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舉例說明:德國為什麼能徹底反省二戰罪行
從德國的角度來說,德國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敗國,戰爭對德國的損害是非常大的,不僅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其實是德國損失了大量的男性人口,而在男權社會中,少了能擔起重任的男人,德國又有什麼勇氣可以不徹底認錯呢,實力決定一切,這是其一;其二,德國戰敗之後被美國和蘇聯徹底瓜分,成為美蘇爭霸的傀儡國,代價太大,而早已支離破碎的德國已經無法承擔這樣慘痛的後果了;其三,世界大戰給德國帶來的傷害是慘重的,同時經驗教訓也是深刻的,深受戰爭危害的德國人民知道要想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向世界承認自身的罪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勇於承認錯誤,表露和平的決心,其他國家才能夠容許德國的生存,否則誰知道什麼時候德國又會發動戰爭了呢? 從日本的角度來說,第一,日本並沒有太多的擔憂,日本戰敗之後收到美國的庇護,成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國,藉由美國軍事力量世界第一的威懾,日本對於認錯一事便顯得無所謂了些;第二,日本本身是一個崇尚強者的國家, 唐朝時被我們中國打敗,日本便派使者來中國學習實行全面唐化,而在二戰中,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讓得日本元氣大傷,也由此激發了日本的崇尚強者的心,日本從來就沒有覺得他們是被中國打敗的,在骨子裡,日本還是看不起中國的,即便是在今天;第三,日本的政治體制也決定了日本不會徹底反省二戰,二戰後,日本算是一黨獨大,自民黨對想要反省的左翼勢力不遺餘力的加以迫害也是使得日本無法徹底反省二戰的原因。
Ⅱ 德國對二戰的反思,內容多一點,向好的寫
國破家亡之後的沉痛反思。首都柏林及全國被英美法蘇分區佔領,在盟軍的佔領之下,對政治、文化等領域實行徹底去納粹化。打趴下了,在原來對手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
Ⅲ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罪行反思深刻的國家是
德國。
戰後,聯邦德國政府利用各種機會對納粹德國的罪行進行真誠懺悔和謝罪。1970年12月,勃蘭特總理在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的驚人一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更為可貴的是,德國政府對二戰的反思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認罪、懺悔和道歉上,它在戰爭賠償、戰爭紀念和歷史教育等實際問題上也顯示了極大的誠意:幾十年來認真履行賠償義務,向受害國及受害者個人支付了巨額賠償;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嚴禁以任何形式宣傳納粹思想,並對新納粹分子進行嚴厲追究;近十幾年來,每年都在集中營舊址、主要戰場、博物館、西方盟軍和蘇軍墓地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以警示世人;在教育方面,規定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的有關納粹行為的內容,教師必須對有關納粹專制特別是集中營和大屠殺的歷史進行充分講解。
Ⅳ 德國如何反省二戰侵略歷史(銘記歷史 警示未
戰後德國歷屆領導人都明確承認,希特勒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納 粹殺害了600萬猶太人。德國對其後果「全面承擔責任」,並向受害國人民「認罪、道歉」「請求寬恕」。
早在1949年12月,第一任聯邦德國總統特奧多爾·豪斯在一次集會上就譴責納 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承認「這段歷史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
Ⅳ 與日本相比,為什麼德國能徹底反省二戰罪行
1、戰爭是在德國本土打的,把德國打爛了,而日本只收到了轟炸,真正見識過毀滅的廣島和長崎卻死完了
一戰在法國土地上打的,所以德國發動了二戰,二戰在德國土地上進行的,德國就沒有發動新的戰爭
2、戰後的形式
二戰後,德國被分區佔領,哪怕有一點不反省的跡象,都會給對方佔領區的佔領者借口
而日本由美國獨占,並迅速成為了戰爭前沿,被美國武裝,所以只要美國乾爹控製得住,做什麼無所謂
3、從普通民眾的態度來看,世界大戰使得絕大多數的德國人是把自己放在了迫害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雖然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積極配合政府開展對受害國的補償工作和打擊極右翼勢力的活動。然而日本國內的大多數人是把自己放到了受害人的角度上。戰後日本建立的紀念館1300和和平公園,所宣傳的大多是日本人民和國家在戰爭中的各種災難,尤其是兩顆原子彈給他們帶來的打擊和破壞,很少有人去反省日本政府和國民對戰爭的責任。
4、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德國位於中部,周圍有許多歐洲強國制裁,時刻警惕著德國的強大;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北部,是相對獨立的島國,周邊亞洲國家相對威脅較小,再加上有美國的扶持,在某種程度上難以真正遏制住日本。
Ⅵ 如何看待二戰後日本和德國的反思以及大和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性格 產生的原因
對於二戰日本,參考《菊與刀》。日本的民族精神比德國硬朗得多。
Ⅶ 周志興:二戰結束時德國就開始反思了嗎
德國的政治家及民眾並不是從戰爭結束就有反思的,對盟軍的紐倫堡審判當時的德國上下是不忿的,也是不參與的。直到61年,更多屠殺猶太人的行為被揭露,德國民眾的心越來越有不安,61年德國法院自己對戰爭中參與迫害猶太人的高級軍官起訴並審判,開始德國人對僅是戰敗者到有罪者的認識。68年的學生運動,是整個社會對有罪認識的形成,70年的勃蘭登一跪是順應整體社會的贖罪行為。從此德國全民都加入到主動為受害國和受害者的贖罪行動中。」
Ⅷ 德國善於反思的兩件事例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德國隊二戰的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去60年了,但它並沒有成為被遺忘的「歷史」,人們不斷追問,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對歷史的反思拷問著人類的道德和良知。60年來,身為當時軸心國的德國、義大利、日本也在反思著那段歷史,但是,在對歷史總結與反省的態度上,三國卻並未站在同一高度上。
二戰結束60年來,德國勇於反省歷史罪責,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德國歷史學家指出,德國能夠真正自我批評地面對過去,是經過戰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達到的。二戰後,德國為了消除歐洲鄰國對自己的深深警覺和敵意,積極配合以美蘇英法為首的戰勝國對納粹分子進行「非納粹化」運動。那些罪大惡極的納粹分子經過紐倫堡審判和美蘇英法四國佔領區的甄別處理後,基本都沒能逃脫法網。此外,德國政府還一直在不同場合表達對二戰的懺悔之意,並先後向波蘭、俄羅斯、捷克等受害國家,尤其是受害的猶太民族賠償近550億歐元。
不過,在反省歷史的道路上,德國政府也曾走過「彎路」。阿登納政府曾想以一系列措施把歷史問題「一筆勾銷」。1949年和1954年,德國聯邦議院先後通過兩部《赦罪法》,對1949年9月15日以前的全部犯罪行為實行大赦,其中包括尚未超過追溯期的納粹案犯,甚至連一些直接參與屠殺的「行動隊」頭目也被釋放。當時,否認、淡化納粹罪行的輿論曾一度甚囂塵上。 這說明即使在德國,其對於過去的反思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走過了一條並不平坦的路。但以後的歷史證明,這個民族的確是一個具有長遠意識的民族,盡管否定自己是一件很艱難而又痛苦的事,但他們還是選擇了面對他們過去的歷史,從而為自己贏得了光明的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的反思逐漸發生了變化。上世紀50年代,在20年代出生、被稱為「懷疑的一代」長大成人,他們開始追問父輩們在納粹時代幹了些什麼。反省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在這個階段逐漸被看成頭等大事。在社民黨和自民黨聯合執政以及反納粹主義的流亡者維利•勃蘭特成為聯邦總理後,德國對歷史的認知有了更顯著的變化,批判納粹的聲音日佔上風。1970年,勃蘭特訪問波蘭雙膝跪拜猶太人紀念碑,贏得舉世稱贊。
近20年來,德國政府還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新納粹抬頭:1990年,統一後的德國政府成立清除納粹殘余分子調查委員會,在世界范圍內追查並審判了集中營醫生、殺害游擊隊員的下級軍官;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反納粹與反刑事犯罪法》,嚴格禁止任何宣傳納粹思想、使用納粹標志的行為;德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內容的納粹時期的歷史,特別是集中營和大屠殺的內容;德國中小學經常組織學生到集中營舊址參觀,並讓學生利用假期到那裡擔任義務講解員。
德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寫過一首十四行詩《十一月之國》。所謂的《十一月之國》指的就是德國。因為非常巧合,1923年希特勒掌權,1938年納粹首次大規模「水晶之夜」暴行,以及1989年柏林牆倒塌,皆發生在11月9日。這首詩的最前4行和最後2行分別是:
「那是我所來之地,歲歲紀念第九個日期,也是我想離去之地,越過非我所建的籬,穿著錯鞋奔向那我也有份的地方,我也有責任對那些殘留著的骯臟」
「打消債務或不計利息並不正當,那債應由我輩清償」
這幾行擲地有聲、動人心魄的金石之句,不但濃縮了戰後德國的思想格局,更重要的是,它也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所謂「歷史救贖」的課題。在有如噩夢的歷史里,加害與被害乃是一種最讓人痛苦不自在的關系。當加害者愈是拒絕記得,受害者只好變得更加痛苦地銘記。只有加害者自己去記住,最後讓它腐肉脫落,結成新痂,才可蛻化為新人,並在不斷凝視瘡疤里提升自己。只有加害者自己在記住里提升,受害者才會在遺忘里學會寬恕,傷害始有可能被轉化成彼此坦盪豁然的契機。
毫無疑問,德國確實以君特•格拉斯詩里所呈現出來的這種境界,解決了它自己的救贖問題。它沒有被罪惡陰影愈纏愈小,反而在救贖的超越里愈變愈大。德國走出了那種「殘留著的骯臟」,丟掉了「錯鞋」,因而能邁開新的步伐德國的真誠舉動,贏得了歐洲鄰國的原諒,也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我們今天比較德國與日本,就可以看到什麼是人和畜類的區別了。
Ⅸ 如何正確反思二戰
在人類的歷史上,愛與恨、生與死,似乎是一個永恆的個人話題。在國家層面,戰爭與和平似乎也是一個永恆的社會話題。歷史上,歐洲是近代兩次世界大戰的源頭,也是對戰爭的慘烈感受最深刻的地區之一,
因而這里有著豐富的戰爭文化反思。
對一戰,一個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春秋無義戰」,只是新老強權之間一場「競於力氣」的戰爭;對二戰,由於法西斯主義的極端反人類性質,便有了一種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戰後思索。
在歐洲,對戰爭的反思是與對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層思索相聯系的。以德國法西斯主義為例,從表層看,它以種族優越感為精神基礎,以反猶主義為煽情手段;從思想特徵上看,它具有神秘主義和非理性崇拜的特點;從深層看,它與西方文明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暴力推崇傾向有相當的關聯。60年來,歐洲對戰爭的反思和對法西斯主義的分析批判一直在進行,而且越來越深入,以至直指西方文明核心價值的某種缺失。
在歐洲,對戰爭的反省具有一種全民性質。希特勒只是一狂熱偏執的煽動者,但民眾在狂熱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卻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歷史證明,犯罪行為一旦披上一種「政治正確」的外衣,便是一場社會災難。反猶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的根源之一,但在歐洲,反猶主義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文化。二戰後,法國、波蘭等國對此也進行過反思乃至道歉,說明反思並不是戰敗國的專利,而是人類對人性的再梳理和不能反思提升。近日報載,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兒子找了一個猶太女友,這個猶太女孩竟遭多人羞辱,反映出歐洲種族主義文化的頑固性。
在歐洲,對戰爭的反思,對歷史的態度有一句名言:寬恕,但不忘記。一方面,在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的關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無寬恕之心,或會化為冤冤相報的「西西里式仇殺」,不知伊於胡底。另一方面,歷史的事實和是非如不釐清,歷史的教訓如不記取,戰爭罪犯如不被繩之以法,不僅受害者人心難以平復,加害者還會圖謀東山再起,悲劇還會重演。
在歐洲,對戰爭的反思,也是一種良知的拷問,是一種人生態度的重建。記得看過一個紀錄片,二戰後,法國出現了對通敵者的街頭追打、遊街、婦女剃光頭之事,法國人對此也進行了反思:如果你反對納粹,就不能仿效納粹對猶太人的行事方式。正義的裁判是基於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並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今天,在歐洲,人們已安享了60年和平。但在世界范圍並非如此。在二戰之前和期間,猶太民族飽受磨難,流離失所;今天,在中東,另一個民族也在飽受磨難,流離失所。悲劇在角色轉換後繼續上演,令人長嘆。60多年前的戰爭離我們並不遠,導致戰爭和災難的文化基因仍然存在,借用伏契克的一句話:善良的人們,你們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