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法兩國對德國若入侵非軍事區持什麼態度
根據洛迦諾條約,德國若入侵非軍事區,法國有權使用武力,英國有義務支持法國的行動。然而面對德國在萊茵蘭製造的緊張局勢,英法兩國一味妥協退讓。從1935年起,這一地區的局勢日趨緊張,關於該地區形勢的情報也隨之不斷從法國駐德機構送往巴黎。
1935年4月12日,法國駐科隆總領事讓•多勃雷向法國外交部報回的情報中說,德國人正在趕修新營房、武器彈葯庫、軍用汽車庫、飛機場、鐵路和公路。
1935年6月,駐柏林陸軍武官勒農多將軍寫信給法國陸軍部長法布里說,德國政府在萊茵蘭地區設立徵兵辦公室,他認為,盡管德國仍然尊重萊茵蘭非軍事化條款,但「取消這個決定的問題總有一天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後來他又多次重申這一看法,並認為:「這個日子不太遙遠了。」
同年秋天,萊茵蘭地區的局勢更加緊張。10月,法國陸軍情報局報告說,德國人正在積極地准備重新佔領非軍事區。法國駐德大使弗朗索瓦•龐塞根據10月21日同希特勒的談話斷言,希特勒馬上要報仇了,很快就要進軍萊茵蘭。
根據這些情報,法國政府和軍隊本應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在各方面做好粉碎德國的軍事冒險的准備。但法國方面並沒有這么做,而是將自己的安全寄託在國聯、盟國,特別是英國身上。
Ⅱ 法國人討厭德國人嗎現如今法國,波蘭之類的國家對德國人得態度怎麼樣的。是像我們討厭日本一樣嗎
不討厭了,因為德國人認錯態度好,總理在華沙猶太死難者紀念碑下跪時比站著的日本首相高大萬倍
Ⅲ 英法為什麼不希望德國入常
在歐洲發達國家中英國和法國已經入常了,如果現在要在歐洲選一個國家入常的話,以現在的影響力,只有德國和義大利了,但歐洲不可能有4個入常,因為如果德國入常那義大利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入常了,估計永遠也沒有機會了。就像巴基斯坦反對印度入常一樣,南亞就數他兩是地區大國,如果印度上了,還輪得到巴基斯坦的份嗎?同理韓國反對日本入常,埃及反對南非入常,墨西哥反對巴西入常。因為大家都是自私的。
Ⅳ 二戰初期,英法在西線為何對德國呈現「宣而不戰」的狀態
二戰初期,英法在西線為何對德國呈現“宣而不戰”的狀態?這裡面有很多的原因,包括幾個方面,給大家全面的介紹一下,朋友們就會明白其中的玄奧:
三、德國軍事行動堅決和正確,而且行動迅速:
德國在軍事方面,採用了閃電戰的策略,他們的行動十分迅速,讓英國和法國來不及反應。另外他們非常堅決,而且軍事方面的策略很正確,這也給英國和法國很大壓力。
Ⅳ 二戰後歐洲人怎麼對待德國人
不同時間段,各國差異很大
二戰剛結束那會,各國基本上都在清算和驅逐德國人
東歐不用多說,有名的向左轉,齊步走。蘇聯將東歐各國的領土納入自己的緩沖區,東歐各國則占據德國領土。把當地的德國居民驅逐出境
西歐也是,驅逐德國人,處罰合作者
德國本土被英法美俄控制,居民旅行都要受到限制
但是梵蒂岡幫助德國人逃亡到南美
到了50年代之後,開始逐步松綁,60年代後,尤其是阿登納一跪之後,被視為正常國家
Ⅵ 為何說英國,一直是德國水火不容的敵人
因為德國挑起了戰爭,所以英國看不起它。和英國交好的法國也是這樣,他們都是戰爭的受害者,自然不會和德國怎麼交好了。
在很早以前,英法兩國就開始自己的發展之路了。他們利用自己先進的航海技術,外出尋找殖民地,掠奪資源,為自己的發展提供條件。但是德國是一個後起之秀,卻也追上了他們。這自然也讓英法兩國非常的難受,肯定是想打壓德國的,所以他們肯定是看不上德國的。
Ⅶ 法國人瞧不起英國人,為何對侵略過他們的德國人有好感呢
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的歧視,什麼地域歧視,國際歧視等等,比如歐洲人瞧不起亞洲人和非洲人,美洲人又看不上歐洲人等等,當然了,把范圍縮小到一個大洲之內,比如歐洲,法國人瞧不起老牌資本主義帝國英國人,但是卻對德國人特別有好感,為何要這么說呢?聽我來解釋。
所以,在任何范圍內都存在歧視這個說法,關鍵是看面對什麼了。面對內部人,自然有內部的歧視,當面對外面人的時候,這些本來相互歧視的人又在同一個陣營了,所以不得不說,人類真是好奇怪啊。
Ⅷ 一戰後,英法如不苛刻的對待德國,德國會發動二戰嗎
個人認為即使德國依舊戰敗,沒有懲罰,德國一定不會發動二戰。
一戰德國之所以能夠投降是因為美國提出的「威爾遜14條」簡單的說按照條款規定德國只要回到戰前領土狀態和開放德國市場就可以。到一戰停戰的時候,各國其實主要的力量都在平息國內的情況,前線戰爭已經基本僵持不動。德國的政治軍事家們已經事實上肢解了俄國並簽訂了條約,徹底解決東線問題。如果不是國內的無知老百姓被煽動,全力西向的德國一戰一定會勝利(二戰的德國就一枝獨秀,但個人認為一戰的德國情況遠勝二戰德國,二戰德國一定不會勝利,一戰德國非常有可能勝利)。應該說德國後來的興登堡政府時期的經驗總結是正確的,德國在前線的大勝卻被國內捅了一刀。其實當時的美國14條是對全歐洲的安排,只是德國誤以為是英法美三國的協定,按照協定各國都回到戰前狀態即可。德國才首先放下了武器,也正是因為德國元氣未傷,英法才認為德國必須嚴厲制裁,等放下武器的德國人發現被騙以後已經為時已晚。新的制裁讓德國徹底瘋狂,而真正懂德國的法國元帥福熙將軍就在簽訂合約的時候說過「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停戰」
Ⅸ 英國人看法國德國人 是不是和中國人看日本韓國人一樣
這個我沒法給出肯定答案,說實話我個人感覺這種問題恐怕只有英國人或者深入研究過英國人文的人才能給你准確答案。不過從常理上來推測的話我認為是不一樣的,因為兩邊的歷史經歷不一樣,英法在世界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對好基友。你看當年火燒圓明園就是這對好基友一起干下的,後來法國被希特勒打下來戴高樂也是逃到英國申請的流亡政府。兩個國家法國近代時期一心想當歐洲大陸的霸主,而英國一心想當海上的海洋霸主,所以也沒有過大的利益沖突,沒有打過什麼太大的仗沒有什麼仇恨,反而幾乎每次涉及到歐洲大戰的時候都還是盟友,一起揍過德國。當然德國和英法之間的關系就肯定很微妙了,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和這對好基友在對立方,而且還有其它很多次戰爭也是。但是他們的關系再緊張也沒有中日關系那麼緊張,中日之間的仇恨從近代開始應該說到現在日本還在搶中國釣魚島,以前網上看到過有人描述中日關系有個詞,叫世仇,我感覺其實也差不多,雙方看對方不順眼的都很多(日本那邊討厭中國是他們教育宣傳的功勞,當初是中國侵略日本日本被迫反擊)。至於韓國,你就看看現在的薩德問題和中韓之間的緊張關系,肯定和英法是沒得比的,英法也有利益之爭,但是從近代到現在在國家領土安全的問題上這對好基友目前都還是共進退的一個態度。
Ⅹ 二戰初期,英法為什麼懼怕德國
英國並不懼德,攻英倫三島需要渡海,但德軍的海軍不如英軍,頂多也只是戰機從法國起飛去英倫三島襲擾一番,英國相當於是立於不敗之地。英國沒辦法反攻歐陸德軍的最大問題是疆域太過廣闊,殖民地之間運送物資是需要大量船隻艦隊,發動全面戰爭的時候就顯得臃腫而低效了。蘇美應該也是意識到英法這種殖民地形式的稱霸造成的這種問題,所以戰後並不謀求像英法一樣多的殖民地,而英法吃了苦頭也樂於放手二戰前的殖民地去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