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是怎麼控制自己國家的

德國是怎麼控制自己國家的

發布時間:2022-11-26 03:27:42

❶ 為加強對被佔領國家和地區的控制和掠奪,德國採取了哪四類統治形式

為加強對被佔領國家和地區的控制和掠奪,德國法西斯根據其種族主義、地緣政治的原則和戰略方面的考慮,針對不同對象暫時採取以下4類統治形式:

第一類,並入德國版圖的合並區。1938年,德國首先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爾後將其劃分為幾個行政區。1939年10月8日,希特勒發布《關於東部地區行政區劃和管理辦法的公告》,將波蘭的大片領土並入德國。其中,在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之間設立但澤—西普魯士行政區和瓦爾塔蘭行政區,而將切哈努夫和蘇瓦烏基地區並入東普魯士省(蘇德戰爭爆發後,原波蘭東部的比亞韋斯托克地區也於1941年8月並入該省),上西里西亞地區並入西里西亞省。爾後,比利時的歐本和馬爾梅迪等地也被並入德國萊茵省;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分別並入新設的巴登—阿爾薩斯特行政區和威斯馬克行政區;盧森堡被並入新設的摩澤爾行政區;南斯拉夫的下施泰爾馬克和克雷因的一部也分別並入施泰爾馬克行政區和卡恩滕行政區。這樣,德國的版圖就向外擴展了許多。

第二類,由德國行政官員直接管轄的德國移民區。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下令將德軍新近強占的捷克剩餘領土納入德意志國,但保留其有限自治,並改稱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其自治政府首腦必須是希特勒分子,政府成員須經德國的波希米亞一摩拉維亞保護官認可方能就職。德國保護官負責監督當地政府,又可直接頒布法令。根據10月12日希特勒的命令,在包括華沙、克拉科夫和盧布林在內的波蘭領土設立總督轄區,德國原司法統一部長漢斯·弗蘭克被任命為該區總督。1941年8月1日,東加利西亞地區也被並入總督轄區。德軍入侵蘇聯後,又先後組建東部地區專員轄區(主管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專員轄區,以管轄被佔領的蘇聯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開始向上述地區移民。

第三類,在德國行政官員監督下的仆從國。出於政治考慮,德國允許有不同數量日耳曼居民的丹麥、挪威、荷蘭等國暫時保持「獨立」,但要受德國全權代表或專員的嚴密監督。例如,德國曾將丹麥標榜為它的「模範保護國」。其國王和政府因同意德軍進占而被保留下來,原中央和地方政府表面照常工作,其軍隊未被解除武裝,甚至該國的非法西斯政黨也沒有解散,但該國的任何重大決定都必須得到德國全權代表同意。然而,1940年7月,丹麥政府被迫改組,親德的法西斯分子參加了政府,斯哈威利斯出任首相。從此,丹麥的內外政策發生逆轉,人民集會、言論等自由權利受到限制,政府採取了反猶太人措施,並於1941年9月25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德國在蘇德戰場上的失利和丹麥國內反法西斯運動的開展,德國乾脆撕下「模範保護國」的假面具,由過去的間接控制變為直接控制。全國處於戒嚴狀態,其國務活動受到德國黨衛隊和警察監視。同樣,其他幾國政府也是德國扶植的傀儡政權。

第四類,由德國武裝部隊直接控制的軍管區。根據爾後作戰形勢的需要,德軍對荷蘭的重要港口、比利時大部、法國北部與西部沿海地區、英屬海峽群島、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大部、希臘的塞薩洛尼基等地和部分島嶼,以及作為德軍後方的蘇聯部分領土實施軍管。

除對被佔領國家和地區實行分類統治外,德國還將它的仆從國納入其歐洲「新秩序」。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和保加利亞等被拉入德意日三國同盟,芬蘭和西班牙也被德國視為盟友。在歐洲「新秩序」中,上述國家名義上保持「獨立」,實際上也在德國的控制、壓迫和掠奪之下,並被綁上其侵略擴張的戰車。1940年8~9月,德國迫使羅馬尼亞將北特蘭西瓦尼亞和南多布羅加地區分別割讓給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爾後,又要求羅、匈、保三國為其提供軍事基地、大批糧食和原材料,並承擔德軍的佔領費。此外,匈、羅、斯、芬、西等國的士兵,還被分別驅上入侵南斯拉夫和蘇聯的戰場。

❷ 德國是如何統一的

事實上,這種靠西德的理念和實力完成的統一,已經體現在當初統一宣言上。1990年10月3日零時,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重新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當時,西德總理科爾和東德總理德梅齊埃10月2日晚上分別就德國統一發表電視講話。科爾在講話中感謝美英法蘇四國同意和支持德國統一,並表示,統一後的德國願意做鄰國的可靠夥伴和好朋友。德梅齊埃在講話中表示,如果沒有蘇聯的新思維和東歐鄰國的支持,民主德國是不可能走上今天的道路的。他在談到統一後面臨的問題時說,不是所有的人對未來都沒有煩惱。新的貨幣、新的經濟秩序和實行新的政治結構自然會帶來許多困難。10月2日下午,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在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後宣告解散。晚上,民主德國政府舉行告別儀式。10月3日上午11時,在柏林舉行了兩德統一日國家慶祝儀式。德國總統魏茨澤克、聯邦議院議長聚斯穆特、聯邦參議院議長蒙佩爾以及前民主德國人民議院議長貝格曼—波爾等講了話。德國總理科爾、副總理兼外長根舍及其他政府成員、政界要人、教會代表,以及各國駐德外交使節等2000多人出席了慶祝儀式。同日,德國總理科爾致函世界各國政府,表示統一後的德國將致力於在全世界建立夥伴和緊密合作關系。他在這封信中說,德國清楚地意識到,歐洲各國邊界的不可侵犯性、互相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是和平的基本條件。因此德國將不對任何人提出領土要求。科爾說,德國將像謀求其自身統一那樣致力於歐洲的一體化,爭取與其夥伴一道在1992年底之前完成建立歐洲內部統一大市場的任務,並向歐洲經濟、貨幣和政治聯盟的目標前進。他說,統一後的德國的位置在北大西洋聯盟之中。同時德國將推動這個聯盟發展,以適應時代提出的新任務。科爾還在信中表示,德國將放棄生產和擁有原子、生物和化學武器的權利,並將把德國軍隊裁減到37萬人。科爾還表示統一後的德國軍隊准備參加聯合國維護與重建和平的行動。科爾的這番講話,為東德在半個世紀後真正進入文明世界,作出了庄嚴保障。

❸ 德國是通過什麼方式完成國家統一並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鐵血方式,也就是有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提出啦的政策,鐵就是指用鋼鐵鑄就的工業,打造德國的強大工業體系,從而提升經濟實力,科技水平,以及戰爭實力,血就是戰爭就是殺戮,用戰爭統一德國。

❹ 德國在二戰時期都佔領過哪些歐洲國家又是如何佔領成功的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在中歐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加入第三帝國,捷克全境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叫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 1938年 3月12日 - 德國入侵奧地利。
3月13日 - 奧地利合並入德國。
1939年 3月15日——德國軍隊佔領捷克。
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蘭軍隊襲擊德國的一個電台,製造德軍入侵波蘭的理由 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波蘭。
1940年 5月17日——德國佔領比利時布魯塞爾。
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6月17日——法國總理——貝當向納粹德國宣布投降。
1941年 4月27日——納粹德軍攻入雅典。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 1944年 3月18日——德國佔領匈牙利。

❺ 德國是怎樣統一的

通過三次對外戰爭,聚攏了人氣,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普丹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荷爾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沖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普奧戰爭

在德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沖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因此俾斯麥以此籍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到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系。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普法戰爭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色當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❻ 德國在二戰後怎樣逐漸恢復主權的

誰跟你說德國恢復主權了?別把世界想像的很美好,表面永遠是假象,看不見的黑暗,永遠是事實。
不管是日本,還是德國,甚至是韓國,都是沒有主權的國家,尤其德國最慘,被美國死死控制著,德國比日本有骨氣,日本願意當狗跪舔,所以比德國過得好,韓國雖然願意當狗,但是美國瞧不上韓國,所以韓國總統都沒有好下場。

❼ 德國政體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 資本主義 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下面是我分享的德國政體分析及其形成背景,一起來看看吧。

德國 政治 體制分析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三權分立」的議會內閣制為政權組織形式,以聯邦制為國家結構形式,實行多黨制。

沿革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蘇、美、英、法四國對德國實行分區 軍事 佔領和管制。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暫不設立」中央政府,但「應盡速恢復地方自治」。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 三國 佔領區先後合並,統稱西部佔領區。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國支持下,西佔區各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著手起草憲法。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8月,根據《基本法》舉行聯邦議院大選。同年9月20日,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占區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聯邦德國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國仍根據1949年4月頒布的「佔領法規」以及所成立的「盟國高級專員公署」繼續實行控制。事實上,公署是居於聯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權力機構。當時,聯邦政府不能設置國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1955年美、英、法與聯邦德國簽訂的《巴黎協定》生效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終於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所屬全部5個州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實現統一。 政權組織形式 聯邦德國採取「三權分立」的議會內閣制。設立聯邦議會、聯邦政府和聯邦司法機關,分別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制衡。

國家元首 根據魏瑪共和國二元行政體制的教訓,《基本法》設聯邦總統為虛位元首。總統由各政黨提名,經聯邦議院全體議員與同等人數的各州議會代表組成的聯邦大會不經討論選舉產生;任期5年,連選可連任1次。總統不是聯邦政府的成員,不擁有實際行政權力。其職責主要是:簽署並公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通過的由聯邦和有關部長副署的 法律 、法令;根據聯邦議院的 決定 任免聯邦,根據聯邦的提名任免聯邦各;主持國家 禮儀 性活動等。

聯邦議會 聯邦德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通過普選產生,每屆任期4年。主要職權是:制定和通過法律,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和撤換聯邦;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參與選舉聯邦憲法法院和聯邦高等法院的法官;批准聯邦政府同外國簽訂 國際 條約; 對聯 邦總統蓄意損害《基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律的行為進行彈劾;等等。聯邦參議院由各州政府按人口比例指派3~5名政府成員組成。各州代表任期不統一,由派出的州政府決定撤換。聯邦參議院的主要職權是:提案權(其提案須經聯邦政府提交聯邦議院),並對聯邦議院通過的法案有審議權;對涉及修改基本法以及涉及各州行政和財政的法案或聯邦政府頒布包含上述內容的 條例 擁有否決權;仲裁聯邦政府與某一州的糾紛或沖突;批准聯邦政府對某一州採取強制性 措施 ;參與宣布立法緊急狀態;參與選舉聯邦憲法法院和聯邦高等法院法官;參與批准聯邦政府同外國簽訂國際條約;對聯邦總統蓄意損害聯邦法律的行為提出彈劾;參與對預算、國庫和債務的監督;等等。聯邦參議院實際上是各州政府派駐聯邦的聯合機構。各州政府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行政事務,對聯邦立法和行政起輔助和牽製作用。聯邦參議院在聯邦與州以及各州之間起平衡和協調作用。

聯邦政府 由聯邦和聯邦各組成,對所有有關聯邦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事務作出決策,進行管理。根據1968年通過的作為《基本法》的補充的《緊急狀態法》,政府在「非常時期」擁有獨攬一切的大權。聯邦是政府首腦和國家行政機關的最高領導人,由總統提名並經聯邦議院全體大會選舉產生。各由提名經總統批准。和各均不設副職,但可有1位部長兼任副。聯邦對聯邦議院負責,各對負責。但聯邦議院只能以積極性不信任投票,即以大多數議員選出繼任者並請求聯邦總統將免職,來表示對聯邦的不信任。聯邦的權力廣泛,主要有:①可不經議會批准或同意改組政府,設置部級機構,規定內閣工作程序,劃定各部職權范圍。②在組閣和政府活動過程中,對各行使提名任免權。③在政府工作過程中,行使制定總的政策指導方針的權力。④如果聯邦要求對他表示信任的提案沒得到聯邦議院的支持,他可請求聯邦總統在21天內解散聯邦議院。但聯邦議院如選出新的,則解散權立即終止。

聯邦法院 司法機關享有廣泛的司法審查權。聯邦法院組織系統分設聯邦高等法院、專門法院和憲法法院。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地區法院、州高等法院和州憲法法院。聯邦法院在各州不設單獨的基層法院。州的法院就是聯邦高等法院的下屬法院。聯邦和州是同一個法院系統。憲法法院的地位高於其他法院。聯邦憲法法院有權就與聯邦機構的權利義務有關的憲法問題作解釋;裁決聯邦與各州或各州之間關於憲法的爭議。其成員半數由聯邦議院選出,半數由聯邦參議院選出。

聯邦制度 聯邦德國沿用魏瑪時期的聯邦制。《基本法》規定了聯邦與各州的權力分配及其關系的基本原則:「聯邦的權力得置於州的權力之上」。立法權主要由聯邦行使,行政權和司法權主要由州行使。聯邦有《基本法》列舉的專有立法權和共有立法權,各州有保留立法權和共有立法權。凡經聯邦立法,州與其相違背的立法即 自然 失效。各州無不可剝奪之權,各州憲法也必須符合《基本法》規定的基本原則。行政權和司法權不僅大部分由州行使,而且聯邦還委託州行使部分屬於聯邦的權力。在財政預算方面,聯邦和各州是自主的和獨立的。

選舉制度 聯邦總統和聯邦由間接選舉產生。聯邦議院由直接選舉產生。聯邦議員有一半是按單名選區的多數代表制選出,另一半按比例代表制選出。凡年滿18歲的公民均有選舉權,凡已達法定成年者均有被選舉權。每個選民選舉2次,其中1次投個別候選人的票,1次投政黨的票。全國分248個選區,每個選區選1名議員,選區的候選人均以個人而不以政黨身份出現。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則按各政黨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議席。分配時要扣除本黨以個人名義獲得的席位,餘下的名額由各黨自行安排。這是比例代表制和多數代表制相結合的一種選舉制度。

政黨制度 實行多黨制。但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在大選中能獲得議席的政黨主要是____民主聯盟-基督____聯盟、社會民主黨和自由民主黨。 根據選舉法規定,在全國沒有獲得5%的選票或直接取得3個席位的政黨不能進入聯邦議院。這加強了大黨的地位,排斥了眾多的小黨。聯邦德國的執政黨必須在議會中佔有半數以上的多數席位,通常都是兩個政黨聯合組織政府。60年代以來,主要是由基督____聯盟-基督____聯盟與社會民主黨輪流組織政府,自由民主黨只是作為兩大黨的聯盟角色。
德國政治形成背景
二戰後,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國真正運行和鞏固,在盟國的主導之下,德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政治 文化 重建。重建運動首先從反省納粹的罪行入手,在此基礎上對公民進行民主政治意識的再 教育 。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聯邦共和國框架內運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則和方式影響和引導民眾政治意識的轉變。其次是學校教育在再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學校中,政治教育開始被視為系統地學習民主的重要途徑,而民主不僅被理解為政府的組成和運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個公民都必須去認知、掌握和實踐的。再次是大眾傳媒在肅清納粹餘毒方面發揮了史無前例的作用,通過報紙、雜志和廣播將納粹的罪行公諸於世,使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都認識和了解了納粹極權統治的真相, 更引發德國人自身的 反思 。為了使大眾傳媒不再像納粹時期那樣成為獨裁統治的宣傳機器,戰後德國對媒體也進行了改造,開始建立公法廣播電視,使其擺脫受制於政府的地位和命運。通過向民眾徵收廣播電視稅來保障其資金來源,維持其運營,在管理方面也保證其獨立性,但由政府和社會各利益團體共同組成的理事會對其進行監理,這樣媒體就得以保持其中立立場,從而保障了充分的資訊自由,使媒體真正成為一個公開和透明的平台,人們可以在其中進行觀念的交流,形成公眾 意見 ,監督並影響政治生活。在這一發展時期,特別是經歷了1967 /1968年被稱為西方!文化大革命的學生運動,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受到了洗禮。經過兩個階段的艱苦努力,德國 成功 的完成了政治文化的轉型,民主政治制度的穩定和鞏固也促進了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德國走出了戰爭的廢墟,成為經濟強大的西方民主陣營中的重要一員。

根據經典的政治 經濟學 原理,經濟制度是上層政治制度的基礎,政治體制的轉變也必將帶來經濟體制的轉變。作為世界上一種獨特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自1948年問世。「社會市場經濟」是西德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米勒—阿爾馬克提出的概念。他認為,「社會市場經濟」是依據市場經濟規律進行的、以社會補充和社會保障為特徵的經濟制度,市場自由同社會平等相結合是其原則。一方面,整個經濟的運轉以自由競爭為基本准則,使生產諸要素達到最佳配置,從而保證經濟以最節約、最高效的形式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國家以社會救濟、養老金、補貼等再分配手段來調節收入分配,防止和縮小貧富差距,從而避免社會沖突,保證經濟持續和穩定發展。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盡管在其60多年的發展中遭遇過種種困境與挫折,但卻表現出驚人的連續性,是德國政治「變與不變」 歷史 進程中最大的恆定因素。

德國獨特的傳統政治文化,逐步衍生了德國的政治發展史。相對於其它國家的發展而言,德國在發展過程中,政治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易言之,分析、總結德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不僅對於了解德國的政治發展史,而且對於認識今天德國的政治現實及其發展走向,均具有可資借鑒的地方。

第一,國家主義

德國的國家主義首先表現在德國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國家統一問題上。德國的歷史——確切地說,是民族國家建立、國家統一問題——一直是德國人憂心的話題。在第二帝國建立之前,德國一直都處在四分五裂和落後的狀態,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自到第二帝國的建立,德意志才結束了長達952年的分裂狀態。從此,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近代民族國家在歐洲崛起。在德國的古典哲學家的中,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課題之

一。在他們看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和復興的根源和力量在於發揚「民族精神」。一個民族之所以作為一個民族而存在,根本在於它的文化、宗教、道德和風尚等精神力量。他們甚至誇大德意志文化的成就,提出日爾曼是優秀民族,因此應當承擔起領導世界責任的謬論。德國的國家主義,還表現在二戰前希特勒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佔領奧地利等一系列行動中。這種國家主義還可以從側面得到明證。德國在20世紀霸行歐洲的歷史,是很多歐洲國家不可忘卻的「集體記憶」,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使得德國的鄰國一直將德國視為真正的威脅。在1990年東德和西德統一之後,東德之所以能夠實現向民主和市場經濟的轉型,這一點在後 社會主義 國家被視為一個例外。其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它通過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而不是流血政治或者說是充滿血淚的戰略;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民主和市場經濟轉型的實現伴隨著一種強烈的民族感情沖動——東德人高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東德的民主和市場的轉型又被視為內生的民主化過程。

總之,德國的國家主義,貫穿於德國發展過程的始終。既要解決將所有講德語的人都統一於唯一的德國之下,也要解決由於與領國相比自身建國的遲滯、國家主義者抱負的失敗而導致的人民內心的普遍創傷和挫折感,還要解決由創傷和受挫所導致的更極端的國家主義,或許後兩者比單純的「統一」問題更難解決。

第二, 傳統文化 的禁錮

雖然德國戰後在政治文化轉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鞏固了聯邦共和國的民主體制,促進了政治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但是轟轟烈烈的重建運動並非沒有局限性。直至今天,德國的傳統文化仍然在相當的程度上模鑄著其政治生活, 這既體現在其政府運作方式方面, 也體現在公民政治參與方面。表現主要如:第一,對公民的政治參與影響。從公民的政治參與角度來看,由於德國在歷史上形成了國家至上主義和避免沖突的政治文化傳統,不同個人、階層和集團之間公開的利益競爭被認為並不一定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第二,電視傳媒受到政治勢力的影響。公法廣播電視所播出節目的44% 是信息和教育節目,它們為戰後的

政治文化轉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1984年以後在聯邦德國才出現私人廣播電視,以播出 娛樂 節目為主,其市場佔有率和廣告收入直線上升,很快就形成了與公法廣播電視相競爭的局面。而公法電視台近年一直受到批評,因其日常經費來自 稅收 ,使其難免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

戰後德國的經歷表明, 外在的因素「社會市場經濟」也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德國的市場經濟是創新的第三條道路。

「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路線,它是自由與秩序的結合,強調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有德 國學 者指出:效率與公正不是彼此對立、而是相互補充的。效率的對立面不是「公正」,而是「沒有效率」;沒有效率就意味著浪費,就是在毀滅資源。效率亦是公正的一個組成部分,效率與公正兩者兼而有之就是一種第三條道路。艾哈德領導實施的社會市場經濟就是一種第三條道路。

實行經濟領域的 民主制度 。

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實行經濟領域的民主制度, 即在企業內部實行共決權制度,即企業雇員有權參與企業的決策。共決的形式主要表現在雇員通過企業監事會參與企業決策,特別是關於勞動權利和勞動條件等方面的決策。通過實行這一制度,在企業這一微觀單位里,雇員與僱主之間形成了合作的關系,而這樣的制度安排首先是針對保護勞工權益的,它的作用已經超越經濟范疇,成為維系社會團結和整體利益的有效工具。不僅在企業這一微觀層面,與之相適應地二戰後德國在宏觀層面上也形成了一種協商體制,即在勞動領域牽涉勞工的工資、津貼、勞動條件和解僱等切身利益問題時,不是由僱主單方面來決定,而是由勞工與僱主兩大利益集團平等協商共同制定相關的標准。

聯邦德國戰後的經濟奇跡不僅使經濟迅速恢復活力並取得巨大發展,同時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從客觀上驗證了社會市場經濟的巨大成功,使人們對它產生了深刻的認同。它的影響和貢獻不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因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是緊密相聯、相輔相成的,社會市場經濟所體現的自由競爭和經濟民主、公正的原則與戰後德國建立的政治民主原則和體制是一致的。因此,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既奠定了民眾認同戰後德國民主體制的物質基礎, 同時也通過經濟生活對人們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深刻影響,奠定了民主體制的觀念基礎。
德國的政體與我國的比較
無論是在國情還是思想文化方面,德國與我國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德國走過的道路也許也就是我們將來要走的路。我國要在發展的各方面借鑒德國的 經驗 和教訓。在傳統文化方面我認為它的積極作用要大於它消極的一方面。我們不應該一味的去排斥傳統文化,而是學會去利用,就像德國在充分的利用的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沒有正確利用傳統文化。當然,這不是一句話的事情,需要我們要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我們現在需要的沉下心來,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挖掘我們傳統文化與現代相結合的地方。這樣的結果是雙贏。

伴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然的。我國現在要建立和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應該說這是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的。但是在一些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方面

應該多借鑒德國的經驗,德國的第三條道路就是我國對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的目標,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把效率和公平並重的結合起來,這是最基本的理念,然後法律和制度安排等都遵守著這個理念,這樣發展才不會出現誤差。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這諸多問題,效率和公平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對等,相關的配套設施也不太完善。另外,德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從保持著良好的延續性,在遇到問題是不斷的完善體制而不是否定根本,這也是我們需要借鑒的。

德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成功的,現階段我國也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經濟文化方面我們要借鑒德國的經驗,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我相信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一定能夠成功。 參考文獻:

1、陳志斌.《德國政體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馬敏.德國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的影響分析[J].《德國研究》.2002

3、吳志成.《當代各國政治體制:瑞士和德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猜你感 興趣 :

1. 19世紀末德國崛起的原因

2. 高二下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試題

3. 德國二戰歷史簡介

4. 廣東惠州市高三歷史調研試卷

5. 德國十一月革命的歷史介紹

6. 高考歷史考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復習題

❽ 德國納粹是怎麼控制群眾的德國真的懂得反思戰爭嗎

鄙人學學淺粗陋地認為納粹是這樣控制群眾的:

1、民族情緒,美好未來

眾所周知,阿道夫.希特勒是個有極高演講天賦,有很高個人魅力的戰爭惡魔。他的飛黃騰達,恰逢其時,一戰後的德國被戰勝國的巨頭們,壓的不能喘氣。尤其是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危機,更讓普通的德國人,對那場天災人禍恨的牙癢癢。所以二戰前的德國就像一堆機易引燃的乾草。而阿道夫.希特勒的軍國主義言論,就成了點燃德國民眾所以負面情緒的火焰

至於戰後德國悔改,應該是真的,因為二戰後的德國,得到美帝支持,牽制蘇聯,它再也不是一戰後的“受氣小媳婦”。而是被人央求的“小祖宗”。故此富起來的德國,那還有心思去在聽納粹那一套啊!故此,倉廩實、知反思。

❾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和過程是什麼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內部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統一的過程是三次王朝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

1、普丹戰爭:在丹麥稱為1864年戰爭,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場軍事沖突。沖突在1864年發生,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代表德意志邦聯,與長久控制該兩個公國的丹麥戰斗。雙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公國。

沖突的導火索,是丹麥國王去世,但沒有德意志邦聯接受的繼承人,造成兩地的傳承問題。結果,德意志聯軍勝利,丹麥放棄對兩地的主權。

2、普奧戰爭

發生於1866年,原因是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普魯士的勝利使其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或兄弟之戰。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此戰是第三次獨立戰爭。

3、普法戰爭

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在德國稱德法戰爭(德語: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終。

俾斯麥憑一己之力發動三次王朝戰爭

俾斯麥,出生於勃蘭登堡的一個容克的家庭,從小便遺傳了容克的那種專橫暴戾的作風,好勇鬥狠,這種專橫的作風為他後來用鐵血手腕統一德國打下了基礎。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定所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通過鐵和血。」從這句話中看出,德國的統一,必須通過戰爭。最後,由俾斯麥領導並發動了三場王朝戰爭,開始了實現德國統一的歷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普丹戰爭、網路——普奧戰爭、網路——普法戰爭

❿ 希特勒對佔領區是如何控制的

1936 年 3 月,希特勒在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後宣稱「歐洲應該出現一種新 秩序」。隨著大戰爆發,德國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歐洲大部分地區淪落納粹 德國之手。為了控制佔領區人民,掠奪佔領區的財產,納粹政權推行一系列 措施,著手建立「歐洲新秩序」。
綜觀納粹政權在佔領區的行為,所謂「歐洲新秩序」可概括為:改變歐
洲原有版圖,合並所有德意志人居住區,建立「大德意志國」;以「大德意 志國」為中心,建立一個統一的,由納粹政權控制的歐洲;以德意志人為主 宰,將各民族按人種劃分等級;設立集中營,鎮壓共產黨,消滅猶太人,在 佔領區實行恐怖統治;控制佔領區經濟,掠奪其財產;強制推廣德語,摧殘 各國文化和民族語言等等。

對佔領區的行政管理

納粹德國攻佔大部分歐洲國家後,將其控制地區劃分成合並區、民政長 官管轄區、附屬區、佔領區、作戰區五大類進行統治。其中合並區和民政長 官管轄區屬「大德意志國」的組成部分。
合並區,由德國直接統治,以德國新行政區,或德國的邦、行政區或省
的增添部分的形式並入德國。在這些地區德意志人居多數。大戰爆發前成為 合並區的有:奧地利、蘇台德區和梅梅爾區。原屬波蘭,大戰期間成為合並 區的有:但澤—西普魯士行政區;瓦爾塔蘭行政區;並入西里西亞省的卡托 維茲專區;並入東普魯士省的澤希瑙專區;並入東普魯士貢賓南專區的蘇道 恩專區;並入東普魯士阿倫施專區的佐爾道地區。原屬比利時的合並區有: 聖維特市、歐本市、馬爾梅迪市。在合並區內,最高權力由接受內政部長全 面監督的行政長官兼總督行使,其中但澤—西普魯士行政區和瓦爾塔蘭行政 區,由於官方規定「所有行政部門」都歸行政長官兼總督管轄,所以該官員 又兼任諸如司法、財政、鐵道和郵電等「特殊行政機構」的首腦。
民政長官管轄區,在海關、郵電和鐵道管理方面,完全被當作德國的一 個組成部分,但未完全並入德國。它還需要在地名、居民姓氏和語言方面進 一步「德意志化」,這個過程約需 10 年。這類地區包括:並入東普魯士行政

區的原波蘭比亞威斯托克省;並入施蒂里亞馬克行政區和卡恩滕行政區的原 南斯拉夫下斯蒂里亞地區和上卡爾尼奧拉、米埃斯塔爾和西蘭鄉地區;並入 威斯特馬克行政區的原法國洛林摩澤爾省;並入巴登—阿爾薩斯行政區的原 法國阿爾薩斯上萊因和下萊因省;並入摩澤爾行政區的原盧森堡國。在民政 長官管轄區,最高權力由民政長官行使,然而在很多地方,民政長官往往由 上級行政區的長官兼總督兼任。民政長官只接受政府總理希特勒的指令,並 對區內除郵電,鐵道和海關以外的所有行政部門實行全權管理。
附屬區包含:波蘭總督轄區、烏克蘭專員轄區、奧斯蘭專員轄區(內含 白俄羅斯地區、愛沙尼亞地區、拉脫維亞地區和立陶宛地區)、波希米亞— 摩拉維亞保護國。
按照德國政府的聲明,總督轄區既不是德國的一部分,也不是大德意志 國的一部分,而是大德意志國的「附屬地區」,但經過改造,可以成為大德 意志國的一部分。波蘭總督漢斯·弗蘭克直接對希特勒負責,同時領導著全 部由德國人組成的總督轄區政府,在區內實行全權統治。
烏克蘭專員轄區和奧斯蘭專員轄區的地位一直不很明確。主管這兩個地 區的德國東方佔領區事務部部長羅森貝格曾設想讓烏克蘭成為一個同德國緊 密結盟的自治國,讓奧斯蘭成為一個殖民地式的「保護國」,由來自各日耳 曼民族國家的合適移民在那裡定居,使其德意志化。但結果烏克蘭成了殖民 地區,而奧斯蘭的大部分地區卻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當地原有的行政機 構保留了一部分管理職能。駐烏克蘭和奧斯蘭的德國專員科赫、洛澤是當地 最高民政首腦,但隸屬於德國東方佔領區事務部領導。
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比較特殊,它不是總督轄區,有名義上的自
治政府,但它是」德國關稅區」的一部分,並受德國法律的管轄,大體上屬 於附屬區的性質。它同總督轄區一樣,經過「德意志化」,可以成為大德意 志國的一部分。駐該保護國的德國保護長官牛賴特(1943 年 8 月由弗里克繼 任)是希特勒的直接下屬和「唯一代表」,直接接受希特勒的指令,但德國 政府的各個部門可以獨自在該地設立行政辦事處,不受保護長官的管轄。保 護長官的職責主要是監督「自治」政府的運行。
佔領區,在軍事和經濟方面受德國控制,但並不並入大德意志國。屬於
這類地區的是除上述三類地區之外的所有德軍控制區,包括:比利時、法國 被佔領區、荷蘭、丹麥、挪威、希臘、塞爾維亞。其中,挪威和荷蘭由德國 專員特波文和賽斯—英誇特統治,兩國原有的政府機構繼續保留;丹麥,自
1942 年 10 月起由德國全權代表通過外交途徑干涉其內政;其餘地區,都由
德國軍事司令官在文職人員協助下進行統治。 「作戰區」,指義大利向盟國投降後被德國接管地區。有亞得里亞海沿
海地區和阿爾卑斯地區。這兩個地區分別歸卡恩滕行政區和蒂羅爾——福拉 爾貝格行政區管轄,行政區的長官兼任「作戰區」的最高專員。作戰區的首 要任務是阻止盟軍進入,填補政治真空。

對佔領區的經濟掠奪

二戰全面爆發後,德國的經濟也從備戰經濟進入戰時經濟階段,整個國 民經濟都要受戰爭需要的支配。但在戰爭初期,也就是 1941 年底以前,納粹

德國並沒有實行總動員。希特勒認為依靠閃擊戰能迅速取勝,戰爭不會延續 很久。因而納粹政權依靠掠奪佔領區的糧食、石油、工業品、勞動力、武器 裝備等資源,來補充戰爭消耗,實行「以戰養戰」,其經濟實力有了相當的 提高。
納粹德國佔領了歐洲大部分國家,先後成立了「東方信託總局」(隸屬 德國政府)、「中央電業局」(隸屬四年計劃辦公室)、「全國票據交換所」
(隸屬經濟部)、「軍備檢查指揮所」(初隸屬於最高統帥部戰時經濟局,
1942 年歸軍備彈葯部領導)等機構來專門處理佔領區的經濟事務。 德國對佔領區經濟管制的方式,根據各佔領區在政治新秩序中的不同地
位,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已經或即將並入德國的地區,這類地區完全 納入德國本土經濟的的軌道。第二種是德國直接進行經濟管制的地區,包括 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波蘭總督轄區、蘇聯被佔領區和巴爾干諸國。 納粹政權把這類地區視作經濟掠奪對象,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生產能力。第三 種是德國進行間接經濟管制的佔領區,包括挪威、丹麥、比利時、荷蘭、法 國和義大利北部。這類地區的日常經濟管理工作仍由當地經濟管理部門負 責,但納粹政權在其之上設立相應的機構加以監督,左右其決策;同時還控 制重要經濟部門,接管為德國服務的企業和猶太人、敵僑的產業。
由於納粹當局忙於戰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有效地組織佔領區的經濟、
常常採取殺雞取卵式的野蠻快捷的經濟掠奪,以應付戰爭的急需。 佔領區的經濟資源和戰略物資是納粹當局重要掠奪對象。德軍控制歐陸
大片土地後,僅繳獲的武器裝備就可武裝 100 多個師。其餘還有數百萬輛各
式交通工具,15 億美元以上的黃金外匯,大量的工業製成品。德國的原料和 燃料也主要通過對佔領區的大量掠奪來補充,僅鐵礦石一項,1942 年德國就 從被它佔領的洛林和盧森堡等地掠奪了 1730 萬噸。在農產品方面,僅糧食一 項,就解決了德國戰時需要的 1/7 到 1/5。德國新老壟斷集團通過沒收、征 用或賤價收買股票等辦法,把佔領區 2/3 以上的大企業據為己有。大批地主 富農涌進波蘭、捷克等地,強奪農民的土地,建立起自己的庄園。1940 年, 希特勒以保護文物為名,委派羅森貝格設立「羅森貝格特別工作處」,負責 徵收法國和其它佔領國的藝術珍品。據羅森貝格的報告,從 1940 年 10 月至
1944 年 7 月,該機構徵收的各種文物共 21903 件,其中繪畫 10980 幅,手工
藝品 5825 件,雕像數百尊,17—18 世紀的傢俱 2477 件。僅從法國擄掠的文 物就價值 10 億美元。這些文物中的精品歸納粹頭目私人佔有,其餘分發給德 國各博物館。
德國佔領當局還以維持佔領軍所需款項為由,向被占國家勒索佔領費 用。據估計,整個大戰期間德國共搜刮到 600 多億馬克的佔領費。其中法國 繳納近 300 億馬克,荷蘭 70 多億馬克,比利時近 50 億馬克,希臘近 40 億馬 克。據估算,納粹德國在佔領區的掠奪總額至少 2000 億馬克,占戰時德國總 支出的 1/3。
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德國大批強勞動力被征入伍,軍需部門對勞力的 需求也日益增多,為了擺脫困境,納粹當局對佔領區實行了大規模搶掠、搜 捕居民到德國充當勞工。1942 年 3 月,希特勒任命圖林根行政長官紹克爾兼 任「勞動力分配全權代表」從佔領區,特別是波蘭和蘇聯,強征數百萬勞工。 在戰爭的最初階段,佔領當局往往強迫佔領區居民就地參加為德國戰爭經濟 服務的勞動,主要是修建防禦工事和軍事設施。從 1940 年春夏開始,實行了

把東方佔領區的勞動力強行運往德國的制度。在西歐佔領區,表面上以自願 的原則招募工人到德國當勞工,然而真正「自願」去德國的工人還不到 20 萬。納粹當局還違反日內瓦公約,強迫戰俘從事同作戰直接有關的勞動,甚 至逼迫他們去給轟炸機裝炸彈、運送軍火或挖戰壕。勞工從事的是繁重的奴 隸式的勞動,生活條件卻非常惡劣,得到的糧食往往少於最低限度的需要。 據統計,戰時德國強征佔領區勞工總數在 1000 萬左右。

閱讀全文

與德國是怎麼控制自己國家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