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為什麼德國來要侵略
原因:
1、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法西斯獨裁
1922年10月,義大利王國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義大利王國總理,法西斯專政在義大利王國開始建立。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使軍部實力大大加強。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
3、一戰禍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4、國際聯盟的失敗
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雖然是各國為防止武裝沖突、加強普遍和平與安全而建立國際機構的第一次嘗試,但在實踐中並沒有起到維護和平的作用。它的作用只是幫助大國重新劃分勢力范圍,鞏固了戰後世界體系。
受英法兩國的操縱,它缺乏對侵略行為的有力制裁,並且由於美國的缺席,進一步削弱了它的職能。到二戰前國際聯盟已經形同虛設,無力阻止法西斯勢力的擴張。
戰爭評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
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尤其是近幾年來,美化其對外戰爭,為其對外戰爭侵略翻案的議論甚囂塵上,日本首相、內閣官員及參眾兩院議員,下至數目眾多的民間組織、民間團體乃至個人,掀起了這場美化侵略戰爭的運動,日本這一舉動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各國的警覺和強烈的反對。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以軍事科技的發展為中介,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極大地釋放出來,戰爭的破壞力空前增大、戰爭手段空前增多、戰爭樣式空前豐富、戰爭空間空前廣闊。
人類的戰爭活動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覺、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B. 凡爾賽對德和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凡爾賽對德和約共15部分,440條。其第一部分是國聯盟約,第二部分以後是對德和約。主要內容是:
(1)重新確定德國的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所有,薩爾區行政管理由國聯負責,15年後舉行全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萊茵河右岸50~60公里內劃為非軍事區,德國無權設防。萊茵河左岸由協約國佔領15年,劃分為3個佔領區,分別在滿5年、10年、15年後撤軍。有3小塊面積為384平方英里的地區歸屬比利時。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經過公民投票,其擁有1538平方英里的北部地區歸屬丹麥。在東部,將波茲南、西普魯士大部和西里西亞一部分交給波蘭;但澤(格但斯克)作為自由市,由國聯管理,波蘭有權控制但澤走廊。德國還放棄梅梅爾(克來彼達,屬立陶宛),並將上西里西亞南部劃歸捷克斯洛伐克。
(2)瓜分德國的全部殖民地。按委任統治制,德國的非洲屬地由英、法、比利時和英國自治領南非統治。所屬太平洋島嶼,赤道以北諸島歸日本統治,赤道以南由英國自治領澳大利亞、紐西蘭統治。和約還規定,取消德國在中國、埃及、摩洛哥、賴比瑞亞等國的特權。
(3)最大限度解除德國武裝,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限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兵員不得超過1.5萬人,撤消總參謀部。規定德國擁有軍艦的最多限額,禁止擁有潛艇及軍用飛機。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
(4)規定賠償原則和附加的經濟條款。德國及其同盟國需賠償協約國因戰爭所受的一切損失。由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在1921年5月1日以前決定德國應在30年內付清的賠款總額,此前德國應交付協約國200億金馬克賠款。和約還規定德國必須交出並歸入賠款帳內的實物清單。還規定10年以內,每年交付協約國4000萬噸煤等等。和約附加的經濟條款,包括將德國最重要的河流交由國際專門委員會控制,法國免稅向德國出口一定數量貨物,而德國出口貨物必須付稅等非互惠措施。
C. 為什麼德國國歌提到的四個地名都不在德國
被割讓給了他國,歌詞中提到的四個地名,分別是馬斯河、梅梅爾河、埃施河以及貝爾特海峽。
1、歷史上的馬斯河流域,長期以來一直是德意志前身神聖羅馬帝國的西部邊疆。但由於馬斯河流域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法國的緣故,域內的眾多德意志小諸侯,更容易被強大的法蘭西文明所影響、整合和接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古德里安率領的德國裝甲部隊,先是突襲阿登山地的薄弱部繞過了馬奇諾防線,而後強攻馬斯河,並在這里進一步瓦解了法國對閃電戰的抵抗。不過在一戰和二戰的尾聲,協約國和盟軍的部隊也是在馬斯河,擊敗了德軍在西線戰場上最後的抵抗力量。
2、梅梅爾河,是東普魯士與東方斯拉夫人世界的東部邊界。長期以來,梅梅爾河一直處於日耳曼人面對斯拉夫人世界的最前沿,因而在彼時德意志諸邦的心目中,往往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
1918年,德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在隨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德國被迫將梅梅爾河東岸的土地全部割讓給立陶宛。至此以後,梅梅爾河就真的成為德國名副其實的東部界河了。
3、埃施河,是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南蒂羅爾地區的西部和南部的邊界。
南蒂羅爾地區至今仍然是義大利主要的德語區。德意志民族在這一區域生活,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493年。自義大利被南下的哥特人征服開始,這一區域一直就是德意志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與德國在二戰後失去的西里西亞、普魯士、波美拉尼亞等地區,德意志民族被強行趕離世代居住的家園相比,南蒂羅爾地區居住的德意志人和義大利人則是相處的其樂融融。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今日南蒂羅爾地區仍然是歐洲德語區的南部疆界,並且還保留著相對獨立的自治地位。
4、貝爾特海峽,其實還可以細分為大貝爾特海峽和小貝爾特海峽。其中,大貝爾特海峽完全屬於丹麥,是連接波羅的海與北海的要道。
1920年,德國於一戰中戰敗後,經過區域內全體公民的公投,北部石勒蘇益格地區選擇了丹麥,南部石勒蘇益格地區選擇了德國。在此之後,貝爾特海峽就徹底的遠離了德意志的懷抱。
(3)德國什麼時候索取梅梅爾擴展閱讀
東部邊界的梅梅爾已經成為了立陶宛國土的一部分,作為立陶宛與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界河的梅梅爾河,也早已更名成為克萊佩達河。
西部邊界的馬斯,在歷史上被認為是德意志一部分的區域,如今是比利時的一部分。曾經是疆域邊界的馬斯河,也只能與德國的威斯特法倫州,間隔著這一部分異國的土地遙遙相望。
北部邊界的貝爾特,現在完全歸屬於丹麥,曾經是德國北至的那個海峽,也已經成為了丹麥獨自佔有的內海。
唯有南部邊界的埃施,現在仍然是歐洲德語區的最南端,並且在義大利境內也依然保持著相對寬松的自治地位。
D. 德國為什麼要侵吞梅梅爾
希特勒德國為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慕尼黑會議後3個星期就命令他的軍事首腦,在准備侵吞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同時,准備佔領立陶宛的梅梅爾,以便在侵略波蘭時形成海陸兩方面夾擊的有利形勢。希特勒按照侵吞奧地利和蘇台德區時已慣用的手段,組織梅梅爾的日耳曼人製造事端,以便為入侵尋找借口,並於1938年11日擬定了代號為「斯德西運輸演習」的侵吞梅梅爾的計劃。
E. 德意志帝國的演變
德國的 歷史 也不簡單,其領土面積的變化也讓人瞠目結舌。下面是我分享的德意志帝國的演變,一起來看看吧。
德意志帝國的演變
史前時期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德意志立國時期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 拓展 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資本主義 發展和宗教改革
德國統一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 民族主義 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 社會主義 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 三國 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冷戰時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冷戰達到了最高峰。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 健康 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德國的詳細演變過程
今天的德國只有35.6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連挪威、日本都不如,但這是兩次大戰割地賠款的結果。從歷史地圖上看,一戰前夕的德國比今日德國要大上50%左右(包括阿爾薩斯和洛林),二戰前夕(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也比現在大。現在那些地方基本都給波蘭了,包括普魯士、西里西亞的大片領土。而一戰前德國面積540858平方公里。
843年德意志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佔領了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
1152年--1190年霍亨斯陶芬王朝鼎盛時期的疆域,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統治的時期。 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德國最 成功 的統治者之一,在其執政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成為全歐最強的國家。期間連續侵略義大利,領到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73 - 1347 霍亨斯陶芬王朝崩潰,中央政權衰落後,各大家族統治,群雄並起的時代。此前經歷了20年的空位期,阿道夫被選為皇帝。
公元 1308 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其侄子殺害,盧森堡伯爵亨利七世成為國王,開啟盧森堡王朝,他把波西米亞國王的位子也收入了家族囊中。此時德國已經失去了義大利,不過已經確立了自己的民族的地盤,不過「碎」得實在太厲害。
1476 即使到了中世紀末期,影響越來越式微,仔細看的話其疆域仍然要比現代的領土大得多!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上台,參與法國與土耳其的戰爭,並支持麥哲倫的全球航行。
1660年,30年戰爭之後的德國。30年戰爭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 國際 戰爭,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大戰。德國繼續分裂,帝國成為空殼。
法國大革命之後,1806年。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斯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個新的 政治 聯合體「萊茵邦聯」。邦聯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崙為保護人。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1815年維也納和約時期,德國的領土狀況。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內政、 軍事 和外交斗爭。
普魯士於1864年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收回北方被丹麥佔領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德國南部多個邦脫離法國統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統一並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德國疆域介紹
1918—1937年德國疆域
1、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2、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 決定 其歸屬。
3、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即西上西里西亞,波茲南,西普魯士);但澤劃歸波蘭。
4、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奧伊彭、馬爾梅迪和毛來斯納。)。
6、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7、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梅梅爾(默默爾)1252年由條頓騎士團建立。1422年確立了普魯士省與立陶宛之間的邊界,梅梅爾被包含在普魯士的范圍裡面,一直到1919年這條邊界都未曾變動過。巴黎和會中簽署了協議,德國放棄梅梅爾,交予協約國主要國家處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佔領。不過搞笑的是,1939年希特勒要求立陶宛歸還該地區,立陶宛居然同意了。
8、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9、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現在的德國
1、西部,德法有爭議的阿爾薩斯和渃林兩個州讓給法國
2、北部,石勒蘇益格州讓給丹麥
3、東部,西里西亞州全部,勃蘭登堡州部分地區以及奧得河流域,但澤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領土讓給波蘭
3、東普魯士被蘇聯強占,即現在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4、南部工業基地波希米亞,獨立為現在的捷克等地。
總計,德國共損失了40%以上的領土。從龐大的德意志帝國淪為 地理 上的小國。
猜你感 興趣 :
1. 德意志帝國政治制度
2. 德國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3. 德意志帝國滅亡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4. 德意志帝國的興衰
5. 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帝國
6. 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沿革
F. 二戰以後,德國向蘇聯和波蘭割讓了哪些領土
東普魯士的部分給了蘇聯,改名為加里寧州,西里西亞和波拉梅尼亞劃給了波蘭
G. 波羅的海三國的政治狀況
沙皇俄國土崩瓦解之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1917年4月授予愛斯特蘭省民族自治權。當地資產階級很快便選舉出了一屆「地方自治會」,並宣布該地方自治會是愛斯特蘭省最高政權的唯一體現者。但不久以後,愛斯特蘭省的布爾什維克就解散了資產階級地方自治會,愛斯特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分子被迫轉入地下。與此同時,駐守在塔林以北奈斯島上的俄國海軍官兵起義,宣布奈斯島獨立,成立「奈斯蘇維埃共和國」。1918年2月24日,利用紅軍撤退後、德軍入侵前的權力真空機會,地方自治會元老院宣布「愛沙尼亞共和國」獨立,並組成了一個臨時政府。第二天,德軍進駐塔林。德國佔領當局既不承認愛沙尼亞臨時政府,也不承認愛斯特蘭的獨立。26日,德軍佔領奈斯島,奈斯蘇維埃政府被迫解散。
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後,愛沙尼亞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卷土重來,但遭到了蘇俄紅軍和愛沙尼亞布爾什維克的抵抗,內戰爆發。這場戰爭被愛沙尼亞資產階級稱為「愛沙尼亞獨立戰爭」。戰爭一開始,紅軍就把愛沙尼亞白軍打到了塔林城外,愛沙尼亞布爾什維克在10月末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8年11月29日宣布建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被稱為「愛沙尼亞勞動公社」。然而,愛沙尼亞白軍在總司令約翰·拉伊多內(Johan Laidoner)的領導下很快就組織了反擊,並得到了一支英國小型艦隊的支持。芬蘭、瑞典和丹麥的資產階級甚至派遣了志願軍協助愛沙尼亞白軍。到1919年2月,紅軍被迫完全撤離愛沙尼亞。
1919年初夏,在德國正規軍「鐵師」的幫助下,以拉脫維亞為基地的波羅的海日耳曼人軍事組織「Landeswehr」北上進攻愛沙尼亞,企圖把愛沙尼亞並入由日耳曼人為主導的「波羅的海公國」。1919年6月,愛沙尼亞軍隊在北拉脫維亞有力的粉碎了這支由呂狄格爾·馮·德·高茲(Rüdiger von der Goltz)將軍率領的波羅的海日耳曼人武裝力量的進攻。
從1919年10月到1919年12月,愛沙尼亞白軍還協助俄國西北白軍總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尤登尼奇將軍向列寧格勒發動進攻,但被蘇俄紅軍擊退。
1920年2月2日,愛沙尼亞共和國和蘇俄簽訂俄愛《塔爾圖條約》,蘇俄放棄對愛沙尼亞的一切領土請求。愛沙尼亞共和國隨即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並在1921年被接納為國際聯盟成員國。
獨立後,愛沙尼亞開始了一系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改革。在經濟上和社會上,1919年的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一步。原本波羅的海貴族所掌握的大量土地被重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尤其是分配給那些在愛沙尼亞獨立戰爭中效力的志願人員。愛沙尼亞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場變成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英國和西歐,少量商品出口美國和蘇聯。在文化上,少數民族獲得了文化自治權,猶太人地位大大提高。
在國內政治上,1920年通過的第一部愛沙尼亞共和國憲法宣布愛沙尼亞為一個議會制共和國。議會由100名議員組成,每位議員任期3年。從1920年末到1934年初,愛沙尼亞總共產生了11屆政府,政府首腦被稱為「愛沙尼亞國家元老」。這期間,康斯坦丁·帕茨(Konstantin Päts)5次成為國家元老。
1934年,帕茨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取締一切政黨,解散議會。帕茨自任「護國者」,開始了其獨裁統治時期。1938年,帕茨被「選」為總統。
1939年,愛沙尼亞和納粹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第二年,蘇聯紅軍就進入了愛沙尼亞。帕茨獨裁政府倒台,愛沙尼亞共產黨成為唯一合法政黨,愛沙尼亞重新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1956年,帕茨病逝於加里寧。 1917年7月底,維德澤姆蘇維埃、里加蘇維埃和拉脫維亞步兵聯合蘇維埃舉行聯席會議,選舉了產生拉脫維亞蘇維埃。十月革命爆發後,拉脫維亞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宣布接管拉脫維亞政權,並於12月19日宣布蘇維埃是拉脫維亞境內唯一合法政權,同時解散了「農民蘇維埃」,沒收了地主的財產。拉脫維亞蘇維埃執委會還派遣了以П·斯圖奇卡為首的代表團參加了布列斯特和約談判。1918年2月,拉脫維亞全境被德軍佔領,蘇維埃被迫轉入地下。
隨著德軍在一戰中的失敗,拉脫維亞資產階級於1918年11月17日宣布建立「拉脫維亞人民委員會」,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Kārlis Ulmanis)擔任臨時政府主席。第二天,人民委員會宣布拉脫維亞獨立,但並沒有得到國際承認,主要原因是新成立的資產階級政府沒有驅逐德軍,反而支持其境內的德軍「鐵師」干涉蘇俄和愛沙尼亞。
1918年12月4日,拉脫維亞蘇維埃再次在里加召開秘密會議,成立拉脫維亞臨時蘇維埃政府。1918年12月17日,蘇維埃政府宣布成立獨立的拉脫維亞蘇維埃共和國。22日,蘇俄「承認拉脫維亞蘇維埃共和國獨立」。
1918年12月,以拉脫維亞步兵為主的蘇俄紅軍一部攻入拉脫維亞境內。1919年1月2日,里加爆發無產階級武裝起義配合紅軍的行動。1月3日,里加解放,成為蘇維埃拉脫維亞的首都。1月13日,拉脫維亞蘇維埃正式宣布成立,並於1月15日通過了拉脫維亞第一部憲法,即《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
1920年1月13日,經過了將近一年的內戰,拉脫維亞白軍最終還是在國際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將紅軍徹底擊潰,拉脫維亞蘇維埃政府被迫解散。5月1日,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制憲會議召開,資產階級人民委員會完成其職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8月11日,蘇俄宣布承認「拉脫維亞共和國」,成為國際社會第一個承認資產階級拉脫維亞獨立的國家。1921年9月22日,拉脫維亞被接納為國際聯盟成員國。
經歷了13年的資產階級民主體制後,拉脫維亞最終還是沒有頂住資本主義大蕭條的沖擊。一時間,政治經濟形勢的惡化加劇了人民對民主政治的厭惡。以此為契機,1934年5月15日,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顛覆了民主政府。他解散議會,取締一切政黨,自認總理。1936年,阿爾伯茨·科維耶希斯(Alberts Kviesis)總統卸任後,烏爾馬尼斯又自認總統。1939年,他同希特勒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盡管烏爾馬尼斯對拉脫維亞實行的是獨裁統治,但在這一時期,拉脫維亞的經濟和文化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國民生產總值、外貿出口和成人識字率都位居歐洲前列。因此,除了共產主義者,當時在拉脫維亞國內幾乎沒有人反對獨裁。
1940年6月15日凌晨3點,紅軍進入拉脫維亞。烏爾馬尼斯號召國民不要抵抗蘇聯紅軍,他在廣播中說的「我將坐在我的位子上,你們坐在你們的位子上」成為當時的名言。6月17日,烏爾馬尼斯獨裁政府倒台,拉脫維亞共產黨成為唯一合法政黨,拉脫維亞重新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1942年,烏爾馬尼斯病逝於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 1915年,立陶宛全境被德國佔領。1917年7月,德國扶持了立陶宛資產階級會議。隨著俄羅斯帝國在一戰中的崩潰,1918年2月16日,德國策動立陶宛獨立。1918年7月,資產階級會議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國」,國王由德國人指定。11月,成立了以奧古斯丁納斯·沃利迭馬羅斯(Augustinas Voldemaras)為首的第一屆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政府臨時所在地,即立陶宛臨時首都為考納斯。1919年4月,資產階級廢除了君主制,宣布立陶宛為共和國,安塔納斯·斯梅托納(Antanas Smetona)為立陶宛首任總統。
早在1918年12月8日,在維爾紐斯就成立了立陶宛工農臨時革命政府。12月16日,臨時革命政府宣布建立立陶宛蘇維埃政權。12月22日,蘇俄政府通過了《承認立陶宛蘇維埃共和國的獨立》的法令。1919年2月2日,白俄羅斯共產黨和立陶宛—西白俄羅斯共產黨一致決定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兩國合並。2月28日,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工農政府在維爾紐斯宣告成立,同時,國旗和國徽也被確定,白俄羅斯共產黨和立陶宛—西白俄羅斯共產黨也合並為立陶宛—白俄羅斯共產黨。然而,工農政府實際只控制了立陶宛東部。以西部重鎮考納斯為基地的立陶宛白軍在協約國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很快便占據了上風。1919年8月,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被推翻,工農政府被迫解散。
戰勝了布爾什維克後,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面臨的第二個威脅是「柏蒙特白匪軍」。柏蒙特白匪軍由一群一戰期間被德軍俘虜的俄國士兵組成。他們被釋放後,答應協約國打擊布爾什維克。不過,在俄國白軍將領保爾·柏蒙特—阿瓦洛夫(Pavel Bermont-Avalov)的率領下,他們決定向新獨立的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發動進攻。
柏蒙特認為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內戰中必敗,因此根本沒有必要讓自己的部隊浪費在打擊布爾什維克上。相反,他更熱衷於再次吞並剛剛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最多讓他們在今後資產階級俄羅斯的統治下享有更多的自治權而已。對於柏蒙特白匪軍而言,首要任務就是奪取西立陶宛。
柏蒙特白匪軍每次奪取一個城鎮,就強迫當地居民改說俄語。這成了他們在控制區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拉脫維亞,他們已經兵臨里加城下;然而,攻克立陶宛臨時首都考納斯對他們而言依然遙遙無期。盡管有來自東面布爾什維克的威脅,但立陶宛白軍仍然湊足了兵力給予了柏蒙特白匪軍沉重的打擊。柏蒙特白匪軍最終兵敗拉德維利什基斯,一個主要的鐵路中心。在那裡,他們被遣返俄國。與此同時,愛沙尼亞也幫助拉脫維亞收復了失土。據說作為交換,拉脫維亞將魯赫奴島割讓給了愛沙尼亞。
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面臨的第三個威脅是波蘭,也就是前面介紹波蘭時提到的「立波戰爭」。這兩個新獨立的國家之間有著大片有爭議領土,其中甚至包括維爾紐斯。立陶宛認為維爾紐斯自古以來就是立陶宛民族的首都,盡管這個城市現在只有2%的立陶宛人。不過,在以這個城市為中心的整個「維爾紐斯區」,立陶宛人還是占人口大多數。此外,這個地區還有一些白俄羅斯人和猶太人。因此,在俄波戰爭中,立陶宛資產階級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蘇俄一邊向波蘭宣戰。最終,在1920年10月,也就是俄波戰爭後期,波蘭派遣特種部隊佔領了維爾紐斯區,並在當地建立了「中立陶宛」傀儡政權。
以上三次戰爭被立陶宛資產階級成為「立陶宛自由戰爭」。盡管有勝有負,但它們換來了國際社會對立陶宛獨立的認可。從1922年開始,立陶宛進入了穩定的民主時期。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7年。議會議員由全國各地選舉產生。這期間,立陶宛政治生活中最棘手的兩個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維爾紐斯歸屬問題」和「克來彼達歸屬問題」。
由於戰後立陶宛堅持對維爾紐斯地區的主權,因此在整個立陶宛民主時期,它一直同波蘭處於戰爭狀態。1922年1月8日,維爾紐斯地區舉行了一次議會選舉。一開始,立陶宛和波蘭都試圖把傾向於自己的議員候選人塞進議會,但後來,當地的立陶宛人和猶太人抵制了選舉。這樣,新一屆維爾紐斯地區議會便完全被親波蘭勢力所控制。新議會通過議案,正式決定中立陶宛並入波蘭。1922年3月22日,波蘭色姆(波蘭議會下院)接受了維爾紐斯地區議會的決定。國際聯盟也在1923年3月15日確認了這一事實。但是,立陶宛考納斯當局拒絕承認波蘭對維爾紐斯的吞並,繼續保持與波蘭的戰爭狀態。
克來彼達是德國和立陶宛兩國間的有爭議領土。這個城市最初由利沃尼亞騎士團在1252年創建。1328年,它成為普魯士的一部分;從15、16世紀開始,大多數居民就講立德雙語,並認為克來彼達屬於普魯士。1920年,按照《凡爾賽條約》,整個克來彼達地區被法軍佔領,不再歸德國管轄。1923年1月10到15日期間,立陶宛利用「魯爾危機」的機會順利吞並了克來彼達地區,並將其改名為梅梅爾地區。1924年5月,它成為立陶宛境內一個自治區,並保持戒嚴狀態直至1938年。
連續經歷了幾屆保守派政府後,立陶宛首屆左翼政府於1926年6月被選舉上台。但6個月後,一場軍事政變就將這個短命的新政府趕下了台。政變發動者是首任總統安塔納斯·斯梅托納。政變後,他自任總統,對立陶宛實行獨裁統治。戲劇性的是,首任總理奧古斯丁納斯·沃利迭馬羅斯也在政變後被指定為總理。沃利迭馬羅斯是立陶宛法西斯主義組織「鐵狼」的領袖。雖然沃利迭馬羅斯在1929年就下台了,但立陶宛的法西斯專政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
1938年,立陶宛和波蘭發生邊境沖突,一名波蘭士兵陣亡。隨後,波蘭向立陶宛下達最後通牒,要求立陶宛在24小時內放棄對維爾紐斯的主權,否則將向立陶宛宣戰。當時歐洲列強都忙於應付希特勒製造的緊張局勢,因此無暇顧及維爾紐斯危機。在這種形勢下,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於波蘭。兩國代表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簽署協議,立陶宛承認維爾紐斯是波蘭領土。協議的簽署盡管導致了立陶宛國內的大規模抗議,但立陶宛和波蘭的外交關系正常化了。兩國實現了郵件、鐵路和電話的互通,邊境貿易蓬勃發展,人員往來日趨頻繁。雖然立陶宛官方依然聲稱維爾紐斯是其法定首都,但兩國還是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得到立陶宛資助的地下抵抗組織「維爾紐斯解放同盟」也停止了活動。
在梅梅爾地區,親德的民族社會主義黨(克來彼達納粹黨)贏得了1938年的地區議會大選。這樣,立陶宛當局實際已經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權。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於德國最後通碟的壓力,把梅梅爾地區歸還德國。
1939年9月18日,蘇聯紅軍佔領維爾紐斯,並把它還給了立陶宛。1940年7月14日和15日,立陶宛選舉產生「人民議會」,立陶宛共產黨上台執政,成為立陶宛境內唯一合法政黨。斯梅托納政府倒台。7月21日,「人民議會」宣布立陶宛加入蘇聯。8月3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立陶宛為蘇聯境內的一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44年1月9日,斯梅托納病逝於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
H. 法國搶奪的德國城市梅爾,為何現在成了立陶宛的一部分
說起二戰時期的德國,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是二戰的主要發起者,當時的軍事實力也可以說是一騎絕塵,甚至可以說要不是美蘇英三大強國聯手,德國未必會輸掉二戰。那麼當時如此強大的德國,它的城市梅爾現在為什麼成了立陶宛的一部分呢?時間又來到了1939年,當時的德國政權已由納粹掌控,因此納粹德國以通牒形式要求立陶宛歸還梅梅爾,但是在二戰後,這座城市再次被蘇聯奪取,而且在蘇聯分家解體的時候,再次成為了立陶宛的一部分。
I. 1919年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主要工業基地與戰後割地都有哪些啊
德國主要是的工業基地是魯爾區。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凡爾賽條約後的德國領土形勢
凡爾賽條約後的德國領土形勢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開采15年,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J. 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原因(分8段以上,謝謝)
首先----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說法就有問題
希特勒挑起的是歐洲大戰----他僅僅下達了進攻波蘭的命令而已----英法兩國的不切實際的干涉才引發了歐洲的全面戰爭---而羅斯福為了轉嫁經濟危機來發行戰爭債券----而破壞中立地位---不斷的支援英國,甚至在宣戰前就開始為英國反潛提供幫助---導致德國在1941年不得不對美宣戰
注意---羅斯福的新政根本不像教科書上說的那般靈丹妙葯----美國1938年的經濟危機鬧得很厲害---只有戰爭是解決方法
而德國在1939年前的一系列外交舉措一直到39年對波蘭宣戰----實際上都是為了統一和恢復德意志人的傳統領地,以及擺脫凡爾賽體系,使得德國重新成為歐洲大國
(您必須了解1939年以前的大多數時間,希特勒的擴張是局限在德意志人口集中的區域,類似於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 ,歷史上這些地區也在長時間屬於德意志人統治的各種國家
希特勒是1933年成為總理的,1934年在興登堡總統去世後成為元首,在這之後,他的權力大增,開始大德意志的計劃
首先,第一步,就是進軍萊茵蘭(1936年)
這一地區一戰後曾被法國佔領,但是公民表決回歸德國(但是不能駐軍,是非軍事區),希特勒正式派遣軍隊進入這一地區,以應對1935年的法蘇條約,轉移外交實線(趁著義大利入侵東非的機會)
第二步,希特勒在1936年積極干涉西班牙的內戰,支持佛朗哥,主要為空軍。這樣德國與義大利的關系開始走近---之前義大利甚至勾結英國試圖打擊德國(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不幹涉義大利在東非的入侵的原因,這是對義大利對付德國的交換條件)
第三步,德奧合並
希特勒認為所有日耳曼民族應於共同一個國家的統治之下,然而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要求德國必須要使奧地利保持獨立。(原因很簡單,不能出現強大的德國)
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許士尼格迫於德國的壓力,在1937年2月12日與希特勒會面,許士尼格被迫讓奧地利納粹黨領袖阿圖爾·賽斯-英誇特等人加入內閣。此時許士尼格只剩以公民投票挽救危局,該公投投票年齡門檻設定為24歲以排除較贊同納粹的年輕人。希特勒稱這是一場騙局且德國不會承認。3月12日,德國軍隊跨越德奧邊界,同月14日成功進入維也納。隔日,希特勒進入維也納受到奧地利人的歡迎,宣布「這個日耳曼人的古老土地成為德國最新的一部份」。
第四步
希特勒吞並奧地利之後,下一個目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德台地區----這里有大約300萬德意志人,由於一戰德國戰敗的原因,協約國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么一個奇怪的國家----有著德意志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波蘭人甚至烏克蘭人的結合體----建立這個國家的主要目的就是牽制德國。希特勒在1938年開始支持蘇德台的家鄉前線黨,希望蘇德台自治,並且開始制定入侵計劃。當戰爭似乎一觸即發之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採取綏靖政策,希望墨索里尼能夠調停---直接產物就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協定,允許德國獲得蘇德台地區
隨後,德軍入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讓斯洛伐克人獨立建國,而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
第五步
梅梅爾城曾經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最東北部的城市,但是德國一戰戰敗後,該地被法國佔領,成為自治區,1923年後被立陶宛吞並。1939年3月,在德國的要求下,立陶宛歸還了梅梅爾
第六步---但澤問題----戰爭---(問題的關鍵)
實際上二戰是否由於希特勒而爆發在歷史學術界存在著巨大的爭論(這在大家平時能看到的非學術資料里往往不提及),最有名的AJP Taylor所作的〈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中,他指出,二戰的爆發主要大國的領導人均有責任,而且我們通常了解的所謂希特勒策劃統一全世界的那個「備忘錄」是否存在值得懷疑---至今沒有原件公開,卻在所謂的紐倫堡審判中作為關鍵證據來判別人死刑。。。
二戰主要爆發的原因在於英國與法國對波蘭不切實際的安全保證----以及希特勒的政治壓力---他必須獲得但澤----這一德意志最後的失地。但澤本是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但是在一戰後被波蘭獲得,將東普魯士隔離在德國本土之外。希特勒試圖對波蘭施加壓力,進而發動入侵----因為他不認為英法會真的執行他們的不符合實際的保證(因為俄國沒有直接和波蘭簽軍事通行協議)
結果,希特勒的冒進計劃和英法外交家的搖擺政策(先綏靖,然後又不符合實際的強硬),導致了歐洲大戰的爆發
而羅斯福為了挽救美國經濟,在1940年開始大力施行非中立政策---使得德國的潛艇戰無法進行
您可以查查鄧尼茨的回憶錄----希特勒三令五申,不許同美國有沖突,但是美國的各種行為已經幾乎與英國的盟國無異
所以從外交角度上來講,二戰爆發的原因,各國的領導人均具有責任
談不上德國挑起世界大戰----如果說,德國為什麼發動歐洲大戰----原因很簡單,奪回但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