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刺刀有哪些

德國刺刀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25 10:59:40

1. 戰爭時期的最短的刺刀是多長

約20cm恩菲爾德步槍的刺刀。

1943年改進的4號Mk Ⅲ刺刀。

2. 一戰時期的德國屠夫刺刀和二戰期間的K98槍刺哪個質量更好一些,哪個更時用一些

從質量角度而言,大家沒有明顯差異
從實用角度而言,裝備鋸齒的屠夫刺刀可以充當鋸子,功能略多

3. 戰斗。拼刺刀!

對倭人來說拼刺刀則是他們的「特長」。 因為白刃戰相當殘酷慘烈,所以倭人說這是他們的「武士道精神」的一種表現,其實這種說法只有他們自己才信。 倭人在二戰中用的制式步槍是三八式(俗稱「三八大蓋」),這種步槍是單發手動的,在近戰中根本占不到便宜、只有吃虧的份。但是它槍身長,裝了刺刀以後是個不錯的近戰武器(一寸長一寸強嘛,扯遠了,呵呵),可以彌補射擊方面的不足(歐美軍隊沒有拼刺刀的習慣,可太平洋戰場上的老美卻被逼得個個往M1上裝刺刀)。 還有一個原因:三八大蓋的射程遠,這就意味著它的子彈的侵徹力大、彈道穩定,這種優點在近戰中就成了致命的缺點——子彈可以很容易地貫穿被擊中的人體而不會使對方完全失去戰鬥力(《亮劍》里的一個八路軍軍官的小腿就被三八大蓋擊中過,但是只是打了個洞,很快就好了;有文章這樣描寫過「忻口戰役國軍李仙洲軍長被日軍一槍擊中,洞穿胸部,前後透亮,還在和人聊天呢,根本沒覺察到自己負傷」。小說也好、事實也罷,這些都是有依據的,決不是胡扯),之後很可能二次擊中己方人員;貫穿人體後的彈頭因為運行速度減慢、侵徹力也隨之減弱,二次擊中時會因為受到頓挫而產生翻滾,在人體內產生「空腔效應」(老美的一個狙擊手用12.7mm的大口徑狙擊步槍擊中了一個恐怖分子的腰部,結果那個短命鬼被攔腰撕成了兩半,原因就是子彈翻滾造成的空腔效應。唉,又扯遠了),產生極大的傷害。所以在倭人的《步兵操典》里嚴格規定了在刺刀格鬥前必須先推掉子彈。 二戰裡面,日軍在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後拼刺刀,是一個怪異而引人注目的戰術。這確實是其步兵操典的規定,這一規定因為看起來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決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衛武士道的尊嚴,而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作戰特點是相吻合的。 日軍在白刃戰前退出子彈,是指雙方開始班以上規模近距離格鬥的時候,而不是只要一準備肉搏,沖鋒的時候就退掉子彈,那純粹是自殺行為。當時各國軍隊都一樣,在沖鋒的時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彈,而且整個過程中要全力射擊,盡量壓制對方火力,戰爭是殘酷的,日軍對這一點的認識和其他國家軍隊並無區別,事實上太平洋戰爭中,無論是塞班還是沖繩,日軍發動步兵沖擊的時候,都是一邊射擊一邊前進,並且把輕機槍手放在一線,以增強壓制火力(因為一線日軍一直沒有裝備沖鋒槍)。 這倒不太用擔心誤傷自己人,二戰中,步兵沖擊的散兵線即便以所謂「密集隊形」發動攻擊,其隊形也遠比冷兵器時代鬆散,士兵前後重疊的概率不高。真正採用那種傳統意義的密集隊形,沖擊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達爾卡納爾日軍對「血嶺」的密集隊形沖擊,中國軍隊在忻口會戰中對1002高地的強襲,過於密集的隊形,造成己方後方人員的武器無^_^使用,而對方的武器命中率則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傷亡。 根據日軍自己的統計,在白刃戰開始以後,保留步槍子彈造成的損失比收獲更大,明令白刃戰開始後子彈退膛,正是依據這個判斷。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日軍使用的步兵輕武器性能限制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它繼承了其前輩村田式步槍的特點,那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准,也適合白刃戰,不但日軍喜歡用,中國軍隊繳獲後也喜歡用,戰前還從日本進口過一批。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在二戰中國戰場,因為裝備和訓練的優勢,日軍人員損失與中國軍隊相比,達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軍處於人員劣勢,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槍在肉搏戰中開槍射擊,因為誤傷造成己方大量減員,顯然是賠本的事情。 第二,日軍對白刃戰的戰術認識 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准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如果您擺一下這個姿勢,就會發現原來這樣一比劃,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鬥起來射擊的機會很難比突刺的機會更多。而且如果作射擊准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這時候使用槍托進行打擊無疑是更為方便的作戰方^_^。可見,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取得戰果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 中國軍隊 無獨有偶,發現在白刃戰中射擊得不償失的並不是日本一家,中國軍隊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中國軍隊沒有白刃戰必須退掉子彈的條令,但是西北軍部隊廣泛在白刃戰中使用砍刀,實際上也是主動放棄了射擊的戰術,因為不可能一手揮刀,一手拿一支步槍射擊。當然這也是因為西北軍出身的部隊刀^_^獨到,是當時唯一在白刃戰中可以佔到日軍上風的中國部隊,其他部隊,包括八路軍,刺殺技術與訓練在二戰前期都遠不如日軍,因此即便容易誤傷自己人,也要保留格鬥中開槍的戰術,以達到「幾條命換他一條命也夠本」的目的,這裡面,中國軍隊的槍支質量差,彈丸初速低,擊中後往往留在對方體內,也是一個原因。順便說一下,西北軍的刀^_^脫胎自軍閥混戰時期的李景林部,獨成一家,專破日式白刃戰拼刺術,具體的刀^_^其實只一招,出刀的時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來,刀背磕開步槍,同時刀鋒向前畫弧,正好砍人家腦袋,其威力在於揮刀的同時盪開對方武器,因為和劈砍是一個動作,對手來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隊,並不是一般的宣傳,而是確有其事。 美軍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發現同樣問題。美軍的沖鋒槍槍身較短,白刃戰拼刺刀吃虧,最初近戰中往往用長點射彌補其不足。日軍實施夜襲等行動時,多為奇襲,使美軍來不及用密集彈幕將日軍切斷於戰線之前,一旦進入混戰,沒有經驗的士兵用沖鋒槍掃射造成的己方傷亡往往比敵人造成的還大,在貝蒂歐,美軍指揮官肖普上校曾經威脅如果有士兵再亂開槍,就把他的槍扔到海里,而且從此再不發一顆子彈。 美軍通過總結,認為白刃戰中最好的方^_^是用手槍對抗日軍的刺刀 美軍在實戰中證明手槍在白刃戰中作用最好,它的長度短,可以輕易轉向任何一方射擊,射擊姿勢也可以五花八門,裝葯少,即便近距離擊中第一個對手後也不易貫穿擊傷後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圍遠超過刺刀,至於裝彈,如果彈倉子彈都打光,還有刺刀逼過來,那就只能認命了,不過,美軍制式手槍填彈七發,等於有連發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戰中很少有人能有機會連發七刀,這個概率太低了。 有趣的是美軍認為最好的白刃戰用手槍,是日軍的南部十四年式「王八盒子」,這種槍的優點是不用瞄準,手指指向哪裡,就會打向哪裡,打急了很方便,唯一缺點是故障率高了點兒。 德軍 大概唯一不重視白刃戰問題的就是德國人了,後來一看不是不重視,也和它的戰術運用和裝備有關,德軍進攻特別重視裝甲部隊,近戰的機會不多,防禦重視工事和裝甲部隊的配合,近戰的機會不是沒有,卻多發生在狹窄的工事,建築里,比如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時,德軍多用爆破,掃射來清除敵人,比用刺刀的機會多得多,這樣,就被德國人總結出了「沖鋒槍加手榴彈打近戰金不換」的真理,其實,德國人不是不能白刃戰,他們更擅長在狹小空間用匕首解決問題,《拯救大兵瑞恩》裡面好像就有這樣一個鏡頭。 烏拉圭「毛瑟」步槍的M1908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413毫米 德國98步槍的M1908閱兵型刺刀,刺刀長430毫米 德國1908/34刺刀 英國「恩菲爾德」No.1 MKⅢ步槍的P1907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577毫米 蘇聯「莫辛-納甘」1891/30步槍的刺刀,刺刀長510毫米 西班牙98/43卡賓槍的砍刀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380毫米 瑞士工兵用的96/11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605毫米,可配裝在1911步槍上 瑞士K31匕首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440毫米 英國「恩菲爾德」No.4 MKⅡ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250毫米 英國「恩菲爾德」No.9步槍的刺刀,刺刀長255毫米 德國「德馬哥」匕首及其刀鞘 節選自 http://hi..com/vcvok/blog/item/5b04a0017bae6b021c95832c.html

4. 刺刀有哪幾種

刺刀
刺刀

bayonet

刺刀又稱槍刺,是裝於單兵長管槍械(如步槍、沖鋒槍)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斗作業的輔助工具。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按形狀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折疊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現代刺刀一般刀長20~30厘米,它在近戰、夜戰中仍有一定作用。

13世紀中葉,中國首先發明了火槍,並逐漸傳入歐洲,此後,軍隊出現的大批火槍手。當時使用的前裝式火 槍,裝填和發射一發彈葯通常需要一分鍾,所以火槍手往往需要旁邊有長矛手提供保護,以防適度兵襲擊。火槍手自己也需在火槍之外,再配備一把刀劍或一支長矛。

據史書記載,中國明朝時(1451年)首次出現在鐵銃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從將火槍與長矛的性能融於一身這一點來說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國。直到100多年後的16世紀中葉,歐洲才出現了在獵槍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獵物的發明。

關於真正的刺刀的誕生,歐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國人於1610年發明的;另一說法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但這兩種說法都認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誕生是法國小城巴榮納(Bayonne),所以歐美把刺刀叫作 「Bayone」。這種最早的刺刀為雙刃直刀,長約1英尺,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可插入滑膛槍槍口。

不論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發明人,他確是最早將這種插塞式刺刀裝備部隊的人。1642年,已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槍來保護火槍手了。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連接不牢,妨礙射擊等缺點。法國軍事工程師、陸軍元帥德·沃邦於1688年又發明了用專門套管將刺刀固定在槍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德國西部的斯拜爾巴赫河會戰中,法國步兵首次上刺刀沖鋒,戰勝了普魯士軍隊。這以後,刺刀廣泛裝備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軍隊,長矛從兵裝備中被淘汰。

後來,各國軍隊對刺刀進行了許多改進和完善。20世紀50後,隨著步槍的自動化和戰場上各種火力密度的增加,刺刀的作用和地位日趨下降,但它仍是步兵進行面對面格鬥所不可缺少利器。

5. 我有把索林根刺刀

大名鼎鼎的德國索林根1871軍刺,產於德國索林根,索林根至今仍是國際刀具市場赫赫有名的刀具生產地,已經由600多年的冷兵器鍛造歷史。連名揚天下的瑞士軍刀都是從這里購買原材料,因為這里的礦石經提煉直接可以鍛造出優良的鋼質刀具。這種軍刺不光因為產地赫赫有名,更因為和一位德國歷史人物有關而名揚天下。1871年普魯士皇帝威廉統一了德意志領土,正式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而這把軍刺正在此時誕生,所以索林根1871的名字就成了這把軍刺的正式命名。
首先要稱為索林根1871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軍刺上必須標有產地索林根的文字標示,這只是驗證了軍刺的產地,索林根地盤不大,可人家全民造刀,所以說有索林根的標示只能說明產地,還不能稱為索林根1871,但這是辨別這把軍刺要走的第一步。第二才是軍刺身份的關鍵:刀身上側上有個大寫的字母W,這個W代表威廉皇帝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第三除了有威廉皇帝的名字第一個大寫字母外還不行,還有兩個王冠的標志,一個在字母W刀身上面,王冠標志比較小,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個什麼國家的文字,.還有一個王冠標志,在護手下方與刀身側面的結合部,有了這些標志才算一把正宗索林根1871軍刺。此外索林根1871軍刺上還有兩處標有大寫的字母R,查了資料好象R是代表出廠前的檢驗標記,至於數字沒有統一說法,多數認為是代表部隊番號的數字.

6. 一戰,二戰中所經常見到的刺刀到底是什麼樣的

刺刀又稱槍刺,日本人稱為銃劍,是裝於單兵長管槍械(如步槍、沖鋒槍)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斗作業的輔助工具。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按形狀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折疊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現代刺刀一般刀長20?30厘米,它在近戰、夜戰中仍有一定作用。

13世紀中葉,中國首先發明了火槍,並逐漸傳入歐洲。金屬管狀火器在歐洲的出現,最遲不晚於1330年。在正式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是在1364年,義大利佩魯賈城兵器庫的清單:「500門炮,約8英寸長,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夠射穿任何鎧甲」。而最早的實物,是1849年在德國坦能堡發掘出來的、毀於1399年的的銅制手炮(Hand gun)。當時使用的前裝式火槍,裝填和發射一發彈葯通常需要一分鍾,所以火槍手往往需要旁邊有長矛手提供保護,以防適度兵襲擊。火槍手自己也需在火槍之外,再配備一把刀劍或一支長矛。

關於真正的刺刀的誕生,歐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國人於1610年發明的;另一說法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但這兩種說法都認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誕生是法國小城巴榮納(Bayonne),所以歐美把刺刀叫作「Bayone」。這種最早的刺刀為雙刃直刀,長約1英尺,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可插入滑膛槍槍口。

不論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發明人,他確是最早將這種插塞式刺刀裝備部隊的人。1642年,已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來保護火槍手了。

我們現在平常看到的步槍一般都沒裝刺刀、主要是因為武器的發展、刺刀已經下降到了次要的位置了!當然不是全部的步槍都不要這個「夥伴」!一些步槍上還會留有刺刀的卡槽、就像游戲中很多武器都可以加刺刀的。

其次,刺刀的作用已經不像二戰那時候、沒子彈拆拼刺刀,如果人人子彈充足、都是沖鋒槍,很少人願意拼刺刀了,目前軍內是把刺刀突刺的訓練作為鍛煉意志品質和敢於戰斗的突刺精神來保留的。並不指望拼刺刀在實戰中的意義。所以自然也不會因為拼刺刀是否好用來設計步槍。

7. 如何拼刺刀

二戰裡面,日軍在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後拼刺刀,是一個怪異而引人注目的戰術。這確實是其步兵操典的規定,這一規定因為看起來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決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衛武士道的尊嚴,而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作戰特點是相吻合的。

日軍在白刃戰前退出子彈,是指雙方開始班以上規模近距離格鬥的時候,而不是只要一準備肉搏,沖鋒的時候就退掉子彈,那純粹是自殺行為。當時各國軍隊都一樣,在沖鋒的時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彈,而且整個過程中要全力射擊,盡量壓制對方火力,戰爭是殘酷的,日軍對這一點的認識和其他國家軍隊並無區別,事實上太平洋戰爭中,無論是塞班還是沖繩,日軍發動步兵沖擊的時候,都是一邊射擊一邊前進,並且把輕機槍手放在一線,以增強壓制火力(因為一線日軍一直沒有裝備沖鋒槍)。

這倒不太用擔心誤傷自己人,二戰中,步兵沖擊的散兵線即便以所謂「密集隊形」發動攻擊,其隊形也遠比冷兵器時代鬆散,士兵前後重疊的概率不高。真正採用那種傳統意義的密集隊形,沖擊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達爾卡納爾日軍對「血嶺」的密集隊形沖擊,中國軍隊在忻口會戰中對1002高地的強襲,過於密集的隊形,造成己方後方人員的武器無^_^使用,而對方的武器命中率則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傷亡。

根據日軍自己的統計,在白刃戰開始以後,保留步槍子彈造成的損失比收獲更大,明令白刃戰開始後子彈退膛,正是依據這個判斷。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日軍使用的步兵輕武器性能限制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它繼承了其前輩村田式步槍的特點,那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准,也適合白刃戰,不但日軍喜歡用,中國軍隊繳獲後也喜歡用,戰前還從日本進口過一批。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在二戰中國戰場,因為裝備和訓練的優勢,日軍人員損失與中國軍隊相比,達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軍處於人員劣勢,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槍在肉搏戰中開槍射擊,因為誤傷造成己方大量減員,顯然是賠本的事情。

第二,日軍對白刃戰的戰術認識

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准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如果您擺一下這個姿勢,就會發現原來這樣一比劃,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鬥起來射擊的機會很難比突刺的機會更多。而且如果作射擊准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這時候使用槍托進行打擊無疑是更為方便的作戰方^_^。可見,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取得戰果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

中國軍隊

無獨有偶,發現在白刃戰中射擊得不償失的並不是日本一家,中國軍隊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中國軍隊沒有白刃戰必須退掉子彈的條令,但是西北軍部隊廣泛在白刃戰中使用砍刀,實際上也是主動放棄了射擊的戰術,因為不可能一手揮刀,一手拿一支步槍射擊。當然這也是因為西北軍出身的部隊刀^_^獨到,是當時唯一在白刃戰中可以佔到日軍上風的中國部隊,其他部隊,包括八路軍,刺殺技術與訓練在二戰前期都遠不如日軍,因此即便容易誤傷自己人,也要保留格鬥中開槍的戰術,以達到「幾條命換他一條命也夠本」的目的,這裡面,中國軍隊的槍支質量差,彈丸初速低,擊中後往往留在對方體內,也是一個原因。順便說一下,西北軍的刀^_^脫胎自軍閥混戰時期的李景林部,獨成一家,專破日式白刃戰拼刺術,具體的刀^_^其實只一招,出刀的時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來,刀背磕開步槍,同時刀鋒向前畫弧,正好砍人家腦袋,其威力在於揮刀的同時盪開對方武器,因為和劈砍是一個動作,對手來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隊,並不是一般的宣傳,而是確有其事。

美軍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發現同樣問題。美軍的沖鋒槍槍身較短,白刃戰拼刺刀吃虧,最初近戰中往往用長點射彌補其不足。日軍實施夜襲等行動時,多為奇襲,使美軍來不及用密集彈幕將日軍切斷於戰線之前,一旦進入混戰,沒有經驗的士兵用沖鋒槍掃射造成的己方傷亡往往比敵人造成的還大,在貝蒂歐,美軍指揮官肖普上校曾經威脅如果有士兵再亂開槍,就把他的槍扔到海里,而且從此再不發一顆子彈。

美軍通過總結,認為白刃戰中最好的方^_^是用手槍對抗日軍的刺刀

美軍在實戰中證明手槍在白刃戰中作用最好,它的長度短,可以輕易轉向任何一方射擊,射擊姿勢也可以五花八門,裝葯少,即便近距離擊中第一個對手後也不易貫穿擊傷後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圍遠超過刺刀,至於裝彈,如果彈倉子彈都打光,還有刺刀逼過來,那就只能認命了,不過,美軍制式手槍填彈七發,等於有連發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戰中很少有人能有機會連發七刀,這個概率太低了。

有趣的是美軍認為最好的白刃戰用手槍,是日軍的南部十四年式「王八盒子」,這種槍的優點是不用瞄準,手指指向哪裡,就會打向哪裡,打急了很方便,唯一缺點是故障率高了點兒。

德軍

大概唯一不重視白刃戰問題的就是德國人了,後來一看不是不重視,也和它的戰術運用和裝備有關,德軍進攻特別重視裝甲部隊,近戰的機會不多,防禦重視工事和裝甲部隊的配合,近戰的機會不是沒有,卻多發生在狹窄的工事,建築里,比如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時,德軍多用爆破,掃射來清除敵人,比用刺刀的機會多得多,這樣,就被德國人總結出了「沖鋒槍加手榴彈打近戰金不換」的真理,其實,德國人不是不能白刃戰,他們更擅長在狹小空間用匕首解決問題,《拯救大兵瑞恩》裡面好像就有這樣一個鏡頭。

烏拉圭「毛瑟」步槍的M1908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413毫米
德國98步槍的M1908閱兵型刺刀,刺刀長430毫米
德國1908/34刺刀
英國「恩菲爾德」No.1 MKⅢ步槍的P1907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577毫米
蘇聯「莫辛-納甘」1891/30步槍的刺刀,刺刀長510毫米
西班牙98/43卡賓槍的砍刀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380毫米
瑞士工兵用的96/11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605毫米,可配裝在1911步槍上
瑞士K31匕首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440毫米
英國「恩菲爾德」No.4 MKⅡ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250毫米
英國「恩菲爾德」No.9步槍的刺刀,刺刀長255毫米
德國「德馬哥」匕首及其刀鞘

引用自:http://..com/question/10794242.html?qbl=relate_question_4

8. 德國 有雙立人刺刀嗎是什麼型號啊 市場價多少有圖為證嗎

有的,很少見,1884年生產的。看圖的話加qq13759250,註明刺刀。很深的血槽。漂亮很。能把你的發下圖片么?

9. 美國朋友的收藏,說是二戰德國刺刀,大概四十厘米長。求鑒定真偽及估價,謝謝!

這東西不是僅僅看圖片就能鑒定的,

10. 德國刺刀1937值多少錢

這個應該是一戰時期德國的刺刀 像S1898(簡稱S98 索林根出品)刺刀 但我個人認為應該是M1871式刺刀 價格不好說 不過看這個品相 不會值很多 保存的也太次了
上圖為S1898
以上為M1871式 主要是你這個的刀柄細節給我感覺更像1871

閱讀全文

與德國刺刀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