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一戰後德國發展為什麼沒有發現

一戰後德國發展為什麼沒有發現

發布時間:2022-11-27 09:37:29

❶ 為什麼德國在一戰失敗後,經濟為什麼能馬上恢復

為什麼德國在一戰失敗後,經濟為什麼能馬上恢復?德國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的恢復,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下面給大家分幾個方面介紹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下面的回答:

三、德國得到美國的資金支持,所以經濟復甦非常快速:

德國的經濟復甦非常快,還有一個原因是美國政府、個人都投資德國,這讓德國有充足的資金發展經濟,從而德國快速的強大起來。

❷ 一戰後,德國為何迫不及待發動二戰,而不是默默發展實力

德國屬於西歐國家,在歐洲是一個很重要的國家之一,他在歐洲大陸來說領土面積還是比較大的,但要是和世界上俄、美、中這樣的大國相比就顯得渺小了。他的領土面積為357167平方千米,還沒有我國的雲南省(39.41平方千米)面積大。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二戰開始後,德國把歐洲各強國暴烈的按在地板上摩擦,他們幾乎喪失了還手的能力。

結束語:

歐美國家擼羊毛的計劃,是非常錯誤的。當時如果他們真心實意的幫助德國發展經濟,而不是想著長肥了就好割羊毛,那麼等德國經濟完全走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後,興許希特勒也無法調動德國民眾的反抗心理,從而有可能避免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戰爭。

❸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

一戰時候屬於德國戰敗,按到限制雖然很嚴重,但是沒有真正打爛德國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德國依然是主要的工業國,國民人口等還是很多的,一戰對德國的處置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只限制了德國的軍備發展,但是德國的軍事工業沒有被完全摧毀,德國依然具備了擴軍備戰所需的一切條件。

德國在當時屬於歐洲第一大國了,工業基礎相當雄厚,一戰沒有在德國本土進行,破壞不大,恢復的底氣還是有的,沒有傷到德國的骨頭,一戰之後德國呢,轉入低調重新進行儲備,限制沒有讓德國落後於別人,反而讓德國在多方面成了可以領先於別人的體制東西,二戰之前,德國是重新起步,屬於從零起步,雖說還面臨許多問題,但是不受約束的地方也多,不會為以前的積累所因,更利於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這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德國在一戰之後,也在一直在謀求重新擴軍備戰。德國軍隊與企業等一直都是在進行這個准備,軍方搞了不少計劃,企業搞了不少研發項目,可以說,德國復興的條件從來就沒有失去過。

1914~1918年的一戰,是德國取代英國世界霸主的一次試探,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卻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重新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強國。為什麼德國能夠迅速從一戰的戰敗國發展為二戰的強國?其原因不外乎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國內因素主要是德國的基礎雄厚,經歷過兩次工業革命的德國具有完善的教育體系,高水平的 科技 發展水平,高素質的工人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國際因素主要是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平衡政策,英法等國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世界的控制力,以及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和蘇聯的存在為德國提供了機遇。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想要重新崛起,想要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是極其困難的。那麼,為什麼德國能夠重新成為強國呢?
從德國的國內形勢看:基礎雄厚。 第一點原因:德國的教育體系完善,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德國的 科技 水平高超,助推了德國生產力的發展。
一個國家最大的發展潛力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教育。一個教育發達的國家,必然會發展成一個全面發達的國家。教育意味著智慧的開啟,教育意味著全 社會 國民素質的提高。一個國家國民的整體素質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高度。 德國完善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了高素質的國民,高素質的國民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高素質人才基礎。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 科技 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 水平越高,就越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德國的 科技 水平高嗎?德國的 科技 水平當然高。二戰時期的德國製造就是德國 科技 水平的體現。 無論是德國的虎式坦克還是德國的斯圖卡轟炸機,無論是德國的列車炮還是德國的導彈,都是德國高水平的 科技 展示。

教育的發展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會推動 科技 的發展, 科技 的發展又會推動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越高,德國崛起為強國的基礎就越雄厚。
第二點原因:在德國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重建了一戰後受到破壞的德國工業體系。成熟的工業體系是德國血脈!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想要取代英國的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無論是英國的崛起還是德國的想要崛起靠的都是高素質的工人。 為了獲得高素質的工人,德國建立了完善的教育體系。完善的教育體系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工人而存在。

雖然德國在一戰爭戰敗了,雖然德國軍隊的發展受到了限制。然而,德國的工人隊伍並沒有受到削弱。只要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還存在,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建立被破壞的工業體系。 只要德國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武裝軍隊。一個擁有強大工業體系和強大軍隊的國家也必然是強國。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是工人和工業,德國在二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也是工人和工業。當然, 工人和工業的意義不在於強大的軍隊,而在於強大的競爭能力。擁有強大的競爭能力的德國怎能不是強國?!
從德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看:秩序崩亂。 原因第一點:美國和英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在歐洲採取了平衡政策。如果德國被完全壓制了,那麼法國就會控制整個歐洲。一個能夠控制歐洲的實力強大的法國是不符合美國和英國利益的。
美國是美洲國家,英國是歐洲的一個島國。美國和英國都與歐洲大陸沒有陸上連接線,這種地理環境就決定了美國和英國必然對歐洲大陸採取平衡政策——讓德國和法國互相牽制。德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就支持法國;法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則會支持德國。 一戰後的情況是法國強大,所以英國和美國的政策是支持德國。德國成為二戰強國與英國和美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英國是二戰前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是想要取代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地位的潛在強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競爭中,需要保持國際 社會 秩序的穩定。國際秩序如何才能穩定?各國力量保持平衡。歐洲的秩序如何才能穩定? 保持法國和德國的力量平衡。所以英國和美國是不支持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削弱的,這就為德國的重新發展打開了缺口。

法國想不想成為歐洲的霸主呢?當然是想的。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後會不會威脅英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呢?一定會。 成為歐洲霸主的法國會不會與美國產生競爭呢?必然會。如此,英國和美國就實行了有利於德國發展的平衡政策。
原因第二點:英國和法國綜合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國際秩序的控制能力。英國和法國制定的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已經不能有效的控制德國的發展。
在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從巴黎和會的結果上看,英國和法國才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英國和法國為什麼能夠制定世界規則並維護世界秩序?因為英國和法國強大的綜合國力。然而, 一戰後的英國和法國雖然仍然保持了世界強國的地位,但其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控制力已經相對下降了。

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是美國,美國之後是德國,德國又被蘇聯取代。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和蘇聯都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英國和法國的擺布。雖然英國和法國還是最強大的,但美國和蘇聯實力的增強決定了英國和法國處於無力狀態。 雖然在一戰後建立了國聯,但美國並沒有加入。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國際秩序的分化。

英國和法國不能控制美國,英國和法國能夠控制德國嗎?當然也不能。 英國和法國的力量在削弱,美國的力量在加強;英國和法國的影響力在下降,德國的力量卻在上升。
原因第三點: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 社會 主義蘇聯的存在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大蕭條讓英法等國無暇顧及德國, 社會 主義蘇聯又吸引了英法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和蘇聯的影響下,英法沒有能力和機會限制德國。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英國和法國才會限制德國的行為?在英國和法國內部 社會 情況穩定的前提下。英國法國內部 社會 穩定嗎?當然不穩定。1929年從美國開始了遍及全世界的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不可避免得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英國和法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急劇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的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行為是無法控制的。

十月革命以後,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 社會 主義國家蘇俄,後改名為蘇聯。蘇聯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代表的是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且與資本主義敵對的發展道路。 社會 主義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天然的敵人, 社會 主義與資本主義必然會進行不可避免的斗爭。 在英國和法國眼中,德國力量擴張的威脅遠遠小於蘇聯存在的威脅 。所以,蘇聯才是英國和法國控制的重點,英國和法國想利用德國打擊蘇聯。 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就是故意的放縱德國,以期望德國進攻蘇聯。

二戰前,英國和法國的主要目標在於蘇聯,而不在於德國; 英國和法國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而不是進行軍事斗爭。所以,德國獲得了發展的戰略機遇。

總而言之,一戰後戰敗的德國能夠迅速發展成二戰強國既是因為自身的基礎雄厚,也是因為國際秩序崩壞後出現了對德國有利的國際局勢。在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使德國成為了二戰強國。任何一個強國的出現都需要自身的實力強大,都需要獲得對己有利的國際局勢。空有實力而沒有機會的國家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獲得機會而沒有實力的國家也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一戰後到二戰前的德國是既有實力也有機會,所以德國成為二戰強國。機會和實力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國家強大的關鍵;機會和實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感謝希特勒吧!

一戰後的德國作為戰敗國,混得卻是不怎麼樣。

割地、賠款、軍事制裁這三座大山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首先,一戰的失敗導致德國領土以及殖民地權益大幅度喪失。

比如,德國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法國。這是普法戰爭過程中,德國前身普魯士從法國強佔去的領土,一直被視為法國人的恥辱,都德的《最後一課》也就是講的那個時期的事情,所以這也被稱為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此外命運類似的還有,北石勒蘇益格回歸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歸屬波蘭,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等等。幾乎德國周邊的國家都從德國身上吃到了肉。特別是波蘭,占據著曾經條頓騎士團的故鄉。

這些都為日後德國的瘋狂報復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是歐陸領土。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同樣也紛紛換了主人,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比如在山東的權益被日本拿掉了。當然,按理說這本該屬於我們自己,因為當時中國參加了協約國陣營,屬於戰勝國。但「二十一條」將權益出賣,並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中國和德國沒有了殖民地上的沖突,使得上世紀三十年代,雙方度過了一個資源換武器的密切合作期。

此外還有薩摩亞分給了紐西蘭、東非給了英國、喀麥隆給了法國,馬里亞納給了日本等等。

殖民地的喪失,導致德國失去了廉價的原料採集地,這也是其後來選擇和中國合作的重要原因。

當然,對於德國發展來講,除了領土喪失,更為嚴重的是經濟損失。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這筆錢來源於德國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換句話說,德國幾乎的所有稅收都得要拿去賠款。

這筆錢,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壓在德國身上,使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此外,為了防止德國再生事端。協約國對於德國在軍事上也給予了極大的限制。按照條約規定,德國不能擁有海軍,不能擁有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甚至於連取消義務兵制來現在德國軍事訓練人數的招數都想到了。

當時的德國,僅僅只被允許擁有10萬陸軍部隊,即咱們所熟知的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十萬國防軍,那是日後二戰中盟軍的噩夢。

總之,海外利益瓜分,領土被割讓以及難以承受的戰爭賠款,極大的限制了德國的發展,使其在後面三十年代席捲西方的經濟危機中,舉步維艱。

當時的德國國內經濟面臨崩潰,通貨膨脹高得嚇人,馬克瘋狂貶值。據說當時為了節約印刷成本,鈔票已經變成單面的了,且面值大的嚇人。

此時的德國民眾陷入了絕境,他們需要希望,需要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時候,納粹和希特勒站了出來,他們打著「生存」的大旗,走上前台。

而納粹上台後,利用民眾對於納粹政府的信任廢除了黃金與股票交換,只進行貨貨交換。換句話講,當時納粹政府利用空頭支票來代替了當時非常需要的真金白銀。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其意味著政府可以在暫時沒有硬通貨支撐的情況下,來維持 社會 的一個經濟運轉。

特別是強制性的以物換物,完全就規避掉了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當然,這裡面門道很多,又是發行債券,又是控制物價等等,這里就不多講了。

當然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不足以從根本上去解決德國的經濟頹勢,畢竟資源就那麼多,再怎麼換,大家還是吃不飽飯。

所以,接下來便是第二步,也是國家面對金融危機最常用一種辦法,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機會,讓大家有工作可做,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當時希特勒政府弄出了一大片基建工程,比如修路,建樓等等。德國建築工人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

此外,政府還鼓勵製造業,因為一戰雖然失敗,但德國的工業體系尚存,人才技術都在,只是沒有訂單。而為了刺激內需,政府再次干預,民用消化不了就政府來,轉為軍用。就算用不了,那也先造著。

這也使得德國的軍工業非常發達,為日後德國發動戰爭打下了基礎。

不過,說這么多,大家估計都會有疑問。難度希特勒恢復德國經濟僅僅就是靠開空頭支票嗎?

當然不是,光開空頭支票也不行,畢竟老百姓要吃飯,工廠原料也要進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需求,要拿錢的。

那麼錢從哪兒來?

首先,賠款這方面雖然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但好在壓得不算太久。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德國並不是沒有幫手。首先死對頭英國為了保持「大陸均勢」,並沒有嚴格限制德國。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更是成了德國的救命稻草。為了不讓德國因為經濟崩潰而還不起賠款,協約國以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這使得以美國為主的大批外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財團和公司都跟德國簽訂了巨額訂單。

此外,納粹還將猶太人洗劫一空,以補充內需。

如此一來,錢的問題,不再那麼嚴重。

但這些還不足以讓德國稱雄歐洲,畢竟《凡爾賽條約》還在,經濟、軍事上限制依然很大。

所以,接下來最主要的就是沖破限制,而這就得感謝英法了。1935年德國恢復普遍徵兵制,英法沒管,此後萊茵事件,英法等國又沒有管。最終德國得以成長為軍事大國,並憑借著強大軍事實力去開啟掠奪式經濟,比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實力愈發膨脹。

最終成為了歐洲的噩夢!

一戰德國戰敗後,本國未遭外敵進入,(除了一次法國進入德國工業區,後又退出。)割去的土地,也非精華地區。德國的工業和技術工人、工程師也得以完全不受損失,可以說,德國元氣尚在。在軍事方面,由於有軍官團的存在,雖常備軍只保持10萬,但都是精英,在軍事訓練方面,和蘇聯的合作,讓其軍人有了充分的訓練。經濟方面,有美國的貸款和「希特勒新政」,使德國經濟大有發展,又利用當時的反尤趨勢,獲得了大量的硬通貨。而德國民間充斥著對「一戰」的不服和復仇心裡,有了民意基礎,可以說戰爭的三個w,何時、何地、何人都已解決,第四個w,為何,早已不存在問題——那還等什麼?又何能不強?!

第一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第二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持,第三日耳曼人堅韌團結和強烈的復仇心。

1. 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

一戰結束時,德國本土受到的打擊根本不值一提,雖然死傷無數(相較英法已經好很多),但工業機器和工業人口都得到了保留,這就為日後的崛起留下了基礎。只有有合適的時機這些工業機器和人口就能創造出巨大的威力。

2.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持

由於德國經濟低迷,飯都吃不飽,還通貨膨脹,戰爭賠款一直很難繳完的,就造成了英法能正常的還美國人錢了。美國為了這筆錢,就搞出了一個道威斯計劃,來主動貸款出錢扶植德國經濟。這就導致了本來應該德國給錢出去的,結果卻是越來越多的錢往德國流。這就是德國能夠經濟崛起的重要原因,為德國二戰打好了經濟基礎。

3.德國人的團結和復仇心

一戰後,戰勝國處置德國的《凡爾賽條約》,被德國人視為奇恥大辱。復仇的種子,在很多德國人心中生根發芽。這次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清零,本土13%的面積被割走,使得德國人心裡都憋著一口氣,全國都有著這樣堅定的復興德國的目標,註定發展會更加迅猛。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點評。

一戰和二戰為德國儲備了很多科學家,可謂人才濟濟,尤其 科技 一流。又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做為後盾,想不發展都難。

第一次世界大時間(1914~1918)年,隨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在經過四年多的殘酷戰爭中,歐洲有3000多萬人死傷,有200多萬婦女無法再組建家庭,不能不說和平對我們來說真是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當下。眾所周知好戰必亡,德國戰敗後被迫割地賠款,雖然英法取得勝利,但元傷也大傷,唯有美國在戰爭中牟取暴利,成為戰後世界上第一的金融強國,印證了一句名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個相對短暫的和平時期出現了,德國實力得到迅速恢復,畢竟德國還是歐洲大國,當時還坐擁6000多萬的人囗,德國科學技術仍然高度發展,經濟潛力依然巨大。再者一個得益於是美、英資本的扶持,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美、英統治集團企圖將德國變成為反對 社會 主義蘇聯的反動堡壘,所以多方面支持德國,就這樣德國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戰勝國平等的權利。德國在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採用種種手段重整軍備,使德國一步一步地變得強大起來。

領導人是關鍵

技術再那裡啊

1、德國的工業本來就很強,即使在二戰中被摧毀嚴重,但整體技術基礎擺在那兒了。

2、德國完備的教育體系,人才充足,雖然在戰爭中有的逃跑到了外國,但留在國內的還是大部分。

3、由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德國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

4、日耳曼人團結尚武的民族特性,即使輸了一次,也不會讓自己輸一世。

❹ 一戰後德國經濟為什麼恢復得如此之快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由於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起義,戰場基本不在德國境內。因此一戰並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所以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力素質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戰勝國對德國軍事方面的限制,也有利於德國集中財力、物力恢復和發展經濟。 3、英國執行大陸均勢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的方案,使德國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4、美國和英國的扶植對德國的重新崛起也起了重要作用。

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德國開始衰敗,德國失業人數上升,公司倒閉,重工業不能運作,那為什麼短短幾年之

1939-1918=21,這二十一年可不短啊,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主戰場。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以及簽訂的一系列針對戰敗國的條約導致了納粹主義在德國興起,使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東亞,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擴大大和族生存空間。

❻ 二戰中的德國在經歷了一戰過後,為什麼經濟,軍事,實力都恢復得那麼強,一戰的條約沒能約束住德國嗎

德國二戰後為何發展那麼快?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德意志民族屬於深林游牧民族,天生堅強,從不恐懼任何人
第二,德國雖在二戰大敗,但誰知道它在二戰時搶了多少東西,二戰前的經濟保留多少,無論如何,本還在
第三,德國和日本一樣,二戰後並不是開始就恢復很快,還處於多國分治。但這期間德國戰略性地討好眾國,得到主動之勢,蓄了幾年再將保留下來的技術,產業,老本用上,大力走資本主義大賺一筆。
第四,德國地處西歐中心,是商業要道並有利於發展商業,四周都可進行交易,吞吐量大
第五,德國老產業可大賺一筆,並其重工業也很發達,專進行加工出口
第六,之後加入歐盟也使政治地位提升。

一戰的條約為什麼沒能約束住德國?原因如下:賠款問題:賠款使用德國金馬克計算的,但是從1920年開始,德國馬克瘋狂貶值,賠款即使全部償還,其實際價值也沒多少。

國際政治平衡問題:法國希望削弱德國,甚至讓德國一蹶不振最好,可是英國美國等不希望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暗中默許德國崛起。

共產主義運動:一戰之後歐洲各國對風起雲涌的共產主義運動非常恐懼,德國由於戰爭失敗、德皇倒台、經濟崩潰所以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涌。歐洲各國不希望一個共產主義德國出現,所以暗中扶持希特勒上台,打擊共產主義,進一步向東遏制蘇聯。

基礎問題: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一戰、二戰中間這段時間,英法沒有在技術上獲得超越德國的明顯優勢。

軍事問題:一戰之後德國建軍思想先進,訓練嚴格,軍隊戰術指導思想遠遠超越了英法各國。

經濟問題: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為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巨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反過來看,如果德國沒有發生巨額通貨膨脹,並且全額支付了戰爭賠款,從此一蹶不振,淪為波蘭、捷克一類的二流國家,那最大的收益者是法國,同時最大的受損者就是英國。別忘了,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可是世仇。所以,德國的崛起是符合當時世界第一列強英國的最高利益的,進而,綏靖政策也就可以理解了。

❼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損失嚴重,為什麼德國能在一戰後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德國簽訂了條約,軍事上也被限制了發展,但它仍能夠只用21年的時間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德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迫害。在當時第一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尤為發達,僅次於美國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本土地區並不是主要的戰爭場所,所以很多的工業設備都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在戰爭前期德國是優於其他國的,因此他的傷亡也比較少。所以說即使在戰敗後賠了很多錢,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但是德國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除此之外,德國能夠快速的恢復還有許多的原因。這其中我認為最基本還是在於德國的底子比較豐厚,作為工業大國的實力仍然存在。

❽ 德國在一戰後為何能夠迅速崛起在二戰後經濟還能崛起

我認為一點就是,德國很注重自己內身的發展,例如國內的國民教育以及工業科技的發明進步。德國和其他的歐洲國家不同,他在世界上沒有太多的殖民地,所以就不完全依賴於殖民地的市場,而是完全靠自身的發展,利用自己國家的市場發展,和利用自己國家的新技術產品去開拓國外市場,這點經驗就讓德國擁有了自立的意識,區別於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和法國,他們在海外都有很多的殖民地,他們不用發展什麼新技術,單靠對殖民市場的掠奪和傾銷就能獲得資本,所以,在戰爭後,失去殖民地的國家發展就遠比德國慢很多了

在工業革命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明顯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在技術上落後的其他國家遠不如德國幾十年對科技的發展和關注,即使戰後一片廢墟,但這些技術經驗卻在德國保留了下來,這些都成為了德國發展的資本和動力。

❾ 德國一戰後國家幾乎破產,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失業,可三年後德國卻成為世界經濟,技術,軍事等強國,為什麼

歷史學家這樣概括德國民族「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民族,他們要麼拷問世界,要麼拷打世界,當他拷問世界的時候留給世界的是理性;而當他拷打世界的時候留給世界的卻是災難。」的確,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民族,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敬畏的民族。回顧德國統一後,將近一百四十年的歷史,他們帶給我們的要麼是魔鬼般的夢魘,要麼是巨人般的驚嘆。我想人們敬畏德國絕不是因為那一個個不堪回首的噩夢,而是那一個個令人驚嘆的奇跡,尤其是在經濟中創造的一個個奇跡。對於這些奇跡,我一直以來懷著一份佩服和疑惑的心情。特別是最近在學到一戰後的德國經濟狀況時,覺得德國在短短十年就能完成經濟的恢復、發展、騰飛,僅從課本上的一些回答和傳統的觀點不足以消除我心中的疑問。於是我試圖從其他的一個角度去探討德國在一戰後經濟快速崛起的原因。

傳統的觀點認為德國在一戰後經濟之所以能夠由破產狀態到重新振興,是因為「美國的再造」,即美國的投資貸款和大量的科學技術再生了德國經濟的騰飛。對於這個觀點我認為這個只是一戰後歐洲各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共同原因,並且從哲學的角度來講,這屬於外部的原因,而外部的條件是不能對事物的發展起到決定作用的。因此要解釋其發展的關鍵還必須去思考德國在一戰後本身的內部經濟發展因素。

首先,讓我們來看下列一組關於德國在一戰後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數據:在工業生產方面,1927年已經恢復並超過了一戰前的水平,1929年恢復到壓倒英法的優勢,生鐵產量達1320萬噸,鋼達1600萬噸,而英國為980萬噸。化學工業產量比英國多1.5倍,比法國多2倍多。電機工業方面占絕對優勢,1925年時超過英國2倍,超過法國4.5倍。國際貿易方面,德國又上升到極為重要的地位,佔世界第三位,僅次於英,美(英美在當時有廣闊的殖民地,而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在一戰後幾乎全部喪失)數據或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在一戰後的短短十年內德國的經濟確實創造了發展的奇跡,而上述的「美國再造說」之所以不能夠解釋我的疑問是因為,如果德國經濟的恢復和騰飛是發生在在一戰後的一個較長而又符合當時德國的經濟狀況的歷史時間段內是可以讓人接受的,而我們面對的德國的戰後的經濟狀況卻是這樣的:一戰中,德國有200萬人死於戰爭,150萬人致殘,100萬人死於飢餓,瘟疫,經濟瀕於崩潰,工農業生產急劇下降,工人實際工資減少,再加上1320億馬克的巨額的戰爭賠款,德國基本完了。試想一下,如此的殘破不堪,而在短短的十年內就達到了壓倒英法的絕對優勢,確實令人難以置信。並且美國再造論只是局限在從外部原因的角度,而德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內部情況卻被忽視了,尤其是德國經濟在一戰後的內部結構。

所以我對傳統的觀點是否誇大德國在一戰中的實際損失以及「美國再造「提出質疑,我認為,德國經濟在一戰後的快速騰飛,美國的再造只是起到的是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德國經濟騰飛的關鍵是一戰後來自其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德國在一戰中的經濟削弱的程度遠遠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小,與協約國相比,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影響更小。其具體表現在以下的三個方面:

一.工業設施較少的遭受戰爭的破壞。一戰爆發,德國的戰爭手段是採用速決戰,而速決戰的精髓即是先發智人,強調進攻,這種戰術的實施使得從1914年德國入侵比利時開始到戰敗投降,整個一戰的主戰場並不在德國的境內,即使在戰爭的後期的相持階段,戰爭的主戰場還是在德國境外。因而盡管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消耗,其工業基礎設施在一戰中並沒有遭受多大戰爭的破壞,而與之相比法國的經濟基礎受到的破壞則大的多。戰爭使得法國約7%的領土和大部分工業和富足的地區遭到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遭到戰爭的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工業基礎的完整存在為德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一旦戰爭結束,生產需求的產生,資金的到位,這些工業生產必然會迅速運轉起來,從而為經濟的快速恢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同一時候的法國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對傷痕累累的戰爭破壞地區進行重建。可以這么說,1919年時德國經濟較其鄰國的優勢比1913年更明顯了。

二.一戰中容克地主和壟斷公司在戰爭中實力加強。德國的工農業雖然在一戰中遭到巨大的損失,一定程度上已經到了面臨瀕臨崩潰的地步,但是這些損失都承擔在了勞動人民身上,並且工業的損失只是局限在小型企業,輕工業以及一些日常生活領域。而容克地主和壟斷資本家在戰爭中卻大發橫財,克虜佰公司1913——1914年獲利7500萬馬克,1916——1917年增加至175000萬馬克。可以說一戰不僅僅沒有使德國的壟斷遭到損失,反而使壟斷進一步增強。這就使得德國在一戰後的經濟結構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德國經濟中的強勢群體在戰爭結束後變得更強;而那些弱勢的經濟體在戰爭中已經被淘汰,應該說戰爭中摧毀的是德國經濟結構中的弱勢經濟,而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並沒有收到多大的影響,反而加速其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這種集中是適應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的,一旦發展經濟的條件到來,其經濟必然會有新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壟斷組織成為各國經濟的主要組織形式。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一些新興的大型產業(化學,機電,鋼鐵石油)只有通過壟斷組織生產,才更易於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效的科學管理方法。所以德國這些新興的工業能夠在一戰後的幾年內迅速發展起來,由於其國內的容克地主和壟斷組織在一戰中保留了實力,也就具備了在戰後中迅速發展的能力。1925年建立的法本化學公司和1926年建立的聯合鋼鐵公司,是兩個最突出的例子。法本化學公司幾乎完全控制了德國的合成炸葯以及人造纖維和顏料的生產,聯合鋼鐵公司則壟斷了德國石煤和生鐵的50%和鋼生產的40%.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德國在一戰後經濟中的鋼鐵、化學、機電能夠對英法形成絕對的優勢。

三.德國在戰後獲得美英的資金和技術的援助。凡爾賽會議上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而德國採取了「履行它,就是要證明它無法履行「的策略,消極對待戰爭賠款,並且利用英法與美國, 英國與法國的矛盾,以賠償戰爭賠款和經濟危機為借口,使得協約國在1924年8月的倫敦會議上通過了援助德國的」道威斯計劃」大量美國英國資本注入德國(其中70%是美國資本)。根據計劃給德國的貸款就達326億多馬克,而這期間德國支付的戰爭賠款只有114億馬克。由上可知,凡爾賽合約中對德國的賠款要求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是壓在德國脆弱經濟上的沉重的包袱,而德國正是利用了這個「包袱「,通過」借雞下蛋「的手段,吸納了戰後經濟恢復發展所必須的資金和技術。大量的資金的到來,實際上是協約國內部資金的流動,這些資金不僅替德國償還戰爭賠款,而且為經濟的恢復提供資金,大量的資金和投資無疑為德國經濟的恢復注入了"強心劑",我並不否認這些資金和技術對德國經濟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是要有前提的。如果上述兩個因素不存在,即使有大量的資金也是不會促進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我們不妨這樣假設,當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傳統上認為的德國戰後的經濟狀況),需要輸血(缺乏資金和技術),而如果他自己的身體機能缺乏造血的功能(德國的工業基礎完全破壞)那麼再多的輸血也無濟於事,相反而且還是有害的。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認為可以對德國經濟在一戰後迅速崛起的原因這樣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但與其他協約國家(美國除外)相比(尤其是法國)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影響更小,而且讓德國的容克地主和壟斷公司在戰爭中實力加強,再加上在執行凡爾賽條約中的德國賠款問題的「仁慈「,以及美英」大方「的對德資金援助,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德國經濟在一戰後的十年內迅速恢復和發展。

❿ 一戰後法國為什麼沒能遏制德國的崛起

德國的崛起主要原因有: ①戰勝國對其在軍事方面的限制有利於集中財力、物力恢復和發展經濟。 ②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力素質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美國的援助,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提供了必要的資本。 ④新的科學技術和設備的利用。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起義,所以德國民眾對這次失敗普遍心有不甘 2、希特勒上台後,很好的利用了民眾普遍存在的愛國主義和為一戰復仇的心理 3、希特勒上台後,在經濟上確實創造了神話,3年時間讓德國從萎靡不振中崛起,解決了前總理不能解決的失業問題,麵包問題,國內強國心態和自豪感暴漲 4、在納粹統治下,西方各國原本限制德國發展軍事的《凡爾賽條約》成為一紙空文,在西方各國的縱容下,德國工業和軍事發展迅速 賠款問題:賠款使用德國金馬克計算的,但是從1920年開始,德國馬克瘋狂貶值,賠款即使全部償還,其實際價值也沒多少。 國際政治平衡問題:法國希望削弱德國,甚至讓德國一蹶不振最好,可是英國美國等不希望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暗中默許德國崛起。 共產主義運動:一戰之後歐洲各國對風起雲涌的共產主義運動非常恐懼,德國由於戰爭失敗、德皇倒台、經濟崩潰所以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涌。歐洲各國不希望一個共產主義德國出現,所以暗中扶持希特勒上台,打擊共產主義,進一步向東遏制蘇聯。 基礎問題: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一戰、二戰中間這段時間,英法沒有在技術上獲得超越德國的明顯優勢。 軍事問題:一戰之後德國建軍思想先進,訓練嚴格,軍隊戰術指導思想遠遠超越了英法各國。 經濟問題: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為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巨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反過來看,如果德國沒有發生巨額通貨膨脹,並且全額支付了戰爭賠款,從此一蹶不振,淪為波蘭、捷克一類的二流國家,那最大的收益者是法國,同時最大的受損者就是英國。別忘了,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可是世仇。所以,德國的崛起是符合當時世界第一列強英國的最高利益的,進而,綏靖政策也就可以理解了。

閱讀全文

與一戰後德國發展為什麼沒有發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