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發現的翼龍怎麼讀

德國發現的翼龍怎麼讀

發布時間:2022-11-22 11:41:06

❶ 請問遠古龐大能飛的爬行動物翼龍名稱叫什麼又稱什麼龍翼龍以什麼恐龍為食物大約生活在多少億年前

認識翼龍
,它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是恐龍的近親,與恐龍同時出現又同時滅絕。它出現時便能在空中翱翔,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上藍天,是第一個會飛的爬行動物。它或大如飛機,或小如麻雀。當恐龍成為陸地霸主時,翼龍始終占據著天空。翼龍時而棲息在懸崖峭壁上閉目養神,時而快速掠過湖面捕食魚蝦。它們在空中翩翩飛舞,追逐嬉戲,俯瞰大地上的萬物生靈。
,通過對大量化石的研究,才有了今天這樣的發現。實際上,翼龍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動物,這個問題曾困擾科學家很多年。1784年義大利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當時人們對翼龍的長相也有種種猜測,畫的翼龍復原圖也千奇百怪。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甚至還有人認為翼龍是不是像中國傳說中的鳳凰呢?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龍,歸於爬行動物。自從翼龍被鑒定之後,人們對這類最早飛向天空的奇特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探求隱藏在它身上的秘密。

翼龍的分類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並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在我國也發現了12種翼龍化石。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翼龍既不是恐龍家族的成員,也不是鳥的祖先,又與蝙蝠沒有任何淵源,到目前為止,在生物演化的鏈條中找不到它的位置,不屬於任何一個環節,它是由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一個獨立的分支。形成了獨特的翼龍家族,從發現的化石看,翼龍家族的成員也是千姿百態,科學家把它們分為兩大類,比較原始的是這種喙嘴龍類,主要特點是嘴裡長滿了長而尖的牙齒,尾巴長,以捕魚為食。這種蛙嘴龍是喙嘴龍類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它的尾巴短,頭短而寬,長有像青蛙一樣的嘴,主要吃昆蟲。另一大類比較進步的翼龍被稱為翼手龍,在我國遼西發現的這種中國翼龍就是翼手龍的一個代表,脖子和掌骨都很長,尾巴已經退化,科學家推斷這類翼龍有可能是飛行能手。

翼龍
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由於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
最大的翼龍是披羽蛇翼龍。展開雙翼有12米長。
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2米,寬度相當於F-16戰斗機,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龍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0世紀除,英國古生物學曾認為,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因此,翼龍應該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龍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克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龍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能直接證明翼龍是熱血的恆溫動物。

❷ 關於翼龍的事實

來看看翼手龍, 歷史 上最大最可怕的飛行爬行動物之一。


翼手龍是翼龍這種有翼爬行動物的統稱,翼龍屬於翼龍目。科學家們通常避免使用這個術語,而是集中在單個屬上,比如翼手龍和翼龍。

目前至少有130個有效的翼龍屬。他們分布廣泛,生活在世界各地,從中國到德國再到美洲。

翼龍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在白堊紀末期(2.28億至6600萬年前)之前一直在天空中游盪。翼龍與恐龍生活在一起,大約在同一時期滅絕,但它們不是恐龍。相反,翼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

現代鳥類不是由翼龍進化而來的;鳥類的祖先是體型小巧、長有羽毛的陸生恐龍。

首隻被發現的翼龍是1784年由義大利科學家科西莫·科利尼發現的翼龍。科利尼認為自己發現了一種以翅膀為槳的海洋生物。

法國博物學家喬治·居維葉在1801年提出這種生物可以飛行,後來在1809年德國巴伐利亞州發現一具骨骼化石後,他創造了「翼手龍」這個詞。這是一個術語,直到科學家們意識到他們發現了飛行爬行動物的不同屬。然而,「翼手龍」仍然是流行詞彙。


翼手龍和其他翼龍翅膀的主要成分是由皮膚和肌肉膜組成的,從這種動物的手的高度拉長的第四指延伸到後肢。

這種爬行動物的肩膀和手腕之間也有一層膜(可能包含了手的前三根手指),一些翼龍的腿部之間有第三層膜,可能與尾巴相連或與尾巴結合在一起。

早期研究表明翼龍是冷血動物,更適合滑翔而不是主動飛行。一些翼龍,擁有由毛發狀細絲組成的毛茸茸的皮毛,這表明它們是溫血動物,自己產生體溫。

更重要的是,翼龍擁有強大的飛行肌肉,它們可以像吸血蝙蝠那樣四肢著地行走,並在空中騰空。研究發現,一旦在空中飛行,最大的翼龍(風神翼龍)可以在幾分鍾內達到67英里/小時(108公里/小時)以上的速度,然後以56英里/小時(90公里/小時)的巡航速度滑翔。

翼龍的大小

最小的翼龍被稱為隱翅新翼龍,是在中國遼寧省西部發現的。它的翼展只有10英寸(25厘米)。據卡耐基自然 歷史 博物館稱,這種會飛的爬行動物的遺骸顯示,它翅膀的一半以上都是由一根長長的手指占據的,這根手指將組成翅膀的薄膜固定在身體上。

古翼龍也是一種相對較小的翼龍,成年翼龍的翼展約為3.5英尺(1.06米)。關於翼手龍的大小,人們在早期曾有過一些困惑,因為一些標本後來被證明是幼龍,而不是成年龍。

侏羅紀時期(距今1.93億至1.45億年前)激增的最大物種是Dearc sgiathanach。這只翼龍的遺骸是在蘇格蘭的斯凱島發現的,這只爬行動物的翼展超過8英尺(2.5米)。

1876年由奧斯尼爾•C•馬什發現的無齒翼龍要大得多。它的翼展從9到20英尺(2.7到6米)不等。《地球科學最新研究》是堪薩斯地質調查局的同行評議公報。人們認為無齒翼龍是在公海上翱翔捕食魚類的。這些翼龍在陸地上很少被看到,它們可能會在不飛行的時候在水上生活。這意味著它們的翅膀必須產生巨大的力量才能將它們從水中舉回天空。

另一種大型翼龍是Coloborhynchus capito,翼展約為23英尺(7米),是在對倫敦自然 歷史 博物館自1884年以來一直保存的一塊化石進行檢查後發現的。

最大的翼龍之一被認為是風神翼龍,其翼展可達36英尺(11米)。


物理特性

由於翼龍種類繁多,不同屬的翼類爬行動物的生理特徵也各不相同。

翼龍通常有很長的脖子,有時喉嚨袋類似於鵜鶘。大多數翼龍的頭骨很長,布滿了針一樣的牙齒。然而,統治白堊紀晚期天空的翼龍家族,包括風神翼龍在內,都沒有牙齒。

翼龍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們頭上的頭冠。雖然最初人們認為翼龍沒有冠,但現在人們知道冠在翼龍屬中廣泛存在,並且以各種形式出現。

例如,一些翼龍有巨大的骨狀冠,而其他翼龍的冠是肉質的,下面沒有骨頭。一些翼龍甚至似乎有一個帆狀的嵴,由一層膜片連接頭部的兩根大骨頭組成。我們現在知道翼龍的冠有各種各樣的(骨頭和肉)組合。

多年來,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可能的用途,包括它們用來調節熱量或在飛行中用作舵。但幾乎所有的假設都未能通過最基本的測試,模型表明,翼龍的脊不是有效的方向舵,許多小型翼龍都有脊,盡管它們不需要脊來散熱。

最有可能的是,這些冠狀物是用來進行性選擇的。

有幾條證據支持翼冠的這種功能,最顯著的可能是,看起來像微型版成年翼龍的未成年翼龍沒有冠,這表明這種結構只用於與成年翼龍相關的事情,比如交配。

翼龍吃什麼?

翼龍是食肉動物,盡管有些翼龍可能偶爾吃水果,這種爬行動物吃什麼取決於它們生活的地方——一些物種生活在水域附近,而另一些則更陸生。

陸生翼龍吃屍體、幼恐龍、蜥蜴、蛋、昆蟲和各種其他動物。它們可能是相當活躍的小型獵物獵手,喜水翼龍吃各種海洋生物,包括魚、魷魚、螃蟹和其他貝類。

水生翼龍不會在水面上花太多時間,為了避免溺水,它們會在潛水覓食後不久就飛到空中。然而,年輕的翼龍還沒有強壯的肌肉,或者還在學習飛行,它們在俯沖後飛回空中會有更多的困難,可能會導致溺水。

在翼龍的牙齒種類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牙齒化石上的磨損模式,這有助於揭示它們的飲食習慣。例如,一種大約3英尺(1米)長的翼龍,之前被認為是一種捕魚爬行動物,直到牙齒證據表明,磨損模式可能是由吃昆蟲和陸地脊椎動物而不是海洋生物產生的。

❸ 翼龍的體重,身長各是多少

翼龍有6米高,和現代的長頸鹿差不多;一隻巨型翼龍空腹時重200公斤。

翼龍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體上有毛,並有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制。

(3)德國發現的翼龍怎麼讀擴展閱讀: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早在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龍,歸於爬行動物。

事實上,翼龍化石的發現比恐龍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

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❹ rhamphorhyncus的學名是啥子這是一種翼龍。

Rhamphorhynchus:喙嘴龍 | 嘴龍屬 | 嘴翼龍
yilong mu
翼龍目
Pterosauria

已絕滅的會飛翔的爬行動物,亦名飛龍。屬於雙孔亞綱初龍次亞綱。已發現30多屬90多種,繁盛於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翼龍類前肢的第4指伸長,常可達臂長的3~4倍。在延長的第4指及身體側部之間,有皮質翼膜,一般從背部延至後肢的膝部,在前臂和頸部之間,也有皮質翼膜相連,在腕部有一鉤狀的翼骨支持。前肢第5指退化,其餘3指仍保留,在攀援時起輔助作用(也有人認為伸長的為第5指,而第1指退化者)。這樣的翼膜比鳥的翅膀脆弱得多,甚至比用4個指頭支撐的蝙蝠類翼膜也要脆弱得多,一般認為只能起滑翔作用。翼龍類的後肢長而細。頸長、頭長,頭部骨骼多癒合,喙一般尖而長。眼大,具骨質鞏膜眼環。根據腦內膜的研究,認為翼龍的腦大,表面形態與鳥接近,其視覺優於嗅覺。根據翼龍類的一些特點,如尾的長、短,牙齒的多少等,通常可分為喙嘴龍與翼指龍兩個大類(亞目),楊鍾健(1964)根據在中國新疆烏爾禾發現的准噶爾翼龍,提出從翼指龍亞目中分出第3個亞目的意見。 喙嘴龍亞目(Rhamphorhynoidae)的特點是,口中有數目較多的長而尖的牙齒。掌骨較短(短於前臂的一半)。具長尾(尾椎約40),其長度可達薦部以前脊椎(頸椎8,背椎14~16,薦椎4)的2~3倍,根據化石印痕還可以看到其尾端具有舵狀的肉質皮瓣膜。喙嘴龍類一般翼展達60厘米,主要生活於侏羅紀,化石發現於歐洲的英國、德國、義大利,東非的坦尚尼亞,亞洲的印度、哈薩克(蘇聯)和加勒比地區的古巴。中國四川自貢近幾年也找到該類化石(圖1[喙嘴龍(Rhamphorhynchus)復原圖])。翼指龍亞目(Pteradactyloidea)生活於晚侏羅世,牙齒退化,很小,常向前傾。掌骨較長,其長度等於或長於前臂。尾短。一般體較小,與現代麻雀大小相近(頸椎9,背椎超過10個,薦椎4)主要發現於德國、英國、坦尚尼亞、阿根廷等地。准噶爾翼龍亞目 (Dsungaripteroidea)生活於白堊紀。牙齒極度退化。頭部具骨質嵴。背椎癒合,形成聯合背椎(頸椎9,背椎9~13,薦椎6~10)。一般個體較大,美國堪薩斯白堊紀晚期的無齒翼龍(Pteranodon;圖2[無齒翼龍(Pteranodon)復原圖])兩翼翼展可達15.5米。化石發現於英國、美國、巴西、蘇聯和中國的新疆。
中國除新疆外,在甘肅及浙江已發現較完整的翼龍類化石;山東、內蒙古等地亦可能有翼龍化石。過去認為翼龍全部生活於海邊,翱翔於水面上以尖長的喙捕食魚類。准噶爾翼龍則發現於陸相湖泊沉積物中,從而將翼龍的生活范圍擴大,甘肅的發現將更進一步證明陸地湖泊附近亦有翼龍類生活。
隨著化石材料的不斷發現,有人提出為翼龍在脊椎動物亞門中建立一個新的綱,其依據為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發現的白堊紀翼龍具毛被,且形態特徵也有許多獨特之處。

❺ 翼龍有多少種

傳統上,翼龍目被分為兩個亞目:
【喙嘴龍亞目】
一群早期、原始翼龍類,許多物種有長尾巴,雙翼有短指骨。它們體型小,手指仍然適合攀爬。喙嘴翼龍類出現在晚三疊紀,持續存活到晚侏羅紀。
【翼手龍亞目】
更多樣性的翼龍類,有短尾巴,雙翼有長指骨。翼手龍類出現在中侏羅紀,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
翼手龍亞目又分為( 翼手龍的品種)
喙嘴翼龍亞目 Rhamphorhynchoidea
雙型齒翼龍科 Dimorphodontidae
蛙嘴龍科Anurognathidae
曲頜形翼龍科 Campylognathoididae
喙嘴翼龍科 Rhamphorhynchidae
翼手龍亞目 Pterodactyloidea
鳥掌龍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帆翼龍科 Istiodactylidae
鳥掌龍科 Ornithocheiridae
無齒翼龍科Pteranodontidae
夜翼龍科 Nyctosauridae
梳頜翼龍超科 Ctenochasmatoidea
鵝喙翼龍科 Gallodactylidae
翼手龍科 Pterodactylidae
梳頜翼龍科 Ctenochasmatidae
准噶爾翼龍超科 Dsungaripteroidea
德國翼龍科 Germanodactylidae
准噶爾翼龍科 Dsungaripteridae
神龍翼龍超科 Azhdarchoidea
Lonchodectidae科
古神翼龍科 Tapejaridae
神龍翼龍科Azhdarchidae

❻ 如何分辨、識別與了解翼龍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翼龍當做恐龍。其實,翼龍雖然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卻並不是會飛的恐龍,而是和恐龍一起同屬於被稱為主龍類的爬行動物。翼龍則是第一個能夠進行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在大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翼龍已經開始書寫他們稱霸天空的歷史。

2011年和2012年在德國以產出始祖鳥而著名的晚侏羅世索倫霍芬灰岩中,先後發現了兩件未命名的翼龍標本,其頭骨形態與產自同一產地的翼手龍類的翼手龍屬沒有明顯差別,頭後骨骼也較為相似,然而其尾椎數量和長度都略大於翼手龍類,而明顯小於非翼手龍類。其第五腳趾具有類似於非翼手龍類的兩個趾節,但每個趾節都已經十分退化。所以,這一未命名的類型被認為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最後一個環節。

翼龍究竟是卵生的還是胎生的?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蛋與胚胎化石,發現於距今約1.21億年前的我國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業已發現的三枚翼龍蛋之一。

❼ 請介紹一些翼龍的情況!

翼龍具有與今天的鳥類相似的復雜行為。科學家有理由相信,它們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後代,把卵產在湖泊或者海灘的沙地上,也許還會孵卵,照顧幼仔。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早在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龍,歸於爬行動物。事實上,翼龍化石的發現比恐龍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龍,保存的骨架盡顯無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纖維和皮膚,蛋殼及其乳突狀結構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員對記者說。對於化石骨架的保存狀況,這位科學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過顯微鏡,記者觀察到更為清晰的表達。蛋的邊界光滑,蛋內呈褐色,顏色較深,與灰黃色之圍岩區別明顯。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龍,因為保存的骨架顯示具有相當長的第4指和具發達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說,「另外,在許多區域,有規律地保存大小幾乎相等近於圓形的乳突狀紋飾結構,這是蛋殼和胚胎的直接證據。」 令人稱奇的是,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條小魚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個物種的胚胎化石,實屬不易,但這次發現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種,而是第一個飛向天空,又是三種飛行脊椎動物中惟一絕滅的翼龍的胚胎的首次發現。」汪筱林說。 不過,更具「傳奇色彩」的並不止這些,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塊小魚———與翼龍生活於同一時代的狼鰭魚的化石,兩者相映成趣,極為罕見。 這樣一塊「珠聯璧合」的化石所激發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兩具化石形體不大,但保存都很精緻,魚身上的骨骼和鱗片完整無缺。兩類動物由於火山爆發導致其同時死亡「終結」時的故事,似乎歷歷在目。 鳥類的翅膀上長有對飛行和身體保溫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類的翼膜雖然沒有羽毛,但有對振翼飛翔起重要作用的三個指骨作支架。在翼龍的翼膜內除了分布著纖維外,沒有骨骼支撐,因此,傳統的觀點認為,翼龍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的、長距離的翱翔於藍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盤旋。不過,最新的有關翼龍大腦CT掃描以及肩帶等研究表明,翼龍並不僅僅能夠進行短距離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 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2米,寬度相當於F-16戰斗機,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龍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0世紀除,英國古生物學曾認為,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因此,翼龍應該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龍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克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龍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能直接證明翼龍是熱血的恆溫動物。 此外,在內蒙古寧城發現的全身覆蓋「毛」的熱河翼龍完整骨架,進一步證明了翼龍為溫血動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龍巨大的頭部脊狀構造上發現具有調節體溫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龍為溫血動物的直接證據。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龍的骨骼像鳥一樣有一些具有調節體溫的小氣囊。 事實上,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制,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系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系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翼龍是恐龍的近親,生活在同一時代,是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於6 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卻控制著天空。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早在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手龍,歸於爬行動物。 翼龍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地、長距離地翱翔於藍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有時也在水面上盤旋。 翼龍比鳥類早了約7 OOO萬年飛向天空,大約在三疊紀晚期就開始適應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億年。翼龍為了適應飛翔的需要,具有許多類似鳥類的骨骼特徵,如頭骨多孔,骨骼中空輕巧,胸骨及其龍骨突發達等等。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上個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相當於F一1 6戰斗機,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龍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 0世紀初,英國古生物學者曾推測,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龍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克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龍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龍的骨骼,它們像鳥一樣有一些用於調節體溫的小氣囊。最近,我國遼西帶「毛」的熱河翼龍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龍類為溫血動物。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表明,一些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制、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系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系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繁盛於中生代侏羅紀(2.08億年前至1.44億年前)和白堊紀(1.44億年前至6,640萬年前)的飛行爬蟲類的成員。翼龍目(Pterosauria)屬於爬蟲類的古龍亞綱(Archosauria)。恐龍類和鱷類也屬於古龍亞綱,鳥類是古龍類的後裔。三疊紀(2.45億年前至2.08億年前)的古龍類趨向兩足步態,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應用。鳥類和翼龍類二者同樣將前肢轉變成翼。翼龍類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鳥。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然而翼龍的膜只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向後沿體側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與「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鉤。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實,後腿長而細,其構造表明不適應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後肢懸掛。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豎式,與頭部連成直角並向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系列位於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所加固。腦子大,明顯地可與鳥類相比。該類占優勢的感官是視力而不是嗅覺。大多數化石見於海相地層,因此很可能通過潛水捕魚獲取食料。但難以理解飛落後如何從地面或水中起飛。 已知翼龍有兩個主要類別。雖然在晚三疊世有早期類型,但在晚侏羅世索倫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龍屬(Rhamphorhynchus)是較原始的典型。該類的特徵包括急劇變尖的大齒、較短的(支撐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長尾。翼展大約1公尺(3.3英尺)。翼龍類第二大類出現一晚侏羅紀,延續到白堊紀,典型的侏羅紀類型是翼指龍屬(Pterodactylus),許多標本見於索倫霍芬板岩。翼指龍(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蟲類,有些標本和麻雀一樣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齒、長掌骨、短尾巴。翼指龍型的後裔延續到白堊紀,通常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薩斯白堊層中的無齒翼龍屬(Pteranodon)。無齒翼龍屬比信天翁大,翼展達7公尺或更長。1975年,德克薩斯州大本德(Big Bend)國家公園內的晚白堊世非海相地層中,發現了3個非常大的翼龍類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標本翼展約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為見聞中最大的飛行動物。這些爬蟲類的解剖及化石發現處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魚。翼龍化石不超過白堊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鳥類所取代。

❽ 翼龍的介紹

翼龍(Pterosaur)

原意為「會飛的爬蟲類」。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佔其腦質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披羽蛇翼龍。展開雙翼有12米長。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由於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由於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今天的人們已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龍這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又同時絕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項重大發現。據說那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龍的化石,發育中的翼龍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考察時發現的。化石產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鱷以及一些翼龍和鳥類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義似乎遠不止於此,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個神奇的時空穿梭機,從1.21億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能夠管窺史前翼龍生息的許多細節。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開了一個謎團。」汪筱林說,「它所傳遞的最大信息,就是翼龍是卵生,而非胎生。」一直以來,翼龍是胎生還是卵生,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

雖然自18世紀翼龍被發現以來曾經有報道發現了一些被認為是翼龍蛋的碎片,但是沒有科學的證據證明這些蛋殼碎片就是翼龍的,因此這次發現的第一枚翼龍蛋,也是第一個翼龍胚胎化石,意義非常重大。

據汪筱林介紹,翼龍是恐龍的近親,二者生活在同一時代,是第一個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人們經常將翼龍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絕滅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占據著陸地時,翼龍卻一直控制著天空。

翼龍具有與今天的鳥類相似的復雜行為。科學家有理由相信,它們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後代,把卵產在湖泊或者海灘的沙地上,也許還會孵卵,照顧幼仔。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早在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龍,歸於爬行動物。事實上,翼龍化石的發現比恐龍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龍,保存的骨架盡顯無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纖維和皮膚,蛋殼及其乳突狀結構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員對記者說。對於化石骨架的保存狀況,這位科學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過顯微鏡,記者觀察到更為清晰的表達。蛋的邊界光滑,蛋內呈褐色,顏色較深,與灰黃色之圍岩區別明顯。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龍,因為保存的骨架顯示具有相當長的第4指和具發達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說,「另外,在許多區域,有規律地保存大小幾乎相等近於圓形的乳突狀紋飾結構,這是蛋殼和胚胎的直接證據。」

令人稱奇的是,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條小魚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個物種的胚胎化石,實屬不易,但這次發現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種,而是第一個飛向天空,又是三種飛行脊椎動物中惟一絕滅的翼龍的胚胎的首次發現。」汪筱林說。

不過,更具「傳奇色彩」的並不止這些,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塊小魚———與翼龍生活於同一時代的狼鰭魚的化石,兩者相映成趣,極為罕見。

這樣一塊「珠聯璧合」的化石所激發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兩具化石形體不大,但保存都很精緻,魚身上的骨骼和鱗片完整無缺。兩類動物由於火山爆發導致其同時死亡「終結」時的故事,似乎歷歷在目。

鳥類的翅膀上長有對飛行和身體保溫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類的翼膜雖然沒有羽毛,但有對振翼飛翔起重要作用的三個指骨作支架。在翼龍的翼膜內除了分布著纖維外,沒有骨骼支撐,因此,傳統的觀點認為,翼龍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的、長距離的翱翔於藍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盤旋。不過,最新的有關翼龍大腦CT掃描以及肩帶等研究表明,翼龍並不僅僅能夠進行短距離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

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2米,寬度相當於F-16戰斗機,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龍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0世紀除,英國古生物學曾認為,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因此,翼龍應該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龍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克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龍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能直接證明翼龍是熱血的恆溫動物。

此外,在內蒙古寧城發現的全身覆蓋「毛」的熱河翼龍完整骨架,進一步證明了翼龍為溫血動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龍巨大的頭部脊狀構造上發現具有調節體溫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龍為溫血動物的直接證據。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龍的骨骼像鳥一樣有一些具有調節體溫的小氣囊。

事實上,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制,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系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系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翼龍是恐龍的近親,生活在同一時代,是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於6 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卻控制著天空。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早在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手龍,歸於爬行動物。
翼龍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地、長距離地翱翔於藍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有時也在水面上盤旋。
翼龍比鳥類早了約7 OOO萬年飛向天空,大約在三疊紀晚期就開始適應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億年。翼龍為了適應飛翔的需要,具有許多類似鳥類的骨骼特徵,如頭骨多孔,骨骼中空輕巧,胸骨及其龍骨突發達等等。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上個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相當於F一1 6戰斗機,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龍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 0世紀初,英國古生物學者曾推測,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龍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克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龍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龍的骨骼,它們像鳥一樣有一些用於調節體溫的小氣囊。最近,我國遼西帶「毛」的熱河翼龍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龍類為溫血動物。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表明,一些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制、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系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系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繁盛於中生代侏羅紀(2.08億年前至1.44億年前)和白堊紀(1.44億年前至6,640萬年前)的飛行爬蟲類的成員。翼龍目(Pterosauria)屬於爬蟲類的古龍亞綱(Archosauria)。恐龍類和鱷類也屬於古龍亞綱,鳥類是古龍類的後裔。三疊紀(2.45億年前至2.08億年前)的古龍類趨向兩足步態,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應用。鳥類和翼龍類二者同樣將前肢轉變成翼。翼龍類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鳥。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然而翼龍的膜只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向後沿體側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與「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鉤。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實,後腿長而細,其構造表明不適應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後肢懸掛。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豎式,與頭部連成直角並向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系列位於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所加固。腦子大,明顯地可與鳥類相比。該類占優勢的感官是視力而不是嗅覺。大多數化石見於海相地層,因此很可能通過潛水捕魚獲取食料。但難以理解飛落後如何從地面或水中起飛。
已知翼龍有兩個主要類別。雖然在晚三疊世有早期類型,但在晚侏羅世索倫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龍屬(Rhamphorhynchus)是較原始的典型。該類的特徵包括急劇變尖的大齒、較短的(支撐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長尾。翼展大約1公尺(3.3英尺)。翼龍類第二大類出現一晚侏羅紀,延續到白堊紀,典型的侏羅紀類型是翼指龍屬(Pterodactylus),許多標本見於索倫霍芬板岩。翼指龍(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蟲類,有些標本和麻雀一樣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齒、長掌骨、短尾巴。翼指龍型的後裔延續到白堊紀,通常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薩斯白堊層中的無齒翼龍屬(Pteranodon)。無齒翼龍屬比信天翁大,翼展達7公尺或更長。1975年,德克薩斯州大本德(Big Bend)國家公園內的晚白堊世非海相地層中,發現了3個非常大的翼龍類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標本翼展約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為見聞中最大的飛行動物。這些爬蟲類的解剖及化石發現處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魚。翼龍化石不超過白堊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鳥類所取代。

❾ 翼龍的英語怎麼讀

翼龍的英文是 pterosaur,用漢語注音可以讀成 太熱嗦

❿ 翼龍英文怎麼讀

順手採納答案
翼龍的英文是Pterosaur,讀音['terəsɔ:]

閱讀全文

與德國發現的翼龍怎麼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