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二戰失敗後如果處置納粹
當時的處置方式是這樣的
各國佔領軍進行軍管,首先抓捕納粹的主要負責人,其次在戰俘營里進行甄別
之後,以戰爭罪行起訴他們
其他參加過納粹的人員,在日後也受到了不許擔任公職、限制自由等方式
同時,盟國廣泛開展了去納粹化和德國罪行宣傳的活動
㈡ 德國歷史教科書是怎樣反納粹的
二戰後 德國在教育方面規定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的有關納粹行為的內容,教師必須對有關納粹專制特別是集中營和大屠殺的歷史進行充分講解。
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嚴禁以任何形式宣傳納粹思想,並對新納粹分子進行嚴厲追究;近十幾年來,每年都在集中營舊址、主要戰場、博物館、西方盟軍和蘇軍墓地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以警示世人。
㈢ 現代德國政府是如何防止納粹復辟的
1.德國各界開始聯合起來,組成反排外、反暴力聯盟。德國政界也普遍主張採取堅決措施,阻止極右勢力的泛濫。施羅德總理要求「充分利用法律的力量」對右翼極端分子進行打擊。反對黨則建議成立特殊法庭對新納粹案例進行快速處理。德國政府還下令禁止德國網站使用納粹口號,德國第一大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也宣布,將撤銷極右翼黨派設於該行的賬戶。
2.德國很重視教育上的防範,還在法律上加強管制,設立了多項法律條款重罰新納粹分子。
㈣ 納粹黨是怎麼滅亡的
1945年4月30日,根據希特勒遺囑,北部戰區司令鄧尼茨海軍元帥任總統,宣傳部長戈培爾為總理。但戈培爾在希特勒自殺身亡後隨即自殺,很快鄧尼茨向盟軍投降。帝國終結。
關於納粹黨的滅亡就要提到一個名詞「紐倫堡審判」
指的是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間,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對歐洲軸心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領導者進行的數十次軍事審判。由於審判主要在德國紐倫堡進行,故總稱為紐倫堡審判。在這場審判中的被告共計22名,均為納粹德國的軍政首領。另外包括德國內閣在內的6個組織也遭到調查和判決,其中3個被判決為犯罪組織,另外3個則獲得無罪判決。
紐倫堡審判的目的
1945年8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美、蘇、英、法四國政府在倫敦正式簽署了關於控訴和懲罰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議,並通過了著名的《國際軍事法庭憲章》作為審判的法律依據。據此,盟國政府在德國東南部的歷史名城紐倫堡組成國際軍事法庭,對22名被控犯有密謀罪、破壞和平罪、戰爭罪、種族屠殺罪以及反人道罪的納粹德國主要戰犯進行審判與報復。同時,控方還起訴了納粹黨政治領袖集團等六個組織[1],以達到徹底清除德國納粹思想的目的。
非納粹化(德語:Entnazifizierung)是盟軍在二戰勝利後於1945年中開展的一項運動。這項運動是根據波茨坦協定的精神,在德國和奧地利境內進行的以清除納粹主義在社會,文化,出版,經濟,司法和政治方面的影響。二戰後的歐洲大部分,特別是德國都變成了廢墟。盟軍決定在德奧實施三項政策,分別為民主化,非軍事化和非納粹化。
德國方面,盟國管制委員會在1946年1月柏林通過了幾項非納粹化命令,藉此可以劃分被審查人員的政治面貌並且對之展開法律調查。
1946年3月5日美佔區內的三州的內務部長在慕尼黑的市政大堂簽署了《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法》(Gesetz zur Befreiung von Nationalsozialismus und Militarismus)。「克里將軍以麥克內利將軍的名義宣布了美國盟國軍政府對此的批准」。5月13日第一個非納粹化法(Spruchkammer)在美國軍政府的准許下正式執行清除法。
原來的納粹黨幾乎被消滅,現在納粹黨被視為恐怖黨派。
㈤ 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本質是什麼能夠"消滅德意志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措施有哪些
所謂軍國主義,是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德國和日本都是軍國主義國家的典型。法西斯主義就是在這些國家全面危機時期軍國主義的極端表現。
究其根源,軍國主義就是在一個國家極度需要發展,需要在世界舞台國地區舞台上會的一定的政治地位,而產生的一種極端的擴張。影響軍國主義的條件取決於很多因素多以說這個是不可能被完全消滅而不在出現的,他只會隨著人類的發展不斷的出現和毀滅。
㈥ 如何評價「消滅德意志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措施
建議用哲學中辯證的觀點來看。
但就我而言,正是由於普魯士【德國的前身】以及一戰後德國並未消滅德意志軍國主義,才會導致後來的一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非正義的戰爭,所帶來的影響,無論對帝國主義國家,法西斯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是毀滅性的。「消滅德意志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是在雅爾塔會議上提出,要為德國實現民主化。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可是也正如我們所知,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在德國的紐倫堡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法西斯分子受到應有的懲罰,才會是德國有了如今的民主。
可是,蘇,美,法,英對德國及其首都柏林進行分區佔領。這也顯示出各大國的大國強權,這也是後來冷戰慢慢形成,美蘇爭霸的背景。
㈦ 德國為什麼對「納粹殘余」零容忍
德國為什麼對「納粹殘余」零容忍?
當地時間10月16日,德國柏林一家法院判處公開否認大屠殺歷史的88歲女子哈弗貝克6個月監禁,罪名為「煽動種族仇恨」。
在一個言·論·自·由的民煮國家,一個88歲行將就木的老人為什麼會「因言獲罪」?這是因為德國對「納粹殘余」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德國法律並不因為納粹殘余份子高齡而網開一面。
就在今年8月,一位比哈弗貝克還要高齡的96歲「納粹老爺爺」格倫寧被判入獄。格倫寧是前納粹黨衛軍成員,在二戰期間協助謀殺30萬名猶太人,於2015年7月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駁回上訴後,德國檢方在2017年8月拒絕了96歲的格倫寧的緩刑要求,認定格倫寧身體狀況穩定、可以入獄服刑。
此外,德國對行納粹軍禮、穿納粹軍服、佩帶納粹標志、發表種族主義言論等任何形式的極端思想和行為都零容忍。比如,今年8月5日,兩名中國男子因為在德國國會大廈前拍照擺出了納粹的手勢,被德國警方逮捕;英國哈里王子曾在化裝派對上穿納粹軍服,還對他人稱納粹軍服「設計得很有特點「,盡管其言行發生在德國之外,仍受到德國朝野憤怒聲討……
二戰時期,納粹曾把德國和許多國家拖入戰爭深淵,給德國和世界人民尤其是猶太民族帶來深重災難。戰後,如何面對自己不堪的歷史?這是德國政府和德國人民的必修課。在這方面,大部分德國人是誠實的,他們選擇認真反思戰爭責任,深刻檢討和努力肅清納粹流毒。
但是,由於戰後的首要任務是在廢墟上重新建設國家,隨即又被捲入冷戰的洪流,德國人在戰後初期的反思並不徹底,直到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才逐漸迎來反思的高潮。
1968年11月 7日,女記者克拉斯菲爾德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了原納粹黨員與高級官員、西德總理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在她看來,二戰結束後僅20年,一位原納粹黨員與高官竟然能當上聯邦總理,這是德國的恥辱。
1969年,在學生運動的推動下,社會民主黨主席、當年的反法西斯戰士勃蘭特上台執政。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在華沙代表聯邦德國與波蘭政府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當天,他在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前作出了那個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下跪為被納粹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現在德國很多城市的市中心都矗立著紀念納粹罪行受害者的紀念碑;每一個德國人從小學習得最多的歷史就是自己的先輩如何容忍並幫助一個殺人魔政黨崛起,又如何縱容「納粹殘余」在自己的國家行政行醫教書育人,自己身為德國人是多麼罪孽深重。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德國人在非正式國際場合不願主動表明國籍,不唱國歌,不掛國旗,因為擔心招致反感。德國政治人物絕對不可以公開批評以色列,哪怕是譴責以色列欺壓巴勒斯坦人都不可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涉嫌矯枉過正了。
但無論如何,對「納粹殘余」持絕對零容忍的態度,已經成了戰後德國人共同的底線。這種對納粹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終成為德國人情感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一個德國人的靈魂。
這種自我反省甚至影響到整個歐洲。2014年,法國一名極右派政黨候選人因身上的新納粹刺青曝光而被徹底取消了其參選資格,並被所在的政黨除名;幾年前,希臘球星喬治·卡蒂迪斯在一次比賽中行納粹禮,希臘足協作出了終身禁止他代表希臘參賽的決定……
對納粹思想、納粹舉止零容忍,凝聚著歐洲主流社會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更體現了防止納粹幽靈再現的警醒。
英國作家威爾斯有句名言:「歷史是教育與災難的競賽。」模仿希特勒並非兒戲,而是事關歷史觀和是非正義的嚴肅政治問題。遏制與納粹相關的任何元素起死回生,是對歷史教訓的深刻銘記,更是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
當前國際秩序變革,社會思潮復雜,極右思想和極右組織蠢蠢欲動,納粹主義顯現死灰復燃的跡象,對此必須當頭棒喝。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是當初愛的太深希望能幫到你)
㈧ 德國人對納粹罪行的反思有多徹底
德國總理默克爾說:「每個德國人都必須反思自己在過去的作為和不作為。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德國正視歷史的做法是對的,可以讓後代不重蹈覆轍。」大力推行「非納粹化」運動。
具體的措施有:
1、對納粹主要戰犯和組織進行審判。
其中最著名的是紐倫堡審判,法庭以破壞和平罪、戰爭罪、違反人道罪對戈林、里賓特洛甫等24名主要罪犯進行了審判和處以嚴刑。
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八分之一的人在紐倫堡審判前對納粹主義的邪惡並不知情」。而在判決結論宣布之後,有數據顯示「一半的人認為他們更多地意識到集中營的不人道」。由此來看,紐倫堡審判確實教育和震撼了德國人民。
2、廢除一切法西斯的法律和決議。
查禁和摧毀了所有納粹黨團組織,嚴禁法西斯組織重新活動,清洗了盤踞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重要崗位上的納粹分子。具有民主思想的德國精英人士填補各級領導職位。
3、戰爭結束後,盟國首先對教育領域進行了「非納粹化」。
暫時關閉所有教育機構和學校,對原有教師進行清洗。盟國幫助培訓了大批教師,編寫了新教材。各州憲法中規定,教育權利人人平等。
有關非納粹化的評價,學術界向來是褒貶不一。有學者認為,它「未能實現任何其先前設定的目標。」但不可否認,非納粹化運動代替了德國從未發生過的革命。確實在戰後德國人思想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開啟了德國人對二戰的表象性反思。
二戰後,知識分子承擔起恢復德國人感知能力的責任,在文學領域非常突出。
對法西斯的反省是德國文學的主流話語,揭露法西斯罪行是作家創作的主要題材。
二戰後德國反思文學形成了三個特點:
第一,通過戰爭場面的客觀描述揭露戰爭殘酷和慘烈;
第二,通過描述受害者的悲慘境遇,揭露法西斯罪行,反省德國法西斯主義帶給世界人民的苦難;
第三,通過追溯和回憶,反思納粹德國的歷史以及德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
反思從教育做起
在德國公民教育中的反思,其中最重要的群體之一就是學生。
對於學生這個群體,反思的實施主要是通過設置課程來實現的。涉及反思的課程主要是政治課和歷史課,歷史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納粹的統治,樹立正確的二戰史觀,而政治課建立在歷史課基礎上,以歷史的眼光引導學生關注與參與現實和未來政治。
在德國學校歷史課中,納粹歷史,特別是大屠殺歷史是其重點內容,在德國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德國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分量的納粹歷史。
在審定歷史教科書的時候,發現教科書中沒有足夠分量的納粹歷史內容的介紹,那麼教科書在審定中是不會獲得通過的。
在歷史課的知識考察中,對納粹獨裁統治時期的歷史也沒有忽略和忽視的傾向,而是明確把20世紀德國的民主與獨裁歷史作為重要考察內容。
在歷史課能力要求中指出要有「在特定的時代條件下,對歷史事實和問題給予評價的能力;對歷史事件、過程和結構的現實意義加以辨析和描述的能力」。
其中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有「對史學家的評述加以評判的能力」。也就是說在反思過程中,可以提供各種檔案材料和史評,但是引導學生不停留於或不受制於已有的材料和評論,鼓勵學生能夠不斷將反思加以再反思,使反思更加深化和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