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h1>德國為什麼對匈牙利的掠奪更加猖狂
蘇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左翼於3月門日轉入進攻,突破德軍多瑙河以南防禦後向傑爾方向發展進攻,以部分兵力進至科馬羅姆地域,切斷了德軍埃斯泰爾格姆-托瓦羅什集團西逃之路,並於27日將其肅清。至28日,第46集團軍肅清了多瑙河南岸埃斯泰爾戈姆至拉包河口地段之敵,攻佔了科馬爾諾。傑爾,並與4月2日在多瑙河與新錫德爾湖之間進抵奧匈邊界。烏克蘭第3方面軍的部隊於4月1日至4日攻佔肖普朗和新維也納,前出到維也納的接近地。
德軍被徹底趕出匈牙利的日子愈來愈近,他們對匈牙利的掠奪也更加猖狂。城市變成了廢墟,農村被洗劫一空,人民財產損失約40%。與德國佔領者勾結的薩拉希集團、地主及資本家們,帶著黃金儲備和匈牙利的其他國寶逃往西方。
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哪些參戰國
軸心國陣營: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蘇德戰爭:德軍: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
蘇聯紅軍: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另有約1740萬蘇聯平民及2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爭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淪為蘇聯的傀儡國,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㈢ 如何去德國留學
對於前往德國留學的學歷要求分為三大類:
一、德國預科
因為德國和中國中學學制不同,所以高中應屆畢業生無法直接進入德國大學讀書,需要在德國讀一年的預科,畢業之後才能進入到德國本科學習。
學生參加高考,並達到當地二本分數線以上,德語達到B1的水平。參加德國預科學校在中國的考試,通過考試以後,進入到德國預科進行學習。
當然也可用英文進行面試,但有的預科英文面試只能讀英文預科,選擇容易收到局限,所以建議學生盡早學習德語。
如果學生沒有達到當地二本線,則需要參加APS審核部的德適考試,並達到101分(滿分130),則可報名到德國預科學習。大專畢業生也是需要到德國讀預科,才能進入到德國本科讀書的。
二、德國本科
211大學讀滿一個學期。
非211大學讀滿三個學期。
本科畢業想換專業。
具有上述條件是可以直接進入德國大學讀本科,以下是本科學校的錄取條件:
大學期間的平均分,均分越高申請到的學校也就越理想。
語言水平,德國入學的語言要求是德福4X4(16)分。如果沒有可以用語言學時來申請德國的語言班,和有條件錄取。進入德國大學的語言班進行學習,達到語言水平之後,再進入到相應的德國大學學習。
院校背景。211大學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三、德國研究生
大學本科在讀,4年制讀滿3學期,5年制讀滿8學期。
自考和專升本學生,需要拿到畢業證和學士學位證才具有留學德國的資格。
統招本科畢業生。
具有上述學歷的學生是可以直接申請德國大學研究生的學習位置。學校錄取主要看一下幾點:
大學期間的平均分,均分越高申請到的學校也就越理想。
語言水平,德國入學的語言要求是德福4X4(16)分。如果沒有可以用語言學時來申請德國的語言班,和有條件錄取。進入德國大學的語言班進行學習,達到語言水平之後,再進入到相應的德國大學學習。
院校背景。211大學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課程匹配度,課程匹配度太低則沒有辦法拿到德國研究生錄取,課程匹配度不夠的話,學校可能讓學生補課。
資料拓展
德國留學的費用要求:
一、不同級別城市費用不同
大城市:18000-19000人民幣/年
中等城市:14000-15000人民幣/年
小城市:8000-9000人民幣/年
註:以上價格一般包含水電費、冬季暖氣費、電話、上網費需要額外支付。
二、留學德國伙食費用
12000-13000人民幣/年(中等膳食水平)
三、德國留學通信費用
1200-1500人民幣/年(因通話頻繁程度、電話卡種類(包月/非包月)、電話卡運營商促銷活動而異)
四、德國留學交通費用
1200-1300人民幣/年(大學提供的學期交通卡)
㈣ 小孩子問我為什麼德國、匈牙利、奧地利沒有水稻和汪刺魚在農田呈現"共生"景象,怎麼解釋清楚
一是飲食習慣原因。歐洲人本來就不習慣吃大米,所以水稻種植少。
二是耕種方式原因。目前在德國、匈牙利都有少量水稻種植(奧地利不清楚有沒有),但都是相對大面積種植,而且是機械化的。他們進行田間管理用的是機械,統一施用化肥、統一打農葯等,如果在稻田放養魚類,會對魚類的生長和品質造成影響。
三是市場原因。歐洲人普遍很少食用淡水魚,基本都吃海魚。
㈤ 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不抵抗納粹德國
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心,戰略地位重要,軍事工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講德語的居民大部分居住在蘇台德地區。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後,把侵略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企圖以支持「民族自決」為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同年9月,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慕尼黑條約》,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不惜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迫於德國軍事威脅和英、法的壓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了《慕尼黑協定》。後來擔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曾直言:「《慕尼黑協定》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次年3月,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在捷克地區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首都設在布拉格,由德國人擔任「保護長官」。
這就是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洲曾有一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它是納粹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今捷克共和國的主要部分)建立的傀儡政權,1939年3月15日由希特勒親自宣布成立,並隨著納粹德國投降而滅亡。波希米亞是中歐的歷史地名,原是日耳曼語對捷克地區的稱呼。廣義的波希米亞指包括摩拉維亞在內的捷克的全部,狹義的則僅指今南、北摩拉維亞州以外的捷克。波希米亞歷史上曾先後受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統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它成為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新成立國家的一部分。摩拉維亞是捷克東部一地區,得名於流經該地區的摩拉瓦河。摩拉維亞歷史上長期受奧地利統治,1918年它也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
1938年9月至11月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次沒有進行戰斗的戰爭的結果,它推翻了凡爾賽解決方案並使德國成為無可爭辯的東歐主宰。這次危機對東歐國家的政策(對西方大國的政策也是這樣)是一場嚴峻的考驗,為一年後爆發真正戰爭的各種力量提供了可資選擇的模式。決定性因素是西方國家的政策,它們的決心可以使法-捷聯盟不起作用,因此東歐的命運又一次要取決於東歐以外的力量;然而其次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在東歐內部,即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自己的政策。波蘭的政策純粹是機會主義的,貝克天真地稱之為「獨立的」政策。在外表上,波蘭的政策是基於既怕德國又怕俄國,所以在1938年9月又妄想在德國和俄國之間玩弄中立集團的把戲,這一次還想擴大為「赫爾辛基-布加勒斯特軸心」,好象波蘭站上一張椅子就能儼然成為大國似的。但隨著戰爭的迫近,可以看得清的是,波蘭在德國和俄國之間並不是保持平衡的,在兩者之間德國對波蘭雖然是更為直接的危險,但波蘭卻傾向於德國,它對俄國的敵對態度更加表露無遺。
波蘭試圖以反正捷克要被肢解,那不如讓波蘭也乘機收復切欣地區擴充領土好對抗德國為借口,與納粹德國一起共同對捷克施壓,其張牙舞爪的姿態比德國還生猛。波蘭甚至為了消除羅馬尼亞同意蘇軍過境的可能,攛掇本來對捷克無野心的羅馬尼亞共同參與瓜分捷克。而那個壯大波蘭的借口也被波蘭用來解釋他們威脅吞並立陶宛的舉動,立陶宛是因有蘇聯撐腰才頂住了壓力,由於有德國的威脅,此時的蘇聯還是很仗義的(頗為黑色幽默,40年恰是蘇聯同意德國吞並立陶宛)。後來波蘭獲得了捷克的切欣地區。
波蘭本身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要求限於切欣。但是它支持南邊的匈牙利,而匈牙利要想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慾望僅次於德國。波蘭還支持羅馬尼亞,因為羅馬尼亞介於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國之間,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務關系重大。波蘭與羅馬尼亞有共同邊界,與匈牙利的共同邊界還有待產生。在波蘭的中立集團計劃中,爭取波蘭與匈牙利接壤是現實和成就的小核心,其部分目的是擴大德國和俄國之間的屏障。實現的辦法便是匈牙利擴大其邊界,恢復它昔日在喀爾巴阡山脊一度有過的邊界,那就要把它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修改和約的要求全部實現,不僅要和同民族統一主義的馬扎爾人再度合並,而且還要把盧西尼亞甚至連斯洛伐克也都包括在內。對波蘭來說,它所注意的只是要消滅作為潛在的烏克蘭民族主義中心的盧西尼亞,如果該省為匈牙利收復,就可以憑後者去根除隱患。
羅馬尼亞的態度最能說明問題,各國認為如歷史上那樣對付捷克最符合自己利益。首先羅馬尼亞與蘇聯接壤,並且有西烏克蘭領土爭議。其次羅馬尼亞與匈牙利態度緊張,盡管它與德國不接壤,但是匈牙利明顯准備做德國的跟班。因此羅馬尼亞做出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支持匈牙利吞並捷克的匈牙利人地區,但是堅決反對匈牙利吞並整個斯洛伐克,當然這意味著放蘇軍過境。同時聲明當蘇聯進攻波蘭時堅決站在波蘭一邊,但要是波蘭不入侵捷克,蘇聯不會進攻波蘭。
所有這些足以使捷克變得非常令人崩潰了。蘇聯提出只要法國履行對捷克的保護義務它就絕對出兵。法國提出幫捷克要英國人一起進攻德國,至少波蘭人得站在法國一邊。而要波蘭人此時還反過來幫法國避免捷克被肢解,那除非母豬會上樹。英國人則見機不妙提出它只對法國有同盟義務,雖然英國人很不想捷克被肢解,但是當初破壞法國人的中歐同盟的恰恰又是他們,他們是有苦說不出。轉回到蘇聯,他們雖然確實想保護捷克,但苦於有力無處使,也不能當真進攻波蘭。
於是盡管捷克都開始過總動員,預計自身可以至少抵抗德國3到6個月,必要時也能頂住匈牙利的攻擊,甚至被迫同意波蘭的要求以使其退出戰爭,但他們抵抗成功的前提是西邊的法國和東邊的蘇聯都有實質性的援助,這兩者最終都只是水中月。最後壓垮了捷克的稻草是波蘭的態度,波蘭甚至根本不屑於見好就收,他們公開要求肢解掉捷克。這就是一個小國的悲哀,捷克如何能夠在被兩個大國拋棄,三個鄰國重兵壓境,外邊還有兩個看熱鬧的一個扇風點火的外加一個雖然熱心幫忙但很可能居心叵測的國家共同侵凌下倖存呢?這就叫弱國無外交。於是最終,捷克斯洛伐克同意了三個鄰國的領土要求,倒向德國成了一個衛星國。
最終,捷克斯洛伐克就這樣被無情的肢解和碾壓,根本毫無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