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在二戰期間,於西線陷入僵持狀態,為何還選擇雙線作戰呢
孫武曾經說過,“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顧名思義,在兵力沒有什麼太大優勢,且不是什麼特殊戰爭局勢的情況下,顯然集中兵力進攻的勝算會相對更高一點。
就好比1940年9月15日,納粹德軍派出了200餘架轟炸機,同時派出了600架戰斗機掩護,想要一鼓作氣橫渡英吉利海峽,給英國施以致命一擊。
可結果呢,在英國分六個批次總計300餘架戰機的升空攔截之下,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逼得納粹德軍被迫撤退
⑵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要兩線作戰
第一前期堪聲史詩般的勝利讓希特勒產了德國不可戰勝的幻覺。
第二、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進攻德國(蘇聯那時候已經開始擴軍備戰,目標不用說當然是德國了)。
第三、德國攻下法國後想跟英國講和,英國沒同意,德國為了讓自己的戰爭機器找到目標,所以進攻蘇聯。
⑶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在取得整個歐洲的情況下還要兩線作戰去進攻蘇聯
二戰時候,德國閃擊波蘭這個歐洲奇葩國家之後,接著又以閃電戰的手段,吃掉了丹麥和挪威,及周邊的諸如盧森堡的小國,同時有繞道馬奇諾防線,讓馬奇諾防線這個被稱呼為鋼鐵長城的玩意兒變成了廢物,1940年,英法聯軍自知無法與聲勢浩大的德軍相比,在法國開始了敦刻爾克大撤退,說白了就是大逃跑嘛,這樣好聽一點,退到英國美名其曰為他日反攻保存有生力量,但是逃跑的時候,留在了對岸的武器,夠十數萬的軍隊裝備的,有此不難看出,當時的英法聯軍的狼狽,同年六月法國投降。
好吧,我們先不談這些,我們談一下為何德國突然膨脹了起來,對前蘇聯動手。
其實在當初,德國急著佔領羅馬尼亞的時候,就是因為羅馬尼亞有豐富的石油,畢竟要帶動戰爭機器的話,石油是必不可少的資源,要知道那時候的海上資源運輸,經常讓英國人偷襲,保證不了,就在這個時候蘇聯的高加索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畢竟戰爭要擴大,羅馬尼亞的石油根本供給不上,所以希特勒咬咬牙,打唄,反正自己也看蘇聯不順眼,我打天下的時候,他還蹭食兒呢。
⑷ 一戰中德軍因雙線作戰而失敗。為什麼二戰德軍還是要選擇雙線作戰呢
德國作戰是計劃和目的清晰的,在歐洲大陸被納粹佔領後,對英國的作戰並不成功。而且一直以來德國的海軍戰力並不強。德軍只是占據了主動攻擊的優勢,快速閃電的攻擊偷襲得手。英國雖落魄但長期的海上優勢任在,德國久攻不下失去了戰略優勢。這是地理人和的問題啊。
而東線的蘇聯軍隊進行了大清洗,戰鬥力下降,有《蘇德條約~~》的蒙蔽,此時中日戰爭(9.18事變)爆發,蘇聯本身就面對戰略重心的擺在那裡的問題,一直擔心日本從中國東北進攻西伯利亞威脅蘇聯。此時德國與日本結盟,蘇聯更擔心東線,西線與德國又瓜分波蘭放鬆了對德國警惕。
德國又有打通歐亞大陸的目的,日德法西斯連在一起將有利於實現他們佔領全世界的幻想。蘇聯是東面的障礙。
德國也低估了蘇聯的抵抗力,決定維持西線,主攻東線的戰略調整和部署。
其實一直到D日登陸,西線並沒有戰事不存在兩線作戰,有個非洲戰場必不為希特勒看重,隆美爾最後也被調回歐洲。
⑸ 二戰中德國為何採取兩線作戰
北非並不是德國的主戰場,不被統帥部重視,隆美爾元帥手下只有一個不滿編的輕裝甲師和一群廢物的義大利兵
沒有制空權,有限的補給也大部分損失在運輸的途中
打到最後,德國坦克沒油了
大英日不落帝國在一戰後就一直在衰弱,不考慮其他因素,在實力相當或者略有優勢的情況下,英軍面對德軍,所能展現的戰鬥力其實比法國還不了多少
可惜戰場不能假設,德國在北非的困境,歸根到底還是兩線作戰造成的,同時和美蘇PK,德軍在利害,也要被蘇聯的人海和美國的美元鋼鐵砸死
現在有很多事後諸葛,說什麼不要兩線作戰,德國專心打蘇聯,意識形態主導的世界其他國家會支持德國打蘇聯,呵呵,老毛子不是波蘭,不好打,德國人拚命和蘇聯人死掐。。。。最後其他國家漁利,那處境和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又有什麼大分別,替他人流血
反過來,不大蘇聯,只打歐洲各國,美國不可能坐視德國獨霸歐洲,肯定還是要來「主持正義」,以北極熊的無恥作風,早晚也會背後來上一刀
從元首領導第三帝國那天起,就註定要面對一個不死不休的結局。當德國人民打算奮起砸爛舊有的殖民主義壓迫體系那天起,就註定了悲壯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