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後,英法德日的經濟模式是什麼
1、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二戰後,英國形成混合市場經濟;撒切爾夫人執政,推行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調整經濟運行機制;「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以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2、法國的計劃指導性經濟。在經濟發展中,法國逐漸形成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並存的計劃指導性經濟模式。3、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限制壟斷,保護競爭秩序;實行穩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實現社會公平。4、日本的政府主導市場經濟。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逐漸確立起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政府始終掌握社會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的決策權,形成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
『貳』 德國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德國採行社會市場經濟,擁有高度技術的勞動力、龐大股本、罷工較少發生且具高度創新能力。德國為歐洲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按國際匯率計算,德國為世界第4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於2011年,德國為歐盟預算最大出資國。服務業約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71%,而工業與農業則分別佔28%及1%。德國於2012年5月時失業率為6.7%。
德國對歐洲經濟上及政治上整合持正面態度,在經濟政策上逐步遵循歐盟各國及歐洲會議之決議;德國於2002年1月1日起改采歐洲共同貨幣-歐元為流通貨幣,該項貨幣政策由歐洲中央銀行負責,而德國為歐元區的主導力量。雖然兩德統一已逾20年,但前西德地區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顯高於東德地區,而促進東德經濟整合及現代化的長期政策將持續至2019年,前西德地區每年約向前東德地區投入800億美元。德國政府於2009年1月批准規模5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方案,以避免部分產業衰退及所伴隨的失業率上升。
以企業營業額排名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32家企業的總部設於德國。德國DAX指數則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國公司組成。德國較著名的企業包括梅賽德斯-賓士、BMW、SAP、西門子、大眾汽車、阿迪達斯、奧迪、安聯、保時捷、拜耳、羅伯特·博世、妮維雅等。德國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也相當重要,約有1,000家此類企業在各領域居領先地位而被認為是隱形冠軍。
『叄』 世界上三種發展農業模式中,屬於法國,德國的是什麼
世界上三種發展農業的模式中,屬於法國、德國的是人地平衡。
這類國家一般都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傳統,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多以進行農業制度變革為主要特色。
多年來,為發展現代農業,法國實行了「一加一減」的做法。「一加」指的是為防止土地分散,國家規定農場主的土地只允許讓一個子女繼承;「一減」指的是分流農民,規定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民,必須退休,由國家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同時還輔以鼓勵農村青年進廠做工的辦法減少農民。
除此之外,法國還實行「以工養農」政策。
(3)德國發展模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以人均佔有耕地資源來劃分,世界現代農業可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即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型,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和土地、勞動力適中型,針對不同國情和農情,各自國家採取了相適應的農業發展模式,並獲得了成功。
1、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
這種類型最典型的國家是荷蘭,其農業的主要特色是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和種植高附加值農產品。荷蘭人多地狹,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435人,堪稱世界之最。由於土地十分珍貴,荷蘭人追求精耕細作,著力發展高附加值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
除荷蘭外,還有以色列。以色列地處中東,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國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節水農業世界第一,平均每立方水可產2~3千克糧食,是我國的2~3倍,水肥利用率達80%~90%。
2、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
美國是這種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其主要特色是以廣泛使用農業機械來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產品總產量。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現代化大農業。
與美國情況差不多的國家還有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都依賴於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
『肆』 早期現代化國家的政治發展有哪些模式
⑴英國式道路。
漸進——妥協的發展道路,以英國為典型。
英國自光榮革命後總是通過改革而完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總體是平穩的,政治發展的目標是通過和平的手段循序漸進的,是上下力量互動的發展模式。
⑵法國式道路。
激進——革命的發展道路,以法國為典型。這是一條不斷革命的道路,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推進政治發展的模式。
⑶德國式道路。
保守——改良的發展道路,以德國為典型。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在國家主導下進行的,依靠的是保守的國家主義力量,通過對原有制度的逐步調整和改進去實現政治發展,是通過自上而下的力量實現政治發展的模式。無論是法國模式還是德國模式,最終走向了英國模式。
(4)德國發展模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政治發展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含著廣泛的內容,涉及了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合法性基礎的擴大、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政治參與機會的增加、政治民主的擴展、政治文化的改造以及公民自由權利內容的豐富,都是其題中之意。
如果把政治體系分為政府體系和非政府體系,那麼,政治發展在政府體系中所關注的主要是完善和提高政府的制度和能力,提高管理和協調水平;而在包含公民、社團、政黨等的非政府體系中,政治發展則主要表現在政黨功能的完善、政治社團的成熟、公民政治參與熱情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強以及新型政治文化的不斷發育。
當然,無論從哪個體系的角度,政治發展都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運動:物質技術層面、組織制度層面和政治心理層面。
西方學者關於政治發展的定義固難擺脫其價值觀念和經驗背景的影響,他們往往是從西方的政治模式出發裁剪和衡量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發展現象。
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西方中心論」的狹隘印記。我們在借鑒和吸收他們研究成果的同時,還必須看到政治發展的更為豐富的內在規律,那就是政治發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一方面,政治發展異彩紛呈,但它並非雜亂無章,它遵循著一些一般的規律,不同的發展模式之間,相互聯系。
另一方面,政治發展的一般性規律,通過多樣性的模式體現,不同的模式之間相互區別。絕不可以共性掩蓋個性。
對任何一個民族國家來說,真正的政治發展,就是要堅持從國情出發的原則,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他國政治模式。這樣才能保證政治建設進程順利而健康的發展。
『伍』 俾斯麥時期的德國的發展模式是由國家來主導工業發展
具體來說就是主要由中央政府而非資本家大量投資建設工廠和基礎設施,引進技術來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過程。這是由當時德國的特殊情況決定的。英國和法國依靠剝削殖民地使資本家富裕起來,從而通過資本家的投資實現了工業化,此時德國尚處於分裂狀態,失去了擴張殖民地並實施自由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時機。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時,世界殖民地已被英法瓜分殆盡,德國本國資產階級資本積累不夠,無法擔負起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任,而且容克地主階層勢力強大,德國本土資源貧乏,這些原因造成德國經濟此時落後於英法。但德國的優勢在於它有強大的軍隊和遠勝於英法的科學技術,德國政府通過統一戰爭從戰敗國獲得大量賠款,這些使得俾斯麥下決心走德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即依靠政府投資,採用最新科學技術,建設一批大規模的工廠和大量基礎設施,以此來實現德國的工業化。事實證明這個道路是成功的,俾斯麥用四十年時間就使德國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英國和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但是這種方式也造成的德國經濟壟斷嚴重,大資本家和容克貴族控制國家大部分工業,大資產階級與容克封建地主階級控制的政府妥協,造成德國封建殘余大量遺留,缺乏民主,君主獨裁,軍國主義盛行,對德國日後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其餘的由國家主導經濟發展的例子主要還有蘇聯的斯大林模式,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改革和工業化,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
蘇聯模式是完全取消市場和資本的作用,一切由國家計劃決定的工業化模式。應該說這種模式的效率最高,使蘇聯二十年就實現了工業化,但缺乏靈活性,計劃死板,長期採用對國家日後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不良影響。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的工業化過程應當說和德國的相當接近,也是從清朝獲得大量賠款後由國家實施的工業化,這里不多說。
中國現在採取的政策介乎於斯大林模式和自由資本主義之間,政府大量投資給國民經濟基本部門的生產,國家的關鍵工業品,如鋼鐵,電力,石油,汽車等都由國有企業主導,被國家所牢牢控制,而一般民用工業品則放給私人企業經營。這種模式應該說是很成功的一種模式,但其中存在的官商勾結,浪費資源和腐敗等現象仍有待杜絕。
『陸』 德國有機農業未來的發展新模式
為了向德國提供百分之百的可再生能源,需要大規模地增加太陽能的份額,達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地球正變得越來越熱,人們發現一種電池板與農業相結合的解決方案,而且在未來也可能會是非常有前途的一種形式。比如在溫暖的亞利桑那州那裡的太陽能電池板下,辣椒和西紅柿的收成更加豐富。但問題是要把所有的電池板放在哪裡呢?
上面收電,下面收糧,這就是土地被兩次使用的方式。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個農場社區將有機農業與創新的太陽能技術相結合。
在該州康斯坦茨湖區的黑格爾巴赫農場,七百多塊太陽能電池板位於蔬菜上方的鋼結構設計上,農場的農民可以開著拖拉機從下方駛過。該農場在聯邦教育和研究部、弗萊堡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和霍恩海姆大學的幫助下,建立了德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太陽能工廠,而在太陽能設備下則種植著蔬菜和穀物,分別是馬鈴薯、小麥、苜蓿草和芹菜。這四種是經過深思熟慮選擇的種植品種,研究人員希望能夠種植德國人典型的主食。
六年前研究人員將價值六十多萬歐元的實驗設置安裝在這里,三年來,他們測量和測試了溫度、作物產量和降水。實驗的結果有著很明顯的優勢:該工廠從一開始就產生了比預測更多的電力,而且維護成本也比之前擔心的要低。
農場所用的設備是從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租賃的,這樣農民就可以將電力用於自己的需求、擠奶機和乳酪廠。其餘的部分則被送入電網,尤其是在夏季,設備生產的產量超過了農場本身的消耗。缺點是:這種形式的電力要比地面安裝的光伏系統更貴。自由場太陽能發電系統中,模塊的設計是為了獲得最佳產量。但產量並不意味著一切。該農場的負責人雷耶不願意佔用農業用地來建發電廠,認為這不是可持續的、道德的選擇,雖然地面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是一種傳統的方法,但是雷耶對此持強烈的反對態度。
雷耶從小就生活在這個農場里,他的父母就是這個農場社區的創始人之一。他和他的妻子孩子都生活在這里,所以不難理解他對農田的熱愛。當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人員向他提出光伏農業:上面是太陽能,下面是種植園的概念時,雷耶馬上展示出了極大的興趣,這也可能是全世界數百萬農民的未來。在太陽能電池板下放牧牛羊,這對一些農民來說已經相當有效,但新的和更復雜的則是在這些系統下種植穀物和蔬菜。
十多年前,黑格爾巴赫農場就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和木材氣化器來為居民樓、乾草烘乾設施和新的乳酪乳品廠供暖。他們以環境友好和節約資源的方式生產所需的能源,也因此被歐洲太陽能授予了德國太陽能獎。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志《科學報告》上計算,如果用世界上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可耕地來建立太陽能板塊,那麼就可以滿足全球的電力需求。雖然百分之一的數字聽起來很少,但是卻破壞了已經稀缺的農田。尤其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會見想要在他們農耕地上建造太陽能工廠的投資人,他們不斷地向農民發出詢問,是否可以租用他們的農田?批評者認為這會導致用於生產糧食的農田逐漸消失,比如德國農民協會一直表示反對在耕地和草地上安裝太陽能發電廠。而一些農民則認為將農田租給太陽能電池板公司可以保證他們的收入安全:2014年牛奶價格的崩潰、2017年夏季的多雨天氣和隨後的乾旱年份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除此之外急劇上升的能源價格和額外的環境法規也讓農民的生產成本增加。
2010年至2020年期間,農業用地的租金大幅增加。2020年,一公頃農業用地的平均租金為329歐元,比十年前高出61%--2010年的租金為204歐元。租金價格因使用類型不同而不同, 太陽能土地的租賃價格比耕地高十倍。每公頃2,000至3,000歐元的租賃收入並不罕見。與此同時,聯邦各州的租賃價格近年來一直在穩步上升。2016年,耕地的平均租賃價格為每公頃328歐元。北萊茵-威斯特法倫的租賃價格最高,為每公頃546歐元。專家認為,租賃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之一是非農業投資者對農業用地的興趣。
目前,德國已經有大約二百多萬公頃的農業用地被用於種植玉米、油菜籽和其他單一作物,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全世界人均可耕地的數量幾乎減少了一半。人們在農耕地上建造新房,對電力的渴求導致了真正的飢餓。
Agrosolar Europe 公司正在德國北邊下薩克森州的一個城市建造一個新的大型光伏農業設備(APV),由聯邦政府提供啟動資金,每年將有三十噸的韭菜等植物在這個光伏設備下茁壯成長。國務秘書弗蘭斯巴特稱贊該計劃是 "對氣候、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生產的雙贏局面"。除了德國,在韓國和中國,政府正計劃為數十萬個農業光伏系統提供大規模的補貼計劃,包括以有利於農作物的方式過濾太陽光線的創新模塊。
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作物產量降低了百分之十五,"同時,他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因為他必須駕駛拖拉機繞過鋼架。雷耶說:"從經濟上講,收獲的損失可以通過能源生產來補償"。這些電池板是雙面的,這意味著正面和背面都能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然而,作物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氣。在乾旱的年份,植物對遮陽有積極的反應;而當當降雨量大時,作物生長就會有問題,因為通過太陽能電池板的雨水分布非常不均勻,這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除此之外土壤質量、生物多樣性、作物輪作、產量、能源、勞動力也是人們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光伏農業也為養老基金提供資金,年輕的農民可以沒有任何負擔在其下工作。雖然很多農民都想嘗試這個新模式,但實際上還需要四到五年的時間才能真正以有意義的方式進一步探索這個問題,因為研究項目的時間和資金都非常有限。新的聯邦政府已將 "創新的太陽能 "特別寫入其聯盟協議中。雷耶希望未來農場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地滿足農民的能源需求,但重點前提是必須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雷耶還提到,從價格上來看電力在我們的社會中比農產品更有價值,這也是他認為最大的差異所在。
在德國,批准在農田上建造太陽能發電廠是市政當局的事。在一些地方,當地市長和社區代表簡直被請求和申請淹沒了。他們要求國家提供援助:應該對規模、建築和環境要求制定有約束力的標准。一些聯邦州已經做出了反應。例如,巴伐利亞州目前每年允許二百個這樣的項目,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州希望每年最多釋放五千公頃的農田用於太陽能電池板工廠。勃蘭登堡州農業部已經向各市發布了關於在何處以及如何建造此類工廠的初步建議。
免責聲明:文章信息內容參考相關的德國新聞,圖片來源與互聯網公開資源。若不慎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更多信息請參考相關文獻。
『柒』 德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德國西佔區分別由英、美、法三國主持。三占區中,美國的實力最為雄厚,它的佔領政策因而舉足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響了英法的對德政策。隨著戰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美國統治集團逐漸將前蘇聯視為其控制歐洲和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和對手,為鞏固在歐洲的地位,美國對德政策轉向扶植德國。1947年1月1日,美英聯合佔領區(簡稱雙占區)成立,這為整個西佔區的經濟恢復和經濟改革開辟了道路。
同時,企業失去活力,生產無從發展,市面一片蕭條,貨幣體系已經名存實亡,加之,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這種形勢的發展和人心所向為西佔區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輿論基礎。1947年,佔領當局任命路德維希·艾哈德為雙占區的「貨幣與信貸特別委員會」主席,具體負責籌劃貨幣改革的措施,這標志經濟改革的時機成熟了。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即是艾哈德針對德國的病症所開的處方。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場競爭制度。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中,私有制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佔主體地位,國家干預調節只是一種輔助形式。必要的國家干預調節措施必須始終保持與市場一致的原則。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救濟制度來實現。共同決定製度,通過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業中的共同決定權力,即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決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國家通過稅收等手段對市場的初級分配進行再分配,以防止社會過度的兩極分化,保障社會低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進行了貨幣改革,把經濟活動的組織、調整交給了市場,為治理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為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起點。
幣制改革和隨後的稅收改革、取消配給和放開價格改革及加強國家干預與社會經濟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內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很快扭轉了西佔區經濟混亂局面。從1948年起,德國經濟進入恢復和發展階段。
1949年,阿登納組成聯邦德國的首屆政府。繼續推行已初見成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即是在靈活適應市場行情的基礎上,採用一種綜合性經濟政策的有機手段有計劃地刺激經濟。
與此同時,聯邦德國還實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經濟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於這些措施的推行,聯邦德國在1951年就完成了經濟的恢復,實現了國民經濟從戰時體制轉移到「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軌道上來的過渡,為往後經濟迅速、順利的發展打下了比較牢固的基礎。
『捌』 德國的教育體系和模式是
德國的教育體系和模式:
1、基礎教育層級
教育體制開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獨立的。
2、第二級初階:
在結束小學階段後進入此層級,主要分為三個類別:職業預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文理中學Gymnasium。
3、第二級進階:
銜接文理中學第二級初階的學生以及職業教育再深化的教學內容。
4、第三級高等教育:
分為傳統大學、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等形態。
5、衍生教育:
含括現行學校教育體制以外的教育范籌,以及非制式規定的、私人性的、職業性的繼續教育。
德國教育政策的改變:
1、數字化:德國的許多學校還缺乏高速互聯網、必要的技術以及對新的授課方法感興趣的教師。中小學數字公約將改變這一點,聯邦和各聯邦州希望以此提高中小學的數字化配置。
2、機會均等:在教育方面,德國政府認為所有兒童都應獲得均等的機會,可德國的教育成果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社會背景。不過發展趨勢是積極的,機會正變得越來越均等。經合組織國際中小學教育成果研究 -- PISA發表的一項專項評估揭示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