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1939~1942年間納粹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傑出勝利的幾次戰役
1, 波蘭戰役 ,亦可叫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一場著名的「閃電戰」。1939年9月1日04:40,德軍聯合其附庸國斯洛伐克的軍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給於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聽從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所有參與的國家都沒有估計到這場戰爭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在1939年9月17日從東面入侵波蘭。德軍和紅軍在9月28日在布格河會師。波蘭侵略戰大致上在10月6日結束,但是波蘭沒有向德國或蘇聯投降。而且,波蘭的流亡政府在盟國組織了一個有力的地下組織。 2, 法蘭西戰役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希特勒便開始考慮進攻西歐。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與「曼施泰因設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戰計劃。德軍參謀部將這一計劃取代號為「揮鐮行動」。為實施「揮鐮行動」,德軍統帥部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投入西線作戰的總兵力為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2439輛坦克、3700架飛機,另有運輸機600架。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成群的德軍施圖卡轟炸機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5時30分,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入侵法國的序幕。 6月17日,古德里安裝甲兵團進抵瑞士邊境城鎮潘塔里爾,切斷了馬奇諾防線內法軍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強渡埃納河以來,古德里安裝甲兵團在10天中長驅400多公里,俘虜法軍25萬之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 3, 希臘戰役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希臘本土及阿爾巴尼亞南部的戰爭,戰爭是由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對壘,包括克里特島戰役及數次海上戰役,希臘戰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爾干戰場的大愛琴海部份。 希臘戰役一向被認為是希臘-義大利戰爭的延續,這場戰爭是義大利軍隊從1940年10月28日攻打希臘開始,在數個星期內義大利人被驅逐出希臘及希臘軍隊攻佔了阿爾巴尼亞南部大片領土,1941年3月,義大利的主要反攻失敗,德國向其盟友出手援助,瑪莉塔作戰在1941年4月6日開始,大批德國軍隊經保加利亞入侵希臘以保障其南翼,希臘及英國聯軍頑強抵抗,但最終因人數及裝備上的劣勢而最後潰敗,雅典在4月27日陷落,不過,大英國協撤出了軍隊大約50,000人,希臘的戰事在伯羅奔尼撒的卡拉馬塔陷落後以德國完全勝利而結束;整個戰事持續24天。不過,無論德國及同盟國高層均對希臘士兵的勇敢表示欽佩。 4,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奪占希臘的克里特島於1941年5月進行的空降作戰。巴爾干半島戰局的組成部分。 此役,德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220架和大量艦船;其中第7航空師2.2萬人參戰,3250人陣亡,3400人負傷。英軍損失15743人,其中陣亡1742人,3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和其他艦艇29艘被擊沉,包括航空母艦在內10餘艘軍艦受重創;希軍1.4萬人被全殲。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空降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以空降作戰為主要作戰方式的登陸戰役。首次從空中發動攻擊成功奪取了一座重兵防守的島嶼。也是迄今唯一以空降兵為主實施的進攻戰役。德軍佔領克里特島,從此控制了愛琴海和東地中海航道,保障了東南歐地區的穩定,尤其是保證了德國賴以維持戰爭的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但德軍低估了守軍的實力,運輸機數量不足,逐次、分散空降,沒有形成拳頭,不僅延長戰役時間,而且遭到重大傷亡。參戰的空降兵共計傷亡占總數的三分之一,由於德國空降部隊在此次戰役中的巨大損失,克里特島因此被稱為「德國傘兵的墳墓」。此後在戰爭中,德國雖然補充擴建其空降兵部隊,但是德軍再沒有實施過大規模空降作戰。英國皇家海軍雖占優勢,但因缺少空中掩護而遭重創,被迫撤往埃及,未能向守島部隊提供可靠支援。
滿意請採納
Ⅱ 歷史上,中德有過幾次戰爭請你舉兩例說明理由
德國作為一個國家的歷史很短暫,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是1871年建立的,此後德國與外國發生了多次戰爭,其中三次是與中國及其盟國作戰
第一次是1900年,對陣雙方是大清帝國和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的八國聯合軍隊。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後期的總指揮是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他被推為聯軍總司令。此事件最後以大清王朝戰敗,聯軍佔領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陝西西安,談和後清朝付出白銀4.5億為終。
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陣雙方是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中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作戰,但兩國作戰部隊並未發生直接戰斗,德國在中國的軍事基地被日本出兵佔領,中國遠赴歐洲的是擔負工程任務的非作戰人員。結果是協約國獲勝,中國也列入戰勝國之一,但沒有獲得任何戰利品。
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陣雙方是德意日為首法西斯陣營和美蘇英中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中國同樣沒有和德國軍隊直接作戰,戰爭結果是反法西斯同盟獲勝,中國憑借巨大犧牲勉強躋身戰後世界大國之一,德國戰敗,被分裂為兩個國家。
另外,1897年11月德國侵佔了大清帝國的膠澳地區,也就是後來的青島地區,但雙方沒有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更沒有宣戰,事後清政府和德國都沒有承認這是一次戰爭,面對德軍的行動,清軍選擇不戰而退,整個過程中共有清軍兵士一死四傷,是被德軍追擊炮火殺傷的。這是一次軍事沖突和軍事入侵,但沒有達到戰爭的程度。
Ⅲ 二戰時期蘇德戰場德軍打贏過哪些著名戰役
太多了
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第一階段的2周,蘇聯人稱為邊境作戰,德國全面勝利,消滅蘇聯大量部隊
接著,中線是明克斯會戰(俘虜將近30萬),南線的敖德薩戰役、烏曼戰役;北線一口氣打到列寧格勒邊上
再後來就是世界最大的合圍戰——基輔戰役,俘虜66萬蘇軍
隨後有哈爾科夫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布良斯克-維亞次瑪雙重合圍戰(俘虜將近50萬蘇聯人),一口氣打到莫斯科
莫斯科戰役後,德國人贏得了維亞次瑪保衛戰,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中央集團軍群打垮了小土星計劃,蘇聯人血流成河
曼施坦因贏得了第三次哈爾科夫會戰
之後在烏克蘭右岸的交手中也是互有勝負
到了1944年,反攻波蘭時,莫德爾元帥也獲得了維瓦斯戰役的勝利
具體的可以去看朱世巍的《東線》
Ⅳ 二戰初期德國有哪些著名的戰役,佔領了哪些國家,發明了哪些武器
戰役:
波蘭閃擊戰、
不列顛空戰、
莫斯科保衛站、
斯大林格勒戰役、
頓巴斯戰役、
柏林保衛戰;
佔領:
捷克斯洛伐克
奧地利
丹麥
挪威
波蘭
比利時
盧森堡
法國的一半
發明:
彈道導彈
熱導導彈
俯沖轟炸機
Ⅳ 德國三次王朝戰爭的時間、過程與最終結果是什麼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
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
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
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
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特)。
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萊茵河以南。
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篡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
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歐洲一個緊張源,有助於德國民族的統一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其次是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在統一過程中,原來在德意志地區佔有首席地位的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范圍,國力大大削弱開始走下坡路,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實力被削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下降,目標由原先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變為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
同時與德國結成世仇,直到二戰結束才化開。而相應地德國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則是導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發。
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和普魯士成為了戰略同盟,而統一後的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竭力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國發生矛盾,德國開始向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5)抗戰時期德國戰爭勝利多少次擴展閱讀
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2]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
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 殘酷鎮壓工人運動;
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Ⅵ 歷史上德國和法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誰勝利的次數更多有什麼依據
對於「歷史上德國與法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誰勝利的次數最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結合歷史,從德國和法國的國史、背景等多個角度來解析。
其實,算上德國前身「普魯士」的話,德國和法國在歷史上有過兩百多個戰爭,其中,法國比德國勝利的次數稍微多幾次。
但如果說是大規模的戰役的話,主要有四個戰爭,它們分別是: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一戰、二戰。
在這樣戰爭中,法國勝利次數和德國是一樣多的,接下來,慕慕將給大家講解一下這些戰爭。
一、法國和德國的淵源背景首先是兩個國家的歷史關系。
德國和法國的關系可是不簡單,用中國古人的話來說就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你知道在歐洲歷史上,有一個叫查理曼的大帝嗎?如果不知道也沒關系,你可以伸手拿一張紅桃K出來看一下,上面就是他的原型。
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法國和反法聯盟各有勝利,於1802年簽訂亞眠條約,但野心是不可低估的,由於不滿這個條約,於是爆發了拿破崙戰爭。
由於恩怨與利益,歐洲各國開始瘋狂打擊法國,德國,就是其中之一。
在第六次反法戰爭中,英國連同普魯士於滑鐵盧擊敗拿破崙,終於,在俄國的游擊戰術中,法國開始實力下降,最終失敗,以拿破崙被俘虜、流放為結局。
雖然而後又有小小的抵抗,但這場戰爭還是於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全軍覆沒為尾聲,結束了。
德國勝利,法國戰敗。
三、普法戰爭普法戰爭開始於1870年,終止於1871年,這是普魯士與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
Ⅶ 二戰德國和蘇聯的戰爭
蘇德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其仆從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三個集團軍群共計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後蘇聯紅軍指戰員素質較低,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德軍則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戰役,雙方陷入膠著,德軍進攻受挫,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優勢。1943年8月,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的攻勢,自此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於1945年4月30日最終攻佔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
詳細介紹: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詳見巴巴羅薩計劃)。蘇聯在戰前雖然從多個渠道獲得過戰爭可能爆發的情報,但很多情報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具體入侵時間的情報相差非常大,使蘇聯政府並不知道德國入侵的具體時間甚至都不知道德國是否會入侵蘇聯。而之前,蘇聯也正在積極准備對德的進攻計劃,即「大雷雨計劃」,因此,蘇聯紅軍的軍事部署是旨在進攻而非防守的。僅僅在開戰前一天,蘇聯最高統帥部才知道德軍的具體進攻時間,但是為時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第一天的戰斗,蘇聯紅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
北方戰線由德軍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負責進攻。兩個星期內蘇聯紅軍敗退450公里,放棄整個波羅的海沿海地區,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波羅的海三國的百姓由於早就對蘇聯的統治有強烈不滿,因此在德軍入侵之時發起了針對蘇聯政權的暴動行為,進一步促使了蘇聯紅軍的敗退。
中部戰線是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德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進攻,通過一個雙鉗攻勢完成了對蘇聯西部軍區(即西方面軍)的合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隨後,德中央集團軍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區展開了第二個鉗形攻勢,由於蘇聯紅軍有效地組織了防禦,德軍進展很慢。但是戰役在歷經兩個月後,德軍還是完成了合圍,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
南方戰線上由德軍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的在於佔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並獲得黑海港口作為補給站。當面為蘇聯基輔特別軍區(即西南方面軍)和敖德薩軍區(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是蘇聯實力最強的一個軍區,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紅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對德軍有明顯的優勢,德軍在這個方向的進展最為緩慢。但由於德軍的素質此時遠在蘇聯紅軍之上,因而德軍依然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由於西方方面軍損失過大,西南方面軍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時轉移,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合作,在基輔戰役中將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蘇聯軍隊70個師血戰10天,蘇聯紅軍少數突圍,66萬餘人被殲滅,其中包括6萬名軍官,包括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中將在內的多位高級將領在突圍戰中陣亡。希特勒將這次圍殲戰稱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但是隨後,在攻擊羅斯托夫的戰役中,由於主力部隊都調往了莫斯科地區,德軍遭到了失敗。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開赴前線
在德軍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之後,完全無力佔領列寧格勒。北方集團軍群為了穩定側翼,發起了對提赫文的進攻,但是卻遭到潰敗。因此,德軍對列寧格勒採取了封鎖戰術。由於蘇聯紅軍迅速在與德軍的對峙中擁有了兵力上的巨大優勢,德軍不得不在北方戰線採取了被動的守勢。同時,芬蘭由於不願意攻佔除了冬季戰爭中被蘇聯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峽以外的蘇聯地區,芬軍一直都沒有進攻列寧格勒。
為了使德軍得不到佔領區的物資,斯大林採用了當年國內戰爭時的方法。斯大林於1941年11月17日令蘇聯紅軍實行焦土抗戰,用大炮、火箭炮,並出動空軍摧毀前沿陣地道路兩旁40—60公里縱深地區的居民點,組織小分隊,放火燒毀村莊、城市,而這些地方並無德國人。人民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亡,蘇聯人民又蒙受一次災難。
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約100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起意在奪取莫斯科的攻勢,即台風計劃(莫斯科會戰)。戰役的第一階段以德軍在維亞濟馬地區殲滅蘇聯紅軍60餘萬人的全面勝利而結束。隨後德軍迅速佔領了莫斯科外圍,摧毀了數道蘇聯防線。蘇聯在危急時刻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工業轉移計劃,轉移的設備、物資超過100萬節車皮,同時從西伯利亞、中亞、遠東地區調來了25萬的精銳預備隊,以朱可夫大將為核心重組了西方面軍的部隊和防線,組織大量婦女修築防禦工事,並派出大量攜帶炸葯和地雷的工兵分隊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此時蘇聯嚴酷的冬季已經降臨,德軍作戰部隊和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限制,由於德國軍隊沒有做好過冬的准備,導致大量的士兵凍死凍傷,許多武器也無法使用。蘇聯紅軍對德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俄羅斯雖大,背後就是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在德國迫近莫斯科之時,蘇聯依然按時組織了紅場閱兵,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閱兵之一,受閱部隊在閱兵結束後直接開赴前線。1941年12月6日,蘇聯發起反擊,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200-300公里,莫斯科會戰以蘇聯勝利而結束,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也是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徹底破滅。莫斯科局勢得以穩定。
1941年冬天,蘇聯紅軍在各條戰線上發動冬季攻勢。在南部,蘇聯紅軍越過刻赤海峽,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在北部,蘇聯紅軍試圖解列寧格勒的圍並且殲滅包圍列寧格勒的德軍和收復迭米揚斯克。但是由於蘇聯紅軍的訓練拙劣,准備倉促不足,指揮失當,這兩個方向的攻勢均以失敗告終,蘇聯紅軍損失巨大。[1] 1942年5月,蘇聯又在准備不足的情況下,發起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試圖收復哈爾科夫,但被德軍分割包圍後殲滅。同時,曼施泰因指揮的德軍席捲克里木半島,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並在刻赤戰役中將紅軍徹底擊潰。最終,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以失敗告終。
轉折點
成功擊退了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後,德軍認為佔領莫斯科十分困難,因此轉變進攻重點,改為向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展開進攻。進攻初期,德軍先在哈爾科夫殲滅了蘇聯紅軍20餘萬人,並迅速南下,席捲整個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在前一年的大潰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德軍沒能在高加索地區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雖然無法抵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隨後,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為了獲取巴庫油田的石油),德軍意圖佔領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隨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即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在戰役開始前對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大規模轟炸,把城區炸成了一片廢墟,但事實上這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因為被轟炸後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廢墟,公路自然也被廢墟堵上,因此德國的坦克很難在滿是廢墟的城區里作戰,甚至連行駛都是問題。戰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廢墟都要反復爭奪,進展往往按米來統計,戰斗極為殘酷和血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此時蘇聯上百萬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於1942年末在德軍兩側發動鉗形攻勢並包圍了德軍33萬部隊,並於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以及配屬的大量技術分隊和支援部隊被殲滅,雙方損失始終沒有精確統計,一般認為德軍損失在85-100萬人左右,蘇聯損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同時期發生的阿拉曼戰役、中途島海戰勝利,構成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嚴格的說,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戰役,無論是雙方投入的力量、持續的時間以及損失情況,均遠遠無法與斯大林格勒戰役相比,過去有些歷史學教科書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里綜合東西方的觀點。)。
蘇聯紅軍在包圍順利德軍第6集團軍後,士氣大振,並迅速奪回了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過分展開,在其進攻哈爾科夫時(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遭到德軍反攻,進攻部隊被擊潰,德軍得以穩固自斯大林格勒失敗以來不斷後退的戰線。此時,在前線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希望能夠利用這個突出部殲滅蘇聯紅軍主力部隊以奪回戰場主動權。1943年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准備充分的防禦陣地面前,德軍的進攻步履維艱,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南部奧博場方向的普羅霍洛夫卡發生坦克大會戰,以帝國師為首的德軍裝甲部隊和以近衛第五坦克軍為首的蘇軍裝甲部隊發生的遭遇戰,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整天,雖然蘇軍損失高於德軍,但德軍始終無法推進,隨著蘇軍在奧廖爾附近的進攻和盟軍登錄西西里,德軍被迫終止了進攻,退回到了出發陣地,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勝利而結束。
至此,德軍再也沒有在蘇德戰場上發動過戰略進攻,而是轉向了戰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可謂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
此時蘇聯經濟已經完全轉入戰時軌道,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同時根據《租借法案》獲得了來自美英等同盟國大量援助,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國本土由於美英兩國規模越來越大的戰略轟炸而遍地廢墟,工業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戰場慘敗,其仆從國也開始有了反戰、反德的傾向,德國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蘇聯抗衡了。
蘇聯紅軍反攻
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後撤,越過了第聶伯河,同時實施「焦土政策」,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村莊變為了廢墟,莊稼也被德軍燒毀。
此後,蘇聯紅軍相繼發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役(史稱十次斯大林突擊),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之後,蘇聯紅軍橫掃東南歐,在盟軍於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不得不從東線調出大量部隊以守衛西線,蘇聯紅軍更加勢不可擋,並且相繼攻佔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後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役,4月21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蘇聯也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
Ⅷ 德國在二戰時期攻打過多少個國家
歐洲大陸的幾乎所有國家(除了中立國瑞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芬蘭、瑞典、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希臘、南斯拉夫、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義大利等等。
北非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國。
當時德國的同盟國有: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土耳其。
Ⅸ 歷史上德國和法國共打過多少次
主要的幾次
三十年戰爭,法國在三十年戰爭晚期加入戰局,幫助神聖羅馬帝國新教徒諸侯對抗天主教諸侯.最終以法國,瑞典和德意志新教徒諸侯為首的聯盟獲勝,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歐洲反拿破崙戰爭,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諸侯加入反法同盟對抗法國.普魯士經歷了耶拿會戰的慘敗,但最終歐洲反法同盟在萊比錫擊敗拿破崙.不久在滑鐵盧反法同盟再次擊敗拿破崙,法國徹底失敗.
七年戰爭,最終結果普魯士先輸(敗給沙皇俄國)後嬴擊敗法奧聯軍,保住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的西里西亞.
普法戰爭(俾斯麥第三次王朝戰爭),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慘敗後被迫退位,而普魯士的霍亨佐倫家族則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法國顏面掃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和德國陷入陣地戰,最終德意志帝國失敗,霍亨佐倫王室退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黃色計劃擊潰法國陸軍,法國政府在抵抗六星期後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