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閃電戰的戰術是什麼謝謝!!
閃電戰
人們常用「晴天霹靂」來比喻閃擊戰。它是用優勢的戰略力量,實施戰略突襲和快速進攻,謀求戰略速決的一種作戰樣式。其基本原則是:秘密完成戰爭准備和戰略展開;不宣而戰,保障達成戰略行動的突然性 ;以戰略轟炸和空中突擊配合陸戰、海戰,實施快速進攻;把主要戰略力量用於首次戰略突擊,謀求初戰決勝;集中優勢力量於主要戰略方向,以雙鉗突擊,圍殲敵重兵集團;以外交活動、「友好」往來,隱蔽其戰略企圖。閃擊戰的目的是,迅速摧毀對方的抵抗能力和意志,求取戰爭速勝。希特勒吸收了施利芬的「速決戰」思想、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理論、杜黑的「空軍制勝」論和富勒的「坦克制勝」論,創立了閃擊戰略和閃擊戰的作戰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運用了這一戰法,先後在 106天的實際作戰時間里,滅亡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國,繼後又閃擊蘇聯,使蘇聯在戰爭初期被動挨打,損失慘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略的破產。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仍然企圖使用導彈核武器實施閃擊戰。做好防閃擊戰的准備,是積極防禦戰略的重要戰略任務
Ⅱ 關於二戰德國閃電戰的簡介!!!!
二戰德軍閃電戰戰術簡介
古德里安,德軍裝甲兵總監,與隆美爾元帥. 曼斯泰因元帥並列為二戰德國三大軍事天才.也是提出並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至的裝甲兵將軍.他認為:在新的大戰中,裝甲集群應該成為一種首要的打擊力量.創辦獨立的裝甲兵團,使其在強大的空軍和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快速穿過敵人防線,以提高部隊在戰場上的機動性,並在包圍敵軍時,俘獲大量軍用物資.閃電戰的目的在於滲透敵人防線,然後進行包夾,最後將敵軍盡殲或局部殲滅.它的致勝因素是奇襲.運動速度.來自地面與空中的震撼行動以及攻擊部隊擁有的主控權.在這個戰術下,所有指揮官都必須將他們的創新精神發揮到極點.比如,一個德國裝甲師正朝著敵人推進.走在最前面的是偵察部隊,其主要任務是尋找敵軍陣地.這些偵察部隊在主要幹道上以裝甲車執行任務,在支線與小路上則以摩托車巡邏隊執勤.隨他們一起行動的有炮兵前進觀測官與空軍前進空中管制官,可以迅速召來地面與空中的火力支援,在發現敵軍並把敵情回報之後,偵察部隊要設法避開敵軍主陣地,盡可能快速朝前推進,以維持整個部隊前進的沖力.他們隨時與部隊指揮官的無線電通訊.部隊指揮官負責控制推進的速度,決定整個部隊是應該避過偵察部隊發現的敵軍陣地,還是攻擊這個陣地.指揮官的位置也在整個部隊的極前方,緊緊跟在前鋒的後面.如果,決定攻擊,他就可以通過無線電下達命令,攻擊部隊將立即脫離進軍路線,盡快集中,一盡可能強大的打擊力量集中打擊敵線一段狹窄的面.
攻擊的打擊重心,顯然就是指揮官心目中發動攻擊的最佳地點,而他要竭力集中兵力,務必使攻擊部隊以壓倒性兵力擊破這一點-正如古德里安所說:"要打就狠狠打垮他們,不痛不癢的幾下輕拍是不行的!".
這種先發制人的攻擊的目的在於把敵線打穿一個洞,一旦目的達到,裝甲師的另一支部隊就要迅速通過這個洞,避開敵軍主陣地,向前推進.這些就是閃電戰的空間與缺口戰術,目的是讓裝甲部隊深入敵線後方,以控制敵人的通訊線.同時,緊隨在完成突破的主力部隊後方的,是一些或許以機械化步兵為主的助攻部隊.他們的任務是掃盪任何敵軍的孤立殘部,並實施對缺口附近敵軍的側翼攻擊,確保敵線上這處已經處於打通的缺口的安全.這種攻擊的目的在於使這處缺口永久暢通.同時,進擊的矛頭仍然繼續推進.以近可能的包夾更多的德軍.對敵線滲透越快,越深,對敵人造成的恐懼和混亂也就越大.要旨在於強化勝利戰果.避開可能失敗的行動,放棄沒有把握的攻擊.把兵力抽調出來用於戰場上其他可能造出更大成果的地方.
這樣的作戰行動有很多必要條件,集體合作精神.良好的指揮與管制.精密的時間配合與不間斷的無線電通訊,同時在可能的狀況下,還要把握出奇制勝的機會.這種戰術不主張大舉調集兵力,不主張在發動攻擊前先實施冗長的炮轟,也不主張長時間的調兵譴將做攻擊准備,因為這些作法會使敵人獲得准備防禦事宜的時間.閃電戰講究以壓倒性兵力,事先毫無預警地突然攻擊一處狹窄正面的敵人陣地,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威勢頃刻間將敵陣地擊為粉碎.
Ⅲ 德國閃擊戰理論的核心是什麼
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快速、出奇、集中。
首先戰役組織要做到部隊隱蔽集結,以達到突襲的目的。
其次戰役發起後空軍對敵戰略目標進行空襲,迅速癱瘓敵方;集中使用以坦克為首的裝甲機械化兵團突破敵防線,迅速向敵後方縱身目標發展,以達到分割包圍戰役目標,最終對敵進行殲滅。
講求速度
閃電戰的基礎是機械化,前提是制空權,在於空、坦、步的協同配合,戰術在於一點兩面。找到突破點,由炮兵打開缺口,裝甲集群進入缺口並發展戰果,機動步兵跟進。找到突破口的兩翼,空軍打開缺口5-10分鍾後,裝甲集群隨後攻擊,後面緊隨機動步兵。
迅速破壞掉敵指揮中心、通訊樞紐、交通樞紐,陷敵於瞎子、聾子的局面,並配合正面部隊迅速合圍敵主力步兵集團。飛機、坦克和機動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夠。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德國後期遇到了擁有空中優勢的美國空軍,無法使用閃擊戰。
另外此戰術對後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葯糧食供應不上, 就會被殲滅。例如戰爭後期,德軍發起的「突出部戰役」就遭遇了這種情況。使得德軍無功而返,並沒有更多的裝甲部隊去抵抗盟軍的攻擊。
(3)德國閃電戰3s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理論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軍事家對戰爭中首次出現的飛機、坦克的使用進行了深入研究。義大利G.杜黑提出了制空權思想;英國J.F.C.富勒提出機械化戰爭理論,認為應該組建以坦克為主的新型機械化部隊,並且要集中使用坦克部隊,而不是把坦克分散配屬於步兵,支援步兵作戰。
30年代,德國將軍E.魯登道夫在閃擊戰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總體戰理論。1933年A.希特勒上台後,納粹德國繼承了施利芬的軍事思想,並吸取了杜黑、富勒、魯登道夫等人的理論觀點,形成了具有德國特色的閃擊戰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利用閃擊戰方式發動戰爭,迅速佔領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在對蘇作戰的初期,閃擊戰也取得了成功。
納粹德國實施閃擊戰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政治欺騙和戰略偽裝;先於敵國秘密動員、集中和展開軍隊,不宣而戰;在出敵不意的時間和地點突然發動攻擊,集中大量飛機、坦克和摩托化部隊實施強大的首次突擊;在航空兵的掩護下,以大量快速部隊實施迂迴包圍,殲滅敵方重兵集團;以奪取被侵略國家的首都為主要目標,摧毀其指揮中心和抵抗意志,迅速結束戰爭。
由於其戰爭的非正義性,以及戰略企圖與實現這一目的的國力不相適應等原因,納粹德國發動的閃擊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對閃擊戰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並曾在實戰中使用。
蘇聯在其大縱深立體作戰等軍事理論中,也吸收了一些閃擊戰的思想。現代條件下,閃擊戰仍被一些國家視為一種有效的作戰樣式。
Ⅳ 二戰時期德軍的閃電戰術有多難對付呢
閃電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非常有名。可以說,納粹德國憑借閃電戰的戰術,在二戰中取得了一些成果,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仍在研究壕溝戰的戰術。比如法國仍然加強馬其諾防線。但法國沒想到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了閃電戰戰術,繞道比利時邊境取得了突破,德國將馬其諾防線視若無物。閃電戰術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但真正將閃電戰推向極致的是納粹德國。
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時,蘇聯的縱深、惡劣路況和惡劣天氣使德軍的進攻多次成為強弩之末,此外德軍的·後勤物資的缺陷也暴露出來。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恰恰忽略了閃電戰的致命弱點。這導致了德國戰役的失敗。
Ⅳ 二戰期間 德國閃電戰的特點
閃擊戰——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英譯Blitzkrieg或lightning war。但是是由希特勒提出的,很合古德里安的口味),也叫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首先並且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是以裝甲部隊為決定性力量,制空權為前提,不顧側翼暴露的危險,向敵人後方做快速,大膽的襲擊。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 古德里安
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通訊中心,並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然後使用大規模坦克集群快速沖鋒,徹底摧毀敵軍由空軍轟炸而混亂的陣地。閃電戰就是將奇襲、快襲集中一起,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閃擊戰理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事戰略的基礎。這理論要求在敵人未來得及完成動員和展開本國武裝力量之前,用幾個月或者幾個星期的極短時間內奪取戰爭的勝利……[1]閃擊戰理論是德國帝國主義毫無限制的擴張目的同達到這些目的的現實能力之間不能相適應的表現。德國力求以閃電形式的突擊逐個粉碎敵對同盟各國,竭力避免持久戰。[1]閃電戰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先於敵軍迅速集中和展開作戰部隊,保障戰略的突然性。實施最強大的首次突擊,以便在初期交戰中即取得決定戰爭結局的決定性勝利,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進攻方向,以包圍與合圍的方法殲滅敵人武裝力量(「卡恩」學說)。[1]編輯本段理論根據1、德國軍事家A.von施里芬關於採取戰略迂迴和包圍, 實施速決殲敵的觀點;2、義大利軍事理論家G.杜黑關於集中空軍力量打擊對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而取勝的觀點;3、英國軍事理論家J.F.C.富勒關於組織幾路強大的快速坦克縱隊,在航空兵強有力的掩護下,深入敵軍縱深,直搗敵軍司令部,使敵陷於癱瘓的觀點。編輯本段閃擊理論戰略層面運用包含裝甲部隊、機械化步兵與炮兵,以及空軍優勢火力,於作戰層面進行高度協同攻擊。擾亂敵人的部署,迫使對方改變正面武力,甚至達到使敵軍在兵力組織與分配上自亂陣腳。以側面迂迴方式,隔開並切斷他們的兵力。阻擾他們的後路。威脅他們的後路,使其與基地之間喪失聯系與補給。講求速度。閃電戰的基礎是機械化,前提是制空權,在於空,坦,步的協同配合,戰術在於一點兩面。找到突破點,由炮兵打開缺口,裝甲集群進入缺口並發展戰果,機動步兵跟進。找到突破口的兩翼,空軍打開缺口5-10分鍾後,裝甲集群隨後攻擊,後面緊隨機動步兵。迅速破壞掉敵指揮中心,通訊樞紐,交通樞紐。陷敵於瞎子、聾子的局面,並配合正面部隊迅速合圍敵主力步兵集團。飛機、坦克和機動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夠。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德國後期遇到了擁有空中優勢的美國空軍,無法使用閃擊戰。另外此戰術對後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葯糧食供應不上, 就會被殲滅。(例如戰爭後期,德軍發起的「突出部戰役」就遭遇了這種情況。使得德軍無功而返,並沒有更多的裝甲部隊去抵抗盟軍的攻擊)戰術層面由於閃電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無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戰結束之後即受英美等軍事學者熱烈研究,在戰術上勾勒出一個詳細的面貌現已不是難事。關於戰術上的細節,根據各家的說法,綜合整理一個對閃電戰的全貌概述。「閃擊戰」大略可略分以下幾個階段:集結意即在攻擊發起前夕,將兵力徹底集中於一個狹窄的正面上。 由於該戰術需「形成重點」(Schwerpunktbilng)之故,真正的攻擊正面還會比集結面更窄。展開為了突破後維持必須的沖力,機械化部隊將會成梯次縱深部署。突破使用形成重點後所造成的壓倒性優勢武力,以決定性的沖擊力突穿敵人戰線。 突破的任務一般交給戰車部隊擔任,戰車部隊將以營或連級單位組成「寬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軍戰車部隊最常使用的攻擊隊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進行突破。不過若想保留裝甲兵的實力以供往後作戰計,亦有將突破任務交由步兵擔任,待步兵突穿後裝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著機動向敵後挺進以擴張戰果的事例。突穿此階段是突破之延續。在完成突破之後,裝甲部隊主力以及其他機械化支援單位會穿越打開的缺口,並進入敵人戰線開始向敵後深入。 此時各部隊指揮官會在部隊先頭,以其自身之觀察掌握全局並隨時將敵情向後回報。突進縱隊中除了戰車外,尚會編入戰斗工兵、裝甲步兵以在任何情況下對前進中的戰車單位提供支援,他們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帶裝甲人員車輛上,戰斗工兵則攜帶各種器材甚至架橋裝備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礙物。擊虛與鑽隙突破時期結束,開始全速向敵後方做大縱深的突進。這樣的做法揚棄了傳統的向兩翼席捲的戰法,不過這算是法國人所創的較快捷的方法。一旦通過突破口後,各縱隊即成扇形展開,沿著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進,以避免交通壅塞現象發生。先頭通常由偵蒐部隊組成的前衛尖兵,他們在前方或側翼上搜索前進,進行尋找開放道路、偵測敵情,並提供預警並搶占如制高點、橋梁等重要戰術要點。突進縱隊便會依照他們的情報,選擇適當、無敵方顧慮的路線前進。面對敵人時,如無須做戰斗時則盡量避免,選擇繞開,盡可能採取迂迴滲透的手段,只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才實施戰斗。至於繞過的敵人則由後續部隊趕上肅清之。由於持續不斷的運動,戰斗時將以機動炮兵或申請戰術空軍火力支援攻擊。這支深入敵後的機械化大軍並不顧慮逐漸延長的暴露側翼,因為快速的機動將提供他們足夠的保護。如非得已,突進部隊將不會離開道路做越野運動,因為這會產生不必要的延誤。在領先挺進的裝甲部隊後面則是機械化步兵部隊,以填補裝甲部隊推進後產生的空隙,後面才是徒步運動的一般步兵師。機械化部隊的補給車隊也沿著同一條交通網以追趕戰斗部隊。為了要在少數可用的道路上運動上千輛的車輛以維持其攻勢的高度動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將格外重要,工作也極端復雜。席捲這是「閃電戰」最後一個階段。整個突進部隊將以敵人的交通線為目標,進行分割並包圍遭孤立的敵軍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爾克包圍戰是利用英倫海峽進行單翼包圍外,幾乎二戰所有的「閃電戰」皆是以兩翼進行包圍作戰。待雙鉗合圍後,剩下的工作就是圍殲包圍網內的敵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隊擔任,裝甲部隊則從前線補給整合戰力後再繼續往下一個目標推進。
Ⅵ 德國閃電戰
二戰之前戰法多為重炮掩護,士兵沖鋒
「閃電戰」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對裝甲部隊集中運用的文學化說法,其特點是集中裝甲部隊,迅速突破敵方防禦,進行戰略包抄,機械化步兵沿著打開的缺口向縱深突擊包圍,從而在短時間內瓦解敵方整個防禦體系。
稱其為閃電戰是因為裝甲集群突擊的戰術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波蘭、法國都是抵抗了幾十天就投降了,蘇聯也是被一直打到莫斯科才穩住了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