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到柏林圍牆20年
40年前的8月13日東西柏林的邊界上一夜之間建起了一座高大的城牆,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光陰荏苒,柏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柏林牆的不復存在使日耳曼人雖然團圓了,但無形的界牆在人們的心理上依然存在。
一夜之間起高牆
1961年5月民主德國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日益嚴重的本國居民逃往西德的問題。幾年來大批東德居民越過邊境跑到西德,僅1961年6月就有近10萬人西逃,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這嚴重地威脅著民主德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最後政治局秘密做出決定,要建立一座柏林牆來阻止外逃的浪潮。建設柏林牆是當時民主德國的最高機密,如果讓西方事先知道而採取什麼措施,將會給民主德國帶來被動。但敏感的西方間諜還是探到了一些蛛絲馬跡,他們發現,在東西柏林交界的一些小建築工地上鋼筋水泥和磚瓦的堆放超出了一般工地的規模。1961年6月15日,當時的東德領導人烏普里希在回答西方記者的問題時講道,「西方傳聞,我們要在東西柏林之間建造一堵高牆,據我所知,政府沒有任何人有這個打算」。烏普里希的講話使西方國家領導人產生了錯覺,以為東德人真的並無建牆打算。
1961年8月13日凌晨,與西柏林接壤的東柏林街道上所有燈光突然熄滅,無數輛軍車的大燈照亮了東西柏林的邊界線,2萬多名東德士兵只用了6個小時,就在東西柏林間43公里的邊界上築成一道由鐵網和水泥板構成的臨時屏障。8月18日開始了柏林牆的全面建設。
越牆難於上青天
「柏林牆」不僅建在東西柏林之間,而且延伸於東西德邊界。柏林牆全長166公里,它的外圍是一道3.5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鐵絲網與柏林牆之間有50米寬的空地,在這長160多公里、寬50米的無人地帶設有300個觀察炮樓、22個暗堡,數千個電子眼和250隻警犬。柏林牆高4米,寬50公分,牆的上端還焊接著光滑的圓形鐵筒,使人無法攀登。柏林牆的建成封死了192條街道,其中97條連接東西柏林,95條連接東西德其他地區。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國政治局做出決定,邊防兵對越牆逃跑者可以強行禁止,包括開槍。兩天後第一個越牆者被打死。
然而柏林牆的險峻並沒有完全擋住西逃的勢頭,人們想出各種辦法逃往當時的西德。在柏林牆博物館里就記載著種種案例。有人藏在西柏林交響樂團去東柏林演出的音箱里,有人藏在小轎車的後座底下,或後背箱里,還有人在柏林牆下挖了一條地道,跑到西德。除了這些原始的冒險方法外,也有利用科技手段西逃的,有一家幾口人在一個夜晚乘坐自己製造的輕氣球飛過柏林牆。更有位工程師看到中國雜技「炮打飛人」的節目而受到啟發,製造了一個能把人彈出去的裝置,然後把自己放進這個裝置中彈到牆外。當然能跑出去的人畢竟是少數。據統計,在那些年裡大約5000人試圖越跑,其中3200人被抓獲,100多人在越牆時被打死,200多人受傷。
柏林牆殘塊值了錢
柏林牆的倒塌如同它的建立一樣使西方領導人感到措手不及。他們匆匆忙忙拆除了柏林牆,並在這些地方建起了各種現代建築。這時突然有人提出,柏林牆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我們應該讓世人和後代記住它、了解它。但柏林牆已盪然無存,柏林市政府只好按照原來柏林牆的樣子建造了一段假柏林牆,供遊人參觀。這段柏林牆周圍有各種小攤,最為搶手的要數柏林牆的殘磚瓦礫,機靈的商販把它們依次擺放好,供旅遊者選購。這些殘石有的大如拳頭,有的小如拇指,殘跡的一面必須有藝術家當時在柏林牆上塗畫的各種顏色才有價值。價格從5馬克到30馬克不等。
東部建設問題多
統一後的德國實力越來越強,回首走過的歷程,它給人以欣慰,卻也伴隨不少遺憾。兩德合並時德國政府提出,要用3至5年的時間拉平東西德居民的生活水平,並盡快完成東西部經濟並軌。為此,政府向西部居民增收了「團結稅」,以全面落實「輸血式」財政援助。統一11年來西部向東部投入的凈財政援助金額達1.4億馬克。對東部大量資金的注入為提高東部居民生活水平及重建東部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時德國政府對東部發展前景估計過於樂觀,把建築業作為東部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並採取了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大大刺激了東部的建築業。但隨著建築業的飽和以及隨之而來的簫條和萎縮,它現在又成了制約東部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目前東西部職工的工資差距是10%,而東部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西部的60%,這使東部的投資吸引力大打折扣,不僅難以爭取到外資,連本國西部的企業也沒有投資熱情。東部地區失業人口高達18%,超出西部的一倍。嚴重的失業不僅增加了東部地區居民的不滿,也成為一些新納粹分子進行右翼活動的借口。
一堵無形的柏林牆
柏林牆沒有了。但11年來一堵無形的牆依然頑固地駐留在許多德國人的頭腦中,不論是東德人,還是西德人都沒有真正接受對方。多年來對東部「輸血式」的財政援助加重了西部人的經濟負擔,也從某種程度上加深了他們對東部人的成見,現在西部居民已不像統一之初那樣心甘情願地為東部人捐錢了。東部居民普遍還有「二等公民」的感覺,他們認為西部人看不起東部人,西部人的盛氣凌人態度讓人無法接受。東德人開始懷念原來的東德,不少人心中仍存在著一個情感上的東部共和國。柏林市中心的亞歷山大廣場,有一家專門銷售德國東部地區產品的商店,廣告牌子上寫著「供應我們東邊家鄉的產品」,購物者絡繹不絕。調查還顯示,多數東部地區的人認為,雖然他們總體生活優於其他東歐國家,但這主要是靠西部的投入即施捨得來的,而波蘭等國家,是通過經濟改革取得了成就。這在東德人心理上也造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不管怎樣,德國的統一還是積極的,兩個地區的大部分人都支持統一。但人們認識到,橫亘在東西德人之間那道思想上的柏林城牆還沒有推倒,地區差異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差異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調整和磨合。
2. 柏林牆是怎麼建起來的
20年前,原東德宣布開放邊界後不久,柏林牆便被拆了。20年過去了,人們舊事重提,但大都只說柏林牆被拆除的那些故事。這也難怪,20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很多親歷者還在,有些還能津津樂道地挖掘一些記憶。然而,對於柏林牆是如何建起來的,人們說的並不多。最多就事論事地說說,建於何年何月,長寬高多少等等。事實上,拆牆比建牆容易。解讀拆牆只需解讀建牆之後的20多年歷史,解讀建牆則需要解讀建牆之前的200多年的歷史。 2000多年前,中國人建了一道長城。幾百年後,1900多年前,羅馬人在英國也建了一道哈德良長城。那都是青史留名的牆。那時候,建起一道牆,都有共同點:建牆者認為自己代表文明;被牆攔截在外的,都是被文明判定的野蠻人。那時候,事實也確實如此。這一規律在後來有點走樣,但依然重復地出現於各種各樣的建牆項目中。例如,種族隔離區的牆,美墨邊界擬建的牆,以色列佔領區的牆,都透露出「文明」拒絕「野蠻」的這個古典含義。事實上,柏林牆的建立,也是建立於這個古典含義的基礎上。 但是,除柏林牆之外,所有其他「文明」拒絕「野蠻」的牆,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文明與野蠻體現於不同的民族。有的是真實地體現,例如中國的長城,羅馬人的哈德良長城;有些是虛假的體現,例如種族隔離的牆,美墨邊界擬建的牆。唯獨柏林牆,把文明與野蠻的標志,在同一個民族之間強行劃分。這使我們不得不問:為何在同一個民族中,會產生這樣的劃分?同一個民族中劃分出的文明與野蠻,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還是有其他什麼原因?這便是探討柏林牆為何建立的意義,它需要解讀柏林牆建立之前一段較長的歷史。 歐洲宗教統治時期,歐洲人的牆大致有兩個:一是貴族的城堡,攔截了低等級的老百姓;二是教堂的牆,劃分了地獄與天堂。宗教統治權喪失後,歐洲換了兩道牆:一是國與國之間的牆,這道牆在國家和民族之間時而重合,時而不同。它造成在牆的兩邊,以文明的名義,玩著野蠻的游戲。而造起這堵國與國分隔之牆的人,都認為在自己所造牆的內部,都是文明的。事實上,我們還看到在歐洲國家之牆的內部,另有一堵牆日益高大。它延續自舊貴族的等級之牆,只不過貴族換了一群人。在向大眾灌了自由、民主、平等的迷魂湯之後,一道金錢築成的階級之牆,在歐洲每一個國家內部公然矗立。於是,在國與國的高牆兩邊,「文明」與「野蠻」大肆對抗;在歐洲各國內部的階級之牆兩邊,文明與野蠻瘋狂廝殺。 終於有一些人看不下去,他們很正確地指出:歐洲幾百年來所有張揚的文明,都是被包裝的野蠻;歐洲所有的文明故事,都掩蓋著真正的野蠻本質。他們的觀點得到了印證。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世界大戰,都是被偽裝成文明的野蠻露出了猙獰,都是打破或重建國家之牆的野蠻混戰。這種野蠻原先只對國家之牆以外,才具有文明地行使野蠻的權利;或者只對歐洲種族之外,才具有合法地行使野蠻的文明借口。此時,整個歐洲打破了所有虛假的文明之牆,直接以野蠻對付野蠻。整個歐洲集體瘋狂的野蠻,將他們的本性、本質徹底暴露。野蠻的根源就在於搶錢,這個文明建立在搶錢基礎上:理論是搶錢的理論,成功是搶錢的成功,失敗是搶錢的失敗。個人要搶錢,國家要搶錢,民族要搶錢。沒有錢,這個文明就完蛋。幾百年用來包裝的文明故事安在? 於是,一部分歐洲人決心擺脫野蠻,他們終於建立了柏林牆。建牆的歐洲人,依然像古典時期一樣,認為自己才是文明,柏林牆之外的,是被事實證明了其野蠻的歐洲。所以,這堵牆已不完全按照國家、民族的界限而建立,而是把重點針對歐洲范圍內曾經最瘋狂表現野蠻的那個民族、那個國家。柏林牆的建立,事實上是一部分歐洲人試圖改邪歸正,擺脫野蠻、趨向文明,不要再瘋狂搶錢的選擇。同時,他們也准備隨時消滅柏林牆之外搶錢的野蠻。然而,歐洲的文明是有缺陷的,它不得不生長於野蠻的土壤,想把野蠻剔除干凈的柏林牆建造者,在歐洲文明的氛圍中,依然難以擺脫其野蠻習性。柏林牆兩邊發生的事情,實際上只有一點差別:誰把野蠻包裝得更好看?包裝是一個金錢行為,因此,誰有錢,誰就能把野蠻包裝得更好看、更像是真文明,這是一個必然結果。於是,曾經想拒絕野蠻的歐洲人,因為包裝野蠻的簡陋,不得不看著自己建起的牆被拆除,不得不看著牆另一邊的人,用成功搶來的更多的錢,把野蠻包裝得花里胡哨,從而再次獲得文明的稱號。 舒曼飛躍鐵絲網的著名照片 柏林牆剛剛建起的時候,有一個名叫舒曼的東德士兵,在最後的關頭,飛躍鐵絲網,來到了另一邊。一張照片將舒曼定格為歷史的象徵。柏林牆兩邊的人給予他不同的評價,把野蠻包裝的更漂亮的西方,將其視為英雄。 柏林街頭在原地的舒曼塑像 然而,在柏林牆被拆除20年後,這位英雄呢?人們發現,當年投奔西方、投奔自由的舒曼英雄,在柏林牆被拆除之後的第9年,因生活苦悶,很自由地自殺了。羅馬尼亞的人民也嚮往把野蠻包裝得更華麗的自由世界。在柏林牆拆除後不久,羅馬尼亞發生了血腥的暴力變革,以野蠻的方式,投身「文明」的懷抱。然而,在柏林牆被拆除20年後,羅馬尼亞有一份民意調查,詢問1989年以前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哪個更好?也就是說,在那次血腥暴力變革之前的生活和流血變革之後20年的生活,哪個更好?統計數據顯示,認為1989年以前生活更好的,比認為現在生活更好的羅馬尼亞人,高出4個百分點。 我不得不認為,柏林牆的拆除,是包裝野蠻成功者的勝利。它對於只將野蠻做簡陋包裝的柏林牆建造者,對於主動建牆一方的民眾,產生了巨大的包裝上的幻覺,以為華麗的包裝就是真的文明。他們遠遠地只看到五顏六色的包裝,看不到超豪華包裝的內部。直等到他們投身那個包裝的世界,才發現超豪華、超浮誇包裝的裡面,依然還是野蠻。未來還會有新的柏林牆建立嗎?未來還需要新的柏林牆嗎?不需要了。西方文明一切為搶錢的野蠻本質不改變,建不建牆都一樣。沒有了虛假劃分文明與野蠻的人造之牆,也許能讓人們更清楚、更直接地看到華麗包裝之下的野蠻,而不需要隔著一堵高牆,把包裝的錯覺當成了天堂。 相關文章:美國社會兩極化美軍基地槍擊案:戰爭正義性被懷疑美國大兵的「性福」美國雙重標准又一例伊拉克戰爭:一場私人戰爭?資本、明星共招搖讀懂黃紀蘇的「距離」 解放思想,不分左右中國現代化的三角關系中國三角關系舉例說明中國模式與歐美模式熱臉貼了冷屁股獨一無二的美國新書預告《中國沒有榜樣》戰國時代的基本特徵世界倒退至中國的「戰國時代」用中國歷史解讀《英國大憲章》頭等強國,一個必然的結局中國為何需要「大國策」?歷史上的一次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蘇美,歷史輪回的啟示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500年四個強國的相似歷史
3. 全世界蓋房子的方式都大同小異,但德國人的方式有什麼突出的呢
我感覺德國人蓋房子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蓋房子一般不會使用瓦片這種東西,而是使用不銹鋼流水槽,這種東西在我們這里從來都不用的東西。
三.德國人室內的天花板裝修
德國室內採用天花板內嵌燈隔板照明,幾乎沒有集中照明的天花板燈。第一,燈光更分層,可以通過照明隔斷;第二,照明效率更高,明亮的地方必須足夠明亮。窗戶內、床邊、衣櫃立面,這三個天花板肯定會安裝燈具,這在中國並不是很常見的照明布局規則,這是自己認為的。這就是德國人蓋房子的方式,他們與我們這里最不一樣的我感覺就是那個瓦片和那個不銹鋼水槽。
4. 柏林牆修築的原因及影響,柏林牆倒塌的意義
1、柏林牆修築的原因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德居民逃往西柏林。柏林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沖突導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牆修建之前,約有350萬德國居民逃離蘇聯佔領區以及之後的民主德國和東柏林地區,其中1949年到1961年間約260萬人。
2、柏林牆修築影響
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最後以正式開始修建柏林牆結束。美蘇關系以蘇聯宣布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3、柏林牆倒塌的意義
柏林牆的倒塌,給聯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給民主德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資金,並使民主德國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牆的倒塌,代表了一個統一的德國,作為歐洲經濟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統一後德國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柏林牆的倒塌標志著德國的統一,是東歐劇變的一部分,也推動了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
(4)德國人如何建牆擴展閱讀: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政府開始沿著西柏林的邊界修建柏林牆。先是完全封鎖西柏林的邊界,民主德國軍隊和工人開始破壞道路使車輛無法正常通行,並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牆。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區43公里。
鐵絲網在修建時相對法定民主德國領土稍向內側,以確保能夠射殺已翻越柏林牆的東德人。8月17日後,開始放置混凝土構件,邊界被修建成真正的牆。在修建期間,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和工人階級戰斗隊得到授權,可以射擊任何試圖穿越的人。
之後又安裝了圍欄、雷區和其他障礙,從而清理出一個巨大的無人區來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牆基本建成。
5. 柏林牆是什麼
對於德國人來說,柏林牆所代表的不是肯尼迪,冷戰這樣的大字眼,而是數以萬計小人物的故事,這些小人物在這堵牆邊,用自己的生命,造就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傳說,這個傳說的名字,叫做「自由」。
6. 「東德」「西德」「柏林牆」是怎麼回事
柏林牆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
柏林牆(Berliner Mauer),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東德(含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和西柏林,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背景
柏林牆一段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歷史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 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 鐵絲網
第六層防線: 碉堡(共22個)
第七層防線: 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隻警犬)
第八層防線: 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 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 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 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 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 第二道水泥牆,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 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羅納德·里根訪問西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前發表演說:「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建議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拆掉柏林牆。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為「柏林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爾後被拆除。柏林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的開始,也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圍牆的遺跡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德國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國際事件,是雅爾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及其各自所領導的國家集團對峙的直接後果。1949年5月10日,德國西部統治機構經西方佔領國當局的同意,宣布將該地區成立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為首都,並於23日正式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8月中旬,舉行了聯邦議院的選舉,9月又召開了聯邦議院及聯邦參議院聯席會議,自由民主黨人西奧多-休斯當選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統。9月15日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納為聯邦總理的聯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屆聯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個佔領區宣布合並。
在這一過程前後,德國的蘇占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早在1945年10月,蘇聯佔領當局就己將其權力移交給德國東部各級地方政權機構。1946年,德國共產黨與德國東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正式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統一社會黨在德國東部政權機構中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國人民委員會舉行第9次會議,通過由統一社會黨制定的《民主德國全國陣線宣言》,提出德國人民爭取祖國統一的綱領,要求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日,人民委員會還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成立「臨時人民議院」,並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決議委託奧托-格羅提渥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幾天之後,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德國東部全部行政權力正式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自從德國分裂以後,雖然重新統一德國一直是東、西德乃至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由於受到整個國際形勢尤其是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約,關於重新統一德國問題一直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80年代末,隨著美、蘇關系的緩和和歐洲政治形勢的變化,德國統一問題再度成為各國輿論關注的焦點,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預言,德國將在10年內實現統一。法國總統密特朗說,德國統一將是本世紀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國統一進程的發展之快則大大地超出人們的預料。
1987年,昂納克作為東德領導人首次訪問波恩,揭開了兩國關系中新的一頁。
1987年9月,匈牙利開放了它與奧地利邊界,在此後的幾個月內,先後有50多萬東德人從奧地利進入西德,西德承認這些東德人是它的公民,接著民主德國接二連三地發生全國規模的遊行示威,黨和國家領導人發生重大改組;11月9日,東德開放柏林牆以及同西德的邊界,西方人士認為,民德發生的這些事件,是德國「事實上重新統一的預兆。」
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兩個德國統一的10點計劃,在東、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美國國務院當天立即表示支持科爾的建議,發言人塔特懷勒說:「科爾總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對德國統一的最深切的願望……,這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爭取的目標」。
東德總理莫德羅斯斷然拒絕科爾的計劃,但建議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東德政府認為:科爾的計劃幾乎沒有注意到兩個德國的主權和獨立,如果採用「聯邦」一詞,人們就懂得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羅訪蘇兩天後提出了一項歷史性的兩德統一方案,根據其方案,在統一的德國保持「軍事中立」的前提下,東西德首先簽訂條約,建立把經濟、貨幣和運輸系統統一起來的聯邦。此後兩國建立議會委員會等聯合機構。第三步則是將兩國主權交給已建立的權力機構,最後通過選舉,召開統一的議會會議,制定統一的憲法和決定統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聯邦形式統一德國,首都設在柏林。
莫德羅的統一方案大大促進了德國統一的進程,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科爾發表聲明「堅決拒絕德國中文化的概念」。認為新的德國採取中立政策是危險的,統一的德國應留在西方聯盟內,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軍事化。
美國則強調,必須在德國繼續同北約結盟並不斷加強同歐洲共同體的聯系的條件下實現統一,統一的德國仍應是北約的正式成員,法國也反對德國保持中立。
英國對統一的德國深有戒心,撒切爾夫人強調:「德國的統一不能影響歐洲的邊界和安全。
蘇聯則強調:一個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組織內是不能接受的,戈爾巴喬夫還發出警告說,統一後的德國必須尊重歐洲的邊界,任何破壞軍事——戰略均勢的行動都是蘇聯所不能接受的。
波蘭總理馬佐維耶茨基強調,西德應「最終和無條件地承認奧德——尼斯河是波蘭西部邊界,並強烈要求參加關於德國統一的談判過程。
鑒於德國曾是兩次大戰的策源地這一事實,統一後的德國是否會對歐洲各國再次構成威脅,自然是東、西歐國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也成了德國統一進程中的一個主要症結,但在某種意義上說,蘇聯對德國統一所持的態度則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德國統一問題受各種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所制約,但統一的列車已經起動,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國將在歐洲重新出現,似乎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第一個國家條約生效後,7月6日,兩德又開始就實現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並於8月23日鑒署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德「統一條約」,又稱政治條約,或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德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於德國統一已大勢所趨,而蘇聯國內的政治形式卻相當嚴峻,為了減少統一後的德國對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損害,同時為得到德國的經濟援助,並盡可能為自己在歐洲新格局中爭取一個較為主動的地位,蘇聯由過去反對統一的德國歸屬北約轉而改為採取順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爾訪蘇時,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最終達成協議,雙方宣布統一後的德國將享有「充分的主權」,「它有權獨立地決定屬於哪個聯盟」,協議內容還包括統一後的德國的疆域,3至4年內蘇軍撤出民主德國地區;美、英、法軍隊在此期間留在西柏林,未來德軍最高限額為37萬人;未來德國不得製造、擁有和支配原子、化學和生物武器等。由於統一後德國聯盟歸屬問題得到解決,消除了德國統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礙,9月20日,在莫斯科召開的「2+4」外長最後一輪會議上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其後兩個德國在10月3日實現了統一,這一天,在整個德國,特別在被重新定為首都的柏林,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至此困繞歐洲40多年的德國問題獲得最終解決,這標志著以德國分裂為特徵的歐洲戰後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結束,而以德國統一為起點的歐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開始。
7. 柏林牆建立和倒塌的原因
一、建立的原因:
柏林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沖突導致的。
柏林牆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
二、倒塌的原因:
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牆被拆除。
1989年起,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發生「東歐劇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向聯邦德國和奧地利共和國等資本主義國家自由開放邊境,民主德國政局開始動盪。首都柏林、第二大城市萊比錫都爆發了大規模民眾抗議遊行活動。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德國分裂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8. 柏林牆修建的歷史原因說明它的象徵是什麼
對1949-1962年間民主德國居民外流問題的研究及新檔案的啟示 從1949年10月民主德國建國到1961年8月修建柏林牆,大約有270萬人出於各種目的,通過各種方式離開民主德國。導致大量居民出走的原因究竟何在?面對大量居民出走,民主德國的態度和對策是什麼?這些對策與民主德國5、60年代的整個內政外交政策的關系又如何?這些問題頗值得研究者加以深入探索。 由於各種原因,學術界對於這個現象的研究寥寥無幾。自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之後,出現了大量解密檔案和運用解密檔案進行研究的著作和論文。這些論著和檔案披露了大量歷史細節,解釋了許多原有的疑問。特別是來自前民主德國和前蘇聯黨政外交機關的一些文獻,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信息。 60-80年代對於民主德國居民外流問題的研究 在兩德統一之前,民主德國官方的觀點是,外流的居民是受到了西方敵對勢力引誘,或者被西柏林破壞分子所「販賣」,才離開民主德國的。當時主持修築柏林牆的昂納克在回憶錄中所持的就是這種看法。這種觀點也反映在民主德國學者的研究中。60年代,出現了不少反映德國分裂的民主德國文學作品,比如C·沃爾夫的《分裂的天空》(1963)。但是這些作品的基本取向也和官方的意見一致,歌頌人們在兩大社會制度的對立中,毅然選擇社會主義,舍棄了資本主義。
柏林牆是東西方冷戰的象徵,建於1961年
9. 想知道關於柏林圍牆的歷史
柏林牆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
柏林牆(Berliner Mauer),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東德(含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和西柏林,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背景
柏林牆一段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歷史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 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 鐵絲網
第六層防線: 碉堡(共22個)
第七層防線: 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隻警犬)
第八層防線: 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 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 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 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 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 第二道水泥牆,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 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羅納德·里根訪問西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前發表演說:「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建議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拆掉柏林牆。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為「柏林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爾後被拆除。柏林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的開始,也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圍牆的遺跡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開放分類:
建築、德國、冷戰
貢獻者:
kgdxk、a王正禮a、國際共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