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穆勒科赫刀具如何

德國穆勒科赫刀具如何

發布時間:2022-11-27 12:37:18

1. 德國醫學家科赫的生平簡介

科赫(RobertKoch),偉大的德國 醫學 家。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獲得者。生於1843年,1866年 畢業 於德國哥廷根大學醫學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德國醫學家科赫的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科赫的生平簡介
科赫於1843年生於德國克勞斯特爾城。科赫的父親是一名礦工,雖然家庭條件有限,但是科赫自幼就有遠大的志向,並對 生物 學有濃厚的 興趣 。科赫五歲時,就能識字讀書,這意味著科赫天資聰穎,是一位非常聰慧的人。

等到讀書年齡時,科赫進入學校讀書,並於1862年,考入了格丁根大學。出於對生物學和醫學的興趣,科赫選擇了醫學專業。1866年,科特順利從格丁根大學畢業,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科赫為了提升醫學實踐知識,在他畢業之後,前往了柏林進行研究。三年之後,科赫通過了地區醫官考試,成為當地一名醫生。科赫結婚之後,和妻子一同前往東普魯士的一個小村莊生活。

科赫到來之後,他成為了一名鄉村醫生,並在這個地方搭建了一個簡陋的實驗室。此後,科赫一直在這里從事醫學方面的研究。在沒有科研設備的條件下,科赫獲取相關資料非常困難,為了研究炭蛆病,科赫克服了很多困難。

在科赫長時間研究之下,他逐漸認知到了炭蛆病的病發原理。後來,科赫將實驗中心轉移到了研究 肺結核 上。

科赫因在控制結核病上作出了突出貢獻,所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科赫怎麼死的
說到醫學界的泰斗人物,不得不提的便是羅伯特科赫。羅伯特科赫不但是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同時也是德國赫赫有名的細菌學家。更值得一提的是,科赫在細菌領域的貢獻突出,從一方面來說,他是世界病原細菌學的開拓者。

既然科赫的成就推動了世界醫學的發展,那麼科赫怎麼死的。通過了解科赫的生平經歷,便可得知科赫怎麼死的。科赫作為世界醫學領域的泰斗人物,他的存在令德國人感到無比驕傲。

關於科赫的 事跡 ,在多本與他有關的書籍中都有記載,其中都講述到了科赫怎麼死的。人類所存在的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 疾病 。人類在和疾病斗爭過程中,逐漸找到了病發原因,並戰勝克服了它。

而在人類和疾病斗爭過程中,科赫作出了突出而重大的貢獻。1905年,科赫發表了關於控制結核病的 論文 ,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此後5年間,科赫依然孜孜不倦的進行研究。1910年5月27日,科赫的生命戛然而止,享年67歲。

根據資料記載,科赫死於 心臟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科赫的身體狀況越發惡化,5月27日時,科赫在德國巴登去世。科赫雖然離開了世界,但是他的醫學研究成果永垂不朽。科赫一生為人類克服鼠疫、霍亂等 傳染 性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世界衛生組織為了紀念科赫在醫學上的成就,將每年的3月24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科赫的貢獻
基於科赫貢獻,人們將科赫稱為“瘟疫的剋星”。2003年爆發的SARS病毒,讓全球人民為之恐慌。為了控制SARS的擴大,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們共同研究SARS的病原體,想要從根源入手控制SARS。

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之下,終於找到冠狀病毒是引起SARS爆發的原因。而科學家們能找到引起SARS的元兇,依靠的是科赫在細菌學領域的發現。從各國協力戰勝SARS來看,科赫貢獻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人類 歷史 發展進程中,人類為了征服 自然 ,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挑戰。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大規模的鼠疫曾發生過三次,每一次的鼠疫爆發都奪取上億萬人的性命。人類在找到控制鼠疫蔓延的方法之前,幾乎是“談鼠疫色變”。而“肺結核病”又被稱為癆病,對古人而言,患上癆病相當於患上絕症,因為根本找不到治療的方法。

在人類和各種疾病作斗爭時,羅伯特科赫無疑是表現最為突出的科學家之一。科赫貢獻不僅局限於對肺結核、鼠疫、霍亂等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同時他還找到了抑制這些傳染性疾病的方法。

1905年,科赫發表了關於探析結核病病原的方法,這一發現也成為醫學領域的里程碑。基於科赫在醫學領域的貢獻,所以世人將科赫譽為“瘟疫的剋星”。

科赫晚年期間,因心臟病而住進了療養院,住院期間,科赫依然念念不忘對傳染病的研究。正是科赫這種忘我的科學研究精神,才讓他科赫貢獻享譽全世界。
科赫的評價
1905年,科赫憑借在醫學領域傑出的貢獻, 成功 摘下諾貝爾醫學獎以及生物學獎。雖然科赫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但是科赫在醫學上的研究貢獻,依然為後人在醫學上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 經驗 。在與記載科赫相關事跡的書籍中,也有提到科赫評價。

說起科赫評價,不得不提的就是,後人將科赫稱為“瘟疫的剋星。”短短五個字的評價,是基於科赫在瘟疫研究上所取得重大貢獻來說的。科赫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傳染病是由細菌感染而導致的科學家,他無疑是病原細菌學的開拓者。

1897年到1906年,科赫通過研究鼠疫病原,進而發現了采采蠅是一種傳染媒介,它會導致昏睡病。這項研究成果綜合其他科學家關於瘧疾的研究成果,便得出昆蟲媒介是傳播瘧疾的主要媒介。

這就意味著只要消滅了昆蟲媒介,便可以防止瘧疾的發生和擴大。科赫一生為人類戰勝傳染疾病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把畢生的心血都放在了研究鼠疫、霍亂、肺結核等可怕的病魔上,所以說,科赫是一名偉大而傑出的醫學家和細菌學家。

全世界各個國家對科赫都有很高的評價,每到科赫 紀念日 ,每個國家都以不同的紀念方式來表達對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敬意。1982年,是科赫發現結核桿菌一百周年紀念日,我國特地發行了“羅伯特科赫郵票”以此來紀念科赫在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猜你喜歡:

1. 2017德國九大熱門留學專業及院校

2. 德國物理學家歐姆生平簡介

3.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生平簡介

4. 華佗為曹操治病

5.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生平簡介

2. 歷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歷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

1901年,德國的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對血清療法的研究,特別是在治療白喉應用上的貢獻

1902年,英國的羅納德·羅斯
在瘧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顯示了瘧疾如何進入生物體

1903年,丹麥的尼爾斯·呂貝里·芬森
在用集中的光輻射治療疾病,特別是尋常狼瘡方面的貢獻

1904年,俄羅斯的伊萬·巴甫洛夫
在消化的生理學研究上的工作,這一主題的重要方面的知識由此被轉化和擴增

1905年,德國的羅伯特·科赫
對結核病的相關研究和發現

1906年,義大利的卡米洛·高爾基、西班牙的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在神經系統結構研究上的工作

1907年,法國的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
對原生動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俄羅斯的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和德國的保羅·埃爾利希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

1909年,瑞士的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
對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德國的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
通過對包括細胞核物質在內的蛋白質的研究,為了解細胞化學做出的貢獻

1911年,瑞典的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
在眼睛屈光學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法國的亞歷克西·卡雷爾
在血管結構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法國的夏爾·羅貝爾·里歇
在過敏反應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奧地利的羅伯特·巴拉尼
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學與病理學研究上的工作

1919年,比利時的朱爾·博爾代
免疫性方面的發現

1920年,丹麥的奧古斯特·克羅
發現毛細血管運動的調節機理

1922年,英國的阿奇博爾德·希爾,在肌肉產生熱量上的發現;
德國的奧托·邁爾霍夫,發現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謝之間的固定關系

1923年,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和約翰·麥克勞德
發現胰島素

1924年,荷蘭的威廉·埃因托芬
發明心電圖裝置

1926年,丹麥的約翰尼斯·菲比格
發現鼠癌

1927年,奧地利的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
發現在治療麻痹性痴呆過程中瘧疾接種療法的治療價值

1928年,法國的查爾斯·尼柯爾
在斑疹傷寒研究上的工作

1929年,荷蘭的克里斯蒂安·艾克曼,發現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英國的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發現刺激生長的維生素

1930年,奧地利的卡爾·蘭德施泰納
發現人類的血型

1931年,德國的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英國的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和埃德加·阿德里安
發現神經元的相關功能

1933年,美國的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發現遺傳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

1934年,美國的喬治·惠普爾、喬治·邁諾特和威廉·莫菲
發現貧血的肝臟治療法

1935年,德國的漢斯·斯佩曼
發現胚胎發育中的組織者效應

1936年,英國的亨利·哈利特·戴爾和奧地利的奧托·勒維
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的相關發現

1937年,匈牙利的聖捷爾吉·阿爾伯特
與生物燃燒過程有關的發現,特別是關於維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

1938年,比利時的柯奈爾·海門斯
發現竇和主動脈機制在呼吸調節中所起的作用

1939年,德國的格哈德·多馬克
發現百浪多息(磺胺類葯物)的抗菌效果

1943年,丹麥的亨利克·達姆,發現維生素K;
美國的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美國的約瑟夫·厄爾蘭格和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發現單神經纖維的高度分化功能

1945年,英國的亞歷山大·弗萊明、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和澳大利亞的霍華德·弗洛里
發現青黴素及其對各種傳染病的療效

1946年,美國的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發現用X射線輻射的方法能夠產生突變

1947年,美國的卡爾·斐迪南·科里和格蒂·特蕾莎·科里,發現糖原的催化轉化原因;
阿根廷的貝爾納多·奧賽,發現垂體前葉激素在糖代謝中的作用

1948年,瑞士的保羅·赫爾曼·穆勒
發現DDT是一種高效殺死多類節肢動物的接觸性毒葯

1949年,瑞士的瓦爾特·魯道夫·赫斯,發現間腦的功能性組織對內臟活動的調節功能;
葡萄牙的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發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對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效果

1950年,美國的菲利普·肖瓦特·亨奇、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和瑞士的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1951年,南非的馬克斯·泰累爾
黃熱病及其治療方法上的發現

1952年,美國的賽爾曼·A·瓦克斯曼
發現鏈黴素,第一個有效對抗結核病的抗生素

1953年,英國的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發現檸檬酸循環;
美國的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發現輔酶A及其對中間代謝的重要性

1954年,美國的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和托馬斯·哈克爾·韋勒
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在各種組織培養基中的生長能力

1955年,瑞典的阿克塞爾·胡戈·特奧多爾·特奧雷爾
發現氧化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56年,美國的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茲和德國的沃納·福斯曼
心臟導管術及其在循環系統的病理變化方面的發現

1957年,義大利的達尼埃爾·博韋
發現抑制某些機體物質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別是對血管系統和骨骼肌的作用

1958年,美國的喬治·韋爾斯·比德爾和愛德華·勞里·塔特姆,基因能調節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
美國的喬舒亞·萊德伯格,發現細菌遺傳物質的基因重組和組織

1959年,美國的阿瑟·科恩伯格和塞韋羅·奧喬亞
發現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機制

1960年,澳大利亞的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和英國的彼得·梅達沃
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

1961年。美國的蓋歐爾格·馮·貝凱希
發現耳蝸內刺激的物理機理

1962年,英國的佛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爾金斯和美國的詹姆斯·杜威·沃森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1963年,澳大利亞的約翰·卡魯·埃克爾斯和英國的艾倫·勞埃德·霍奇金、安德魯·赫胥黎
發現在神經細胞膜的外圍和中心部位與神經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理

1964年,美國的康拉德·布洛赫和德國的費奧多爾·呂嫩
發現膽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謝機理和調控作用

1965年,法國的方斯華·賈克柏、安德列·利沃夫和賈克·莫諾
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遺傳控制中的發現

1966年,美國的裴頓·勞斯,發現誘導腫瘤的病毒;
美國的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發現前列腺癌的激素療法

1967年,瑞典的拉格納·格拉尼特和美國的霍爾登·凱弗·哈特蘭、喬治·沃爾德
發現眼睛的初級生理及化學視覺過程

1968年,美國的羅伯特·W·霍利、哈爾·葛賓·科拉納和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
破解遺傳密碼並闡釋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美國的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阿弗雷德·赫希和薩爾瓦多·盧瑞亞
發現病毒的復制機理和遺傳結構

1970年,美國的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瑞典的烏爾夫·馮·奧伊勒和英國的伯納德·卡茨
發現神經末梢中的體液性傳遞物質及其貯存、釋放和抑制機理

1971年,美國的埃魯·威爾布爾·蘇德蘭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美國的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和英國的羅德尼·羅伯特·波特
發現抗體的化學結構

1973年,德國的卡爾·馮·弗利、奧地利的康拉德·洛倫茲和英國的尼可拉斯·庭伯根
發現個體與社會性行為模式的組織和引發

1974年,比利時的阿爾伯特·克勞德、克里斯汀·德·迪夫和美國的喬治·埃米爾·帕拉德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組織方面的發現

1975年,美國的戴維·巴爾的摩、羅納托·杜爾貝科和霍華德·馬丁·特明
發現腫瘤病毒和細胞的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1976年,美國的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和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
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理

1977年,美國的羅歇·吉耶曼和安德魯·沙利,發現大腦分泌的肽類激素;
美國的羅莎琳·薩斯曼·耶洛,開發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瑞士的沃納·亞伯和美國的丹尼爾·那森斯、漢彌爾頓·史密斯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及其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1979年,美國的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和英國的高弗雷·豪斯費爾德
開發計算機輔助的斷層掃描技術

1980年,美國的巴茹·貝納塞拉夫、喬治·斯內爾和法國的讓·多塞
發現調節免疫反應的細胞表面受體的遺傳結構

1981年,美國的羅傑·斯佩里,發現大腦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美國的大衛·休伯爾和瑞典的托斯坦·維厄瑟爾,發現視覺系統的信息加工

1982年,瑞典的蘇恩·伯格斯特龍、本格特·薩米爾松和英國的約翰·范恩
發現前列腺素及其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

1983年,美國的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發現可移動的遺傳元素

1984年,丹麥的尼爾斯·傑尼、德國的喬治斯·克勒和英國的色薩·米爾斯坦
關於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控制特異性的理論,以及發現單克隆抗體產生的原理

1985年,美國的麥可·布朗和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
在膽固醇代謝的調控方面的發現

1986年,美國的斯坦利·科恩和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發現生長因子

1987年,日本的利根川進
發現抗體多樣性產生的遺傳學原理

1988年,英國的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美國的格特魯德·B·埃利恩和喬治·希青斯
發現葯物治療的重要原理

1989年,美國的邁克爾·畢曉普和哈羅德·瓦慕斯
發現逆轉錄病毒致癌基因的細胞來源

1990年,美國的約瑟夫·默里和唐納爾·托馬斯
發明應用於人類疾病治療的器官和細胞移植術

1991年,德國的厄溫·內爾和伯特·薩克曼
發現細胞中單離子通道的功能

1992年,美國的埃德蒙·費希爾和埃德溫·克雷布斯
發現的可逆的蛋白質磷酸化作用是一種生物調節機制

1993年,英國的理察·羅伯茨和美國的菲利普·夏普
發現斷裂基因

1994年,美國的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和馬丁·羅德貝爾
發現G蛋白及其在細胞中的信號轉導作用

1995年,美國的愛德華·路易斯、艾瑞克·威斯喬斯和德國的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發現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遺傳調控機理

1996年,澳大利亞的彼得·杜赫提和瑞士的羅夫·辛克納吉
發現細胞介導的免疫防禦特性

1997年,美國的史坦利·布魯希納
發現朊病毒——傳染的一種新的生物學原理

1998年,美國的羅伯·佛契哥特、路易斯·路伊格納洛和費瑞·慕拉德
發現在心血管系統中起信號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

1999年,美國的古特·布洛伯爾
發現蛋白質具有內在信號以控制其在細胞內的傳遞和定位

2000年,瑞典的阿爾維德·卡爾森、美國的保羅·格林加德和艾瑞克·坎德爾
發現神經系統中的信號傳導

2001年,美國的利蘭·哈特韋爾、英國的蒂姆·亨特和保羅·納斯
發現細胞周期的關鍵調節因子

2002年,英國的悉尼·布倫納、約翰·E·蘇爾斯頓和美國的H·羅伯特·霍維茨
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遺傳調控機理

2003年,美國的保羅·勞特伯和英國的彼得·曼斯菲爾德
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發現

2004年,美國的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
發現嗅覺受體和嗅覺系統的組織方式

2005年,澳大利亞的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
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潰瘍中所起的作用

2006年,美國的安德魯·法厄和克雷格·梅洛
發現了RNA干擾——雙鏈RNA引發的沉默現象

2007年,美國的馬里奧·卡佩奇、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的馬丁·埃文斯
在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上的發現

2008年,德國的哈拉爾德·楚爾·豪森,發現了導致子宮頸癌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
法國的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

2009年,澳大利亞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美國的卡羅爾·格雷德和英國的傑克·紹斯塔克
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

2010年,英國的羅伯特·傑弗里·愛德華茲
創立了體外受精技術,被稱為「試管嬰兒之父」

2011年,美國的布魯斯·巴特勒和法國的朱爾斯·霍夫曼,對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
美國的拉爾夫 ·斯坦曼,發現樹突細胞和其在獲得性免疫中

2012年,英國的約翰·格登和日本的山中伸彌
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細胞核重編程技術

2013年,美國的詹姆斯·E·羅斯曼、蘭迪-W.謝克曼和德國的托馬斯-C.蘇德霍夫
發現了細胞囊泡運輸與調節機制。

2014年,英國的約翰·奧基夫、挪威的梅·布萊特·莫索爾和愛德華·莫索爾
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2015年,愛爾蘭的威廉·C·坎貝爾和日本的大村智,發現治療絲蟲寄生蟲新療法;
中國的屠呦呦,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

2016年,日本的大隅良典
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1901年首次頒發,每年的12月10日頒獎。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評比,授予在生理學有重要的發現發明的人。

評選程序
1、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任命一個工作委員會——諾貝爾委員會負責前期工作。
2、邀請生理醫學領域的代表提名候選人,提名截至日期為每年2月1日。
3、諾貝爾委員會對提名進行初步篩選,然後候選人提交給諾貝爾大會。
4、諾貝爾大會最終決定得主,並對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
5、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頒獎儀式。

3. 德國隊歐洲杯號碼:格納布里10號,穆勒25號

北京時間5月24日,德國國家隊公布了歐洲杯球員號碼的歸屬,格納布里身穿10號,穆勒25號。

門將:1-諾伊爾、12-萊諾、22-特拉普

後衛:2-呂迪格、3-哈爾斯滕伯格、4-金特爾、5-胡梅爾斯、15-聚勒、16-克洛斯特曼、20-戈森斯、24-科赫、26-岡特

中前場:6-基米希、7-哈弗茨、8-克羅斯、9-沃蘭德、10-格納布里、11-維爾納、13-霍夫曼、14-穆西亞拉、17-諾伊豪斯、18-格雷茨卡、19-薩內、21-京多安、23-埃姆雷-詹、25-穆勒

4. 歐洲杯24強之一:德國隊公布26人最終名單,小組賽在慕尼黑進行

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時間6月1日晚間,德國隊主教練勒夫公布了本屆歐洲杯德國隊26人的最終名單,該名單的最大變化是穆勒和胡梅爾斯最終回歸國家隊。

2020歐洲杯之旅:

主教練:勒夫

守門員:曼紐爾 · 諾伊爾(拜仁)、博恩 · 萊諾(阿森納)、凱文 · 特拉普(法蘭克福)

後衛:安東尼奧 · 魯迪格(切爾西)、馬修 · 哈斯滕伯格(萊比錫)、M · 金特爾(門興)、馬茲 · 胡梅爾斯(多特)、尼古拉斯 · 聚勒(拜仁)、盧卡斯 · 克洛斯特曼、羅賓 · 戈麥斯(亞特蘭大)、埃姆雷 · 詹(拜仁)、羅賓 · 科赫(利茲聯)、克里斯提安 · 岡特(弗萊堡)

中場:約書亞 · 基米西(拜仁)、托尼 · 克羅斯(皇馬)、塞爾吉 · 格納布里(拜仁)、約納斯 · 霍夫曼(門興)、賈馬爾 · 穆夏拉(拜仁)、弗洛伊恩 · 諾伊豪斯(門興)、萊昂 · 格雷茨卡(拜仁)、萊羅伊 · 薩內(拜仁)、伊爾克 · 京多安(曼城)

前鋒:凱伊 · 哈弗茨(切爾西)、凱文 · 沃蘭德(摩納哥)、提莫 · 維爾納(切爾西)、托馬斯 · 穆勒(拜仁)

德國隊的陣容非常強大,三條線非常平衡,球員大部分都處於黃金時期,經過了2018年世界盃的磨練,被公認為本屆歐洲杯冠軍的大熱門。

德國隊小組賽

根據歐足聯公布的分組信息,德國隊被分到F組,與法國、葡萄牙、匈牙利共處一組,是公認的死亡之組。

根據歐足聯賽場安排,德國隊小組賽三場比賽全部安排在慕尼黑安聯球場進行,德國隊主場作戰,相關賽程如下:

德國 vs 法國

6月15日,德國當地時間晚上20:00,北京時間6月16日凌晨2:00

德國 vs 葡萄牙

6月19日,德國當地時間下午17:00,北京時間晚上23:00

德國 vs 匈牙利

6月23日,德國當地時間晚上20:00,北京時間6月24日凌晨2:00

德國隊出線後,1/8決賽賽程安排

德國隊以小組頭名出線,1/8決賽對陣A/B/C組成績最好的第三名

1/8決賽第六場

德國隊 vs A/B/C組成績最好的第三名

6月28日,布加勒斯特國家球場,羅馬尼亞當地時間下午20:00,北京時間6月29日凌晨1:00

德國以小組第二名出線,1/8決賽將對陣D組第一名

德國隊 vs D組第一名

6月29日,倫敦溫布利大球場,倫敦當地時間下午17:00,北京時間6月30日凌晨0:00

德國隊獲得小組第三名,需要與A/D/E組的第三名比較成績,成績最好的三名出線。如德國出線,1/8決賽對陣B組第一名

德國隊 vs B組第一名

6月27日,西班牙 Estadio la Cartuja de Sevilla球場,西班牙當地時間晚上20:00,北京時間6月28日凌晨3:00

進入八強戰後,我們將隨時更新賽場、賽程安排信息。

5. 科赫有哪些成就

科赫(1843—1910),德國細菌學家。因發現結核桿菌,為人類征服結核病這個惡魔奠定了基礎,獲得了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科赫出生在德國哈爾茨山區美麗的小城克勞斯塔爾。父親見多識廣,好學上進,曾擔任過普魯士政府的礦業顧問。他常常給孩子們講各地的美麗風光和趣聞。科赫從小就很喜歡跟昆蟲打交道,還搞了個自己的小小博物館。

在大學期間,科赫對巴斯德的微生物致病學說很感興趣。回到家鄉當上了鄉村醫生後,他開始了細菌學研究。他用布簾在診室隔開了一個角落,當成實驗室。30歲生日那天,夫人用全部積蓄買了一台顯微鏡送給他。從此,科赫把業余時間都用來陪伴這台凝結著期望的顯微鏡。1876年他神奇地分離出了炭疽桿菌。人類第一次證明,某一種特定的細菌是引起某一種特定傳染病的病因。德國政府為此在柏林給他專門設立了實驗室,並配備了助手。

如虎添翼的科赫開始了肺結核病因的研究。他把結核結節製成塗片,放在高倍顯微鏡下反復觀察。他期待著找到一些應該存在著的東西,但塗片上始終沒有出現什麼異常的微生物。「會不會因與周圍物質同樣顏色,以至無法發現?」科赫決定用顏料將塗片著色。他們試驗了各種顏色,耐心細致地逐片觀察。科赫在美蘭染色的塗片上發現了一些沒見過的小亮點,這些終於亮相的小傢伙讓他興奮不已。他和助手又找來柏林市內所能找到的各種人和動物的結核結節,用染色法製成塗片進行比較觀察,將這種還不為人知的細菌確定為結核桿菌。他用血清培養基獲得了純培養菌,再把這種純培養菌接種到動物身上,動物也感染了結核病。科赫成功地證實了結核桿菌是結核病的病因。

發現炭疽桿菌和結核桿菌之後,科赫還發現了霍亂弧菌,查清了它們的傳播途徑。他還發明了顯微攝影,組織切片染色,以及培養基技術。此後他又發明了結核菌素。為研究各種傳染病,他的足跡遍布非洲大陸、印度和遠東地區。他為預防和醫治瘧疾、鼠疫、傷寒、回歸熱及昏睡症等傳染病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科赫三定律」,至今仍是傳染病學的金科玉律。科赫在傳染病研究上碩果累累,創造了奇跡般的科赫現象,成了醫學史上的唯一。因為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一生取得如此眾多的成就。

6. 科赫兄弟權勢網:全方位超越了父輩的二代商業帝國

科赫家族常年占據全球最富家族榜前幾名,其所擁有的科氏工業集團涉足從化工燃料到生活用品等多領域,在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僱傭十餘萬名員工,年收入超千億美元。


科赫家族不僅因此成為總身家逾千億美元的巨賈,亦得以將權力觸角伸到美國 社會 的方方面面。在家族主心骨查理·科赫的自由主義理念帶領下,科氏工業集團成了美國實力最雄厚的游說機構之一,規模大到被外界戲稱為「Kochtopus」(Koch和「章魚」一詞octopus的組合)。


矛盾的是,雖然查理自詡自由主義者,但科氏工業是典型的在裙帶資本主義環境下蓬勃發展的企業。他們通過僱傭龐大的律師和說客隊伍,在一個與政府補貼和監管密切相關的壟斷行業隻手遮天。


「科赫家族系列文章」將按照家庭、政界、商業三個主題分別展開,本文主要寫科赫家族的商界往事。

(科赫家族系列其他文章,點這里看: 家庭篇 ; 政治篇 )


1967年,在堪薩斯州身家名列前茅的弗雷德·科赫(Fred Koch)去世,給妻子和四個兒子留下不菲資產,其中包括洛克島石油精煉公司(Rock Island Oil and Refining Co.)、鬥牛士牧牛公司(Matador Cattle Company)、科赫工程公司(Koch Engineering Co.)等。

負責企業經營工作的二兒子查理(Charles Koch)當時年僅32歲。在後來的半個多世紀里,他不僅成功接班,還在所有領域以碾壓態勢超越了父輩。


弗雷德去世幾個月後,查理便開始實施他的計劃。他首先將分散的公司整合為單一實體科氏工業(Koch Instries),再將辦公地點由原本的威奇塔市中心遷移至低調的郊區,最後精簡核心管理團隊,只留下查理欣賞和信任的人,比如他早期非常依賴的斯特林(Sterling Varner)。

斯特林的經營思路對科赫工業的發展影響極深,他熱衷在公司已有業務基礎上,向上下游領域擴張。他還鼓勵所有高管在日常工作中發掘新的並購機會,並定期就此召開投資會議。


沒多久,查理就迎來他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重大挑戰:工會。


弗雷德生前曾持有彭本煉油廠(Pine Bend Refinery)的部分股份,該廠是當時美國僅有的四家可從加拿大進口廉價石油的煉油廠之一,因此坐享巨額利潤。查理接班後,以交換科氏工業股份的方式不斷增持,並在1969年年底成了彭本的唯一所有人。

但查理最初在彭本的話語權很少。60年代末的美國工會勢力非常強大,很多工會負責人收入極高,甚至有貪污腐敗的丑聞,早已脫離成立工會的初衷。以彭本來說,該廠工人的工作方式、工資標准全部由工會制定。


許多企業主都選擇服從工會,但查理決定斗到底。在處理工會關系方面有豐富經驗的保爾森(Bernard Paulson)被指定為這場戰爭的負責人。


保爾森在1971年初到煉油廠,便明白了為何查理對削弱工會如此焦急。


彭本員工背靠的工會名為OCAW,負責人叫約瑟夫(Joseph Hammerschmidt)。員工在上班時間睡覺,且對上級的要求不以為意,工作范圍和時間也極為死板,導致連一些微小的故障,都需要耗費極高的人力和時效完成。許多員工自己都覺得工作規則寬松到不可思議。

保爾森認為這種狀態會把工廠拖垮。1972年4月,他邁出第一步:讓約瑟夫在復活節加班。約瑟夫拒絕後,保爾森立即解僱了他。同年年底,科氏與OCAW重新就勞動合同進行談判,刪去了許多優渥福利,且沒給工會留任何談判空間。


1973年1月9日,工會開始罷工,他們在煉油廠外設立「警戒線」,阻止卡車進出,並在路上鋪滿釘子做成的刺帶。在罷工的前幾個月里,科氏單是花在更換卡車輪胎上的錢達到十萬美元。

保爾森也做好了長期戰斗准備,他在辦公室里放了張簡易床,並在接下來近一年的時間里一直睡在那裡,幾乎沒離開煉油廠。工廠里只剩下沒有加入工會的工人,為解決人手短缺問題,保爾森調用直升機,從其他州的工廠借調工人來彭本幫忙。

隨著罷工時間變長,工會工人的情緒日漸焦灼。保爾森抓住了他們使用暴力行為的把柄,提出法律訴訟,法院對工會工人提出了限制令。這讓那些因罷工而很久沒有收入的工人變得更加憤怒,採取了更為激進的行動。

1973年3月15日,罷工者將一輛空駛的火車開向煉油廠。所幸火車在撞到工廠設備前脫軌了,否則將導致所有工廠值班人員死亡。4月17日,罷工者開槍打透了一個巨型變壓器。查理和保爾森看到這些瘋狂的舉動,反倒更加堅定了絕不讓步的想法。

眼見罷工沒有進展,OCAW換了新負責人庫加瓦(John Kujawa),政府勞工部門亦出面調停,但情況依舊無甚變化。保爾森威脅OCAW說,如果雙方還是不能達成一致,那麼科氏今後將不再僱傭任何隸屬工會的員工。

9月23日,無路可走的OCAW接受了科氏的新合同,給這場持續近九個月的罷工畫下句點。查理奪回話語權。

立下汗馬功勞的保爾森被提升為副總裁,負責科氏的所有煉油業務。他建立了煉油資料庫,且非常超前地引入了幾台IBM電腦進行數據分析。為了提升煉油質量,科氏斥重金購買了相關設備,並盡力壓低價格,以擠壓競爭對手。

在多重努力下,彭本不到十年就成了科氏的超級搖錢樹,為查理日後在其他領域的擴張提供了資金,在科氏變大變強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這一過程中,科氏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公司不上市,無需做預算給外部看,因此可以改之以利潤等實實在在的數據作為階段目標。公司股份被科赫兄弟和幾個關系緊密的親戚把控,查理不像其他公司那樣向股東派發股息,而是將利潤全部投入到公司的擴張中。員工會得到獎金,但永遠不會得到股份。

隨著公司規模增加,新員工不斷湧入,對員工的思想管理工作被查理提上日程。查理邀請學者根據科氏的特點,為公司高管編纂課程,並將其命名為「市場化管理」(Market-Based Management)。查理要求高管將課程內容層層下達,確保每個員工都能了解科氏的運作和文化。


通過收購,科氏的運輸管道從1969年的6000英里,變成了1976年的14000英里,科氏也成了80年代美國最大的原油采購商。不過他們的開采過程有一套內定規則,這也成了科氏在90年代深陷訴訟泥潭的原因。

科氏內部有多個測量開採石油量的標准,這種標准會導致記錄的開采量略低於實際開采量,積少成多後,科氏「偷」來的石油總量就是個相當高的數字。負責開采測量工作的員工的每月考核成績,也與開采量息息相關,這也使得他們在心知肚明的情況下,不得不進行灰色操作。


1989年5月,參議院印第安事務特別委員會就該問題舉辦了聽證會,展示了調查員巴倫(Ken Ballen)和FBI探員埃羅依(James Elroy)收集的科氏盜竊石油的證據。聽證會結束後,這些證據被遞交到俄州聯邦檢察官辦公室,隨後,一項針對查理的刑事調查便啟動了。

由於查理的四弟比爾(Bill Koch)當時正在和他鬧矛盾,為了提防比爾,科氏早在1988年就下令,將公司內部所有與石油測量相關的文件進行封存或銷毀。因此,當負責石油偷竊案的檢察官瓊斯(Nancy Jones)在1990年確信該公司存在犯罪行為時,已很難從科氏內部查到任何證據。


為了盡快從訴訟中脫身,科氏還加強了政治投資,除向多爾(Bob Dole)等參議員捐款外,他們還邀請數十名地方法官參加滑雪、海濱度假、研討會等活動,拉攏關系(科氏政治網路在2016年成立了名為Law & Economics Center的機構,專門招待各級別的法官)。

該案在1992年被撤銷,但科氏還是付出了代價,因為比爾後續仍進行了大量證據收集工作,這些材料給科氏帶來致命一擊。科氏最終不得不承認,他們每年通過偷竊石油獲利約1000萬美元,並為此偽造了2.5萬份文件。2000年,石油偷竊案以科氏繳納2500萬美元的和解金收場(其中740萬美元支付給比爾)。


環境污染問題也是科氏這樣的石油商繞不過的。為達到《清潔空氣法案》的要求,科氏在1992年啟動了2.2億美元的項目,用於安裝生產更清潔燃料的設備。


煉油廠的廢水通過一個污水處理廠處理,後被運輸到凈化池,待其攜帶的沉澱物下沉到池子底部後,這些水會通過管道直接流入密西西比河。因此,保持凈化池裡的水的數據達標是關鍵。


不過隨著彭本煉油廠產能的不斷提高,這套環保設備也備受壓力。1996年,一台用於減少廢水中氨排放的酸水剝離器(sour water stripper)出現了故障,且未被員工及時發現,直接導致大量不達標的污水被排到河裡。

而當故障被發現後,魯斯(Brian Roos)、艾特斯(Ruth Estes)等管理人員作出了不計後果的「補救」措施:為掩蓋問題,他們先將污水收集到工廠的幾個大型集水池裡,待水池快灌滿後,他們把這些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土地上,且事後沒有向任何人告知此事。

到了那年11月,科氏需要向州政府提交例行污染抽檢報告。為了應付此次檢查,他們再次如法炮製,一夜之間排放了600萬加侖的污染水。1997年的前三個月,科氏依舊不定期地違規排放污水。

此事最終被爆出,是因為一個名叫海瑟(Heather Faragher)的員工頂著巨大壓力,向州環保局不斷舉報。經過多番調查取證後,1998年,彭本所在的明尼蘇達州污染控制局,向科氏開出破紀錄的690萬美元罰單。1999年,科氏在聯邦法庭認罪,並支付了總計達1150萬美元的罰款。

不過這些罰金相比彭本的收入,可謂微不足道。另外最初參與隱瞞污染事件的魯斯,在2010年被提拔為科氏石油部門戰略規劃經理。此事也不是孤例,科氏在德州科帕克里斯蒂(Corpus Christi)的煉油廠也發生過類似事件。這些訴訟絲毫沒有減慢科氏擴張的步伐。


無辜的居民則為科氏的粗放管理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996年夏天,科氏在德州的一處管道因老化破裂,不斷向外泄露丁烷氣體。兩個不知情的青少年在附近開車引發了爆炸,最後被活活燒死。該案以科氏繳納3500萬美元的罰款和數額不詳的和解金了結。


1995年,科氏工業的年銷售額約為240億美元,是查理剛接手公司時的135倍多。這個成績肯定了查理的經營理念,也讓他有了增加收購規模和范圍的底氣。


90年代末,科氏成立了一個低調的、專職收購新公司的部門「公司開發小組」(corporate development group)。雖被給予厚望,但該部門成立沒多久,就栽了個大跟頭。


查理當時有個非常器重的下屬沃森(Dean Watson)。1998年,在沃森的堅持下,向來不願借錢的科氏,罕見地融資5.5億美元,再加上1億美元的自有資金,收購了當時美國最大的動物飼料生產公司Purina Mills。


收購完成後沒多久,美國生豬市場迎來崩盤,價格暴跌,擁有600萬頭豬的Purina Mills受到巨大沖擊,科氏的預估損失至少為8000萬美元。查理毫不猶豫地解僱了沃森,也沒有動用自有資金解救背著巨額債務的Purina Mills。該公司於1998年10月破產。


由於投入1億美元自有資金,科氏損失可謂慘重,所幸Purina Mills融資時使用的債務為無追索權債務,因此債主對母公司科氏沒有追索權。不過科氏為防止和債主打官司時可能會輸的可能性,因此又拿出6000萬美元還債。


這個慘敗的收購案給科氏上了重要一課。自那時起科氏創建了一個比以往更加復雜和不透明的企業結構。公司還進行了公司有史以來第一次裁員,裁掉了約500名職工和300名承包商。 回首往事時,查理說90年代末是他人生最困難的時期。


查理給公司進行了場大變革。他對領導班子進行換血,大量老將被撤職,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畢業沒多久就進入科氏、深受查理價值觀影響的「科氏人」,如科氏石油新總裁羅伯遜(David Robertson)、新CFO索力曼(Sam Soliman)、新COO穆勒(Joe Moeller)等等。無法創造利潤的子公司被逐一出售。

科氏還使用了全新的公司結構。科氏工業成了名義上的投資公司,各業務部門是法律意義上與其完全獨立的公司,擁有自己的人力資源、信息技術等內部系統。這不僅減少了科氏工業的法律風險(尤其是債務風險),也極大地避免了傳統大企業的冗餘感。


不過科氏沒有放棄收購戰略,公司成立了新團隊「企業發展委員會」(Corporate Development Board),致力尋找可收購的目標,並接收所有科氏子公司反饋的最新行業信息,超高價值信息流可以讓團隊預判未來趨勢,以提前找到收購方向。


2003年,科氏重掀收購潮。由於公司現金充裕、話事股東只有查理和弟弟大衛二人,因此在競爭中極具優勢,面對華爾街最大的幾家公司時也毫不怯場。截至2006年,科氏完成了一系列從根本上改變了公司的收購。2001年,科氏的年銷售額為407億美元,到2006年時,已達900億美元。


科氏對化肥生產商農田工業(Farmland Instries)的收購就是一例。當時加拿大化肥公司Agrium也有意收購農田工業,然而因Agrium是上市公司,需要顧慮的因素遠多於科氏,因此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科氏最終以2.9億美元的價格完成收購,並將農田工業更名為科氏化肥(Koch Fertilizer)。接下來10年裡,科氏為其投入5億美元進行技術升級,建立全球分銷網路,科氏化肥成了科氏利潤最高的部門之一。

科氏的另一個著名收購案例是Invista和喬治亞-太平洋(Georgia-Pacific)。2003年11月,科氏以44億美元收購杜邦公司的合成纖維廠Invista,使科氏的員工數從1.5萬人增加到3.3萬人。

喬-太是世界最大木材和紙製品公司之一,在美國各地有約5.5萬名員工,2003年年銷售額為203億美元。然而因進行多年無章法的收購,該公司負債累累、步履蹣跚,面臨嚴重財政問題。

科氏先以6.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喬-太的兩個紙漿廠,並將其納入新成立的科赫纖維素公司(Koch Cellulose LLC)。收購一年後,查理其經營狀況非常滿意,並立刻開始推動將喬-太全盤私有化的計劃。鑒於該公司背著數十億美元的債務,因此科氏以科氏森林產品公司(Koch Forest Procts)的名義進行融資,最終以21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收購。這筆交易使科氏成為美國最大的私人控股公司。


對收購完成後大量增加的新員工,科氏會迅速對其開展「科氏化」進程:員工須進行科氏企業文化培訓,日常工作標准也要達到科氏的「勞動管理系統」(Labor Management System,簡稱LMS)的標准。LMS可對員工的所有動作進行量化、積累數據,並以此衡量每個員工的工作效率。


2008年的金融危機沖擊了許多企業,科氏也未能倖免,總計裁員約2000人。隨後奧巴馬當選總統,也成了查理的一大心病。然而在接下來奧巴馬執政的幾年裡,查理的凈資產翻了一番,增長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這一方面是由於控制污染氣體排放的《總量管制與交易法案》的夭折,另一方面是因為被稱為水力壓裂法(fracking)的鑽探技術。為給後者的廣泛應用做准備,科氏從2010年起便悄悄進行了一系列在外界看來很奇怪、甚至不合理的布局。

2010年3月,科氏給石油產能停滯不前的德州南部提升了25%的管道運輸能力,同年12月,科氏在德州新建了一條輸油管道,每天可輸出12萬桶原油。2011年2月,科氏買下德州科珀斯克里斯蒂(Corpus Christi)的一個碼頭,用來出口石油,同年4月,科氏又新建了一條出口石油的管道。另外,科氏還修建了一條運輸原油的高速公路,該路起點在石油產量長期無起色的德州鷹潭頁岩區(Eagle Ford Shale)。


新技術給科氏帶來的產量提升相當亮眼。2010年7月,鷹潭頁岩區的日產油量為8.2萬桶,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68萬桶,約占當時全美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不過科氏的石油業務面臨著一個日益增長的威脅,即新能源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科赫家族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富豪們為此進行了許多動作:


在2005年至2008年間,僅科氏一家企業,就向幾十個對抗氣候改革的組織捐贈了2500萬美元。學者布魯勒(Robert Brulle)就此做過一項調查,2003年至2010年間,有一百多個非營利組織收受了超5億美元資金,用於「操縱和誤導公眾對氣候變化的威脅的認知」。


除政治手段外,科氏也以收購方式進入新領域。2013年至2014年間,科氏斥資數十億美元收購了晶元、鋼鐵、玻璃等領域的公司。

隨著科氏帝國的規模愈發龐大,與工會的沖突也再次出現,只不過這時的科氏遠比70年代時強勢,他們與喬-太在俄州波特蘭市的工會IBU的斗爭就是如此。工會高層之一的哈蒙德(Steve Hammond)將75%的時間都花在了處理員工投訴上。在科氏LMS系統的管理下,工人被迫加班,且經常因輕微違規而受到處分。

喬-亞的工作環境充滿危險,2010年,該廠單是非常嚴重的工傷事件就發生了579起。科氏為改善安全措施進行了投入,但情況並沒有太多改善,2011年,仍發生了545起嚴重工傷。訂單量也和工傷量呈正比增長,2012年,這一數字增加到584起,2014年達到破新高的644起,另有6名工人在工作中喪生。

2015年,IBU到了和科氏談新合同的時候。雙方2010年的合同談判並不愉快,18個月的拉鋸戰讓工會大受打擊。他們不願重蹈覆轍,但事與願違,工會早已被邊緣化,手中毫無籌碼。

今年85歲的查理,曾多次表示他將工作到最後一刻,但他對接班人的培養早已開始。他在1975年和1977年分別有了女兒伊麗莎白(Elizabeth Koch)和兒子蔡司(Chase Koch)。伊麗莎白對經商毫無興趣,遠離家族企業,而曾被查理給予厚望的蔡司,對掌權科氏也一直表現出飄忽的態度。

查理復制了爸爸弗雷德的 育兒 方式,試圖製造出另一個自己,但蔡司不是第二個查理。他雖服從了查理的大部分要求,如參與 體育 比賽、去農場實習等,且表現都很好,但他沒有查理那麼大的野心。


1993年,年僅16歲的蔡司開車時意外撞死一名路人,最後被判處100小時社區服務、18個月緩刑、10個月的宵禁。性格本就穩重的蔡司,自那以後更是低調。幾乎所有與他接觸過的科氏員工,都給出了安靜、不張揚、脾氣好的評價。

2003年,蔡司經人勸說後正式加入科氏,並開始了高層崗位輪班。2006年時,他開始對這種狀態感到不安,覺得自己對所有業務都只掌握皮毛。於是他從科氏肥料公司的一名地區銷售員做起,在美國中北部推銷化肥,不僅細致入微地了解了化肥業務,還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業績。

蔡司隨後獲得晉升,並在2013年成了科氏化肥的總裁。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份高壓、復雜、忙碌的工作帶給他的樂趣也越來越少。2015年,他卸任總裁職位,轉行做自己喜歡的投資,這個行為標志著他正式退出科氏商業帝國的具體管理。


蔡司退居幕後,使得幾個最受器重的高管間的競爭加劇。科氏目前有兩大部門:科氏企業和科氏資源。前者包括喬-太、莫仕(Molex)、Invista等,由漢南(Jim Hannan)負責,後者包括各類能源、化肥、貿易等業務,CEO為拉祖克(Brad Razook)。此外,科氏工業的總裁羅伯遜(David Robertson)也是查理位置的熱門接班人。


唯一能確定的是,三人中無論誰最終接班,都只是科氏帝國的守門人。

7. 科赫有什麼傑出的成就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科赫
自然界的微生物都是混雜地生活在一起的,給研究和應用帶來了很大困難。19世紀後期,著名的德國細菌學家科赫(Robevt,koch,1843~1910)發明了固體培養基,尤其是用瓊脂做凝固劑的固體培養基,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科赫將微生物樣品稀釋後,用針尖蘸取少量的稀釋菌液在固體培養基上畫線,由於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上的生長部位固定,不久培養基的表面就會長出多種茵落。科赫推斷相同特徵的菌落來自同一個種,於是,就挑選某一種菌落的微生物,經過幾次相同的培養過程後,就得到了純種。應用固定培養基,科赫分離出了炭疽芽孢桿菌、霍亂弧茵、結核桿菌等。1905年,科赫因結核桿菌的研究成果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8. 德國穆勒科赫刀具怎麼樣

德國穆勒科赫刀具應該不錯的!

9. 「死亡之組」全軍覆沒,英格蘭破紀錄,凱恩立功,德國隊穆勒老矣

北京時間2021年6月30日零點,英格蘭2-0大勝德國隊,「英格蘭逢大賽遇德國隊必敗」的記錄被改寫。

本場比賽德國隊兩次非常好的機會都沒有抓住。

1、第48分鍾,哈弗茨一腳抽射,太漂亮了,可惜被守門員頂出去了!

2、第80分30秒,穆勒單刀,可惜沒有射准,真是浪費了啊!心疼穆勒一會。

本場英格蘭的兩粒進球機會全部拿下了。

1、第75分鍾,10號斯特林進球了,凱恩的組織非常有效,英格蘭領先了,1-0。

2、第85分鍾,剛上場的格拉利什助攻哈里-凱恩進球,2-0鎖定勝局。

而本場比賽德國隊最大的問題可以說就出在了老將穆勒這里。

從上半場就可以看出,穆勒被限制的太死了,幾乎看不到他的人。而上半場他僅有的幾次接球,也沒有發揮出自己的特色。

下半場理應在開局就換下穆勒,從而改變下戰術體系,讓英格蘭無所適從,可能德國隊進球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不管怎麼說,德國隊成也穆勒,敗也穆勒,只是穆勒老矣!

在這場比賽賽完之後,「死亡小組」全部四支球隊全軍覆沒,分別是匈牙利、葡萄牙、法國、德國依次被踢出局,這也驗證了在死亡之組真是沒有什麼好結果的!

我們恭喜英格蘭隊獲得了1/8決賽的勝利,從而挺進8強,向著歐洲杯的頂峰繼續發起沖擊。

最後附上雙方的陣容:

英格蘭首發:1-皮克福德、2-沃克、3-盧克-肖、4-賴斯、5-斯通斯、6-馬奎爾、9-哈里-凱恩、10-斯特林、12-特里皮爾、14-菲利普斯、25-薩卡

英格蘭替補:23-約翰斯通、13-拉姆斯代爾、7-格拉利什、8-亨德森、11-拉什福德、15-明斯、16-考迪、17-桑喬、19-芒特、20-福登、24-里斯-詹姆斯、26-貝林厄姆

德國首發:1-諾伊爾、2-呂迪格、4-金特爾、5-胡梅爾斯、6-基米希、7-哈弗茨、8-克羅斯、11-維爾納、18-格雷茨卡、20-戈森斯、25-穆勒

德國替補:12-萊諾、22-特拉普、3-哈爾斯滕伯格、9-沃蘭德、10-格納布里、14-穆夏拉、15-聚勒、17-諾伊豪斯、19-薩內、21-京多安、23-埃姆雷-詹、24-科赫

10. 如何利用科赫法則鑒定禽致病性大腸桿菌

1. 科赫法則(Koch postulates)又稱證病律,通常是用來確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2. 科赫法則是偉大的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年)提出的一套科學驗證方法,用以驗證了細菌與病害的關系,被後人奉為傳染病病原鑒定的金科玉律。它為病原微生物學系統研究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可能多少已經受到現代研究方法的沖擊而顯得意義不再;但是作為一種研究思路,對人們建立嚴謹的思考習慣還是極有意義的。
3. 科赫法則(Koch's postulates)包括: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現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體內不存在;
2 要從宿主分離出這樣的微生物並在培養基中得到純培養(pure culture);
3 用這種微生物的純培養接種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樣的疾病會重復發生;
4 從試驗發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離培養出這種微生物來。
如果進行了上述4個步驟,並得到確實的證明,就可以確認該生物即為該病害的病原物。

閱讀全文

與德國穆勒科赫刀具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