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不大量生產四號h型

德國為什麼不大量生產四號h型

發布時間:2022-12-07 09:20:10

❶ 好像有台叫三\四號的坦克,沒量產是為什麼

1937年10月第一輛A型坦克出廠,戰前四號坦克的A、B、C型僅有小批量生產,大多用於測試和訓練,但波蘭戰役中的部分參戰坦克受到部隊的高度贊譽。1939年10月D型投產,成為最初的生產型。1940年E型投產,1941年F型(F1)投產,四號坦克F1型(其中也包括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為短身管的75毫米/24倍口徑火炮。至蘇德戰爭開始時,四號坦克裝備數量不過數百。戰爭開始後,面對蘇聯新型的T-34/76中型坦克[1]和KV-1重型坦克[2],當時德軍裝備的三號坦克50毫米/42倍口徑與四號坦克75毫米/24倍口徑坦克炮在交戰距離上無法有效擊穿蘇軍坦克的正面裝甲,因此在42年之前,蘇軍在技術裝備上佔有一定優勢。而後,德國人除開始研製新型的虎式重型坦克[3]和「黑豹」式中型坦克(也稱「豹」式坦克)[4]外,也開始對三、四號坦克大加改進。首先四號F1型坦克改裝長身管75毫米/43倍口徑火炮,成為F2型,1942年G型投產(開始是43倍身管,之後統一為48倍身管),兩種型號坦克的增強了裝甲,火力也大為加強,可以在1500米外輕松擊穿T-34/76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此外四號F2型坦克也運至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該坦克火力強、結構好,是當時北非戰場德意軍隊最倚重的裝備。其穿甲能力遠遠高於美軍M4坦克及英軍所有坦克。1943年四號H型1944年四號J型坦克投產,進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護,最大的特點就是安裝了炮塔護圈以及車體兩側的5毫米側裙板(安裝這兩個新部件的目的是減少火箭筒發射的火箭彈的能量,使其無法穿透坦克裝甲。)產量均超過3000輛,在數量上逐步取代三號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西西里島、諾曼底、阿登等戰役中,四號坦克一直是沖鋒陷陣的主力之一。由於德國生產能力不足,因此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四號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產,以彌補德軍「虎」式、「黑豹」式數量的不足。整個戰爭期間,四號坦克總產量達8000輛以上。而且,在蘇德戰爭中後期仍強於蘇聯的新型坦克T-34/85[5]中型坦克,但弱於蘇軍斯大林2號[6](JS-2)重型坦克,但是盡管「虎」式坦克與「黑豹」式坦克威力強大,裝甲堅厚,也從未能替代四號坦克。四號坦克H型此外,四號從戰爭初期開始就推出變形車,包括「旋風」/「東風」自行高炮、「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彈炮(該車成員們經常抱怨它的攜彈量太少,僅有18發,而且最致命的缺點是裝甲很薄以及高大的車身、敞開式的戰斗室。)、「灰熊」150毫米12倍身管重型步兵突擊炮,四號突擊炮,「犀牛/大黃蜂」88毫米/71倍口徑重型坦克殲擊車(和戰爭後期出現的虎王重型坦克[7]裝的是一樣的火炮,用的是Pak-4388毫米/71倍身管反坦克炮,所以優點顯而易見,那就是恐怖的破壞力。缺點和「野蜂」自行榴彈炮的缺點一樣,裝甲非常薄,以及高大的車身,敞開式的戰斗室使其中的彈葯很容易被手榴彈等引燃,導致全車殉爆。)、四號彈葯運輸車(安裝有一個大型起重機【重達3噸】以及3枚600毫米「卡爾」自行迫擊炮的炮彈),四號兩棲坦克(跟美國的LVT"水牛"兩棲坦克差不多,採用了略微加長的底盤,前方為操作室,後部可以運載貨物以及士兵。)、四號裝甲搶修車(沒有事實證明它裝過推土鏟,但是有絞盤等最基本的裝備)、四號架橋坦克(但後來又與底盤不堪重負,與1941年正式停產)、「蚱蜢」自行火炮(裝備一門輕型的105毫米火炮,採用了略微加長的四號坦克底盤,但是總產量在10輛以下)……最重要的當屬以四號底盤發展的坦克殲擊車,即四號坦克殲擊車(四號驅逐坦克),早期安裝了75毫米/48倍身管,中後期安裝了70倍身管火炮,簡稱「四殲(或四驅)」。這些變形車數量達2859輛,在各個戰場的德軍裝甲師、裝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隊中都有廣泛使用。戰中,德國把一小部分四號坦克提供給他的同盟及其友好國家,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西班牙和克羅埃西亞等國家。戰後,一些四號坦克以及三號突擊炮[8]、四號坦克殲擊車等被敘利亞、芬蘭等國家購買,參加了早期的中東戰爭,到1967年仍可在戈蘭高地戰場看到四號坦克與以色列裝備的英制「百夫長」坦克交火。四號仍然是生產和裝備數量最多的坦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成熟,易生產,性能平均,使用可靠,所以被德軍士兵稱為「軍馬」的雅號。在"黑豹"式坦克研製成功後,德軍參謀部的部分「技術樂觀派」曾要求停產四號坦克而轉向全面生產「黑豹」式坦克,但遭到時任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的斷然拒絕。在二戰後期,一部分的四號坦克的底盤被加裝防空炮塔,改裝成防空坦克--即「旋風」自行高射炮(裝備4聯裝20毫米高射炮一門),還有「東風」自行高射炮(裝備37毫米高射炮一門)。「旋風」的產量是140輛,而「東風」僅生產了40輛。另外,還有最後研製並生產的「火球」【又叫「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2聯裝30毫米高射炮一門,並且裝在一個球形炮塔上,炮塔旋轉一周只需25秒,最大仰角為80°),可是總共就生產出了6輛,可是在它們之前還有兩種四號防空坦克,它們被德國官兵們戲稱為「傢具運輸車」,是因為它們的周圍都是可放倒的長方形鋼板,在戰斗時都要把鋼板放下,成員們只能依靠火炮上的小護盾做保護,兩種型號分別裝備的是四聯裝20毫米高射炮或者一門37毫米高射炮,兩者共生產了211輛。另外,四號坦克還有許多奇特的設計。在1941年9月,三號與四號坦克扮演了相同的角色,而且這兩種坦克有諸多相同之處,德國人認為把兩者結合起來會得到的好處,於是便卡發了更為復雜的三/四號坦克,並且製造出一輛樣車,只是採用了較大的6組負重輪,與先前的Vk2001/K十分相似,這個設計十分有特色,創新,在火炮與裝甲的迅速發展中,這個設計於1944年被淘汰。1944年人們普遍認為四號坦克開發潛能已經挖掘殆盡,克虜伯公司曾經想為四號坦克的底盤裝備上「豹」式坦克的炮塔,但經過測試,底盤明顯不堪負重,這個計劃也就停止了。敘利亞軍隊的四號坦克與三號突擊炮三號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III)為德國生產的一款坦克,並廣泛地投入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三號坦克被設計為專對付敵方裝甲戰斗車輛,並與支援步兵的四號坦克並肩作戰,大量使用於戰爭德軍活躍的的1941年至1942年,然而隨著盟軍新型坦克大量投入後,其有限能力無法趕上敵方坦克性能而過時,大部份用途被逐漸為強化後的四號坦克所取代,只有少部份在戰爭後期擔當步兵支援的角色。從1936年至1943年,德國一共生產約5700輛三號坦克,並以其與底盤為基礎的更加發展出三號突擊炮,並一直生產使用到戰爭結束。1936年,第一輛3號原型車由戴姆勒——賓士公司生產。當時50mm火炮還沒有準備好,因此臨時用37mm火炮代替,但其炮塔又是為重型火炮設計的。此時,Henschel和Man也提供了他們設計的原型車,在1936年到1937年,他們的樣品進行了廣泛的測三號坦克試,其後,也由賓士公司生產第一型車。Krupp也提交過他設計的車型——MKA,但最終沒有投入生產。在經過了一系列的修改後,第一輛3號坦克AusfA型於1937年五月由戴姆勒—賓士公司生產,到1937年底共生產了15輛。15輛中僅有8輛裝備了武器,分別裝備給第1、第2、第3裝甲師,其餘未武裝的坦克用於進一步測試。1937年,AusfB型也由賓士公司生產了15輛。1937年6月,另一種變型車AusfC投產,到1938年1月末也生產了15輛。同時,AusfD型也投產了,到1939年,D型車共生產了55輛,其中,30輛D型裝備了武器,其餘的25輛進一步用於測試。早期的3號坦克(A/B/C/D四型)是作為整個系列的原型,不適於大規模的生產。它們也僅投入了有限的戰斗。少數的D型坦克伴隨PzAbtzbV40坦克參加了1940年的丹麥、挪威和1941/42年法國的戰斗。1938年10月,裝備了37mmKwK35/36L/46.5火炮的AusfE型投產,並採用了由FerdinandPorsche在30年代設計的新的懸掛系統,它成為以後3號坦克的標准。1939年10月,已生產了約100輛E型坦克。1940年開始,AusfF型投產,更換了更大馬力的「邁巴赫」HL120TRM型汽油機。1940年8月到所有安裝37mm火炮的三號E型與F型被換裝了50毫米42倍口徑KwK38火炮及航向機槍。有趣的是美國在1942年通過對英國繳獲的F型坦克的仿製品的研究也決定在以後的坦克中採用這一系統,如M18裝甲車、M24、M26等。早在在1934年1月11日,德國的古德里安將坦克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分別為攜帶高初速炮用以反裝甲作戰的的主力坦克,以及攜帶大口徑炮射擊高爆彈葯的支援型坦克,並規畫一坦克連的組合比例為三個聯的主戰坦克以及一個聯的支援型坦克。根據這觀念,古德里安要求陸軍部草擬開發一種最大重量為24噸(以配合德國公路橋梁的載重限制),以及最高行進速度為35公里/小時的中型坦克,並打算將之作為德國裝甲師的主力坦克,以用作摧毀敵坦克。而德國的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公司、克虜伯公司、MAN公司及萊茵金屬公司以此生產了試驗型的坦克,並於1936年及1937年進行測試,最後戴姆勒-賓士公司的產品獲得取用。第一輛三號坦克在1937年5月竣工,以及其餘9輛都在同年完成生產。最先的A、B、C、D型均為發展階段,只小規模生產並多被用於測試目的,直到1939年E型三號坦克出現後才開始正式量產,量產由數家廠商共同負責。在研發其間1937年至1940年中,德國政府並計劃把三號和四號坦克標准化,以應付戰事。在這之前,1號坦克不過是德軍裝甲兵建立初期的一種嘗試,雖然因為後續坦克的產量不足而大量參加的二戰初期的戰斗,但它很快就過時了,更適合訓練用途;2號坦克則是一種過渡型號,火力和裝甲都顯得不足。3號坦克最初的設計目的,是用來和4號坦克配合作戰的。3號裝備高速坦克炮,主要用於打擊敵方坦克,而4號坦克則配備較大口徑的榴彈炮,用於反步兵作戰。這也是30年代早期坦克發展的一種潮流思路。二戰初期,德軍打算以三號坦克作為打擊敵坦克的武器,因此預定為它配備一門50毫米坦克炮。但當時德國陸軍的步兵裝配為37毫米的反坦克炮,基於標准化的考量下,陸軍部認為三號坦克目前不需要50毫米的火炮,並把50毫米火炮的方案擱置了,但是這些安裝37毫米坦克炮的三號坦克的炮塔環設計仍預留了換裝50毫米坦克炮的空間。早期生產的型號(A型至E型,以及少量F型)即安裝由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PAK36反坦克炮所修改而成的37毫米坦克炮,以應付1939年及1940年的戰事。波蘭戰場上,面對著波軍的落後裝備,3號坦克大顯神威。但是在法國戰役的經驗顯示37毫米炮已經不敷應用,甚至發生無法貫穿英國步兵坦克的情況,而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北非戰場中。因此後來生產的三號坦克F型至M型都改裝備上50毫米KwK38L/42及KwK39L/60型火炮以對抗敵軍坦克。此炮由克虜伯公司公司承製造,雖然初速度仍然偏低,但也因此可以發射高爆彈葯,而射程也超過英軍的二磅炮,標准車上會帶有99發50毫米炮彈和2000發機槍彈葯。到了1942年,三號坦克作為主力已顯得落後了。在蘇聯戰場中,低初速的50毫米炮已對隨後出現的T-34無法造成嚴重傷害。因此陸軍部作出一個方案:繼續生產三號坦克,但只作為支援用,並以三號突擊炮取代。在1942年生產的N型因而配上75毫米KwK37L/24低速炮(四號坦克早期所使用的火炮),這種炮的初速度較低並可射擊高爆彈葯,適合執行計劃中的反步兵及近距支援的任務,而車上會帶有64發75毫米炮彈和3450發機槍彈葯。副武裝機槍方面,三號坦克A型至H型皆使用兩支7.92毫米機槍,以及一支在車身中的機槍。而從G型開始則開始使用一支同軸MG34機槍以及一支在車身上的機槍。1940、41年,又改進後生產了G型、H型3號坦克。進一步的研製一直持續到1943、44年間,一些原型車還被改裝為推土機使用。早期的F、G型坦克仍然裝備37mm火炮,後來都改為了50mm火炮。不過在入侵法國時只有40輛F型坦克裝備了50mm火炮。裝備50mm火炮的F型坦克一直服役到1944年(在諾曼底的第116裝甲師)。H型坦克安裝了新式的三號坦克M型50mm火炮——KwK38L/42型,後來,部分H型又改裝了KwK39L/60型50mm火炮。這些型號的車型都裝備了較短的底盤。1941年,又生產了裝備50mm火炮的J型坦克,並運往北非。當時還企圖給3號坦克安裝4號坦克的炮塔,不過失敗了。在1942年,生產了近200輛J型坦克。從1943年2月到43年4月,100輛M型坦克被改裝為噴火坦克,裝備了14mm的火焰噴射器(射程55——60米)。該型坦克原是為用於斯大林格勒的城市作戰,但實際上它並未到達它的目的地。該型坦克並不成功,後來,有多數被改裝了回去。1942年投產的N型裝備了KwK40L/2475mm主炮,它是最後有長底盤的3號坦克,也是整個3號坦克系列的最後一型。N型坦克被裝備到虎式坦克營,以保護虎式坦克遭敵步兵襲擊。後來的不少變形車都是以N型坦克改裝的。有些人提出3號坦克還有O型車,但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的存在。在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的早期,3號坦克還裝備了一輛拖車,用於裝載汽油以增大行程。從1943年中期開始,3號坦克裝備了裝甲護裙。在整個戰爭期間,3號坦克不斷的更換新式的裝備。生產中的坦克也不斷在進行改進。3號坦克是德軍第一個裝備了坦克內部對講系統的坦克。後來,所有的坦克都裝備了這一系統。而且,在戰爭中證明,它是十分有效的。1939年,在入侵波蘭的戰役中,只有很少數的3號坦克參戰。3號坦克主要是坦克排排長的坐車,是德軍第一種真正的主戰坦克(中型坦克)。它的設計吸取了許多1號和2號坦克在戰爭中的教訓。在大戰的初期,它成為了德軍裝甲師的主力。3號坦克的生產較慢,在1943年8月停產。它為德軍設計生產更大型的坦克——4號坦克奠定了基礎,4號坦克的部分部件就是取材於它。3號坦克作為一種很有效的坦克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對德軍和盟軍的坦克設計人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3號坦克共生產了超過6000輛,其中E——H型採用了三號坦克短底盤,而J——N型採用了長底盤(A——D型均採用不同底盤,不作考慮)。3號坦克在戰爭中被廣泛的使用,直到1943年底,才被4號坦克完全取代。到1943年,由於新型坦克的出現,3號坦克在戰爭中不再是那麼有效了。許多3號坦克被改裝,以做其它用途。在3號坦克的變形車中,最有趣的是在北非的德軍用3號坦克改裝的自行火炮,它在H型上裝備了一門150mm火炮戰爭中,蘇聯將大量繳獲的3號坦克改裝為坦克殲擊車,如SU76i。不過,最成功的改進還是德軍基於3號坦克底盤的坦克殲擊車系列,其中部分在芬蘭軍隊中服役到1967年。3號坦克還改裝了一些潛水坦克,原准備用於侵略英國時使用。(1)標准型二號坦克(輕型坦克)a1/a2/a3/b型:1935年,第一批新型坦克出廠,同時它得到「二號坦克」的正式名稱和制式編號Sd.Kfz.121。首批生產的25輛稱為a1型,它需要3人操作(車長兼炮手、機電員、駕駛員)並擁有圓弧狀的車體前部裝甲,誘導輪是焊接式而且因為沒有最終減速齒輪而導致無法有效地剎車。針對這些問題,又生產了25輛稱為a2型的改進型車輛,誘導輪改為焊接式而且完善了冷卻裝置。在1936年這一系列最後的a3型共生產了50輛,它的冷卻進氣口比a2型更大。這樣看來,從1935年至1936年二號坦克a1/a2/a3型共生產了100輛。但同時存檔的另一份資料中的記載卻是「1936年5月至1937年2月,我國製造二號坦克a1/a2/a3型共計75輛」。現在已無法判斷應以哪份為准,但後者將投產時間推到1936年後並縮小製造數量,很可能是為了和凡爾賽條約「搗漿糊」。a系列的致命缺陷在於裝甲薄弱和發動機功率太小,當時使用的馬巴赫HL57型6筒130馬力汽油機只能提供40公里的時速,軍方很不滿意。在a系列試生產型完成後,二號坦克進入第2期生產。1937年開發出b型:它加裝了最終減速齒輪使得車體前部變成平直型,改用馬巴赫HL62型140馬力汽油機並簡化了發動機室上部結構,新型履帶也提升了行使可靠性。由於原定的量產型(A型)尚未定型而裝甲部隊又等不及,所以從1937年2月至3月趕工製造了25輛b型發放到部隊以做應急之需。c/A/B/C型:游戲中的二號坦克(12張)c型作為量產型的範本在1937年3月開始生產,最後製造的c型坦克改用獨立式板彈簧懸掛裝置,每側5個中直徑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這成為二號標准量產型(c/A/B/C/F/G型)的重要特徵,而c型最後生產型將車體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樣的圓弧形,最大裝甲厚度15毫米。1937年7月開始出廠的A型是第一種量產型二號坦克,它與c型區別很小,但這時已發現由於沒有指揮塔而使車長觀察十分不便。B型(1937年12月開始生產)和C型(1938年6月投產)為了提升防護性能而在駕駛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裝了20毫米的附加裝甲(用螺栓固定)。從1937年3月至1940年4月共生產了1113輛c/A/B/C型。c型作為量產型的範本在1937年3月開始生產,最後製造的c型坦克改用獨立式板彈簧懸掛裝置,每側5個中直徑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這成為二號標准量產型(c/A/B/C/F/G型)的重要特徵,而c型最後生產型將車體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樣的圓弧形,最大裝甲厚度15毫米。1937年7月開始出廠的A型是第一種量產型二號坦克,它與c型區別很小,但這時已發現由於沒有指揮塔而使車長觀察十分不便。B型(1937年12月開始生產)和C型(1938年6月投產)為了提升防護性能而在駕駛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裝了20毫米的附加裝甲(用螺栓固定)。從1937年3月至1940年4月共生產了1113輛c/A/B/C型。這4種型號的二號坦克在波蘭和法國戰役中擔任德軍裝甲師的主力,成為「閃電戰」的陸軍第二號功臣。但令人尷尬的是,德軍坦克兵似乎更偏愛捷克38(t)坦克甚至出現不要二號坦克而爭搶38(t)坦克的局面,第一功臣的桂冠也就這樣被38(t)坦克收入囊中。在1940年時德軍共擁有各型二號坦克955輛,占坦克總數(2580輛)的近半數,但事實說明早期二號坦克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性方面都遜色於捷克38(t)坦克,這就向廠家提出了進一步修改的要求。F型:1941年在C型的基礎上誕生了最為穩定的二號F型。F型設有車長指揮塔從而更好地保證了觀察的安全性,駕駛室前部裝甲改為35毫米一體化、側部20毫米,解決了以前臨時附加裝甲結構不牢固的問題,但車重也增加到9.5噸。車體前部裝甲再次改為平直型並經常掛有備用履帶作為防護。F型後期改裝了威力更強的KWK38型60倍口徑20毫米機關炮並在炮塔後部加上了工具箱。後來在c/A/B/C型上也作了相應改造如加裝指揮塔和改變車體前部形狀等。但是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二號坦克已明顯落後於時代,它的設計理念是填補三、四號坦克的空白,而當三、四號坦克已進入穩定量產階段時標准二號坦克顯然沒有進一步發展的必要了。因此在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產了524輛F型後,標准二號坦克開始退出現役,到坦克學校用作訓練、改裝成指揮車之類的特種用途車、發給警察和親德組織掃盪游擊隊是幾種必然的歸宿。部分二號坦克A~F型改進了發動機和冷卻設備以適應沙漠戰,這些非洲軍使用的二號坦克稱為A~F(Tp)型。

❷ 在二戰後期,為何不把四號坦克前裝甲改成傾斜裝甲

在二戰後期,為何不把四號坦克前裝甲改成傾斜裝甲?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傾斜裝甲。傾斜裝甲就是將坦克的首部裝甲傾斜布置,因為在不增加裝甲板厚度的情況下,用幾何線條方向的轉化,可以變相提高裝甲板的厚度,簡單來說,首部裝甲垂直厚度是50毫米,如果你垂直布置,穿甲彈的穿深超過50毫米就可以擊穿,但是如果你傾斜放置這塊裝甲板,穿甲彈的穿深就必須超過50毫米。那麼當時的德國為什麼不把四號坦克前裝甲改成傾斜裝甲呢?原因可能是,在戰爭後期,德國的資源已經不足了,大多數四號坦克的裝甲能升級的早已經升級,不能升級的也沒有更多資源來支持。而且當時即使不惜代價換成傾斜裝甲,對戰場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了,在二戰後期各種重型坦克和坦克殲擊車開始登場,這時候哪怕給四號坦克增加了防護也恐無法避免被一炮打趴的結局,所以更沒有人會把心思還放在給四號坦克改成傾斜裝甲防護上。

❸ 冷門問題5:二戰德國坦克IV號在1941年由哪幾個公司生產各生產了多少量

1935年,克虜伯、萊茵金屬及MAN生產的三款試驗型坦克開始進行測試,結果克虜伯公司的產品受到採用,並以四號坦克A型的名稱進行量產。但由於為了簡化結構花了不少時間,直到1939年,四號坦克才能進行真正的量產,而此時它已經發展到D型了。

因為德國最初僅預計有限度的使用四號坦克,因此克虜伯是其唯一製造商。但在德國入侵波蘭後,坦克作為裝甲部隊的中流砥柱被確定下來,設在奧地利城市聖.淮倫天的尼柏龍根工廠(由戴姆勒-賓士管理)開始生產四號坦克。緊接著,第三家工廠在普勞恩的沃瑪格也參與了新型4號坦克的生產。

四號坦克1940年推出E型(側面及正面裝甲加厚)。到1941年,由尼伯龍根工廠生產了223輛。1941年又推出F1型,1941年至1942年共生產了462輛。

❹ 德國四號坦克在東線戰爭前最常見型號是東線應對t34的坦克那種型號最多總產量是多少後期四號對付

源自維基網路(每個人對具體的文字描述定義和理解都有微弱差異,我就按照自己的標准進行節選):

四號坦克各個年份的生產情況:

1937(年)/13(台)

1938/102

1939/141

1940/278

1941/481

1942/994

1943/3014

1944/3125

1945/375

總計:8523


四號坦克各個型號生產情況:

A型/1937(主要生產年份)/35(戰爭結束時總計台數)

B型/1938/42

C型/1938,39/140

D型/1939,40/229

E型/1940,41/223

F型/1941,42/637

G型/1942,43/1687

H型/1943,44/3774

J型/1944,45/1758

總計:8525(包含36年的測試車)

若不計算武器、無線電等設備的情況下,每造一輛四號坦克需要下列原料:39,000千克鐵、116千克橡膠、238千克鋁、63千克鉛、195千克銅、66千克鋅及1.2千克錫


1941年6月,德軍擁有572輛四號坦克,其中41輛正在維修,因此6月22日時只有439輛四號坦克參與巴巴羅薩行動。激烈的戰爭使四號坦克很容易損毀,7月中時已有近50%發生故障或不能作戰,雖然最後大部分都能修好。1941年未,四號坦克總損失數達到378輛,達同年6月時德軍四號坦克的66%。


1942年裝上長炮管的四號坦克開始分發到前線。現時,四號坦克終於能在1200米外在任何角度擊毀T-34。直至藍色行動開始之前,已經有約135輛四號坦克裝上長炮管。此時其為惟一一種能擊毀T-34及KV-1的坦克,然而相對於蘇聯紅軍裝甲部隊的數量來說還是太少。1942年6月至1943年3月期間,四號坦克成為德軍最重要的坦克,裝甲師中大部分亦是四號坦克。四號坦克越加的重要性亦可在其損失數中看出,該年有502輛四號坦克在東線損失。


至1943年,德軍已在東線損失共2352輛四號坦克,某些裝甲師甚至只剩下12-18輛坦克。


1944年,另外2643輛四號坦克遭搫毀,而這些損失卻越來越難以補充。四號坦克此時已難以對抗擁有85毫米炮的T-34-85,或擁有122毫米炮的IS-2。雖然四號坦克的劣勢開始明顯,但由於豹式坦克的補充開始變慢,大部分裝甲師,甚至連屬於精銳單位的武裝黨衛隊「國家」裝甲師的坦克也都以四號坦克作為主。1945年1月,德軍又於東線損失了287輛四號坦克。總計下來,德軍共於東線損失了6153輛四號坦克,占其損失總數近75%。


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炮、自行反坦克炮,也有改造為彈葯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產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易於駕駛、空間較大因此乘員較舒適、噪音也比T-34小得多。


另注(個人所知):

①。T34坦克與四號坦克相比缺少無線電,在戰術指揮靈活性上四號要比T34高出很多。雙方人員素質的差距,材料和製作工藝質量,戰地步兵和坦克的比例,戰場後勤保障【德軍坦克在戰斗中被打壞往往能迅速得到修復,幾個小時內重新投入作戰(德軍的戰場維修車經常沖進在炮彈橫飛的戰場上將打壞的坦克拖到後方修理)。無法修復的損失數字相比於後勤比較差勁的紅軍坦克損失要小很多】等原因。四號坦克在戰斗中的損失遠遠小於T34坦克。

②。裝甲單位的行動距離並不是按照坦克的行駛距離計算的,而是依靠後勤保障能力來計算的,即使行駛距離再遠,如果運載彈葯食物燃油零件的卡車跟不上,很快就會失去戰斗價值。【蘇軍的後勤保障距離比德軍遠得益於美國軍援的道奇寬胎卡(這種卡車是當時少有可以進行越野機動的卡車。戰爭結束時占蘇軍所有卡車中的2/3)】


維基上面的各國同級坦克對照:

❺ 二戰德軍的四號坦克G型和四號坦克H型。有啥區別

4號G型安裝了75mm KwK 40 L/43型火炮,後期的G型安裝了75mm KwK 40 L/48型火炮,並有新型的炮口制退器
H型是生產量最大的型號,與G型相比H型開始裝備5mm厚的裝甲側裙板,採用了新設計的主動輪、防空MG34型機槍和天線裝置。

❻ 二戰德國的4號H型坦克和美軍的M4坦克以及蘇軍T-34/76比,到底在什麼檔次。

作為最後幾種4號,他的戰力其實還是不錯的,他的75炮已經接近了黑豹坦克和豹坦克的火力,同樣擁有在T34有效射程外摧毀T34的能力,因為德國火炮性能較好,即使口徑比蘇聯的小,但火力反而更大,斯大林2的122炮就不如虎式的88炮,至於被T34虐,得看什麼情況,T34有76,,85,122,等多個口徑的改型車,76不用考慮,被4號打死定了,85平手,再大就下風了,M4不用考慮,也死定了,因為射程和穿甲能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跟豹式相比,4號的75炮稍微粗製濫造點,但不影響他對盟軍中型坦克造成的有力威脅,
後期換裝長管75炮的4號已經可以擊穿T34-85,而34也確實有122型號,但不是坦克,是炮車,
巴巴羅薩行動,德軍遭遇了蘇軍T-34坦克和KV-1重型坦克,三號坦克E型、F型所裝備的Kwk 38 L/42 50mm炮根本無法有效對付前兩者,而即使換裝穿甲能力更強大的Kwk 39 L/60火炮,也只能在近距離對付他們。而三號底盤以及不允許再換裝更大的火炮了。因此軍方才想到四號坦克,四號F2型坦克就換裝了75mm L/43長炮,使得德軍終於有了一種能抗衡T-34的坦克,隨後四號坦克的作戰用途徹底發生改變,G型之後漸漸成為了德軍坦克主力(後來與黑豹一同為主力,但從未被黑豹坦克取代)而原本四號支援步兵的任務交給了配備短炮的三號坦克N型。,H型進一步升級,34已經開始吃力了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不大量生產四號h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