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存在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德國存在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09 16:11:34

A. 德國如何應對環境問題急求!

1、鼓勵熱電聯產。目標是至2020年將熱電聯產發電佔比翻番至總發電量的25%。主管部門為聯邦經濟部。
2、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目標是至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擴大至總發電量的25%至30%。主管部門為聯邦環境部、經濟部和交通、建設、城市規劃部。
3、推廣低二氧化碳排放發電工藝。目標是把在示範電廠有效實施的二氧化碳分離和存儲技術推廣開來,繼續興建具有年處理10萬噸以上二氧化碳能力的分離存儲項目。主管部門為聯邦經濟部、環境部、交通部、教研部。
4、推廣智能用電測量方法。目的是使商業用戶及私人用戶即時准確了解用電情況,以為節電之基礎。主管部門為聯邦經濟部。
5、推廣清潔發電工藝。目標是利用先進技術水平實現氣候保護,防止污染侵入,提升公眾對新建發電設施的認可度。主管部門為聯邦環境部。
6、引用現代能源管理系統。目的是將企業能源和用電稅收減免與企業引用現代能源管理系統相結合,藉以實現產業節能潛力。主管部門為聯邦財政部。
7、廣泛開展旨在保護氣候、提高能源效率的資助計劃。目標是在工業、家庭、農、林、商、服務業及交通領域以較低成本充分挖掘能效潛力。主管部門為聯邦環境部、經濟部、交通部、農業部。
8、制定產品生態設計條例標准。目標是通過標准和產品能效標簽將高能效產品更廣泛引入市場。主管部門為聯邦經濟部、環境部。
9、鼓勵沼氣輸入現有天然氣管網。目標是減輕沼氣輸入天然氣管網難度和對天氣然進口的依賴成度,促進保護氣候的能源開發。主管部門是聯邦經濟和環境部。
10、加強節約能源條例的落實。目的是使對建築節能的要求與技術和能源價格發展水平逐漸銜接,自2020年起新建築取暖基本不採用化石燃料。主管部門為聯邦交通建築部、經濟部。
11、鼓勵對出租房屋進行旨在減輕能耗、改善能效的修繕、改造。主管部門為交通建設部、經濟部。
12、繼續執行現行的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築物修繕計劃,充分挖掘城市建築和社會福利設施的節能潛力。主管部門為建設部、財政部、教研部、經濟部和環境部。
13、繼續執行可節省50%一次能源消耗的社會福利設施現代化改造。主管部門為建設部。
14、制定《可再生能源供熱法》及其他法律條例,促成可再生能源供熱比率由2005年的5.4%升至2020年的14%。主管部門為環境部和建設部。
15、2006年至2009年之間對國家產權下的建築進行節能改造,2009年至2011年進行後續改造工程。頭期改造費用為1.2億歐元。改造工程完工後,國家所屬建築年總耗能成本將在5億歐元基礎上減少3000萬至9000萬歐元。主管部門為環境部和建設部。
16、轉換和執行歐盟關於新產轎車二氧化碳排放的標准和法規。目標是2012年新車二氧化碳排放標准降至每公里120克。主管部門為環境部和交通部。
17、制定《生物燃料油比例法》配套法令和細則,一方面保證實現法律規定的目標,另一方面達到優中選優的目的,鼓勵選用減排效果最佳的生物燃料油。主管部門為財政部、環境部和農業部。
18、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基準徵收機動車稅。目的是以稅收為杠桿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最終確保歐盟至2012年將新購轎車的二氧化碳排量限制在每公里130克的目標得以實現。主管部門為財政部。
19、修改機動車能源消費標識法令。改進後的新標識將包含車輛能效、二氧化碳排放量、機動車稅率和耗油情況等信息。主管部門為經濟部。
20、充分發揮載重汽車養路費的引導作用。拉大不同排放等級的養路費收費標准,以鼓勵提高能效、減少貨運當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選擇低排放的車輛。主管部門為交通部。
21、力促把航空業納入到歐洲排放權交易體制中、推動建設「歐洲單一天空」、實現機場降落費用和飛機排放量相掛鉤。目標是降低航空運輸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22、力促把船運交通納入到國際排放權交易體制中,為此將在國際海洋組織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國際舞台提出制定相關條例的要求。主管部門為交通部。
23、採取措施減少氟利昂的排放,包括:制定化學品氣候保護法令,對以氟為冷卻劑的新產及正在使用的製冷設備的密封性及冷卻劑損失極限值做出規定;採取措施早日實現新車空調製冷劑從氟利昂向GWP值小於150的製冷劑的轉換;鼓勵運用天然製冷劑的高效、氣候友好型製冷設備的研發和市場引入。主管部門為環境部。
24、聯邦政府公共采購中除考慮購置成本外,更多考慮物品的能耗運營成本和服務耗能成本。目標是降低政府的能耗和財政支出,為社會做出購置高效工藝和實行氣候保護的榜樣。主管部門為經濟部。
25、加強和繼續執行對以提高能效和研發可再生能源為主要內容的能源研究和創新的鼓勵措施。主管部門為經濟部、環境部、交通部、農業部。
26、為促進電力汽車的研發,政府應聯合企業界在國家氫氣和燃料電池科技創新計劃框架內出台電池系統和電力驅動的研發和示範方案,和汽車工業企業協調進行插件混合動力汽車的現場實驗。目標是減少機動車交通對環境的影響。主管部門為經濟部、交通部、財政部和環境部。
27、加強氣候保護和提高能效的國際項目,提高清潔發展機制和聯合履行行動的執行力度,落實能效出口行動。目標是支持和鼓勵德國企業更多參與項目級機制,在排放交易框架內以低成本完成減排義務,促進保護氣候和高能效產品和服務的出口。主管部門為環境部、經濟部和經合部。
28、責成德駐外使館、領館、駐國際機構代表處更多地報告所在國能源領域的發展,對德國、歐盟能源供應安全的影響,所在國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及能源效率情況,德國企業在所在國能源、氣候保護領域展開業務的機會,在清潔發展和聯合履行機制基礎上進行合作的機會,以及所在國在新型低排放能源科技、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領域的研究計劃和招標活動。主管部門是外交部。
29、落實德外交部為響應德總理默克爾關於建立「新型跨大西洋經濟夥伴關系」的指示而發起的「跨大西洋氣候和科技倡議」。目標是在清潔煤炭、可再生能源開發和提高能效等重點領域開展更緊密的跨大西洋合作和協調。主管部門為外交部和經濟部。

為貫徹落實德國政府上述氣候保護政策和措施,使之有法可依,德國在國內立法上制定和施行了下列法律法規:
——1999年4月施行的《生態稅改革法》。對燃料油、取暖油和電力徵收能源稅,通過提高價格來鼓勵社會多使用新能源。
——2000年4月施行的《可再生能源優先法》,通過保護收購價鼓勵對新能源發電的投資。該法規定,到202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總發電量中的佔比將從1999年的13%提高至30%。
——2002年4月施行的《熱電聯產促進法》,規定熱電聯產發電比例到2020年提升至25%。
——2002年2月施行的《節約能源條例》。
——2004年7月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法》。
——2007年1月施行的《生物燃料油比例法》,規定至2015年德國生物燃料在總燃料中的佔比要達到8%。
——2009年1月施行的《可再生能源供熱法》。
——2009年7月施行的《車輛購置稅改革法》,規定新車購置稅率同車輛發動機大小和二氧化碳排量高低掛鉤。

B. 德國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方面情況

自然:德國全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中歐平原(波德平原),北臨北海、波羅的海,北與丹麥接壤,西鄰荷蘭、比利時、法國、盧森堡,南接瑞士、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東與波蘭、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西俄羅斯)接壤;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北部為北德平原,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阿爾卑斯山地,西南部有艾費爾高原,中部是中德山地,東南部是圖林根林山和厄爾士山(克魯什內山);氣候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與溫帶海洋氣候的過渡地帶,屬於溫帶海洋氣候但大陸性顯著;河流眾多,主要有西部的萊茵河,南部的多瑙河,北部的易北河和中部的美茵河。
人文:1.人口:德國人口9000萬,是歐洲的第一人口大國,人口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流域和易北河 流 域及北部的沿海地區,主要民族是日爾曼人,通用德語
2.城市:德國的城市化比較早的國家,城市化程度高,主要城市:首都柏林,北部港口城市漢堡,南部巴伐利亞地區的慕尼黑,汽車城沃爾夫斯堡和斯圖加特,金融中心法蘭克福等
3.經濟:德國經濟總量世界第四(前三:美、中、日)歐洲第一,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工業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主要有以魯爾區為代表的傳統工業區和以南部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區,汽車、鋼鐵、化工、電力、電子、航空等工業在國際上佔有重要地位
4.文化:德國文化發達,以哲學最為突出,著名哲學家:康德、黑格爾、尼采、叔本華、萊布尼茨、費爾巴哈、馬克思;另外德國的文學、音樂、美術、自然科學都相當發達,著名文學家歌德,音樂家巴赫、貝多芬等

C. 德國魯爾區治理環境污染具體措施

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魯爾區上空的6 600多個大煙囪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約4 000 kt,其中600 kt滯留在本區上空,空氣污染嚴重到汽車無法通行,行人感覺肺疼的程度。礦區排放的污水又嚴重污染水質,使魚類曾一度絕跡。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先在魯爾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在長達100 km的河面上先後建立起4個蓄水庫,108個澄清池,凈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設立微生物凈水站,所以至今尚未發生過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狀況。魯爾河水利工程設備之先進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能解決水污染問題外,還具有蓄水攔洪、發電、旅遊等多種用途。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全部建起,各工廠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氣體及灰塵的裝置,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為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全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昔日滿目荒涼的廢礦山披上了綠裝,塌陷的礦井成了碧波盪漾的湖泊。目前,區內共有綠地面積約75 000 hm2,平均每個居民130 m2(1968年魯爾核心地區這一指標只有18 m2),大小公園3 000多個,整個礦區綠蔭環抱,一派田園風光,往日濃煙滿天,黑塵遍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魯爾河上空蔚藍色的天空"早已成為現實,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1 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1989年,聯邦德國慕尼黑經濟發展研究所對歐洲共同體11 000家企業和區域研究專家的調查結果表明,魯爾區是歐洲產業區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1990年12月,美國華盛頓人口危機委員會發表了世界100個特大城市和產業和人口密集區生活質量的評估報道,按生活質量和等級排序,魯爾區列為世界第二位。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保持經久不衰,景氣長存的局面。

D. 德國頒布的環境保護法有哪些

在德國的市政建設中,環境保護被列為重中之重。為了盡快造就城市高標準的生態環境,德國在舊廢料場的清理、垃圾處理以及擴建和新建凈化設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環保已成為人們的習慣,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
漫步大街小巷,花花綠綠的垃圾桶映入眼簾。每戶德國居民的住宅前面一般都有黃、藍、黑、綠4隻色彩鮮明的垃圾桶,上面貼有簡明易懂的垃圾分類圖案。其中「黃桶」專門用來裝廢棄金屬、商品包裝盒和塑料,「藍桶」「吞食」廢紙,「黑桶」裝普通垃圾,「綠桶」則收集從普通垃圾中新分類出來的茶葉、蛋皮和殘羹剩飯等生態垃圾。至於廢舊的破玻璃瓶,則要求送往指定的地點,然後認真地按不同的顏色分類投入規定的箱子里。有些大件的舊家電必須送到專收處,再做處理,如此等等。大多數德國人都能一絲不苟地按照規定去做。由於實施多年的垃圾分類回收制度,德國城市的垃圾都能得到及時的科學處理,垃圾污染顯著降低。
德國很重視對青少年一代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使他們從小就開始樹立環境意識。現在,許多中小學生自願地走上街頭,種樹栽花植草,清理雜物。全國森林覆蓋面積已經佔了1/3,其中有11個受到特別保護的「國家公園」。
時至今日,德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擁有70萬人直接或間接就業的環保產業,為全球之冠。
在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方面,德國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街道上的環保廣告隨處可見,呼籲人們減少使用私人汽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公益廣告:「為了我們的環境,請您改乘公交車!」在交通路口豎著的大牌子上,寫著「當紅燈亮起時,請您關掉汽車發動機」的標語。德國城市近10年來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幅度下降,萊茵河水日漸變清。
德國國土面積37萬平方公里,有8000萬居民,人口高度密集。德國大部分地區屬典型的海洋性氣候,類似上海。德國是有名的「綠色國度」,境內湖光山色,非常迷人,其環境保護著稱於世。南部是阿爾卑斯山和森林。有西門子公司,賓士汽車公司,寶馬汽車公司等世界大公司。著名的啤酒節每年在慕尼黑舉行。中部丘陵,有著名的魯爾區,法蘭克福機場是歐州大陸最大的機場,北部平原,有漢堡港和大眾汽車公司等。 從德國北部到南部,從工礦到鄉村,所經之處景色迷人,空氣清新。連綿不斷的森林,開闊的草地,無污染的風力發電大風車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無不體現著由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祥和與恬靜。

以前的萊茵河污染嚴重

德國最大的環保非政府組織「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契普克告訴記者,德國 人的環保意識是通過慘痛教訓而逐漸形成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急於改變戰後落後面貌,積極發展經濟,忽視了環境保護。萊茵河沿岸企業把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嚴重。有人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萊茵河裡都能顯影。柏林技術大學環保專家曲希勒教授談到,那時,在德國工業重地魯爾區,人們看不到蔚藍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臟了。

到上世紀70年代初,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環境污染的災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水域中的生物急劇減少,垃圾堆放場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民眾深 受其害。環境災難使政府和民眾都認識到,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無限度地向人類提供資源。因此,人們更多地關注生活質量,而不是生活水平。環境保護成了最緊迫的問題。這一切促使聯邦政府不得不耗費巨資治理環境。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為環境付出代價的時候到了。

德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保法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時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環 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垃圾處理法》是德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法。90年代初,德國議會將保護環境的內容寫入修改後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條A款中這樣寫道:「國家應該本著對後代負責的精神保護自然的生存基礎條件。」這一條款對德國整個政治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全德國聯邦和各州的環境法律、法規有8000部,除此之外,還實施歐盟的約400個相關法規。從1972年通過的第一部環保法至今,德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境保護法。

德國政府、16個州和各個縣政府都設有官方的環保機構,另外,德國還 有很多跨地區的環保研究機構。德國政府重視環保並且作了大量的工作。聯邦政府每年的環保貸款達到近百億歐元(1歐元約合人民幣10.8元),企業每年的環保投資在30億至40億歐元之間,德國因此已形成一個有近百萬人就業的環保產業,每年環保產品的出口居世界前列。

德國還設立了環保警察。記者采訪了一位環保警察,他談到,德國環保警察隸屬聯邦內政部。每名環保警察都要經過一年半的專業訓練。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採取補救行動。從化學毒素外泄到不衛生食品的銷售,都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行動迅 速,他們通過巡邏和使用遙測工具檢查環境的污染情況,一旦發現環境污染的現象,立即採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任何一條小溪泛起泡沫,環保警察都會前往取樣;凡是已經立法的環保事項,警察在其轄區內一概嚴格執法,比如魚類死亡、垃圾箱冒煙、廢油滲漏或廢氣聚集成霧等,都屬於禁令之列。

德國人把保護環境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

據最近聯邦環保部公布的民意 調查顯示,85%的人把環保問題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75%的人希望德國應該在環境政策上繼續維持在歐盟的領先地位。

2002年德國大選期間,社民黨在過去執政的幾年裡沒有搞好經濟,使德國經濟陷入困境。當時的民調顯示,社民黨再次執政的希望渺茫。這時,一場洪水襲擊了德國好幾座城市,總理施羅德抓住時機,大講環境保護的重要,並採取了很多環保措施,頗得民心,因此得以順利連任。近年來,以環境保護為綱領的德國綠黨人氣上升,在地方選舉中連連獲勝。綠黨領袖、外長菲舍爾被德國人視為最受喜愛的政治家,原因之 一就是菲舍爾長期騎自行車上下班、不吃肉食的環保形象贏得人們的好感。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經歷了從被動環保轉變為個人自覺的過程。垃圾分類最能體現德國人的環保意識。接受記者采訪的曲希勒教授同時也是柏林技術大學農業系主任,他在自家小院建立了生物循環系統,自己處理垃圾,把生物垃圾製成肥料種花,用太陽能發電,用沼氣作燃料。

應該說,垃圾分類帶給居民許多麻煩,特別是住在高樓的住戶,他們要將十幾種垃圾分別送 到樓下的分類垃圾箱中,倒一次垃圾可能要上下樓跑好幾趟。記者的一位德國鄰居不但自己認真執行垃圾分類的規定,還自覺監督別人。如果他發現有人把垃圾扔錯了地方,就會一一撿出來重新投放。

記者經常出差,在德國許多旅館的衛生間里都貼有一行醒目的提示語:「親愛的客人,環境保護從點滴做起,為了節約能源,減少毛巾的更換次數,您是否可以重復使用毛巾?」在德國城市街道上,環保廣告隨處可見。柏林有許多廣告呼籲人們減少使用私車。柏林一位市政官員曾問記者:你是否注意到,德國城市道路都很窄,一般只有兩道。這是因為德國市政 建設首先考慮的是環保因素,而不是考慮讓公路適應不斷增加的車輛。很多德國大城市有意把道路建得越來越窄,讓有私車的人找不到停車位,使他們重新考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目前,全德國有90多家汽車共享協會,擁有會員近7萬人。一輛共享的汽車可取代6—10輛私人汽車。

在德國,再生紙的使用比較普及,從學生用的練習本到商店售貨員用的收據紙,從信封、郵票到各種報紙雜志,從餐館的餐巾紙到廁所里的衛生紙,隨處可見。這些紙沒有經過漂白處理,因為造紙行業對環境的污染有相當部分來自漂白過程。同時,再生紙還有不少好處,它不 含任何致敏、致癌物質或色彩原料等。據統計,2003年,德國再生紙的使用率達到了60%。

在德國,凡去超市購物的人大多會自帶購物袋。如果要使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購物袋,就要多支付至少0.25歐元,而0.25歐元在超市可以買到5個雞蛋。德國雖然森林成片,但很少有賣火柴的。當地人認為,德國樹木「不是很多」,做火柴的成本太高,不利於環保。

兩百萬人從事環保事業 < P style="MARGIN: 6px 3px 0px; TEXT-INDENT: 30px">德國環保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環保組織功不可沒。德國有上千個環保組織,人員達200萬左右。比如,記者采訪的「自然保護聯盟」有105年的歷史,擁有成員約40萬人。該組織每年的經費1800萬歐元,其中,1200萬歐元來自成員交納的會費,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捐贈和罰款收入。「自然保護聯盟」90%以上的成員都是義務兼職人員,他們每人每年要交納28歐元的會費,卻無償為環保事業做著大量工作。「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契普克談到,這些義務環保人員非常活躍,常常到處舉行宣傳活動,希望能將每一個關注環境問題的男女老少變為辛勤 播撒環保種子的人。

記者在這個組織出版的雜志中看到一則關於「無包裝」藝術表演團的報道。這個藝術團的節目旨在向人們介紹如何減少垃圾的數量。他們的表演形式深受孩子的歡迎,於是,劇團就把演出對象定位在孩子的身上,有些節目還讓孩子們參與其中。通過這樣的演出,孩子們了解了環保的重要性,同時還掌握了許多環保知識。

孩子一上學,就領到一冊環保記事本

如果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政府是通過法律等強硬手段推動了環保工作的啟動,那麼,現在德國更多的是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德國的環保教育從幼兒就開始進行。德國有關幼兒教育的法規規定,幼兒園要把教導兒童維護自己以及周圍環境的衛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德國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到學校報到時,會領到一冊環保記事本,用於孩子記述自己的環保活動。環保記事本的設計精心別致,每一頁左上角都印有精美的風光照片。編者告訴孩子 :要熱愛大自然,自覺維護環境。據說,德國有370多個森林幼兒園,即在森林中搭建簡易住房,讓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從小認識大自然的奇跡,同時了解到自己有保護大自然的責任。

在德國學生的自然常識課程里,對學生進行自然和環境保護的教育內容很具體、直接,教學內容也相對較多。記者從鄰居家的孩子那裡了解到,他們在上動物常識課《家鄉冬季的鳥》時,老師就帶他們去附近的森林裡,了解鳥類在冬季的生活特點,鳥類在冬季尋找食物的困難等等,並要求學生帶上一些堅果、麵包等食物喂鳥。

正因為有了幾十年的依法治理,全民共同參與環保運動的實踐,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德國才有了今天美麗的景色。

E. 德國人的環境保護的事例

在德國,人們的生活垃圾是必須分類的,紙垃圾一類,食品垃圾是一類,玻璃垃圾又是一類;其中玻璃垃圾又分為白玻璃,黃玻璃和綠玻璃三種。我常想:虧得德國人守法規,要是在咱們國內,這一規定是實行不下去的。

德國的超市是不給塑料薄膜袋的。通常都是德國人自己帶袋子。開始我還抱怨是服務的問題,後來才知道是德國人想盡量避免使用塑料袋。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境內唯一有塑料袋提供的地方是中國亞洲店。

剛到德國是夏天,找了半天竟然享受不到空調。問一個德國朋友,他說:一般德國人不用空調,一是沒有這個習慣;二是空調污染環境。直聽得我汗顏—問這問題之前,我還給他大講空調的好處;給他講在我住的深圳,哪裡都有空調。我汗顏的是人家的環境保護意識。因為據我所知,很多德國人是綠黨成員,他(她)們終身食素的,也不開車,目的就是保護環境。而因氣候的原因,該不該用空調又是另外一回事。

F. 德國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屬於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德國的北部是海洋性氣候,相對於南部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

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

G. 德國全境遭10年不遇暴雨,多地內澇嚴重,有關部門採取了哪些應急措施


德國全境遭10年不遇暴雨,多地內澇嚴重,有關部門採取了哪些應急措施?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一、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澇的根本措施。對於丘陵漫崗區要通過大量的修建水庫、谷坊、塘壩、截流溝等水利工程,並結合田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

1、管理設施不配套。

2、管理人員、生產人員均未按規范要求進行配備,多數由地方或農場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兼管,並且人員偏少,難以保證管理質量,應根據規范要求及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相關人員及設施重新進行配備,完善澇區工程管理。

H. 德國的自然環境怎麼樣

廣義上來說自然環境會影響政治體制,比如西方的民主傳統和東方的專制傳統。但是具體到德國這樣一個國家,其自然環境是否對德國政體的形成有影響的問題,我還沒有專門研究過,但是一定是會有影響的,不過我認為德國人的民族性格可能影響更深。當然,這種民族性格同樣是自然環境孕育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I. 歐洲在治理環境問題時遇到的困難和採取的解決方法

環境污染幾乎是每一個工業化國家都曾經遇到的棘手問題。環境污染成為一種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危機,始於18世紀末興起的工業革命。

從18世紀下半葉起,經過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初,首先是英國,而後是歐洲其他國家、美國及日本相繼經歷和實現了工業革命。在這些國家,伴隨煤炭、冶金、化學等重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推進,出現了煙霧騰騰的城鎮,發生了煙霧中毒事件,河流等水體也嚴重受害。

英國作為最早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其煤煙污染最為嚴重;水體污染亦十分普遍。除英國外,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美國的工業中心城市,如芝加哥、匹茨堡、聖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煙污染也相當嚴重。至於後來居上的德意志帝國,其環境污染也不落人後。19和20世紀之交,德國工業中心的上空長期為灰黃色的煙幕所籠罩,工業區的河流也變成了污水溝。

隨著工業化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西方國家煤的產量和消耗量逐年上升,由此釀成多起嚴重的燃煤大氣污染公害事件。1943年洛杉磯首次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第一次顯示了汽車內燃機所排放氣體造成的污染與危害的嚴重性。在這一階段,污染源增加,新的更為復雜的污染形式出現,因而公害事故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數擴大,這體現出西方國家環境污染危機愈加明顯和深重。

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經濟由戰後恢復轉入發展時期。西方大國競相發展經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這也使得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的大量廢棄物排向土壤、河流和大氣之中,最終造成環境污染的大爆發。

1972年6月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後,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對環境的認真治理,工作重點是制定經濟增長、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長期政策。上世紀70-80年代,這些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上不斷增加投資,如美國、日本的環境保護投資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它們十分重視環境規劃與管理,制定各種嚴格的法律條例,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預防污染,努力凈化、綠化和美化環境。到80年代,西方國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較好地解決了國內的環境問題。

1992年6月的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正式否定了工業革命以來的那種「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標志著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世界環境保護工作又邁上了新的征途——從治理污染擴展到更為廣闊的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范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主張成為人們的共識,「環境與發展」則成為世界環保工作的主題。

在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今天,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依然重蹈發達國家覆轍的情況下,重新審視與研究發達國家環境污染與治理的歷史,學習這些國家治理污染的經驗,就顯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英國:利用技術科學治污

200多年前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鋼鐵、煤炭、化工和其他行業的繁榮,推動了英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然而與此同時,對於廢料處理和運營管理的疏失,也導致了化學廢料流入土壤或者直接排入地下,帶來非常嚴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從20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就陸續制定相關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規,同時進行土壤改良劑和場地污染修復研究。英國土地修復技術非常規范,目前主要採取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修復三方面的技術。

對於泰晤士河的治理,英國成立了治理專門委員會和水務局(公司),對整個流域進行統一規劃與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1850-1949年,英國政府開始第一次泰晤士河治理,主要是建設城市污水排放系統和河壩築堤。1950年至今進行了第二次污染治理,不僅重建和延長了倫敦的下水道,還建設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加強工業污染治理,採取對河流直接充氧等措施治理水污染。目前,全流域建設污水處理廠470餘座,日處理能力為360萬噸,幾乎與給水量相等。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才能排放到河中,污水處理費用計入居民的自來水費中。

在泰晤士河的治理中,科學技術的作用同樣得到高度重視,尤其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科學研究幫助水務局制定合理的、符合生態原理的治理目標,根據水環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標及時跟蹤監測水質變化。經過100多年的綜合治理,特別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高強度治理,泰晤士河已成為國際上治理效果最顯著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干凈的河系之一。1955-1980年間,泰晤士河總污染負荷減少了90%,河流水質已恢復到17世紀的原貌,100多種魚重返泰晤士河。

日本:針對立法 問責嚴厲

在工業化較早的日本,1968年的「痛痛病」事件直接導致了1970年《農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1975年,大量六價鉻污染土壤事件在東京地區頻繁爆發,逐漸演化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進而引起全社會對「城市型」土壤污染的關注。在此背景下,2002年5月29日,日本公布了針對「城市型」土壤污染的《土壤污染對策法》,並於同年12月26日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土壤污染對策法》的立法目的旨在通過確定土壤中的特定有害物質進而實施土壤污染防治對策保護公眾健康、確立相關措施防止人體健康受到污染的侵害等,主要內容包括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劃定受污染區域、消除污染措施的相關規定、變更土地形式和土地使用計劃的相關規定、委派調查機構、促進法律實體等相關規定等等。顯而易見,專門性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內容僅限於對已經污染的土壤的改良和恢復。但是,日本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並不僅僅限於這些專門立法,還有大量與土壤污染預防相關的外圍立法,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法》《Dioxine類物質特別對策法》《水質污染防治法》《廢棄物處理法》《化審法》《肥料取締法》《礦山保安法》等,這些外圍立法通過對大氣污染、Dioxine物質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特定化學物質污染、化肥和農葯污染以及礦物污染的控制,從不同方面來阻斷新的土壤污染源,從而達到預防土壤污染的目標。

日本在水資源安全問題上同樣有過沉痛的教訓。從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各地連續發生多起水污染造成的社會事件,引起日本全國的強烈反響。如九州地區的熊本縣,由於當地的化肥廠直接排放含有汞的廢水,使當地居民患上腦神經麻痹的怪病。

在輿論的壓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下決心解決企業排污造成的水污染問題。日本首先從立法開始,短短幾年,先後通過了《控制工業排水法》《水質污染防治法》《湖泊水質保全特別措施法》等法律,後來,日本又根據情況變化多次修改《水質污染防治法》。這樣,日本主管部門和法律部門就可以依據這些法律監督和管理水資源,並調查和追究污染水質的責任方。在這種法律和輿論的約束下,日本任何一級行政長官對水資源和居民用水的安全達標都不敢掉以輕心,否則不僅自己的「烏紗帽」不保,而且可能身陷法律糾紛。

日本為確保水資源安全,防止水污染,還建立了信息公開和居民查詢制度。在許多城市,主管部門都在供水系統的各個環節設立了監控系統。如東京都,從上游的水源到最終段的居民家庭管道,一共安裝了10多個檢測點,共有60多項檢測項目,而且隨時公布這些項目的檢測結果。居民每天可以從東京都水道局的網站上看到有關信息。如果居民感覺自己家中的水質有問題,可以電話詢問水道局,或登門查詢,水道局必須給予說明,或上門檢查。

為解決企業排放問題,日本政府採取了「鞭子加糖塊」的政策。一方面,嚴厲打擊非法排放的企業,作出嚴厲的處罰。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向投資建設污水處理系統的企業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還給予稅率上的優惠。這些政策讓企業知道,與其違法排污被罰高額罰金甚至企業倒閉,不如拿出些資金修建廢水處理設施,而且還能得到政府的補貼,政策引導使日本在短時間內就杜絕了企業排放污水問題。

德國:摸清家底 區別對待

在工業化過程中,德國留下了許多污染場地,有15%-20%的土地被懷疑可能受到污染。調查結果表明,德國有30萬塊土地需要治理。在後工業化時代,土壤保護已經成為德國環保的一項重要工作。

德國的土壤保護工作做得比較深入細致,開展了污染場地調查,底數清楚,為開展土壤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首先,全面開展土壤監測。目前,德國各州都對土壤進行長期監測,全國共有800多個監測點,絕大部分是環保部門設立的,也有一些是農業部門設立的。聯邦與各州政府設立土壤污染調查小組,根據土地的用途,對土壤進行監測,隨時了解土壤特性的變化信息,同時觀察土壤發展趨勢,評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其次,對全國有污染嫌疑的地塊進行排查、篩選,對重點污染地塊進行詳細調查,然後,通過情景模擬,開展土壤修復研究,制定技術方案並實施。

第三,建立污染場地資料庫。如薩克森州對全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個詳盡的資料庫,所有與土壤保護相關的州政府部門都可以使用這個資料庫,下一級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屬於本地區的污染場地情況。同時,建築公司也可利用這個資料庫。通過這個資料庫,可以對全州土壤保護進行有效的動態管理。

德國還通過精密計算設計了一套指標來評估土壤風險:在綠色線上的,主要是預防土壤惡化;在黃色線上的,要發出警告;在紅色線上的,必須進行清理。

當然,土壤保護最好的手段是盡量少用土地。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農業用地轉為工業、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轉型導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著少污染。因此,現在德國對土地轉型利用實行總量控制,現在每年農業土地轉型利用的總量為50多公頃,到2020年年利用量不能超過30公頃;為滿足建設需要,重點向城市要土地,重視土地的重復使用,避免無節制地向周邊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澳大利亞:改造污染土地成公園

和世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澳大利亞也逐漸將重度污染的工廠企業慢慢搬離城市中心和住宅區周邊。搬遷留下的空地會經環境署的嚴格評估並由開發商做出改造意見申請,獲得批准之後才允許將污染地塊修復和轉型為非工業用地。

澳大利亞很多受污染嚴重的土地最終並沒有轉型成商住用地。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園、湖濱公園,由於可以廣種樹木、使土壤自然修復,更適合污染土地的轉型。獲得過多項大獎的澳大利亞BP石油公司遺址公園就是在原BP石油公司場地改造後建成的。這座公園中,很多被污染的土壤並沒有被運走,而是和有機物相結合,重新加以使用,通過自然法則,慢慢把土地凈化。對於被污染土地的修復工作,澳大利亞的標准和規格非常高,曾經被嚴重污染的奧林匹克公園地塊,已經被改造成了適合全家出遊的綠色天堂。

在悉尼西區一個工廠變住宅區的地塊改造中,市政廳要求改造者必須把所有被污染的土壤全部裝進密封的卡車中,沿特定路線運出後,傾倒在專用的屏蔽空間內,最終用水泥板封存。光這種土壤修復就耗資500萬澳幣,約為2500萬人民幣。

J. 德國人現在擔心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會帶來怎樣的惡果呢

我們國家一直在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因為全球的確是一個命運相連著的整體,而且當某一個地區不能夠與其他地區相聯系時,這個地區很可能就會被世界淘汰,並且不能夠追隨整個時代發展的潮流,不能夠成為真正的領跑者。

而正是因為世界是一個整體,所以世界性的問題會帶來巨大的損害,尤其是氣候變化,全球的氣候正在不斷變暖。德國人現在擔心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會帶來怎樣的惡果呢?我認為可能會帶來三個惡果:

一、氣候變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

其實很多德國人的確特別擔心氣候變化,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會對德國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氣候變化很可能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以及冰川融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德國的環境有一定的變化。德國處於一個緯度較高的位置,而這個位置對德國來說是比較危險的,尤其是當氣候更加劇烈變化時。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德國人擔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德國存在的環境問題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