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如何組成聯合政府

德國如何組成聯合政府

發布時間:2022-12-13 01:46:12

1. 德國政黨兩次大聯合執政,1969年和2005年。這兩年分別是什麼黨和什麼黨聯合

1966-1969年,社民黨與基督教聯盟黨聯合執政。1969-1982年,社民黨又與自民黨聯合執政,是歐洲執政時間最長的社會黨之一。
2005年至2009年屬聯盟黨與社民黨「大聯合政府」時期,其餘時期都是「一大帶一小」形式。

2. 德國下一屆聯合政府由哪幾個政黨組成

根據德國第一電視台(ARD)公布的出口民調,現任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黨(CDU)和友黨基督教社會黨(CSU),拿下33.4%的選票,政見相近的小黨自民黨(FDP)獲得歷史性新高的14.7%選票,如果換算成國會席次,兩黨加起來略為過半。

默克爾領軍的基民黨/基社黨(CDU/CSU),隸屬中間偏右的保守陣營,與主張自由競爭市場經濟體制和減稅的右派自民黨政見相近,兩黨組成聯合政府,德國的政治生態從此向右轉,對投資環境和工商團體有利,外交部長一職,很可能由自民黨的黨魁吉多·韋斯特韋勒出任。

韋斯特韋勒在本次大選後一夜之間成為德國一顆耀眼的政治新星,這也是不少媒體對韋斯特韋勒所作的形容。分析指,自由民主黨得票創歷史新高,韋斯特韋勒才是大贏家。韋斯特韋勒同現任柏林市長沃維萊特一樣,都是同性戀者。此外,他也將是德國下一任總理的熱門人選。

3. 德國的政黨制度

此答案由投票選出 揪錯 ┆ 評論 ┆ 舉報
孤星_zgcf
[新手] 兩票制:選民可以在大選中投兩張票:第一票投給所在選區的代表,獲得簡單多數的候選人獲勝。第二票投給某個政黨,這一政黨將從黨內比例代表名單中選擇人選擔任議會議員。

德國有16個州,選區代表議席和政黨議席相互平衡,以便使聯邦議會的組成能夠反映各政黨得票多少。如果某一政黨在單一選區獲勝數少於其應得席次,則以該黨在比例代表

名單的人選遞補。相反,如果某黨單一選區勝選人數超過政黨比例席次,則必須以增加國會總席次的方式來解決。因此,德國聯邦議會的實際議員數量通常略多於法律規定的598個席位。

2002年德國聯邦議會共有603名議員,其中總理施羅德領導的社會民主黨擁有4個所謂「懸掛議席」,反對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擁有1個「懸掛議席」。

5%條款:只有在政黨投票(即第二票)中獲得至少5%選票,獲至少3個選區議席的政黨才能正式進入議會。如果某個政黨獲得了2個選區議席,則該黨可獲得2個議會議席,但該黨代表只能以獨立人士身份出任議員。

這一規定是為了防止一些小黨進入議會,保證大黨執政。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魏瑪共和國時期,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希特勒正是在這個混亂時期獲得權力上台。

執政聯盟組成:德國的選舉制度決定了德國政壇聯合執政幾乎不可避免。通常,執政聯盟由一個大黨和一個小黨組成。通常,執政聯盟於10月中旬經議會通過後組成。

4. 德國是什麼時候加入聯合國的

德國加入聯合國的時間是1973年9月18日

特別說明: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國於1973年9月18日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10月3日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後,兩個德國即合並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聯合國:

聯合國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簽定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志著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總部設立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現在共有193個成員國 ,其中亞洲39個,非洲54個,東歐及獨聯體國家28個,西歐23個,拉丁美洲33個,北美、大洋洲16個,包括所有得到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此外還有2個觀察員國(梵蒂岡和巴勒斯坦)。

聯合國內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聯合國共有六種工作語言,分別為英語、法語、俄語、漢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解決地區沖突方面,在協調國際經濟關系,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文化的合作與交流方面,都發揮著相當積極的作用。

5. 現在德國政府是個聯合政府。那麼哪幾個政黨組成政府呢如果說是CDU和FDP的聯合政府,對嗎

德國由聯盟黨和社民黨(FDP)組成,聯盟黨包括基民黨(CDU)和基社盟(CSU)。

如果說是CDU和FDP的聯合政府,不對的!!!
因為CDU和FDP只是基民黨(CDU)和社民黨(FDP),少了基社盟(CSU)。

另外。。。請問你是廣外德語專業的同學?

6. 法國和德國的政治制度有什麼不同

德國是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國家元首總統是虛位,沒有實權,政府首腦總理掌握著實權.法國總統也有一定的權力,總理也掌握實權,人們常把法國稱謂半總統制國家,它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國家.

法國的政體是半總統制,這是一種總統制和議會制的混合物。這一政體的建立與戴高樂的政治主張有密切的關系,戴高樂為革除第四共和國黨派林立、政治動盪、政府軟弱的弊端,於1958年主持制定了第五共和國憲法,變議會制為半總統制。法國總統是國家權利的中心,憲法賦予總統一系列重大職權,除了有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統帥軍隊、主持外交、發布咨文、頒布法律、監督司法等權利外,還擁有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和「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非常權力。總統直接由選民選舉,直接對選民負責。政府由總統任命,雖然政府也要對議會負責,但議會的倒閣權受到嚴格限制,使政府對議會有相對獨立性,加強了政府的穩定性。

法國是典型的多黨制國家,黨派最多時達200多個。70年代中期以來,法國政黨逐步完成兩極化過程,形成以保衛共和聯盟(戴高樂派)和法國民主聯盟(吉斯卡爾派)為右翼,以法國社會黨和法國共產黨為左翼的四大黨爭雄,左右兩大派對峙的黨派格局。

德國是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國家元首(總統)是虛位,沒有實權,政府首腦(總理)掌握著實權.
德國總統任期5年,總理任期4年。
德國總統是虛位元首,總理處於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地位。在實行半總統制的法國,總理則居於第二位地位,法國總統享有廣泛的權力。在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領導政府的活動,對國防負責,並確保法律的執行。總理有權提請總統任命政府成員。總理實際上須聽命於總統,起輔佐總統的作用。

7. 兩德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統一的

兩德統一 (德文: 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的是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後,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德國在歷史上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在1870年,德國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統一,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分成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編輯本段]統一過程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國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松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眾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火上加火 1989年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變化。開始民主化改革,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克斯洛伐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為了平息國內的抗議活動,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抗議遊行 1989年10月7日是東德的40周年國慶,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發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沖突,數百人被捕。此後群眾抗議活動不斷升級,抗爭的內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爭取旅行自由,放寬新聞控制,逐漸轉變為要求反對派組織合法化、要求多黨制和自由選舉等,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是東德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幾乎同時,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發生巨變,兩國政府相繼宣布不再遣返出逃到該國的東德公民。 政局大變 1989年10月18日,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里希·昂納克宣布因為健康原因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選舉埃貢·克倫茨接替昂納克的職位,克倫茨上台後隨即宣布實行「徹底改革」,宣布赦免所有外逃和參與遊行的人,並與西德政府正式接觸。但是昂納克的辭職和新政策都沒有平息民眾的抗議聲浪,東德各地的遊行依舊進行。 隨著新領導人的上台,東德境內原本非法的反對派組織開始獲准公開活動,在這些反對派組織的協調下,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不斷升級,11月4日柏林爆發 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日萊比錫50萬市民上街遊行。在強大的壓力下,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布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9日民主德國宣布其公民無需申報特殊理由即可辦理護照,東德居民獲得遷徙的自由,不久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牆前往西德,此後曾經令人恐懼的柏林牆形同虛設,兩德居民實現了自由遷移。 11月13日東德的民主黨派德國民主農民黨主席京特·馬洛伊達當選人民議院主席,17日東德成立了聯合政府在聯合政府的26名內閣成員中,統一社會黨人只佔15位。新政府上台後提出與聯邦德國建立契約共同體的構想。 12月1日民主德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去了憲法中國家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的條款;3日,由克倫茨繼任總書記並為首的德共政治局再次全體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特別會議決定,驅除包括昂納克內的中央領導人出黨;7日包括統一社會黨、民主黨派、反對派在內的各東德政黨,在柏林召開圓桌會議,會議決定建立民主德國新憲法,遣散秘密警察部隊,於1990年5月6日舉行大選,逮捕和調查包括昂納克在內的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當政時的犯罪行為。 12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特別大會,選舉了黨的新領導人,並宣布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德國實行多黨制,建設民主社會主義。12月11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解散負責柏林牆防務的工人階級戰斗軍。12月25日聖誕節期間,數十萬西德居民湧入東德旅遊,28日,一家東德公司開始出售柏林牆的碎塊。 1990年3月18日,東德大選,東德基民盟成為第一大黨,東德社民黨成為第二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為第三大黨。4月12日東德基民盟和東德社民黨宣布聯合組閣,民主社會主義黨第一次成為在野黨。 5月18日東德新政府與聯邦德國簽署國家條約,條約規定了兩德將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7月1日條約生效,東德馬克退出流通,西德馬克成為兩德共同的貨幣。7月6日兩德開始就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條約規定了兩德統一的原則、方式和時間,以及兩德統一後的政治制度等。最終在1990年8月31 日簽署了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主德國恢復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以前的五個州,這五個州遵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3條集體加入聯邦德國,加入聯邦德國的五個州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制議會民主制度。 [編輯本段]兩德統一 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聯邦德國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布統一。東德的五個州——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和圖林根——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時有兩個統一方式選擇:一是純綷修改西德基本法(Grundgesetz) 把其權力擴展到這五個州從而於憲制上成為同一個國家;二是把統一過程當成是東西兩個德國的正式合並,產生一個新德國並重寫憲法。的確前者是比較簡單亦是當時德國選擇了的方式,可是因為這方式沒有視東德為對等主權國,讓東德有一些被「舊聯邦共和國」佔領的情緒,或是認為自己只是西德的一個附屬。 [編輯本段]修改憲法 為了讓統一更順利和讓其他國家消除疑慮,聯邦德國對基本法作了一些修改:第一百四十六條條款的修改,讓當時憲法內第二十三條款能用於統一。在上述五個州加入聯邦德國之後,基本法再度被修改,並說明: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不過,此憲法仍可在未來被修訂,它仍容許德國人接納另一部新的憲法。 [編輯本段]國土商議 1990年11月14日,德國政府與波蘭簽訂一項條約,最終確認兩國現在的奧得河-尼斯河界線。故此,德國放棄對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12月,舉行了1933年以來第一次全德自由公正的選舉。結果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領導的聯合政府比上次選舉贏得更多議席以更強的大多數姿態領導新德國。 [編輯本段]影響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當時東德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當中滲透著政治動機),令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時至今日,東德仍需倚仗每年一千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重建其經濟,而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德國中央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 追問: 簡單點OK?看不懂

8. 東西德怎麼合並的越具體越好!謝謝了

兩德統一(德文: 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的是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後,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德國在歷史上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在1870年,德國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統一,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分成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編輯]統一過程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國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松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眾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1989年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變化。開始民主化改革,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克斯洛伐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為了平息國內的抗議活動,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1989年10月7日是東德的40周年國慶,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發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沖突,數百人被捕。此後群眾抗議活動不斷升級,抗爭的內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爭取旅行自由,放寬新聞控制,逐漸轉變為要求反對派組織合法化、要求多黨制和自由選舉等,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是東德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幾乎同時,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發生巨變,兩國政府相繼宣布不再遣返出逃到該國的東德公民。

1989年10月18日,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里希•昂納克宣布因為健康原因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選舉埃貢•克倫茨接替昂納克的職位,克倫茨上台後隨即宣布實行「徹底改革」,宣布赦免所有外逃和參與遊行的人,並與西德政府正式接觸。但是昂納克的辭職和新政策都沒有平息民眾的抗議聲浪,東德各地的遊行依舊進行。

隨著新領導人的上台,東德境內原本非法的反對派組織開始獲准公開活動,在這些反對派組織的協調下,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不斷升級,11月4日柏林爆發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日萊比錫50萬市民上街遊行。在強大的壓力下,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布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9日民主德國宣布其公民無需申報特殊理由即可辦理護照,東德居民獲得遷徙的自由,不久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牆前往西德,此後曾經令人恐懼的柏林牆形同虛設,兩德居民實現了自由遷移。

11月13日東德的民主黨派德國民主農民黨主席京特•馬洛伊達當選人民議院主席,17日東德成立了聯合政府在聯合政府的26名內閣成員中,統一社會黨人只佔15位。新政府上台後提出與聯邦德國建立契約共同體的構想。12月1日民主德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去了憲法中國家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的條款;3日,由克倫茨繼任總書記並為首的德共政治局再次全體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特別會議決定,驅除包括昂納克內的中央領導人出黨;7日包括統一社會黨、民主黨派、反對派在內的各東德政黨,在柏林召開圓桌會議,會議決定建立民主德國新憲法,遣散秘密警察部隊,於1990年5月6日舉行大選,逮捕和調查包括昂納克在內的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當政時的犯罪行為。

12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特別大會,選舉了黨的新領導人,並宣布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德國實行多黨制,建設民主社會主義。12月11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解散負責柏林牆防務的工人階級戰斗軍。12月25日聖誕節期間,數十萬西德居民湧入東德旅遊,28日,一家東德公司開始出售柏林牆的碎塊。

1990年3月18日,東德大選,東德基民盟成為第一大黨,東德社民黨成為第二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為第三大黨。4月12日東德基民盟和東德社民黨宣布聯合組閣,民主社會主義黨第一次成為在野黨。

5月18日東德新政府與聯邦德國簽署國家條約,條約規定了兩德將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7月1日條約生效,東德馬克退出流通,西德馬克成為兩德共同的貨幣。7月6日兩德開始就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條約規定了兩德統一的原則、方式和時間,以及兩德統一後的政治制度等。最終在1990年8月31日簽署了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主德國恢復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以前的五個州,這五個州遵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3條集體加入聯邦德國,加入聯邦德國的五個州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制議會民主制度。

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聯邦德國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布統一。東德的五個州——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和圖林根——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時有兩個統一方式選擇:一是純綷修改西德基本法(Grundgesetz)把其權力擴展到這五個州從而於憲制上成為同一個國家;二是把統一過程當成是東西兩個德國的正式合並,產生一個新德國並重寫憲法。的確前者是比較簡單亦是當時德國選擇了的方式,可是因為這方式沒有視東德為對等主權國,讓東德有一些被「舊聯邦共和國」佔領的情緒,或是認為自己只是西德的一個附屬。

為了讓統一更順利和讓其它國家消除疑慮,聯邦德國對基本法作了一些修改:第一百四十六條條款的修改,讓當時憲法內第二十三條款能用於統一。在上述五個州加入聯邦德國之後,基本法再度被修改,並說明: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不過,此憲法仍可在未來被修訂,它仍容許德國人接納另一部新的憲法。

1990年11月14日,德國政府與波蘭簽訂一項條約,最終確認兩國現在的奧得河-尼斯河界線。故此,德國放棄對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12月,舉行了1933年以來第一次全德自由公正的選舉。結果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領導的聯合政府比上次選舉贏得更多議席以更強的大多數姿態領導新德國。

[編輯]影響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當時東德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當中滲透著政治動機),令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時至今日,東德仍需倚仗每年一千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重建其經濟,而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德國中央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

閱讀全文

與德國如何組成聯合政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