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藝術設計十五講第二講_德國藝術工業聯盟
(二)德國藝術工業聯盟 (又稱德國工業製造聯盟、德國工業同盟、德意志製造聯盟)
1 、名詞解釋:
德國藝術工業聯盟成立於1907年,它的成立和反對青春風格等藝術流派有關,德國的青春風格與奧地利分離派的觀點一致。奧地利分離派1897年誕生於維也納,其成員主要是激進的青年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家,他們反對藝術中的經院派。德國青春風格源於希爾特於1896年1月1日在慕尼黑創辦的《青春》雜志。該雜志聲稱「擺脫任何狹隘的觀念,研究藝術問題和生活問題。」雜封面飾以奇異的波形線條和花鳥圖案,圖案中間一些半裸的美女頭發鬆散,姿態驕縱。雜志的波形裝飾字體成為新風格的特徵。
在青春風格和分離派的影響下,德國和奧地利的大量建築都裝飾了奇異的自然圖案。這派藝術家製作的傢具中,腿和靠背的線條明顯彎曲,吊燈和台燈的金屬部分和燈罩使人想起植物的圖案。他們十分注意原材料的美,強調原材料加工的高超工藝,直接模仿自然界——大地、水、風、飛禽。走獸、植物的那些結構原則和形式原則。
在批評裝飾和否定青春風格、分離派觀點的背景中,為了討論技術產品形式的審美本質和標准化對藝術發展的影響,德國一些建築家、藝術家和企業家把藝術興趣和研究對象相同的人聯合起來,這種想法得到德國官方機構的支持,於是,德國藝術工業聯盟成立。它是藝術和工業、藝術家和企業家的聯盟,基本目的是追求產品的質量以及最好地體現這種質量的形式。
2 、章程:
德國藝術工業聯盟受到羅斯金和莫里斯的影響。德國藝術工業聯盟章程指出:「藝術工業聯盟的目的是通過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的共同努力,提高工業產品的質量,並且宣傳和全面地研究這個問題藝術家、企業家、生產問題專家、以及「候補會員」可以成為聯盟的會員,整個團體和機構可以被接受為「候補會員」。」
3 、原則:
德國藝術工業聯盟的宣言闡述了新的原則:「盡管在其他工業生產部門中由於總的技術進步質量得到提高,然而在藝術工業中藝術評價因素和純技術因素結合在一起;藝術評價因素應該從產品最大的有效性和經濟性的觀點加以識別。而這要求消費者具有趣味的高度規范性,以及高度的文化修養。為了使德國生產的產品達到高質量,必須要有優秀的藝術知識分子和技術知識分子的相互合作。德國藝術工業聯盟把旨在提高工業產品質量的這種聯盟視為自己的最高目的,並把這種目的看做為德國文化的工具。」
4 、 藝術工業聯盟首先在德國產生的原因是,當時德國產生了世界上第一批大型壟斷組織。在壟斷組織中,迅速形成了藝術家和企業家的牢固聯盟,展示了藝術任務和生產任務新型的相互關系。19世紀末期,德國創辦了大量的專門雜志,它們對各種藝術活動、包括對物質環境的審美改造進行綜合研究,為藝術設計作為新型職業的誕生准備了理論前提。而藝術工業聯盟正是藝術設計的一種組織機構。
由於許多著名企業家的加入,藝術工業聯盟影響極大。它吸引了大批有才能的藝術家從事工業工作。1910年它參加了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向世界表明了德國工業界和藝術界不滿技術生產領域中造型的自發發展過程,而要用認為的努力極大地加速這種發展。
德國藝術工業聯盟獲得政府的支持,開辟了向人民大眾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吸引了社會各階層對藝術設計的關注。
德國藝術工業聯盟的巔峰之作使1927年在斯圖加特舉行的懷森霍夫住宅展覽會,形成了新的住宅理念,從房屋到咖啡杯的一切物品,都處在統一的風格中。德國藝術工業聯器公開追求商業目的,它的活動提高了工業產品的質量,增強了德國工業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
『貳』 什麼是德國工業同盟
德國工業同盟成立於1907年,是一個在各界推廣工業設計思想、制定工業規范的組織,規勸美術、產業、工藝、貿易各界人士,共同推進「工業產品的優質化」,工業同盟的口號就是「優質產品」。
『叄』 德意志製造聯盟的宗旨
其宗旨是通過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的結合,提高德國設計水平,設計出優良產品。同盟認為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業設計師是社會的公僕,而不是以自我表現為目的的藝術家,在肯定機械化生產的前提下,把批量生產和產品標准化作為設計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社會各界推廣工業設計思想,介紹先進設計成果,促進各界領導人支持設計的發展,以推進德國經濟和民族文化素養的提高。它表明德國在工業設計方面已進入一個新階段,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肆』 穆特修斯簡介
穆特休斯(Herman Muthesius,1861—1927),他是一位建築師,1896年被任命為德國駐倫敦大使館的建築專員,一直工作到1903年。
穆特休斯對製造德意志製造同盟的理想做出了大量貢獻,在此期間,他不斷地報告英國建築的情況以及在手工藝及工業設計方面的進展。除此而外,他還對英國的住宅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寫成了三卷本的巨著《英國住宅》,並於他返回德國後不久出版。
(4)德國工業同盟宗旨是什麼擴展閱讀:
個人經歷
回國後他被任命為貿易局官員,負責應用藝術的教育,並從事建築和設計工作。作為製造同盟的中堅人物,他由於廣泛的閱歷和政府官員的地位等優勢,對於同盟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他來說,實用藝術(即設計)同時具有藝術、文化和經濟的意義。
新的形式本身並不是一種終結,而是一種「時代內在動力的視覺表現」。它們的目的不僅是改變德國的家庭和住宅,而且直接地影響這一代的特徵。於是形式進入了一般文化領域,其目標是體現國家的統一。
他聲稱:」建立一種國家的美學的手段就是確定一種』標准『,以形成』一種統一的審美趣味『。
「穆特休斯建議將柏林美術學校、德累斯頓美術學校和不來蘭美術學校都改成建築與工藝美術學校,認識到設計教育的重要性。並主張「要以合理、客觀、功能第一與毫無裝飾的新觀念來代替傳統的美術觀念」。
『伍』 包豪斯成立的宗旨是什麼
1、 確立建築在設計論壇上的主導地位,
2、把工藝技術提高到與視覺藝術平等的位置,從而削弱傳統的等級劃分,
3、響應了1907年建於慕尼黑的「德國工業同盟的信條,即」通過藝術家、工業家和手工業者的合作而改進工業製品
『陸』 「德國工業同盟」宣言的主要內容
「德國工業同盟」宣言的主要內容:
第一點是他們認為藝術、工業、手工藝應該結合起來,不要認為他們是分割的,他們完全可以結合起來,這樣可以讓我們的設計更加得完滿。
第二點,他們強調通過教育、通過宣傳來提高德國的設計水平,提升藝術家,工業設計師和手工藝匠師合作的水平。他們已經意識到設計的教育還有設計正面的宣傳很重要。通過這些手段來提升藝術家,還有工業設計師,還有手工藝匠師他們的合作水平。拿我們國家的語言來說,就是說最終能夠使得工業設計師和那些畫家、雕刻家們,還有是工業美術的手藝人們能夠合作得好。
第三點是德國的工業同盟強調這個組織應該主要走非官方路線,這個組織應該是設計界的行業組織。這樣的話意味著他們可以由一個獨立的發展,不受到官方的約束,希望這個同盟,這個組織是非官方路線的。
第四點是在德國設計界大力地宣傳的設計應該是理性主義的,功能主義的,我們不能拒絕現代工業。所以導致德國成了功能主義設計的大本營。當然他們設計東西確實功能上很合理,產品質量很高,基本上是優質產品的一個可以劃等號的,可以說是優質產品的代名詞。
但是在面貌上來說可能在視覺上確實有很多做得過分了,你會覺得他們的設計是冷冰冰的,硬梆梆的,總覺得缺少一些人情味。
第五點,他們主張反對任何形式的裝飾。他認為裝飾是多餘的,裝飾只能增加負擔、增加成本,所以不能要裝飾及同樣他們把裝飾也是看成是罪惡。
第六點就是主張標准化和批量化生產,而且以為設計的基本要求,既然你要做設計必須是標准化的,必須是批量化生產的,你拿這個方案前提就是你這個設計是能夠標准化的生產,能夠批量化生產。可以看到他們的態度很鮮明、立場很鑒定。
『柒』 德國現代設計藝術的發展經歷的階段
一、德國的工業設計
1、背景
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以後,德國的資本主義獲得了空前高速持續的發展,隨著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設計不僅得到重視,而且也開始出現職業的設計師。
2、發展
1851年倫敦"水晶宮"博覽會時,德國曾派出了由建築家哥德弗萊德·謝姆別爾率領的代表團,通過參觀,謝姆別爾認識到德國設計落後的同時,認為必須改革德國的設計現狀.此後,德國的設計受到了德國政府的重視,開始了改革。1876年謝姆別爾在慕尼黑組織舉辦了一次國內范圍的工業展覽,以顯示改變德國各邦過去那種粗獷,野蠻的畸形風格,而進入普遍的文藝復興古典式樣時期的高雅設計。與此同時,德國的工業發展的發展迅速。德國在工業和技術上已超過了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1885年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第二年,G·戴慕爾發明了四輪汽車,後來兩人合作成立了"本茨汽車公司",這是後來風行世界的"賓士"汽車的緣起.德國工業的快速發展,與歐洲英,法等國家一樣,存在著外觀設計醜陋的毛病.1896年,德國政府舉辦了一次博覽會顯示出這個問題,導致了後來的新藝術運動中"青年風格"設計的出現.
二、德國的青年風格運動(新藝術運動)
1、背景
德國的新藝術運動是以「青年風格」來稱謂的,藝術家、建築家以《青年》雜志為中心,希望通過手工藝的傳統恢復來挽救頹敗的當代設計,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響。初始帶有明顯的自然主義色彩,但於1897年後逐漸擺脫以曲線裝飾為中心的法國等新藝術運動主流,開始和格拉斯哥四人相似的探索,從簡單的幾何造型和直線的運用上找尋新的形式發展方向。
2、發展
青年風格運動最重要的設計家是貝倫斯,他是德國現代設計的奠基人(德國現代設計之父),早期受新藝術運動影響,也有類似於分離派的探索。他以慕尼黑為中心進行設計試驗,其功能主義和採用簡單幾何形狀的傾向都表明他開始有意識地擺脫新藝術風格,朝現代主義的功能主義方向發展。對米斯"凡德羅和科布西耶等人影響巨大。代表作有德國電器集團的廠房建築(現代主義幕牆式建築的最早模式)。
三,德國的工業同盟(現代主義設計)
1、背景
以"青年風格"為特徵的新藝術運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現代工業中所出現的設計問題,所以,大約從1902年開始,就有一部分德國的設計師從"青年風格"中分離出來,試圖從新的角度,新的方面去探索工業化和機械化條件下新的設計藝術形式。 1902年(有資料說是1900年),德國魏瑪大公府邀請比利時設計師凡·德·威爾德擔任藝術顧問,並籌建了魏瑪市立工藝學校(包豪斯前身)。1906年,威爾德任首任校長。威爾德認為「技術是生產新文化的重要因素」。「美一旦掌握機器的鐵臂,這些鐵臂有力地揮舞,就能創造美」。主張設計師應該採用新材料、新技術,追求理性設計。這些思想對德國工業聯盟的影響深遠。1907年成立的德國製造聯盟(也叫「德意志製造聯盟」)開始探索設計與工業的有機結合。
2、發展
德國工業聯盟是在穆特修斯的倡導下,由一群著名的工業家、藝術家、建築家、作家組成的設計聯合體,它的成立標志著德國工業設計進入新的階段同時也標志著現代設計藝術時代的來臨。。如凡·德·威爾德、貝倫斯、瑙姆、布魯諾·陶特、以及奧地利的霍夫曼、奧別列切等著名人物。穆特修斯和威爾德都在理論上有所發展,設計師貝倫斯更是在實踐中將工業與藝術完美結合,成為一代設計先驅在這種探索過程中比較突出的設計師是彼得·貝倫斯和穆特修斯。
德國工業同盟的宗旨是由弗里德利克·瑙姆起草的,作為政治家的他,對設計藝術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他在宣言中提出了六個方面的主要內容:第一明確提出藝術,工業,手工藝相結合;第二主張通過教育,宣傳提高德國設計藝術的水平,完善藝術,工業設計和手工藝;第三強調聯盟走非官方路線,保持聯盟作為藝術界行業組織的性質,以避免政治對設計工作的干擾;第四要求在德國設計藝術界大力宣傳和主張功能主義,承認並接受現代工業;第五在設計中,反對任何形式的裝飾;第六,主張標准化下的批量化,以此為設計藝術的基本要求。
彼得·貝倫斯,是在德國工業聯盟的會員中,最著名的設計師也是工業聯盟的發起者之一,常被稱為第一位工業顧問設計師。貝倫斯的早期設計深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常常利用圖式化的平面來製作富有節奏感的裝飾樣式。後來又受到麥金托希的影響,開始重視以直線為主的功能主義,採用理性的幾何造型來表達設計。大約就在這時,他從形形色色的設計觀念和不同風格的設計作品中,看到了正在變革中的藝術和設計趨勢,認識到設計只有與大工業的加工技術和材料工藝緊密結合才會擁有生命力.他不僅肯定大工業的機械生產方式,更找到了適應大生產設計方式的功能主義的內核,這些在他的設計中有完整的體現.如他為AEG設計的廠房整個建築外面沒有任何裝飾,表現出新技術條件下對新建築形式的大膽探索.這為建築開拓了一種新的形式,被建築界視為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建築穆特修斯。貝倫斯還是一位傑出的設計教育家,1907年開始,他指導了幾位學生。包括格羅皮烏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們後來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除了建築設計之外,貝倫斯還為AEG做了許多產品設計,如1909年設計的電水壺、電鍾、電風扇等。這些設計在重視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形式的簡約。沒有一點偽裝和牽強,使機器在家居環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語言來表達。貝倫斯在AEG這個實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負責公司的建築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產品設計,使這家龐雜的大公司樹立起一個統一完整的鮮明形象,開創了現代公司識別系統(CIS)的先河。AEG的標識經他數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標志之一。可以說,貝倫斯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工業設計師。
穆特修斯是德國工業聯盟的奠基人和開創者。是一位教師、外交官、古董鑒賞家出身的設計運動組織者。德國現代設計運動先驅。穆特修斯主張設計藝術必須有目的性,講究功能,講究成本核算,十分重視功能主義設計原則。他認為德國設計只有採用機械化大生產方式才能有發展前途。他提出「一定把機械式樣作為20世紀設計運動的目標」;所有設計必須符合「完全純粹的使用功能」。1914年,他在德國工業聯盟在科隆舉辦工業藝術與建築展覽會上與范德維爾德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穆特修斯終於以有力的證據和理論駁倒了對方,指明了工業設計發展的立足點是標准化生產方式。這場爭論是現代設計史上的第一場大爭論,後來的事實證明,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的工業產品和零部件的標准化,成為工業化發展的歷史必然,也為德國成為理性主義的設計大國埋下了伏筆。舒密特也是聯盟的支持者。1898年創辦德國德累斯頓手工藝工場。
3、評價
德國工業聯盟發展迅速,聯盟採取舉辦講座、開年會、出版年鑒、發展會員、辦展覽等形式宣傳自己的設計主張,還在設計實踐中實現自己的設計原則。聯盟培養和影響了一代新人。如貝倫斯直接影響了格羅皮烏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們後來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聯盟還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1915年,英國成立設計與工業聯盟;1910年。奧地利成立「奧地利製造聯盟」;1913年。瑞士成立製造聯盟。
德國工業聯盟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藝術時代的來臨。
四、包豪斯(現代主義設計的高峰)
1、包豪斯產生的歷史背景:
手工時代的產品,從構思、製作到銷售,全都出自藝人(工匠)之手,這些工匠的技藝包含了設計,但可以說當時沒有獨立意義上的設計師。工業革命以後,由於社會生產分工,於是,設計與製造相分離,製造與銷售相分離。設計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然而由於技術人員和工廠主一味沉醉於新技術、新材料的成功運用,他們只關注產品的生產流程、質量、銷路和利潤,並不顧及產品美學品味以及藝術家不屑關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業產品造成粗製濫造,產品審美標准失落。因此,大工業中藝術與技術對峙的矛盾十分突出。
19世紀上半葉,形形色色的復古風潮為歐洲社會和工業產品帶來了矯飾之風,例如羅可可式的紡織機、哥特式蒸汽機、以及新埃及式水壓機。產品設計中如何將藝術與技術相統一,引發了一場設計領域的革命,以19世紀後期英國人威廉·莫里斯發起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1900年前後以法國和比利時等國為中心的新藝術運動、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工業同盟三個運動作為標志,也是在包豪斯產生之前歐洲藝術設計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
2、發展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
格羅皮烏斯(理想主義)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二十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索時期(高峰時期)
包豪斯新校舍
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學院在小型工業城市德紹市開學。格羅皮烏斯認為,新的學校本身的建築、規劃,就是一篇無聲的「宣言」,所以他親自以包豪斯的原則設計了新校舍,這座被譽為現代建築里程碑的建築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實習車間、學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風車形的平面。各個不同的部分外型各自不同,高低錯落。整個形體簡潔明快,沒有任何裝飾。面對主要街道的實習車間為大面積裝有機械開窗裝置的玻璃幕牆,深灰色山牆,上書「Bauhaus」七個豎排字母。其餘部分則全部為白色粉牆加黑色鋼框窗。建築內部布置著布勞耶爾(MarcelBreuer)設計的鋼管皮面傢具。鋼筋混凝土建築,所有的建築物都是立方體造型,表面白色,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依靠簡朴的體塊空間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節奏感。由於其簡潔,這些建築也創造了當時建築的最低造價,20美分/平方英尺。
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後,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7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斯·邁耶(共產主義)繼任。這位共產黨員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邁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密斯·凡·德羅繼任。接任的米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被納粹黨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
密斯·凡德羅(實用主義)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於1933年正式上台的納粹政府,米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柏林時期僅有6個月的時間。
3、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包豪斯的歷史短暫,但是在現代設計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確立了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包豪斯打破了將「純粹藝術」與「實用藝術」截然分割的陳腐落伍教育觀念,進而提出「集體創作」的新教育理想;完成了在「藝術」與「工業」的鴻溝之間的架橋工作,使藝術與技術獲得新的統一;接受了機械作為藝術家的創造工具,並研究出大量生產的方法;認清了「技術知識」可以傳授,而「創作能力」只能啟發的事實,為現代設計教育立下良好的規范;發展了現代的設計風格,為現代設計指示出正確方向。
由於時代條件的限制,包豪斯還有許多的局限,比如只強調形式的簡約,忽視人機的情感關系。在手工藝和現代工業產品設計的關繫上還有烏托邦色彩。
四、德國現代設計
1、背景
德國是現代主義設計的發源地。德意志製造聯盟、包豪斯等設計實驗在德國的活動為現代設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戰後,德國設計在短短十幾年間就取得重大發展。1953年德國一批設計師在烏爾姆市建立烏爾姆設計學院開始重新振作自己的設計事業和設計教育事業。一方面德國人希望能夠通過嚴格的設計教育來提高德國產品設計水平,為振興德國戰後凋敝的國民經濟服務,使德國產品能夠在國際貿易中取得新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有感於德國發動的現代主義設計在美國的發展與初衷相違背,開始向商業主義、實用主義轉化。
2、發展
1949年,平面設計家奧托·艾舍,提出建立戰後的新設計教育中心,他的這個提議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1953年被稱為戰後包豪斯的德國烏爾姆(Ulm)藝術學院建立,地點就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誕生的小城市烏爾姆,由於准備工作的拖延,直到1955年才正式開始招生,校舍建築是由包豪斯早期畢業生、平面設計的重要人物馬克斯·比爾設計的,他同時擔任第一任校長。。在他和教員的努力下,這個學院逐步成為德國功能主義、新理性主義和構成主義設計哲學的中心,爾姆藝術學院的最大貢獻,在於它完全把現代設計--包括工業產品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從以前似是而非的藝術、技術之間的擺動立場堅決地、完全地移到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來,堅定地從科學技術方向來培養設計人員,設計在這所學院內成為單純的工科學科。通過學院的努力,一種完全嶄新的視覺系統--包括字體、圖形、色彩計劃、圖表、電子顯示終端等等被發展出來,成為世界各個國家仿效的模式。
系統設計在烏爾姆十分流行,並且逐步被引入建築設計領域。在系統設計上做出奠基作用的是漢斯·古格洛特和迪特·蘭姆斯,系統設計的觀念是由古格洛特在烏爾姆發展出來,由蘭姆斯通過布勞恩公司、扎夫公司、維索公司的設計推廣宣傳開來,成為德意志設計特徵之一。
如果從系統設計的理論根源來看,他的核心是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加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混合;從形式上看,則採用基本單元為中心,形成高度系統化的、高度簡單化的形式,整體感非常強,但是也同時具有冷漠和非人情味的特徵。
烏爾姆的設計哲學在德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們從德國產品種處處可以看到這種新功能主義、新理性主義、減少主義的特徵,雖然學院在1968年因為財政問題關閉,但是它的影響卻反而越來越大。不少學生和教員都成為大企業的設計骨幹,他們把學院的哲學帶到設計具體實踐中去。德國戰後的現代設計發展,為世界各國的工業設計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觀念和理論依據,同時也影響了歐洲各國,包括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德國的著名企業都有設計部門。克魯博公司、艾科公司、西門子公司等。由於受到烏爾姆設計理念的影響,德國產品設計具有理性化、高質量、功能好、冷漠的特徵。
產品的形式問題一直在德國設計界有討論。1907年就提出「好的形式」概念。穆特修斯認為好的形式是「自動出現的形式」;密斯認為「少即多」;迪特·蘭姆斯認為「最好的設計就是最少的設計」。色彩多用黑白灰等,沒有裝飾。被稱為新功能主義。具有理性主義特徵的優良設計施德國設計追求的最高目標。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市場競爭,一些公司開始注重設計的形式因素。接受日本、美國的影響。設計沿著兩條道路前進:(1)德國理性主義設計,面向本國和歐洲市場。(2)國際主義、前衛風格、商業風格的設計,面向國際市場。
青蛙設計與布勞恩的設計一樣,是德國在信息時代工業設計的傑出代表。德國的青蛙設計公司是國際設計界最負盛名的歐洲設計公司。作為一家大型的綜合性國際設計公司,青蛙設計以其前衛,甚至未來派的風格不斷創造出新穎、奇特,充滿情趣的產品。
青蛙設計公司的創始人哈特莫特·艾斯林格, 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國黑森州創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這便是青蛙設計公司的前身。 1982年艾斯林格為維佳公司設計了一種亮綠色的電視機,命名為青蛙,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於是艾斯林格將「青蛙」作為自己設計公司的標志和名稱。另外,青蛙(Forg)一詞恰好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縮寫,也許這並非偶然。青蛙設計也與布勞恩的設計一樣,成了德國在信息時代工業設計的傑出代表,青蛙公司的設計既保持了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布勞恩的嚴謹和簡練,又帶有後現代主義的新奇、怪誕、艷麗,甚至嬉戲般的特色,在設計界獨樹一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末的設計潮流。
公司的業務遍及世界各地,包括AEG、蘋果、柯達、索尼、奧林巴斯、AT&T等跨國公司。青蛙公司的設計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傢具、交通工具、玩具、家用電器、展覽、廣告等,但90年代以來該公司最重要的領域是計算機及相關的電子產品,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特別是青蛙的美國事務所,成了美國高技術產品的設計最有影響的設計機構。艾斯林格也因此在1990年榮登商業周刊的封面,這是自羅維1947年作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以來設計師僅有的殊榮。
青蛙的設計哲學是「形式追隨激情」,因此許多青蛙的設計都有一種歡快、幽默的情調,令人忍俊不已。青蛙公司設計的一款兒童滑鼠器,看上去就好象一隻真老鼠,灰諧有趣,逗人喜愛,讓小孩有一種親切感。艾斯林格曾說:"設計的目的是創造更為人性化的環境"。青蛙的設計原則是跨越技術與美學的局限,以文化、激情和實用性來定義產品。
青蛙是蘋果公司長期的合作夥伴,積極探索「界面友好」的計算機,通過採用簡潔的造型、微妙的色彩以及簡化了的操作系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1984年青蛙為蘋果設計的蘋果II型計算機出現在《時代》周刊的封面,被稱為「年度最佳設計」。從此以後,青蛙公司幾乎與美國所有重要的高科技公司都有成功的合作,其設計被廣為展覽、出版,並成了榮獲美國工業設計優秀獎品最多的設計公司之一。
五 、總結
德國是一個善於理性思考的國度,這種理性的思考應用在設計上就形成了德國的設計風格。無論是戰前包豪斯的探索,還是戰後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布勞恩公司,甚至於到了個性化消費和時尚主義設計藝術的20世紀80年代,德國始終是現代理性主義設計藝術的核心。但是德國的產品過多的強調科學性和合理性忽視了設計還涉及到多元文化、多種多種消費環境和不同消費需求等多種因素,使其無裝飾幾近冷峻的設計風格日趨受到消費者的批評。
『捌』 德國工業聯盟的歷史
德意志製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也可稱德國工業聯盟,是德國第一個設計組織,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石。
成立時間:1907年
成立地點:慕尼黑
成立宗旨:提高工業製品質量以達到國際水平
德國在19世紀末期的工業水平已趕上了英國、法國,居於歐洲第一位。德國在上升期不僅要求進一步工業化,而且希望成為工業時代的領袖。
1907年,德國的企業家、藝術家和技術人員組成了全國性的組織──德意志製造同盟,目的在提高工業製品質量以達到國際水平,使德國商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抗衡。
1908年,召開第一屆年會上,由菲什(Jheoder Fischen)於開幕詞中明確了對機器的承認,並指出」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業設計師是社會的公僕,而不是許多造型藝術家自認的社會主宰,這些觀點,都使得製造同盟以現代設計奠基者和發起人的姿態樹立起在設計史中的地位。
1912年出版的第一期製造同盟年鑒中,介紹了貝倫斯設計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廠房和電器產品。
1913年的年鑒中,著重介紹福特汽車公司的流水裝配作業線,希望將標准化與批量生產引入工業設計中。
1916年,同盟與一個文化組織合作出版了一本設計圖集,推薦諸如茶具、咖啡具、玻璃製品和廚房設備等家用品的設計,其共同特點是功能化和實用化,少有裝飾,而且價格為一般居民所能承受。這本圖集是製造同盟為制定和推廣設計標准而出版的系列叢書中的第一本。這些宣傳工作不但在德國影響很大,促進了工業設計的發展,而且對歐洲其他國家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些國家先後成立了類似製造同盟的組織,對歐洲工業設計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戰期間,製造同盟在中立國舉辦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展覽。自此以後,逐漸把目光從國外轉向國內,其思想中的「國際主義」因素讓位於」較實際面對經濟狀況「的態度,強調把設計作為改善國家經濟狀況的一種手段。
1934年同盟解散。
1947年重新建立。
『玖』 德國工業同盟的歷史作用和意義
在德國的現代化進程中 ,第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轉折點是 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 (Zol lverein)的建立。該同盟是一個以普魯士為首的經濟貿易組織 ,它的出現被稱為「德國歷史上滑鐵盧和柯尼格雷茨之間最有益的 ,而且也是最偉大的事件」[1] (P50 3) 。它已經具有了現代關稅同盟的基本內涵 ,即對內進行自由貿易 ,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它的貿易經濟政策促進了德國國內市場的統一和內部經濟的一體化 ,適應了不同階段德國工業發展的需要 ,調動了大量有利於工業發展的因素 ,促進了德國由落後的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國家的轉變 ,並為德國迅速崛起為工業強國奠定了基礎。本文試圖從歷史的角度考察德意志關稅同盟在德國工業化中的巨大作用 ,揭示這一現代經濟合作方式對德國工業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一、統一開辟市場 ,刺激工業發展擁有廣闊統一的市場是工業化最基本的條件 ,也是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最首要的問題。 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後 ,德國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況之中 :國內方面 ,頑固的分裂主義和嚴重的經濟阻隔仍然困擾著它 ,各邦之間甚至一邦的各地區之間普遍存在的關稅壁壘成為德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