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會選擇義大利作為盟友呢
雖然義大利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勝利國家的重要成員之一,但它最終基本上沒有受益。與當時許多參與該條約的弱國一樣,它被大國忽視。對於自視為大國的義大利人來說,這種恥辱是無法忍受的。為此,義大利在戰後非常激動,譴責英國和法國蔑視人民,赤裸裸地推行霸權主義。就在這時,墨索里尼抓住機會煽動義大利人民,擴大法西斯政黨的規模。法西斯黨在短短兩年內成為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政黨。因此,1922年,他被義大利國王任命為新總理。它使義大利成為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之後,它影響了德國。這也是二戰時期德國要和義大利結盟的原因。
此外,由於義大利和法國之間的突出矛盾,以及後來在爭奪巴爾干半島的過程中與俄羅斯發生了強烈沖突,義大利與德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最終發展成為軸心國這樣的戰略聯盟。雖然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斗表現並不突出。
『貳』 義大利和德國的關系是如何變密切的
1937年9月,墨索里尼訪問柏林,重申兩國之間的團結,並對彼此的勢力范圍達成一個總的協議,「義大利在地中海的行動將不會受到德國的阻礙,而另一方面,德國在奧地利的特殊利益也將不會受到義大利的損害」。到1937年底,義大利與德國的關系更密切了。
『叄』 義大利兩次世界大戰都跟隨德國,為何到了後期都背叛德國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兩次都是核心國家,同時在這兩次大戰中,義大利都與德國結為同盟。然而雖然義大利和德國成為盟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突然背叛了德國人,加入了敵方陣營,這也是德國戰敗的一大重要原因之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義大利再一次背叛了德國。第一次義大利背叛德國主要原因是義大利和奧地利的關系極其不穩定。而第二次義大利背叛德國主要原因是義大利一直兩邊倒,在這一次中義大利依然沒有堅定的向著某一方,而是看哪一方強就向著哪邊。
當時義大利與德國結為同盟,一同對他過宣戰,但是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軸心國逐漸衰敗,連著幾次戰敗,此時義大利看情況不妙,於是選擇兩邊陣營都聯系,一邊與德國繼續聯系,而另一邊開始尋求與同盟國的聯系。後來,德國宣布戰敗,義大利宣布退出軸心國,並開始進軍德國,完全背叛了德國。
『肆』 德國與義大利(二戰時明知義大利不行)
兩次世界大戰當中,義大利都選擇與德國站在同一陣營,由於義大利軍事在歐洲乏善可陳,看起來是義大利對德國的攀附。德國與義大利之間隔著高聳的阿爾卑斯山脈,正常情況下雙方不會產生擴張的慾望,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德國志在西歐和東歐甚至北歐,而義大利一心稱霸地中海。由於不存在地緣上的利益沖突,德意之間的聯合早在雙方統一之前就已經初見雛形。
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王國,統一義大利的是撒丁王國,而法國和奧地利是它們共同的敵人。當時奧地利是德意志框架內與普魯士平分秋色的大國,同時奧地利還占據著本屬義大利的威尼斯,也就是說如果普魯士要統一德國就必須將奧地利踢出德意志;如果撒丁王國要統一義大利就必須趕走控制威尼斯的奧地利軍隊。在這種情況下,當普奧戰爭爆發時,撒丁王國義無反顧地選擇站隊普魯士,後來這便成為雙方走向合作的開端。
解決了奧地利之後,法國成為阻擋德國和義大利統一的最後一道障礙,只要法國不倒下,受法國影響的德意志西部諸邦就不會投向普魯士;同時只要法國不倒下,駐守教皇國的法國士兵就是撒丁軍隊進入羅馬的絆腳石。此時的法國充當的就是之前奧地利的角色,於是普魯士與撒丁王國再次走向聯合,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戰役中被俘,德意志第一帝國在凡爾賽宣布成立,而撒丁王國也順勢演變為義大利王國。
從工業實力上說,英法德意是歐洲當時屈指可數的四大強國,最終形成英法結盟對抗德意的局面,是源於地緣利益下的組合,不存在誰攀附誰的因素。地處亞平寧半島的義大利是典型的南歐思維,南歐的主要范圍在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干半島,如果再加上北非,恰好接近歷史上羅馬帝國的疆域范圍,這也是為什麼墨索里尼在二戰不斷向地中海用兵的原因。在這個方向上,義大利的敵人主要是英國,因為只有英國在地中海保持著強勢的海軍力量,反之義大利對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部分幾乎沒有興趣。
對於德國來說,它的主攻方向恰恰就在高緯度的地區,無論向西進攻法國,向東進攻俄國,還是向北同英國爭奪北海控制權,德國都沒有向南發展的慾望。所以盡管地處歐洲中部平原,但德國是典型的北歐式思維,自然與志在南歐的義大利不會產生利益沖突,這是雙方能夠走向聯合的地緣基礎。共同的敵人英國使得德意選擇抱團取暖,素以海軍見長的英國人同時在北海和地中海保持著強大的武裝力量,這讓德國和義大利從北南兩個方向上感受到壓力。
圖-德國人,好比開吉普車的
當德皇威廉二世建造龐大的艦隊同英國皇家海軍決戰時,義大利的艦隊是能夠對英國地中海艦隊造成威脅的海上力量。而在陸地上,法國成為德國和義大利共同的目標,盡管法國對義大利的地緣威脅由於阿爾卑斯山的阻隔而顯得更小一些。暢通無阻的平原地形成為德軍突入法國境內的保證,而當法國兵敗之後,義大利也試圖越過阿爾卑斯山侵略法國南部時,卻遭到了法國人的迎頭痛擊。從這一點上也能大致說明義大利這個傳統的南歐國家不適合介入阿爾卑斯以北的事務。
圖-義大利人,好比騎電動車的
時過境遷,二戰後德國領土大幅縮水,義大利的勢力范圍也縮小了。德國面積約35.76萬平方千米,人口約8315萬。義大利面積約30.1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6024萬。
『伍』 二戰時期義大利為何提前退出和德國的結盟呢
多年的戰爭使義大利經濟瀕臨崩潰。國家預算赤字高達870億里拉,收入僅占支出的36%,全國各地糧食匱乏,黑市猖獗,人民深陷困境,軍隊也處於「崩潰狀態」,士兵嚴重短缺,士氣低落,斯大林格勒慘敗後,希特勒以東線局勢緊張為由拒絕向墨索里尼提供新的援助,並迫使墨索里尼繼續徵兵作為炮灰。
然而,義大利看似「投機」的想法立即被盟國拒絕。9月3日,絕望的巴多格里奧政府終於簽署了英美停戰協議的條款,該協議於9月8日通過電台宣布。長期處於戒備狀態的德國軍隊迅速解除了義大利軍隊的武裝,佔領了羅馬。義大利國王和巴多格里奧政府成員乘潛艇逃往盟軍佔領區。
『陸』 德國和義大利關系
在二戰中,義大利是德國的鐵桿盟友,是最頑固的法西斯強盜,然而,在整個德-意-日軸心國中義大利軍隊的戰績卻遠不如德國和日本那麼「輝煌」。從義大利正式宣戰到墨索里尼政權垮台的3年時間里,義大利軍隊雖然到處點火,但每次都是氣勢洶洶而去,損兵折將而回。鑒於義大利軍隊的無能,德國土兵時常尖酸地嘲笑他們的法西斯盟友,甚至直呼其為「小朋友」、「小兄弟」。曾經有一次,在北非,一支5000人組成的義大利軍隊遇到一個連的英軍設下的路障後就繳械投降了。由於戰俘太多,英軍來不及建造戰俘營,只好讓軍需官把原材料發給義大利戰俘,讓他們自己搭個戰俘營把自己關起來。同樣在北非,英軍坦克向義大利的反坦克炮陣地沖鋒,數量不多。沖鋒開始的時候,義大利人開炮還擊。剛射擊了幾分鍾,義大利人突然停止抵抗,舉了白旗。英國人不解,問其原因,義大利人理直氣壯地說到:「因為我們的彈葯箱沒有撬棍打開,所以我們被迫投降。」一天,一個德軍軍官發現兩個英軍押著差不多一個連的義大利戰俘,為了解救他們,軍官下令向英軍射擊。打了好半天,麻木的義大利人終於跑起來了,不過不是朝德軍這邊跑,而是朝英軍陣地跑去。德國軍官被弄得哭笑不得。薩拉洛登陸戰中,組織嚴密的盟軍在灘頭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據當時隨軍記者報道,盟軍在灘頭遭遇的最強的抵抗來自於當地動物園因為轟炸跑出來的一隻美洲豹,咬傷了兩名美軍士兵——義大利軍隊早沒影了。類似諷刺義大利軍隊的笑話還有很多,如前所述,我們要探究義大利士兵厭戰怠戰的心態,就不得不回到義大利的參戰原因上來。
義大利軍隊在北非。
『柒』 二戰中的德國與義大利關系如何
盟友關系。
希特勒看上義大利做盟友是因為國際政治是國家利益的舞台,是利益的驅使。德意同盟完全是一種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結合(馬基雅維利主義,即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義大利實力差求著希特勒做盟友(起碼在德意簽訂鋼鐵條約是,德意兩國表面實力相差不大),也不是兩者意識形態上是相似。
德意日同盟:
義大利不僅侵佔了阿比西尼亞,而且還和德國一起干涉西班牙內戰,兩個思想上的「瘋子」因為相似的方法,都是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他們的貪婪和野心,自然就一拍即合結成了「柏林—羅馬」侵略軸心。
當時的日本正面對資源匱乏的窘境,雖然他們從明治維新後就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但日本高層認為還是得通過戰爭來滿足自己國內的自然資源需求。他們便向全國推行軍國主義思想,各種掠奪和擴張的言論在日本佔了主導第二,日本稱霸亞洲的野心來時顯露。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一致認為,德意與英法美爭奪的重點在歐洲極其側翼——非洲地區,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它們需要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一個同夥,能使得英法美陷入兩面受敵的狀態,而日本對於德意而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就這樣,德意日順理成章的勾結在了一起,建立起了「柏林—羅馬—東京」侵略軸心,二戰全面開始。
『捌』 義大利與德國關系一直並不融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義大利與德國雖然都是法西斯國家,但關系一直並不融洽,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兩國都對它們的鄰國奧地利虎視眈眈,試圖占為己有。
『玖』 德國和西班牙關系好還是和義大利關系好
義大利。
跟西班牙關系那是非常不好的。但是義大利就不一樣了,義大利這個國家左右逢源。從一戰二戰能成功反水,還能被接受就可以看出來了。
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FederalRepublicofGermany,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
『拾』 為什麼義大利和德國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
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前半期,義大利與德國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
長期以來,德國一直利用民族矛盾在歐洲搞「泛德意志主義」,義大利因為最北部上阿迪傑地區日耳曼族居民較多,也受到「泛德意志主義」的威脅。為此,墨索里尼曾資助奧地利新聞界200萬奧地利先令,專門用於反德宣傳。