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月密謀的歷史事件介紹
七月密謀案是一次企圖刺殺阿道夫·希特勒而發動政變的行動,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七月密謀的 歷史 事件介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七月密謀的簡介
七月密謀又被稱為“7·20密謀”,是一場爆發在納粹德國內部的政變,矛頭指向當時德國最高領導人希特勒。現在我們來通過對七月密謀簡介,來了解一下這場驚心動魄的 政治 事件。
這場政變的主要人物由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元帥等德國高層領導人。他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刺殺希特勒的行動,並最終 決定 在希特勒的大本營狼穴內進行。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狼穴內舉行一次 軍事 會議,施陶芬貝格上校也是與會人員之一。他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手臂和一隻眼睛,他以此為理由,挨著希特勒坐在一起。其實,在他的 公文 包內,藏著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彈。
當會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施陶芬貝格在藏著炸彈的公文包放在桌子的一側,悄無聲息地中途離開了會場。當時希特勒正全神貫注地聽著從前線發來的戰爭 報告 ,並無多疑。這原本是一場精細的謀殺計劃,但不湊巧的是,施陶芬貝格放在桌子一側的公文包,被一位上校碰到了一邊,因此炸彈爆炸時,厚實的橡木替希特勒擋住了部分沖擊力,因此在爆炸中,希特勒僅受了輕傷。
施陶芬貝格以為希特勒必死,因此迅速離開了狼穴,坐上飛機逃跑。希特勒馬上下令追擊施陶芬貝格乘坐的戰機,但未能 成功 。直到施陶芬貝格返回部隊,企圖策動部隊叛變的時候,才被德國的黨衛軍逮捕,行動因此宣告失敗。
七月密謀的主要人物
七月密謀主要人物是納粹德國的軍官克勞斯·菲利普·瑪麗亞·查士丁尼·申克·馮·施陶芬柏格,刺殺行動時任陸軍上校。
施陶芬柏格出生於1907年11月15日,早年加入德國軍隊,在第十七騎士團,德累斯頓步兵學院等服役。1943年4月,施陶芬柏格在北非的一場戰役中受到了重傷,其中一條手臂和一隻眼睛徹底報廢。因為其無法在野戰部隊中繼續服役,因此被調回了國內。
但是也正好在這個時候,施陶芬柏格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開始意識到納粹的殘酷和野蠻行徑,因此企圖通過政變,來改變德國的命運。他加入了抵抗組織,曾多次背負炸彈刺殺希特勒,但都沒有成功。而離他成功僅有一步之遙的,正是七月密謀。
參加七月密謀主要人物,除了施陶芬柏格,還有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元帥、路德維希·貝克上將、埃里希·赫普納上將等多名德國高級軍官。這次行動施陶芬柏格用公文包夾帶著一枚炸彈進入希特勒的老巢狼穴,想用炸彈炸死希特勒。
施陶芬柏格將裝著炸彈的包放在了桌子底下,然後偷偷溜出了會場。在他離開後不久,炸彈便發生了爆炸,但當時希特勒正把整個身子都伏在桌子上看地圖,因此炸彈爆炸的時候,只讓他受到了輕傷。當時參加會議的共有24個人,其中4人被當場炸死。
事件泄露,希特勒對施陶芬柏格實施了逮捕行動,施陶芬柏格和其同黨經過殊死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被德軍俘虜。在沒有經過審判的情況下,殘暴的德軍將他拖到院子里,當場執行了槍決。
七月密謀的結局
政變主謀:施陶芬貝格上校、歐布利特將軍、基爾海姆上校及海夫頓中尉皆於當晚被捕,並旋即在戰爭指揮部的庭園內被斐德利希·佛洛姆(Friedrich Fromm)將軍下令槍斃。很多人(包括希特勒)都相信這次就地處決政變主謀,是有人暗中不使主謀者們有時間被逼供出更多的參與者。不過,希特勒事後以行動來回應這起政變,擴大事件而處決了五千名反對納粹政權的人,有些人被酷刑煎熬至死。
在今天的德國,參與這次政變的人都被稱為抵抗戰士。更有以部份參與者名字命名的街道。
1967年後期,7月20日陰謀案被拍成電影The Night of the Generals。
湯姆克魯斯在2007年拍攝一部電影名為:《 刺殺希特勒》。此電影也是敘述此事件的發生。本片在德國當地拍攝,將於2008年下半季上映,湯姆克魯斯飾演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
猜你喜歡:
1. 南北朝皇帝歷史趣事3則
2.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叫什麼
3. 考古發現古墓紀錄片唐泰陵
4. 希特勒是怎樣的人
5. 德國希特勒是怎麼死的
B.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處期,盟國對德國和日本的處置有何不同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希望對你有幫助:對法西斯分子的懲罰力度不同,日本小於德國;對兩國領土佔領方式不同,德國分區佔領,日本則被美國單獨佔領;對法西斯政府的處置不同,德國被徹底摧毀,日本保留了天皇制。
原因:美國戰後勢力膨脹,蘇聯成為惟一和法西斯勢力與美國抗衡的國家,但主要精力放在鞏固歐洲的既得利益上;中國等其他國家的經濟也處於恢復之中。
C.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盟國對德國和日本的處置有何不同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兩國經濟的重建和騰飛都得益於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建軍猛發展。兩國經濟都受益於美國無私的援助,德國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推動下迅速的恢復戰前水平並實現騰飛。而日本除得益於美國慷慨的技術專利出售,還受到了美發動朝越戰爭的巨額軍事采購,刺激了日本的發展。兩國的經濟發展龍頭都是出口製造業,尤其是電子,機械,汽車等。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日本的發展更加的有賴於在二戰期間巨大的財富積累,尤其是從中國東南業等地區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而德國被盟軍佔領後,連機器設備都被蘇聯運走了,德國更加依賴於德國人對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的嚴謹態和務實精神。日本除廣島長崎之外,其他本土地區基本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而德國經歷了二戰的洗禮,已是一片廢墟,德國人憑著果敢的精神在一片瓦載礫上建立起了現代化的工廠。日本在戰爭期間從東南亞等地掠奪了大量的勞動力,經濟發展德益於勞動力的廉價。而在德國,勞動力稀缺,他們的發展更加的得益於德國一系列的國民福利改革
D. 比較二戰後初期盟國對德國和日本處置的異同,分析造成異同的原因
(聯系二戰後對德日法西斯處理方式的相同和不同點,歸納兩極格局形成的原因)同:組織國際法庭對戰犯進行審判;一些法西斯分子得到應有的懲罰;都佔領了兩國國土(3分)。異:對法西斯分子的懲罰力度不同,日本小於德國;對兩國領土佔領方式不同,德國分區佔領,日本則被美國單獨佔領;對法西斯政府的處置不同,德國被徹底摧毀,日本保留了天皇制(3分)。原因:美國戰後勢力膨脹,蘇聯成為唯一和法西斯勢力與美國抗衡的國家,但主要精力放在鞏固歐洲的既得利益上;中國國力弱,不足以與美國抗衡;實質是大國意志的反映(3分)。
E. 1944年史陶芬伯格刺殺希特勒的計劃,究竟失敗在哪
1944年7月20日,位於東普魯士拉斯登堡的德軍大本營“狼穴”,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件,“狼穴”的會議室里爆炸了一顆炸彈。當時參加會議的人里,有納粹德國的元首希特勒。
很顯然,這次刺殺的目標就是希特勒。這次暗殺,也是希特勒經歷過的幾十次暗殺中,使他最接近死亡的一次。但是,十分可惜,由於偶然的情況,這次暗殺失敗了,希特勒只是受了點輕傷。
從這一方面看,象密謀集團這樣一個紀律鬆散的組織,執行這樣一個混亂的計劃,即便是希特勒沒有死,也難以完成它的目標。
因此,史陶芬貝格的計劃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便是希特勒死去,他和他的夥伴也難以控制局勢。他的行動只能讓整個德國陷入混亂癱瘓之中。這樣,在盟軍的進攻下,德軍的失敗崩潰會更快的到來。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會縮短,戰爭帶來的災害也會降低,這也將是史陶芬貝格他們對德國和世界的功績了。
F. 二戰時德國和盟國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二戰時期,軸心國以德日意三國為主,而德國顯然是這三國的老大,希特勒更是這群老大的領頭羊。但是希特勒卻對他的這兩個小弟並不看好。
當初,希特勒建議日本和自己東西夾擊,進攻蘇聯後然後瓜分世界,可日本覺得德國已經很強大了,打下蘇聯綽綽有餘,於是謝絕了這一邀請,讓德國獨自面對蘇聯人強大的陸軍,這是一點。
希特勒建議日本先佔領了中國,再去攻佔東南亞,一個蘿卜一個坑,慢慢來。而日本卻狂妄自大,在中國還沒有被消化的情況下,去進攻東南亞,在緬甸陷入了戰爭的泥潭中。這還不算,日本在太平洋竟然去惹美軍,還去進攻美國的珍珠港!這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當希特勒聽說日本進攻珍珠港,引得美國參戰,氣得直跺腳,大罵日本這頭蠢豬!竟然去惹一頭大象來參戰!
試想,如果日本人當初聽從希特勒的建議,東西夾擊蘇聯,接下來再對付美國,那麼世界可能又是另外一番局面。
當然,美國人也沒有那麼愚蠢,他們也會權衡利弊,遏制同盟國的,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管他們怎麼厲害,最終還是逃不掉滅亡的結局!
G. 二戰期間,英法等盟國為何會對德國的進攻毫無招架之力
英、法等盟國在戰前均無充分准備。法國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可能會繼續向東進攻蘇聯,即使要進攻法國,也要在四五年以後;英國則指望地面作戰由其盟國承擔,自己只負責海上封鎖和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荷、比、盧三國則抱有嚴守中立可免遭侵略的幻想。盟軍的作戰計劃直到1940年3月才確定。該計劃規定,如德國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以兩個法國集團軍和一個英國集團軍向比利時機動,在比利時軍隊的協助下,將德軍阻止在代爾河一線;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面進攻,則以一個集團軍群堅守防禦,以另一個集團軍群進行增援,英國海軍從海上封鎖德國。
H. 二戰期間,盟國在西西里登陸戰前採取了哪些行動欺騙德軍
為達成戰役突然性,使軸心國相信盟軍的主攻目標是希臘,其次是撒丁島,盟軍採取了一系列欺騙措施,如散發假情報,將一具帶著偽造作戰文件的「威廉·馬丁少校」的屍體投到西班牙海岸。這些文件很快落到德國特務手中。德軍最高統帥部看到文件後信以為真,誤認為盟軍將在撒丁島或希臘登陸,遂將德軍裝甲師和魚雷艦艇紛紛調往該地。此外,盟軍登陸編隊在航渡中不是從北非沿岸直接駛向登陸地域,而是繞過邦角轉向南再向東行駛,造成進攻西西里以東某處的假象。
I. 二戰後法西斯聯盟國家是怎麼樣處理德國的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正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
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關於柏林問題: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希斯市正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正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正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J. 法國怎樣看待德國佔領萊茵蘭
1936年3月1日,希特勒決定佔領萊茵蘭。
1936年3月2日,布洛姆貝格發出了佔領萊茵蘭的正式命令。他要求陸、空軍部隊同時出其不意地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為保持行動的和平性質,准備工作應盡量做得不惹人注意;假如洛迦諾條約的其他簽字國,通過軍事准備來對德軍進入萊茵蘭作出反應,任何軍事上的「反措施」都要由他來決定。這里所說的反措施就是「趕緊將三營德軍從萊茵河西岸撤回」。
1936年3月7日,星期六,英法兩國法定的休息日,凌晨,德國一支象徵性的小分隊奉命越過萊茵河,進入非軍事區。上午10時,德國外長牛賴特召見洛迦諾締約國駐德大使,交給他們一份廢除洛迦諾公約和提出新的和平計劃的照會。
德國在照會中建議,同比利時和法國簽訂為期25年的互不侵犯條約,並由英國和義大利出面保證;同德國東方諸鄰國簽訂同樣的互不侵犯條約;同意法德邊界兩邊都非軍事化;與西方國家簽訂空軍條約,國聯改組後,德國可能重返國聯。然後德國外長告訴他們說,德國「象徵性的小分隊」正在進入萊茵蘭地區。
中午,希特勒在國會發表演講,他說:「德國不斷地、反復地提出和法國保持友好關系和保障和平,而法國卻拿法蘇軍事同盟來回答我們,這個軍事同盟是專門對付德國的,這是對萊茵條約的破壞。洛迦諾公約從此失去了它的實質意義,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因此,德國不應該再受這個失效的公約的約束了。」
當時,希特勒作出的決定使德國的將領們感到惶惶不安,他們多數人認為,佔領萊茵蘭的少量德國部隊會被法國軍隊徹底殲滅。希特勒的計劃付諸實施之後,將軍們依然坐卧不寧。
希特勒以後也承認,「在進軍萊茵蘭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只好夾著尾巴撤退,因為我們手中可資利用的那點軍事力量,即使是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
3月7日,德軍進入萊茵蘭的當天,法國總理薩羅在自己的辦公室召集三位閣僚以及莫蘭和甘末林開會。但最後會議未作任何決定。3月9日,在內閣會議上由於莫蘭危言聳聽,使內閣會議作出如下決定:向國聯和洛迦諾締約國發出呼籲,要求「立即召開國聯會議,在巴黎同洛迦諾公約各締約國進行磋商」。法國人不願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出兵萊茵蘭,但又不願意公開承認這一點。於是將法國的命運交由國聯和洛迦諾締約國來裁決。
實際上,法國最重要的盟國英國早在一年以前就已決定了不幹預德國佔領萊茵蘭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