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政府有哪些部門
主要的部門有外交部、內政部、財政部、經濟部、郵政部、司法部、交通部、國民教育與宣傳部、勞動部、糧食與農業部、林業部、航空部、不管部、狩獵部、國防部(1935年5月21日改為戰爭部,1938年2月4日取銷該部)等等。海因里希·希姆萊的職務有:黨衛軍全國領袖、內政部長、帝國行政總監、警察總監、蓋世太保首腦、德國預備集團軍司令、上萊茵集團軍群司令、維斯杜拉集團軍群司令。赫爾曼·威廉·戈林前後擔任的職務大體是:納粹沖鋒隊司令、國會議長、普魯士內政部長、普魯士總理、空軍元帥、帝國元帥、航空部長、航空總監、空軍總司令、不管部長、林業部長、狩獵部長等。大體就這些了。
『貳』 德國教育部部長洪堡德教育改革推行了誰的教育方法
1806年,在耶拿戰爭中德國被拿破崙徹底打敗,割地賠款使德國民族感到莫大恥辱,以費希特為首的學者提出「教育領先」的口號,主張通過改革振興教育,培養一代新人從而振奮民族精神,把德國重建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費希特的號召受到公眾和當局的重視,新政府把重建教育的工作交給了學識淵博的教育部部長洪堡德,為此,洪堡德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改革了初等、中等教育,推行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創建柏林大學,使德國的教育制度在19世紀前半葉成為英、法、美等國學習的楷模。
『叄』 德國職業教育
一、德國職業教育的概況
(一)德國教育的基本結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的四個基本層次。按照憲法規定,各聯邦州享有文化主權。也就是說,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都屬於州文教部的管理許可權。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國家興辦,是州一級的國家設施。高校在聯邦基本法規定的范圍內自己管理學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對高等學校行使監督權。德國的繼續教育復雜多樣,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競相參與,繼續教育在德國真正成為了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終生教育。
(二)「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它不同於學校制形式,可以稱為部分學校制職業教育形式。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於我國的初中)畢業證書,之後,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這樣他就成為一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他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他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
近年來,在德國又出現了第三種培訓形式,即跨企業培訓。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的同時,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集中培訓,作為對企業培訓的補充和強化。
(三)法律依據。規范德國職業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個,即聯幫職業教育法、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和手工業條例。此外還有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基本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以及各州的職業教育法和學校法等。這些法律、法規規范和約束著具體的職業教育行為。
(四)管理體制。德國是個聯邦制的國家,文化教育是各聯邦州的主權。因此,各聯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門擁有對本州各級各類學校包括職業學校的管理權。但對於雙元制教育中的企業教育,聯邦則擁有管轄權。企業職業教育的具體管理,則由聯邦職業教育法授權給各行業協會負責,主要包括企業職業教育辦學資格的認定,實訓教師資格的考核和認定,考核與證書頒發,培訓合同的注冊與糾紛仲裁等。
(五)經費來源。按照職業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規定,職業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渠道是由聯邦、州政府及企業分別承擔的。職業學校的經費,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負擔。通常是州政府負擔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擔校舍及設備的建築與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人事費用。企業的職業教育經貨完全由企業自己負擔。企業除了負擔培訓設施、器材等費用外,還必須支付學徒工在整個培訓期間的律貼和實訓教師的工資等。
(六)教學內容和考核辦法。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按照企業和學校的不同特點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布的培訓條例進行。德國經濟部公布了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93個職業大類的371個職業。各專業部分別制定相關職業類別的培訓條例,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並會同聯邦教科部共同頒布實施。各培訓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並付諸實施。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務是在服從企業培訓要求的前提下實施普通和專業教育,深化企業培訓中的專業理論。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會負責。考核分為中間考核和結業考核兩種,從考核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幾個突出特點
(一)同生產緊密結合。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了費用並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培訓結束後隨即投入工作。
(二)企業的廣泛參與。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託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類教育形式。德國各類教育形式之間的隨時分流是一個顯著特點。在基礎教育結束後的每一個階段,學生都可以從普通學校轉入職業學校。接受了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學生,也可以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文化課補習後進入高等院校學習。近年來,有許多已取得大學入學資格的普通教育畢業生也從頭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力求在大學之前獲得一定的職業經歷和經驗。
(四)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考核辦法。這種考核辦法,體現了公平的原則,使崗位證書更具權威性。
三、德國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幾點啟示
(一)相對於學校制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並使之得到了確切保證。這使得以培養生產第一線實際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教育。雖然我國目前也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學校制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於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
(二)在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下,由於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培訓後失業的風險。這時我國多年難以解決的對口錄用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同我國現行的偏重系統理論傳授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相比,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更受企業的歡迎。以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標準的要求為培養目標並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應當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四)由於跨企業培訓中心具有其它形式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前東德地區被來越多地用來作為培訓機構不足的補救措施。對於我國而言,眾多的中小企業難單獨舉辦職業教育中心,因此,組織企業聯合舉辦或者由行業主辦跨企業培訓心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職業教育的途徑。
『肆』 教育主管部門是指什麼部門,各地教育局嗎還有其他的單位嗎
教育主管部門即省教育部、教育廳、教育局、教工委,直接管理學校教育領域的部門。
1、教育廳是根據國務院批准設置的,是各省政府主管本省教育工作的組成部門。
2、教育局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構編制委員會規定。國家教育部是主管教育事業和語言文字工作的政府工作部門。
3、教工委是教育系統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市委的指示、決定情況進行指導檢查。
教育部職責:
一、 研究擬定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起草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草案。
二、 研究提出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和全國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擬定教育體制改革的政策以及教育發展的重點、結構、速度,指導並協調實施工作。
三、 統籌管理本部門教育經費;參與擬定籌措教育經費、教育撥款、教育基建投資的方針、政策;監測全國教育經費的籌措和使用情況;按有關規定管理國外對我國的教育援助、教育貸款。
四、 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類學校的設置標准、教學基本要求、教學基本文件;組織審定中等和初等學校的統編教材;指導中等及中等以下各類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組織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的督導與評估。
『伍』 德國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
根據德國《基本法》的規定, 各州擁有包括教育在內的文化主權, 所以德國職業教育體制的基本特點是: 各級各類學校屬於州一級的國家設施, 學校形式的職業教育由各州負責, 按州《州學校法》的規定實施; 校外特別是企業形式的職業教育, 則由聯邦政府負責, 按聯邦《聯邦職業教育法》( 手工業企業按《手工業條例》) 的規定實施。
德國職業教育最重要的法律有: 《聯邦職業教育法》( 1969 年) 、《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 1981 年) 以及《手工業條例》( 1965 年) 、《聯邦勞動促進法》( 1969 年) 、《企業憲法》( 1972 年) 、《聯邦青年勞動保護法》( 1976 年) 。2005 年4 月1 日將《聯邦職業教育法》與《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合並, 經修訂後頒布並實施新的《聯邦職業教育法》。 職業教育的管理機構有:
聯邦一級: 聯邦教育研究部和相關的聯邦專業部, 如聯邦經濟與勞動部, 是職業教育教育立法與協調的主管部門。1970 年成立的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 則是協助聯邦教育與研究部解決關於職業教育根本性與全局性問題而設立的聯邦級職業教育的決策咨詢與科學研究機構。
州一級: 州文教部以及由僱主、雇員及州政府代表組成的州職業教育委員會。各州教育的協調機構為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 該委員會下設職業教育委員會。
地區一級: 行業協會, 包括工商行業協會、手工業行業協會、農業協會、律師協會、醫生協會等經濟組織, 是德國職業教育最重要自我管理機構, 有8 項重要職責: 認定教育企業資質、審查管理教育合同、組織實施結業考試、修訂審批教育期限、建立專業決策機構、調解仲裁教育糾紛、咨詢監督教育過程、制定頒布教育規章。 德國職業教育經費分擔情況, 以企業為主。「雙元制」職業教育: 1998 年企業投入114 億歐元, 國家僅16 億歐元; 2003 年企業投入203 億歐元, 國家為27 億歐元。全日制職業教育: 1998 年企業投入為零, 國家投入24 億歐元,2003 年企業投入為零, 而國家投入29 億歐元。總的來看, 德國職業教育經費分擔比例, 1998 年, 企業投入114 億歐元, 而國家為40 億歐元, 企業佔65%;2003 年, 企業投入103 億歐元, 國家為56 億歐元, 企業佔72%。
『陸』 德國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體制——實行12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雙向分流。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體制復雜,各種情況並存,但都實行12年義務教育。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不但免去學費,連書費也不要交。學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學校發的。一套教材,上一屆學生用完後,學校收回,再發給下一屆學生用,依次類推。 在德國,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家長更有責任讓自己的孩子讀完12年書。其中,小學上6年,前4年相當於我國的初小,後2年相當於我國的高小,德國人稱之為「預備性學習」或「方向性階段」。因為在此階段,家長和學校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他們今後向哪個方向發展——是升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學生小學畢業後,進入初中讀3年,初中畢業後,開始分流: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再學習4年,一直讀到13年級(其中最後一年不是義務教育,需要交費),以後再升入大學學習。另外一部分學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進入職業學校,再讀3年後就業,也有人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這種雙向分流有時也會出現交叉情況,如有學生讀了一階段的普通高中後,常見得學業跟不上,也可轉到職業學校就讀。 二、高校升學制度——無統一的國家高考,由學校根據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推薦上大學。 德國從來不組織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學生讀完13年(12年)後,是繼續讀大學,還是讀職業高等學校,完全由他們自己選擇決定,學校老師只給予指導。我們不禁提出問題:「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去搶讀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學怎麼辦?」當然不會。德國人的觀念和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考大學來成材。而德國人看問題很實在,他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里的表現後,決不會硬逼著子女去讀高中、上大學,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你去讀職高不是很好嗎?何必要去吃那麼多苦讀普高呢?」由此可,德國人的現實態度。而實際情況:德國的初中畢業生中,大約有30--40%的學生選讀13年制,讀完高中以後上大學;有1/3的學生讀職業高中;還有1/3左右的學生讀完11-12年後,申請讀13年級,以後再升入大學或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學習。 德國沒有高考,但高校卻有名牌大學和一般大學之分,那麼憑什麼來錄取大學新生呢?憑學生在學校里的高中畢業考試成績。德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從來不組織統考,畢業考試由本校的教師命題,經州教育局審核,如考試水平達不到要求則加以修改。學校組織考試後,教師評分,學生成績記入檔案,各個大學再根據中學對學生的推薦材料進行錄取。 三、課堂教學——小班制對話式上課,注重啟發學生思維。 德國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時間,教學樓里到處都是學生,背著書包向各個教室跑。走廊的牆上到處可見一排排掛鉤,專門供學生掛書包用,有的學生就坐在地上休息。學校全是小班制授課,一般每個班的學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過30人,最少的一個班只有7個學生。教學環境自由寬松,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吃口香糖,教師也不幹涉。學生回答問題,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坐著講,師生關系融洽,從未發現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產生矛盾的情況。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學生成U字形狀環繞教師而坐,便於師生之間交流。課堂教學形式基本上是對話式,一節課的知識容量很小,教師十分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出問題後,師生共同討論,也有學生引經據典,相互爭辯,雙邊活動頻繁,氣氛十分活躍。德國的教育質量觀與我們中國不同,我們所要求的教學質量是指學生能夠掌握濃厚、扎實的文化知識,並以考試分數來作為衡量標准;而德國的教學質量則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在於學生能否運用學過知識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德國的中學生一般學習三種語言,除學好本國語言外,英語是必修課,另外在西武語和拉丁語中任選一門課。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比較輕松,這是國家為了青少年在長身體時自由發展,啟發思維,而一旦進入大學階段,要求將會非常嚴格,學術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層次,學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學業,德國的大學學制起碼是5年,有的是6~7年。 四、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教育體制,理論和實踐並重。 德國的賓士車和工業產品的質量非常優良,這完全得益於該國的良好的職業教育。德國實行雙元制——理論和實踐並重的職業教育體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技術精湛的技工隊伍。 德國的學生完成9年基礎教育後,由教育局和勞動部幫助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進校後,首先簽訂兩份合同:第一分是與學校簽的培訓合同。合同規定經過3年的培訓,學生應達到什麼水平;第二份是在有關部門的安排下,學生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合同規定,學生邊學習邊在企業中實習,從10年級開始拿工資,每月由企業發給學生800馬克。由於學生在學習期間能拿錢,無怪乎能吸引大量的學生上職校。 學生在職業學校上課的時間也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少:第一學年,每周有2天時間到校上課,每天上9節課,其中有3節文化課,6節專業課;第二、三學年每周在校學習時間只有1天,其餘時間均在企業實習。由此可見,德國的職業學校十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而對於文化知識,則是需要什麼學什麼。這種強化學生技能的培訓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德國任何一個賓館飯店裡,看到的每一種擺設、用具,哪怕是一個掛鉤,一個開關,盡管用的材料並不是最好的,但其製作的工藝水平十分精湛,這完全得益於他們重視職業技能培訓。
『柒』 希特勒當政時德國國民教育與宣傳部有哪些職能部門
1933年3月,戈培爾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負責宣傳納粹內外政策,推行文化專制主義。戈培爾對此不遺餘力。
國民教育與宣傳部主要設有下述職能部門:行政管理局——負責管理全部行政事務;宣傳局——負責組織反對共產主義、猶太人、教會或支持種族純正的宣傳運動,組織各種規模的集會;廣播局——負責從政策高度指導並監督德國廣播公司的工作;新聞局——負責每日新聞發布和出版;對外局——負責對國外的宣傳工作以影響國外的公眾輿論;電影局——負責指導和審查影片的製作與放映。
『捌』 德國的教育立法權主要在
德國的教育立法權主要屬於各州,立法主體包括州議會和州政府。
德國義務教育的有效法律淵源既包括各州議會制定的學校法或義務教育法,也包括各州政府根據學校法授權而發布的義務教育法規命令。
德國義務教育法律主要規范義務教育對象、義務教育年齡和年限、義務教育類型和形式,以及義務教育法律責任。
德國義務教育法律重在調整行為、設定義務和規范程序。在德國,除薩爾州(Saarland)議會專門制定有《義務教育法》(Schlpflichtgesetz)之外,其餘15州議會均並未專門制定《義務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