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何德軍停止向英法軍隊進攻
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這一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長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而且不能完全歸結為他一人的責任。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敦刻爾克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一完成最後包圍的作戰。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希特勒在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後,認為有必要讓突前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同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 這個命令執行的結果是,英法聯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軍一個機會。現在聯軍在為生存而戰斗,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的防禦陣地。雖然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為阻止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Ⅱ 二戰德國為什麼不先打蘇聯後再打英法
因為當時德國沒有對蘇作戰的准備,蘇聯在內戰結束後以至於一戰培養了一大批的優秀作戰人才,例如圖哈切夫斯基等等,而且蘇聯經過一段時期的穩定發展,又有東歐國家做屏障,在地理位置等各方面原因都不是理想的作戰對象。尤其是有拿破崙及一戰作為先例。其次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打擊太大,這其中的主導因素就是英法美三國的從中作祟。導致本來已經世仇的德法關系更加惡化。所以從法國投降的簽訂地就是德國從法國博物館里拉出那列一戰德國簽頭像協議的火車可以看出希特勒這方面的情節。再有就是希特勒為了避免發生一戰兩線作戰的惡果已提前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最主要的,蘇聯當時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了。如果德國打蘇聯,那國際上絕對是贊同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以德國當時的實力能不能拿下幅員遼闊的蘇聯尚是個問題。如果拿不下那英法美就是漁翁得力,即便拿下那也是自損元氣。所以德國一方面攻打法國,一方面暗中破壞,利用蘇聯內部大清洗殺掉了大批軍事奇才,才為後來攻打蘇聯長驅直入鋪平道路。
Ⅲ 二戰德國為什麼不消滅英國
根本原因:
戰略上陷於兩線作戰,德國國土面積和人口使他不可能同時應對多個強大的敵人。歷史上菲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因為四面受敵差點亡國,後來的一戰也是因為未能徹底擊潰東西線的任意一線而失敗。二戰失敗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失誤上。1.未消滅英國而攻打蘇聯。 2.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二戰均勢迅速打破,美國的參戰使整個戰爭形勢迅速向盟軍方面發展。
次要原因:
1. 43年的俄國冬天比任何時候都寒冷。德國大批精銳凍死凍傷。感覺俄羅斯每次面臨亡國的關頭天氣總是向著他們,比如拿破崙侵俄時期。
2. 俄國人勇於犧牲的精神。盡管我不喜歡俄羅斯,但這真是個值得佩服的英勇的民族。
3. 殘酷的民族政策將蘇聯群眾推向了斯大林一邊(其實當時很多人憎恨斯大林。德國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深淵。
4. 大西洋戰場和北非戰場牽制了大量德國人力物力資源。
5.美英的戰略大轟炸。44年後。德國武器產量嚴重不足,這是非常致命的。後來在空戰中,盡管德國空軍非常優秀,但面對美國的閃電戰機仍然無所適從。自己的噴氣式又不成熟。
6. 人口有限,德國當時只有約7000萬人口。顯然無法應對持久戰。
7. 盟友的無能。特別是義大利,要不是義大利不斷拖累德國,說不定德國還能堅持1 年。其他盟友,按照一個德國兵的說法「一觸即潰」。
8.指揮失誤。在郭克爾克撤退和庫爾斯克戰役(本來是勝的,卻要主動撤退)表現得特別明顯。
9. 武器生產思路錯誤。德國偏愛威力大質量高且很貴的武器。雖然生產出來的東西都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創造性。如導彈,虎王,噴氣式戰機。但新研製的東西往往都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熟。無法在戰場上立即顯示出威力,更多是起心理威懾作用。(很多美國人看到德國在牆上畫的虎王,掉頭就跑)。說白了中看不中用。
10.日本的魯莽。聽說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曾大發雷霆,把身邊的人都嚇壞了。美國參戰,其效果是無法想像的。二戰後期,美國的閃電戰機就消滅5000架德國飛機。
Ⅳ 納粹德國打敗法國後,為什麼不直接打英國,逼美國提前宣戰,與蘇聯結盟,歷史將會改寫嗎
你問的很好,
1:德國打敗法國後,就是要打英國,因為德國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不想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同時開戰了,德國要打英國,必須經過英吉利海峽,德國的海軍沒法和英國海軍抗衡,所以只有用空軍打敗英國的空軍,然後控制限制甚至摧毀英國海軍,這樣德國不對才能順利的到達英國,但是,經過不列顛空戰,德國空軍損失慘重也沒有消滅英國空軍,所以只能放棄短期內攻佔英國的想法。
2:德國的戰略思想就是盡量晚的避免和美國宣戰,德國選擇日本作為盟友,難道是看上了日本的陸軍?開什麼玩笑,是因為日本有著足以和美國抗衡牽制美國,讓美國無力和德國抗衡,對德國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日本和美國不宣戰,但是日本要對美國時刻保持壓力,讓美國不敢亂動。
3:希特勒的思想基礎和蘇聯的強大,斯大林的野心,都不會讓德國和蘇聯結成真正的盟友的。
Ⅳ 二戰時期,為何英法聯軍都沒能打過德軍
二戰時期,英國和法國組成聯軍,希望能夠直接將德國軍隊擊敗,但是最後的結果確實德國軍隊直接將英國軍隊和法國軍隊全部擊潰,英國軍隊用法國軍隊做了替罪羊,最終通過敦刻爾克大撤退撤回國內。之所以英國軍隊和法國軍隊沒有能夠打過德國軍隊,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項,首先就是英國軍隊和法國軍隊本身並不像和德國軍隊動手,而是希望讓德國軍隊知難而退,讓其和蘇聯動手。其次就是德國軍隊經過了戰略戰術上的革新,打的因循守舊的英法軍隊滿地找牙。最後就是真正想要打的只有法國軍隊,英國軍隊其實戰意不高,畢竟德國海軍實力不強,只要德國海軍不行,那麼德國就無法真正的佔領英國本土。
最後就是真正想要打的只有法國軍隊,英國軍隊其實戰意不高,畢竟德國海軍實力不強,只要德國海軍不行,那麼德國就無法真正的佔領英國本土。英國對於歐洲來講,基本上就是一塊孤島,所以如果德國海軍不能夠擊敗英國海軍的話,那麼英國就始終無法被德國人佔領。
Ⅵ 德國違反凡爾賽和約,為什麼英法不打德國
很簡單,因為一戰之後英法兩國經濟實力被重創,並不希望開戰,還有一點,當時蘇聯剛剛成立,英法兩國的政客想把禍水向東引,整蘇聯。
Ⅶ 二戰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英國
德國打不過英國是因為英國的「資源」遠遠超過德國。英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最廣大的殖民地,而且牢牢地掌控了制海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德國想快速迫使英國投降實現不了,而且他打下來的歐洲本土國家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迫不得已進攻蘇聯。
Ⅷ 為什麼我德國打不過英法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兩面作戰,西邊是英法,東面是俄羅斯(蘇聯)。德國的海軍還是弱,一戰無法威脅英國,二戰也無法攻克英國。如果英國和歐洲大陸連接,那二戰中絕對被滅了。
最後,德國兩次都不應該招惹俄羅斯,俄羅斯的國土廣袤,一拳打不死,就陷入冰冷的泥潭中了。尤其是二戰,是蘇聯擋住了德國的兵鋒。
Ⅸ 二戰時德軍當時為什麼不打英國
二戰中,德軍以勢不可擋之勢橫掃西歐,希特勒佔領了法國,也就基本統治了整個西歐,此時的他的敵人似乎只剩下了孤懸海外的英國,但是德軍卻調轉了槍頭,進攻蘇聯,最終導致戰線拉大,補給困難,加上蘇聯的強大生產力和大規模的軍事反擊,最終使得德軍一敗再敗,實力受到了極大地削弱,但是為什麼希特勒面對已成孤島的英國卻放任不顧,反而樹立新敵人了呢?
其實要說英國是到希特勒嘴邊的鴨子就有點瞧不起人了,如果能打下來英國的話,相信德國是不會猶豫的,之所以沒有動手,只能是因為一個原因,那就是實力。現在的英國可以說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最不能自主的,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早已風光不在。但二戰時期的英國,依然是正兒八經的大英帝國,跟現在的英國不是一個概念。在日俄戰爭爆發前,日本和英國曾經有過短暫的結盟歷史。當時整個日本舉國上下幾乎欣喜若狂,他們形容這種感覺稱「就像是佃戶家的兒子娶了地主的女兒」。日本為英國能夠看得起自己感到十分榮幸,可見英國當時的地位。在日俄戰爭爆發的四十年後,雖然經歷了一戰的英國實力大不如前,但依然是可以調動小半個地球資源的殖民帝國。絕不是只佔有英倫三島的小小島國。
而我們如今感覺十分狹窄的英吉利海峽,這個海峽水不深,也不寬,幾十公里而已,經常能看見猛人一口氣游過去,但是在當時這個海峽可遠沒有這么簡單,英國奉行的防守策略不是將敵人殲滅在沙灘上,而是殲滅在海峽中,所以英軍最強的不是灘頭而是海洋。
與此同時德國的海軍卻有點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與英國海軍爆發了激烈的日德蘭大海戰,最終以德國海軍慘敗告終,二戰時為了博得元首的青睞,德國海軍帶著新造的巨艦「俾斯麥號」與英國海軍決戰,卻被英國海軍數艘艦艇圍起來一頓好打,直接給擊沉了,打這時候起希特勒就對海軍不抱希望了,對短時間登陸英國也喪失信心了。
但是蘇聯可不是老實人,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蘇聯軍隊是擺成進攻態勢的,斯大林也很清楚蘇德之間無法和平共處,一直在趕時間屯實力,所以本著能夠杜絕後患的心思,德軍才調轉槍口直奔蘇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