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損失慘重的蘇聯,為何在莫斯科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德軍
可以說,德軍是被蘇聯遼闊的領土拖垮的。攻擊越深入,德軍就越弱。德國的閃電戰可能對西歐小國有效,但對擁有廣茂土地的蘇聯來說,閃電戰的威力將大大削弱。
而到12月,氣溫一路下降到零下50度,德國軍隊的士氣嚴重受挫,但蘇聯軍隊卻恰恰相反。士氣高昂,全軍同仇敵愾,誓死與德軍作戰!最後以慘烈的方式贏下了戰斗。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國防戰爭最激烈的10月革命24周年紀念日,為了鼓舞士氣,在德軍逼近莫斯科的危險形勢下,蘇聯總司令部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斯大林發表講話以鼓舞軍隊和人民的士氣。這一戰時壯舉極大地增強了蘇聯軍隊和人民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信心和精神力量。
B. 蘇聯打敗德國第一大原因是什麼
關於蘇聯擊敗德國的原因,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的爭議。一些人認為蘇聯之所以能夠擊敗德國,主要是因為蘇聯人不怕死的精神,一些人認為蘇聯能夠擊敗德國,主要是因為蘇聯寒冷的冬天和漫長的戰略縱深,還有的人認為蘇聯能夠擊敗德國,主要是因為美國對蘇聯的援助。筆者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觀點,蘇聯人能夠擊敗德國,跟蘇聯人不怕死的精神和美國的援助確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是蘇聯能夠戰勝德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蘇聯寒冷的冬天和龐大的戰略縱深。
德國閃擊戰最怕的就是遇到戰略縱深長的國家,蘇德戰爭前期德國一度兵臨莫斯科城下,但是蘇聯憑借著龐大的戰略縱深,成功化解了德國的攻勢,將戰爭拖入了持久戰。之後蘇聯寒冷的天氣開始發力,德國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失敗,最終失去了一鼓作氣擊垮蘇聯的機會。德國沒有一口氣打垮蘇聯,就已經註定德國要失敗,畢竟蘇聯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源都遠勝於德國,只要戰爭消耗下去,德國遲早都會失敗。
C. 二戰中,為何550萬德國軍隊被蘇聯打敗
【女神說軍事第723期】1939年,以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涉及了61個國家,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
當時,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組成反法西斯同盟與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國家進行對抗。從德國進攻波蘭開始,波蘭很快被德國擊敗,大批土地淪陷。兩天後,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1941年,德國以事先擬定好的「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550萬人,大批坦克大炮戰艦從北中南三方以閃電般的速度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紅軍接連戰敗,喪屍失地。似乎被德國佔領就在眼前。
這些因素很關鍵!然而,令德國沒有想到的是,蘇聯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美國提供錢武器,英國出礦出資源,再加上蘇聯的兵力,德軍進攻接連受挫。可想而知,以一很難敵眾。
再加上德國當時的戰術是速戰速決,也許對於地域比較小的國家是致命。但對於擁有遼闊國土面積的蘇聯來說,這只能算是打擊。蘇聯很快制定好新的戰略反抗,而德國的戰略物資供應慢慢跟不上戰爭的需要。
蘇聯的惡劣天氣,糟糕地形,美英兩大國的援助,德國又面臨著資源枯竭的慘狀,再難支撐下去。終於,在1945年5月8日,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至此,蘇德兩國之戰結束
D. 蘇聯打敗德國第一大原因是什麼呢
蘇德戰爭是二戰最慘烈的一場戰爭,戰爭歷時3年零10個月,造成了大量的傷亡,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災難。最終的結果是德國戰敗,無條件投降。那麼什麼是蘇聯戰勝德國最大的原因呢?筆者認為是頑強。
在戰爭爆發的1941年,蘇聯雖然有情報認為德國會進攻蘇聯,但是包括斯大林在內的蘇聯高層不詳細德國會進攻蘇聯。實際上,斯大林這么認為上有道理的,在法國戰敗後,德軍正在空襲英國,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是英國才對。因此可以確定蘇聯的戰爭准備並不好。而蘇軍的戰鬥力也並不高,蘇聯剛剛經歷大清洗,許多優秀的將領,在大清洗中被處死。一些優秀的將領並不被重用,因此前期蘇軍的指揮能力和和戰鬥力並不強,蘇軍有被德軍打蒙的跡象。
E. 蘇德戰爭,德國為什麼會失敗
多個方面原因
1.氣候原因:1941年冬天,就在德國軍隊兵臨莫斯科城下的11月份。蘇聯突降寒流,不管是大降溫說還是小降溫說都能反應,蘇聯莫斯科地區氣溫突然下降由零下六攝氏度突降到零下三十攝氏度甚至四十攝氏度。這不僅大大遲滯了德軍的進攻使蘇軍完全有時間來完善莫斯科地區的防守。
2:後勤原因,德羅東線部隊有421萬2000人,44060門火炮迫擊炮,坦克和強擊火炮4578輛每天各類物資消耗達3萬噸以上。但是德羅在1941年完全有工業能力最少滿足前線部隊百分之七十的要求。但是,由於德國後勤管理的混亂以及軌距問題__蘇聯鐵軌軌距是1.524米,而德國軌距是1.435米。因此大大阻礙了德國後勤部隊的運輸效率,此外關於德羅冬裝的問題,也不在於希特勒的原因,而是陸軍後勤部隊長官蓋爾克的問題,早在1941年秋季希特勒便已經強調冬裝問題,而蓋爾克將軍多次向希特勒報告冬裝已經發到前線將士手中,但實際情況卻是冬裝在火車站的倉庫里並未發到前線手中。其次,前線的彈葯 燃料等物資極度缺乏,因此也拖延了冬裝的發放。
3:將帥不和,早在基輔戰役時,關於對蘇西南方面軍的合圍還是直接劍指莫斯科德國統帥部和前線將領以及希特勒之間意見有很大不一致,這也為後來德軍失敗埋下很大伏筆。而且德軍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對希特勒的命令陽奉陰違。而前線中深受希特勒重視的古德里安元帥也與中央集團軍總司令博克元帥不和也造成了前線的失利。
4:多線戰場 德軍不僅在東線戰場而且開辟了北非戰場而到後來不得不防守歐洲大陸的西線戰場,使得後來德軍在東線戰場的兵員補給問題以及裝甲部隊上得到的微乎其微。雖然蘇聯軍隊受限於遠東地區的日本限制,但蘇聯對於戰爭的整體投入遠遠大於德軍,在德軍東線戰場上部隊迅速減員情況下得到的補充微乎其微,但相比於蘇聯軍隊雖然傷亡遠大於德軍但兵員源源不斷。這是其主要原因,而且德軍在初期中經驗豐富的老兵不斷減員,而蘇聯紅軍卻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而且,由於兵力的有限前期掌握制空權的德軍也在後期失去了制空權。這對於德軍來說是致命的。
F. 在二戰時期,德國輸給了蘇聯,它輸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二戰期間德國輸給了蘇聯,他輸的真正原因是在於他對蘇聯的估計不足。之前的閃電戰帶來的巨大勝利,讓希特勒對自身的軍事實力估計不足,對蘇聯的軍事實力估計不足導致的輕視蘇聯。再加上希特勒自大的戰略錯誤。導致了德國軍隊後方補給跟不上,再加上漫長的持久戰,導致德國輸給了蘇聯。
由於希特勒的自大再加上出現的戰略錯誤,導致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戰斗決心,更沒想到美國等國家對蘇聯的援助,要知道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打仗正酣之時,仍實施的是八小時工作制,甚至還有軍人在休息,直到兩年後才全員出擊,如果早些全軍出擊,結果是什麼樣子還真不好幫手。正是因為這種草草的進攻,才導致德國的戰敗。
G.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
二戰中德國戰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吧!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一、屍骨堆出的勝利
俄羅斯國防部已於近日把蘇軍在二次大戰中的絕大多數檔案資料解密,斯大林時代公布的蘇聯在二次大戰中的死亡人數是1000萬人,但到了戈爾巴喬夫時代,這個數字已經改為2700萬人。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蘇聯當時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4200萬人。
許多蘇軍士兵死亡後,被蘇方專門派人摘去軍牌軍徽。還有許多是沒入軍籍就死亡了的。連德國人也不理解蘇聯人的沖鋒為什麼會如此愚蠢,拿人群迎接子彈的沖鋒,但是還是給德國人製造了麻煩。其實德意志士兵的戰鬥力和戰斗勇氣非常高,遠在蘇軍之上,但實在是蘇聯政府把大量的平民半強迫地變成士兵送上戰場,用人海和血肉擋住了德國強大的戰爭機器。1億人口的蘇聯卻擁有幾千萬士兵,這相當與現在我國有6億軍隊一樣,蘇聯的動員程度和傾力程度可見一斑。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二、戰爭成敗的根源是工業
德國的人口和工業原本均不如蘇聯,但在進攻蘇聯之前,隨著擴張,德國占據了歐洲大量的土地和工業區,也招納了很多盟國,此時工業能力已經略在蘇聯之上,武器和軍隊的戰鬥力則佔有一定優勢。但由於德國參謀部低估了蘇聯的預備役體制(上千萬預備役士兵和較為完善的機制)和共產主義集權國家所能煽惑起的民眾的抵抗意志,所以在初期的巨大勝利後產生輕敵,希特勒和部分將軍因此戰略決策失誤,分兵三路去打高加索油田和列寧格勒,造成力量分散,三路(尤其是進攻莫斯科的中路)都未能形成迅速突進,讓蘇聯失去將一批批百姓變為士兵的大後方,並及時奪取蘇聯的武器工廠、礦山等戰爭資源。
日本拒絕立即夾擊蘇聯後,遠東地區的五十萬精銳軍隊被調回西線,加上瘋狂徵召的幾千萬士兵用人海戰術,終於擋住了分兵後的中路德軍。由於蘇聯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巨量經濟和武器援助,相當於武器製造工業能力翻了幾番,加上蘇聯大部分工業東撤及時,武器製造能力已經遠遠強於第三帝國,兵力總數也遠勝。雖然即使是戰前在役的正規士兵也遠不如德軍精銳,新征的士兵更是遠遜,但憑借十倍的傷亡,不僅能頂住德軍的進攻,還折耗了德軍大量的精銳士兵和戰略儲備。隨著新兵在戰火中淘汰練習,戰鬥力逐漸與德軍拉近,武器也越換越好,後期雖然蘇軍仍然不及德軍精銳,但二打一已經可操勝券。雖然戰斗素質優秀很多的德軍用較少的兵力和坦克也能擊敗蘇軍,但每當擊毀三輛蘇軍坦克,自己也會折損一輛,而在德軍得到100台坦克補充的同時,蘇軍卻能得到英美援助的一千台,甚至更多坦克的補充。當蘇軍武器的優勢達到一定程度後,德軍擁有再高明的戰斗能力和戰斗意志,也已經無力回天,差距被越拉越大。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三、歷史真相的 總結 與剖析
1、德軍曾經有機會取勝,什麼“正義必勝”的說法不過是勝利者對自己的美化罷了,世界遵循的是叢林法則,狼吃掉羊沒有什麼正義地, 愛好 和平的正義的羊也並非必勝。如果德軍取勝,希特勒就將是與亞歷山大、凱撒齊名的大帝國的開創者,德意志也將成為能與羅馬帝國一爭短長的強大帝國,就如主流輿論不會去譴責羅馬帝國的擴張一樣,大部分人也會對德國的擴張表示寬容,甚至是欽佩和贊嘆。然而希特勒失敗了,所以他成了第二個拿破崙。由於他屠殺猶太人,所以他的口碑還不如拿破崙。
2、德國優秀的統帥曼施坦因曾寫過一本叫做《失去的勝利》的書,也認為如果當初如果德軍不分兵,有很大機會徹底擊垮蘇聯,失去後方的蘇聯將無法把大批平民變為士兵送上戰場,流亡政府和國際援助的效果也將微不足道,屆時德國將建立起牢固的統治。既然五十萬人的滿清都能穩穩統治有九千萬人口的漢族人,那三千萬人口的德國為何就不能成功統治一億蘇聯人?
3、如果蘇聯垮了,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能在陸地上阻擋幾百萬精銳德軍的腳步?除了美國能靠海軍自保外,全世界恐怕都會落入軸心國之手。而海軍的關鍵是制空權,德國的空軍本就非常強大,軸心國再擁有了全世界的資源,美國的淪陷也只是時間問題,整個世界的格局將會改寫。也許到最後德日內哄,德國一統全球,早一步形成全球大融合,消除國界也未可知,如此倒是像秦統六國般,徹底消弭了戰亂、國與國之間的無謂競爭,反倒有了積極意義了。
4、都說“歷史是不能假設地”,其實這純粹是一句屁話。只能說歷史不能由事後假設而改變,但不表示我們不可以去假設歷史,不表示假設歷史就是蠢人愚行,毫無意義。以史為鏡而明得失,說得本來就是一種對歷史的假設:如果不那麼干,那就不會像某昏君一樣亡國。於是我們在假設歷史,並將真正的歷史與假設後的歷史對比後,總結了有指導意義的 經驗 教訓,這便是假設歷史的正面價值。於是,讓我們大膽地去假設歷史吧。
5、很多人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作為蘇德戰爭,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其實沒有捕捉到歷史的本質。早在1941年底,德軍分兵三路,中路集群在莫斯科前無法繼續形成勢如破竹的優勢,從而讓蘇聯得到喘息時間後,德國的戰敗就已經成為註定的事實了。畢竟在英美兩個工業大國的支援下,同盟國的工業能力遠遠勝過軸心國,而蘇聯的人口又能輕易產生足夠的兵源。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其實是莫斯科保衛戰前德軍兵分三路的那一刻,是希特勒的戰略決策錯誤造就了同盟國的勝利與輝煌。
6、我國的歷史書在提到蘇德戰爭時,不僅竭力鼓吹什麼“正義必勝”之類的荒誕言論,更對美英等國對蘇聯龐大的武器和財政援助隻字不提,將勝利一味歸結於紅軍保家衛國的戰斗熱忱,這是不公正地。外因未必不如內因重要,現代戰爭打的不是勇氣和人口,而是工業製造能力。美英的武器援助是蘇聯能頂住壓力的重要因素,說重要性占據四五成也不為過。
7、蘇聯紅軍與德國軍隊合作滅亡波蘭後,在卡廷進行大屠殺,處死了兩萬多名波蘭戰俘。在攻佔柏林,德國投降前後,蘇聯紅軍共強奸了兩百萬德國婦女。二戰後蘇聯統治的東德人口失蹤近千萬,很多人至今懷疑是蘇聯進行了報復性人口滅殺。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四、尾聲
寫這篇 文章 ,並不是要為軸心國翻案。只是看不慣很多不客觀的歷史學家和主流媒體所用的那種,用“正義”、“民心”這些飄渺東西去牽強解釋歷史的做法,把一切都泛政治化,好像主觀意志可以超越客觀現實占據主導地位一樣。筆者希望能夠盡量客觀持正地去分析這場戰爭勝敗的真正原因,讓更多的人能了解那場戰爭的真相,能從偏頗的政治誤導中掙脫出來,形成一種踏實秉正的歷史觀。誠然,這種說法對宣揚反戰,倡導和平有一定負面的效果,可卻同時又對一個社會形成務實、客觀、誠信、實事求是的作風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筆者水平有限,見識難免有局限偏頗之處,若有錯謬,還望方家看在筆者秉心公正,有勇氣去用客觀的態度分析問題的份上,加以寬宥,且能不吝指正。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五、蘇聯人力優勢體現的關鍵
這段是轉引來地,思路側重與筆者有所不同,卻又有異曲同工之處。結合起來看,能對蘇德戰爭的勝負本質有更深入的認知。
蘇聯在人力方面真正的優勢,其實不是總量優勢,而是效率優勢。在總量方面,蘇聯確實對德國佔到2:1以上的優勢,但是加上仆從國的抵消和戰損比的劣勢,蘇聯在42年下半年的時候,實際在人力總量方面的優勢,實際曾一度消失但實際不是這樣算的,問題沒那麼簡單當時蘇聯人力—被佔領土人力乘以戰損比,實際小於德國+仆從國人力。但這時蘇聯的另一個人力優勢顯現了出來——效率。由於蘇聯在人力動員效率上占優,使他可以比德國先一步達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簡單來看,這就好比兩支等長的蠟燭,蘇聯這支燒的旺,一時之間會佔得明亮,而德國那支旺起來比較的慢,一段時間內會顯得暗淡,但卻可以燒的更久。
但問題比這略微復雜一些:此時的蘇聯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鎖進了箱子,但總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來,就應該努力去解放被鎖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長,甚至增長。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燒達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麼蘇聯的人力就會盛極而衰,在綻放出一抹燦爛的輝煌之後,最終黯淡下去。
看來,在動員率上處於劣勢的德國,只要能夠阻止住蘇聯的這一抹輝煌,就可以將蘇聯的人力優勢耗盡。可惜,德國原本曾有機會做到這一點,卻沒有這么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動員速率低於對手的情況下,在自身尚未達到峰值之前,迫於西線形勢的壓力,草率的發動了庫爾斯克會戰。這就為蘇聯發揮其效率優勢提供了變利,這一戰,是在德軍尚未達到動員峰值的情況下發動的(德國的動員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時尚未完成後備軍的編練,只是在東線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而已);而蘇軍則憑借效率優勢,達到了戰爭期間的峰值(這個峰值一直到戰爭結束前,才被佔領了整個歐洲東部的蘇軍所超於,即使是44-45年初大獲全勝的蘇軍,也無法在規模上和43年中的蘇軍相比)。
於是,一個尚處在動員途中的德軍就被一個已達到動員峰值的蘇軍大敗了,雖然蘇軍在會戰中付出了遠比德軍更大的代價,但他隨即就獲得了解放領土上龐大人力的補充——蘇聯龐大的人力優勢終於被松綁了。至43年末,這個數字達到430萬,略等於同期蘇軍的損失總數,使其可以繼續維持其強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復損失,優勢還將擴大)——現在,蘇軍這支蠟燭不僅可以明亮的燃燒,而且可以持續的燃燒了。
而反觀德軍,雖然他的人力尚未徹底利用,卻已經喪失了徹底利用的機會了——他將來不及達到自己的動員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續獲得補充的蘇軍相比較,只能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來盡可能的維持軍隊實力。這時候,唯一可以支撐德國的,是他尚有數百萬人力可供利用,尚有龐大的軍工潛力可供開發——但是,這一切都來不及了。盟軍的登陸徹底斷送了德國細水長流式的人力模式,現在,德國這支蠟燭不僅沒有對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對手燒的長久了,因為他將被迫在另一頭再點起一個火苗。這兩團火苗將同時燃燒這支並不明亮的蠟燭,並將其徹底耗盡。
雪上加霜的是,在西邊另點燃一頭之後,原先東線一頭的蠟燭開始被蘇軍一截一截的大塊剪掉,一進步縮短了蠟燭的壽命,如此往復,不足一年——這支新點起一頭的蠟燭,就被徹底熬幹了。假如說,德國這支蠟燭曾有過一次比東線那個對手燃燒更久的機會的話,那隻能是在42年-43年之間這段時間,可是,這兩次機會最終被德國人自己給斷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爾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羅斯西部草原。
H. 蘇聯能打敗德國的最大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說簡單一點,德國侵略蘇聯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一個國土面積僅有36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想一口吃下去一個國土面積擁有2240萬平方公里的龐然大物,最後只能是卡著脖子眼給活活撐死啦!
這就好比一隻螞蟻咬醒了一隻大象,後果很嚴重。如果要我評價當時日德意法西斯聯盟,那完全就是一幫烏合之眾,沒有一定配合和默契可言。假如當時這三國不是一開始就四面樹敵,而是集體瓜分蘇聯,德國的陸軍配合上日本的海軍一起攻打蘇聯,那蘇聯實在就太危險了,如果他們能得到蘇聯大後方做戰略縱深,二戰還真不知道會打到何年何月,連最後鹿死誰手都還不好說啦!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I. 為什麼在二戰中強大的德國還是被蘇聯打敗了
正確來說,德國並不是被蘇聯打敗的,單純戰力和戰術來說,蘇聯完全落後於當時的德國,蘇聯唯一的優勢在於國土的縱深,若不是當年的義大利給希特勒拖了三個月的後腿,蘇聯可能連這點縱深的優勢也會被抹殺。
德國的失敗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外部的,而是本身戰略資源儲備不足導致,這與整個軸心國的失敗緣由是完全一致的,德國所能夠獲取的資源從一開始就被限制在歐洲,這與英美兩國以全球的資源相比,完全就不是一個等級,當初英美的戰略就是通過外部限制德國對非洲資源的掠奪,逐漸消耗德國的戰力,當積累到一個爆發點時,再給於德國一擊重擊,而對於蘇聯的援助也是基於此,所以與其說德國是被英美蘇三國打垮的,還不如說是被三國拖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