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球員的身體素質是世界上最好的嗎
總說德國是靠身體踢球的,德國球員普遍身材高大、體格強壯、力量很大,比如2002年世界盃決賽德國VS巴西的時候,羅納爾迪尼奧跟德國球員一撞就倒。
不過若說身材,其他國家也有高大、強壯的,比如東歐、北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還有身材雖然不那麼高大,但很強壯、力量很大的,比如黑人球員、混血球員,像非洲、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區、南美洲的球員,比如巴西的盧西奧,還有德羅巴、埃辛等等。
不說力量、對抗,說其他方面,比如速度、爆發力、柔韌性、反應能力、協調性等等,好像德國球員並不佔優勢
② 體能的詞彙由來
體能(Physical Fitness)一詞最早源於美國。從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在英文文獻中,常被用於表達身體對某種事物的適應能力。例如,Fitness for competition andwin;Fitness for life activity。德國人將之稱為工作能力,法國人稱之為身體適性,日本人稱之為體力,中國香港地區、台灣地區的學者將之翻譯為「體適能」,並得到華語流行國家和地區體育學術界的認可。
1984年中國出版的《體育詞典》認為,體能是人體各器官系統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
1992年出版的《教練員訓練指南》認為,運動素質又稱體能,它是指運動員機體在運動時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體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靈敏。
2000年出版的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認為,體能是指運動員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體能是由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組成。
2002年出版的體育院校函授教材《運動訓練學》認為,體能(身體競技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總體結構中的最重要結構之一,它是指運動員為提高運動技戰術水平和創造優異運動成績所必需的各種身體運動能力的綜合,包括運動員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健康和運動素質。
③ 歐洲足球隊體能訓練方法
波蘭隊體能訓練方法
1、熱身訓練:
註:半蹲位啟動姿勢,是已經被大家公認的最佳啟動姿勢,不管是前向、側向或是轉身移動的啟動。尤其是在防守時,半蹲位的姿勢能幫助你緊緊咬住對手,不被擺脫,不丟位置。
2、靈敏協調訓練:
註:跳欄,足球訓練中最常用的靈敏訓練工具,用於提高腿下移動的靈敏性、協調性和動作速率。
3、側向移動訓練 :
註:側步帶,非常棒的臀中肌訓練工具。足球場上的每一次側向移動啟動幾乎都來自於臀中肌的外展發力。
4、變向移動阻力訓練:
註:彈性阻力訓練帶,用於增加啟動爆發力與速度,支持360度旋轉,提高前進、後退、側向移動或轉身的'啟動能力和速度。
5、速度爆發力訓 練:
註:短跑訓練機,藉助氣壓提供恆定、順滑的阻力,專用於速度提升訓練,能顯示每一次蹬腿的功率數據,是目前最棒的訓練速度爆發力的工具。
6、供能能力訓練 :
註:磁控阻力的健身車,也就是俗稱的動感單車。但是這款單車的阻力源自於磁阻,非常順滑,所以更受運動員的喜歡。
義大利隊體能訓練
在義大利的備戰資料中,我們看到了義大利足球體能訓練的嚴謹、科技含量,也充分展現了其專業性和歷史底蘊。義大利國家隊在開拔波蘭前夕,主教練普蘭德利率領眾弟子進行了一次詳細的體能測試,以了解每個隊員的體能狀況。雖然測試的項目我們都不陌生,不過細節設計能讓我們真實體會到義大利隊的強大。
1、供能能力測試:
註:一款便攜的心肺測設設備,能夠實現在真實的專項運動中測試運動員的供能能力。
2、速度測試:
註:無線速度靈敏測試系統,配備不少於4組的紅外計時裝置,可以分別測試不同階段的速度(如:初速度、加速階段速度、最大速度和速度保持能力)。通常是在直線、“T”型、“M”型、“S”型曲線等路線下,測試運動員的速度和靈敏素質。具體的路線形式和長度會根據專項不同而調整,通常是無負重跑位測試。而義大利隊的體能教練設計的直線速度的測試方式是讓隊員身後拉一副20Kg的阻力雪橇。
德國隊體能訓練方法
眾所周知,德國的體育科研水平在整個歐洲甚至世界上都處於頂尖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機構就是科隆體育學院,令全世界同行稱道。時至今日,德國在運動訓練學上造詣和積淀已經自成一派,並且特點非常鮮明:嚴謹。然而,自2006年克林斯曼帶隊德國國家足球隊征戰那年世界盃開始,德國人就選擇了完全的美國團隊負責體能訓練。勒夫接棒德國國家隊後,延續了這種合作。
由於德國隊與波蘭隊都是與同一個美國體能團隊合作,所以不難發現,兩隊基本的體能訓練內容,甚至是訓練動作都非常一致。
1、動態牽拉熱身:
2、側向移動抗阻訓練:
3、啟動速度訓練:
註:這里用到了一種叫做“快速釋放技術”的訓練手段。厄齊爾在被拽住的階段使出全力前傾蹬地,並隨後快速釋放,以實現最大加速度的啟動出發。
4、絕對速度訓練:
④ 人的體能從哪裡來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每天都要工作、學習、娛樂,我們就像一個上滿了油的汽車馬達,可以連續不停地運轉,那麼汽車可以通過燃料的燃燒將化學熱能轉變為機械能。但是人呢?人實際上也是通過能量的轉化來維持生命的運轉的。
人又與植物有很大的不同,植物可以通過葉片上的葉綠素將陽光的光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相結合轉化成其生長所需的能量,另外植物還可紮根於泥土,吸收其生長所需的水份和礦物質元素。人沒有轉化光能的本領,也沒有紮根泥土的特性。那麼人的能量從哪裡來呢?
我們也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我們可以不約而同地回答:當然是從食物中來的。是的,人的一日三餐所吃進的食物確實給人體提供了能量基礎,但是將這些食物轉化成能量的能量加工轉換工廠我們卻未必清楚了,其實,這才是真正的能量的來源之所。
我們吃的每一種食物都要經過這能量轉換系統的精密加工才會真正發揮出效用,不同的食物可以轉化出不同的能量。人們就像一個高度發展的市場,它需要的是供銷平衡。因此,在人體中,我們先需要選擇原料,才不致使產品積壓,而有的卻供給不足。
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能有選擇地進食,使吃進去的東西充分滿足人體的需要,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各種食物中所含的各種養料(主要是蛋白質、脂肪、澱粉及糖類)的含量是不同的。例如大米中含的澱粉約77%,蛋白質約70%;麵粉中所含澱粉約74%,蛋白質約10%。就蛋白質的多少而言,麵粉的營養要比大米好一些。
不同食品中所含的蛋白質種類也是不同的,魚、肉、蛋所含的蛋白質,營養價值要比植物中的蛋白質高。這是因為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組合而成的。多種氨基酸又是蛋白質在烹調和人體消化吸收過程中最後得到的。這些不同種類的氨基酸由人體吸收後再結合成人體各部分的組織細胞。動物性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種類與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大致相似,越相似就越易為人體所吸收,營養價值也就高一些,而植物性蛋白中的氨基酸種類比較少,並且比較簡單,相對地說,不象動物性蛋白質那樣為人體所吸收,營養價值也差一些。但是也有例外的時候。例如我們前面介紹過的大豆,其蛋白質含量為36%,幾乎是魚、肉中的蛋白質的兩倍,素有「素牛肉」之美稱。雖然大豆中的蛋白質不易為人體所吸收,但其做成豆腐後卻很容易為人體所吸納。盡管動物性蛋白質具有易為人體吸收,營養價值高的優點,但是我們卻切不可認為我們應只吃葷,不吃素。人們的食物結構是要講究科學搭配的,那就是要葷素結合。這不單單是為了調調口味,增進食慾,更重要的是為了吸收人體所需的多方面的營養。人體中所需要的氨基酸是多方面的,植物性蛋白質提供的氨基酸種類和動物性蛋白質是不相同的,它們可以相互補充。例如我們生活中的一道名茶——紅燒魚頭豆腐,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由於魚類蛋白質有較為豐富的松氨酸,豆腐蛋白質中少這種酸,但卻含有豐富的麩氨酸,相互揚長避短,使這個菜的營養更加豐富。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進食必須適量。蛋白質營養的主要因素,不可缺少,但也不易過量,一般一個成人每天有60~80克就夠了。蛋白質不像脂肪、澱粉、糖類那樣可以貯藏在人體中,供缺少時補充。它過量了就要經過腎臟的作用,變成尿素排出體外,這樣就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反而不利於人體的健康。過多的蛋白質不能及時地被腸子中酶的作用分解、吸收,結果被存在於腸子中的細菌分解,產生出臭味和一定毒性的胺類、硫化物及二氧化碳等。它們被吸收到人體中,對人體也是不利的。
脂肪也有動物性脂肪與植物性脂肪兩種,它們被吃進人體後,經過化學反應,一部分供給人體活動所需要的熱量,多餘的會合成人體脂肪在人體皮下貯存起來。脂肪貯存得過多,人就發胖了。脂肪經過反應後生成的熱量比蛋白質、澱粉經過反應後生成的熱量要高一倍以上,所以含有較多的脂肪的食物被吃進人體後,人可以比較耐飢。
最後的一類是澱粉和糖類。澱粉和糖類進入人體後會發生水解,最後都成為葡萄糖、果糖等一類單糖。這些單糖除一部分供應人體所需要的熱量外,多餘部分組成人體的臟糖貯存在肌肉和肝臟內,以備不時之需。
上面我們講了各種營養因子、蛋白質、脂肪、糖類、澱粉。這些營養在與體內的血紅細胞所含的氧發生生物化學反應時,釋放出大量的熱能和生物反應生成細胞組織。這些熱能還會依據人體的需要進行各種轉化,如人的頭腦進行的思考,活動需要佔去人體所需全部能量的80~90%,這些都屬生物能。總之,人體的能量轉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至今人類尚未找到解答它的鑰匙。
我們前面還介紹過了人體所需要的大量的礦物元素如宏量元素碳、氫、氧等;痕量元素鐵、銅等。這里我們又介紹了營養因素。實際上,人體是一個高度復雜的有機體,它的攝入與消耗都需要維持微妙的平衡,即達到所謂的「恰到好處」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見,營養問題實質是人體的能量,轉換系統能否進行良好的運轉的問題,營養的科學,實質也就是人們研究人體健康發展的內部學問。
⑤ 二戰德軍為什麼那麼厲害
你的問題真夠多的,才給這么點懸賞分,我來逐一解答吧x0dx0a1、為何水面艦艇不行。有這么一句話,叫3年陸軍、10年空軍,百年海軍。海軍建設不是一夕之功,尤其是軍官隊伍建設、船舶設計和建造能力,都要很長時間才能練出來的,德國一戰失敗後,被迫終止了大型艦只的設計和建造,以至於二戰時設計俾斯麥級時,唯一能參考的原型就是一戰末期的大帝級戰列艦。這種技術斷檔很難彌補,另外,德國的地理位置註定了有限的資源不可能多分給海軍x0dx0ax0dx0a2、德國人走的是精兵路線,早在塞克特時期,就非常強調精兵策略,所以如果是1對1的話,除非德國人犯錯誤,否則盟軍基本干不過德國人。但請注意,戰爭時總體國力的較量,德國對全世界開戰,早晚都會被耗死x0dx0ax0dx0a3、德國飛行員的戰績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個是德國人的制度和英美不同,飛行員原則上不輪換,在前線戰斗至死(英美飛行員到一定時限後,就會輪轉到後方當教官,戰斗機會少,戰績自然低一些);第二,德國人在東線猛刷戰績,去看看MARS的東線空戰就知道了,毛子的飛行技術太差,給德國人狂刷戰績x0dx0ax0dx0a4、如果志願軍遇上德國人,從體能、訓練角度上看,德國人占優,但僅就步兵戰術而言,TG吃虧不大x0dx0ax0dx0a5、德國戰斗機機槍有幾種,一種是13毫米航空機槍,後期為了對付轟炸機普遍安裝20和30毫米機炮。從射速、殺傷力角度上看,還是美國的。50更好一些。而且老美佔便宜,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你是個德國飛行員,起飛以後,你先要突破美國飛機的攔截,然後冒著美國轟炸機的火力去攻擊它,如果有幸不死的話,退出時還要和美國戰斗機干一下。全身而退的機會有多大?
⑥ 德國人的血統歷史上來自於哪裡
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下後,被稱為為日耳曼人,後來又分出一支直達英倫三島,就是現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留在原地附近的演化為德國人、丹麥人、奧地利人等等
⑦ 德國人的身體素質是不是很好
是的 豬肉消耗量世界第一 西歐公認的體育強國 而且是俱樂部制不是舉國制 所以百姓身體好
⑧ 二戰德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士兵
德國的動員機構完善,
首先是成立「XTL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為名實際上施與軍事訓練;另外於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規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進入社會就職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參加義務,名義上是為了解決經濟不景氣所成立的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則施予軍事管理,同時相當重視體能訓練,幾乎可以說是用鏟子取代步槍來進行新兵訓練,青年們有了這樣的經歷,將來即使突然徵招入伍也很快就能進入狀況。靠著以上兩個組織,德國青年可亦以說在正式入伍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新兵基礎訓練,讓軍方新訓單位能在新兵入伍後短時間內就授與更高度的軍事訓練。
德國陸軍的徵兵制及防衛區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國開始實施徵兵制。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須接受徵兵體檢,只要無重大身心障礙者立刻入伍服兵役。軍方更為了要達到在短期內即可培養大量預備役(即後備軍人)的目的,一開始宣布役期為一年,但是旋即延長成兩年。主要是因為當時新兵訓練時間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將有半年沒有受完訓的現役軍人在部隊裡面了!!在服役期滿退伍之後即列入預備役,到45歲為止國家若有徵招就有義務再度入營。即使國家下達召集令,一時之間正規部隊沒缺的話則會編入「鄉土防衛隊」(不過東普魯士另外有由45到55歲退役軍人所組成的「鄉土突擊隊(Landsturm)」)。
有了這個制度,軍方就擁有20到22歲的現役士兵,及23到45歲的後備軍人。理論上這些年齡層的人口被徵召到枯竭為止,德軍都會有源源不絕的補充兵力。
另外後備軍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戰干過部隊主官者,或是因凡爾賽條約被迫退伍的舊軍人均被列為預備軍官,徵召時以軍官任用。
德國這個徵兵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以「防衛區(Wehrkreis)」為單位負責召集。軍方將德國分成15個防衛區,並賦予羅馬數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後兩個地區其實是兼並的奧地利。
二次大戰前由各防衛區所編成之師級部隊在部隊番號之後都會加上防衛區代號,而各防衛區司令部則設在各地大都市裡,戰時動員令下達後這些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防衛司令部下轄所屬師級部隊。
舉個例子,以柏林為防衛區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衛區戰爭期間編成了第1師,第13師,第23師,而第III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第三軍團司令部,下轄三個步兵師。另外,跳號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個防衛區則是留給即將成立的機械化部隊,戰時則計畫編為陸軍總司令部的直屬軍團司令部。
⑨ 體能是什麼意思
運動員身體素質水平的總稱。即運動員在專項比賽中體力發揮的最大程度、也標志著運動員無氧訓練和有氧訓練的水平,反映了運動員機體能量代謝水平。在足球運動中,主要包括運動員的奔跑能力,持續沖刺快跑的能力和承受較長時間緊張激烈比賽的能力。其指標主要是奔跑距離(數量)及沖刺距離占奔跑距離的百分比(質量);也有用奔跑總距離和沖刺距離、沖刺次數來衡量:現今足球比賽因注重戰術整體化,故對體能要求更加提高,一個運動員在一場足球比賽中,奪取距離在8000米以上,沖刺約100以上。
體能即人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包括與健康有關的健康體能和與運動有關的運動體能。
體能(Physical Fitness)一詞最早源於美國。從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在英文文獻中,常被用於表達身體對某種事物的適應能力。例如,Fitness for competition andwin;Fitness for life activity。德國人將之稱為工作能力,法國人稱之為身體適性,日本人稱之為體力,中國香港地區、台灣地區的學者將之翻譯為「體適能」,並得到華語流行國家和地區體育學術界的認可。
1984年中國出版的《體育詞典》認為,體能是人體各器官系統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
⑩ 德國人的品質一足球事例
揭秘德國足球崛起謎團 德國人將足球當科學研究
2014-07-22 09:36:01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作者:華商網-華商報
分享 評論
本賽季歐冠決賽,是歷史上首次兩支德甲球隊會師。而五六年前,德國足球還處於歐洲二流水準,什麼讓他們崛起?中國足球又能從中借鑒到什麼?
劉鐵,陝西省體育局體科所專門從事足球體能研究的專家,1991年至1993年,作為中國赴德國科隆體院研修足球體能訓練的第一人,他曾多次赴拜仁、多特蒙德等德甲豪門學習德國球隊的訓練體系,現為陝西老城根全運隊體能教練。作為國內的德國足球專家,他對本屆歐冠德甲雙雄會師決賽,有著最接近真相的專業解讀。
德國人化解學術矛盾:將體能與技術高度結合
華商報:兩支德甲豪門擊潰了兩支西甲豪門,會師歐冠決賽,不知你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劉鐵: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德國人這幾年一直在攻克足球運動發展的一個瓶頸,就是如何將體能和技術高度結合起來。以往人們認為,體能好、身體訓練多,協調性就會下降,這次拜仁和多特蒙德在歐冠上的表現說明德國人已經攻克了這一足球難題。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面對以技術見長的西班牙球隊,德國球隊在技術上一點也不吃虧,並擁有著比對手更充沛的體能和更強悍的沖擊力。技術不比你差,體能更比你好,贏球是自然的事情。半決賽首回合拜仁對陣巴薩,獨中兩球的穆勒全場跑動距離是13000米,梅西只跑了9409米。這樣的拜仁能不贏球嗎?
華商報:德國足球以前給人的印象是體能好、沖擊力強,但技術粗糙、技戰術呆板,缺乏美感。怎麼一夜之間,德國人也能打出漂亮的技術足球了?
劉鐵:不可能一夜之間完成轉變。從足球運動規律看,體能與技術是存在矛盾的。所謂既有體能又有技術的足球,就是尋找到體能訓練和技術訓練的最佳平衡點。這個平衡點非常難,德國足球為此走了許多彎路。最初,他們認為自己的技術粗糙是缺乏協調性、柔韌性的訓練。他們在實驗室里做模擬,然後在實踐中應用,發現效果不明顯。他們又重新探索,就這樣一點點地積累和改善,不斷走彎路,不斷修正,最終修成正果。
用生物學指導訓練:神奇的肌肉疊加讓訓練增效
華商報:德國足球為何不能直接把體能和技術兼具的足球體系移植過來,非要一點一點地摸索?
劉鐵:德國人是個非常理性的民族,他們不會盲目地學習某個足球流派,而是先搞明白別人的東西,並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分析,其中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足的,哪些東西可以借鑒,哪些東西需要拋棄。就是說,德國足球始終以科學的態度學習別人的長處。
華商報:你能否舉兩個例子,描述一下德國人是怎樣用科學的態度搞足球?
劉鐵:為了改善德國球員力量足、協調性不足的難題,德國人發明了一種肌肉疊加訓練。比如,按照以前的訓練,身體A肌肉群需要8周的訓練,與之相連的B肌肉群,另外需要12周的訓練。德國人利用疊加原理在12周內完成兩塊肌肉群的訓練。基本過程是這樣的:前8周訓練A肌肉群,同時也在訓練B肌肉群,這樣A肌肉群的訓練完成後,只要4周的時間就完成了B肌肉群的訓練。這樣的訓練效率高,還不會破壞身體的協調性。
華商報:聽起來也不是太難理解的問題,不就是重合疊加嗎?
劉鐵:想當然,是容易的。做起來就太難了。這種肌肉疊加訓練,首先要制定一套訓練體系,在體系內,各個環節都要嚴格准確地按要求執行,比如訓練間歇的次數和時間,多一點、少一點、強一點、弱一點,都會讓整套訓練前功盡棄。這裡麵包含著許多生物學的高深學問。體能訓練,不是練得越累效果越好,而是一個系統。系統內的各個環節要精確到位,比如,我帶老城根隊進行折返跑訓練,要求他們20秒完成一組,不能快也不能慢。杠鈴訓練也是如此,不是杠鈴越重就對肌肉力量的增強越好,而是要掌握好訓練強度和間歇等。
創造獨有的「動作模式」:規范動作頻率、傳控跑效率
華商報:德國足球從過去的「跑不死」到現在既能跑又會踢,他們的創新是個漸進的過程。換句話說,德國人不會輕易否定自己,更不會貿然創新。
劉鐵:是的。仔細對比就不難發現,真正的足球強國,比如德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都在吸取別人長處的同時,堅持著自己的東西。這次歐冠,西班牙足球徹底敗下陣來,但我告訴你,西班牙足球永遠學不了德國足球。西班牙足球早就自成體系了,如果他們把德國足球那套東西移植過來,就等於讓過去的體系徹底崩潰。最終的結果就是邯鄲學步。
華商報:中國足球倒是「勤學」,昨天學巴西,今天學西班牙,明天可能又要學德國了。
劉鐵:那是一些不懂足球規律的人在瞎搞。我們搞足球科研的不會這么想。這次歐冠兩支德國球隊的表現也在啟發我,德國人究竟用一種什麼樣的理念讓他們既保持了體能優勢,又變得很有技術性。這種顛覆性的變革源自哪裡,基於我對德國足球的了解,我認為德國足球找到了一種最適合他們踢球的「動作模式」。
華商報:第一次聽說這個概念,它意味著什麼?劉鐵:具體的專業解釋,我就不詳細講了。「動作模式」就是一支隊伍踢球的方式,它體現在嚴格規范動作頻率、處理球的方式,控球、傳球、跑動的效率等。一支隊伍若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動作模式,會讓球隊出現很多不可思議的變化,球員特別能跑,卻不感到累;一些被認為技術定型的球員會提升技術和戰術素養。我仔細對比了拜仁慕尼黑等德甲球隊,發現同樣的球員,五六年前還是傻大黑粗的踢法,現在卻能玩細活兒。這就是一支隊伍動作模式對球員的改變。
最嚴謹理性的足球文化:理性、堅持,對細節精益求精
華商報:恆大的郜林好像也是這樣,最近他頻頻在中超和亞冠賽場進球,就是踢球方式發生了改變?劉鐵:對。中超有兩支隊伍,我最看好。一個是恆大,一個是江蘇舜天。我發現,恆大隊的動作模式與英超曼聯出自同一體系,就是強調對節奏的控制。節奏控制好了,球員其實非常省力。說到郜林的改變,也是他懂得節奏的把控,不像以前,只會悶著頭往前沖。這也是恆大下半場進球多的原因之一。江蘇舜天的控球率很低,但這支隊伍動作模式強調的是效率優先,成績也不差。
華商報:動作模式是否可以看做一個體系?
劉鐵:可以這么說。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知道只要是職業教練,總要面臨下課和上課。對於俱樂部而言,更換新的教練,首先要看這個教練是否能傳承球隊的「動作模式」。對於一個教練而言,也要看球隊的「動作模式」是否適合自己執教風格。這方面,國內俱樂部能逐漸意識到,卻還沒有完全搞懂。所以才會出現「昨天學這個,今天學那個」的現象。
華商報:從德國足球中能看到德國文化中的那些優秀品質,中國足球怎麼借鑒?
劉鐵:我在德國進修了兩年,德國足球文化的確有許多優秀的品質,理性、邏輯思維強、堅持、對細節精益求精,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中國足球若不能克服急功近利、浮躁、投機取巧的問題,我們恐怕100年也學不會。舉個例子,中超某豪門的一個知名教練前一陣子去歐洲俱樂部學習,觀察人家訓練和比賽三個月後就回國了。我問他有何體會,他說根本看不懂。我說太正常了,他要是三個月就能搞明白,中國足球早就上去了。足球文化才是最難學的。 本報記者梁軍
格策無緣歐冠決賽
多特蒙德22日遭重大打擊,球隊中場核心格策由於右腿韌帶拉傷,將無緣與拜仁慕尼黑隊在本周末的歐冠巔峰對決。格策在當天參加了全隊訓練,但僅一個小時後就因為舊傷復發離場。20歲的格策已經確認將在下賽季轉投拜仁,其身價高達3700萬歐元。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