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是怎麼喊父母的

德國是怎麼喊父母的

發布時間:2022-12-22 12:38:12

① 世界各國的小孩怎樣叫爸爸媽媽

法語 pere(第一個上面有個閉音符,打不出來) mere(同上) 口語里papa之類的也會叫的

② 德國媽媽的62條德式教養規則 ,讓中國父母汗顏!(收藏)

父母是一份職業性很強的工作,可是我們很多父母都不專業。

聽過一句話非常經典:父母是一份職業性很強的工作,可是我們很多父母都不專業。

看到了德國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總結,不得不令人驚嘆!德國人的嚴謹有目共睹,一個強大的民族,從何而來?

答案是:教育。各位可以結合您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學習與參考。

對德國媽媽來說: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

看看德國媽媽崗位說明書上的62條德式教養規則,教出自律好孩子吧,同時也反思一下,我們做到了多少?

德國媽媽崗位關鍵問題與對策

Q1:孩子丟三落四怎麼辦?

→德國媽媽三「不」曲:不提醒,不幫忙,不管他!

Q2:孩子花錢如流水?

→給孩子的禮物——對帳本。多花的錢,就扣回來!教會孩子,多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的。

Q3: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德國媽媽的飢餓教育:不好好吃飯,就得挨餓!

Q4:小孩搶玩具,怎麼辦?

→先到者先得,不然都別玩!教會孩子, 社會 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Q5: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睡?

→說定時間,絕不妥協!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

Q6:我的孩子戀愛了?

→德國媽媽尊重孩子的愛情,因為學習愛與被愛是一種可貴的能力。

德國媽媽崗位的十條行為准則

德國媽媽的八大崗位任務及細則

崗位任務之一:能力大於成績。

讓孩子成為獨立、完整的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夢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

1、孩子像花也像大樹,需要呵護更要歷練!死知識和活能力,都是學習。

2、既要學業好,更要能力強,寵物是最好的老師──教會孩子熱愛生命、付出愛心和動物相處,就是一種學習。

3、從小能和動物相處,長大就能和他人相處,擁有柔軟的心,關懷弱勢,善良比金子更可貴!照顧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4、為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局,訓練邏輯思辨能力,動腦筋,就能克服困難,解決難題。

5、從餐桌上學禮貌,隨時隨地機會教育,培養孩子的禮儀。

6、放手,是學習獨立的第一堂課!自己能夠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幫助。

7、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8、環保,不只是口號!就從生活做起,讓孩子從小知道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環保教育,從日常生活做起。

9、相信孩子的感受與判斷力,不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

崗位任務之二:身教重於言教。

關於親子教育,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否則就無權要求孩子這樣去做。

10、再怎麽富裕,都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人格養成:教育孩子:不必要的花費,就是浪費!幾塊錢也是浪費!

11、閱讀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基礎。

12、跌倒了,自己站起來!負責的第一步──告訴孩子:這是你的責任!孩子出了問題,自己要負責。

13、以身作則,守規矩。從過馬路做起闖紅燈是小事嗎?再小的事都要以身作則!父母坐得直,孩子就行得正。

14、一分或一秒都算遲到,德國媽媽這樣教守時!遲到一分鍾,也要向孩子道歉!為了孩子,父母必須學會守時。

15、說到做到!對孩子守信,可不是隨便說說,媽媽,你說話不算話.……父母說話算數,孩子才會守信。

16、成為圖書館的常客──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為孩子打開知識的大門。

17、家裡彌漫美妙音樂,是讓孩子喜歡音樂最好的方式,潛移默化的音樂教育,父母喜歡,孩子就會喜歡。

18、家庭氣氛和諧,才能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崗位任務之三:尊重優於權威。

不貶抑、不縱容,讓孩子自然成長。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然而許多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場合地教訓孩子,全然不顧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傷害。

19、愛無敵!愛孩子就讓他知道,我不是撿來的……媽媽愛我嗎?愛要大聲說出來,讓孩子知道。

20、居高臨下、大聲訓斥、缺乏耐心,只會讓孩子充滿壓力,將孩子視為個體,平等對待、相互尊重。

21、不幹涉,多鼓勵,讓孩子自主學習。

22、即使孩子犯錯,也不能隨便訓斥,孩子也有尊嚴,不是孩子不成器,是教育出問題。

23、鼓勵孩子與大人爭辯。

24、尊重孩子的發言權,理解孩子的想法,對孩子說話時,要半蹲,眼睛相互對視。

25、應該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傷害,愛與被愛是最可貴的能力。

26、尊重孩子的愛情。

27、缺少體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崗位任務之四:吃苦好過吃補。

適度磨難,是對孩子最好的鍛煉。和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德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強。德國的父母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難營是他們的法寶之一──讓孩子參加一些近乎殘酷的訓練活動。或許你會覺得這么做很殘忍,德國父母卻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因為,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懂得堅強。

28、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磨練孩子非凡的勇氣和膽量,才能保護自己。

29、不讓孩子做家事,是害而不是愛!讓孩子體會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30、讓孩子了解 社會 的黑暗面,學會自我保護。

31、德國人的飢餓教育:不好好吃飯,就得挨餓!

32、給孩子的成人禮:嘗試一個人旅行。

33、孩子有十個缺點,父母要為其中五個負責,肯定孩子的優點,也別忘了檢討缺點。

34、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後就不會受苦。

35、少量的衣物能保暖,大量的衣物是負擔。

崗位任務之五:規則大於寵愛。

寬容而不縱容,建立規則比說教更有效。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許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斷地說教,但是聰明的德國父母會為孩子立下規矩,從小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他們會和孩子協商,制訂一些規則,並且要求孩子遵守這些規則。

36、訂了規則,就要堅持下去,讓孩子按照協議行事,才是關鍵!

37、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長不要幫忙。

38、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會遵守規則。對待孩子,有兩個原則:事先約法三章,事後毫不妥協。

39、:建立「能與不能、可以與不可以」的概念。

40、 社會 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41、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

42、禮貌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的。沒有人會因為表現得有禮貌而出錯。

崗位任務之六:放養優於圈養。

這個不行、那個不準,怎麼教出好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並且必然成為一棵大樹。而在長成大樹的過程中,園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孩子的好性格與好習慣、給予孩子鼓勵、培養孩子的自我及主動爭取表現的精神等。

43、教育孩子獨立,不能捨不得。

44、培養好習慣,就能培養好性格,從小教起,從小事入手。

45、告訴孩子,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教孩子學會原諒,寬容待人,到底誰對誰錯呢?「原諒」就是解答。

46、十分是進步,一分也是進步,孩子,你不笨,只是還沒有學會而已。

47、鼓勵和肯定是成長必需的雨露和陽光,培養自我意識,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48、如果孩子大聲說「不」,應該為他開心,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於拒絕大人的要求。

49、不要將謙虛與表現自我混為一談,讓孩子學會表現自我、傳達熱情,教孩子敢於站出來、敢於唱出來、敢於說出來。

崗位任務之七:自由大於限制。

給孩子獨立空間,發展才會無限大。在德國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既不附屬於家長,也不依賴家長。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也具備獨立的思維。所以,德國的孩子多以自我獨立發展為成長目標。而身為父母,只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即可。

50、看到自己孩子的特點,也要看到別人孩子的特點,切記!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將兩個孩子的優缺點做比較,會讓孩子失去自我。

51、不要把孩子的缺點與其他孩子的優點相比,貶低孩子,會讓孩子的自信歸零!不要貶低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向他人學習。

52、避開父母主導的教育方式,避免比較式的教育方法,順著個性養,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

53、多給孩子自由空間,學會對自己負責,家長偷看孩子的日記,等於侵犯孩子的自由!親近大自然,放養的孩子,眼界更開闊!

54、孩子要放養,不要圈養。

55、做決定前要思考,做決定後要負責,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負責,讓孩子自己作主,培養主見。

崗位任務之八:自製甚於控制。

從小建立理財觀,教會孩子存到第一桶金。德國人富有,但是絕對不奢侈,所以德國每年的平均消費都不會很高,這主要得益於德國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下,德國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非常好的理財習慣:不亂花零用錢、隨時去銀行存錢,即便玩 游戲 的時候也很節省。

56、與其多給錢,不如學會如何用錢。

57、二手市集體驗,讓孩子學習交易常識,舉辦兒童舊貨市集,讓孩子體驗買賣過程。

58、在 游戲 時浪費,現實生活中也會浪費,「你知道一枚導彈的價格是多少嗎?」玩 游戲 也要抓機會教育!

59、擁有自己的帳戶,存自己的零用錢,為孩子開立銀行帳戶,從小學會金錢規劃,發紅包V.S對帳本的理財觀:教育孩子記帳力量大!

60、讓孩子知道,多花的錢是屬於父母的。

61、買東西前要想清楚,錢花完了不能再要,帶孩子去銀行存錢,感受儲蓄的氛圍,學習控制慾望,告訴孩子:花每一分錢都要考慮!告訴孩子:亂花錢是慾望的放縱!

62、小時候亂花錢,長大就不懂得節儉,帶孩子去銀行,關鍵不是存多少錢,而是擁有儲蓄意識。

③ 家人的德語怎麼說

不知道樓主的家人具體指誰

自己的小家庭(爸爸,媽媽 或者還有你的兄弟姐妹) 就是 die Familie

如果是說親戚,就是 Verwandte(r)

我們說的家人一般都是指我們的親戚,一大家子人,可是德國只是指自己的小家庭。

希望有幫助到你~

④ 德國移民工作好找嗎想帶著父母也過去,那德國移民父母怎麼辦理

眾所周知,德國勞動力缺乏,極需大量的人才補空。所以在德國找工作還是非常好找的,但是首先,還是要看你有沒有相關職業技能和職業發展規劃。
一般的中國華人移民德國,主要是通過投資移民,也就是拿 德國綠卡,因為容易。
而通過德國技術移民,需要自身過硬技術人才,拿德國藍卡
父母的話,如果是前者可以根據父母的時間年齡和經商背景判斷,經過律師審核的,父母其中一人可以與申請人共同辦理雙法人;如果父母年紀較大,沒有經商經驗,則可以申請探親簽證,每年在德國共居住6個月,每次3個月
如果是後者只能申請父母團聚簽,不可以移民
希望對您有用,謝謝!

⑤ 德國風俗習慣

1、服飾禮儀

德國人在服飾方面不喜歡太過花哨,所有的衣服都非常的注重整潔,如果是穿西裝的話一定要系領帶。參加宴會或者是去劇院等正式場合的時候,男士多穿深色禮服,女士則穿長裙。在德國的東部地區,如果是已婚人士,出門在外多佩戴金質戒指。

2、相見禮儀

德國人在社交場合和他人會面的時候基本上行握手禮。如果是遇到熟人、朋友或者是家人的話,通常是行擁抱禮。和客人交流的時候,更喜歡稱呼對方的頭銜,但是大多數德國人不喜歡別人的恭維。如果你和對方剛認識的話除非他說可以直接稱呼其名字,否則不宜直呼其名。

3、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於任何事情、工作總是一絲不苟,在公開場合注重禮儀,講究風度。德國女性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樸素,不僅僅體現在衣服打扮上,同時在她們的行為舉止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德國人交流的時候基本上不會看見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因為德國人對自己的一些小動作很克制,認為這些動作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也是自身缺乏友善和教養的表現。

4、餐飲禮儀

德國人在用餐的時候多注意兩個禮節,分別是以右為上合女士優先。德國人在舉辦宴會的時候通常情況下都需要在兩個星期之前就要把請帖發出去了,宴請賓客時,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的酒杯盤子,在刀叉的使用上有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吃魚的刀叉是不可以用來吃別的食物的。

5、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待工作非常的嚴謹,思考深刻敏銳,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所以只要是約定的時間的話就必須要及時到達,不管是遲到或者是太早到的話都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行為。

⑥ 世界上所有的人,無論說得是什麼語言,爸爸媽媽的叫

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會說一種甚至幾種流利的外語,而自己背幾個生詞都感覺到費勁。而現在,權威科學《新科學家》報道,有人會說76種語言,甚至還有人通曉上百種語言。難道真有所謂的語言天才?

故事要從一封電子郵件說起。

這封郵件是這樣開頭的:「先生,首先,請原諒我打擾您,但是,我看到您的文章不得不給您寫信。」

接著,這封信的作者講的是他祖父的故事,他的祖父是一個從沒有上過學的西西里島人,但是他顯然有學習語言的天賦。雖然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但是他竟然能說70種語言,還會讀會寫其中的56種。為了保護郵件作者的隱私,我們姑且稱他為N。

這封伊妹兒是年10月發給倫敦學院大學退休語言學教授迪克·哈德森(Dick Hudson)的。

年,哈德森曾在最受語言科學家歡迎的「語言學家」網上上貼出一個帖子,詢問掌握語言種類最多的人是誰。後面的跟帖中,列出了一些通曉多種語言的名人,比如,18世紀義大利紅衣主教吉烏塞普·梅佐凡提(Giuseppe Mezzofanti)能說72種語言,並能流利地講其中的39種;還有年去世的美國情報部門官員維農·瓦爾特(ernon Walters)會講8種語言。
按照N的說法,他的祖父於年移居紐約,在那裡他找到了一份鐵路行李搬運工的工作,這使得他有機會接觸到說各種語言的旅客。N說,有一次他親眼目睹祖父把一份報紙翻譯成3種語言。

年,當N10歲的時候,他陪同他的祖父進行了一次為期6個月的環球旅行。N說,無論他們停泊在哪個港口,他的祖父都會說當地的語言。他們途經委內瑞拉、阿根廷、挪威、英國、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土耳其、敘利亞、埃及、利比亞、摩洛哥、南非、巴基斯坦、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菲律賓島、香港和日本。假定N說的句句屬實,那麼,這位祖父至少會講15種語言。

更讓人驚訝的是,N聲稱,在他的家族裡,這種能力可以遺傳。他在信中寫道:「每隔三四代,我們家族中就出現一個具有學習多種語言天分的孩子。他的祖父曾告訴他,高祖父和叔祖父都差不多會說種語言。」

當讀到這封郵件的時候,哈德森立刻意識到,他有可能把N所說的人列到他的語言學家列表裡。

哈德森將那些通曉6種或更多語言的人稱為「語言天才」。他之所以選擇「6」,是因為他知道全世界會說5種語言的大有人在。

先天還是後天?

語言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認知天賦的一部分。但是,直到今天,科學家們仍不清楚一個人最多能掌握多少種語言。

難道能講6種及6種以上語言的天才擁有不同尋常的大腦嗎?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又是什麼令他們的大腦如此特別?或者,他們只是擁有普通頭腦的普通人,只是因為興趣以及刻苦才讓他們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哈德森的研究動機十分單純:如果能解開語言天才如何獲得這個超凡能力的,這或許可以幫助普通人學習更多的語言。哈德森的研究吸引了美國情報部門的注意。他們有一種稱之為「翻譯距離」的問題,不能把一些至關重要的文件及時翻譯出來,就有可能阻止不了恐怖組織的襲擊。
直到現在,有關語言天才的奇聞軼事,還是傳說多於科學的實證。

比如查爾斯·魯斯爾(Charles Russell),一位愛爾蘭聖帕特里克學院的教會歷史學家,是吉烏塞普·梅佐凡提的傳記作家,他聲稱吉烏塞普·梅佐凡提能說72種語言,並能流利地講其中的39種。在哈德森把這封郵件發到上後,很多人就此事開始討論。

美國得州一位叫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的疑梅佐凡提的故事。他寫道:假設每種語言只有兩萬單詞(實際上這樣的估量是太少了),那麼,按照72種語言計算一下,梅佐凡提就必須在5.5年裡,每天12小時不吃不喝,一分鍾記一個單詞。「這可能嗎?」約翰遜問道。

專業的語言學家對此也有分歧。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語言學家菲力浦·賀迪納(Philip Herdina)認為,要保持這種能力會佔用大腦其他活動的資源。菲力浦·賀迪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不同語言天分的人身上,這些人流利地掌握一種到三種外語,這種能力通常被認為是特殊的,因為一旦人們到達青春期,語言學習通常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也有語言學家認為,一個人掌握多門語言,這並不奇怪。麻省理工學院雙語和「三語」現象研究專家蘇珊·弗賴表示:「除了沒有足夠的時間,無法置身某種語言環境外,人類學習語言的能力真的沒有什麼限制。你掌握的語言越多,學習新語言就越容易。」

哈佛大學心理語言學家史蒂文·彭克同意弗賴的觀點。當問及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學會十幾種語言的原因時,史蒂文·彭克的回答是:「終極干擾,即相類似的知識可以彼此干擾。」

但如果蘇珊·弗賴和史蒂文·彭克是正確的,學習眾多語言的能力是尋常的,那麼為什麼只有很少的人出來呢?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教育和語言學教授史蒂芬·克拉辛(Stephen Krashen)認為,那些學習額外語言的人不僅僅是刻苦而已,而且他們對怎麼學有比較好的理解力。他舉了冷戰期間的一位翻譯、匈牙利人洛姆·卡特的例子。

洛姆·卡特小學時學的是德文。年克拉辛在布達佩斯遇到洛姆·卡特時,這名86歲高齡的老人可以說17種語言,包括漢語、俄語和拉丁語,而且正在學習希伯來語。洛姆說,自己並沒有特別的語言天賦。她上過中文和葡萄牙語培訓班,但其他語種都是通過藉助字典閱讀外文小說獲得的。

腦力

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員強調,學好語言,大腦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

年代晚期,紐約城大學的一位叫洛倫·奧布勒爾(Loraine Obler)的神經語言學家發現了一名天才的語言學習者,她稱其為CJ。

此人29歲,正在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是在單一語言環境中長大的。高中時,他學了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和拉丁語。大學畢業後,他到摩洛哥工作,學會了伯語。

人們通常認為,掌握多種語言的人肯定特別聰明,但是CJ的智商是,基本上是個中等智力。他在孩提時代閱讀比較遲緩,上的也只是普通學校。但是,在語言智能測試中,CJ的得分特別高。他的文辭記憶力特別好,他可以記住一些句子和片語長達一周,但他對數字和圖片的遺忘速度和其他人一樣。

另外一些研究認為,CJ生來就有一個偏向於學語言的大腦,但他在其他方面並不出色。CJ自述看地圖和認路有困難。奧布勒爾認為,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有缺陷,而相應的是,這些人在音樂、藝術或數學上或許存在著天賦,這種能力可能也擴展到語言。這似乎表明CJ的語言天賦是與生俱來的。

CJ有個同卵孿生的兄弟,但他並沒有明顯的語言天賦。CJ的這些特徵與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語言學家伊塔·舒內德曼(Eta Schneidern)提出的一個假說不謀而合。該假說認為,那些在成年以後可以像運用母語熟練講幾門新外語的人一樣,通常在視覺空間技巧上比較薄弱。

家族遺傳

年,德國慕尼黑研究中心由神經科學家卡特倫·阿穆茲(Katrin Amunts )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了一篇有關多語天才大腦研究的詳細報告。阿穆茲和她的小組檢查了現在保存的德國語言巨人埃米爾·克裡布斯(Emil Krebs)的大腦。此人曾出任德國駐中國大使的翻譯,據說在他年過世之前,他能流利地講60種語言。

研究人員們發現克裡布斯大腦的布拉卡區域(broca`s region)——一個與語言相關的腦區,其大小居然相當於11個說單一語言的人。

可是,究竟是他生下來大腦就這樣呢?還是因為他後天努力學習語言,將大腦「塑造」成這樣的呢?科學家們並沒有找到答案,但他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語言能力與遺傳基因有關。

多語天分能在家族內遺傳的證據,支持著語言天分具有遺傳性的想法。

自從年代開始,科學家們開始把語言缺陷與遺傳組成到一起。年,科學家發現一個KE家族是因為一個叫FoxP2的基因的位置導致不能產生特定的語法表達能力,年科學家又發現了一個特殊的遺傳變異。

但是,當變異表現為超常的語言天分時,這種情況並不是病態。

科學家很難說服這樣的家族參與他們的遺傳實驗,或許是因為這些有天分的人並不需要醫治。語言家們與這位神秘的N先生通了幾封電郵後,最終,回信停止了。N表示,他已經與家人討論了這個問題,他們不希望接受采訪。

在停止交流之前,N還透露了一些關於他祖父的細節。他說:「在我們抵達泰國之前,我肯定他一點兒也不會泰語。」但是,過了兩星期他祖父居然和場上的小攤販用泰語吵起架來了。

⑦ 怎麼稱呼德國朋友以及她的父母,兄弟

就叫名字(不是姓,是名),兄弟姐妹,直接叫名字就可以了。
叫他父母應該稱呼 **先生和 **太太(這里用姓)。

⑧ 德國的風俗習慣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的擇偶方式
今天,德國的男女青年有各種機會進行接觸,他們或經親友、同學、同事介紹,或在舞會、旅行等文娛活動中相識,然後經過一番交往的戀愛過程,最終決定結為夫婦。他們享有充分的戀愛自由,這一點同西方現代國家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擇偶方面,德國有一些有趣的風俗。

1.橡樹月老

在德國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有一棵遠近聞名的老橡樹,人們稱它"橡樹月老"。關於這棵老橡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與敵人遭遇中遇險,被一位美麗的姑娘救起,王子與姑娘一見傾心,結成良緣。為報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種下了這棵橡樹。後人羨慕王子的奇遇,紛紛到此觀賞,並希望巧識意中人。還真有一些男女通過橡樹傳遞情波,並在樹下舉行了婚禮。久而久之,老橡樹充當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的橡樹"的情書被郵遞員投進老橡樹的樹洞中。這些信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拆閱,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過閱讀來信,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聯系,約期相會。據說通過橡樹月老已使五千多對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現在老橡樹的故事越傳越遠,以致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為尋找配偶也把情書投寄給這位橡樹月老,這種情書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藝定終身

在柏林西南有個小鎮叫希喬貝克,這里的入幾百年來都非常熱衷於國際象棋活動,並且到了痴迷的程度,連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設計成棋盤圖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裝了一個棋盤來表示風向。人們一早起來,就可以看到用棋盤夾著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員。這里的人從小學習下象棋,學校里設有"棋課",以輔導孩子們從小學習下棋。正是由於這一棋俗的緣故,姑娘們在選擇配偶時,小夥子棋藝的高低成為一個主要條件,一個小夥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須先同姑娘的父親對奔一盤。如果小夥子贏了,會受到姑娘全家的熱情款待,至於婚事也就十拿九穩了;如果小夥子輸了,那麼對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藝長進以後再說了。

3.白樺樹寄深情

在德國波恩,小夥子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是通過贈送白撣樹這一富有詩意的形式來實現的。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夥子要砍伐一株嫩葉滿枝的小白樺樹在4月30日或5月1日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陽台或庭院中,借翠綠的小樹來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意。每到這一季節,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陽台都可以看到綠油油的小白柳樹。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會同時放著好幾棵白樺樹。遇此情況,姑娘自會喜不自禁,而送白樺樹的小夥子們則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迴音,不能操之過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迴音,小夥子就可再贈送給姑娘一枚寶石戒指,姑娘以親吻表示謝意並接受這枚求愛戒指。過一段時間,當雙方深信彼此間情投意合時,便互贈銀戒指,表示訂婚。到結婚時再互贈金戒指,表示雙方的愛情像金子般純潔。

4.電影擇偶

在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年輕人解決婚姻問題,其中有一種方法是以拍電影廣告的形式幫助一些"待字閨中"的姑娘解決婚姻大事。姑娘們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調、縫紉、清潔房間等家政方面的特長。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過攝影師和導演技巧高超的處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愛、非常完美的姑娘。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組成的"寂寞的心協會"去放映,單身男子可從影片中選擇自己可心的配偶。美麗的電影往往能給人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許多人在與真人相見後,會覺得並不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理想。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出生的風俗習慣
德國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終是世界最低的,戰後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在這樣一個低出生率的國家,一個家庭的添丁進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實早在婦女懷孕之時,她便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保護,有許多風俗習慣都是為了保護孕婦的身體健康及胎兒的茁壯成長。在德國符滕堡地區的農村,孕婦是倍受敬重的貴客,她可以進入別人家的果園摘果品嘗,可到鄰家就席用餐。那裡的人認為孕婦的光臨象徵著新生和豐收。此外,還有這樣一些習俗:孕婦晚上不可出門,怕黑夜裡的巫婆鬼怪傷及胎兒;孕婦不能看醜陋的東西,怕嬰兒日後長得難看;孕婦不能走十字門、不能從晾衣繩下穿行,否則會造成難產、傷害胎兒。這些風俗雖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孕婦的關心。 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新生兒出生前,父母已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約定時間,由牧師或神甫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國,新生兒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會在親友中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於教父教母與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嬰兒的父母在選擇時是很審慎的。孩子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教父教母時不一定要選一對夫婦,但他們要由正直可靠、行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聲較好的人擔任。當然首先要取得他們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請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是一種榮譽,而樂意承擔這份責任。 認教父教母的原意是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幫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責任已不僅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們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後就有多位長輩關心他的成長,在他有困難時給予照顧,萬一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雙雙早逝,那麼教父教母還要擔負起撫養他成人的義務。

(二)新生兒洗禮

洗禮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時舉行的一個重要儀式。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須經過洗禮除去污垢,變得純潔,方能被接受為基督教的人,日後才有資格進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嬰兒,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後接受"施洗者約翰"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國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嬰兒時由家長抱到教堂受洗的。 嬰兒正式起名與洗禮同時進行,所以洗禮也叫"命名禮"。嬰兒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後,即發請帖邀請親友參加,一般只請至親近友,人數不會太多。 施洗禮時,嬰兒由教母抱著站在教堂內聖壇前的"聖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圍攏過來,由牧師或神甫宣讀《聖經》中的有關章節,口誦規定的禮文,並接過孩子,用手蘸聖水滴在孩子頭上,口稱:"我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給你施洗。"然後,再說幾句願孩子長大後要博愛人類、侍奉上帝之類的話,洗禮遂告完畢。 洗禮之後自然是要慶祝一番,嬰兒的父母要舉行一次午宴或茶會,邀請施禮的牧師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親朋好友參加。被邀請者要給孩子帶一些禮物,如玩具、衣服、兒童畫冊等等。教父教母的禮物照例要貴重些。在巴伐利亞地區,在洗禮日那天,教父不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還要把迷迭香放在嬰兒的搖籃里。據這說這種香氣濃郁的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同時,他還會在教子尿布或枕頭下塞點兒錢,作為孩子日後操辦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書和筆,希望孩子聰明勤奮。如今,時髦的禮物是送男孩一個小巧玲瓏的銀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條項鏈或一隻銀制咖啡杯,上面刻著孩子的姓名和洗禮日期。 在巴伐利亞農村,孩子的洗禮聚餐有個習慣,那就是餐後餐桌上要有剩餘的麵包,飯後要給賓客包裝點兒吃的東西帶走。給男客帶點兒香腸、烈酒,給女客帶點兒糕點、糖果,對教父則更是要厚禮相贈,以此來表示生活富裕、綽綽有餘。 在德國,洗禮用的蠟燭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對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義。據說點燃洗禮燭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國的一些農村,至今仍虔誠地遵循著這一古老的習俗。 在德國婦女生孩子可獲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雙方各休假六個月,共同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的臨終慰藉和葬禮安排
在德國萊茵河地區,至今仍遵循著一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喝臨終酒。人在臨終之時,必須喝一口陳年老酒。據說這種酒是聖酒,可喚醒死者亡靈,驅散圍繞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臨終者得到安寧。 人在臨終前,家人會將洗禮燭、聖餐燭、聖光燭點燃,並同時點燃一支紅色大蠟燭,把它們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燭光為亡靈祝福;二是為亡靈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國的民間傳說中,鏡子被視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隱蔽的場所,妖魔利用鏡子的反照能力,擾得人不得安寧。因此,人在臨終前要將鏡子用布蒙住,以使亡靈能安詳地解脫塵世罪孽,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在德國南部山區,人在3臨終時,家人要打開窗戶,揭開樓頂磚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死者敞開一條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因為他們相信人在脫離凡塵之後,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人們通過這些臨終慰藉,使亡者能安詳地離去。

葬禮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葬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家裡如有人去世,先要與教堂商定舉喪日期,並要用適當的方式通知親友。此外,屍體要用清水洗凈,他們認為水有著無限的神力。它能凈化人的軀體、凈化人的心靈和靈魂,並能祛邪鎮妖。人降臨塵世要洗禮,離開塵世也要洗屍,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舉行葬禮的這一天,親朋好友手持鮮花或花圈陸續來到教堂。首先由牧師或神甫主持追思禮拜,參加葬禮者按事先的安排唱聖詩贊詩、奏哀樂、禱告、宣讀由喪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禮只是整個葬禮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只有死者的家屬、近親和親密的朋友參加,-般好友在參加完教堂葬禮後即可離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國,葬禮多以土葬為主,親朋目送靈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們圍繞在墓穴周圍,為死者禱告,願他安息、靈魂升入天堂。 應邀參加親友家的葬禮,惟一可送的禮物就是鮮花。可送成束的鮮花,也可送用鮮花做成的花圈(德國人不用紙花做花圈)。在鮮花的飾帶上要寫上死者、弔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別了"之類的題詞。

在德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出席葬禮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盡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如果沒有黑衣服就穿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鮮麗的服裝。同時,在葬禮上要保持肅穆、安靜,切不可大聲談笑,否則就被視為對喪家的不尊重,也顯得自己缺乏教養。整個葬禮自始至終都沉浸在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中,沒有捶胸頓足、嚎陶痛哭的場面。除了小聲的抽泣聲,多數人都在沉思默禱,默默地為死者送行。 與人們肅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裝相反,德目的墓地是萬紫千紅、鮮花盛開的。墓地四周是鬱郁蔥蔥的樹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在和暖的季節,百花齊放,鮮花既代表了人們對死者的追思,也是對生者的慰藉。每當想起死者,人們會到墓地去掃墓、獻花,靜靜地呆上一會兒,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葬禮舉行後,喪家還有一個喪期。雖然近些年對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麼嚴格,但作為一名新寡的婦女在丈夫剛死之後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頻繁應酬,難免不招來非議。一般要求新寡的婦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顏色為主,除小型聚會外不要參加舞會、宴會及場面熱鬧的大型應酬,親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請她參加喜慶的聚會,以一段寧靜的生活度過喪期。對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婦嚴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時期內穿著要規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際。

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 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麼才能 隨 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⑨ 德國人怎樣做家長

德國80%以上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印象頗好,特別是他們感激父母在人格、修養方面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所欣賞的父母的共同特徵可概括為勤奮、認真、按計劃辦事、言而有信並值得信賴。

盡管德國家庭普遍較富裕,但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相對獨立的習慣。與東方的孩子相比,他們較少有依賴父母的意識。大部分孩子在中學階段就有打工掙錢的經歷,特別是在假期。中學畢業或到一定的年齡後。孩子們會在父母的指導和自己的選擇下,離開家庭到外面去開創自己的生活道路。

德國的家長們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長關鍵時期的指導:

☆孩子出生後。父母便給孩子一個銀行賬戶管理自己的錢財,以便懂事後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和打工錢。

☆從蹣跚學步起,就開始注重孩子堅強性格與意識的培養。孩子跌倒後,父母不是趕緊去扶,而是不斷地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為陶冶情操,鼓勵孩子參與多種活動,特別是手工活動,如家庭布置、花園布局以及機器維修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遇到的個人問題和煩惱增多,家長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說出自己的觀點,又盡量去理解孩子。

☆在擇業的問題上,尊重孩子意願並加以適當的引導,確保孩子有一個自己喜愛的職業。

⑩ 怎麼稱呼德國朋友以及她的父母,兄弟

女朋友的爸爸,可以叫叔叔,媽媽可以叫阿姨;女朋友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你都可以跟女朋友一樣叫。結婚之後,別人稱呼你的哥哥弟弟叫舅子,姐姐妹妹叫姨姐或姨妹,當然你跟別人背地裡介紹他們的時候,也可以這樣稱呼。

閱讀全文

與德國是怎麼喊父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