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天才教育法
按照一定規格培養起來的、行動受到限制的、循規蹈矩的、內心壓抑的兒童,他們長大成人以後必然成為庸才。他們的特徵是很聽話,總是唯命是從,害怕批評,竭力使自己的舉動不出格、不違禮俗、不犯過;他們接受別人教給的東西,幾乎從不表示懷疑;他們把嫉妒、恐懼和挫折全都傳達給了自己的孩子。天才教育法是怎樣的呢?
1、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長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取決於天賦的條件,而是取決於五六歲時的教育。開展游戲,興趣記憶。多種感官,嘗試記憶。動作演示,准確記憶。善用比喻,理解記憶。找准異同,比較記憶。發散思維,創造記憶。綜合歸類,邏輯記憶。加強復習,強化記憶。
2、在老威特的持之以恆的教育下,雖然天生痴呆的兒子長到四五歲時,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大大超過同齡孩子,成為本地教育史的驚人事件。正是老威特對兒子實施科學的全面化教育,使小卡爾的成長非常健康,學業也進步十分神速。
3、兒童的潛在能力是遵循遞減法則的,如果從出生起就對他們進行理想的教育,那麼他們的潛在的能力就可能達到100%。為什麼早期教育能夠造就天才呢?要明白這個道理,就要從兒童的潛在能力談起。根據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人生來就具備一種特殊的能力。不過,這種能力是隱蔽地潛藏在人體內的,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這就是潛在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才能力。因此,天才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為的那種只有少數人才具有的稟賦,而是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之中。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同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於其稟賦的多少,但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到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稟賦連一半都沒有發揮。威特堅信,教育的思想就在於使兒童的潛在能力達到十成。然而,教育開始的越晚,兒童潛在的能力實現的機會就越小。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這種潛在能力都有各自的發展期,如果錯過這個時期,那麼就幾乎很難再發展。
4、對孩子的教育必須盡早開始,開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有可能成為接近完美的人。因為即使是天生聰明的孩子,在出生時有很好的起點,但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培養也不可能充分發揮其潛能,那麼他終究也不會成材。反之,即使天賦不好,但是後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
5、人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他一生的雛形。幼兒期就好比瓷器的黏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麼樣的雛形。事實上,從出生起到3歲之前,是一段最為重要的時期,因為這一段時期,孩子大腦接受事物的方法是會影響他的一生。
6、嬰兒對多次重復的事物不會厭煩,所以3歲以前也是硬灌時期。嬰兒依靠動物的直覺,具有在一瞬間掌握整體的模式識別能力,這是成人遠遠不能及的。他的大腦還處在一個空白狀態,無法像成人那樣進行分析,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吸收能力。老威特的教育理論核心就是:對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接受卡爾這一教育思想,堅持早期教育,使女兒的記憶能力明顯超越常規孩子。語言訓練要從身邊事物開始,巧妙地教他新單詞的發音和詞義。當孩子稍微大點,父母要天天給他講故事。必須注意發音的准確性。
7、根據專家們的研究表明,不是經過早期教育而是依靠天賦產生的神童,只不過是一種病態的暫時現象。這樣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 這就是10歲神童,15歲才子,20歲凡人諺語所表達的現象。
8、盡管小卡爾有許多興趣,從事各種活動,可帶有偏見的人們還是認為他的生活除了坐在桌子前面,其他什麼也不會干。他們甚至認為,小卡爾除了學究式的知識外,還有一點兒英語,其他就一概不懂。可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了解小卡爾的人都知道,他坐在書桌前的時間比任何同齡人都少。事實上,他把大量的時間盡情地花費在了玩耍和運動上,他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各位父母一定想知道老威特到底使用了怎樣的獨特教育方法,才使孩子能這樣既輕松愉快又學到了如此豐富的知識。其實很簡單,老威特的教育秘訣在於:喚起孩子的興趣和讓孩子提出問題。老威特有一個教育原則,就是教育不能強迫。
9、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因為精力不知道往何處使的緣故,這其實也是一種精力浪費。在創造力方面,老威特鼓勵兒子多動手、多思考、多提問題。兩歲時,威特夫人每天堅持給他講故事,並且讓他參與猜測情節。在遊玩、散步和吃飯時,老威特總是想方設法地豐富小卡爾的知識。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10、隔代教育代替不了親子教育。迫於激烈的生存競爭,許多年輕的父母忙於工作,而將孩子全權交給老人。由於老人思想僵化、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偏重於教孩子認字,以孩子能背唐詩宋詞為自豪;有的認為教育是孩子上學以後的事,只要現在不餓著,不凍著就行;有的無限溺愛,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把孩子慣得渾身都是毛病。
11、在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老威特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是非分明,始終如一。有家長疑問,為何自己孩子很聰明,但是學習卻不好。老威特認為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多數孩子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緣故。威特先生從不認為自己兒子有多麼高的天賦,也不相信成績差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天生智商低。老威特嚴格規定兒子的學習時間和遊玩時間,培養他專心致志的學習精神。他嚴禁兒子在學習語言和數學等知識方上敷衍了事,而要他養成精益求精的精神。他還注意培養小卡爾做事敏捷靈巧的習慣。正是由於在學習專業知識時專心致志,效率極高,才使小卡爾贏得了很多時間從事運動、休息和參加社交等。
12、福祿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作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啟發母親—人類的啟蒙教育者。」我們騎馬,甚至也不僱傭不稱職的馬夫。但是有的母親卻把孩子交給無任何學識的奶媽。這樣的奶媽整天對孩子說,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因為她這樣最省事。但是這樣一來,非但不能發展孩子的能力,反而使之萎縮。家庭應該成為孩子的樂園。不良少年是冷酷家庭的產物。
13、人剛生下來時都不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幼小時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人生來就具備一種特殊的能力,它是隱秘地潛藏在人體內,我們稱之為潛能。這種潛能一旦被挖掘出來就是天才。因此,天才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為的那種只有少數人才具有的稟賦,而是人人內心都潛藏著的。兒童雖然具備這樣的潛能,但是這種潛能遵循遞減原則。教育越晚,兒童的能力實現越少。這是因為這種潛能均有一定的發展期,錯過這樣的時間就基本消失。
14、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點就在於要不適時機地給孩子以發展其能力的機會,也就是說要讓孩子盡早發揮其能力。給3歲以前教育內容:一方面是反復灌輸語言、音樂、文字、計算和圖形等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模式,另一方面則是輸入人生的基本准則和態度。人類的強弱,並非取決於人種或血統等因素,而是要看後天的教育與環境而定。
15、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早期教育絕不是一種無效勞動。雖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處於沉睡狀態;但是,到後來終有一天,會看見大有好處的。 伏爾泰曾說:「忙是幸福的秘訣。」這也使用於孩子。總有事兒乾的孩子是幸福的。
16、培養觀察力是一切靈感的源泉。發展孩子的色彩感覺,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大自然是孩子的學習寶庫。幼兒在3歲以前,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期,因為語言既是進行思維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識的工具。若能在孩子6歲以前掌握准確的語言,那麼這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一定會很快,而且其速度是其他孩子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人的一生中,1至5歲是最富有語言才能的時期,父母千萬別讓這種才能白白枯死。
17、幼兒學外語應該及早,越早越好。因為在0到3歲時期,幼兒屬於學習語言的零困難期,就是說無論多麼拗口的語言,無論多麼復雜的發音,他都毫不困難地能夠掌握。唯有數學,它是一門純抽象的學科,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維能力,好動愛玩的孩子會覺得太枯燥。尤其是在學習乘法口訣的時候,難度更大。但是如果首先讓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孩子仍然可以很高興地學習數學。所以教育者的專業性和對於該學科的興趣會決定教育的效果。
2. 德國的教育體系如何
風靡全球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但留給了我們很深刻的思考,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德國教育的快樂天性教育。德國教育學家支持兒童學前教育。他們認為,兒童到7歲之前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中國的學前班,德國學前教育的重點在於創造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孩子能力。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那麼到底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告訴我們,她兒子在幼兒園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個是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另外一個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諸如傳話游戲、角色扮演之類的游戲卓有成效。
充滿趣味的情景藝術教室利用環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寶寶無意識的心裡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裡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掘人的生理和心裡潛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
為2-6歲的孩子量身定製情景劇場與混齡語言開發場景,BBunion獨家引入韓國PDM情景藝術課程將認知、品德、藝術與探索完美融合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們永遠會在課程體驗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原本無聊的概念性學習變得令人充滿期待。下一堂課,又有什麼樣的驚喜在等著我呢?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國際前沿幼兒教育實踐精髓,按照適齡發展原則,引進全球超39個國家1000多種品牌教具,源自德國、韓國、西班牙、英國、奧地利、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各地品牌教研團隊的成效,並結合BBunion專業課程體系,解鎖每個孩子的無限潛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設計理念完整的詮釋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責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出生後不能錯過的一堂課。諾貝爾獎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養創造世界的人。
3.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看過《卡爾威特的教育》這篇文章,我又重新翻了一下這本書,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使我這個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明白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在實際教學中我也體會到這點,什麼樣的老師,其性格和作風也會影響到所教班級的學生。
盡管這本書重點講的是卡爾威特的父親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但是,對我們教師來說是一樣的,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學校里度過的,我們應該擔負起做父母的責任,因為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有責任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的發展,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好多父母對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所作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當,有的則是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適得其反,更有的家長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長,按自己的意願來教化孩子,這些現狀的出現,都和家長們的認識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作為我們,有責任來幫助家長教育好我們的孩子。
愛爾維修曾經說過: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與其稟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稟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說稟賦為8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40;稟賦為6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30。愛爾威特這段話告訴了我們,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人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威廉曾教導我們:兒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確實千真萬確,我們誰都無法否認,成人的基礎是在小時候形成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必須盡早開始,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長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爾威特在早期看待卡爾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根據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由某種智力發展最佳時期組成的。這個最佳時期非常關鍵,它對人一生的智力發展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千萬不要錯過。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就是抓住最佳期。在書中,老卡爾威特從幾方面闡述了自己是怎樣對待孩子的關鍵期的。比如孩子愛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關鍵。為了盡早開發兒子的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卡爾的父親做了很多的事情,這些事情很瑣碎,小到一個詞彙的記憶,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還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作為孩子成長的伴侶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從不輕視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認為孩子想像力的發展和培養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
老卡爾威特教育兒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為他打開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夠敏銳的觀察到社會上的壞事,洞察出社會上的矛盾和缺陷。我們人類的理想,決不應當像亞當和夏娃那樣,僅僅滿足於在不知自己是裸露著身體的情況下過快樂的天堂生活。孩子應該從這些小事中學會獨立的能力,應該讓孩子明白,他永遠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爾威特品德高尚、知識淵博,本身就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他的家庭氣氛也快樂而安寧。作為牧師,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把教育孩子當作一項課題來研究,為此制定了嚴密的教育方案,發明了很多具體的游戲式教育方法。老卡爾威特是主體性很強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賴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學校,因為學校「只是給你知識的積累,而不能賦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創造性」,「對於孩子來講,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這些話雖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為己任的責任感、勇氣和自信還是非常可貴的。事實上,那些依賴學校、給老師當「尾巴」或甘當「助教」的家長,確實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老卡爾威特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在他的腦子里完全沒有考試和分數,所以他不會犯「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也不會忽視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學習,不必把孩子的腦袋分學科切成一塊一塊,不必做那些為了獲得高分而必須做的枯燥的重復性練習。這樣,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節約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爾威特的學習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體系為本的,他的學習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師的指標,他的學習是網路性的而不是線性的,他的學習是允許失敗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評」的,他的學習是沒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麼教學大綱的范圍之內的。這是最高效率的學習。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更加明確了在教學和教育應該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後在我的工作中我將運用正確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在暑期中,我細讀了《卡爾·威特的教育》這一書,看過之後,不僅對我作為母親這個角色受益匪淺,也對我作為教師這另一個角色有著很大的啟示。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他八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等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
卡爾·威特取得的這些驚人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爾威特是一名早產兒,因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於智力低下的痴呆兒。不過全靠他的父親教育有方,因為他不覺得孩子的稟賦是天生的,反而認為通過後天有效合理地教育與培養,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堅信: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最終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也不取決於天賦的大小,而是取決於他從出生到5歲的教育。在老卡爾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個低智兒終於成了聞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看完《卡爾。威特的教育》後,使我明白了後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麼重要,他起著決定性的因素。雖然,這本書重點講的是卡爾威特的父親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但是,對我們小學教師來說也是有啟迪的,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學校里度過的。作為老師,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的發展,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是不容置疑的。
其一,最關鍵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一向認為良好的習慣比成績重要得多,更何況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成敗。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所存放的資本。習慣的資本由於使用就不斷的增大著,而且使人能夠像經濟界的物質資本一樣,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寶貴的力量————有意識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廈建築得越來越高。」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習慣。這說明習慣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當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他所學習的一些具體
知識可能忘記了,但他已經形成的良好習慣會令他受益終生。老卡爾對孩子的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飯、玩耍,睡覺前、甚至每次飯後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學習自然知識的好時光。這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方式,從而也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覺得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我們老師的重視。我們教師也應採納老卡爾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課堂的知識學習上,在任何與學生接觸的機會中都應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使用禮貌用語,尊重他人,愛護公物,講究衛生,誠實守信
其二,就是耐心加愛心。
我們從老卡爾夫婦養育和教育小卡爾的過程中,不難看出他們付出了巨大的愛心和耐心——孕育時的謹小慎微,幼時的精心喂養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擬的,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多麼的'炙熱與執著,尤其是發現小卡爾是個低智商的孩子時,他們沒有放棄,讓他任由其發展,而是尊重他並給予更細微全面的關愛。
細想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是否因為學生的反應遲鈍、興趣的貧乏看不起他,甚至產生厭惡之情呢?從本質上講,教師對待學生缺乏耐心,其實就是缺乏愛心。只有投入了愛,才能和學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與之溝通,才能進行成功的教育。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沒有好與壞之分,只要給與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愛心,他必然會有他的閃光點。一個人的童年其實是很短暫的,人的發展和超越都是在這短短的童年時期奠定下了基礎。作為小學教師,願我們能夠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學生付出耐心和愛心,讓他們能夠像小卡爾一樣健康成長。
其實這本書我剛看到25頁,內容很有意思,很豐富。那麼先寫下第一期感受吧。
第一, 作為孩子的早期教育者,小卡爾的父親很了不起。分析:小卡爾的教育成果取決於父親對他的教育指導,試想如果不是這樣的一個父親呢?小卡爾的父親不光有耐心,而且有智慧,超出一般人的教育智慧。他能夠觀察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而且思考孩子由此走向的未來。小卡爾5歲就會多國語言,這首先取決於他的父親自己不光會多國語言,而且他有這個意識從小就培養小卡爾,而不是等他到了大學再去讓他學。我們的生活中恐怕還有孩子5歲的時候母語也說不清呢,進一步想,又有多少學第二外語的大學生還不能用二外交流溝通呢?結論:小卡爾的父親是小卡爾的早期教育者,那麼作為一名少兒英語教師,我們接受了家長送過來的孩子,同時,我們就承擔了這個早期教育者的任務,這份任務不壓身,但是很重!現代中國社會的少兒英語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觀察力,在自己優秀的專業知識技能下,大量補充自己,完善自己,包括先進教育思想的吸收理解和先進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學習。以一個培養天才孩子的家長自居的老師應該可以成為一個好老師。
第二,不要低估孩子的年齡與其相對應的學習能力。分析:小卡爾對數和顏色的學習在幾個月大已經開始了,並且其中包括韻律節奏的控制。這是我們一般父母根本想不到的,或者一些家長想到了去這么做,但是不會期望有什麼結果。而事實是小卡爾做到了,一個出生時大家都說是低智力的孩子做到了,這不僅讓小卡爾周圍的人吃驚,而且讓現在的家長也吃驚。結論:瑞思最小的孩子是3歲左右,有的孩子剛來的時候根本離不開家長,哭得嗓子都快啞了,老師雖然能把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但是在上課過程中卻可能會產生心理遮蔽,覺得孩子可能太小了學不了,或者教學內容會不會太復雜了,其實不然,給予孩子足夠的信心與支持,孩子肯定可以做到!第三,探究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快樂的學習環境。分析:小卡爾的童年豐富多彩,因為父親給了他快樂的心境,帶他暢游大自然,抓住了小卡爾的興趣點,總是讓小卡爾在自主的尋求和自由的探索中去感知、去認知。孩子的童年是珍貴的,在快樂中去領悟這個世界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開始。結論:我們瑞思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尤其是瑞思瑪特的寶貝兒們,他們每個人都是小天才。
他們來到了瑞思,我們老師便有義務有責任讓孩子在快樂中尋找他們的興趣點,開發他們的各項潛能與智能,讓寶貝兒們在瑞思度過他們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在快樂的童年中去體會,去探索,去發現世界的精彩!
卡爾威特的父親是德國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師,對教育富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孩子的教育必須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並用自己的理論實踐於自己的兒子,使之成為傳奇般的天才。於1818年寫成《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該書是世界上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老威特的教育理念被後人譽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一開始卡爾威特只不過是痴呆的智障嬰兒,其父親通過不懈的教育訓練,讓他成為了一個天才:8歲學會6種語言;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3歲發表數學論文,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被柏林大學聘為法學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贊揚聲中成長,在1883年安然逝世,享年83歲。
一切的奇跡都來自卡爾威特父親獨創的天才教育法。
《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自出版兩百年以來,不知培養出了多少個天才兒童。近年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就是其中的一位幸運者。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開頭就沉痛地講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個孩子剛出生幾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威特52歲才有了第二個孩子。顯而易見,這有可能是個先天不足的腦癱兒童:一生下來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其反應相當遲鈍,極為痴呆。
老威特面對第二個孩子,悲痛不已,還在寫給弟弟的信上發誓:「我必將他培養成非凡的人」,在培養卡爾威特的過程中曾經遭受過諸多信奉天賦論的保守教育家屢次圍攻,憤然地聲明道:「我要說的觀點只有一個:對於孩子來說,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在第一章《願上帝保佑我的孩子》,老威特在書中十分感謝妻子的貢獻,講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些經歷,並真誠地寫出了:「從我有限的知識來看,歷史上的偉人往往有一個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柏仔認為老威特作為一位普通的鄉村牧師能認識到這一點,在19世紀初期的德國確實是可貴難得的!
老威特自從妻子懷孕後,就改掉了熬夜看書的習慣:「因為我知道懷孕的女人特別需要丈夫的體貼。何況,我在深夜看書,一定會影響妻子的休息……在關心妻子上,我自認為是合格的丈夫,為了讓她保持愉快的心境,我可以說想盡了一切辦法。不管是在她的飲食或其他方面,我都力求盡善盡美。」
盡管最後還是出了一些疏忽,導致卡爾威特不幸地淪為腦癱兒童,柏仔認為老威特確實是妻子懷孕期丈夫的典範,值得每一位準爸爸學習!這就是卡爾威特能夠成為天才的先天基礎!老威特針對貴婦人僱人教育孩子的做法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我認為,母親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須由母親承擔。把自己的孩子托給他人,恐怕只有人類才這樣做,這種做法有失天性。
柏仔認為老威特的這一說法值得探討。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職場女性沒有多少時間養育孩子,選擇把孩子交給家裡老人或托兒所幼兒園老師照顧。這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一些影響。
如果可以的話,職業女性還是需要盡量抽時間來教育孩子,這樣會更好的。不過我們也不能強求現在的職場女性一定要做到這些的。而且在大自然環境中,也有一些生物的後代也不是由母親養育的,也算是符合生態規律的。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父親或爸爸也是要承擔更多的教育孩子責任!
在第一章的中間部分,老威特鄭重地寫道:「他們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開始了。他們錯誤的觀念讓他們最終嘗到了苦果,以至於終生後悔」。老威特認為多數父母都是在孩子長到兩三歲時才注意到這一問題,往往為時已晚了。
這說明對孩子的教育必須盡早開始,開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有可能成為接近完美的人。這讓柏仔想到中國古諺語:3歲看大,7歲看老。
這些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因為即使是天生聰明的孩子,在出生時有很好的起點,但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培養也不可能充分發揮其潛能,那麼他終究也不會成材。反之,即使天賦不好,但是後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
讀完這本書後感覺其中一些教育方法是科學可取的。比如教育孩子敏銳觀察,不比如培養孩子的善行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尊重孩子。卡爾的父親認為對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所以他從孩子出生那天就開始教育。從孩子15天大就開始向他灌輸詞彙,從卡爾兩歲就教他認字。卡爾五、六歲已能記住3萬多詞彙。還在兩三年內帶卡爾周遊全國,參觀無數的古堡、宮殿、園林等。每次參觀前讓卡爾閱讀大量相關的書籍,參觀後將所看到的一切寫出來。其中還有一點值得我們年輕的父母學習借鑒。就是卡爾的父親在培養他繪畫、鋼琴、小提琴、音樂等方面的興趣不是為了想在人前炫耀,他只是想讓兒子能夠成為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讓他的一生充滿情趣和幸福中度過,僅此而已。
但對書中的部分觀點,還是持保留意見。書中徹底否定了兒童時孩子小夥伴的作用。作者認為沒有其他的童年夥伴,並不意味失去了童趣,認為孩子不同別的孩子玩就沒有樂趣,是非常錯誤的想法。他認為讓孩子們在一起玩,即使對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如果是壞孩子弊害就更大了。如果這已理論成立,那不是對我們幼兒教育、學校教育的否定嗎?
讀完這本書,我獲得最大的啟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敢於向成人提問。作為父母我們不是網路全書,也無需變成網路全書,只有把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展現在孩子面前,明確告訴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切查書、上網或請教專家。在引導孩子查書找資料、向別人請教的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時培養了孩子對讀書的好奇心、方法問題的恆心、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卡爾的父親認為一個人的潛能必須在5、6歲前通過早期教育開發出來,等6歲後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就已錯過了受教育的最好機會。
最近有幸拜讀了這本書,感受頗深。這雖然是一本關於孩子早期教育的書籍,但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我來說從中獲益匪淺,現將自己閱讀後的所感所悟總結如下幾點,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育人的前提是自己的「富有」
卡爾威特是19世紀一位世界著名的神童,在德國的大學里授課十年,一生成就卓著,他能取得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剛出生時就被認為是低智商嬰兒,是父親老卡爾威特有效的教育,才使他成為一個有特殊成就的人。他父親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儲備很豐富的人,通曉物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化學,能運用多國語言,並且能在日後教育小卡爾威特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在各個方面的知識都「富有」。
這對於從事教育工作者的我來說,啟發很大。想要教出優秀的學生,老師首先要足夠優秀。自己的知識面也要廣,不僅要掌握好本專業的知識,還應該多涉獵其他方面的知識,盡可能成為一個在知識上「富有」的老師。同時要不斷地學習知識,更新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二、理念引領成功,思想決定高度
本書中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學前抓起,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他設計很多場景讓孩子進行思考,在回答孩子提出問題時,盡可能地用討論的方式解釋問題的來龍去脈,並認真對待孩子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最終,經過長期訓練的孩子與同齡孩子相比,表現出超人的理解力和對知識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他對孩子始終充滿信心和鼓勵,當別人嘲諷和譏笑孩子時,他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這讓我想到了在課堂上,面對一個問題,我總擔心學生回答不好,而幫助他們回答,面對學生的思考,我缺乏足夠的耐心,以至於學生的思考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對學困生我嘗試補救一段時間後,看到效果不明顯時,信心有所減弱,從思想上對學生失去了信心,這些都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習慣的培養是教育的重點
本書中強調孩子習慣的養成是多麼重要,比如孩子的讀書習慣,習題訓練的習慣等都有明確的訓練和堅持。我聯想到了我們的學生為什麼在考試中總容易出現粗心導致的丟分,學習也很努力就是不出成績等現象,其實就是做題的良好習慣沒有養成,如果在平時學習中幫助他們丟棄掉審題不清,急於下手,字跡潦草等不良習慣,注重正確學習習慣的培養,他們在考試中肯定會受益,同時學習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教育肩負著一個民族未來發展的重任,需要我們用細心、愛心和耐心關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長。我們只有在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才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時向書中卡爾威特的父親學習,學習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態度,做到教育無小事,事事為教育,把教育當做一生的事業,只有這樣才不愧對於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4. 北大教授:長大之後有出息的孩子,離不開這3種「報復」式教育
很多家長秉著「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的心理去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也有一部分是喜歡跟孩子講道理,講很多的道理給孩子聽,但孩子聽進去的並沒有多少。
北大教授曾說過:及時地「報復」孩子,是一種比較好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把孩子教育好的,管的太多,怕孩子起逆反心理;管的太少,又怕孩子自我放縱慣了,影響發展,很多家長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
德國著名的天才教育家卡爾·威特三歲的時候發生過這樣的一個事情:
有一天,家裡來人做客,正聊得開心的時候,威特家養的小狗跑到了客人那裡,威特就跑過去一把抓住小狗的尾巴,想把小狗拽出去,小狗疼的汪汪直叫。父親看到了,什麼都沒說,直接用手抓住威特的頭發,威特疼的鬆手去捂自己的頭,威特的爸爸也就松開了威特的頭發。
後面威特爸爸說:被人抓住頭發疼嗎?
威特說:疼。
威特爸爸:那麼就不能這么對待小狗。
父親的舉動其實算是一定的懲罰,但跟孩子的行為很相似,讓孩子知道別人用他的行為對自己會有什麼後果,之後再做事情就會考慮到後果了。這里威特的父親對對威特就是用了 「報復」 的方法,沒有對孩子長篇大論,也沒有「不打不成才」的教育,就這樣一個「報復」行為,輕松的讓孩子明白了這件事不能這么做。
及時的對孩子「報復式教育」,家長堅持「3不慣」:
1、一遇到挫折就哭不能慣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充滿坎坷,不管大小,總會有的。當孩子自己遇到小的挫折,能自己解決的時候,家長不要去插手。就像孩子摔跤了,自己可以站起來家長就不要去扶去安慰了。
2、不懂禮貌不能慣
不管在什麼場合,禮貌是最基本的。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禮貌都不懂怎麼和別人相處。所以家長要從小教導孩子對人對事要有禮貌,不要讓孩子變成「小霸王」。
3、沉迷手機不能慣
有些家長顧名思義看孩子,陪孩子,就是孩子自己玩,家長保證孩子的安全,然後自己玩手機,孩子是需要人的陪伴的,父母不跟自己玩,總是看手機,會導致孩子對手機產生興趣,接觸的多了就會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
對於孩子不要總是寵溺,一味的嬌慣,父母有時候也該狠狠心,從小給孩子立好規矩,這樣長大了孩子才會受益。
5. 德國真正強大的是教育
中國的教育、美國的教育、芬蘭的教育,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有著代表著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和追求,在這些特點和追求的熏陶下成長的孩子也各具特色。
一向以嚴謹出名的德國人,對於學前教育也有著自己的堅持。比起給孩子灌輸大量的知識,他們更願意陪伴孩子閱讀。德國的學前教育理念:品德、人格、好的習慣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訓導的,是從小讓孩子在心靈深處種下懂得的因,才能收獲獲得的果。
記得很小的時候,父親從德國出差回來,帶回來一個八音盒。這個小玩意兒放在我手上的那一刻,我驚呆了——比我的小手指甲蓋兒還小的齒輪,緊緊地咬合在一起,每個邊緣都無比光滑整齊,就像一個微縮的精密儀器。扭動發條,流水般的音樂淙淙地流了出來,天籟一般。從那一刻開始,德國,這個遠在千里之外的國家的名字,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里。
十多年後,我考入了北大德語系,再後來,我真的踏上了這片孕育了無數奇跡的土地——璀璨群星般的哲學家與科學家,質量一流的產品和設計,引領整個歐洲的強大經濟實力。但在德留學三年,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由德國而起,而事後德國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為什麼全球各國似乎對德國人過於「寬容」?而留學的後期,我和一個德國家庭生活在一起,而通過與他們的接觸,我也終於找到讓我醍醐灌頂的答案。
當時我還沒有結婚,對怎麼帶孩子也沒有概念。剛開始,在我眼裡德國人帶孩子特別隨意,孩子愛爬哪爬哪,愛吃土吃土,完全不管。但這些都是表面的,後來我對德國的家庭教育改變了看法。
德國人極為重視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明文寫入憲法的國家。比起傳授知識,德國人更注重傳授技能,注重培養孩子一生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在德國家庭教育中體現在很多方面。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國的國民素質普遍較高的原因:好的教育培養好的習慣,好的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
閱讀塑造了強大的民族
全世界圖書中有12%的語種是德語,而德國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1.2%。德國也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在柏林,每平均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而這么密集的書店裡卻永遠不缺讀者。
去過德國的,你會發現,在機場候機、在地鐵上,玩手機的德國人很少,不管大人還是孩子,手裡經常拿著本書看,還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頭。就算是五六歲的孩子,通常手裡也會拿著繪本,安安靜靜地閱讀。德國人很少看電子書,電子書的佔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們的書店裡和家裡都有大量的印刷書籍,給孩子看的書更是品種豐富。
在德國的公共場所,你看不到喧鬧、喊叫的孩子,安靜讀書的是大多數。在德國,從家庭到學校甚至到整個 社會 ,都很鼓勵孩子閱讀,那裡的公共場所,包括大型活動場所,都會辟出一個安靜的角落提供書給孩子讀。
德國不主張「學前教育」,不準教孩子學數學、認字母,但卻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們閱讀。我的房東先生說,他從幾個孩子剛出生就開始給他們讀書。他還經常把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們,用他的話說: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愛書的孩子永遠不會寂寞。
健全的人格鍛造邏輯
德國人的很多好習慣是家庭教育的結果,比如嚴謹、守規則、守信用、有公德。在德國,有一大套和兒童教育有關的繪本,書店裡到處都是,德國孩子幾乎都看過。它用一個個暖暖的故事,來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養好的習慣和好的品德,也來教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承諾:A Promise Is a Promise
德國有句諺語——Ein Mann, ein Wort(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承諾」被德國人看的很重,人不能輕易許諾,許諾後就要遵守約定,答應過的事,就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在德國生活,恐怕遇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Termin(預約)了,看醫生要Termin,約老師見面要Termin,去管理部門辦事也要Termin,而Termin定下的日期,雙方都會嚴格遵守,即使有更改,也會提前告知。這種重視承諾的品質,就是德國文化中的「契約精神」。對父母、對同伴,對同事、朋友,哪怕是陌生人,都是如此,這成就了全球對德國品牌的信任。
合作:One for all-All for one
在德國留學期間我發現,德國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真的非常強大,這也是許多中國學生來德之後,感到不大習慣的原因之一——中國留學生更習慣自己躲進小樓成一統,德國學生則不是這樣,他們非常習慣並善於團隊合作。研讀一本小說的時候,老師會布置讀書報告,而這個報告,常常是要求幾個學生一起完成的。比如一個人負責查找作家生平,另一個人則負責梳理小說的脈絡,這樣幾個人一起,互相幫助磨合,做出一份體例完整的報告。我想,這種團隊精神,應該也是德國足球與德國製造「戰無不勝」的原因吧,綠茵場上的德國隊,分工明晰的德國工廠,每個人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崗位,團隊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
公德心:A ball for all
德國對公德心的教育是從孩子抓起的,為的就是培養「與 社會 和諧相處」「有公德」「能幫助他人」的人。在德國,除了家庭教育層面,還有 社會 教育層面的作用,每個公民都有義務為下一代的 健康 成長負一份責任,這個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而是 社會 所有的孩子。
在德國,你絕對看不到車輛橫沖直撞、雜物佔領走廊的情況,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恪守 社會 公德,在做自己事情的時候,努力不去打擾別人。每個人的家門口都收拾得乾乾凈凈,到了下雪的時候,鄰里之間輪班掃雪,為大家開辟道路,彷彿這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車輛上路後,見到行人總是提前減速,偶爾還會停下來,伸手示意讓行人先走。每個人自覺規劃好自己的疆界,相互之間都有100%的安全感。
同情心:Sharing is fun!
德國有很多繪本,裡面出現的小動物或者主人公以及配角,並不是完整 健康 的,他們中的很多,或多或少地有點問題或是殘疾,這種人物設定在國產繪本中是沒有的。而事實上在德國,老人摔倒一定會有人來幫忙,遇到殘疾人時,會有人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遇到困難時,也一定會有來自陌生人的溫暖。
一個凌晨,下著雨,我一個人從柏林到海德堡,和當地的同學失去了聯系,就是在路上的一位年近60歲的老先生,給我傘,幫我找酒店,還默默地幫我付了房錢。如果問我德國最讓我贊賞之處是什麼,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這裡面泛出的無差別的同情心。
此外,比如規則、比如擔當、比如給予、比如嚴謹、比如禮儀、比如堅持、比如見解獨立、比如自我認知,也是德國家庭教育的各個要點。
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教育
網上經常看到「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其實,德國不是沒有學前教育,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學」的內容與我們不同。德國當然也有幼兒園,幼兒園通常每天只上半天課,當然了,這也是在德國「教育假」的支持下才得以實現。
幼兒園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何遵守交通規則,在公共場合不可大聲說話,甚至會對他們進行如何做垃圾分類等遵守 社會 秩序的教育。
德國人認為,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 情感 關系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礎。
在德國人的心中,家庭的地位很高。大多數德國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會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們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騎著車去野外。而德國父母的陪伴並不只是陪孩子玩,教孩子規則,教孩子整理房間,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是陪伴的一部分。所以6歲的孩子就已經有很強的自理能力了。
「一個國家的繁榮,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此,對每個孩子而言,這段話同樣適用。
精良的工業製造、美輪美奐的藝術設計、首屈一指的現代醫療,愛因斯坦、倫琴、馬克思、黑格爾、尼采、歌德,德國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史上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人多達102人。在德國人看來,品德、人格、好的習慣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訓導的,是從小讓孩子在心靈深處種下懂得的因,才能收獲獲得的果。「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是每個德國家庭教育的第一課。
6. 世界最著名的六種教育方法是什麼拜託各位了 3Q
卡爾威特:天才教育法 卡爾威特是德國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師,對教育富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孩子的教育必須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並用自己的理論實踐於自己的兒子卡爾威特,使之成為傳奇般的天才。於1818年寫成《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該書是世界上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他的教育理念被後人譽為早期教育的楷模。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MS斯特娜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法學教授,畢業於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學。在推崇卡爾威特教育法的同時,提倡根據孩子自身的習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於1914年寫成《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書。在書中,她結合自己教育女兒的親身經歷闡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1870年8月出生在義大利安科地區的基亞拉瓦萊,自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1907年開始在各地建立蒙台梭利兒童之家,致力於為孩子提供發展機會環境的教育方法,她不僅是偉大的教育家,還是著名的科學家,一生為了兒童和人類精神的復興奉獻了一生。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手冊》、《教育人類法》、《高級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兒童的發現》等書。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鈴木鎮一出生於1898年的古屋,其父經營著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廠。22歲赴德國 學習音樂,回國後對如何通過小提琴去開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他抱著每個孩子的能力成長,都有一種培養方法的信念,立志於對孩子天才教育,培養出大批的天才兒童。為了進一步發揚才能教育法,著有《早期教育和能力培養》一書。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多湖輝是日本二戰以後傑出的教育家,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與許多以理論見長的學者不一樣。多湖輝的教育思想更具實踐性,直指兒童教育的具體實際問題,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著有《母愛促進身心健康》、《管理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聰明的心理戰術》、《學習指導法》等書。 周弘:賞識教育法 周弘是中國南京市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賞識教育研究室主任,南京婷婷聾童學校校長。用賞識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聾的女兒,使之成為中國第一為聾人大學生。他用賞識教育法培養了一批早慧兒童,也改變了成千上萬健全孩子的命運。起著有《賞識你的孩子》一書,一出版即風靡全國。 查看原帖>>
7. 讓家長告別焦慮,讓孩子未來可期,卡爾威特的天才教育法值得一讀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為人父母後,常常看著孩子就不自覺的陷入沉思:「他/她這一生,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希望他一生幸福快樂,但也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希望他活得自由自在,但也希望他能有出息;希望他能常伴身邊,但也希望他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我可以接受他平凡,但不能接受他平庸! 憑什麼別人的孩子, 可以成為精英人才,而我的孩子只能是凡夫俗子? 我覺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做父母的,最本能、最朴實的心願。
於是,當我發現孩子不如親戚家的孩子能說會道時,當我發現孩子不如鄰居家孩子愛看書時,當我發現孩子不如小區里的同齡孩子聰明伶俐時,我忍不住的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如別人?是孩子天生比較「愚笨」,還是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我和愛人時常吵架……直到,我聽到一個人的教子故事,我終於釋然了,因為我有了答案;我也不再焦慮,因為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我對孩子的未來重拾信心。
這個人,叫卡爾威特,德國兒童「家庭早期教育」的開創者。或許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是你翻開世界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你會發現他的名字上有一個標簽——「世界上最年輕的博士」記錄保持者。這是他的兒子,沿用了他的名字。
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例子世界上比比皆是,有什麼特別的?確實沒有,但是如果說,他的兒子剛出生時,被診斷為「先天痴呆」呢?
是的,這就是他的牛逼之處,把一個笨蛋兒子培養成了天才神童:8歲熟練掌握6門語言,9歲考上大學,14歲拿下博士學位,這個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他憑借一己之力,用他的教子經驗,直接扭轉了人類的 育兒 認知: 「孩子是庸才還是人才,不是天生決定的,而是後天教育決定的。」
換句話說,孩子的未來,取決於父母的早期家庭教育。所以,有人說:「望子成龍的父母一定要看卡爾威特」。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是卡爾威特的粉絲,他說,卡爾威特的教育理念, 「可以讓小孩子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些煩惱,它是兒童快樂成才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那麼卡爾威特的天才教育法,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給予了我哪些幫助和啟發?
卡爾威特,用自己的實踐摸索出了一套切實有效的兒童早期家庭教育方法,幫助200多年來數以億計的父母,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孩子。從《卡爾威特的教育》中,我徹底告別了焦慮,因為我發現:
①、孩子的未來,掌握在你的手中!你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孩子是人中龍鳳,還是凡夫俗子,是由你說算了,而不是由天賦說算了。
②、無論孩子先天條件如何,無論家長的經濟條件如何,只要教育得當,你的孩子一樣可以成為人中龍鳳。
這里有個例子,曾經歐洲人做過一個實驗,歐洲白人的孩子平均智商是113,非洲黑人孩子的平均智商只有89,於是他們得出結論:人有高低貴賤之分。
後來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出生差不多的黑人孩子,分為兩組,A組仍然生活在貧窮的黑人原生家庭,B組生活在中產階級的白人普通家庭。4年之後,對兩組孩子做了智力測驗,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A組孩子的平均智商依然是89左右,B組孩子的平均智商,卻高達109,和白人孩子幾乎沒有差別!
③、只要方法得當,養娃其實可以很輕松。覺得養娃累的家長,是因為方法錯了。
卡爾威特的兒童家庭早期教育理念,被譽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六大教育方法之一,至今仍影響著全世界數以億計的父母,幫助他們找到 育兒 的正確方向,我摘抄幾點,對我和我的孩子影響最大的,分享給大家。
一天,老卡爾的朋友到家裡玩,看到小卡爾用藍色的筆畫蘋果,急忙批評道:「你怎麼不告訴孩子,蘋果是紅色的呢!」
父親老卡爾淡定的說:「這又怎麼樣呢?就讓他用自己的色彩,去渲染他自己的世界和未來吧。」
是啊,其實每個孩子心中,其實都住著一個遠大的夢想,很不幸,被愛他的、但是過於理性的家長,所打斷而夭折。
看到這點,讓我慶幸不已,否則我還會天天「指手畫腳」的教孩子,一些我自認為正確的東西,卻在無意中扼殺了他的創造力。
我不喜歡給孩子吃零食,但也不反對,餓了就讓他吃。但是卡爾威特卻告訴我們:「如果孩子除了三餐之外,經常吃零食,那麼胃得不到休息,血液就會全部集中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腦,這會導致孩子的大腦機能的發育。」
當他在1818年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大家都不以為然,甚至覺得他小題大做,但是,近些年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經常吃零食的孩子,智力發育,普遍比不吃零食的孩子,低10個百分點。
如果不看《卡爾威特的教育》,我可能仍然因為無知和溺愛,而讓孩子的大腦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從而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成績。
有一次,小卡爾跟表妹一起玩積木,但由於搭建方式不同,兩人大吵了起來。小卡爾一氣之下一腳踢散了積木,表妹放聲大哭。此時,長輩們都在喝令孩子,小卡爾被告知「她是妹妹,你要讓著她」,而表妹則被告知「卡爾是哥哥,你要虛心向他學習。」
可這樣的勸解方式沒有任何作用。兩個孩子依然大哭大鬧,互不相讓。老卡爾在一旁細心觀察,發現小卡爾與表妹的爭吵,和年齡無關,所以從年齡入手來勸解,根本無法勸服他們。他們的矛盾是:「搭積木的審美不同。」於是老卡爾告訴他們:
人的審美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是每個人對美的認知不同,任何人都不應該強行要求他人,接受和認可自己的審美觀。 如果你們兩人都不同意對方的審美,可以通過討論,尋求一個雙方都認同的方案,而不是固執己見的爭吵。
聽了這些話,小卡爾和表妹冰釋前嫌,又在一起搭起了積木。 讓老卡爾都意想不到的是,此後小卡爾在搭建過程中,一直在參考著表妹的方法和創意,並且在認真地思索和權衡著。
你看,只要引導得當,孩子的表現會超越我們的想像。
一直以來,我對兒子與外面的小朋友玩耍,都持鼓勵態度。但看《卡爾•威特的教育》,吃了一驚,他不鼓勵孩子亂交友,而是嚴格限制孩子的社交對象。
小卡爾的朋友,都是老卡爾精挑細選的,每當小卡爾結識新朋友後,他都會認真觀察對方,一旦發現對方身上有很多毛病,就會堅決不讓他們在一起玩,老卡爾說: 我的目的,是讓孩子始終受到好的影響。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古人先知的至理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不看《卡爾威特的教育》,我還天真的以為,孩子交友多多益善,素不知,可能讓孩子偷偷染上很多惡習。
這本《卡爾威特的教育》,大大升級了我的 育兒 認知,讓我從一個迷茫、焦慮、不知所措的家長,成長為一個輕松、對孩子未來充滿信心的家長。
如果你也不甘心你的孩子,一輩子庸庸碌碌;如果你也想孩子在你的教導下, 成長為一個品學兼優、聽話的好孩子,那麼建議你看一看這本《卡爾威特的教育》,這對你和你的孩子,都非常重要。
單本《卡爾·威特的教育》,32元,點擊下方鏈接可以買得到:
我買的是5本套裝,包括《卡爾·威特的教育》、《猶太人教子枕邊書》、《斯托夫人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哈佛家訓》,共5本僅75元,點擊下方鏈接可以買得到:
8. 德國的教育有什麼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嗎
德國,世界上唯一一個把教養兒童寫進憲法的國家。不是我們崇洋媚外,而是德國的教育確實值得推崇。
結語
贏在起跑線,真的就是勝利嗎?看起來並不是,多少早早被沉重課業壓垮了笑臉的孩子最後厭倦了學習?為什麼不嘗試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呢?讓孩子在無憂無慮中自己探索學習,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