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個普通女人如何驚艷逆襲: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優秀
文/談情說李
一個普通的女人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以下建議有點道理:
錢,永遠是一個女人行走世間最堅硬的盔甲。
不要把自己的生活以及未來寄託在別人身上,尤其是寄託在男人身上。 靠樹會倒,靠人會跑 的道理,早已經應該爛熟於心。
為什麼你很普通,而別的女人卻活得恣意飛揚?不見得別的女人都是靠男人,因為靠男人的女人,終究是手心朝上,沒有任何尊嚴可言的。
一個自律的女人,首先腦子里應該時刻想著如何賺錢,不妨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比如:一年買車,或者三年買房。(有房有車可以略過此條)
只有擁有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再制定一個具體的計劃,你才會有動力去讓自己出發,去想辦法賺錢,永遠比想辦法從男人手裡要錢,要有尊嚴得多。
就像德國思想家康德所說: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
休息好才能精力充沛地去工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重要的話說三遍!
熬夜不僅透支自己的身體,而且是一個很壞的生活習慣。經常熬夜的人,沒有自製力,更談不上什麼自律了。睡覺前不要再刷手機了,刷手機能刷出錢來嗎?把手機放在卧室外面,安然入睡,才是最好的 養生 。
知乎上有個問題:那些長期熬夜的人,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後,過得怎麼樣?
一個非常高贊的回答:以前晚上不睡覺是不願意承認自己過得很失敗,現在早睡早起是因為白天很充實,晚睡睡得安心。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作者池田千惠說: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早上做,就像春天播種一樣,未來一定有收獲。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規定自己每晚22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保證充足睡眠,有明確的目標,心無旁騖,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如果你有一個目標是半年存夠30萬,那麼就請立即開始行動,從學會存錢開始,不要有任何的拖延。
有拖延症的人挺多的。在拖延症患者的心裡,總是響徹著這樣一句話: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的確,明日很多,多到你以為生命是無限的。但是你沒有想過,當你還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的時候,你已經老了,滿頭白發,那時候再去唏噓感慨自己沒有抓住黃金時間,是不是為時已晚呢?
事情總是一拖再拖,時間一走再走。總是以為拖延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長久的拖延卻會讓一個人喪失前進的力量。
有句話說:「拖延等於死亡。」
拖延實際上是懶惰的代名詞,任何自己找理由的拖延,都是不願面對現實為自己找的借口,說白了,就是懶。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趕緊戒掉你的拖延症吧,一天戒不了,就沒法和優秀靠邊。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有人朋友很多,每天都有朋友約,不是吃飯喝酒,就是聚在一起侃大山。看似熱鬧而充實,實則寂寞而空虛。
《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寫道:
「你忙於交際,頻於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彷彿都不是你的。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有效社交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成就更優秀的自己,無效社交只會讓你浪費光陰,耽誤自身的成長和沉澱。
遠離虛假繁榮,才是自律的首要前提。
致所有女性朋友,當你給自己制定了明確的賺錢目標,又能早睡早起,不再拖延,還能遠離無效社交,你就是一個自律的人。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優秀,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不久的以後,一定會逆襲成驚艷別人,也令自己感到滿意的女人,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談情說李,感謝閱讀轉發分享。
『貳』 居里夫人從工薪階層一個普通女孩到科研巨星,她是如何逆襲的
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女性的科學家,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而且是僅有的兩個在不同的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之一。
瑪麗·居里通常稱為居里夫人,是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
她把一生奉獻給了科學事業,她是一位讓世界尊敬的科學家。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
『叄』 15歲嫁人,21歲被離婚,逆襲變身企業家!她的人生,才叫大女主
她是中國第一個被男人西式離婚的女人。
離婚的時候,她的肚子里還懷著丈夫的第二任孩子。
本以為,孩子能夠換回丈夫的一絲絲關心。
沒想到,丈夫只是冷冰冰地叫她打掉。
她驚恐地說:「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
他嘲笑道:「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原來,他是真的不愛自己。
痛定思痛後,她同意了離婚。
她就是張幼儀。
而她後來的人生,驚天動地,震撼人心,給了「渣男」徐志摩一記響亮的耳光。
張幼儀的出生不菲。
她的祖父曾經在清朝擔任某知縣,父親是上海寶山縣的一位醫生,還是當地的巨富。
二哥張軍勱起草了《中華民國憲法》,四哥張嘉璈更是上海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但是,她的家庭也非常封建,家教苛刻。
家中的男子都能成才,而女子卻沒有什麼讀書的機會。
12歲的時候,張幼儀很想要去讀書,母親卻一再拒絕。
拒絕的理由也很奇怪,竟然是因為覺得穿校服露脖子不成體統。
但後來得知學校不需要穿校服,母親才勉強答應。
就是這樣封建嚴苛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張幼儀「賢妻良母」、「乖乖女」的特質。
母親一遍又一遍告誡她:「女人只能依靠男人才能活著。」
在張幼儀的世界裡,婚姻就應該是這樣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自己父母一輩子也很和諧。
她願意做一個小女子,承包家中的一切家務活,安安分分地過日子。
可是,她的丈夫徐志摩卻並不這樣想。
他嫌棄張幼儀的「封建」家庭,嫌棄張幼儀的模樣。
她其實長得很清秀,五官不算精緻,但也優雅大氣,但徐志摩依然鄙夷地評價她是「鄉下土包子」。
甚至在結婚的第一個晚上,徐志摩就放言道:「我要做中國離婚第一人。」
結婚三年,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4個月。
徐志摩外出讀書,張幼儀在家日夜等待。
為了滿足家中父母的要求,徐志摩勉強與張幼儀行房,生下了一個兒子。
履行「義務」之後,他迫不及待遠赴重洋,去劍橋大學尋找自己的真愛去了。
離開家的徐志摩顯然有些「飄」了。
他的風流韻事不斷,一件一件都傳到了徐家父母的耳朵里。
在徐家二老的心目中,張幼儀是一個完美的兒媳婦,為了讓兒媳婦看住兒子,他們便決定送張幼儀去英國。
口口聲聲說著「不愛」,又已經完成了家族傳宗接代的任務。
按理說,張幼儀的到來不會對徐志摩有什麼影響,大不了就是冷冰冰地過日子唄?
誰知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竟然還讓張幼儀懷孕了!
懷孕的張幼儀是有些高興的,因為她還心存僥幸,也許丈夫就能因此多看她幾眼,挽回一些溫暖的家庭氛圍?
可是徐志摩冷笑著說:「打掉不就好了!」
張幼儀驚恐萬分:「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
他不以為然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原來,這段時期,徐志摩正追求林徽因追求得火熱,不願意為了懷孕生子犧牲掉自己的「愛情」。
你瞧,他哪裡不懂得付出,哪裡不懂得溫柔,只不過,他愛的不是自己。
張幼儀心灰意冷,寫信給自己的二哥。
在二哥的幫助下,張幼儀在德國柏林生下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
沒有等來丈夫的安慰和關切,等來的卻是一張離婚協議書。
張幼儀同意離婚,唯一的請求是,先告訴自己的父母一聲。
徐志摩卻著急地說:「不行不行,林徽因要回國了,來不及了!」
可笑。
張幼儀心如刀絞,痛徹心扉。
她決絕地在病床上簽了字,丈夫答應了5000塊的贍養費,她一分錢也沒有要。
凈身出戶,算是她留給自己最後的尊嚴。
被離婚的張幼儀在德國度過了一段迷茫的時光。
沒有了丈夫對家庭的支持,一個女人,沒有了依附,還帶著兩個孩子,應該怎樣活下去呢?
也許,母親當年的話是錯的。
她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不希望自己被時代拋棄。
所以她走進了菲斯塔洛齊學院,攻讀 育兒 教育。
她在德國學習了3年。
這3年,她的變化太大了。
學習讓她的眼界更開闊,她說話的聲音大了,腰桿挺得更直了,邁開的步伐也帶著風。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去德國之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國之後,我無所畏懼。」
殘酷的是,她的二兒子在3歲的時候患上了腹膜炎,在德國去世。
她學 育兒 教育是為了兒子,可是老天卻剝奪了這個機會。
異國他鄉再也沒有可以留戀的東西,她還有一個兒子,她要回去,為他闖下一片天地。
接受教育之後她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並且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得出了一條感悟:我們中國女人的思想被束縛太久了,她們需要回歸自己。
不如就從衣服開始吧,衣服可以作為女性取悅自己的方式。
她開了一家女性高端定製旗袍店,叫「雲裳時裝」。
很快,上海、蘇州、南京、無錫等城市的大街上,到處都是穿著「雲裳時裝」的時髦女郎。
據說蔣介石大婚時,宋美齡穿的也是「雲裳時裝」
除了開時裝店,張幼儀還在大學教德語。
她的才華閃閃發光,被伯樂看見,又聘請她擔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總裁。
她努力工作、用心學習,很快又在金融界風生水起,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
而她崛起的這些年,她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徐志摩的壞話。
包括自家父母和徐家父母,她都公開表示,誰也不能在自己面前說徐志摩的壞話。
不是偏袒或者維護,而是對彼此的放過。
她的善良和努力終於換來了一份屬於她自己的愛情。
1953年,一位叫蘇紀之的醫生走進了她的心裡。
他溫柔、儒雅,風度翩翩。
最重要的是,他很愛她。
爭得了兒子的「同意」和祝福之後,她和蘇醫生結婚了。
兩個人在一起度過了甜蜜的二十年。
蘇醫生去世後,張幼儀搬到兒子身邊安度晚年。
1988年,已經88歲的張幼儀在紐約去世。
她的墓誌銘上赫然寫著四個字:「蘇張幼儀。」
冠夫姓,是出於對自己丈夫的愛重。
中國被離婚第一人,事業愛情雙豐收,被蘇醫生寵了二十年,過上了比原配丈夫心愛之人還要幸福的人生。
也許她早已經不在意徐志摩為她留下的遺憾。
畢竟,她已經擁有了最珍貴的一切。
參考資料:《精神有光,靈魂有香》
『肆』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怎麼從德國的一個小貴族變成沙俄女皇的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自彼得大帝之後,唯一被稱為“大帝”的沙俄女皇。她從33歲開始,獨掌龐大的俄羅斯帝國長達34年,把當時的沙俄治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大國家,其才幹與名氣也聞名海內外,成為俄國人心目中的一代英主。
(葉卡捷琳娜)
葉卡捷琳娜之所以敢以彼得大帝繼承者自居,和她的對外擴張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在她34年的女皇生涯里,兩次戰勝土耳其,三次瓜分波蘭。後人對她的擴張是這樣總結的:“她征服了克里米亞韃靼人,她策劃了波蘭國家的滅亡,她開始了對高加索的征服,她在中亞為俄國開疆闢土,她兼並了阿留申群島,她批准俄國第一次在阿拉斯加建立居留地。”
總之,在她的強勢擴張下,俄國發展成為了地跨歐、亞、美三洲的超級大帝國,俄國人也就此將“大帝”的稱謂送給了她,稱贊她為“英明偉大的皇帝和國母”。
不過,葉卡捷琳娜的驕奢淫逸也讓人詬病。她一生風情萬種,懂得及時行樂,她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了愛情,我真是一個小時都無法忍受。”在她的一生中,據說有多達30個情人。這些人大都體魄強健、面孔英俊、談吐不凡,並且有著高貴的血統。
1796年11月16日,葉卡捷琳娜二世病逝,她一生的風流韻事和豐功偉績都留待後人評說。但在俄羅斯的歷史上,葉卡捷琳娜註定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伍』 在納粹德國的時候,女人的作用是什麼
在納粹德國的時期,希特勒曾在1935年9月13日的一次演講中提到過,他說「成為母親不是女性身份的降低,反而是她最大的功績。對女性來說,沒有什麼比生兒育女更偉大的事了」。當時的納粹宣傳負責人戈培爾非常贊同元首的意見,聲稱「女性的任務就是讓自己美麗,將子女帶到這個世界上,正如雌鳥為了雄鳥而讓自己美麗,它也為雄鳥孵蛋」。所以在納粹黨人的理念中,生孩子成為了衡量女性是否成功的最高標准。
其實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德國的女性非常時尚,服裝的搭配一直走在西方的最前面。可是在納粹當人眼中,女性應該比較保守,不化妝,穿搭民族傳統服裝,才能符合他們的納價值觀。特別是過分地打扮自己,用口紅、粉餅和其他化妝品都會被認為是一種不自然和頹廢的表現。過度化妝在當時的納粹看來,就是一種虛假矯飾的行為,是一種文明的全面倒退。他們經常將活潑簡單的家庭婦女的照片同西方民主社會任性、放縱、濃妝艷抹的女人相比照,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西方民主社會國家的女性。
『陸』 葉卡捷琳娜的一生,有著怎樣傳奇的故事
葉卡捷琳娜的一生十分傳奇,她從一個普通的德國姑娘逆襲成為俄國史上出色的女帝,將俄國的國土擴展了67萬平方公里,成為橫闊歐、亞、美洲的龐大帝國。
三、綜上所述
葉卡捷琳娜是一名傳奇的俄國女皇,她曾表示再給她200年,她會將整個歐洲匍匐於她的腳下。她從一名普通的異鄉公主成為俄國一代傑出的女皇,還將俄國帶領成為龐大的帝國。
『柒』 誰有關於當代德國女性就業觀念的論文資料.比如當代德國女性的就業現狀啊什麼的.以及這種就業觀念對德國的
德國職業女性的生存現狀 在描述美國職業女性如何才能進入德國商界時說:「盡管越來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崗位,德國仍然是一個男性統治的國度。因此,你要多花費一些時間才能得到你的德國同事的尊敬。」 作家兼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Edward T. Hall)描繪了同樣的景象:「德國女性在商界的地位比美國女性要低。德國的已婚女性很少在外工作,德國女性就業的比例遠遠低於美國女性。」 1995年,德國女性僅占據不到5%的經理職位。因此,在德國工作和生活的美國和加拿大女性會感受到來自業界男女同僚的不滿,同時她們也缺乏社會聯系和社會支持。 在德國政府中,女性僅占行政管理職位的25%,這一比例在歐洲居於最低之列。盡管政府也制定了一些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德國女性的前景依然黯淡。 盡管如此,越來越多的北美女性還是前往德國,因為德國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幸運的是,英語在德國應用很廣泛,尤其在法蘭克福附近的地區,因為美軍在當地已經駐扎了50年。當然,像在其他國家一樣,會講當地語言仍然要方便得多。正如諾斯特博士(Dr. Knorst)所說,即使會犯一些錯誤,說當地的語言仍會為你架起友誼的橋梁。 「我和兩位德國商人一起乘車從杜塞爾多夫去往科隆。司機讓我留意一下路邊城鎮的名字。10分鍾後,我看到路邊的指示牌,稱烏姆萊通鎮到了。但後來我才知道指示牌上的詞的意思是『繞道而行』,這讓我感到很尷尬。不過也讓我們大笑了一番,感到很放鬆。此行之後我們就成了好朋友。」 商業行為規范 商業行為規范和禮儀在德國非常重要。盡管,他們並不一定像法國人和義大利人那樣要求舉止高雅,相比之下,他們更尊敬和期望人們「遵守規則」。德國公司的高效、可靠使他們引以為榮,因此,他們擁有關於商業行為的正式規范也就毫不奇怪了。 克勞迪婭·A·班克爾博士(Dr. Claudia A. Becker)是德國人,任美國芝加哥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德國語言和商業計劃研究項目負責人。她建議,參加商務會議時,應該積極果斷,而不是僅僅令人感到厭煩地、被動地接受。以會議時就坐情況為例,年長的人需要也得到更多的尊敬,可以坐在桌子末尾的位置,而女性也不應該讓別人看輕。 其他在德國工作過的女性告誡,不要太咄咄逼人,這樣會損害商業夥伴之間的關系。一位女性提供了如下戰術:與會前,問一下你信任且閱歷豐富的德國同事,開會時你坐在什麼位置比較合適。進入會議室時,有禮貌地問一下與會的其他人你可否坐在你中意的位置上。幾乎沒有人會拒絕你的要求,因為拒絕這樣的要求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班克爾博士提醒,相比美國和加拿大,在德國建立商業夥伴關系的速度比較慢,切忌操之過急。德國男性通常不會完全接受一位女同僚,即使其他條件都與其相當。 你怎樣建立自己的信用?職業女性應堅強、不妄自菲薄。開始時,明確此次會議的目的,強調你此次行動的重要意義。明確自己的意圖、條件,談判時要清楚自己的底線。發生爭執時,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過,人們並不欣賞過度活躍的商人。清晰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如果有必要隨後加以強調。要注意你說話的音調。在德國,大聲說話的女性比大聲說話的男性更具冒犯性。切忌誇誇其談恭維,德國人認為這樣很膚淺、不可信。開會和討論計劃時不要過於心急,要學會耐心。在德國,最重要的是如何很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是強調「時間就是金錢」。 德國憲法明確規定同工要同酬 。但德國《明星》周刊最近通過組織專家對25萬個工資數據的統計分析表明:男女雇員從事同樣工作,女性雇員的工資收入比男性少30%,而且職位越高,男女工資之間的剪刀差越大。調查結果對於主張性別平等、女權運動十分活躍的德國來說,簡直就是個丑聞。但現實就是這樣嚴峻。 同工不同酬例子多 已做到慕尼黑交易所董事位置的波騰蘭爾,今年37歲,是一個兒子的母親,她通過自身經歷早就體會到德國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實。回憶當年,她與同齡的一個男生高中畢業後同在一個銀行當學徒,同上大學學習經濟,同讀博士學位,同時獲得博士頭銜,更為巧合的是,他們到了同一個就職至今的企業謀求同等職位。她甚至優先於那個男生被指名與人事經理談話,二人均被錄用。但波騰蘭爾沒有想到,現已成為同事的那個男同學從被僱用的第一天起,年薪就高於自己,時至今日她的工資也未能追上這位同事。 32歲的瑪利亞·施密特現供職於著名的柏林經濟研究所,她敘說著與波騰蘭爾差不多的經歷。5年前,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她在一家大公司任董事長助理,當時與她從事同樣工作的一位同事每年的年薪至少高於她8萬馬克,主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位同事是男性。 現年40歲的克呂佛女士更有幾分不服氣地訴說自己的故事。她從小在家就像個男孩子,幫父親劈用於壁爐的木柴,而弟弟則喜歡幫母親在廚房裡做飯。結婚成家以後她對一般家務不感興趣,倒是對汽車的性能了解要比丈夫強得多。她1990年開始在巴符州一家試驗室工作,當時工資每月為3500馬克,而後來她得知,她的男同事每月比她多掙至少1000馬克,她認為很不合理,她不斷為自己應得的利益而斗爭。她為增長工資而爭,為使用公司轎車的權力而爭,以後又為配備手機而爭,她的生活內容似乎離不開「爭」,經過12年不間斷的拼爭,歷經三任僱主,她依然無法達到與男士同工同酬的目的。她累了,作為掌握一技之長的工程師,兩年前她不得不下決心單干。 職位越高男女收入差距越大 總體看來,在德國,婦女受教育程度越高以及所處職位越高,與同級別男性相比,收入差距越大。一個在企業領導30名員工的部門經理如果是女性,她的年薪大約為77500歐元,而一個男性部門經理的年薪收入為114000歐元。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調查結果,女性政府官員和專業公職人員的平均收入比同等職位的男子至少要少28%。一位45歲的女性審計師年薪為42500歐元,同是45歲的男性審計師年薪為61800歐元。在企業咨詢行業,一名35歲的女性分析員年收入是48300歐元,而男性分析員的年薪可達68900歐元。 《明星》周刊對人事經理所作的問卷調查顯示,人事經理中36%承認,同種崗位女性比男性收入少,17%被問卷的人事經理甚至認為同等條件下女性收入會越來越少。 在歐洲國家中,德國的男女收入差距比例平均為24%,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等國的男女收入差遠比德國要小。 收入差距誰之過 盡管人們都知道同工不同酬是不合理的,但誰都似乎不願去觸及這一敏感話題,更很難去改變這一狀況。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德國人忌諱談工資收入,在具體的人與人之間,對於收入多少更是不議論、不攀比。二是僱主方的人事經理一向對勞資情況嚴格保密。三是女性雇員恥於向人事部門提出合理的工資要求,同時往往不了解自己所從事勞動的實際價值。另外,制定工資的人和界定工作性質的人從來就是男性,他們又特別注重諸如機械等生產資料而忽略為人服務的因素,比如大都由女性承擔的秘書一職,所獲收入要比大都由男性擔當的倉庫保管員收入要低,根源就是傳統觀念認為女子乾的無非是打打字聽聽電話,而男子則在看守企業有型的資產。 女性要敢於提增資要求 柏林經濟研究所的瑪利亞·施密特至今還有些後悔,當初她在那家大企業供職時如果提出增長工資的要求,或許她的要求會得到滿足,然而她當時選擇的是沉默,她的頂頭上司其實了解她的工作能力,但只要她不對工資提出異議,上司是不會主動給她漲工資的。 美國經濟學女教授巴博庫克經過研究認為,男子和女子對待職業和工資的態度有根本的不同,57%的男性雇員在領取第一次工資後就會向僱主方提出新的工資要求,而提出這種要求的女性雇員只有7%。按照女性思維,只要你好好乾活,你的工作就會被認可,工資自然會增加。這種典型的女性工作態度使得她們期望值小,滿足率高。男子把與僱主的增資談判看成是競技場的搏鬥,緊張而又刺激。巴博庫克教授敦促女性要拿出看牙醫的勇氣與僱主談增資問題,雖然開始感覺不舒服,但必須去談。 德國女性受教育程度是很高的,高中畢業生中53%是女性,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中女性佔48%,而且這一比例呈上升趨勢。據一項專門研究表明,女學生自律、勤奮、有韌性。由此可見,女性就職、升遷、增資的機會並不比男性差。如果女性自己認識不到這一點,不去爭取應有的權利,那她不只是在降低自身價值,同時也在壓低其他女性的勞動身價。 「她們在向上爬的路上比男人還男人,工作競爭往往使她們變得鐵石心腸,沒有同情心。」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最近,由德國《商報》委託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表明:45%的職員——其中9%是任領導職務的女性——對女上司明顯持保留態度。因為他們認為,在女上司領導下,自己晉升的機會遠遜於在男上司領導下。女性 又一次在職業生涯中得到了負面評價。與之相對,不信任男上司的下屬非常少。 這次有1000多名德國職員參與的調查表明,對女上司的不信任感在新一代人身上也無望改變:在不到25歲的年輕人中,甚至有72%的人對女上司有看法。此外,受訪者也一致認為女性在工作中面臨更多的困難。70%的受訪者認為,女性想事業有成不是那麼容易。這也許正是令人對女上司抱有疑慮的一個原因。 這次調查的負責人米夏埃爾·弗爾斯特說:「女性在工作中總是受歧視,她們會傳播這種不愉快的感受,讓別人在工作中也輕松不起來。」 柏林一家獵頭公司的總裁烏韋·舒里希特則揭示了另一層原因,他說:「女性和男同事的聯系不會超出公事范圍外,她們不加入男性的關系網。」而私交恰恰可以為下屬的晉升鋪平道路。「女人很少能成為摯友」,舒里希特這樣說,但他沒有懷疑女性的工作質量,他說:「為數不多的處在領導崗位上的女性的確都非常優秀。她們清楚自己的前進方向,但必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達到目標。」 男權社會的偏見和壓力讓有些女性做得過火,「她們在向上爬的路上比男人還男人,」心理學家梅希蒂爾德·埃彭貝克說,「工作競爭往往使她們變得鐵石心腸,沒有同情心。」而同情恰恰是每個領導應具備的品質。缺乏同情心的上司也不能指望下屬對他忠誠——而沒有下屬的忠誠,任何成就都不能長久。 根據埃彭貝克的經驗,「放棄孩子努力工作而爬上高職位」的女上司最令人難以忍受,「她們對有孩子的女同事的平常言行往往過於敏感。」此外,「當女人首次晉升到高層職務時,她會傾向於把其他女性排除在自己的圈子外。」與男性不同,女性為實現目的會無所顧忌。 為何如此?心理學家埃彭貝克說,這是因為女性待人處事總是非此即彼: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沒有其他可能。值得注意的是,97%的女性始終認為自己是女性間沖突的受害者。 德國漢堡經濟政治大學的教授索尼婭·比朔夫對此也有同樣消極的看法。她說:「女性有濃厚的競爭意識——這源於進化和爭奪男人的競爭。這種競爭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共存。」因此,「公司中女性職工的比例越高,同事間的相互傾軋就越多。」因為女性缺乏客觀評價其他女性的能力。 這些德國學者認為,微軟、蘋果電腦、英特爾和惠普這幾家著名美國公司的女經理和員工搞不好關系,於是為了讓員工能忍受她們的領導而把他們送去參加特殊培訓。這看來並非是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