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49年德國分裂反映歐洲什麼局面正式形成
1949年德國分裂反映了歐洲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Ⅱ 中世紀德國分裂的原因
德意志分裂,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民族構成、歷史上的遷移和戰爭、眾多邦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歐洲封建制度。
一、從地理及國際環境說起。
1、地理上德意志王國處於歐洲中部,位於波德平原上,其東西南邊都沒有天然的分界線,沒有明顯的標志,如某條大河,某座山。國際慣例是,國家之間分界多以河流,山脈,湖泊,海洋為標志。又以我國為例,東到大海;東北是鴨綠江,黑龍江,厄爾古納河;西北是阿爾泰山脈,帕米爾高原;西南是喜馬拉雅山脈,這樣,在一個幾乎封閉的環境中,再加上民族沒有強烈的擴張性,中華的主體基本上就定住了。德國沒有這樣的地理條件,疆域想要固定是不容易的。
2、再說國際環境上。
德意志具有很大的擴張性,總是試圖殖民。最開始已經說過了,德意志周圍的國家很多。德意志要擴張,主要是向東方擴張,必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對,東邊的斯拉夫國家,西邊的法國。德意志沒統一時各個公國都要擴張,而且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實力都很強,如果統一之後再擴張,對歐洲其他國家是嚴重的打擊,因而,歐洲各國都強烈反對德意志統一,一開始就從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面阻止德意志統一的進程,造成德意志各邦國之間的矛盾,最明顯的是普奧矛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德國中沒有奧地利在,也知道希特勒在大戰之前要吞並奧地利的原因了。
德國城市繁榮的第一個時期是在 12 、 13 世紀。由於與十字軍東征相聯系的東方貿易的作用,這些城市的財富和經濟實力大大增長,許多城市以經濟贖買的辦法獲得自由與自治權。與法國不同,德國各城市一般都沒有得到皇權的支持,它們大多還都承認它們所在邦國諸侯統治。不過,也有一些城市把自己的獨立地位擴張到僅僅承認皇帝為最高封主的地步,這些城市叫作帝國城市,享有和諸侯同等的權利。 1356 年「黃金詔書」頒布時,德國約有 80 個帝國城市。
由於德國皇權的衰落,各地區經濟也就極不統一。在 13 世紀中期,僅萊茵河上的關卡就有 62 處之多。加上封建主之間的戰爭,他們對城市的突然圍攻,對行商的襲擊,這一切就迫使城市聯合起來組成城市同盟,來保衛自己的利益和商路安全。 1254 年,萊茵河畔的科倫、沃姆斯、斯特拉斯堡等城市組成「萊茵城市同盟」,相繼有 50 多個城市加入這一同盟。 1331 年,德國南部又形成士瓦本同盟,包括烏爾姆、奧格斯堡、紐倫堡等 90 余座城市。到 1381 年,萊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又進行聯合。城市同盟的出現和發展使德國城市在 14 、 15 世紀進入第二個繁榮時期。不過, 1389 年士瓦本一萊茵同盟在與美因斯大主教(選侯)、勃蘭登堡邊地侯發生沖突時瓦解,一些城市投靠諸侯。
德國最強大、最重要的城市同盟是德意志北部的漢薩同盟。這主要是一個商業同盟,漢薩是「公會」的意思。漢薩同盟是逐漸發展擴大起來的。對它正式形成的時間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 13 世紀 80 年代(劉明翰的中世紀史),德國人維納·洛赫的德國史認為是 1299 年,馬克堯認為是 1358 年。漢薩同盟的核心城市是呂貝克、漢堡、不來梅,後來加入的有科倫、普魯士的但澤(現波蘭的革但斯克)、哥尼斯堡。 1358 年對佛蘭德爾實行商業封鎖時,波羅的海東岸的里加等城市也加入進來。 14 世紀時漢薩同盟基本控制了北海、波羅的海的貿易。 1367 年,同盟有 77 個城市代表會議於科倫,確定同盟各城有公共財政和海軍,具有獨立的外交、宣戰、締約等權力,同時向丹麥宣戰。 1370 年迫使丹麥簽訂《施特拉爾松和約》,承認同盟的貿易特權。這是漢薩同盟的鼎盛期。
漢薩同盟的主要商業活動是中介貿易,將東歐、北歐的木材、牲畜、毛皮與西歐的呢絨、金屬器等日用品交換,並把這類中介貿易壟斷起來。同盟在許多國家設有商站,西到倫敦,東到諾夫哥羅德。
漢薩同盟的盛期維持了一百多年。隨著俄國、荷蘭、英國等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形成,它的特權地位就被取消, 1494 年在諾夫哥羅德的商站被關閉, 1548 年在瑞典的商業特權被取消,不久在倫敦的商站也停業。
Ⅲ 德國政治上的分裂給國家帶來了哪些影響
政治上的分裂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卻給天主教會勢力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德國天主教會和羅馬教廷相互勾結,成為德國最大的封建勢力。天主教會佔有整個德國1/3以上的耕地,有的天主教成了諸侯或者選帝侯。教會憑借其政治和宗教權力去掠奪和奴役人民,例如教會可以向人民徵收各項名目的稅收,包括大什一稅、小什一稅、血什一稅等。
Ⅳ 東德西德是如何從分裂走向統一的
德國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國際事件,是雅爾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及其各自所領導的國家集團對峙的直接後果。1949年5月10日,德國西部統治機構經西方佔領國當局的同意,宣布將該地區成立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為首都,並於23日正式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8月中旬,舉行了聯邦議院的選舉,9月又召開了聯邦議院及聯邦參議院聯席會議,自由民主黨人西奧多-休斯當選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統。9月15日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納為聯邦總理的聯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屆聯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個佔領區宣布合並。
在這一過程前後,德國的蘇占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早在1945年10月,蘇聯佔領當局就己將其權力移交給德國東部各級地方政權機構。1946年,德國共產黨與德國東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正式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統一社會黨在德國東部政權機構中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國人民委員會舉行第9次會議,通過由統一社會黨制定的《民主德國全國陣線宣言》,提出德國人民爭取祖國統一的綱領,要求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日,人民委員會還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成立「臨時人民議院」,並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決議委託奧托-格羅提渥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幾天之後,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德國東部全部行政權力正式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Ⅳ 德國分裂怎麼回事簡略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冷戰期間德國分裂為兩個德國的事件。1945 年德國投降後,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及其首都柏林。由於四國尤其是美、蘇之間對德方針分歧嚴重,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形同虛設,各佔領區實際上形成獨立的政治實體,實行不同的佔領政策。蘇占區逐步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西佔區著重於重建資本主義。隨著美、蘇關系的惡化和冷戰的爆發,美國為了稱霸歐洲並利用德國遏制蘇聯,採取扶植和分裂德國的政策。1947 年1 月,美、英合並兩國佔領區。 1948 年2 月至6月,美、英、法、荷、比、盧六國召開倫敦會議,提出西方三個佔領區合並並協調經濟政策,參加馬歇爾計劃,進行貨幣改革,召開制憲會議,盡早成立西德政府。6 月21 日西佔區單方面實行貨幣改革。蘇聯採取措施對美國進行反擊,1947 年6 月在蘇占區成立管理經濟事務的德國經濟委員會(後具有準政府職能),12 月召開第一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1948 年6 月22 日,蘇聯亦在蘇占區發行新幣,從6 月24 日起「封鎖柏林」。柏林危機爆發。同年11—12 月,東西柏林分別成立市政機構首先分裂。美國利用柏林危機的緊張局勢,加快分裂德國的步伐。1949 年5 月12 日,西方佔領當局批准西佔區德國議會委員會通過的基本法即「波恩憲法」,公布佔領法規。9 月20 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同年10 月7 日,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個德國形成。
Ⅵ 是什麼原因導致德意志的政治分裂選帝侯與此現象的內在聯系是什麼
1、近代之前德意志的分裂,有多種原因,歸納起來,主要為五點:
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民族構成;歷史上的遷移和戰爭;眾多邦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歐洲封建制度和天主教。
2、選帝侯制度嚴重削弱了皇權,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詳細論述德意志分裂的原因:
1、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
地理上德意志王國處於歐洲中部,位於波德平原上,其東西南邊都沒有天然的分界線,沒有明顯的標志。
歐洲各國擔心德意志統一強大後會侵佔它們的領土和利益,所以都強烈反對德意志統一,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阻止德意志統一的進程,並造成德意志各邦國之間的矛盾。
2、民族構成
在中世紀,直到俾斯麥統一之前,德意志民族實際上也是不完全統一的,民族之中的各種族都有自己的邦國,種族邦國之間也僅僅是鬆散的邦聯關系,各邦國與歐洲其他國家有著不同的關系,國際地位也不盡相同。民族成分的復雜,是德意志統一的一個重要阻礙。
3、歷史上的遷移和戰爭
德國位於中歐,四戰之地,各民族不斷遷移,大小戰亂不斷。
4、眾多的邦國、城市以及之間的矛盾
歐洲有一個特殊的政治體系-城市國家。城市在獲得自由後就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獨立行事。城市為了保護共同的商業利益結成了同盟,著名的有萊茵同盟,漢撒同盟。無論是獨立的邦國,城市,還是城市同盟,對德意志民族國家完全的統一都是不利的。
5、歐洲的封建制度和天主教
在分裂時期,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強國中,德意志的經濟是最不發達的。德意志人越過了奴隸制階段直接進入封建化的進程。可是德意志人的封建化,比西歐慢上好幾個世紀,直到11,12世紀才算完成。封建化的緩慢與德意志的分裂是相互作用的,由於分裂,國家無法推行統一的制度;另一方面,中央王權,封建的中央集權出現的晚,又進一步擴大了分裂。
中世紀的歐洲,是置於天主教的控制之下的。德意志的土地擺脫不了這樣的命運,每一個區的主教都佔有土地,德意志的土地是支離破碎的。宗教團體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行的這些活動,加劇了德意志的分裂。
Ⅶ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會分裂成兩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Ⅷ 朝鮮分裂與德國分裂的不同點: 為什莫朝鮮戰爭後朝鮮沒有像德國一樣復合 反而加劇了分裂
很簡單
東西德之所以復合 是因為東德的後台蘇聯解體了 蘇聯的解體就意味著華約組織的坍塌 蘇聯本國解體時都處於混亂狀態 可見東德日子如何 眼看後台轟然倒塌 東德如何抵擋北約 繼續社會主義的話四面都是敵人! 從地緣政治上看德國復合在情理之中 其結果肯定是西德吞東德。
朝鮮則是另一種情況了 首先 朝鮮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 地緣政治上鄰國中國也是社會主義陣營的絕對不會允許朝鮮統一 如果朝鮮統一了 米國人自然而然的就進駐到朝鮮了! 後面你自己想像吧~(韓國軍隊的指揮權在米國人手裡) 俄羅斯也是朝鮮的領國 立場,利益基本和咱們一致。
其次朝鮮基本都是走金日成的路子(先軍政治和戰爭邊緣化) 朝鮮高層根本不會放棄軍權 只要有軍隊在手一天 韓國就不可能和朝鮮放下緊綳的弦 何況米國人天天宣朝鮮是揚邪惡軸心 一直想和韓國收拾掉朝鮮 開始韓國金大中總統的時候時行的是陽光政策 和朝鮮政府談判 緩和緊張局勢 現任一看軟的不行 當然還得是硬的武力解決 所以近年來的軍演這么多
朝鮮為何不能統一大體以上兩點就能說明問題了。
Ⅸ 二戰後,造成德國分裂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因為二戰後,德國戰敗,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雅爾塔會議(又稱克里木會議)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個大國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取得勝利之際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秘密首腦會議。會議規定:德國被分裂,德軍被解散,德國不準再擁有軍隊。美英蘇認為這是「今後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條件」。德國應該被分裂為同盟國家的佔領區。法國也應該有自己的佔領區,應該成為同盟國對德國控制委員會的一員。
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簽署了《蘇美英三國的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茨坦會議公報,兩個內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稱《波茨坦協定》。協定確定了佔領德國的基本原則:
政治原則是: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為此規定德國境內的最高權力由美、英、蘇、法四國佔領軍總司令遵照本國政府的指令,分別在其各自的佔領區內實行。彼等並以管制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共同處置有關全德事宜。解除德國全部武裝,廢除一切軍事機構,解散一切納粹組織,廢止一切納粹法律,逮捕並審判戰爭罪犯,永遠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主義的復活或改組。德國一切民主黨派應准許成立並恢復自由活動權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個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礎上重新建立以實現政治民主化。德國行政應以政權分散和發展地方政府許可權為原則。
處理德國的經濟原則是:消滅德國作戰潛力,禁止軍事生產,鏟除或控制可用作軍事生產的一切工業。消滅壟斷造成的過分集中,發展和平經濟,並把德國視為一個經濟單位。關於德國賠償問題,蘇、美、英向德國所提的賠償要求,將以德國境內的物資及適當的德國國外資產予以滿足,蘇聯並可由西方佔領區獲得賠償。德國的艦隊和商船隊由蘇、美、英三國均分。
Ⅹ 德國為什麼會分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牆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德國統一:
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最終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