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戰揭秘:哪一個國家的戰爭賠款共還了一百年
一戰的戰敗國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和奧斯曼解體,只剩下德意志獨自償還協約國戰爭賠款。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四年後的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1919年6月28日,各國代表簽訂《凡爾賽條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大約等於4.7萬噸黃金,今日約合7000億歐元),分66年償清。德國每年償還20億馬克、以及德國出口總值的26%(大約10億馬克,相當於利息)。
1921年5月5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將這一結果通知德國駐英大使,第二天德國國會投票接受這一方案。當年8月31日,德國移交了頭一筆10億金馬克的賠款。此後魏瑪德國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在國際證券市場上發行了相關的債券。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
1929年10月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賠款事實上已經終止了。1932年協約國召開洛桑會議,要求德國在1933年一年內移交30億金馬克的賠款,剩下的未付賠款可以予以免除。
但是第二年希特勒上台,不承認凡爾賽和約的合法性,拒絕繼續支付賠款。到此時為止德國實際支付的賠款數量只是協約國要求數量(1320億金馬克)的1/8左右。
二戰結束後,由於東西德的合並未能實現,賠款余額的支付被暫時擱置。
1953年有關德國債務的國際會議規定德國當局有責任兌現魏瑪德國時期為了支付一戰賠款而在美國、法國等國發行的債券。同時規定其餘的債務問題將在兩個德國統一後予以解決。
1990年10月3日德國統一之後,老帳重新生效,且要在20年內清償。
2010年10月3日,德國政府贖回了最後一筆6995萬歐元的債券,但是仍然剩下5600萬歐元的利息(1945-1952年這段時間積累起來的)沒有支付。
德國最暢銷的報紙《圖片報》28日高興地刊文稱:「到本周日,最後一筆欠債就將付清,至少從財政上來說,一戰終於在德國落下了帷幕。」
2.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德國究竟賠了協約國多少錢
波及全球的人類第一次大規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失敗而宣布告終,其中,奧匈帝國的結局最為慘烈,整個國家四分五裂,不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老牌列強德國依然保持完整,同時,戰鬥力強大的德國也是給予同盟國造成傷亡最大的國家。
一戰期間巨大的炮彈
因此,德國對一戰的賠款在希特勒上台之後就已經宣布終止。那麼,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國究竟賠償了一戰賠款多少錢呢?由於一戰後情況極為復雜,再加上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四國的博弈,對於德國實際支付的賠償數字並無確切的數字。
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德國總共賠了230億金克郎,另一種說法則為:德國賠付英國、法國、美國的戰勝國的金額為251到260億金克朗。當然,無論是哪個數字,德國賠償的這個數字遠遠沒有達到一戰時期英法美三國用於戰爭的花費。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再次戰敗的德國又重新面臨賠償的問題,一戰未完成的賠款再次被提起,最終,聯邦德國,也就是西德,從1980年起開始繼續賠償一戰債務,並在兩德統一之前總計賠付了約為140億西德馬克的數字,基本完成了德國的一戰債務。
3. 德國兩次戰敗賠了多少錢,怎麼現在才還完一戰賠款
德國先後兩次發動了世界大戰,而且兩次都是戰敗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還大肆屠殺猶太人,所以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戰爭賠款和對猶太人的賠款數額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削弱德國,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按照該條約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690億金馬克的賠款,摺合黃金9.6萬噸。
德國總理默克爾稱,二戰後德國共支付戰爭賠款640億歐元,德國政府向猶太人支付了900億歐元的賠償金。這筆錢是不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賠款中的。
德國在漫長的歲月里背負著巨大的債務,承受了沉重的財政負擔,但是德國的用清償賠款的實際行動,表明了真誠的懺悔,得到了的世界人民的諒解和尊重。
4. 世界大戰,德國兩次戰敗,一共需要賠多少錢
協約國的賠款會.議(簽訂《凡爾賽合約》)也是在法國布洛涅召開。會.議指出,德國作為軸心國主導國,應賠償2690億金馬克,其中利息為30億金馬克,總計每年還⑥4億金馬克,分42年還清。
而1公斤純金等同於2790金馬克,也就意味著,德國需要還約9.6萬噸黃金,約等於⑥40億美元。當然,這些並不包括每月向戰勝國繳納的200萬噸煤。
而1921.年4月27日,關於德國的賠款會.議再次召開,將戰爭賠款減少到1320億金馬克,同時償還時間也延長至66年。
二戰結束前夕,英美蘇三方首.腦舉行了著名雅爾塔會.議,這其中就有關於德國戰爭賠款的事宜:
蘇聯:100億美元:英美:80億美元;其他:20億美元
二戰結束後,德國境內已經成為一片廢墟,賠款也無從談起。於是,同盟國決議,不再走一戰的老路,換以實物賠償。
不過,一切在1947年有了變化。美蘇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引發了冷戰。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是為西德。而後,蘇聯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為東德。
在實施馬歇爾計劃以後,美國宣布免除德國的賠款;而另一方的蘇聯則將德國的機器作為實物賠償運回蘇聯。到了1950年,德國所賠摺合下來已經有36.58億美元。而應東德要求,蘇聯將剩下的賠款減少一半,也就是說還需要還31.71億美元。
5. 一戰後德國結局是什麼
德國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x0dx0a·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x0dx0a·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x0dx0a·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x0dx0a·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x0dx0a·薩爾煤礦區由法國開采15年,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x0dx0a·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x0dx0a·在軍事上,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x0dx0a·承認盧森堡的獨立。x0dx0a·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系,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x0dx0a·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和約規定剝奪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戰勝國以「委以統治」形式予以瓜分。根據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的委任統治文件,太平洋的德屬新幾內亞和赤道以南除德屬薩摩亞和那盧以外的群島歸屬澳大利亞;赤道以北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為日本所得;那盧島名義上委託於英國,實由澳大利亞統治;薩摩亞分給紐西蘭。德屬西南非洲交給南非聯邦;多哥和喀麥隆由英、法共同瓜分;德屬東非(坦噶尼喀)歸屬英國;烏干達——蒲隆地地區劃歸比利時。x0dx0a·喪失13.5%的領土。x0dx0a·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x0dx0ax0dx0a·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x0dx0a·不得擁有海軍,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不準擁有潛水艇。x0dx0a·不得組織空軍。x0dx0a·不得進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額外徵收26%的費用x0dx0a·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x0dx0a·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義務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x0dx0a在凡爾賽和約中,規定戰敗國德國不能生產重機槍。但是其他國家卻紛紛仿效德國,研製、發展重機槍。x0dx0a·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x0dx0a·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審判為戰爭罪首犯。x0dx0a·部分德軍被審判犯有戰爭罪,其中一些被判處死刑。x0dx0a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x0dx0a一般認為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但對此觀點史學界仍有不同評價。
6. 德國一戰賠款多少
1、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2、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3、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7. 世界上數額最大的戰爭賠款
當甲午戰爭結束後,按中日簽定的《馬關條約》,清政府付出了約2.3億兩白銀賠款。
對於日本來說,這筆巨款相當於四年以上的國家財政收入,被大量用於軍事,開啟了戰爭狂人模式。
二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被各國清算,英國認為受日本傷害深應該獲得日本對外賠償的25%,美國認為自己深受其害應得34%,蘇聯要求的是14%,其他相關國家也要求賠償,這樣算來75%以上的賠償都被瓜分了。
當時,因為中國在抗戰中的巨大付出有目共睹,人員傷亡巨大,如果單純按著戰爭財物損失算,大大超過當時的百億美元以上。中國提出的賠償額度是60%,後來在各國協商下,定為30%。
可實際落實中卻出現了一個問題,日本賠不起了,如果真要賠償,日本刮地三尺也無法清還所有戰爭賠償。
當年這段歷史有不同的解讀,中國收回了被日本佔領的台灣,這無疑是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果。蔣介石提出了要「以德報怨」的口號,在中國投降的日軍被安全遣返回國。
當美軍接管日本後權衡利弊,如果日本因戰爭賠償而變得一窮二白,恐怕難以完成和平過渡,會影響世界格局。在這種前提下,日本有了賴賬機會。
美國主導了一個舊金山會議,讓各國討論日本賠款問題。明著說日本就是窮光蛋,勸大國別要錢了。這樣,搶走了很多日本物資的蘇聯同意了,英國、澳大利亞等也沒話說了。韓國、越南,緬甸,菲律賓等國得到約22.5億美元賠償。
到了1952年以後,國民黨還佔有聯大席位,試圖主導中國話語權。蔣介石在公開場合放棄了日本的戰爭賠款,這讓日本人欣喜若狂,甘脆在日本為蔣介石立碑歌功頌德。蔣介石有中國文化傳承影響,總有點化敵為友的夢想,想藉此換得日本尊重。除此之外蔣介石恐怕也有受美國制約原因,要不回來錢就裝大方不要了。
8. 一戰戰敗,德國到底賠了多少錢
其實賠償的很混亂,各個時期的談判再談判,各國不斷壓榨德國,當時1919年凡爾賽和約,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帝國馬克(約合113億英鎊,大約10噸黃金,約合320億美元,換算當今的3890億美元),1921年賠償金額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約合49.9億英鎊),但有補充協定,德國每年上繳4400萬噸煤和德國的全部商船以及每年的化工、醫葯產品的各種實物,隨著世界經濟後退,德國帝國馬克大量貶值,利滾利的話德國還要支付3000億金馬克,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拒絕恢復償還賠款,這個時間段德國經濟倒退,德國和英國法國長期談判,德國從1919年到1932年間還是支付了大約36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償,這還算被英國法國美國瓜分的物資資源工業品.二戰結束德國分裂西德東德,西德在1953年《倫敦債務協議》開始承擔一戰的賠款,西德到1983年支付了140億馬克的賠款,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德國實現了國家統一,1990年德國開始償還這些國際賠款,直到2010年10月3日還清法國6870萬歐元最後一筆賠款
9. 德國一戰賠款還清沒
2010年10月3日,德國將付清最後一筆一戰賠款。至此,德國歷時91年時間(從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定開始算起),耗費幾代人的心血,終於為一戰畫上了句號。
據英國《太陽報》28日報道,最後一筆一戰賠償金數額為5950萬英鎊,這筆錢付出後,德國就擺脫了沉重的一戰債務。根據1919年簽定的《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要為飽受戰爭蹂躪的比利時和法國賠償巨款。最初定下的賠償金額是2260億德國馬克,稍後下降到1320億德國馬克,相當於當時的240億英鎊。一戰後,巨額賠款曾壓垮德國經濟。但令人吃驚的是,即使是在希特勒統治時期,德國也沒有背棄賠款承諾。
德國2010年度聯邦預算顯示,剩餘部分的一戰賠款將於本周日(10月3日)付清。德國最暢銷的報紙《圖片報》28日高興地刊文稱:「到周日,最後一筆欠債就將付清,至少從財政上來說,一戰終於在德國落下了帷幕。」據悉,德國91年來所支付的賠款,主要流向受戰爭侵害的個人和撫恤基金等處。
10.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
一戰時候屬於德國戰敗,按到限制雖然很嚴重,但是沒有真正打爛德國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德國依然是主要的工業國,國民人口等還是很多的,一戰對德國的處置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只限制了德國的軍備發展,但是德國的軍事工業沒有被完全摧毀,德國依然具備了擴軍備戰所需的一切條件。
德國在當時屬於歐洲第一大國了,工業基礎相當雄厚,一戰沒有在德國本土進行,破壞不大,恢復的底氣還是有的,沒有傷到德國的骨頭,一戰之後德國呢,轉入低調重新進行儲備,限制沒有讓德國落後於別人,反而讓德國在多方面成了可以領先於別人的體制東西,二戰之前,德國是重新起步,屬於從零起步,雖說還面臨許多問題,但是不受約束的地方也多,不會為以前的積累所因,更利於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這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德國在一戰之後,也在一直在謀求重新擴軍備戰。德國軍隊與企業等一直都是在進行這個准備,軍方搞了不少計劃,企業搞了不少研發項目,可以說,德國復興的條件從來就沒有失去過。
1914~1918年的一戰,是德國取代英國世界霸主的一次試探,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卻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重新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強國。為什麼德國能夠迅速從一戰的戰敗國發展為二戰的強國?其原因不外乎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國內因素主要是德國的基礎雄厚,經歷過兩次工業革命的德國具有完善的教育體系,高水平的 科技 發展水平,高素質的工人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國際因素主要是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平衡政策,英法等國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世界的控制力,以及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和蘇聯的存在為德國提供了機遇。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想要重新崛起,想要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是極其困難的。那麼,為什麼德國能夠重新成為強國呢?
從德國的國內形勢看:基礎雄厚。 第一點原因:德國的教育體系完善,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德國的 科技 水平高超,助推了德國生產力的發展。
一個國家最大的發展潛力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教育。一個教育發達的國家,必然會發展成一個全面發達的國家。教育意味著智慧的開啟,教育意味著全 社會 國民素質的提高。一個國家國民的整體素質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高度。 德國完善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了高素質的國民,高素質的國民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高素質人才基礎。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 科技 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 水平越高,就越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德國的 科技 水平高嗎?德國的 科技 水平當然高。二戰時期的德國製造就是德國 科技 水平的體現。 無論是德國的虎式坦克還是德國的斯圖卡轟炸機,無論是德國的列車炮還是德國的導彈,都是德國高水平的 科技 展示。
教育的發展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會推動 科技 的發展, 科技 的發展又會推動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越高,德國崛起為強國的基礎就越雄厚。
第二點原因:在德國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重建了一戰後受到破壞的德國工業體系。成熟的工業體系是德國血脈!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想要取代英國的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無論是英國的崛起還是德國的想要崛起靠的都是高素質的工人。 為了獲得高素質的工人,德國建立了完善的教育體系。完善的教育體系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工人而存在。
雖然德國在一戰爭戰敗了,雖然德國軍隊的發展受到了限制。然而,德國的工人隊伍並沒有受到削弱。只要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還存在,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建立被破壞的工業體系。 只要德國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武裝軍隊。一個擁有強大工業體系和強大軍隊的國家也必然是強國。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是工人和工業,德國在二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也是工人和工業。當然, 工人和工業的意義不在於強大的軍隊,而在於強大的競爭能力。擁有強大的競爭能力的德國怎能不是強國?!
從德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看:秩序崩亂。 原因第一點:美國和英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在歐洲採取了平衡政策。如果德國被完全壓制了,那麼法國就會控制整個歐洲。一個能夠控制歐洲的實力強大的法國是不符合美國和英國利益的。
美國是美洲國家,英國是歐洲的一個島國。美國和英國都與歐洲大陸沒有陸上連接線,這種地理環境就決定了美國和英國必然對歐洲大陸採取平衡政策——讓德國和法國互相牽制。德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就支持法國;法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則會支持德國。 一戰後的情況是法國強大,所以英國和美國的政策是支持德國。德國成為二戰強國與英國和美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英國是二戰前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是想要取代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地位的潛在強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競爭中,需要保持國際 社會 秩序的穩定。國際秩序如何才能穩定?各國力量保持平衡。歐洲的秩序如何才能穩定? 保持法國和德國的力量平衡。所以英國和美國是不支持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削弱的,這就為德國的重新發展打開了缺口。
法國想不想成為歐洲的霸主呢?當然是想的。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後會不會威脅英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呢?一定會。 成為歐洲霸主的法國會不會與美國產生競爭呢?必然會。如此,英國和美國就實行了有利於德國發展的平衡政策。
原因第二點:英國和法國綜合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國際秩序的控制能力。英國和法國制定的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已經不能有效的控制德國的發展。
在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從巴黎和會的結果上看,英國和法國才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英國和法國為什麼能夠制定世界規則並維護世界秩序?因為英國和法國強大的綜合國力。然而, 一戰後的英國和法國雖然仍然保持了世界強國的地位,但其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控制力已經相對下降了。
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是美國,美國之後是德國,德國又被蘇聯取代。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和蘇聯都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英國和法國的擺布。雖然英國和法國還是最強大的,但美國和蘇聯實力的增強決定了英國和法國處於無力狀態。 雖然在一戰後建立了國聯,但美國並沒有加入。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國際秩序的分化。
英國和法國不能控制美國,英國和法國能夠控制德國嗎?當然也不能。 英國和法國的力量在削弱,美國的力量在加強;英國和法國的影響力在下降,德國的力量卻在上升。
原因第三點: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 社會 主義蘇聯的存在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大蕭條讓英法等國無暇顧及德國, 社會 主義蘇聯又吸引了英法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和蘇聯的影響下,英法沒有能力和機會限制德國。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英國和法國才會限制德國的行為?在英國和法國內部 社會 情況穩定的前提下。英國法國內部 社會 穩定嗎?當然不穩定。1929年從美國開始了遍及全世界的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不可避免得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英國和法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急劇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的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行為是無法控制的。
十月革命以後,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 社會 主義國家蘇俄,後改名為蘇聯。蘇聯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代表的是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且與資本主義敵對的發展道路。 社會 主義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天然的敵人, 社會 主義與資本主義必然會進行不可避免的斗爭。 在英國和法國眼中,德國力量擴張的威脅遠遠小於蘇聯存在的威脅 。所以,蘇聯才是英國和法國控制的重點,英國和法國想利用德國打擊蘇聯。 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就是故意的放縱德國,以期望德國進攻蘇聯。
二戰前,英國和法國的主要目標在於蘇聯,而不在於德國; 英國和法國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而不是進行軍事斗爭。所以,德國獲得了發展的戰略機遇。
總而言之,一戰後戰敗的德國能夠迅速發展成二戰強國既是因為自身的基礎雄厚,也是因為國際秩序崩壞後出現了對德國有利的國際局勢。在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使德國成為了二戰強國。任何一個強國的出現都需要自身的實力強大,都需要獲得對己有利的國際局勢。空有實力而沒有機會的國家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獲得機會而沒有實力的國家也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一戰後到二戰前的德國是既有實力也有機會,所以德國成為二戰強國。機會和實力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國家強大的關鍵;機會和實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感謝希特勒吧!
一戰後的德國作為戰敗國,混得卻是不怎麼樣。
割地、賠款、軍事制裁這三座大山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首先,一戰的失敗導致德國領土以及殖民地權益大幅度喪失。
比如,德國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法國。這是普法戰爭過程中,德國前身普魯士從法國強佔去的領土,一直被視為法國人的恥辱,都德的《最後一課》也就是講的那個時期的事情,所以這也被稱為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此外命運類似的還有,北石勒蘇益格回歸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歸屬波蘭,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等等。幾乎德國周邊的國家都從德國身上吃到了肉。特別是波蘭,占據著曾經條頓騎士團的故鄉。
這些都為日後德國的瘋狂報復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是歐陸領土。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同樣也紛紛換了主人,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比如在山東的權益被日本拿掉了。當然,按理說這本該屬於我們自己,因為當時中國參加了協約國陣營,屬於戰勝國。但「二十一條」將權益出賣,並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中國和德國沒有了殖民地上的沖突,使得上世紀三十年代,雙方度過了一個資源換武器的密切合作期。
此外還有薩摩亞分給了紐西蘭、東非給了英國、喀麥隆給了法國,馬里亞納給了日本等等。
殖民地的喪失,導致德國失去了廉價的原料採集地,這也是其後來選擇和中國合作的重要原因。
當然,對於德國發展來講,除了領土喪失,更為嚴重的是經濟損失。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這筆錢來源於德國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換句話說,德國幾乎的所有稅收都得要拿去賠款。
這筆錢,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壓在德國身上,使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此外,為了防止德國再生事端。協約國對於德國在軍事上也給予了極大的限制。按照條約規定,德國不能擁有海軍,不能擁有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甚至於連取消義務兵制來現在德國軍事訓練人數的招數都想到了。
當時的德國,僅僅只被允許擁有10萬陸軍部隊,即咱們所熟知的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十萬國防軍,那是日後二戰中盟軍的噩夢。
總之,海外利益瓜分,領土被割讓以及難以承受的戰爭賠款,極大的限制了德國的發展,使其在後面三十年代席捲西方的經濟危機中,舉步維艱。
當時的德國國內經濟面臨崩潰,通貨膨脹高得嚇人,馬克瘋狂貶值。據說當時為了節約印刷成本,鈔票已經變成單面的了,且面值大的嚇人。
此時的德國民眾陷入了絕境,他們需要希望,需要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時候,納粹和希特勒站了出來,他們打著「生存」的大旗,走上前台。
而納粹上台後,利用民眾對於納粹政府的信任廢除了黃金與股票交換,只進行貨貨交換。換句話講,當時納粹政府利用空頭支票來代替了當時非常需要的真金白銀。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其意味著政府可以在暫時沒有硬通貨支撐的情況下,來維持 社會 的一個經濟運轉。
特別是強制性的以物換物,完全就規避掉了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當然,這裡面門道很多,又是發行債券,又是控制物價等等,這里就不多講了。
當然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不足以從根本上去解決德國的經濟頹勢,畢竟資源就那麼多,再怎麼換,大家還是吃不飽飯。
所以,接下來便是第二步,也是國家面對金融危機最常用一種辦法,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機會,讓大家有工作可做,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當時希特勒政府弄出了一大片基建工程,比如修路,建樓等等。德國建築工人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
此外,政府還鼓勵製造業,因為一戰雖然失敗,但德國的工業體系尚存,人才技術都在,只是沒有訂單。而為了刺激內需,政府再次干預,民用消化不了就政府來,轉為軍用。就算用不了,那也先造著。
這也使得德國的軍工業非常發達,為日後德國發動戰爭打下了基礎。
不過,說這么多,大家估計都會有疑問。難度希特勒恢復德國經濟僅僅就是靠開空頭支票嗎?
當然不是,光開空頭支票也不行,畢竟老百姓要吃飯,工廠原料也要進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需求,要拿錢的。
那麼錢從哪兒來?
首先,賠款這方面雖然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但好在壓得不算太久。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德國並不是沒有幫手。首先死對頭英國為了保持「大陸均勢」,並沒有嚴格限制德國。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更是成了德國的救命稻草。為了不讓德國因為經濟崩潰而還不起賠款,協約國以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這使得以美國為主的大批外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財團和公司都跟德國簽訂了巨額訂單。
此外,納粹還將猶太人洗劫一空,以補充內需。
如此一來,錢的問題,不再那麼嚴重。
但這些還不足以讓德國稱雄歐洲,畢竟《凡爾賽條約》還在,經濟、軍事上限制依然很大。
所以,接下來最主要的就是沖破限制,而這就得感謝英法了。1935年德國恢復普遍徵兵制,英法沒管,此後萊茵事件,英法等國又沒有管。最終德國得以成長為軍事大國,並憑借著強大軍事實力去開啟掠奪式經濟,比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實力愈發膨脹。
最終成為了歐洲的噩夢!
一戰德國戰敗後,本國未遭外敵進入,(除了一次法國進入德國工業區,後又退出。)割去的土地,也非精華地區。德國的工業和技術工人、工程師也得以完全不受損失,可以說,德國元氣尚在。在軍事方面,由於有軍官團的存在,雖常備軍只保持10萬,但都是精英,在軍事訓練方面,和蘇聯的合作,讓其軍人有了充分的訓練。經濟方面,有美國的貸款和「希特勒新政」,使德國經濟大有發展,又利用當時的反尤趨勢,獲得了大量的硬通貨。而德國民間充斥著對「一戰」的不服和復仇心裡,有了民意基礎,可以說戰爭的三個w,何時、何地、何人都已解決,第四個w,為何,早已不存在問題——那還等什麼?又何能不強?!
第一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第二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持,第三日耳曼人堅韌團結和強烈的復仇心。
1. 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
一戰結束時,德國本土受到的打擊根本不值一提,雖然死傷無數(相較英法已經好很多),但工業機器和工業人口都得到了保留,這就為日後的崛起留下了基礎。只有有合適的時機這些工業機器和人口就能創造出巨大的威力。
2.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持
由於德國經濟低迷,飯都吃不飽,還通貨膨脹,戰爭賠款一直很難繳完的,就造成了英法能正常的還美國人錢了。美國為了這筆錢,就搞出了一個道威斯計劃,來主動貸款出錢扶植德國經濟。這就導致了本來應該德國給錢出去的,結果卻是越來越多的錢往德國流。這就是德國能夠經濟崛起的重要原因,為德國二戰打好了經濟基礎。
3.德國人的團結和復仇心
一戰後,戰勝國處置德國的《凡爾賽條約》,被德國人視為奇恥大辱。復仇的種子,在很多德國人心中生根發芽。這次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清零,本土13%的面積被割走,使得德國人心裡都憋著一口氣,全國都有著這樣堅定的復興德國的目標,註定發展會更加迅猛。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點評。
一戰和二戰為德國儲備了很多科學家,可謂人才濟濟,尤其 科技 一流。又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做為後盾,想不發展都難。
第一次世界大時間(1914~1918)年,隨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在經過四年多的殘酷戰爭中,歐洲有3000多萬人死傷,有200多萬婦女無法再組建家庭,不能不說和平對我們來說真是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當下。眾所周知好戰必亡,德國戰敗後被迫割地賠款,雖然英法取得勝利,但元傷也大傷,唯有美國在戰爭中牟取暴利,成為戰後世界上第一的金融強國,印證了一句名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個相對短暫的和平時期出現了,德國實力得到迅速恢復,畢竟德國還是歐洲大國,當時還坐擁6000多萬的人囗,德國科學技術仍然高度發展,經濟潛力依然巨大。再者一個得益於是美、英資本的扶持,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美、英統治集團企圖將德國變成為反對 社會 主義蘇聯的反動堡壘,所以多方面支持德國,就這樣德國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戰勝國平等的權利。德國在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採用種種手段重整軍備,使德國一步一步地變得強大起來。
領導人是關鍵
技術再那裡啊
1、德國的工業本來就很強,即使在二戰中被摧毀嚴重,但整體技術基礎擺在那兒了。
2、德國完備的教育體系,人才充足,雖然在戰爭中有的逃跑到了外國,但留在國內的還是大部分。
3、由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德國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
4、日耳曼人團結尚武的民族特性,即使輸了一次,也不會讓自己輸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