)等軍事作者不無譏諷的提到,文藝復興時代的戰爭還太過仁慈,就像「下國際象棋時把王將死一樣,基本上不需要流血」。因此,當法國人、瑞士人和德意志人的職業軍隊穿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後,他們的戰爭方式給義大利人強烈的震撼,攻城略地屠殺俘虜等行徑都聞所未聞。的確,戰場上的紳士風度很快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都是殘忍詭詐的計謀。弗倫茨貝格深諳此道,他在1556年給雇傭兵指揮官們列出十五條需要注意的實用策略,摘錄如下:
1.敵人的實力,馬匹數量和武器裝備這些信息一定要在進軍前收集清楚;編排隊列時,要將戰場狀況,天氣情況和交戰時間等因素考慮進去。
2.戰斗前要通過拷打俘虜最大程度的榨取有價值情報。
3.有合適的人不要吝惜,應該編入「凄慘無望隊」,這樣能夠加強方陣縱隊,為火繩槍兵射擊、裝彈和轉向贏得更多時間。
4.軍團展開地點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軍團中重鎧甲士兵較多時,應在平原開戰;裝備不太好時,應放在山的斜坡上。其中最差的部隊應該盡量面對敵人的左翼。
5.步兵應盡量聚攏,保持密集,避免擴散成鬆散單薄的線列。
6.順風和背陽的優勢應盡量發揮;雇傭兵要隨機應變,盡可能使敵人失去作戰能力,比如撒灰塵和沙子迷住敵人的眼睛。(在比柯卡戰役中,瑞士人就使用石頭對付德國長矛兵。)
7.輕騎兵可以用來製造灰塵煙幕,乘機將一支部隊埋伏在敵人後方。其它連隊則可偽裝潰敗以誘敵,若敵人對誘敵部隊發起突擊,後方暴露的缺口可用一次恰到好處的騎兵突擊將之貫穿。
8.策略還可更進一步演繹,將小股步兵和騎兵隱蔽在隊伍後方,當戰局進入關鍵時刻再投入戰場,讓人誤以為援軍,對打擊和振奮敵我雙方的士氣均有良好效果。
9.在短兵相接的戰斗中,短兵器遠比長矛有效,應該毫不猶豫的一直使用它們,比如戟,斗劍(Katzbalger),雙手劍和戰斧。
10.網和陷阱對於抓捕逃敵有些情況下也是非常有效的。
11.將自己人偽裝成敵方(這一點都不困難)是一個很值得的冒險。派遣奸細進入敵人陣營,散布諸如指揮官已被下級刺殺的消息,這類謠言傳播得飛快,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12.四方陣的後方一定要由經驗豐富的部隊擔當,他們能約束並嚴懲企圖逃跑的懦夫,還能推動進一步的沖鋒。
13.指揮官一定要掌握幾個排的預備兵,隨時替換受傷者。
14.指揮官的首要職責是維持部隊士氣。那些從戰場上脫逃的懦夫一定要嚴厲懲罰以儆效尤。死刑應當立即執行,看到身邊的同伴被處死,震懾是可想而知的。
15.在長矛方隊突擊前,指揮官應讓一隊持矛騎兵率先對敵右翼發動沖鋒,以敵人首級為競爭目標。
到16世紀中期,隨著火繩槍兵和手槍騎兵重要性的飆升,一些大膽的近乎魯莽的策略消失了。行動越來越被射擊火力所約束。
1540年時候,四方陣大體共4000人。如果遭遇騎兵攻擊,方隊很容易做出防禦,長矛兵面對各自的方向將矛斜立起,後段插進土地,形成一堵牆,他們周圍的火繩槍兵站成一排,瞄準奔來的騎兵射擊,第一輪過後,他們迅速退回原位重新裝彈。
匈牙利陣列。1532年,查理五世與包圍維也納的土耳其人作戰,土耳其龐大的軍隊中有90000步兵和30000騎兵。皇帝設計出一個新的隊型以抵禦突擊。約維斯描述道,這種隊列有1000步寬,包含三個單位長矛兵,每單位24000人(a , b & c)。他們間隔適當距離,布置兩隊騎兵,每隊10000騎(A&B)。巨大的方隊外圍30碼是火槍兵和尖樹樁柵欄,柵欄前方有兩個缺口供騎兵向外突擊。柵欄外還有炮兵間隔分布。整個集團兩翼還有匈牙利騎兵掩護(C&D)。匈牙利陣列非但不笨重,還相當行之有效,土耳其人在帝國騎兵和步兵強有力的沖鋒下,不得不被迫撤退。
武器
德意志雇傭兵的主要武器是長矛,桉樹木柄直徑一英寸半,長14至18英尺,鋼質矛頭長10英寸,尖端部呈蛙嘴形。雇傭兵們還接受了騎士的迷信習慣,在矛的前端繫上狐狸或其它動物的尾巴,他們認為這具有神奇的療傷效果和保護作用。
戟是僅次於矛的武器,一般由軍士長和老兵們使用。戟的柄和矛一樣粗,但長度遠遠不及,只有六到七英尺半。當然,戟也有很多種,例如寬刃戟(the Voulge),細身戟(the Glaive),三尖戟(the Partisan),三叉戟(the Spetum)和近衛戟(the Fouchard)。近衛戟是查理五世衛隊使用的武器,戟刃上飾有兩根赫拉克勒斯之柱(pillars of Hercules,直布羅陀海峽的山崖,被認為是世界盡頭,是西班牙王室紋章的擁衛,譯者注)和勃艮第十字的標志。
15,16世紀的幾種長兵器
雇傭兵格鬥使用的劍有兩種,老兵們都會配備。小號的羅馬風格刺劍叫做斗劍(Katzbalger or『mangler』),金屬劍柄很短,雙邊開刃的劍身長28英寸,兩者連接處有兩條S形金屬護手環。劍鞘用皮革或金屬皆可,一般水平掛在腰帶上。巨劍(Zweihander)是大型的戰斗用劍,約66英寸,同樣雙面開鋒,有時劍身會設計成波浪形。它沒有劍鞘,只用皮革或布包裹,劍柄上的彎護手很寬,還有一對環狀護柄。劍身底部一對突出的尖角提供第二重保護,它可以引開打擊得力道,防止劍柄被震脫手。環狀護柄和尖角之間還有皮質的卡榫。在行軍中,巨劍不太便於攜帶,只能用皮帶綁在背後。
混戰——德意志人和瑞士人。這種情況下,斗劍是比矛和戟好得多的選擇。
另一個受老兵青睞的武器當然就是火繩槍。雇傭兵使用的火繩槍尺寸介於手槍和大型火槍之間。它的扳機和引信有一個S形鐵鉤相連,扳機扣動後,點燃的引信就會和火葯接觸。火繩槍射程可達400碼,但在雨天它毫無用處。雖然火繩槍的確很重,但在當時的資料中,並沒有發現雇傭兵隊伍中的火繩槍兵在戰斗中使用支架的紀錄。1520年左右出現的長統燧發槍倒是需要支架。臨近16世紀中期,火器也完成了第一次革命性發展,帶有輪式槍機的手槍在1547年的米爾貝格(Muhlberg)戰役中首次出現。紐倫堡槍械師這一發明,原理和今日打火機很類似,扣動扳機,轉輪被彈簧帶動,與黃鐵礦石或燧石打出火花,點燃火葯。雖然燧發手槍在著名的黑衫騎兵(Schwarze Reiter)那裡更為人所知,但在雇傭兵的腰帶上,它也並不罕見。
雖然的確相當原始和笨重,但早期的火繩槍射擊並不需要使用支架。火繩槍的有效射程有400碼。16世紀二十年代後,帶支架的燧發槍才開始普及,槍的尺寸和口徑也越來越大。
手槍的先驅弩,隨著火繩槍被廣泛接受成為標准裝備而逐漸過時淘汰。不過在馬里尼亞諾(Marignano),弗朗索瓦(Francois)的王家衛隊里仍然有200個騎馬弩手,加斯科涅(Gascony)的步兵也裝備弩。後期的弩裝有曲軸:固定著鉤子的鐵質小圓筒被曲柄帶動,將弓弦拉開並固定。穿甲箭和簇箭都有木質風翼,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產生旋轉以增加穿透力。弩手通常還要挾帶盾牌,當處於防禦態勢,弩手會用木樁或劍將盾支撐起來呈一堵牆,他們就隱蔽在後面射擊。
連隊要將不同武器的士兵細分。部隊主要武器是長矛,隊伍中堅就由長矛兵構成,標准人數300;剩下的100人都是老兵,50個火繩槍兵,50個戟兵或雙手劍士。後來的紀錄顯示,長矛兵的數量開始下降,火器漸漸風行。到1596年,威廉·弗朗斯貝格(Wilhelm Fronsberg)的軍團,一個連隊只需要200到220個長矛兵。
行軍隊列必須考慮如何承受突然襲擊。火槍手放在側翼,騎兵和炮兵挨在一起,置於陣頭和陣尾;軍火輜重由長矛兵層層保護位於中心。
3. 現在德國對曾經服役東德人民軍退伍老兵,相比現在的聯邦國防軍待遇如何
以前是分開,後來合並以後,都是一個德國的軍人,應該是一視同仁的待遇。
4. 現在德國對曾經服役東德人民軍退伍老兵,相比現在的聯邦國防軍待遇如何
前朝餘孽!
還想怎麼樣?
湊合發點退休金餓不死就行!
亡國奴那麼好當的?
5. 二戰德國老兵為什麼處境都很悲慘
悲慘談不上。不過更多的是那一代人以及後一代人之間產生了對生活的茫然。
1、希總上台後,並非單純靠戰爭轉移大眾視野(這是天國的歷史課本說的)。實際上,希總大刀闊斧的改革還是有了些成效。特別是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當時飽受凡爾賽條約影響下的人員失業,政 府賠款問題。
2、那一代人第一次見到一個天天吶喊重 振 德 國口號的人,所以他們為之瘋狂。也將對他的個人崇拜上升到信仰高度。
3、隨著戰斗失敗,他們的信仰丟失了。要知道,失去信仰的人,失去的不止是基本的人生觀,連目標都會喪失。就好比電影《兄弟連》裡面,德國軍官投降前問溫特斯中尉的那句話——像你我這種只為戰爭而生的人,戰後我們會面對什麼?
4、經歷過戰爭的人普遍長壽,因為很多問題想的都很開,對社 會沒什麼太多索求。這一特點也在《兄弟連》第一集結尾中,溫特斯第一天諾曼底空降的回憶中有表述。現在有一些當年德國比較優秀的戰斗軍官,生活還算可以。比如虎王奧托卡爾尤斯,就回家經營著一家葯店。漫畫大師宮崎駿曾經拜訪過他。
6. 現在德國對曾經服役東德人民軍退伍老兵,相比現在的聯邦國防軍待遇如何
東德人民軍是1956年至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武裝力量。1962年,東德的兵力由大約8.5萬名士兵組成,到1967年增加到12.7萬人,並在1970年基本保持穩定。1987年,在其的頂峰時期,東德人民軍有175300名士兵。
當然待遇的差距也是時代造成的,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犯下滔天罪行就是要付出代價。德國整個國家被拖垮,又能重新發展起來,勢必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7. 現在德國對退伍的東德人民軍老兵待遇如何
德國進行了軍人養老金改革,將在東德人民軍服役的時間,列為「在外國軍隊服役」的時間。在統一的德國,東德人民軍的服役年限,不計入德國聯邦養老金的基數。兩德統一後,退役的東德人民軍士兵和軍官只能領取最低限度的養老金,這也意味著一個服役30年的退伍東德人民軍老兵,只能獲得比德國研究生津貼還少的養老金。
8. 哪個國家對待二戰老兵特別尊重 而哪國卻提都不敢提
在戰勝國,因為老兵曾經的艱苦付出,各國對老兵都普遍不錯,民眾對二戰老兵都極為尊敬。
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德國,作為曾經的同盟國老大,如今在對待老兵問題上一直都是很謹慎的,因為德國一直在反省二戰的錯誤,所以老兵們幾乎沒有什麼額外的福利。更悲劇的就是韓國,因為韓國曾經全國被日本佔領,韓國人也是被抓進日本人軍隊當兵的,直到45年日本宣布投降,韓國才得以獨立,因此韓國老兵一直不被人認可。想來也很是悲哀。
9. 希特勒怎麼對待參加一戰的德國猶太老兵
希特勒對猶太人也不都是趕盡殺絕,他殺的主要是有錢的,最起碼的是中產階級,因為他的主要目的不是殺人,而是搶錢,希特勒的老爺爺就是猶太人,你說他能有多仇恨猶太人?主要就是為了錢,納粹黨衛軍里還一大堆猶太士兵,都是希特勒的忠實信徒。
10. 現代德國人對黑森僱傭軍的看法是什麼
為信仰而戰,為刺激而戰,為金錢而戰,為對社會不滿而戰,總之僱傭軍是是為金錢而戰是大多數的。也是貪婪的 殘酷的,但是是絕對有戰鬥力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